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特质三鞭酒副作用:首都博物馆书房珍玩精品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1:10:18
首都博物馆书房珍玩精品展  

 

首都博物馆书房珍玩精品展以中国文人书房中的《文房四宝》为主线,共展出文物149件(组),向观众展示了古代北京地区文人书房用具笔、墨、纸砚及相关的系列书房收藏,许多珍贵文物是首次向观众呈现。 清 铜宣德款五峰笔架   乾隆 田黄雕云凤章和雕松梅章   清 干黄梅兰竹松章   清乾隆 田黄雕云凤章和雕松梅章  清 红丝石砚   清 菊花石砚   明 澄泥卧牛形砚   清 松花江石桃形葫芦砚   明 鹅遽端砚   清 端石荷叶砚   明 白玉荷叶笔舔   清 端石瓜蝶砚    明 琴式端石砚  清乾隆 乾隆御墨  清 胡开文制西湖十景墨  清 竹透雕人物对弈笔筒   清嘉庆  黄釉雕瓷笔筒   清康熙  紫檀木笔筒       清乾隆 象牙雕桦   牙雕文具   清 象牙雕葡萄长方盒  明 水晶灵芝水盂笔架   清乾隆 黄地粉彩印盒   清光绪 象牙镇纸讲个从书上看来的故事李臣《民间寻瓷纪事》

买东西也得靠点缘份

在北京的几个工艺品、古玩、旧货市场我结识了很多同行。有的从事古瓷收藏时间长,经验多见识广;有的是认识人多,瓷路来源广,我常从他们手里买到市面上见不到的藏品。

有一天潘家园旧货市场刚开门,我就碰到了曾师傅,他说他的一个朋友那里有一只崇祯大笔筒,是人物的,并说一定给我拿过来。我一听很兴奋,因为崇祯笔筒实在难找。

天亮后,当我再次碰上曾师傅的时候,他告诉我,笔筒已让他的那位朋友给卖掉了。我顿觉若有所失,又错过了一次难得的机会。我去潘家园,尽管周围不拉,每周六必到,但又能有几次能碰上像崇祯人物大笔筒这样的东西呢?搞收藏的人常说:“该是你的,跑不了。不该你的,急也没有用。”也就是可遇不可求吧!我只好这样宽慰自己。

两周后,也是在这个市场的一个地摊湔碰上我的另一个藏友老常,他以收藏古玉为主。他告诉我,说他半个月前买了一个崇祯人物大笔筒。我一听,怎么又是崇祯大笔筒,不会是帝师傅说的那只吧?后经老常管么一描绘:双圈足,器体为高桶式,口沿无釉,历有六七个人物,1200元买下的等等。我这么一听,觉得就是我想买没买上的那只笔筒无疑。我心想,该是我的终究是我的,这不又主动找上门来了。

我对常师傅很了解,他是玩玉的,瓷器这类东西他不留,他跟我说的目的就是想问我要洒。行里人买东西,一是收藏,二是赚钱,赚了钱再买再收藏。常师傅也是出于这点,只不过没把话挑明而已。

我当即问他,能不能卖给我?他让我到他家去看看。下午,我迫不及待地敲开了他家大门。一进层就看到摆在桌子上的这只大笔筒,见到它不免有几分亲切感。

 

我在他买价的基础上又加了1000元钱(在我看来2200元买个崇祯人物大笔筒实在太划算了,就相当于是别人送的或自己捡的,按目前的市价上万是绝对了的了),总算把这笔筒拿到了手。

 

 看完别人的故事,回想自己的几次失之交臂,顿感遗憾。平时无事我、老公还有他们老大与胡老师(我们玩古玩的入门老师,他哥哥在潘家园卖货,他则在全国收货)就爱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在成都送仙桥玩耍,一是那里文化底蕴厚重,杜甫草堂、四川省博物馆、青羊宫等文化古迹就在其我们爱住的新惠通宾馆旁侧,那时星期六的古玩赶集市场还在(现在拆了,我也不知搬到何处去了,有人说在罗马市场,可我到罗马市场也没见着什么东西)附近的美食也多。那是几年前的一天我们信步来到送仙桥,在不同种类的摊贩间穿梭,我爱看的东西除了瓷器还有就是佛像与玉器,逛着逛着我们来到二楼的一个老古玩店,也不知胡老师是何仙人,成渝两地玩古玩的有许多人都认识他,店主人见他到了热情地为我们几人每人泡了一杯茶,稍后从一个箱子里拿出一尊佛像,那是一尊明末的铜释迦牟尼佛像,实心很沉手,约尺见高,面相十分的好,看着就心生欢喜。胡老师看了也说不错。我随口问了不一句,这大约要多少钱才请得动,老板说:“八、九万吧。” 我一个工薪阶级的人物,这东西实在太贵我请不动,不过我心中倒是一直挂着, 每次到成都送仙桥我都会去看看。再后来老大调了到高新区当局长去了,我们也各忙各的难得碰头,那天同老公去成都玩,又走到送仙桥,在各摊一看才突然惊觉铜佛像升值太惊人了,由于我三步并着两步赶到二楼胡老师的朋友那里,才知那佛像早就卖掉了。回家后我将这事讲给胡老师听,胡老师淡淡的笑了笑说:“睡醒了,那尊像现在可是至少要值二、三十万呢!”我也闷闷的说了一句:“我也是说说而已。谁教我的工资这么低!”不过要是当时我购下,即使自己不收藏,卖了不是至少会赚个十万、八万!我这么一说,老公顺手敲了一下我脑壳,说我心术不正,对佛像怎么能有这种想法呢。不过我那次在宜宾用二百六十元请的清代随身佛(释迦牟尼像的)现在的价也是二三千了。

再就是在送仙桥店铺的尽头处有一家玉器行,也是前两年了,我在店里看上了一件滚马的和田玉仔料玉件,玉很漂亮很润泽,只是东西是老料新工(胡老师把关看的)叫价8900元,估计在6500元可买得走,当时也是嫌贵了没要。今年老公害太岁,书上说要随身挂一件玉马,于是我跑遍了大小百货公司的玉器柜,竟找不出一件看得上眼的东西,这时我才回悔该将其购下,要知这两年和田玉的价格是节节攀升,翻了好多倍,实际上再我看到滚马后的不久,我也到送仙桥看过,那件滚马早就被店家卖掉了。我怎么就没李臣书中之人的运气,让我也加1000元钱将那两件东西购回!

北京首都博物馆金银铜器精品展  

   

首博 凸花海水江牙鱼龙献寿金盘

盘圆形,唇边。以范铸、錾花与捶打工艺制成,盘沿为二方连续回纹一周,盘心为一双钩篆书“寿”字。盘心与盘沿间为半浮雕式海水江崖瑞兽纹,水中有若隐若现的马、龙、狮、象鱼等瑞兽。该盘在制作上突出整体的效果,不拘泥于细部的刻画,呈现出浑厚、粗朴的风格。

 錾花人物楼阁图八方盘

高0.9厘米 径16.2厘米 边长6.6厘米
北京右安门外万贵墓出土
  盘八方形,先以范铸成型,而后錾刻花纹图案。盘沿为一二方连续几何图案,盘心主题纹饰为一组人物故事图。图案内容极为丰富,描绘了人物、楼阁、树木、水波、桥梁、马匹、山石等,以人物、楼阁为主体,共刻画人物21位,或骑马、或携琴、或交谈、或对饮。人物錾刻随意、洒脱、自如,似信笔而为,却又极富神采,笔笔到位。重檐楼阁用笔却极严谨,似界画,一丝不苟,整体画面动中有静,静中寓动,是中国传统绘画以錾刻手法在金器中的再现。万贵《明史》有传,生于洪武壬申年(1392年),卒于成化乙未年(1475年),为宪宗万贵妃之父。
     

首博 清乾隆 银累丝双龙纹葵瓣式盒

通体用粗细两种银丝累掐焊接而成,盒面上錾龙纹,工艺繁复,錾刻精细,玲珑剔透,是清代累丝工艺品中的佳作。

 鎏金银覆面


长31厘米 宽22.2厘米
北京房山出土
  覆面俗称盖脸、面具,是契丹贵族的葬具,意在保护死者的面容。在死者脸上罩金属覆面是契丹族颇为独特的一种葬俗。据史籍记载,契丹贵族有“用金银做面具,铜丝络其手足”的葬俗。覆面有金、银之分,用以区分死者的身份、年龄和性别。此器保存完整,面部轮廓清晰,头发后梳,眉骨突出,双目闭合,双唇紧闭,神态安详。耳下及鬓两侧有孔,可系结。从覆面的形象看,具有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特征。与此相类似的覆面在内蒙古、辽宁的辽代墓葬中均有发现。

    

首博 铜桃形熏炉

熏炉形象极为生动,小桃装饰在大桃侧,两桃由铜树干相连,似同一树干上结出的两个果实。其弯曲盘绕的枝干似百年老树,枝叶繁茂,生动写实。

     

 

 云凤纹金瓶

明宣德九年(1434年)
高13厘米 口径4.7厘米 底径8.9厘米
北京海淀区董四墓出土
  侈口,长颈,鼓腹,平底,通体錾刻纹饰,口沿部为卷草纹,颈部为小云凤纹,腹部为大云凤纹。整体造型简洁,线条收放自如,纹饰布局丰满,图案刻画细腻。外底有“随驾银作局宣德玖年玖月内造捌成伍色金拾伍两重外焊伍厘”款。

 

首博 双鱼金饰件

此器采用浇铸、錾刻、焊接等技法制成,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刻画精细,寓意吉祥。

 银累丝花篮   清乾隆(1736-1795)
花篮圆形,上有长方形提梁,平底内凹,通体以粗细两种银丝累制镂空勾云纹.此器造型工整,累丝匀称,花纹精细. 

首博 银御赐养老牌 

银牌是嘉庆元年所制。顶端为如意朵云纹,一面铭文是“太上皇帝御赐养老”,另一面铭文是“丙辰皇极殿千叟宴重十两”。

继续贴一个看来的淘瓷故事

地摊走出来的梅花洗

某拍卖公司2003年春拍预展,有一件万历青花花卉梅花洗,引起了几个常逛古玩地摊人的兴趣。

 

我的朋友萧南说,这洗子不是我们从地摊上看到,后来被一位古姓朋友买走了的吗?工作人员从展位上把它拿下来,我们仔细看过这件万历梅花洗,确实能让人体味到万历器物粗圹豪放的诱人之美。洗的口沿绘卷草绘,洗心绘花卉草虫,写意洒脱,生趣盎然,笔墨舒展,苍劲有力,整体呈梅花状,有雍容大度。胎体厚重,平砂底的中心部位有预留款位置,但未写款,釉面呈青白色,具有万历器物的典型特征。

我的朋友萧南说,古先生是多少钱从地摊上买走的不清楚。这次拍卖会上,我们几个都到场了,看到第一件拍品就是它。开场竞争的气氛很浓,有几位竞买者,先后举牌,最后以1。8万元落槌,被举368号牌的朋友买走。时间过去了一个月,又是这件万历梅花洗出现在古玩地摊前,我的朋友萧南又看到了一年前在这里卖这件梅花洗的农民朋友。农民朋友跟萧南说起了这件梅花洗。他说他是从一个农户里收上来的,当时农户还正用它凉晒红辣椒,放在正房的窗台下,他从院外经过,看到后,跟人家商量。农户主人没有把它当回事,没过百元,几十块钱就卖给了他。

农民朋友又说,他去年把这块盘子(他不知道这东西叫洗子)拿到这里卖了,赚的钱正好够他女儿上大学半个学年的学费。

这位农民朋友没直说这个洗子是多少钱卖的,萧南也没告诉他洗子在拍卖会上的不寻常表现。

后来我们议论这件梅花洗时,感到一件流传在民间的藏品,它的复出、隐失或易主,往往都会演绎出一幕幕颇有情趣的故事。

 

北京首都博物馆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  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位于圆形展厅四层 J厅
        该展览以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的对比、西周与东周青铜器的对比作为贯穿展览的两条轴线,通过展示北京地区独特的青铜文化面貌,将北京地区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地位呈现出来,展示了北京地区青铜器多元文化并存的特征。

       该展厅共展出文物132件(组),以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的对比、西周与东周青铜器的对比作为贯穿展览的两休轴线,通过展示北京地区独特的青铜器文化面貌,将北京地区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地位呈现出来,展示了北京地区青铜器多元化并存的特征。首都博物馆所收藏的青铜器独具北京地区特色,许多器物是国之重宝,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伯矩鬲
西周
通高33厘米 口径22.9厘米
北京房山区琉璃河251号墓出土
  平盖,盖顶中央置一由两个相背的立体小牛首组成的盖钮,盖面饰以浮雕牛首纹,角端翘起。口沿外折,方唇,立耳,束颈,袋足。颈部饰六条短扉棱,扉棱间饰以夔纹,袋足均饰以牛头纹,牛角角端翘起,高于器表。盖内及颈部内壁铸有相同的铭文“才(在)戊辰,匽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尊彝”,盖内4行15个字,颈内壁5行15字。此鬲纹饰十分精美,各部均以牛头纹装饰,主体纹饰皆为高浮雕,给人雄奇威武之感。艺术设计和铸造工艺极为高超,是周初青铜器中的杰作。

西周 环钮簋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西周青铜礼器的纹饰逐步脱离商代晚期以来繁缛、狰狞的传统,风格趋向简化、典雅。此簋素面无纹,突出了造型的庄重别致,表现了西周青铜礼器装饰风格的转变,也从侧面体现了商、周王朝的更替对社会风尚、精神文化的影响。

 三角云雷纹高足豆
战国中期(公元前375年--公元前276年)
北京怀柔出土
高49.2厘米 径16.8厘米
  此豆的器盖翻转过来便成了高足盘。这种细长柄、圆盖上有三足的铜豆是燕文化特有的造型。

 9856蟠虺纹壶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北京顺义南彩出土
高40.3厘米 底径16.5厘米

 伯矩盘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高11厘米 径33厘米
  盘内底铸有铭文"癸伯矩作宝 彝"。此盘造型古朴,纹饰精湛,是一件具有商末遗风的文物精品。

春秋 三铁云纹匜
春秋早期(前770年-前671年)
北京廷庆玉皇庙出土
匜用于沃盥之礼,以匜浇水为客人洗水手。周代沃盥之礼所用的青铜水器先后经历了盘、盉,与盘、匜两种组合。

轴饰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昌平白浮出土
轴饰套在车轮、车厢之间的车轴上,起加固、保护车轴的作用。轴饰为高级贵族的马车所专用。

 蟠螭纹兽耳鉴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高41.3厘米 口径75.4厘米
  此鉴口沿处有四个形态各异的龙耳,一对为龙首衔环,一对为爬龙探首伏耳,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作宝尊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高28.5厘米 径22.4厘米
  此尊纹饰极尽繁缛,工艺精湛,是铜尊中的精品。器内底铸有铭文"作宝彝"。

 西周 单子工父戊卣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盖上的镂空钮装饰蝉纹,盖内及器内底铸有相同铭文“单子工父戊卣”。

 6190西周 班簋
西周中期(前10世纪—前9世纪中期)
  班簋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一件蜚声中外的器物,此簋有四个兽首环耳,以内卷象鼻为足将簋身托起,造型奇特罕见,器腹内底的铭文多达198字,记述了贵族“班”追随“毛公”东征的史实,这一史料与秀丽的文字都具有重要价值。
班簋并非燕国器物,它出土于北宋年间,被视为簋中之宝而为历代皇家珍藏,曾收灵于清代宫廷收藏目录《西清古鉴》中,但在清末战乱中失踪,北京的文物工作者于1972年在北京有色金属供应站发现了即将进入化铜炉的班簋残片,方使国宝重现世间。其经历坎坷曲折,更显珍贵。
  铭文太拗口略去.

 

圉甗(图片上居打不出"甗"这个字)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高41.5厘米 径25.7厘米
  腹内壁铸有铭文"王于成周,王赐圉贝,用作宝彝"。意思是周王在成周(今洛阳)举行""礼(祈福、祈丰收的宗教仪式),赐贵族"圉"贝币,圉铸甗为念。

 西周 戈父工鬲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腹内壁有铭文“戈父工”。

 西周 圉簋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器身与方形底座饰有精美的兽面纹、夔纹。器盖内壁有铭文“(上面三个十下面一个本)音fu”是某种祈福、祈丰收的宗教仪式,此簋的铭文意思是周王在成周(今洛阳)举行的宗教仪式中赐贵族“圉”贝币,圉铸簋为念。

 
攸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高28.5径20.3厘米
  此簋以象首、象鼻构成双耳,三虎足,造型甚为罕见。器盖与腹部均装饰绚美华丽的带冠凤鸟纹。器盖内壁与器底铸有铭文:"侯赏攸贝三朋,攸用作父戊宝 彝,啟作綨",记述了贵族"攸"受燕侯赏赐三朋(30枚)贝币,铸簋为念。鸟纹大钟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期-公元前771年)
  铜钟是悬挂起来以木槌撞击演奏的乐器,它也是中国传统金石之乐的典型乐器。中国古代铜钟最大的特点是"扁体双音",即钟体截面为椭圆形以形成共鸣腔,以木槌撞击钟体外侧近口缘部的正面与侧面,便可以演奏出两个音阶。双音钟是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与民族音乐高度发展的结晶。 西周 子方罍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罍是大型盛酒、酿酒器。此罍器盖模仿房屋屋顶,器形庄重,纹饰精致,是铜罍中的精品。器口内壁铸有铭文“子”。  西周 伯簋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此簋双耳作鸟形,以四个外卷长鼻象首为足,盖与器身装饰四组象纹,造型与纹饰相得益彰,华美又不失庄重,是燕国青铜精品中的一件代表。盖内与腹内底有相同底有相同多方:“伯作乙公  簋”。  兽面纹方座簋
西周早期 (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器有铭文“口作文祖宝尊(这字左边有个包耳)彝”  扬鼎
西周早期 (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器内底铸有铭文“扬作父辛宝尊(这字左边有个包耳)彝”意思是贵族“扬”铸此鼎祭祀其父“辛”。“宝尊彝”是对青铜礼器的泛称,意即宝贵,尊贵的青铜礼器。  西周 兽面纹鼎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此鼎以细腻的漩涡状云雷纹为地纹,衬托出纹饰兽面纹与凤鸟纹的瑰丽与神秘。这种以细密的云雷纹做地纹、高浮雕动物纹为主纹饰的纹样,是中原青铜器纹饰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方法。此鼎腹、耳及足底编织物残痕,是墓葬中铺垫于随葬品下面的茵席留下的痕迹。   战国早期 三犀鼎与匕
战国早期(前475-前376)
北京通州出土
此鼎的高附耳、细长鼎足,均为燕国铜鼎的特征。鼎盖上的高浮雕写实装饰则是典型的燕国铜器装饰风格。此鼎出土时腹内还有两件用于舀取食物的铜匕。 春秋早期 重环纹鼎
春秋早期(前770年-前671年)
北京廷庆玉皇庙出土
此鼎壁薄足细,造型轻巧秀雅,已完全脱离了西周铜鼎庄重、雄浑有风格,代表了东周青铜礼器的新风尚,此鼎铸造于中原地区,它作为北方民族引进的中原文化成组礼器之一,出土于北方民族贵族墓葬中,体现了中原礼制对北方民族贵族阶层的影响。  春秋  剑一组  西周 象首纹簋  春秋 单耳云纹和
春秋早期(前770-前671)
北京延庆玉皇庙出土
和是东周时期出现的饮酒器。此和腹部饰战国的带状勾云纹与三角云纹。       东国时期 辖  肇卣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  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此卣通体有一层艳丽的枣皮红锈层,盖内与器内的铭文“肇作祖宝尊(此字旁边应有包耳旁)  ,意思是贵族“肇”制此卣以祭祀祖先。 西周 伯簋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此簋双耳作鸟形,以四个外卷长鼻象首为足,盖与器身装饰四组象纹,造型与纹饰相得益彰,华美又不失庄重,是燕国青铜精品中的一件代表。盖内与腹内底有相同底有相同多方:“伯作乙公  簋”。
 北京首都博物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  博物馆光线十分暗淡,又不能用三角架,特别是玉器特难拍,拍摄效果实在欠佳。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分为新时期至南北朝时期、隋唐至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三大部分。共展出文物181件(组)。元明清部分是展出文物的重点.本展览朋展现北京玉器文化的角度出发,反映了北京地区的玉器发展史和艺术特色。其中出土于北京地区的玉器,为研究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清 青玉镂空雕花耳牡丹花熏
香熏中清代宫廷和官员家中广泛使用的净化空气的陈设品。该器器盖和器身镂雕牡丹纹,玲珑剔透,刀法娴熟,工艺精湛。牡丹为花王,象征富贵吉祥。

  

清 青白牧童戏牛摆件

 清 白玉仿痕都斯坦菊瓣碗
此玉碗壁薄不足1毫米,重45克,饰两层纹饰,外壁琢卷草纹和五瓣花,腹部琢外凸内凹的细瓣番莲纹,整器轻薄剔透如蛋壳,纹饰繁密柔美,琢刻技艺高超,抛光技术堪称一绝,是清代宫廷造办处仿痕都斯薄胎玉器中代表作。  明 白玉双喜压头簪  元 羊脂玉凌霄花嵌饰   元 碧玉狮子  元 羊脂玉凌霄花嵌饰
海淀区索家坟清黑舍里氏墓出土
玉嵌饰正面透雕凌霄花,上下各有相互穿通的小孔,可嵌镶。器物造型粗犷凝重,雕、琢、碾、光皆精细,是北京地区迄今出土的唯一一件凌霄花形嵌件。 现代 白玉东方巨龙花熏 商 松石管饰.  西周 玛瑙绿松石玉串项链  宋 白玉莲瓣形发冠
冠为古代男子束发之物,唐代盛行。此发冠面雕琢重叠的莲花瓣,互相对称,正面下部琢有一圆孔,与冠冕背圆孔相对,后配白玉圆簪贯通其中。整个器物线条圆润,琢磨精细。
  清 青白玉花卉纹圈形盒  清  青白玉番莲纹活环四足盖壶
玉壶嘴、盖、把上均为番莲花纹,尤以盖上平雕三层番莲花纹最为精美。镂空的花形流中有一孔与壶揣相通,透雕花叶纹壶把悬番莲纹活环,卷曲的花叶为足。整个造型端庄凝重,是清代宫廷造办处的佳作。
 明 青白玉龙纹带板  清 青玉太狮少狮纹带扣 清 翠板指
北京海淀恩济庄李莲英墓出土
此板指颜色翠绿,透明度极佳。板指主人李莲英直隶河间人,深得慈禧宠信,由梳头房太监,赐二品顶戴,在宫中五十余年,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慈禧死后出宫,其墓占地二十八亩,随葬品均为奇珍异宝。 清 翠板指  明 青玉螭纹佩  明  青玉龙纹佩  明 白玉火焰纹梵文饰  元 青白玉花鸟纹嵌  清 青玉镂空鱼穿荷花饰  清 玉紫檀雕松鹿三镶如意
玉如意身上分别刻有“百福”、“云蝠”、“海水”图案,及“御制”隶书填金文字:“养以万方乐无量,德因必得寿维贞”以及“臣于敏中敬书”字样,其中“臣于敏中”为朱文,“敬书”为白文。(于敏中清代大臣以文章为乾隆皇帝所重)  明 碧玉卧牛 明 白玉土沁童子
明(1368-1644)
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清 白玉童子牧牛  清乾隆 青玉饕餮双耳  新石器时期 玉猪龙
新石器时期(约1万年-4千年前)
北京市文物公司藏
玉猪龙整体呈“C”形,口微张,兽首肥大,双耳竖立,吻部前突,鼻尖以阴刻线饰多道皱纹,背部对穿双孔。在出土和传世的此类器物中,绝大部分已发表的同形器高均在15厘米以下。该器对研究和认识红山文化玉器具有重要价值。  宋 青白玉兽形砚滴
蝮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习性好水。雕件中蝮口衔小匜、上有孔,腹部中空贮水后可流入匜中,背上有盖,上浮雕螭纹,通体碾琢卷毛,关世部位饰以云纹,器形厚重朴拙。  清乾隆 青玉饕餮纹贯耳壶   明 白玉螭虎纹龙首带钩扣  清 青玉雕松鹿小山子   清 白玉童子诗文佩
玉佩一面琢刻人物,周围为花边形细框,刻画细腻。一面无边框,琢刻诗文,内容为:“青云连直上,指日近龙光。”佩上方有小孔,可系佩。  清 青白玉佛手
此件作品镂雕佛手、枝叶,单阴刻线显示叶脉。“福寿”是清代常见的吉祥玉作题材。  清乾隆  白玉三羊
北京海淀圆明园出土
此作品为一只嘴衔灵芝的回首羊,山羊身上分别浮雕两只小山羊,神态自然,是清代常见的“三阳开泰”吉祥作品。
  明  青玉仕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