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粉对胃有什么好处:长春老建筑物语—商埠地的规划和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0:33:42

长春老建筑物语—商埠地的规划和建设

     前文介绍的是日本人在长春设立附属地之后的所为,同时期的中国人在忙乎什么呢?1905年日俄战争签订《朴茨茅斯条约》后,1905年12月22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东三省事宜条约》。根据这个条约,长春、辽阳、吉林、哈尔滨等16个城市被开辟为“开埠通商口岸”。正因为这个条约,长春当时的清政府衙门计划从长春老城门到沙俄附属地之间开辟商埠地,但最初的几年,因为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未见大的进展。

本来这个商埠地的范围很大,涵盖了后来满铁附属地的面积。1907年满铁决定建设长春附属地,并开始征地。就像前文提到的一样,尽管清政府已经征用了满铁附属地火车站位置的土地,准备建设长吉铁路总站,但还是被满铁的日本人用高价蚕食了5.04平方公里。

 

1908年,清政府在长春的府衙改称为吉林西路兵备道台。首任道台陈士吉是个对列强极其厌恶的人。到任后,曾禁止外国人在长春老城内居住。但当时老城内已经有了沙俄、日本的相关部门和建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计划开建商埠地,让外国人在那里经商和居住,后因资金问题而搁置。

1909年,第二任道台颜世清决定在长春老城和满铁附属地之间开始规划和兴建商埠地。当时,在长春老城居住的人口为6.7万人。日本满铁长春附属地的规划和初步建设结果,对清朝道台官府的刺激是强烈的。为了能与满铁抗衡并进行经济上竞争,颜世清决定进行街区规划,并完成了初稿。随即成立了购地局专门负责征收土地。虽热情可嘉,但在征地上的强硬态度遭致了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1910年10月,颜世清被更换。

但在颜世清的任内,道台府在商埠地北边临近满铁附属地的高地上修建了道台府衙、开发局、警察局等建筑,并将相应机构统统迁入,居高临下地监督着附属地内的一举一动。在道台府衙的临近建了四栋共200个房间的公寓,规定日本人只能住在这里。另外投入相当于12万日元的资金,修建了北门外大街(现大马路)。大马路从长春老城北门(现长春大街与大马路口)到附属地南口日本桥(刘老根大剧场门前),形成了商埠地内贯穿南北的干线路。这条街至今仍被誉为“百年老商街”,百余年来对长春的城市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到了1911年,新近到任的道台孟宪彝认为商埠地跟附属地相比发展得太慢。于是决定借助民间力量,首先动员高官、巨商出资成立“兴业公司”。公司成立后,在北门附近兴建商场、剧院、公寓、公园、妓院等设施,用建设商业及娱乐业迅速带动城市建设的办法,成功启动了商埠地的建设。后来,兴业公司不断增资,在房屋建设上加大了投入。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大马路两侧商贾林立、人头攒动,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商业区域。到1920年的时候,商埠地的商家总数、居住人口已经全面超过了满铁附属地…… 

长春商埠地的规划开发,是在与满铁附属地的竞争氛围中产生的。规划基本上也是采用矩形排列、广场串联的方式进行的,其面积大于附属地和老城区。鉴于历史资料的原因,未能详细了解当初规划的功能设置。经过迅速发展后的商埠地,在客观上成为了连接长春老城和满铁附属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个区域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则构成了现代长春的雏形。到1932年“满洲国”后,长春进行了“国都规划”,商埠地的规划和称谓也变成了历史……

 (参考文献:越泽 明 著《满洲国的首都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