手工制作 奶茶 三无:克什克腾旗美不胜收的八大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5:33:48
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
“阿斯哈图”系蒙古语,意为“险峻的岩石”。阿斯哈图石林分布在大兴安岭最高峰黄岗峰北约40公里、海拔1700米左右的北大山上,石林沿山脊呈北东向展布,分布面积约5平方公里。该石林在形态上与云南的路南石林、元谋土林、新疆的雅丹地貌和现代冰川上的冰林均有相似之处,经众多有关专家考察认证:阿斯哈图石林是花岗岩地貌与石林地貌相结合的一个新类型,属花岗岩石林,是目前世界上独有的一种奇特地貌景观。专家认为,自第四纪冰河期以来,大兴安岭地区曾发生过多次古冰川作用,当北大山被冰川侵蚀后,发育成刃脊和角峰,成排或单独分布在脊线上,在经过冰川、寒冻、风化、水蚀后便形成了现在的地貌,这样的石林景观在世界非常典型和稀有。
远望花岗岩石林犹如远古先人建造的城堡,平地凸起,峥嵘险峻,沧桑破败。近品石林,千姿百媚,如塔、如柱、如笋、如人、如兽、呼之欲来,趋之欲动,如人工刻意雕琢,令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林一般相对高度5到20米,石林底部相连,呈现方形或条形。一些形似景观令人叫绝:方塔,塔身分明,昂扬耸立;石墙,砌面平直,砌块参差;石狮,面身分明,虎视巍岭,栩栩如生;“秀女望月”、“比萨斜塔”等更是惟妙惟肖。
立石林之巅,极目远望,重峦叠翠,碧野无垠,山间茂密的原始白桦林枝繁叶茂,獐鹿出没,百鸟啼鸣,草地野花争奇斗艳,蝶舞蜂飞,朦胧中,北大山远处,那平坦开阔的草原仿佛在大海中漂浮,就在您在被大自然所陶醉的时候,一阵清风掠过,一片片薄云随风飘来,缠缠绕绕,犹如身临仙境。

神奇的天然盆景:青山岩臼及花岗岩峰林
在大兴安岭东南边缘的克什克腾旗新井乡境内有一个总面积9200公顷,海拔1574米的青山。整个青山,峰峦叠嶂,连绵起伏近20公里,地形地貌奇特,地质构造复杂,山体土石分明,全境露出地层。
在青山山顶南面两边平缓起伏的花岗岩岩面上,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数百个冰臼,冰臼群的外围两侧均为悬崖峭壁。冰臼的平面一般为圆形、椭圆形、匙形和不规则的半圆形。其形状如臼如缸,如杯如桶、如盆如盘、如锅如碗,一般冰臼口小肚大,底部较平坦。冰臼的周边高处无进水口,只在低处有出水口,少数冰臼之间底部相通,中间有穿洞,形成连体冰臼。青山冰臼群中,最大的冰臼长10米,宽5米,深3.5米,最小的冰臼只有几厘米,如同一个纽扣大小。冰臼内壁大部分陡而光滑,常见有螺旋状条纹凸起,底部微凹,下凹方向不定。冰臼大小不均,深浅不一,有的光洁如洗。臼内不存任何充填物,有的只存积水,水内有小石虾;有的臼内积土,长满了花草或白桦树,整“盆”整“盆”地分布在平坦的花岗岩山巅上。这些天然“盆景”,独特奇妙,堪称一绝,十分美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任何人工盆景、人工花卉都无法与之媲美。青山北面有冰斗、冰蚀洼地和冰碛,东西两侧是两条U型谷及角峰。来这里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种景色实属国内外所罕见,称得上“世界奇观”、“天下一绝”。
青山上的这些“石缸石锅”的成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自1997年至今,经众多专家考察认为:这些石坑是世界罕见的自然遗产,是第四纪冰川运动的结果。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几百万年前,青山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冰与石体的吻合处,水的涡流携带着石块在石体上旋转磨挖,便形成这大小不一平滑的石臼。于是,便有了“冰臼”之说。同时,青山上如椅如桌的块石很多,块石上又多有平圆的石块垒在上面,人称“飞来石”。科学家认为是“冰川飘砾”,这也是冰川学说的佐证。青山冰臼群的发现,不但涉及到争论近80年的“中国东北地区无冰川存在”的重大理论问题,同时涉及到了与人类起源、天文学、构造学等众多边缘科学有关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它是古气候、古环境、古地貌、古人类变迁的历史见证之一。
青山园区不仅冰臼群保护完好,周边植被也一直保持着原有自然风貌,每到初夏,粉艳艳的山核桃花,雪白的山梨花、山丁子花点缀在山间,散发着醉人的清香。满目苍翠中1999级时隐时现的石阶,蜿蜒地伸向山顶。沿石阶而上,您会看到山峦叠叠,奇石磊磊,风光如画,那如人似物的奇岩怪石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蛇石出水缘壁,一屈一纵,动势犹存;猴石母子相抱,圆额凹腮尖嘴,形态逼真;险石则一根系岩,侧悬如张伞,大有风吹亦动,雨打也摇,云动石移之势,观之让人不寒而栗,朱颜变色。还有鹰石、棺石、僧石、道石、美女石、连阴寨、大石棚、鸽子洞、喇嘛洞等等。千百万年的风剥雨蚀,岩石上多生岩晒,赤橙长轴的山水画卷,展现在您的面前。
站在青山顶,山风徐来,如天之语,环胸绕耳,大自然的天籁之音,绝胜最美妙的轻音乐,让人心旷神怡,远眺群峰茫茫,青雾漫笼,似波涛涌动。西拉沐沦河在山脚下宛如散花天女的飘带,银波流畅,纳百川而东去。俯瞰青山下,片片村庄,条条梯田,道道林网,人化自然的有序与造化自然的无序衔接得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达里诺尔(湖)火山群
达里诺尔(湖)火山群园区位于克什克腾旗西部,距经棚镇约90公里,园区的西北部与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相邻,南部为小腾格里沙地的东段,西以锡林郭勒盟和赤峰市的边界为界,总面积119413.55公顷。199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12月,国务院批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素有“草原明珠”、“中国天鹅湖”之称的达里诺尔(湖)是内蒙古第二大内陆湖,它地处平原草原和疏林草原交汇处,总面积240平方公里,水深1-13米,湖中盛产鲫鱼、瓦氏雅罗鱼。达里诺尔(湖)周围有宽广辽阔的火山熔岩台地、突兀的火山口、火山锥、熔岩颈和微观火山地貌及火山弹、火山渣等火山喷积物。达里诺尔(湖)火山群为东北九大火山群之一。星罗棋布的火山群,一碧万顷的贡格尔草原与草原明珠达里诺尔(湖)构成了自然界中最壮美的自然景象。园区西北部的玄武岩台地及湖积平原上是宽阔坦荡的大草原,这里发育着内蒙古高原最具代表意义的栗钙土禾草草原。在南部的小腾格里沙地上是别具特色的榆树疏林草原景观区,它是草原地带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在东南部的波状沙丘中,沙坨地植被与湿地植被镶嵌分布,这里疏林、灌丛、草甸、植被及沼泽植被环状分布,从而构成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沙地草原景观类型。
该区有着多样的生态系统及丰富的珍稀物种资源。从景观生态系统看,由北到南形成了玄武岩台地———湖积平原———湖盆低地———风成沙地依次排列的景观生态格局,与之相应的是台地平原及湖积平原植被———低湿地植被———沙地疏林草原植被的有序分布。另外,加上以达里诺尔为中心的湖群景观、以达尔罕山和砧子山等组成的山地景观,为丰富的物种资源提供了多样的生态环境。
该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也是候鸟重要的集散地之一。是一个以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湖泊、湿地、沙地、草原及林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内蒙古高原上著名的内陆湖泊生态系统,遍布全境的湖泊、河流、沼泽及湿草甸等构成了占总面积35.8%的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它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起到了主导作用。园区现已查明有鸟类160种,啮齿类15种,鱼类21种,浮游植物72种,浮游动物36种,两栖动物20余种,高等植物约434种。此外园区境内还有几种小型兽类。
达里诺尔(湖)火山群园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物种资源吸引着当今中外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游客前来考察、参观和旅游,并给每一位来访者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园区既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又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场所。这里到处是景,到处是画面,来到这里,人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冰谷林海——黄岗梁第四纪冰川遗迹
黄岗梁第四纪冰川遗迹园区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0′,北纬43°18′,总面积109333.33公顷。黄岗梁地区保存了第四纪冰川最完整的形态,且类型多样,是典型的山谷冰川,黄岗梁两侧有冰斗、U 型谷、角峰、终碛堤、侧碛堤、条痕石、漂砾等冰川遗迹。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冰川地貌齐全、科研价值最高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该区地形以丘陵和高山台地为主体,在地貌结构上大体是由外缘山地逐渐向浑圆的低缓丘陵与高平原依次交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地势跌宕起伏,沟谷纵横,夹杂着较宽阔的平川地。
黄岗梁是大兴安岭的余脉,大兴安岭最高峰黄岗峰便叠立在这里,海拔2029米,境内古木参天,植物类型复杂多样,地形地貌独具特色,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境内有著名的阿斯哈图冰石林、原始十万亩松海、石峰天然白桦、湿地千亩樟子松、千曲百回的十三道河……特殊的景观,特殊的生态具有特殊的保护研究价值,1996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公园境内由27座山峰组成,支脉东西延伸,峰拔岭峻,雄伟壮观。黄岗峰两侧发现了受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冰斗、冰川、U型谷、冰碛角峰、漂砾、条痕石、中积体,整个山峰、山谷被林海包裹,称之为黄岗梁冰谷林海,它处在蒙古植物、华北植物以及东北植物区系的交汇地段,生物呈多样分布, 极富代表性及典型性,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自然景观有天然森林景观、白桦与山杨树丛景观、针阔叶混交疏林草地景观、山地草甸景观。这里草茂林丰、山清水秀,林草中40余种名花异卉,50余种名贵中药材遍布群山,故有千花百药之山的称谓。林中盛产20余种山野菜,其中蕨菜、金针、蘑菇为菜中三珍。山谷间各种野果次第丛生,素有“花果山”之称。这里山高林密,獐、狍、豹、狐狸、野猪等野兽30余种,斗鸡、山鸡等山禽十几种,是理想的休闲狩猎之所,占地32万亩,为当前亚洲最大的国际狩猎场,已对游人开放。十三道河风景区,一湾一景,一景一情,奇趣自然天成,奇景妙趣横生别有洞天。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在此召集主持了蒙古族著名的昭乌达塔垃会盟。这里春天翠绿欲滴、夏天林海花潮、秋天万山红遍、冬天银装素裹,一年四季都是美妙绝伦的画卷。

东方神泉圣水———热水塘温泉
地处内蒙古高原东部边缘与大兴安岭山地和华北山地交汇处的克旗热水塘,温泉所产生的机械作用,对人体的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有奇特疗效,特别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皮肤病、风湿病等顽症疗效显著。这里的矿泉水浴被称为“绿色疗法”。热水塘温泉在《中国矿泉》中被评为高效优质矿泉,被誉为“东方神泉圣水”。
热水温泉开发利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热水主要分布在嘎拉达斯汰河北岸山前洪积扇裙上,分布范围1平方公里,动储量3017吨/日,热水稳定自流量2592吨/日,水温在摄氏83度左右,热水涌水量和承压性较大,补给来源充沛。温泉的形成是远古时代内蒙古高原隆起和大兴安岭火山喷发造成地面断裂,形成花岗岩破碎带,大气降水、孔隙水、裂隙水沿断裂破碎带渗透、循环,在地壳深处受热后,又在导水花岗岩破碎带中汇集,沿裂隙上升涌至地表形成温泉。
温泉水中含化学元素氟、镭、特殊气体氡、硫化氢,稀有元素镓、钼、钨、锂、锶等47种微量元素。泉水望之清澈透明,尝之无味,嗅之有硫磺的特异味,洗浴后皮肤有润滑感,是独具特色的医疗氡性矿泉。
相传在一千多年前,有一个叫嘎尔灯拉喜的僧人,为了选建寺庙的地址,走得马病人乏。过一道小溪,人马皆陷泥水中,只见马大口饮水,僧人亦捧水欲饮,手入水发现溪水炽热烫手,饮水后,顿觉神清气爽,疲倦尽去。马亦恢复元气,强壮如初。于是嘎尔灯拉喜喇嘛依山傍泉建起了阿尔善寺(可译为温泉寺或甘露寺),挖井成池,砌石设浴,四方牧民慕名而来,沐浴祛疾,遂视为“神水”、“圣水”,取名“嘎拉达斯汰”(意为“火热的泉”或“火水泉”)。后来,该寺更名为“荟祥寺”。据说,清圣祖康熙皇帝为荟祥寺题写匾额。天赞三年(924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到赛罕坝(唐称为松漠,清称为兴安大岭,也称为带林)拜日,路过此处曾逗留洗浴。天显十二年(93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曾专程来温泉洗浴。元代世居应昌的鲁王封此泉为“神泉”、“圣水”。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取得乌兰布统之战的胜利后,曾到热水沐浴,至今还留有“康熙浴井”遗址。1930年,活佛九世班禅曲吉尼玛来经棚庆宁寺讲经时,曾到热水温泉洗浴。
目前,热水已有温泉疗养院10家。这个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温泉小镇,是内蒙古自治区惟一的一家功能齐全,服务优质的集疗养、旅游、度假、娱乐于一体的草原旅游度假村。同时热水温泉列入全国十一个甲级温泉的第二位,是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八个园区之一。

西拉沐沦大峡谷
西拉沐沦大峡谷,地质学被称为西拉沐沦深断裂,此断裂位于大兴安岭山脉南缘,沿西拉沐沦河呈近东西向延伸,长 340 公里,宽 50 公里,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深断裂之一。
西拉沐沦河又名潢水,发源于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的好来呼热乡百尔赫贺尔洪(平地松林)的白槽沟。河水沿大峡谷奔腾而下,境内沿途汇入大小河流 50 余条,水势递增,水流湍急,是极好的水能资源。
西拉沐沦河(汉译为黄色的河),又是西辽河的源头之一,有潢水(为区别于黄河,写作潢水)、辽水、大辽水等称谓。西拉沐沦河全长1250公里,流经内蒙古、吉林、辽宁三个省区二十多个旗县,十几个城市,汇入渤海。西拉沐沦河下游平坦开阔,两岸土壤肥沃,良田万顷,稼禾茂盛。西拉沐沦河上游,源于克什克腾旗境内的源水头,这里的沙丘如垄似链,丘顶浑圆的沙地突然下陷,呈簸箕样三面环山的盆地,盆地中万泉争涌,如一锅沸腾的开水,自“锅底”冒出,涌泉或高喷水柱,时续时歇;或斜喷横溢,漩涡涟涟;或白浪逐天,汇成水泊,向东流去,流进宽十几米,深几十或几米的狭窄河道。遇山谷,河道弯曲,水流湍急,悬崖叠出,几公里内落差百米,为小水电站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河南岸杨桦枫松郁郁参天,河北岸矮榆墩柳山杏灌丛交织错落。逢冬时节,水自地底涌出,沿几十公里的河道奔流,多处瀑布挂川,响水如雷。满谷氤氲升腾,白雾缭绕。岸畔树枝结冰,似裹蜡,像枝枝珍珠,晶莹剔透。若逢阳光照来,满谷珠玉,熠熠生辉,源水头变成“玉”的山谷,“银”的世界。民国诗人王枢曾有《潢源碧翻》(潢源,俗称源水头,辽太祖尝幸平地松林观潢源)诗:寻到潢河最上游,碧翻白涌镜涵秋。人间艳说清流好,此更清流源水头。
西拉沐沦河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有史以来,《淮南子·地形训》中,列为中国六大川之一,文曰:“辽出砥石”。《水经注·大辽水》言:“辽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东流,直辽东之望平县西……屈而南流,入于海。”千百年来,西拉沐沦河两岸生活着世世代代的人们,他们创造了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辽史》中记载:“神人乘白马,仙女驾青牛车至木叶山二水合流而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不论是契丹族的渊源,还是西拉沐沦的传说,都饶有风趣。千百年来,西拉沐沦河浩浩荡荡,滚滚东流,从两岸的一万多亩台甸地分析,若干年前,西拉沐沦河要比现在大几倍,然而,这洋洋河水白白流淌。20世纪70年代,克什克腾旗人民利用西拉沐沦河的水利资源优势,在六十余公里的西拉沐沦河上游,建小水电站6座。西拉沐沦河如今成了“金水河”,给草原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有“草原明珠”的美誉。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拉沐沦小水电站湖光山色、碧水银鱼,赢得了旅游者的青睐,来电站观光的人络绎不绝。这里坝上高峡出平湖,湖泊碧水藏青山掩绿树,苍山衔湖,可谓人间仙境。

平顶山“冰斗”群
2003年8月18日,中国科技信息网向世人公布了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平顶山发现第四纪冰斗群的消息。随后,新华社转发了这条新闻。克什克腾旗在发现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和青山岩臼及花岗岩峰林等地质遗迹之后又让地质界为之震惊。
平顶山“冰斗”群属于第四纪冰川遗迹。在地球的历史上,曾发生过距今较近的三次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约出现在200万年前。冰川是冰期的产物。冰川以它巨大的能量塑造了独特的冰川地貌景观。山岳冰川地貌有角峰、刃脊、冰斗等类型。冰斗是指山坡上部的凹地,由于冰川流动,不断把侵蚀的破碎岩块从凹地中搬走,凹地底部不断加深,使原来比较浅的凹地变成三面陡峭、一面开口的围椅状地形。
平顶山“冰斗”群园区位于克旗东南部,西拉沐沦河南岸的万合永镇,距经棚镇51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7°56′,北纬43°07′。该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低海拔709米,最高海拔1960米,平均海拔1370米。在群山峻岭中,有数以百计的第四纪冰斗。这些冰斗分布于群山之间,形成了大量的刃脊和角峰,远远望去冰斗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角峰突兀、嶙次栉比,刃脊绵延起伏、势比长城。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研究中心总工程师田明中教授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法东教授等专家考证,万合永平顶山地区的冰斗群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数量最多,发育最好,期次最全,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冰斗群。不同时期的冰斗初步划分为五期,分别分布在海拔300-1600米高度的群山中。据此可以推断,在距今1万年至300多万年期间,赤峰地区曾经是冰雪覆盖的世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冰川时期。
这些冰斗群的发现为研究内蒙古高原的环境演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也为阿斯哈图石林的成因提供了重要依据。它的发现为我国北方地区地质科研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基地。
平顶山“冰斗”群园区岭高谷深,层峦叠嶂。顺蜿蜒曲折、起伏逶迤的羊肠小道,穿岩缝,爬冰脊,翻角峰,入谷底,冰川遗迹随处可觅。冰斗、角峰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空灵飞动,泉涌鸟鸣之声不绝于耳。这里山高谷深,人迹罕至,所以原始植被保存完好。山间林木繁茂,松柏争奇。秋季赤橙黄绿,色彩斑斓;冬季雪挂树枝,晶莹剔透。使人融入自然,返朴归真。登高远望,天地交融,西拉沐沦河自天边滚滚而来,又沿崇山峻岭,滔滔而去。更有百岔岩画绘刻于山崖峭壁之上,群鹿、野猪、猎狗、射手等图片栩栩如生。山谷内,辽、元、清时代遗址多处,几柱残碑,一蓬荒草,使人骤然又生探寻远古文明遗迹之欲念。

生物基因库———浑善达克沙地
克什克腾旗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主要分布在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西部。
浑善达克沙地是在晚生新代全球进入第四纪冰期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大背景下形成和演变的,冰期气候波动和新构造运动共同影响,使沙地在不同地质时期具有不同成因机制。晚第三纪沙地主要持续受控于亚热带高压,兼受较弱季风及变迁的影响,形成红色风成沙及红色古土壤沉积。
浑善达克沙地多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沙丘大部分为垄状、链状,少部分为新月状,呈北西向南东向展布,丘高10至30米,丘间多甸子地,多由浅黄色的粉沙组成。景观分为固化沙地阔叶林景观、固化沙地疏林景观、沙地夏绿灌木丛景观、沙地禾草木景观、沙地半灌木半蒿类景观及流动沙丘或裸沙景观。晴空万里的朗朗秋日,金色的沙地被五彩的灌木丛点缀得绚丽多姿。沙地上灌木种类繁多,沙榆、红柳、小灌木林、优良牧草和药用植物相依相伴。尤其浑善达克沙地东北缘生长的沙地云杉,是世界同类地区尚未发现的稀有树种,被称为“生物基因库”和“活化石”,野生动物更是门类繁多,常见的有狼、沙狐、獾子、山兔等达50多种。浑善达克沙地克旗段南部有短小的内流河、小湖泊和沼泽地,是达里诺尔湖主要的水源涵养地。浑善达克沙地的沙丘间多生以沙榆为主的乔灌木和多种草本植物,是维护沙地生态的主要植被,所以,这一地区又被称为“疏林沙地”或“疏林草原”景观。在浑善达克沙地东部边缘的克旗达尔罕乌拉苏木,生长着大面积的以沙榆为主的沙地疏林,万物复苏的春天,沙丘间的株株沙榆吐露出嫩绿的榆钱,让死寂的沙地充满生机;烈日炎炎的夏日形态各异的沙榆枝叶相连,为茫茫沙漠撑开绿荫;霜冻后深秋,橘红色的树叶又让沙地层林尽染,景色宜人;白雪飘飞的寒冬这些沙榆又成为防风固沙的勇士,迎风傲雪昂然挺立。自达尔罕往东相隔二十几公里的白音敖包国家自然保护区,生长着3.6万亩世界珍奇树种———沙地云杉,此树属常绿乔木,极耐寒冷和干旱,既能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又能防风固沙、保护草原。沙地云杉不仅创造了沙漠生命的奇迹,还以其不畏严寒、傲然挺拔的雄姿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此树由于生存年代久远且具有极强的固沙能力,因此被称为沙漠上的“绿宝石”、“生物活化石”。近年来,在浑善达克沙地克旗响水电站周围的沙丘上,专家又发现了大面积杜松和油松混交林,面积达3万多亩。杜松和油松属亚乔木,是抗旱固沙的优良品种,在固定沙丘上和半固定沙丘上都可以生存,但在我国北方很难见到成片的杜松和油松原始林。经确认,这片混交林是我国最靠北、面积较大的杜松和油松混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