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飞行员招聘:普课标历史选修5教师用书3单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0:14:47
第1课克里特岛的美丽传说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克里特岛美丽的传说。

  难点

  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对克里特文明产生的影响。

  如何把握好传说与历史真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材内容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让学生了解米诺斯宫殿与克里特文明: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促使了克里特文明的产生、有关米诺斯宫殿的传说与争议。教师可以按照以下这条线索进行教学:从历史传说到真实历史,分析克里特文明产生的原因,再从历史真实遐想到美丽动人的传说,引发出有关对发生在克里特岛美丽传说的争议,最后可以让学生探索历史传说与历史真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由于克里特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源泉加上本课涉及到有关的传说来自于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有关内容,增加学生对克里特文明的了解,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因为本课处于单元的第一课,在本单元的作用就是要做到引人入胜,为本单元以下几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本课引言分两部分,前半部分节选《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诗句,诗句非常优美,可带领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带入到诗一样的奇境中;后半部分一方面对诗句进行了解释与说明,另一方面告诉学生克里特文明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建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内容。如:问题一,西方文明是在哪里发源的?问题二,你听说过盲诗人荷马及其作品吗?问题三,为什么在19世纪末以前,没有人知道克里特岛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克里特岛,去领略西方文明的风采吧。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长船’之岛”

  主要阐释了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与克里特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正是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促使了克里特文明的产生。教师可从克里特岛优越的地理位置入手,将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分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周围环境等几个角度来分析它对发展商业贸易的有利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是造就克里特文明的关键原因。最后向学生介绍克里特文明的创造者、特征及历史分期。

  (1)促成克里特文明的关键因素—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

  由于克里特文明是本单元的重要概念,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在脑中建立起克里特文明的概念,所以很有必要增加有关克里特文明的介绍、克里特文明与其他文明间的关系及希腊地形图和地理知识等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是促成克里特文明的关键原因。

  教师可以从每届奥运会入手导入到克里特文明,说明克里特文明与古希腊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如教师可向学生指出:古代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而希腊文明又渊源于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先后以克里特和迈锡尼为中心,因此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存在于大约公元前2000~前1100年,晚于苏美尔和古埃及文明,但早于欧洲其他任何文明,是迄今发现的欧洲最古老的文明。

  教师可首先从课本《从空中俯瞰克里特岛》一图开始,让学生把握这个岛的形状特征:如长船般横列于希腊与北非之间,从而使学生理解“长船”之岛之名的由来,对克里特岛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于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对克里特文明产生的影响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可结合希腊地形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地理位置。它的地理环境对商业贸易极为理想。希腊人这样说:“如果我们有一条船,从尼罗河的河口往大海里开过去,我们这条船漂啊漂,第一个碰到的岛就是一个狭长的小岛,这个岛就是克里特岛。”它位于地中海东部的中间,周围的海面风平浪静,气候条件较宜于用桨或帆推动的小船航行,因而它的地理环境对商业贸易极为理想。克里特岛位置优越,海运方便,成为南连埃及、北通希腊的枢纽。它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一个以克里特为中心,东达罗德斯岛、西连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环形带,这些地区和更远的欧洲内陆作为待发展地区都迫切需要和地中海东岸的文明古国、特别是当时最富裕的埃及进行交往,而克里特控制的环形带正好处于两者之间,各方海运皆受其节制,从而使它得以撷取欧、亚、非三大洲的资源。水手从克里特岛可乘风扬帆地北达希腊大陆和黑海,东到地中海东部诸国家和岛屿,南抵埃及,西至地中海中部和西部的岛屿和沿海地区;不管朝哪一方向航行,几乎都可以始终见到陆地,因此航海者一般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一点不用奇怪,克里特岛成为地中海区域的贸易中心。第二,周围环境。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它能吸取古巴比伦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就其地理位置看,希腊和爱琴海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岸,扼欧、亚、非三洲交通的要冲。爱琴海处于地中海东部的西北隅,东接小亚细亚,西连希腊半岛,南与埃及、利比亚隔海相望。他们东航经叙利亚而接触巴比伦文明,往南往东,也很容易到达埃及。这两大文明古国和其他东方文明民族都使爱琴文明和日后的希腊文明得以丰富和发展,使他们能在自己的文化创造上取得卓越成就。所以克里特文化深受西亚的熏陶,也有埃及的影响。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来自北非的移民迁至南克里特,与当地居民相混合。从埃及输入了蓝釉陶珠、彩瓶、象牙和装饰品。但克里特文化从一开始就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复制和模仿,而是加以吸收改造,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第三,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方面它与大河文明有相近之处。和古代东方文明的大河流域、沃野千里的特色相比,希腊则是以地小山多、海岸曲折、岛屿密布为其地理环境的特色。温和晴朗的地中海气候在这里也表现得最为典型,既无欧陆冬季的严寒,更没有非洲夏日的酷热。海洋主宰了它的气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于它的历史与文化。这种冬季多雨而夏日干爽的地中海气候有利于橄榄、葡萄的生长,充足的阳光和长年的和煦则激励居民喜爱户外活动。由于都属地中海气候,希腊和地中海东部与西部沿岸各地,虽为海外远隔的异国,却在自然环境方面有相近之处。

  最后教师可以用【资料回放】的内容作如下小结: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不仅对商业发展,而且对文化发展也是很理想的。克里特岛人与外界的距离是近的,近到可以受到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各种影响;然而又是远的,远到可以无忧无虑地保持自己的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这一点使他们获得极大成功,无疑,正是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促成了克里特文明,使之成为古代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成为古代世界最优美、最有特色的文明。

  (2)克里特文明的创造者、特征

  克里特文明的创造者至今还是未解之谜,所以教师要设计一些问题或提供一些线索,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讨空间即可。如:教师可以提问:克里特岛上的文明是谁创造出来的呢?除教材之外教师在此还可适当作一些补充,如:他们不是现在所说的希腊文明的创造者,而是来自小亚细亚和叙利亚的外来移民,后来也有埃及移民的加入。我们还不能确切的知道他们是什么人,因为他们的文字到现在还没有被识别出来。古代希腊作家称他们为皮拉斯吉人、勒勒吉人和卡利亚人。爱琴地区有不少地名以nth、ss为词尾,如希腊半岛的科林斯、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和小亚西岸的哈利卡纳苏斯等。从语言学来说,这种词尾非希腊语所有,从而说明爱琴地区的原先居民不是希腊人。学者们称之为地中海民族,他们与小亚细亚半岛的居民大概有较多的关系。最后可介绍目前学术界存在的几种观点激励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去探究。

  克里特文明的最大特征也是本目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一方面注意让学生掌握克里特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宫殿的修筑,另一方面可以向学生重点介绍米诺斯宫殿,并指出它就是传说中的“迷宫”,目前所知有关克里特文明的考古资料,有一半以上都来自这座王宫,克里特文明的历史分期就是根据这一特点来划分的。在学习历史分期时教师可重点介绍新王宫时期:指出它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此时它不仅统治克里特岛,还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岛,它的商站和殖民点则遍及整个爱琴海地区,东可达罗德斯岛和小亚的米利都,西北及希腊本土的迈锡尼、雅典和底比斯,最西可达意大利的利巴拉群岛。克里特文明的繁荣维持了大约两个多世纪,在公元前15世纪突然遭到破坏,克诺索斯和其他各地区的宫殿先后被毁。具体原因并不清楚。后来,克里特被希腊人占据,克里特的原有文化仅在少数边远地区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希腊大陆的迈锡尼文明。

  教学建议,除了利用课本的图让学生对克里特岛有直观的感觉外,还要准备一张希腊地形图,利用地图设计问题如:它的地理位置有何优越之处?克里特岛周围环绕着哪几大洲?在它的周围先后曾出现过哪些著名的古代文明?气候条件如何?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以上这些内容对克里特文明的出现产生了哪些影响?师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最后注意适当进行归纳,如可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周围环境等方面归纳克里特文明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目“克诺索斯城”

  围绕克诺索斯城,引出了在民间久为传诵的有关“米诺陶洛斯”与“迷宫”的一段神奇传说,也引发了后人对发生在克诺索斯城有关米诺斯传说的争议。在教学中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扩大视野,培养学生具有鉴赏世界古典文化的兴趣和能力;②帮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和见闻,领悟米诺斯文明,培养正确分析和判断历史的能力。

  (1)走近克诺索斯城

  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来进一步了解克诺索斯城。

  1.克诺索斯城是米诺斯文明的中心

  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说明这里的米诺斯文明就是克里特文明。由于有关克诺索斯城的记载大都见于古希腊神话中,而且本课中也多次提到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除书中提到的外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古希腊神话与广为流传的《荷马史诗》的有关内容,以利于学生对本目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具有鉴赏世界古典文化的兴趣和能力。补充介绍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四点:第一,关于希腊神话的起源,由于古希腊神话产生在原始社会时期,当时人们的生产力和认识能力极端低下,不能科学解释自然现象,如狂风暴雨、闪电雷鸣,人们总以为有什么神在左右着。因此,就产生各种各样的神话。还有,当时人们无力征服自然,往往产生幻想,总想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帮助人们。如果有哪个人特别有本事,大家也就把他神化了。用马克思的话来说:神话艺术是人民的幻想,是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神话艺术是起源于巫术和宗教的祭祀、礼仪。从哲学的角度,神话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认识论以及最古老的思维方法,比拟类推的产物。第二,为什么要叫荷马史诗?相传这史诗是一位瞎了眼睛的诗人荷马创作的。实际上是经过几百年口头相传到盲诗人荷马,最后整理定型。是神话,为什么叫史诗?因为《荷马史诗》虽然叙述很多神话,但内容有反映公元前11世纪—前9世纪希腊氏族公社末期的历史传说。即使神话,其间也有被奉为神的英雄的故事。也就是说古希腊神话,随着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神话中传说的成分大大增加了。它是后世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希腊社会重要的文字材料。《荷马史诗》的具体内容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长篇叙事诗。描写的都是迈锡尼文明末期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城(在今土耳其西北查纳卡累省)的故事。第三,荷马并不是历史的见证人,他是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写公元前1192-前1183年发生的故事。但是,凭着广博的见闻、长时间流浪的经历和高贵的心灵,荷马体验到了人类的伟大历史,然后他用吟唱的方法把它讲给周围的人听,一直流传到今天。后人又不断整理荷马的这部史诗,直到公元前6世纪才有写本,公元前3或前2世纪才有定本。这部史诗整理了当时希腊人的思想。但在19世纪以前,没有人相信它的真实性。第四,古希腊神话的特点是每个神都像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职务有分工,马克思说希腊神话是人类美丽童年的诗,它具有不朽的魅力,直到现在它还对我们产生着影响。

  此外教师还可指出:克诺索斯城也在史书上有过记载,如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称米诺斯为海上统治者,说他“是一个征服了许多土地并且是一个在战争中经常取得成功的国王”。修昔底德则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指出:“根据传说,米诺斯是第一个组织海军的人,他控制现在希腊海的大部分。”在修昔底德看来,克里特传说具有某种确切的成分。后来的考古发现,证实修昔底德的观点是正确的。有条件的话,可在课后组织学生开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会。

  2.克诺索斯城的辉煌历史

  克诺索斯城中的王宫可以说是克里特文明的历史见证。现在王宫遗址已得到充分发掘和部分复原,实际上,目前所知有关克里特文明的考古资料,有一半以上都来自这座王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利用课本的图和有关知识之外,还可以收集更多的图片资料和大量的史实,来向学生展示克里特文明的辉煌历史。让学生知道:克诺索斯城的王宫是克里特文明最伟大的创造,它既是米诺斯王朝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又是经济中心,因为宫中有众多的库房、作坊、存放经济档案的办公室和征收税款的机关。各地宫殿经常遭到破坏而后又重新修建,最后落成的王宫是一组围绕中央庭院的多层楼房建筑群,面积达2.2万平方米,宫内厅堂房间总数在1500间以上,楼层密接,梯道走廊曲折复杂,厅堂错落,天井众多,布置不求对称,出奇制巧,外人难觅其究竟,因此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被誉之为“迷宫”。

  关于克诺索斯城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这个问题在第二课中有具体的介绍,在此只能做简单的介绍,为第二课的学习打下伏笔。

  最后教师可作如下概述: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是以传说中的国王米诺斯的名字命名的。直到19世纪末,人们才不怀疑这一文明确实存在过。荷马在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中叙述的英雄和诸神的故事,早先曾被学者们当作民间神话而不予考虑。但是,德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亨利希·谢里曼深信这些故事。他发誓要找到并发掘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为了海伦而进行战争的所在地特洛伊古城。他靠私运茶叶到俄国弄到了必需的资金,于1870年开始探索。他获得了巨大成功,发现了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和伯罗奔尼撒的美锡尼的遗址。虽然他的某些成果对考古学来说是灾难性的——因为他热情有余,专业知识不足,令人失望地将若干文化层的遗物不加区分、杂乱地收集在一起,但是,希腊存在过古典期以前的文明这一点从此得到证明。19世纪末,英国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思在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发现了米诺斯文明的中心,从而证明克诺索斯城的米诺斯宫殿是真实存在的。

  (2)美丽的传说

  本段教材内容故事情节非常生动,引人入胜,而且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阅读、讲述,也可组织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另外为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米诺陶洛斯”与“迷宫”的传说,教师对古希腊神谱中的人物做一些介绍,如最主要的十二大主神。由于今日所知的希腊神话或传说大多来源于希腊文学,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希腊文学作品:包括《荷马史诗》和《奥德赛》,赫西奥德(Hesiod)的《工作与伊里亚德时日》和《神谱》,奥维德的《变形记》等经典作品,以及艾斯克勒斯、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和尤利比提斯的戏剧等等。

  在本段教材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迷宫”“米诺陶洛斯”必须让学生掌握。教师可围绕“迷宫”迷在哪里?组织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迷宫”主人之谜;第二,“米诺斯”之谜;第三,牛怪之谜;第四,结构之谜。在介绍传说时教师可适当增加其他一些历史传说,如爱琴海的由来(见课本【历史纵横】)、奥运会的由来、马拉松比赛的由来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历史传说的兴趣。

  本课最后讲到学者对发生在克诺索斯城有关米诺斯传说的争议。这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注意提醒学生把握好传说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可补充考古发掘的带有公牛标志的装饰品和课本【历史纵横】中人祭的资料来证实修昔底德的观点是正确的。学习这段教材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收集资料以辩论会形式作进一步的探究。

  最后建议教师在讲授本课时一定要注重它在本单元的作用,做到既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又要注意前后知识的循序渐进,后面的知识不要作过多的展开。本课涉及到历史传说与历史真实,注意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长船”之岛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克里特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是克里特文明产生的关键原因,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对克里特文明与西方文明、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与克里特文明之间关系的知识有哪些,掌握到什么程度。例如,你知道今天奥运会起源在哪里?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最早在哪里?等等,然后进入本课学习。利用课本的地图,另外教师还可以准备一幅希腊地形图,让学生能在图中准确地掌握克里特岛的地理位置及形状特征。在学生阅读本目第二段后,可结合地理知识设计问题,思考分析克里特岛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及自然环境,联系有关历史知识思考克里特岛周围环绕着哪几大洲?在它的周围先后曾出现过哪些著名的古代文明?最后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提示学生来概括促使克里特文明产生的优越环境:第一,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环境对发展商业贸易极为有利。第二,周围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能吸取古巴比伦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第三,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方面与大河文明有相近之处。

  克诺索斯城。1.利用课本插图《位于克里特岛中部北岸的克诺索斯城》,让学生准确把握克诺索斯城的具体位置,同时图上还突出了它的周边地区:特洛伊、迈锡尼。在此教师可以补充有关特洛伊、迈锡尼的一些知识。2.结合书中的考古发现,如可利用本目中其他四幅图《从空中俯瞰克诺索斯宫殿遗址及周围环境》《克诺索斯宫殿复原图》《米诺斯宫的北入口》《米诺斯宫的南入口》,使学生了解历史传说与历史真实之间的联系,得出:正是在历史传说的基础上使人们发现了克里特文明,了解到克诺索斯城辉煌历史。3.本目第三、第四段是有关“米诺陶洛斯”与“迷宫”的美丽传说,教师可设计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发生在克诺索斯城中的神话传说是真是假?克诺索斯城的“迷宫”谜在哪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在讨论中激励学生了解更多的美丽传说与神话故事,并对比古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之间的区别:古希腊神话中每个神都像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职务有分工,以此来培养学生贯穿中外、史论结合、比较分析历史的能力。4.本目最后一段对米诺斯传说的争议,教师可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分别收集资料展开辩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克里特岛优越的地理位置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介绍两幅图。

  图片1:《从空中俯瞰克里特岛》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

  希腊人这样说:“如果我们有一条船,从尼罗河的河口往大海里开过去,我们这条船漂啊漂,第一个碰到的岛就是一个狭长的小岛,这个岛就是克里特岛。”它如长船般横列于希腊与北非之间,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则较狭短,仅有12至60公里,由此得名“长船”之岛。克里特岛是爱琴海最南面的皇冠,它是诸多希腊神话的源地,过去是希腊文化、西洋文明的摇篮,现在则是美景难以形容的度假地,在历史和未来发展间,它似乎未尝断过在历史上的角色,永远是爱琴海上最璀璨的主角。

  图片2:希腊地形图

  克里特岛地处爱琴海域最南端,是爱琴海的最大岛屿,也是爱琴文明的最大中心。岛东部平坦,溪流甚多;中部有全岛最高的伊达山,其东坡与南北麓亦形成多块平原,兼有战略形势及经济发达之利,首邑大城皆集中于此;岛西部则为丘陵山地,比较落后。克里特岛位置优越,海运方便,成为南连埃及、北通希腊的枢纽。

  案例二因为本课涉及到古希腊神话传说,为帮助学生理解,可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展示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雕塑及十二主神谱图表。结合图表提问:古希腊神话的人物塑造与中国神话之间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神话人物的介绍,仔细观察雕塑后思考得出古希腊神话的特点:古希腊神话中每个神都像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职务有分工,与我们平时接触的中国神话有所不同。

  宙斯

  天神之父,也是众神之神

  用雷霆和叫做“埃奎斯”的神盾治理天和地。还是个花心大萝卜。

  赫拉

  宙斯的妻子,神圣的婚姻女神

  相当冷静并且拥有美好的身材。性格特征是嫉妒。

  波塞冬

  海神

  具有强大的力量,但他是一个头脑简单的神。他的兵器是三叉戟。

  赫斯提亚

  炉灶、火焰女神

  谦让、随和、心地善良,深受众神的爱戴。

  德墨忒尔

  谷物、大地女神

  她有着温和的态度、热情的笑容,但她很胆小。

  阿佛洛狄忒

  爱和美的女神

  就是人们常说的维纳斯。她拥有白瓷般的肌肤,是个金发碧眼的美人。她是优雅和迷人的混合体,所有她的行为和语言都值得保留并用作典范。

  阿波罗

  太阳神,同时也是音乐、预言、弓箭、医疗之神

  阿波罗是男神中最英俊的,他快乐、聪明,拥有阳光般明亮的气质,总是充满了勇气和力量,女人们都喜欢他。

  雅典娜

  主管胜利、智慧和技艺的战争女神

  她是从父亲宙斯的脑袋里诞生的女神,少言寡语,极具智慧,外表很酷,拥有很多“fans”。

  阿瑞斯

  战神

  总是一身盔甲,长相英俊,但因脾气暴躁喜欢大喊大叫众神都不太喜欢他,但偏偏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钟情于他。

  阿尔忒弥斯

  月亮和狩猎女神,又是美丽而纯洁的处女神

  她非常迷人,思维敏捷,做事果断,奔跑迅速,因此总是不可能在一个地方逗留太长的时间。

  赫尔墨斯

  宙斯的随从,牧童和游子之神

  他是位兼具才华和魅力的神,常带着恶作剧般的微笑,行动迅速,是众神中最忙碌的一个。众神都很喜欢他。

  赫菲斯托斯

  手艺异常高超的铁匠之神

  他又驼又瘸,是众神中最丑陋的神。但他的心地非常善良。

  案例三在学习克诺索斯城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

  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宫的发现,将欧洲文明的起源提早了整整一千年。然而,米诺斯文明究竟从何发展而来,又怎样变得无影无踪?克里特王朝的兴亡,谁又能侦破这桩历史的悬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克诺索斯城。

  四、问题解答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促使克里特文明产生的优越环境有哪些?

  解题关键:克里特岛的地理环境对发展商业贸易极为有利。

  思路引领: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航海条件、物产及周围环境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答案提示:第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能吸取古巴比伦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第二,在自然环境方面与大河文明有相近之处。第三,物产丰富、航海条件优越对发展商业贸易极为有利。

  2.克诺索斯城的“迷宫”迷在哪里?

  解题关键:结构之谜。

  思路引领:围绕“迷”字展开分析。

  答案提示:这座宫殿结构复杂,千门百室,廊道迂回曲折,很容易迷失方向,不仅牛怪难以出来,就是人进入其中,也难得返回。据说设计师本人在工程完毕后,连自己都陷入迷津,找不到出口。所以,米诺斯宫殿又被称作“迷宫”。另外,与“迷宫”相关的“迷宫”主人、“米诺斯”、牛怪“米诺陶洛斯”等也是未解之谜,更给“迷宫”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江苏省南通市南通中学梁映华)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修昔底德对米诺斯及其海上势力的记载

  “根据传说,米诺斯是第一个组织海军的人,他控制了现在希腊海的大部分;他统治着西克拉底斯群岛。在这些大部分的岛屿上,他建立了最早的殖民地;他驱逐了开利阿人之后,封他的儿子们为这些岛屿上的总督。我们很有理由料想得到,他必尽力镇压海盗,以保障他自己的税收。”

  (录自[古希腊]修昔底德著,谢德风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4页。)

  “米诺斯组织海军后,海上交通改进了;他派遣殖民团到大部分的岛屿上,驱逐了著名的海盗;结果,沿海居民现在才开始获得财富,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了。根据他们新财富的力量,他们有些为自己的城市建筑城墙。因为图利的普遍欲望,弱者安于忍受强者的统治;那些因为获得财富而势力强大的人则控制小城市。”

  (录自[古希腊]修昔底德著,谢德风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页。)

  2.课文注释

  克里特岛的环境与重要物产

  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东部,是爱琴海的门户,也是西欧到中东的海上必经之地,克里特岛是地中海上的第四大岛,面积8335平方公里(为希腊国土面积的6.3%),它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宽约12至60公里,犹如一条航行在地中海上的大船,横亘在希腊与北非之间;它南连非洲最古老的文明中心埃及,东面是产生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等伟大文明的西亚地区,因此,克里特岛最先感受到了东方文明的影响,从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克里特岛的自然景观异常丰富,变化多端,有高原、莽林、白色的沙滩、潺潺的溪水、富饶的平原和壮美的山峦。三座大山自西向东绵延起伏,贯穿全岛。岛中部屹立着雄伟壮丽的伊达山,最高峰比海平面高2457米,山两侧分布着宽阔的平原;西部是人迹罕至的高原,雄伟的白山被莽林覆盖着,山势崔嵬,光秃的白色巅峰仅比伊达山稍矮数米。东部延绵着壮美的狄克特山,山的北侧是富饶的拉斯提平原。岛屿东端则被郁郁葱葱的椰枣树林掩映着。

  橄榄在希腊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其中90%的产量是在地中海沿岸收获的。希腊是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的世界第三位橄榄生产国。但希腊的橄榄消费量却是世界第一,是那两个国家的2倍多。其中,克里特岛人更是超群,平均每人每年要消费掉24升橄榄油。而且,这个岛上的人,心脏病的死亡率是世界最低的。其中的秘密是什么?原来,橄榄油中含有许多油酸,油酸能降低中性脂肪值和胆固醇。因此,可以预防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还可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结石。令现代人烦恼的生活习惯病,通过摄取橄榄油,能够大幅度地得到改善。

  关于宙斯

  在奥林匹斯诸神中,宙斯占有突出地位。他是众神之王,主掌雷电,保护城邦,象征着秩序、威严和法律。在希腊人的神灵中,他出现较早,迈锡尼时代的线形文字文献中已能见到他的名字,但职守不清。在古典时代的艺术形象中,他通常被表现为满脸胡子、手执雷电的王者形象。但希腊人对他似乎并不太恭敬,创造了不少他与诸女神及人间美女偷情的故事。

  克里特的早期历史

  克里特孤悬于大海之上,直到公元前8000年代才进入新石器时代。但定居者好像并非克里特最初的居民,且人数不多,克诺索斯的遗址表明,最初的定居者大概不过百人上下,主要使用木器、石器,已知道耕作技术,且与爱琴海中的其他岛屿如米洛斯等保持着联系。后来克里特人所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如大麦、小麦、扁豆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绵羊、山羊、猪、狗、奶牛等动物也都被驯化了,渔猎活动相对较少。

  大约自公元前5700年起,克里特出现了陶器。这意味着克里特的社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人们需要用陶器把多余的粮食和食品保存起来。社会生产的发展,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和生存条件的改善。在克诺索斯,居民的居住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房屋开始出现并不断地得到改进,墙面被抹得光滑平整,且常用石头加固,陶器的质量虽无明显进步,但数量有不小的增加。与此同时,克里特岛上的居民点不断增加。到公元前4000年代中,整个克里特岛都有人类居住了。从遍及全岛的米洛斯的黑曜石工具判断,克里特人此时已知航海,与外界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

  从公元前2800年前后开始,克里特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金属工具出现并逐步取代石器和木器、骨器。金属工具的出现,表明克里特在向阶级社会的转型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克诺索斯等地宫殿建筑的兴起也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克里特出现了阶级分化,国家可能已经萌芽。

  约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各地的宫殿忽然被毁。有人认为这是希腊人入侵的结果,有人推测是来自小亚的入侵者所为,并证明线形文字A中的某些词汇与词尾与原住在小亚西南部的卢维人的语言十分接近。但这些说法都缺乏确凿的证据。更重要的是,这次大破坏后,所有的宫殿都被重建,除规模有所扩大外,新宫殿在设计和风格上都与以前的宫殿十分相似,所以,这一次的宫殿被毁,很可能是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所为。至于遗址中的焚烧痕迹,很可能是地震颠翻油灯或灶火引起火灾造成的。

  宫殿的重建标志着克里特文明进入了它最繁荣的时期。它的产品被销往希腊大陆各地,这一时期出现的器物显然具有克里特的风格,希腊大陆因此受到克里特的巨大影响。

  克里特文明的繁荣维持了大约两个多世纪,在公元前15世纪突然遭到破坏,克诺索斯和其他各地区的宫殿先后被毁。具体原因并不清楚。后来,克里特被希腊人占据,克里特的原有文化仅在少数边远地区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希腊大陆的迈锡尼文明。

  克里特与埃及的关系

  对古代埃及阿蒙霍特普三世时期进行考古发掘时,最引人注目的当数被称作Keftiu场景的壁画。埃及语中关于Keftiu的人们在中王国时即已知晓,可能为直接联系,但未见于任何文字记载。但是确实存在一些证据,诸如皇室和大臣的墓壁绘画。18王朝前期在西底比斯一些贵族的坟墓中,发现了一系列肩扛贡品的外国人,这些人就是与爱琴海民族有密切联系的,被称为Keftiu的外国使者。所有坟墓的主人们都生活在哈特舍普苏特、图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二世统治期间的大约半个多世纪。这些人的皮肤呈暗棕红色,前额略带卷曲而脑后长发披肩,他们都比较苗条,手腕比画中的埃及人要纤细一些,有时穿着露出脚趾的凉鞋。从许多搬运的金属或石制器皿来判断,应为爱琴海地区所产,因为同类产品在克里特和希腊本土多有出土。在当时两个最大的坟墓(一个是图特摩斯三世时第一先知蒙卡皮拉萨之墓,另一个是图特摩斯三世的首相—维西尔—拉克米尔的墓穴)的壁画上,描绘了大量典型米诺斯风格的器皿,像公牛头形、动物形、圆锥形器皿,在爱琴海的陶器或金属器中都可以找到原始的形状。同时,在蒙卡皮拉萨和拉克米尔的墓中还发现两处象形文字铭文,可读作“Keftiu土地之王进来贡品”和“Keftiu土地王子和一片大绿之中的岛”。根据象形文字和其他青铜时代的铭文,多数学者认为,米诺斯时的克里特人就是Keftiu民族。Keftiu反映了埃及和克里特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近,在18王朝时交换日益频繁,到图特摩斯三世时达到了顶点。其交往方式可能是海上直接往来,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包括短距离经塞浦路斯海上航行或沿地中海东岸抵达尼罗河三角洲。米诺斯与北非海岸的联系被特拉发现的微型航海图所证实。但另一可能是经拜不鲁斯或乌格里特的非直接商品交换,因为上述两个遗址都发现了米诺斯陶器。

  克诺索斯城

  青铜时代的克诺索斯城是爱琴世界最繁华的大都会。这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没有城墙,没有深沟高壑,也没有卫城城堡,整座城市以庞大的“迷宫”为中心,向四方延展,形成市区和郊区。在克诺索斯的北部有两个港口,地位十分重要。据伊文思推算,克诺索斯城区和郊区占地约1.125平方公里,这样规模的城市在上古时代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大邦了。这座古都在荷马诗篇中有“开阔的克诺索斯”之称,此称并非虚言。

  克诺索斯城最好的住宅都集中在市区。整个市区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其中心是“迷宫”。它是国王的宫殿,也是神圣的庙宇,“大女神”的家。“迷宫”周围是贵族和富裕市民的华宅。市区房屋建设有个约定俗成的原则:所有住宅都是独立式建筑,虽然相当密集,但彼此留出间隙。市郊是中下层居民聚集区,民房多用毛石砌成,大石块垒成的房基很少见,且大部分地区被希腊罗马时期的城市遗址覆盖着,破坏严重,已无法复原了。

  “新宫殿时代”是克里特岛的黄金时代,也是克诺索斯城的鼎盛时期。新宫殿早期结束前,克诺索斯城曾遭大地震破坏,但很快恢复了元气。更多的别墅在“迷宫”四周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当时的克诺索斯市区,峻阁重楼,夹道相望,商旅络绎,人烟如织,宝马香车,冠盖如云,一派繁华景象。当时的克诺索斯城人丁兴旺,其人口总数,按伊文思的估算,达8万人之多,这在上古时代是不可思议的。当今学者认为伊文思估计过高,克诺索斯的实际人口可能在3万人左右,这也是极可观的数字!“开阔的克诺索斯”,作为爱琴世界最繁华的大都会,是名实相副的。

  3.学术观点

  关于克里特人的来源

  古希腊史专家塞尔格叶夫在其著作《古希腊史》中,对希腊的种族构成问题有过综合论述。从他介绍的情况看,学者们的意见分歧很大,有些人认为克里特人是腓尼基人(Phoenicians)或者阿拉伯人(Arabs);照另一些人的说法,他们来自非洲;第三派把他们归入印欧人;第四派认为他们是希腊人;第五派说他们接近于卡里亚人和佩拉斯基人,因此就接近于巴斯克人(Basks)、伊比利亚人、利古里亚人和伊特剌斯坎人(Etruscans,又译埃特鲁斯坎人)以及其他民族,包括高加索居民在内。(参见\[苏\]塞尔格叶夫著、缪灵珠译:《古希腊史》)由此可以看出,克里特人的民族背景的错综复杂性。兰州大学的李天祐先生指出,克里特岛的居民主要是从小亚细亚迁入的卡里亚人。他认为在考古学上存在以下证据:首先,克里特岛的陶器和小亚细亚沿海一带的陶器之风格非常相似;其次,在小亚细亚和克里特岛都发现了神圣的双面斧,从考古发现的其他遗物看,两地居民都崇拜妇女小雕像,表现出母系氏族文化的遗风,这说明两地居民的信仰习惯也是相似的。(参见李天祐:《古代希腊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英国学者哈蒙德也依据考古学资料进行了论证:(克里特岛)最初的居民可能来自小亚细亚南部,那里的黏土小雕像,很像已经发现的克里特和塞浦路斯的小雕像。这些小雕像粗而壮,表现出居民信仰女神。至于这些人迁徙的时间以及路线,哈蒙德说: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2600—前2000年),从小亚细亚来的移民浪潮又开始了,迁入者居住在基克拉泽斯群岛(Cyclades)和克里特岛的东部和中部。在那里他们和较早的居民融合了起来,他们大概和较早的居民有亲缘关系。据希罗多德记载,小亚细亚的吕底亚人和美西亚人(Mysia)是卡里亚人的同胞民族。但与这种小亚细亚说相反,古代的克里特岛居民认为,卡里亚人是从克里特岛迁移到小亚细亚的民族;卡里亚人曾是国王米诺斯的臣下,当时被称为勒勒格人。而按照卡里亚人自己的说法,他们是小亚细亚的土著居民,生于斯长于斯,而且他们从来没有过和现在不同的名字。对此,修昔底德也做过记载,他认为,在米诺斯王统治时期,曾经把大批卡里亚人驱逐出海岛。与此不同,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J.Toynbee)从分析克里特岛上最早居民的遗骸入手,运用人种学上的证据,推断出最早在爱琴海任何一个岛屿上居住的人民,乃是由于不能忍受亚非草原的干燥气候而迁来的移民。(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艾伦·韦斯(AlanWace)也说:发生于埃及第一王朝之初和第五王朝倾覆时期的动乱,赶走了相当数量的人民集团,使他们到克里特寻找和平,碰碰运气。而在克里特原是住着有血缘关系的种族的。从考古遗迹看,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有一外来群体出现在克里特岛南岸的一个平原,他们把死人埋葬在一种圆形的大建筑物中,建筑物的直径达40英尺,上边盖以茅屋顶,每座建筑物中有700具骨骼。这种建筑物大概是充当其家族或氏族坟地的,它和利比亚的坟墓非常相似,据此可以推测,这些闯入者可能来自非洲海岸。从现在出土的实物资料看,在克里特人的围腰布上,前面的盖片(codpiece)和8字形盾牌图案与利比亚王朝以及埃及王朝的围腰布图案有类似之处。

  著名的捷克斯洛伐克学者、语言学家赫罗兹尼则根据他诠释的线形文字“B”,认为“克里特的居民中,似乎有很多起源于胡里特人”。(\[捷\]赫罗兹尼著、谢德风译:《亚细亚、印度和克里特上古史》,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278页)按此说,克里特人的语言背景可能既非印欧语,亦非闪米特语,大概属于一种古老的高加索语言。其实,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看,由于克里特岛的地理位置,它很可能成为南北东西迁徙人群落脚和休憩的地方,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多族群的汇聚地,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在克里特岛居住、发展,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使得克里特岛在史前时期维持着长期的繁荣富强。古代作家笔下的克里特人很可能就是曾经在克里特岛停留、居住、繁衍的卡里亚人、勒勒格人、佩拉斯基人、腓尼基人和利比亚人等诸多古代族群的总称,所以其族源是多元的,其所创造的文化也表现出多元的色彩。

  对克里特传说求证的几个阶段

  荷马之后,希腊的文人学者们都先后谈到米诺斯、克里特的强大,连素称具有批判和怀疑精神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也不例外,在其关于希腊海权发展史的追述中专门提及米诺斯。可是,古代希腊人关于克里特的传说和记载可信吗?

  对古代希腊人来说,这一点是不成疑问的。他们真诚地相信,克里特一度十分强大。罗马人接受了希腊人的遗产,同时也接受了有关早期希腊的各种传说。但进入近代以后,西方人疑古精神大增,连古代传留到近代的古典著作都不大相信,更不用提那似乎虚无飘渺的克里特王米诺斯及其迷宫了。因此,19世纪中叶英国大学者格罗特在写作其巨著(希腊史)时,把公元前776年,即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召开之年,作为希腊信史的开端。在此之前的时期,只能归之于传说时代了。

  可是,19世纪末德国人谢里曼在小亚细亚西北角和希腊大陆各地的发掘,证明古代希腊人有关其早期历史的传说并非全不可信。谢里曼还有意到克里特去找寻米诺斯的迷宫,且做了初步考查,可惜未及开始其发掘活动便撒手尘寰,因而把发现迷宫的荣誉留给了英国人伊文思。

  伊文思曾受过一定的考古学训练,且考察过希腊大陆上的迈锡尼、雅典等遗址。他相信谢里曼所发现的文物应比荷马所描写的时代早得多,认为克里特的地下可能埋藏着更古的文明。1900年,他在英国雅典考古研究院的协助之下,在克里特北部的克诺索斯开始了考古发掘活动,并很快找到了大片建筑遗迹和丰富的文物。伊文思据此断定,他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文明,这个文明和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甚至和后来的希腊人没有一点关系,因此他用传说中的克里特王米诺斯来称呼这一文明,并将他所发现的宫殿遗迹与米诺斯的迷宫等同起来。

  4.参考资料目录

  王以欣著:《寻找迷宫—神话、考古与米诺文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晏绍祥杨巨平著:《走进古希腊文明》,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

  李天祐:《古代希腊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汉斯-克里斯蒂安·胡夫主编:《发现米诺斯王国》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

  [英]列昂纳德·柯特勒尔:《爱琴文明探源》,四川人民出版社1935年版。

  [苏]B.C.塞尔格叶夫著缪灵珠译:《古希腊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版。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吴素梅:《古希腊土著民族探源》,载《世界民族》2003年第5期。

  吕贝克·斯特夫著,陈忠荣邱望季闰惠平费文娟编译陈湘祖审校:《世界伟大考古纪实报告之七废墟的真相》第9章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baogaowenxue/feixvzhx/feixvzhx.html
第2课 伊文思的惊人发现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伊文思能取得“惊人发现”的主要原因及其所发现的成果。

  难点

  米诺斯文明及其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以“伊文思的惊人发现”为主题,从“良好的修养”“发现古文明”“幸运的发掘”和“丰硕的成果”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伊文思取得“惊人发现”的原因及其过程,并在这一过程向学生介绍了米诺斯宫殿遗址与米诺斯文明。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具备的良好修养和对历史学与考古挖掘的强烈兴趣,为伊文思以后的考古重大发现奠定了基础。而对迈锡尼遗址和地中海东部遗址出土的印章严谨、不懈的研究,使伊文思找到了克诺索斯城和米诺斯宫殿的线索。通过对米诺斯宫殿的挖掘和研究,伊文思最终有了“惊人发现”:找到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古代文明──米诺斯文明,并证明了米诺斯文明是古希腊历史和爱琴文明的源头。

  本课引言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按时序介绍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两个考古重大发现。第一个是德国人谢里曼对迈锡尼的考古挖掘。这次挖掘的重要成果是发现了迈锡尼文化。迈锡尼文化被证明是希腊本土文化的一部分。第二个是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对传说中的“迷宫”的考古挖掘。这次挖掘证明克里特文明是希腊和欧洲文明的源头。第二部分“探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伊文思是如何发现米诺斯宫殿的”等两个小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学习重心。第三部分“重要概念”列举了一个人名“伊文思”和一个地名“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这是本课的两个关键词,要准确掌握。建议教师对谢里曼的考古挖掘进行适当补充,使学生对伊文思考古挖掘的历史背景有更深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带着“伊文思是怎样的一个人”“伊文思是如何发现米诺斯宫殿的”和“伊文思考古挖掘的主要成果有哪些”三个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良好的修养”

  教材以时间为历史坐标,扼要介绍了孩童时期和青年时代的伊文思,突出从小就具有的良好修养为伊文思日后在考古上的“惊人发现”奠定了基础。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伊文思能具有良好修养的原因:客观上,伊文思生活在富裕而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中、接受了一流的教育和父亲的鼓励培养;主观上,伊文思自小就进行古币研究和考古发掘等活动、在名校认真求学、进行考察性质的旅行、开展学术研究并进行著述,这一切使伊文思逐步地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和较深厚的专业功底。

  这一部分的教学是以伊文斯具有“良好的修养”展开的,因此主要应理解伊文斯具有哪些“良好的修养”和“良好的修养”是怎样养成的这两个问题。建议教师设计一个问题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进行讨论。此外,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可以按“孩童时代”“青年时代”和“担任馆长后”三个时段适当补充伊文思的有关材料。

  (1)孩童时代的伊文思。这一部分教学意在帮助学生加深了解伊文思的家学渊源。

  1851年,伊文思出生于英国哈特福德郡的一个村庄。家庭给了孩童时代的伊文思深刻的影响。他的祖父亚瑟·本诺尼·伊文思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曾经是古典学和历史学教授,他的父亲约翰·伊文思虽是富裕的造纸商,但在业余时间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古文物和古钱币知识,是英国史前考古学奠基人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文化进化论的鼻祖奥古斯都·兰·福克斯等英国学术界大师经常在伊文思家探讨学术问题。少年伊文思在这种环境下,既培养了对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兴趣,又打下了相当扎实的基础。伊文思从小就痴迷于克里特古老的传说,希望有朝一日能揭开这个迷人的传说。

  (2)青年时代的伊文思。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应让学生理解伊文思的主观努力。

  青年时代的伊文思继续沿着少年时代的希望努力。1868年从哈罗公学毕业后,伊文思进入牛津大学学习。1871年伊文思前往硝烟未尽的巴黎游览。在这次旅游中,一本旅游书激起了他对土耳其人的兴趣,于是他又继续前往东南欧考察。1873年伊文思前往北欧考察,并在途中进行了一次小规模考古发掘。1875年他为撰写一部历史著作前往德国的哥廷根大学求学。毕业后,他又到东欧旅行、访问,并写成了两本有关巴尔干的著作,由此成为巴尔干问题专家。以后伊文思曾任《曼彻斯特卫报》驻巴尔干通讯员,为英国发回了大量关于巴尔干的报道。一次,为了赶上和历史学家谢里曼见面,伊文思先是黑夜中骑马7小时,又雇船渡过伯克河,再赶走一整天,终于在午夜时分赶上弗里曼。正是在这次会谈后,伊文思和谢里曼的大女儿马格利特──一位通晓多国语言、具有丰富历史修养的小姐互相吸引、陷入爱河。以后,马格利特成为了伊文思的妻子和得力助手。如果说孩童时代的伊文思更多地是得益于优越的客观环境,那么青年时代的伊文思更多地是开始依靠自身的主观努力。

  (3)担任馆长后的伊文思。这一部分教学意在让学生注意伊文思的专业功底与努力方向。

  1884年伊文思担任牛津大学阿西莫林博物馆馆长。当时阿西莫林博物馆的收藏很杂,而且藏品逐年减少、占地逐年缩小,馆长也是一个闲职。但在这以后的25年中,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用旺盛的精力和远见卓识把阿西莫林博物馆变成了一座世界知名的博物馆。在这同时,他继续自己少年时代的希望,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学习,经常进行考察访问,对考古发掘也越来越有兴趣。

  第二目“发现古文明”

  这部分内容是围绕伊文思追踪古老文明的线索展开。1883年的希腊之旅是伊文思考古重大发现的一个新起点。正是通过这次考察,他发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线索──一些带有特殊雕刻的印章。追踪古印章的线索一直到克里特岛,伊文思先是“认定”克里特埋藏着一个未知文明的遗址,然后是“深信”这里埋藏着考古学上的秘密,最终“取得”卡弗拉大土墩所有权。建议教师利用上一节《位于克里特岛中部北岸的克诺索斯城》一图,使学生更易理解伊文思追踪和推断的正确性。

  这一部分教学应当围绕“发现古文明”(实际上是发现了古文明的线索)展开。主要应理解“伊文思发现了什么”和“伊文思为什么能发现”这两个问题。建议教师给学生呈现如下问题链:①伊文思发现了什么?他的发现经过是怎样的?②发现线索的为什么是远在大陆、偶然看到古印章的伊文思,而不是长期佩带古印章的当地农人?③“伊文思的惊人发现”是否真的是事出偶然?为什么?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按“发现线索”和“追踪线索”两个层面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包括适时插入一些古印章或古印石的图片。

  (1)发现线索。

  1883年,伊文思夫妇到希腊旅游,考察访问了著名的迈锡尼和其他的史前遗址。在这期间,伊文思夫妇还专程拜访了小亚细亚特洛伊遗址和希腊迈锡尼遗址的发现者──谢里曼。在谢里曼收藏的众多迈锡尼出土文物中,伊文思发现了许多环状或块状雕石制成的印章。这些印章上的一些雕刻具有海中生物的形状,如同小小的章鱼。一般人往往只停留于对这些出土文物历史悠久的感慨,但伊文思敏锐地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某个未知的海洋文明的特征。由此伊文思发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线索。

  (2)追踪线索

  在希腊之行后的10年中,伊文思开始注意收集古印章。在地中海东部的遗址中,他收集到大量类似的印章。1893年,伊文思在雅典的文物摊上又发现了类似的古印章。据文物贩子介绍,它们来自克里特岛,当地人称为“奶石”,据说有催奶的魔力,因而常被妇女们所佩带。伊文思决定亲自去克里特岛进行考察。调查中伊文思还获悉,离克里特岛北岸不远,有一个叫卡弗拉的大土墩不久前出土过一些巨大的储物罐。经过研究和分析,伊文思认定,这个方圆几英亩的大土墩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米诺斯王的住地──克诺索斯城的遗址所在地。他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就要实现自己孩童时代的希望。

  1894年,伊文思第一次踏上克里特岛,他吃惊地发现,商店里摆着各种古印石,有些雕刻印石甚至成为当地农人脖子上的装饰品。如此丰富的古印章证明了这里就是一个未知古代文明埋藏地。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准备买下卡弗拉大土墩。从1894年至1899年,经过6年艰苦的谈判和讨价还价,伊文思最终取得了这块土地的所有权。

  上述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伊文思的发现似乎是偶然的,但这种“偶然”中体现着必然,那就是伊文思的修养、努力和希望,使他必然会考察希腊古文化遗址、必然拜访他的先驱谢里曼、最终必然能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独具慧眼发现线索。

  第三目“幸运的发掘”

  教材先是扼要介绍了伊文思在克里特岛挖掘的前期经过,然后重点介绍了克诺索斯“宫殿群”和其他一些重要出土文物。建议教师抓住“幸运”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学习一部分内容,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为什么说这次考古发掘是幸运的发掘”“伊文思为什么能有幸运的发掘”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理解“幸运”的内涵。至于时间线索,可抓住“前五天”和“前三个月”这两个要点。

  (1)初步发掘

  1900年3月23日上午11时,伊文思正式开始他在克里特岛的伟大考古发掘。由于遗址文化层距离地表很近,在前五天中出土文物就堆积如山,有雕刻石印、花瓶、陶罐和泥板等。和一般的考古发掘费时、费力又难以取得成果相比,这次发掘真是一次“幸运的发掘”。在发掘以前,在伊文思的头脑中,克诺索斯废墟下掩埋的史前文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文明,它只不过是20年前谢里曼所揭示的希腊本土迈锡尼文明在爱琴海上的延伸。但通过对这么多的出土文物初步的研究,伊文思开始认识到,米诺斯文明不仅比迈锡尼文明更古老,而且是一个独特的文明。

  (2)克诺索斯宫殿及主要文物

  经过3个月的挖掘,伊文思发现,这些遗址并非孤立的建筑物,而是一个庞大建筑物的组成部分。于是他继续扩大发掘范围。后来,考古学家把这些建筑物称为“宫殿群”。

  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整体为多层平顶式建筑。建筑围绕着一个长约60米,宽约30米的长方形中央大庭院,四周由住房、庭院、通道、楼梯、地窖和阳台构成,总共有1500多个房间,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因为地势西高东低,所以庭院以西的建筑为二三层的楼房,庭院以东为三四层的楼房。从东麓远望,但见层楼高耸,门窗廊道参差罗列,蔚为壮观。因为建筑物处于不同的水平上,阶梯和楼道必不可少。房间的通风和采光利用天井解决。众多的楼道和天井使建筑物的空间与受光生出无穷变化。整个宫殿由于楼层密接,厅堂错落,廊道迂回,人们在其中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伊文思断定,这就是传说中的克诺索斯“迷宫”所在地,并向全世界宣布了他的重大发现。

  不久,伊文思又发现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出土文物。这当中包括他认为克诺索斯遗址上发现的最有价值的单件手工制品──一张由象牙、水晶、金、银和铅质蓝玻璃刻制而成的赌桌、绘有庄严的宗教礼仪和民间生活场景的众多壁画等。这一切使考古学家们意识到,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遗址,而是一个未知的古代文明。

  上述教学主要是要帮助学生理解伊文思的这次考古发掘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幸运的发掘”!建议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利用上一节中的“从空中俯视克诺索斯宫殿遗址及周围环境”图和本节中的“有嵌饰的赌桌”图及说明、“克诺索斯宫殿的修复现场”图,再适当补充克诺索斯宫殿遗址出土的其他重要文物,并作简单介绍,加深学生对这次考古成果的印象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伊文思为什么是如此的幸运”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米诺斯文明的高度繁荣、且遗址未遭大的破坏这一客观因素和伊文思个人的良好修养、认真执着这一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分析,使学生能有更深的理解。

  第四目“丰硕的成果”

  教材主要通过伊文思长期精心研究、出版的《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书,来说明伊文思这次考古发现带来的考古学和历史学上的丰硕成果,也说明了米诺斯文明的历史地位。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丰硕的成果”展开的,重点(也是难点)当然是要帮助学生了解这次考古所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而理解这些成果的价值,但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成果是伊文思穷尽半辈子生命、几乎耗尽其智慧与心血的研究结晶,以此理解“惊人发现”背后的“惊人努力”!

  建议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项任务:①伊文思的考古成果主要体现在他的什么专著中?在这一专著中他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②帮助老师完成《伊文思生平大事年表》(由教师提供不完整的年表)。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两个任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按以下两个层次适当补充有关文字与图片材料并作必要阐述。

  (1)继续挖掘和“重现”米诺斯宫殿

  在初步发掘获得重大发现后,伊文思在克里特岛继续挖掘,力图揭示米诺斯文明完整和真实的面貌。从1900年到1931年,从知天命的壮年到耋耄的衰年,他几乎一直在这个岛上进行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在继续挖掘的同时,伊文思也力图“重现”米诺斯宫殿,那就是修复克诺索斯宫殿群。

  (2)出版《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从1902年起,伊文思在继续挖掘和“重现”米诺斯宫殿的同时,开始研究这一文明,并先后出版了专著──《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至四卷。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卷直到1921年才正式出版,后三卷分别在1928年、1930年和1935年出版。全书共3000多页,3400多幅插图,史料丰富、字句优美,凝聚了伊文思大量的心血。书中的内容和一些基本观点极大地补充了考古学和历史学的不足,成为后人研究米诺斯文明的基础。

  关于米诺斯文明的年代和地位,伊文思认为米诺斯文明(或克里特文明)远早于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应开端于克里特文明。其依据是,克里特岛上考古发掘的大量实物资料证实了克里特于公元前3000年便进入了青铜时代,这早于迈锡尼文明。

  关于米诺斯政权在地中海的地位,伊文思认为米诺斯王是第一个建立地中海霸权的君主。其主要依据是,在出土的墙壁、柱子和印章上发现了象征着海上霸权的三叉戟。同时,在克里特岛海岸没有发现大量的城防遗址,这从反面说明了当时米诺斯政权确实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只有它有能力进攻别的政权,其他政权没有力量进攻它。此外,岛上还出土了一些能够说明克诺索斯君主与周围海洋间密切联系的证据。

  关于“迷宫”的功能,伊文思认为其主要是宫殿。由于地震等自然原因或其他人为原因,克诺索斯的宫殿多次被毁,但这些宫殿在被毁后又会得到重建,新建筑物往往依附于旧建筑物上,造成了“迷宫”的出现。很多出土文物证明,宫殿往往就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关于“王权”的性质,伊文思用“祭司王”来解释。也就是说,米诺斯不仅是国王,也是大祭司,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祭司王”。从理论上说,远古时代的君主普遍具有神性。伊文思也推断,“米诺斯”不是某个国王个人的名号,而是青铜时代克里特诸王共享的神性称号,类似于古埃及的“法老”。从出土文物看,宫殿遗址中出现的许多具有宗教色彩的塑像和壁画是有力的证据。如伊文思把“百合王子”浮雕中的王子即视为“祭司王”,由于王子距离走廊尽头还有三四米,伊文思猜想他前面应该还有位女神,他自己则是祭祀队伍的引领者。

  关于米诺斯民族的特征,伊文思认为这是一个热爱自然、有文化教养、热爱和平的民族。发掘出来的大量艺术品也显示出这些特点。例如克里特绘画最钟爱的题材是动植物,尤其是海洋生物。雕塑品《收获者之杯》表现了劳动者所洋溢的欢乐情绪。

  在学完本目之后,建议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回放】的内容,讨论并回答“为什么《泰晤士报》认为,克诺索斯的发掘在重要性上若不能说是超过,也至少不逊色于谢里曼的发现”,以对本课第三、四目进行小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良好的修养”一目的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伊文思的理解,教师可以先对伊文思进行扼要的总体介绍。然后通过投影提供问题链:①伊文思“良好的修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②这些“良好的修养”是怎样形成的?③这些“良好的修养”对他以后的“惊人发现”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并请学生结合问题链阅读教材,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别介绍伊文思孩童时代、青年时代和担任馆长后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提问:19世纪70年代的哪一次考古发掘肯定对伊文思的兴趣起了更大的促进作用?以此又联系谢里曼的考古重大发现,加强学生对当时历史大背景的认识。对问题链,可引导学生从兴趣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工作的热情等角度开展讨论,也可以从客观与主观条件这两个角度展开讨论。

  关于“发现古文明”一目的教学。教师可先介绍1883年伊文思希腊之旅的情况,着重讲述伊文思拜会谢里曼时对古印章产生浓厚兴趣的细节。再请同学带着问题链阅读教材并思考与讨论。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阅读教材“工作中的伊文思”和【学思之窗】的内容,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深化对问题链所呈现的问题的认识,使学生对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并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关于“幸运的发掘”一目的教学。教师可先介绍伊文思初期挖掘的情况,并出示相关的图片资料。然后对照图片,重点介绍克诺索斯宫殿和有嵌饰的赌桌。教学时可追问以下两个问题:①为什么伊文思断定,这就是传说中的克诺索斯“迷宫”所在地?②为什么伊文思会认为这张赌桌是遗址上发现的最有价值的单件手工制品?最后,教师以“为什么说这是一次幸运的发掘”这一问题为中心进行小结。

  关于“丰硕的成果”一目的教学。教师在扼要介绍伊文思继续挖掘和“重现”米诺斯宫殿的成果以及《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书后,请同学阅读教材并指出,伊文思对考古学和历史学主要的贡献有哪些?结合学生回答的内容,教师可以总结或归纳为伊文思的几个主要观点。然后针对以上观点,教师利用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或用提问的方法或用说明的方法加以解释。最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资料回放】,讨论并回答资料所提出的问题,以对本课第三、四目进行小结。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发现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对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第一目“良好的修养”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阅读教材时,可利用计算机或幻灯片打出问题链,然后让各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与小结。①伊文思良好的修养主要表现在:善于培养自己的考古兴趣;努力打好自己的文化知识;在考古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认真而执着地进行工作。②这些良好的修养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伊文思自己个人的努力。③正是有了良好的修养,有发现古文明的强烈愿望、有扎实的考古和历史知识、有超强的考古发掘能力、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伊文思才能敏锐地发现线索、追踪到线索、直至认定克诺索斯遗址所在地和发现米诺斯文明。

  案例二在讨论、分析“1883年伊文思发现一个古老文明的线索是否偶然”这一问题时,请“偶然派”和“必然派”的同学分别发表看法,然后由教师进行小结:从发现线索的具体时间和场合来看,的确具有偶然性,但从当时考古学发展的大背景和伊文思个人所具备的条件看,由伊文思发现这个古老文明的线索又是必然的。伊文思个人主观能动性在这个“必然”中起了重要作用。

  案例三在介绍米诺斯宫殿时,可以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打出“双斧大厅”和王后寝宫的图片,作如下补充:“双斧大厅”是举行祭祀的场所,分内外两室,以折叠门扇间之,冬可以保暖,夏可以通风。王后寝宫装饰着海豚戏水的壁画,其相连小间内有浴室和冲水厕所,这种卫生设备在整个古代世界仅见于克里特,直到近代为止,还没有人能在取水和排水系统上超过他们。

  案例四在新课结束后,教师可以提供不完整的《伊文思生平大事年表》,让学生根据教材补充完整,并以此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明确:伊文思的“惊人发现”背后是他所作出的惊人努力,他几乎就是为克里特文明而降生、而度过一生的。

  附:《伊文思生平大事年表》

  1851年出生于英国

  1868年(18岁)进入牛津大学

  1883年(33岁)游历希腊,开始收集古印章

  1884年(34岁)──1909年(59岁)担任牛津大学阿西莫林博物馆馆长

  1894年(44岁)第一次登上克里特岛,实地考察米诺斯文明

  1900年(50岁)──1931年(81岁)发掘克诺索斯遗址,并进行研究

  1902年(52岁)开始撰写《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1921年(71岁)《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第一卷出版

  1935年(85岁)《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第四卷出版

  1941年(91岁)逝世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伊文思的工作态度和方式,对你有何启发?

  解题关键:伊文思仔细地观看这些石雕,看出了常人未曾注意到的细节;伊文思强烈地感觉到,这些特征是某个未知文化,并且具有海洋特征、与迈锡尼人关系密切。

  思路引领:工作态度和方式;启发。

  答案提示:在学习和工作态度上要严谨、认真、执着;在学习和工作方式上要善于从小处、细处着手,善于进行分析、联系和比较。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伊文思探秘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解题关键:良好的修养。

  思路引领:主观条件;客观条件。

  答案提示:从主观上看,首先,伊文思从小就对克里特的传说有浓厚的兴趣,工作以后继续努力寻找克里特文明的线索;其次,伊文思具有历史学和考古学等方面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杰出的能力;再次,伊文思严谨、认真、执着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从客观上看,首先是当时谢里曼考古大发现对伊文思的影响;其次是希腊之行中谢里曼给伊文思参观了众多的文物,尤其是古印章;再次是当时英国的国际地位和伊文思的个人地位的影响。

  2.列举米诺斯宫殿的考古发现和伊文思的研究成果。

  解题关键:出土的遗址和文物;《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思路引领:出土的遗址和文物;伊文思对于米诺斯文明的主要观点。

  答案提示:米诺斯宫殿的考古发现主要有:克诺索斯宫殿遗址(伊文思认为即传说中的“迷宫”所在地);镶嵌式的赌桌;大量的壁画、浮雕、雕刻印石、花瓶、陶罐、泥板等等(包括“百合王子”浮雕)。伊文思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至四卷中,包括:把米诺斯文明的历史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大体与埃及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早期相当,因而是爱琴文明的开端;米诺斯王是第一个建立地中海霸权的君主;“迷宫”的功能是宫殿;“王权”的性质是“祭司王”;米诺斯人是一个热爱自然、有文化教养、热爱和平的民族。

  (浙江省嘉兴教育研究院戴加平浙江省嘉兴一中余文伟)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在洞察细微方面,伊文思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他的同父异母的妹妹琼·伊文思在《时间与机遇》(1943)一书中以生动传神的笔触描述了他的这种天赋。

  “伊文思高度近视,而且不愿意佩戴眼镜,没有眼镜,他可以把小东西拿到眼前几英寸的地方去审视极细微的部分,而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了。结果,他会以显微镜般的准确去观察细节,而不被周围的世界所分心,从而使这些细节对他本人比对其他人有更大的意义。正是这种视力培养了他观察和解释硬币和印章雕刻细节的能力。”

  (转引自王以欣著:《寻找迷宫—神话、考古与米诺文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2页。)

  1935年,伊文思重返克里特,去出席纪念他的业绩的半身塑像揭幕仪式,伊文思用希腊语向热情的听众们致答谢词:

  “我们现在清楚了,古老的传说是真实的。我们眼前展现着一个奇观,一个重新觉醒的文明,其年代的久远两倍于希腊的文明。诚然,在古王宫的旧址上,我们看到是只是废墟上的废墟,但就整体而言,在秩序和组织结构方面仍渗透着米诺斯的精神,洋溢着伟大建筑师代达罗斯的自由和自然的艺术风范。我们面前的这幅景象的确具有世界范围的意义。与之相比,任何人的贡献是多么微不足道啊!诚然,就探索者而言,他会获得成功,但他只是在更伟大力量的激励和引导下的一个谦卑的工具而已。”

  (转引自王以欣著:《寻找迷宫—神话、考古与米诺文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页。)

  2.课文注释

  谢里曼与迈锡尼文明

  谢里曼是一位德国商人,他自幼熟读荷马史诗,对荷马所描绘的世界神往不已。谢里曼真诚地相信,荷马所描绘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他先自费在小亚西北角的特洛伊从事发掘,大获成功后转向希腊大陆的迈锡尼、奥科美纳斯等地,凭着他特有的直感,他在这里再次取得了成功,发现了迈锡尼的狮子门、所谓的阿特乌斯的宝藏、太林斯的城墙以及其他大量的文物。谢里曼相信,所有这些都证明了荷马史诗的真实与可靠。可是,后人的研究表明,不管是谢里曼所发现的特洛伊,还是他所宣称是阿加门农墓的圆顶墓,其时代都较荷马古老得多。谢里曼的发现实际上揭开了希腊远古文明史全新的一页。

  谢里曼的发现,激起了欧洲学术界研究希腊远古文明的巨大热情,英、美、法、德等国的考古队蜂拥到希腊,在他们所认为的古代文明中心从事大规模的考古活动。迈锡尼、科林斯、奥科美纳斯等旧址被系统地重新发掘和研究,新的遗址不断被发现。1939年,美国考古学家布列根在伯罗奔尼撒西部的派罗斯从事考古发掘,找到了传说中的希腊老将涅斯托尔的王宫。像克诺索斯的宫殿一样,这座王宫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装饰华丽,檐回廊绕、雕梁画栋,不是仙境,胜似仙境。尤为重要的是,布列根将其所发现的大量线形文字B泥版文书予以整理公布,为人们研究、解读线形文字B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1932年,英国工程师米凯尔·温特里斯宣布他已成功地解读了线形文字B,并证明它是古希腊语。这样,原本看来无法利用的线形文字B泥版文书一下子成了研究迈锡尼文明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在温特里斯的基础上,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共同努力,大大丰富了我们关于迈锡尼文明的知识。就像荷马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是战场上的英雄一样,研究迈锡尼文明的专家们也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谢里曼与克里特遗址

  伊文思不是第一位推测“克里特过去”的古物研究家,德国人亨利·谢里曼在特洛伊和迈锡尼的考古取得成就后,他的注意力转向了克里特遗址。谢里曼对古代传奇故事十分重视。他就是根据《伊里亚特》史诗提出的线索,找到了失落的特洛伊古城。

  与《伊里亚特》并列的另一史诗《奥德赛》,描述的是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城后回家途中10年流浪的种种经历。史诗中有这样一段对克里特岛的描写:“有个地方叫克里特,在酒绿色的海中央。那里美丽又富裕,四面是汪洋。那里居民稠密,有数不清的数量。九十个城市林立在岛上。……其中之一就是克诺索斯。……米诺斯王掌管大权,他与万能的宙斯神十分友好。”谢里曼认为,米诺斯王与克诺索斯的传奇,与特洛伊传奇一样,有它的事实根据。他的足迹遍布克菲那王宫遗址(克里特岛北边海岸附近的一个大型遗址),仔细考察陶器碎片和露出地面的小石块,渴望着能像在特洛伊和迈锡尼的考古发现一样,在米诺斯王宫遗址的考古上有重大发现。1888年,即他去世前的两年,他写道:“我多么想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对这一伟大遗址——克里特岛上的克诺索斯王宫作点什么!”但他终究未能从遗址拥有者手中,把它买下。他不得不放弃了他的计划。

  米诺斯·卡罗凯里诺斯

  卡罗凯里诺斯是克里特人,他是受谢里曼成功激励的众多的业余考古爱好者之一。1878年,卡罗凯里诺斯组织人对克里特岛的史前宫殿进行挖掘。后来证实,卡罗凯里诺斯所挖掘的仅仅是迷宫西翼的一小部分:包括迷宫的西库房、西侧外墙的一些古老墙基和御座间前厅东北角的红墙。1879年,由于业主们的拒绝,卡罗凯里诺斯的发掘工作被迫中断。这次历史性的发掘只保留下少量文献记录:诸如日记摘要、参观游览者对遗址的报道和有关信件。历史不会忘记卡罗凯里诺斯的功劳,他的考古实践首次将迷宫的秘密展现给世人,同时也激发了伊文思对那座神秘岛屿的想像力和好奇心。

  伊文思的家世与早期生涯

  伊文思出生在一个有威尔士血统的书香世家。曾祖父是位数学家、天文学家、曾任渥尔威治皇家军事大学的数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祖父系牛津大学毕业,曾在一所皇家陆军学院担任“古典学和历史学教授”,是个有多兴趣素养的人,喜爱音乐、绘画,通晓多门语言,还喜欢收集化石和古钱币。伊文思的父亲既是位精明能干的商人和企业家,又是维多利亚时代成绩卓著的大学者,著名的古物收藏家、钱币学家、地质学家、英国史前考古学的奠基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受封为爵士,担任各种重要学术职务和社会职务。家庭环境的熏陶对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伊文思稍谙世事就喜欢旁听父亲和知识界名流探讨学术问题。常来伊文思府上造访的有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文化进化论鼻祖奥古斯都·兰·福克斯等,他们都是英国学术界大师级的人物。在这种浓郁学术气氛的耳濡目染下,特别是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伊文思逐渐培养起自己的科学素养、丰富想像力、直觉判断力和勤学好问的精神,对古物和钱币学的研究尤其执迷。

  从青少年时代起,伊文思养成了对旅游探险的爱好,他热衷于远足异国他乡,追求浪漫的冒险。越是远离文明、荒凉不毛的凶险之地,越能激发他的好奇和向往。1871年,伊文思和弟弟前往普法战争硝烟未灭的巴黎旅游,一本旅游书激发了他对欧洲土耳其人的浓厚兴趣。于是,他们远足土耳其帝国统治下的东南欧。在那里,他首次看到了土耳其人和他们的住宅、服饰,还有戴面纱的女郎,领略了东西方富有魅力的对比和交融。那里的风土人情、文物古迹、自然风光使他留连忘返。1872年,他与另一个弟弟再游东欧,目标是土耳其人统治下的罗马尼亚。他们未办理护照,因而没有人肯为他们冒险当向导,兄弟俩只好在山间莽林中穿行,躲避土耳其士兵的岗哨。他们投宿在热情质朴的罗马尼亚山民家中,住在没有烟筒和窗户的原始木屋中,用一种意大利拉丁语和当地人攀谈,吃着黑面包、凝乳,喝羊奶。伊文思回国后把东欧的历险写成文章发表,将东欧的风土人情和所见所闻介绍给读者。

  伊文思初到克里特岛的动因及结果

  对19世纪前期研究古希腊历史的学者而言,希腊的历史始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776年首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的年代,是希腊历史纪年的开端;希腊文字是公元前8世纪晚期从西亚的腓尼基(今黎巴嫩地区)传入的。希腊字母是在吸收改造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加上元音形成的。此后,希腊有了书面记载的历史文献。然而,公元前8世纪以前希腊社会却是个文盲社会,没有文献史料,只有神话传说的“历史”,借诗人荷马的口传史诗代代延传。在学者们的眼中,荷马的故事只是美丽动人的传说,不是史实。然而德国人谢里曼在19世纪后期对特洛伊等古遗址的发掘却极大改变了历史家们对希腊史前史的看法。神话中的“青铜时代”或“英雄时代”,现在以活生生的实物形式再现于世人面前,希腊的文明史也因而被大大提前了,史前神话时代也被重新赋予了历史意义。

  伊文思对谢里曼的发掘成果印象深刻,但他注意到,在早期爱琴文明这幅灿烂画卷中有一处引人注目的空白,那就是文字,难道这个伟大而古老的文明会完全缄默无言吗?它的缔造者难道是一群文盲吗?凭借洞察细微方面的天赋,伊文思把注意力凝聚到一种三边或四边的棱柱小印章上。这种小石头印章据说来自克里特岛,上面刻有神秘的符号,有象形的、也有线形的。伊文思敏锐地感到,这些符号可能是最古老的欧洲文字。他决定亲自去岛上看看,考察古迹,收集文物,寻找更多的文字证据。1894年伊文思首次来到克里特岛。在克里特他寻访遗迹,考察克诺索斯遗址,在古墙壁上找到更多的象形文字。此时的伊文思已抱定一个宏愿,发掘克诺索斯!初来克里特时,他只是为了追寻欧洲象形文字的起源。现在,他已下决心把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克里特岛的考古事业。

  发掘工作中的财政问题

  发掘克诺索斯“迷宫”,是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购买地产、支付工资、租房和旅差,尤其是对遗址的保护和复原,无不需要巨额资金支持。伊文思在克诺索斯工作期间,花费心思最多的就是财务问题。所幸伊文思是富家子弟,家资雄厚。父亲不断为儿子的事业慷慨解囊,提供了可观的资助。1908年,伊文思又继承了巨额遗产,成为英国极富有的人。为了发掘克诺索斯“迷宫”──这项不朽的工作,他不惜动用自己的全部财力。据估算,30余年的发掘花去伊文思家族大约25万英镑的巨资,这一切在伊文思看来是完全值得的。

  伊文思的专著──《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伊文思在克诺索斯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被迫暂停,其研究专著──《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第1卷也因而推迟到1921年才正式出版。此后的三大卷陆续在1928年、1930年和1935年出版。全书共3000多页,3400多幅插图;其中第2卷和第4卷因篇幅过大,只好分成上下两册。这部恢弘的巨著凝聚了伊文思爵士多少心血和才智啊!他那令人钦羡的头脑将如此驳杂繁复、浩如烟海的实物和文献材料整理得井然有序,并以优美流畅的极富想像力的笔触娓娓叙来,将3500年前的史前米诺文明活生生地再现给读者。这部巨著是古爱琴文明研究的奠基石,其丰富翔实的资料给学者们提供了取用不竭的营养。他那富有想像力的描述和深刻洞察力的见解将永远给学者们以灵感和启示,尽管他的某些结论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对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部寻找古代失落文明的引人入胜的探险故事。

  活人祭祀的悲剧

  1979年,克诺索斯遗址的发掘工作又有新的进展。在清理一座神庙遗物时,人们发现三具人体骨骼。第一具的腿被砸断;第二具身长180厘米,仰面躺着,双手捂住脸,左手戴有银质和铁质戒指;第三具身长165厘米,置于供台上,台边有一个盆状盆器,附近有一把不到半公斤重的青铜尖刀。考古学家考证,第一具是祭司的助手,第二具是祭司,第三具是被宰杀供祭的人,尖刀是宰人的凶器,盆器是接血用的。在祭祀现场,还发现了许多放置祭品的陶制器皿,当时可能盛着水果、粮食、牛奶、蜜糖、美酒等。殿堂正中的木制神像已被焚毁,只剩下木炭的底座。离祭台较远的地方,还有许多杂乱的骨骼。

  3.学术观点

  对伊文思考古发掘的评价

  伊文思在克诺索斯的考古活动,按当时的发掘水平,还是相当先进的,有条不紊的。伊文思及其助手对考古发掘的过程做了详细的记录,出土实物的确切位置也大多作了标明,留下丰富的照片、草图等原始记录、还有专职建筑师绘制的准确精美的建筑平面图、剖面图和复原图、出土的壁画得到妥善保护,技术处理得当,并做了高水平的复原。一年一度的考古报告(1901—1905年)对每个季节的发掘成果做了系统的归纳总结。这些方面都远远胜过谢里曼的水平。但从今天的技术要求看,伊文思的发掘也存在很多缺陷:例如,1900年对“迷宫”西翼约两英亩遗址的发掘,伊文思只用了9个星期就完成了,而发掘队的人数也从50人增至180人。为此,英国学者评述说:公正地说,挖掘如此复杂的一处遗址,如今是要花上几年时间的。在修复工程方面,伊文思的主要的修复工程是在1922年至1930年完成的。修复工程耗费了巨额资金,也引起很多争议。由于部分墙体被拆除,部分修复的准确性也值得怀疑,有很多想象的成分。遗址的主要发掘工作在头4年就完成了,这种速度今天看来是太快了。数百万的陶片出土了,但绝大多数被抛弃了,只保留了百分之一的样品。一些较晚时期的陶器,其数量、位置和分布都缺少精确的描述,保留的样品也最少,因为伊文思相信,这个时期属于“迷宫”最后毁灭后的“重新居住时期”,因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迷宫”最后毁灭的时间及“重新居住时期”是否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当今学术争论的焦点,而这方面的证据偏偏最贫乏,这是颇令人遗憾的。

  尽管伊文思的考古发掘并非无可挑剔,但按当时水平看,仍是高水准的,有创新的,领导潮流的;他和他的同事们对考古事业和古爱琴文明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不朽的。

  4.参考资料目录

  王以欣著:《寻找迷宫—神话、考古与米诺文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晏绍祥杨巨平著:《走进古希腊文明》,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

  李天祐:《古代希腊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汉斯?克里斯蒂安·胡夫主编:《发现米诺斯王国》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

  [英]列昂纳德·柯特勒尔:《爱琴文明探源》,四川人民出版社1935年版。
第3课 克里特文明的“重现”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重点

  米诺斯的艺术。

  教材难点

  米诺斯艺术作品中体现的米诺斯人的社会生活。

  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课内容是继克里特岛美丽传说吸引伊文思到克里特岛考古,并发现湮没已达3000多年的爱琴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克里特文明遗址等叙述后,对克里特文明尤其是米诺斯艺术的重新展现。因此本课内容的重点是讲述代表克里特文明水平的米诺斯艺术,难点是从已发掘出来的米诺斯艺术品中分析米诺斯人的社会生活,并以此考证克里特文明的特征。

  本课内容从四个角度阐述了克里特文明──米诺斯文明的兴盛:以“迷宫”为代表的“富丽而神秘的宫殿”,宫殿中发现的大量“精美的艺术品”,在米诺斯王宫遗址发现的“活跃的对外贸易”的物品及所有这些发现中所折射的“充满情趣的生活”状态。这里一方面介绍了克诺索斯不同一般的城市宫殿建筑特色和建筑技巧,表明了当时高超的建筑设计水准;另一方面则介绍了出土文物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水平,从艺术品所含的题材和内容,分析了米诺斯人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风俗习惯等生活状况,以论证米诺斯文明的兴盛和米诺斯人对生活的热爱,尤其是突出地反映了米诺斯妇女在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由于这部分内容重点是对“传说”的考证、“发掘”的展示,故建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米诺斯文明”的图片资料,结合课本内容和网络上相关参考文字的说明,就“米诺斯文明”进行形象的描述,并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对米诺斯文明的水准、特色进行讨论分析。此外,还可以参照同时代(约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450年)的中国,比较中西文明的不同特色和文明水平,从而吸引学生进一步地认知古代人类的文明成就,探索曾经照亮古代天空的文明之光。

  本课一开头即以一幅“米诺斯宫殿的排水系统”照片及其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的《全球通史》中关于米诺斯宫殿排水系统的一段话引出克里特文明的内涵:“不仅排水系统先进,它的宫殿修筑,艺术品创作,日常生活也都不同凡响,让人感慨不已。”这种叙述方式,不仅一下子让克里特文明“重现”出了冰山一角,迅速吸引了学习者参与求知的兴趣,而且概括了本课内容的要点,对掌握本课内容有了整体的印象。建议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排水系统图,分析排水设施的构造原理、建筑材料、功能用途,并结合右边文字说明让学生叙述工匠如何进入里面修理。比照现实,推测当时修理水道时会遇到哪些物体?等等。旨在说明方形的水槽可以接纳泥沙防止堵住水道,用花岗石凿成的水道的牢固持久,一定的倾斜度使水道具有引流功能,宽敞的水道,既利于水流的通过又利于水道的检修,可以确保排水系统的通畅。对“排水系统”照片及文字的说明进行分析后,可以“克里特人装置的复杂的取水和排水系统,到近代为止,还没有谁能超过他们,那么克里特岛上其他的文明又是怎样的辉煌耀眼呢?”一句,转入到本课正文的学习。

  第一目“富丽而神秘的宫殿”──克里特建筑文明的“重现”

  教材首先交代了米诺斯文明早期曾经出现的城市的繁荣,阐述了这些城市毁于灾难后,富有的米诺斯人重建更加富丽堂皇宫殿的史实,然后重点介绍了幸存的克诺索斯城市宫殿建筑群的建筑结构和建筑特色,“令人产生扑朔迷离的神秘感”。教材中一幅“米诺斯宫殿内部建筑”和一幅“王后浴室及浴盆”实景图片,更引发人们对3000多年前的米诺斯文明产生无限的遐思。

  (1)米诺斯文明早期的克里特城市

  克里特岛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始于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前后,受西亚和埃及文明的影响,克里特岛进入了青铜时代。公元前1900年,克里特出现了最初的奴隶主城市国家,主要有克诺索斯、费斯托斯、马利亚、法埃斯特、古尔尼亚、菲拉卡斯特罗和扎克罗等。其中以克诺索斯和法埃斯特最强盛,两者修筑有大道,拥有海港。至公元前1700年时,一场灾难毁掉了岛上的宫殿,米诺斯人重建了更加富丽堂皇的宫殿,并由克诺索斯统一全岛。根据希腊神话克里特岛有米诺斯王的传说,学者们称克诺索斯的王朝为米诺斯王朝,克里特文明亦名为米诺斯文明。

  (2)米诺斯文明的繁荣

  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450年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时期,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朝不仅统治克里特岛,还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岛。克里特首都克诺索斯有8万人口,加上海港共在10万人以上。克诺索斯城的主体是庞大复杂的宫殿建筑群,由于拥有当时最强大的海军,克诺索斯城的宫殿几乎无外患之忧,故没有坚固的围墙和城堡,外观也不像埃及等地的宫殿那样高大宏伟,走入其中的人,不会有压抑感,而只会对其富有特色的内部结构感到好奇、感到轻松。建议教学中交代好米诺斯文明的阶段并与同时代的中国文明进行比较。

  对于米诺斯宫殿的建筑构造及内部装饰,建议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其“复原全图”,“内部结构复原图”及现存宫殿、壁画、雕塑、器物的照片,重点分析和解说。首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段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克诺索斯宫殿的主人米诺斯王是主神宙斯和欧罗巴之子,握着象征人间与神世双重权利的“双刃斧”,称霸于地中海世界。后来奥林匹斯神之一的波塞冬让米诺斯王杀掉一头公牛祭祀自己,米诺斯王不仅没有执行其旨意,还把公牛供养起来。波塞冬大怒之下,竟让公牛与米诺斯王的妻子交配,生下了一个牛首人身的怪物米诺陶。为了遮丑,米诺斯王下令建造一座特别的王宫关禁米诺陶,还要求雅典每年向克里特进贡七对童男童女,作为米诺陶的食物。有一年,雅典王的独生子忒修斯自告奋勇地带着其他童男童女来到克里特。他英俊潇洒,胆识过人,不久便赢得了克诺索斯国王女儿阿里亚特的芳心,并交给忒修斯一把宝剑和一个线团。忒修斯牵着线头、擎着宝剑找到了米诺陶,杀掉了这个牛首人身的怪物,又循着线头走出了迷宫。其次,可向学生们介绍真正的米诺斯宫殿结构: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等,在克诺索斯一座叫做凯夫拉山的缓坡上,发现了米诺斯宫殿的废墟,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有大小宫室1500多间,楼层密接,梯道走廊曲折复杂,厅堂错落,天井众多,布置不求对称,出奇制巧,外人难觅其究竟。全宫以长方形中央庭院为中心(长60、宽30米),庭院西面楼房主要用于办公集会、祭祀和库存财物,东面楼房则是寝宫、客厅、学校与作坊。各层各处都有楼梯相连,尤以庭院东面的中央大楼梯最为宏伟,它有天井取光,三面构成柱廊,楼道宽阔、彩绘艳丽;其旁是双斧大厅的内外两室,以折叠门扇相隔,冬可保暖,夏可通风,显示出米诺斯建筑的灵巧。厅旁的王后寝宫是一套典型的米诺斯豪华住房,内壁绘有海豚戏水的壁画,优美雅致,相连小间有浴室和冲水厕所,这是古代独一无二的卫生设施;王宫各处的壁画也是古代艺术的上乘之作。从发掘出的各种精美陶器看,当时的手工业相当发达。总之,王宫建筑,从克诺索斯到法埃斯特平原的驿道、青铜的冶炼、带脊的长柄铜剑、薄壳陶、称为“卡马瑞斯式”的彩绘鲜丽的陶器、初期的象形文字等的发现,都显示了当时文化发展的较高水平。

  (3)关于米诺斯文明的几种推测

  首先,除了神话中的米诺斯,谁是这些宫殿的统治者,至今无以查考他们的姓名和业绩。但根据考古资料,可以推测以下几点:①他们不是尚武的勇士,因为在克里特岛上没有发现防御工事,并且它的艺术中也几乎没有战争题材;②他们不像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的模式中的那样是神圣王,尽管很可能是由他们主持宗教仪礼,王宫似乎也是宗教生活的中心。(米诺斯宫殿中唯一可以举行祭祀的部分是小圣堂,可见宗教大典都在宫外建造圣坛举行)另一方面,在米诺斯宫殿中有许多储藏室、作坊“公务房”,表明它不仅是国王的居所,也是行政与商业活动中心。由于米诺斯的经济大半依赖航运与贸易(据克里特复杂的海港工程与外销埃及或其他地方的物品可以得到佐证),或许当地的统治者就是商业贵族的首领,而国王的权限及权力范围依旧有待探讨。

  其次,米诺斯文明是如何迅速消亡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推测或传说:①兵败说。在古代希腊许多作家的作品中保留了一些关于克里特文明的传说。大体内容是:在克里特岛上称雄的克诺索斯城邦,其王米诺斯不仅统治爱琴海诸岛,迫使雅典纳贡,后来还率兵远征西西里,当地人佯做欢迎、款待,而设计把他烫死在浴池里。他的部下也就流落在外,未能回到克里特。不久希腊人占领了那里。②火山喷发说。在整个欧洲,克里特岛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历史上的几次地震使克里特岛上的宫殿几次被摧毁,但米诺斯人在其废墟上重新建造宫殿。但是公元前1470年前后,距克里特岛130公里的爱琴海上的岛屿──桑托林岛上的火山(海拔584米)大爆发,喷出物质625亿立方米,触发了一次后来所未见的骇人听闻的大海啸,50米高的巨浪横扫半个地中海,希腊沿海及其岛屿的居民点均遭摧毁,曾经兴盛的米诺斯文明和统治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王国及其米诺斯无敌的舰队顷刻间化为乌有,城市和宫殿的废墟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被泥沙掩埋了。③起义说。爆发了克里特人的起义,起义的结果是使克诺索斯最后的王宫被毁了。④入侵说。公元前1450年,希腊的迈锡尼人侵入了克里特岛,成为克诺索斯的统治者,他们在克里特人线型文字A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线形文字B。克里特文明从此衰落,再经过以后多利亚的入侵,克里特文明逐渐被人遗忘,只留下古希腊的一些传说而已。

  第二目“精美的艺术品”──克里特艺术文明的“重现”

  教材介绍了米诺斯艺术所具有的生活内容(日常的生活、宗教仪式及个别战争场面)和自然景物题材,重点展示了几幅遗址雕塑、壁画的照片作为艺术欣赏,分析了出土彩陶、装饰物、小雕像等物品所反映的米诺斯文明的特质,历经三千多年的彩绘色彩依旧鲜艳的原因,彰显出米诺斯艺术品所含的丰富的生活内涵、高超的艺术水准和优雅快乐的艺术风范。建议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按王宫建筑艺术、壁画艺术、雕塑艺术、彩绘艺术进行分类,展示相应的艺术照片,供学生欣赏和教学解释,使学生对米诺斯艺术具有较全面、直接的感官认识,以进一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生活内涵和精湛技艺。

  (1)米诺斯艺术作品的欣赏

  考古学家对克里特岛尤其是对克诺索斯城“迷宫”的发掘研究,使湮没已达三千多年的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得以重见天日。在大量的考古发现中,艺术品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由于艺术欣赏是通过感性认识获得理论认识的过程,建议教学中先介绍艺术作品及其特色,再归纳总结其艺术素质和技术水平。

  第一目所综述的宫殿建筑,其本身就是一幅立体的艺术作品。众多的回廊、阶梯、天井,显得是那么的轩敞;房间的室内布置有丰富的装饰,似乎还留存有当年亲切优雅的气息;砖石砌成的米诺斯宫殿,由上粗下细的木柱支撑,令人产生飘逸、自然的感觉……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自信、神秘、静谧、和平,被认为是米诺斯灿烂文化的代表之作。

  雕塑是米诺斯艺术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主要限于小型雕塑,如在克诺索斯发现的两个公元前1600年的陶像,其中一个是手臂上、身体上和头上环绕着长蛇的女祭司像,身体明显的圆锥形造型,大眼睛和弯而浓的眉毛,可能与西亚艺术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又如出土的蛇纹石雕角杯(角饮器)精彩而确切。阴线刻出的鬃毛、着色的水晶作眼,贝壳镶嵌的鼻唇,塑造了极端生动的形象,显得精美绝伦。这些雕塑的较大的作品当属位于迷宫核心的国王觐见室里的石膏座椅,教材中有其照片与简要文字说明。这个石膏造的御座相当完整,它同现代常见的高背椅相差无几,是欧洲3000年来的最古老的御座。在错综复杂的王宫里,在严谨考究的壁画艺术的映衬下,这张御座尽管没有中国古代帝王御座那样华丽精致,但已足够威严。据说,海牙国际法庭为了显示其权威,首席法官的座位就是照此御座仿制的。

  各个宫室和廊道上为数众多的壁画,集中代表了米诺斯艺术的水平,使整座王宫建筑更加光彩夺目。国王觐见室内壁画有三只鹰头狮身、带有翅膀和蛇尾的怪兽,伏在芦苇中眈眈恶视。据说此怪的头、身、尾分别代表天上、地面、地下的神灵,是克里特人膜拜的图腾。壁画画面款式奇特、色彩鲜艳,形象生动,与御座一起显示了集政权和神权为一体的专制国王的威严。王后寝宫里的那幅“海豚戏水图”,描述一群海豚在大海中遨游,构图简单而生动流畅,极富装饰效果;海豚蓝色的基调,与窗外蓝色的海洋和蓝色的天空构成极其和谐的整体。教材中的那幅三名青年男女“斗牛”的壁画,在米诺斯艺术中规模最大,最有力度,描写的是米诺斯人宗教典礼的场面:占去绝大部分画面的黄牛正向前猛冲,两个肤色较浅的细腰女孩,一个在前按住了牛头,一个则将一名举行典礼的肤色较深但体态轻盈、身着红装的少男抛向牛背,少年在空中做完空翻动作后,稳稳地倒立在牛背上。

  除了教材中展示的几幅壁画外,米诺斯宫室和长廊上还有许多瑰丽多姿、富有情趣的壁画,内容有欢庆舞蹈,向神献礼及一些动物、风景画。尤以中央庭院南侧一宫室内的一幅题为《戴百合花的国王》最为著名。壁画同真人一般大小,画中的国王头戴装饰有百合花和孔雀羽毛的王冠,过肩的长发向后飘动,脖子上挂着用一朵朵百合花串在一起的项链,腰束皮带,身穿短裙,正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一如当年米诺斯王的写照。

  米诺斯艺术还表现在出土的彩陶和带状装饰品上,如王后的浴盆、作器皿用的大型坛罐等陶器上,都绘有彩色的涡纹装饰,它由富有活力的有机的抽象图案构成,主要是动植物图案构成。有的器皿表面还饰满了鱼、贝壳、章鱼,好像要把整个海洋都包容在内。

  (2)米诺斯艺术的特色和技术水平分析

  在介绍完艺术品后,建议在教学中对这些艺术品的特色和技术水平进行归纳和分析,以便学生对米诺斯艺术有理性的认识。首先,米诺斯艺术具有艺术所包括的各项素质:①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无论是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壁画艺术、陶绘艺术都是围绕“人”这个中心的;②显示了米诺斯人对艺术创作的丰富的情感和才华──表现戏剧情节的禀赋,寻求协调匀称的目光和捕捉实物典型情态的感觉。③反映了米诺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自然景物的敏锐的感触和技巧把握,其突出特点是雅致、自然和写实。其次,米诺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流畅、轻松的动作,和谐从容的构图,透射着生活的优雅和快乐,重现了米诺斯人当年生活的生动韵律和精致富有。这里既有理想化的宗教,又有优雅的宫廷生活,还有大自然的景物抽象图案和动植物的抽象图案,较少有战争的场景,反映了米诺斯人没有遭受外来威胁的从容和安谧。第三,米诺斯艺术彩绘技术非常高超。三千多年前的彩色壁画,在出土时色彩依然鲜艳,经久未褪。究其原因,是壁画所使用的颜料都从植物、矿物以及骨螺(一种海生贝壳)中提炼的,色彩自然、鲜艳。加上古代画家通常在墙壁上的泥板尚未干透时挥笔作画,使色彩渗入泥板,以致能长久保存。

  第三目“活跃的对外贸易”──克里特文明的传播

  教材讲述了米诺斯人作为一个海岛王国所拥有的主要经济来源──外贸,以及主要为维护和扩大对外贸易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最早的海军;阐述了米诺斯人在扩大对外贸易中,在爱琴海地区岛屿上建立的移民点和贸易港;分析了米诺斯人在对外移民的过程中,将克里特文明播向外部世界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1)克里特岛的气候与物产

  教材从出土文物中分析了米诺斯经济的主要形式、克里特岛的主要物产和外贸物品,从中说明克里特文明的繁荣,部分原因是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羊毛、橄榄油、葡萄酒、木材等),部分原因是其对外贸易的活跃。

  克里特岛位于爱琴海的最南端,是爱琴海的最大岛屿,属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岛上森林茂密。岛的东部平坦、溪流甚多,适于农耕,农业以种植谷物、橄榄、葡萄为主,除粮食外,盛产橄榄油和葡萄酒,用数以千百计的高达6英尺的大型坛罐存储和贮藏;岛的中部有全岛最高的伊达山,其东坡与南北麓亦形成多块平原,兼有战略形胜及经济发达之利,其城市宫殿皆集中于此;岛的西部则为丘陵山地,比较落后。克里特岛位置优越,海运方便,成为南连埃及,北通希腊的枢纽。岛上除农业外,手工业也较发达,手工产品以精巧秀丽著称,铜器、金银制作的日用品和工艺品都相当精美;陶器尤为突出,古王宫时期生产的一种称为卡马雷斯的彩陶,秀巧可爱,彩绘优雅,被公认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造船业也很发达,不仅能建造来往于地中海各地的商船,还能建造相当数量的海军舰只。农业、手工业产品的增多为对外贸易奠定了物质基础。米诺斯人以其农工产品(橄榄油、葡萄酒、木材、羊毛、陶器、珠宝、刀具、香水及药品等),与希腊、土耳其、爱琴海诸岛、埃及以及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广作贸易。和埃及的联系尤为密切,所用黄金、象牙、皂石印章(即教材印石)和高级奢侈品大都得自埃及。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达,进一步促进了米诺斯人城市的兴旺。

  (2)米诺斯海上霸权的建立

  在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米诺斯王朝不仅统治了克里特岛,还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岛,米诺斯的商站和殖民点则遍及整个爱琴海地区。此外与埃及的密切联系和友好关系,使米诺斯人的商业交往日趋频繁。为维护和扩大海外商业的发展,米诺斯人通过建立强大的海军确立了海上霸权。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称米诺斯为海上统治者,说他“是一个征服了许多土地并且是一个在战争中经常取得成功的国王”。修昔底德则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指出:“根据传说,米诺斯是第一个组织海军的人,他控制现在希腊海的大部分。”米诺斯海上霸权的意义就在于它控制了东部地中海的海运贸易网,它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一个以克里特为中心,东达罗德斯岛、西连伯罗尼撒半岛的环形带,这些地区和更远的欧洲内陆作为待发展地区都迫切需要和地中海东岸的文明古国、特别是当时最富裕的埃及进行交往,而克里特控制的环形带正好处于两者之间,各方海运皆受其节制,从而使它得以撷取欧、亚、非三大洲的资源。

  建议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有关“海军”的内容后,请学生回答2个问题:①海军的规模如何?②海军在米诺斯王朝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米诺斯文明的对外影响

  米诺斯所向披靡的舰队,使他的国家与埃及、叙利亚、巴比伦、小亚细亚等区域保持贸易来往,并成为他建立海上霸权进行扩张和殖民的威慑力量,爱琴海诸岛纷纷向米诺斯称臣,雅典也得向他纳贡。米诺斯王朝时期的陶器不仅在埃及和叙利亚,而且在萨摩斯和米利都甚至在西西里都有发现,显示了米诺斯人的势力或米诺斯的文明波及了爱琴诸岛,并产生过重大影响。建议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史论结合地评价米诺斯文明的对外影响。

  第四目“充满情趣的生活”──克里特艺术品中的社会生活

  教材根据出土文物,描绘、反映、分析了米诺斯人充满情趣的生活内容,昭示出米诺斯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教材通过对壁画、雕像上妇女形象(女神、女王、女郎、少女、舞女、女工等等)的描绘,在认定米诺斯妇女富有生气的同时,推断出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各类重要的角色,拥有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建议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投影米诺斯艺术中与妇女活动相关的壁画、雕塑、居所及小饰物等照片,让学生从直观中感受妇女在米诺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米诺斯艺术所反映的米诺斯人的思想和生活。

  米诺斯艺术是爱琴海地区最丰富,最奇异的文化,其中的宗教文化生活,比他们的政治、社会形态更是难以确定。但是,米诺斯艺术却显示着文化的活力和自由。

  建筑技艺中,主要追求宽敞和舒适,不追求富丽堂皇、整齐高大的外表,内部却饰以精美的壁画和陈设,表现为米诺斯人的注重实用、舒适的生活风格;壁画艺术中关于米诺斯人形态的描绘,显示了米诺斯人对自然、海洋、游戏、庆典等有着特殊的热爱,反映了米诺斯人合情合理地享有幸福和康乐、不受专制国家暴虐君主和狡黠僧侣欺压的少数的古代社会生活。雕塑和彩绘作品中,不是表现军队的屠杀或城市的洗劫,而是鲜花盛开的自然风光、喜气洋洋的节日场面、扣人心弦的竞技表演以及诸如此类的自由自在和安居乐业情景的描绘。这些描绘,昭示了米诺斯人是一个重今世的进步的民族,是一个追求舒适和富裕、喜好娱乐、主张利己主义的轻松愉快、热爱生活的民族。也许是强大海军的存在,米诺斯人的生活中,很少有危险和威胁的感觉。宗教中的母神,可恶也可善,但决不可怕或可怖。虽然她带来风暴,其所到之处,即被摧残,但这些都是为了补充自然。

  (2)米诺斯艺术所反映的生活中,妇女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米诺斯艺术中有许多雕像和绘画,描述各种妇女的形象:首先,米诺斯人的宗教是一种母权制的宗教,主神不是男神而是女神,她是整个宇宙──海、天及地──的主宰者,祭司也不用男祭司而用女祭司。其次,妇女享有与男子同样的自由和社会地位:妇女们不管出身哪个阶层都可以参加任何公共活动,从事任何职业。克里特有女斗牛士,甚至有女拳师。在斗牛场上,妇女们不仅挤满了露天看台,还实际参加与牛角力;在战场上,也有妇女的身影等等。第三,米诺斯妇女非常爱美,追求时髦的打扮,并以此吸引别人的眼光,这种生活方式受到社会的尊重。对此,教材内容中有较多的关于王后的浴室、王后寝宫、“巴黎女郎”等照片内容和对上层妇女精心打扮自己容貌的文字说明,建议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或对着某一幅关于妇女活动或妇女形象的画进行现场描述,增强学生对米诺斯妇女地位的形象认识。

  教材最后以一句“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米诺斯人是热爱生活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作为全文的概括和结尾。其中蕴含着两个大的问题:①为什么说“米诺斯人是热爱生活的民族”?②米诺斯人的生活方式有何特色?建议作为思考题让学生思考。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富丽而神秘的宫殿”这一目的教学。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克里特文明(米诺斯文明)以及几个与之相关联的概念,如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米诺斯人等。爱琴文明是指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文明,以克里特岛和希腊的迈锡尼两地为主,亦称克里特──迈锡尼文化。按希腊神话克里特岛有米诺斯王的传说,学者们遂称克诺索斯的王朝为米诺斯王朝,克里特文化亦称米诺斯文明。创造米诺斯文明的克里特人称之为米诺斯人。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明确米诺斯文明的形成、发展、繁荣、衰落的时间、空间概念及城市和宫殿的兴衰轨迹。克里特岛位于爱琴海南部(或者说位于地中海东部的中心),它如长船般横列于希腊与北非之间,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12~60公里。克里特岛位置优越,海运方便,成为南连埃及、北通希腊的枢纽。米诺斯文明的早期(古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岛出现了一批相当规模的城市,如克诺索斯、费斯托斯、马利亚等。约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450年是米诺斯文明的繁荣时期(新王宫时期),这时他们建造了比原来更加富丽堂皇的新宫殿。约公元前1450年~公元前1100年(后王宫时期),大陆上的希腊人占领了克诺索斯王宫,并统治克里特岛,标志着米诺斯文明的衰落。

  在此,为加深对米诺斯文明的了解,设计了几个问题。(1)米诺斯文明与中国的什么文明时间大致相同?夏商文明。(2)为什么克里特岛的宫殿和城市会屡毁屡建?主要原因是克里特岛位于火山多发地带。同时,米诺斯人比较富有且无所畏惧。

  第三,关于克诺索斯城宫殿。一是主要借助于计算机提供的图片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宫殿的基本状况(具体内容见教学案例1)。二是在掌握宫殿的概况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宫殿的特点。设问:克诺索斯王宫有什么特点?可让学生分3组进行讨论,在交流各组结论后,由教师或同学归纳米诺斯宫殿的特点。特点1:宫殿没有坚固的围墙和城堡。(为什么克里特岛的宫殿和城市不同于其他文明国家的城市而不设城墙?一是因为克里特岛周围的海洋形成了天然屏障,敌人不易攻击岛屿,二是克里特人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足以从海上保卫岛屿。)特点2:宫殿建筑结构复杂,有“迷宫”之称。特点3:注意内部装饰精美和舒适,不求建筑外表美观。例如,双斧大厅分内外两室,以折叠门扇相隔,冬可保暖,夏可通风,显示出米诺斯建筑的灵巧。双斧大厅厅旁的王后寝宫则是一套典型的米诺斯豪华住房,王后寝室绘有海豚戏水的壁画,优美雅致,相连小间有浴室和冲水厕所,这种卫浴设备在古代是独一无二的。特点4:宫殿功能的多样性。宫殿不仅是米诺斯王朝的政治中心、宗教中心,而且是经济中心。宫中有众多的库房,存放经济档案的办公室,征收税款的机关,还有众多的手工作坊。

  关于“精美的艺术品”这一目的教学。首先,要求学生了解米诺斯艺术中代表性的作品种类有哪些?(具体教学方法可参照后面的教学设计·案例2)其次,如何理解和把握米诺斯艺术作品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解读米诺斯艺术的代表作品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后归纳出米诺斯艺术作品的特点。特点1:雅致。米诺斯的艺术家和艺人们,不是替统治阶层歌功颂德,也不为某种宗教宣传教义,所以其作品没有古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宏大,也没有用以衬托芸芸众生渺小的雄伟神像,它少了豪奢,多了雅致。特点2:自然。米诺斯艺术崇尚自然,热爱自然,而不是服务于政治,歌颂独裁者,颂扬军功。特点3:写实。米诺斯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注重今世的生活。所以他们的艺术作品总是描绘鲜花盛开、鱼翔鸟鸣的自然风光,喜气洋洋的节日场面,扣人心弦的竞技表演以及诸如此类的自由自在和安居乐业的情景。第三,通过对米诺斯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对米诺斯艺术特点的分析,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关于米诺艺术和艺术家所包含的素质:富于才华,敏于感受,优雅,快乐。

  最后一个问题:米诺斯人为什么能留给我们色彩依旧艳丽的艺术作品?教材已有明确的答案,它显示出米诺斯人高超的彩绘保存技术。

  关于“活跃的对外贸易”这一目的教学。教师首先可以分析米诺斯经济的特点,主要是依靠贸易。繁荣的对外贸易的表现,一是对外贸易的商品种类多,出口有橄榄油、葡萄酒、木材、羊毛、珠宝、印石、刀具、香水及药品,进口以粮食和金属制品为主。二是贸易的区域广大,它与希腊、小亚细亚、西西里岛、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等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另外,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的《高达6英尺的大型坛罐》,设问:在米诺斯宫发掘出大批量的大型坛罐,这一现象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继而,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米诺斯有繁荣的对外贸易?教师可以从克里特岛的地理位置、米诺斯的经济、米诺斯的开放意识、海上安全保障诸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1)克里特岛地处地中海东部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海运方便,是南连埃及,北通希腊的交通枢纽,这对商业贸易极为理想。(2)发达的手工业是对外贸易的基础,由于相对狭小的土地使得克里特岛的农业发展难以满足日益繁殖的人口,在寻求新的谋生手段时,就发展起以对外销售为主要目的的手工业。同时也就拥有了发达的造船业。(3)地中海东部风平浪静,气候条件适宜海上航行,同时风光秀丽,碧海蓝天,绿岛相连,对美丽的大海的热爱,激发了米诺斯人的航海热情,并且有了高超的航海技术。(4)米诺斯人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为米诺斯人的海外贸易提供了安全保障。

  米诺斯人对外影响,教师须说明几点:首先,勿庸置疑的是米诺斯人对克里特岛以外的世界产生了影响,传播了文明。其次,米诺斯文明中发达的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强大的海军和繁荣的文化是对外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根本因素。最后明确,我们今天判定米诺斯人对外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依据是什么?在克里特岛以外世界的考古发掘。

  关于“充满情趣的生活”这一目的教学。我们不能穿越时间的隧道,那么我们通过什么载体或媒介去了解米诺斯人的生活?通过米诺斯文明的艺术作品去解读其社会生活、价值观念。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我们知道了米诺斯人怎样的生活状况,米诺斯人对自然、海洋、游戏、庆典有着特殊的热爱。此时,可以出示课本插图《巴黎女郎》。“巴黎女郎”的身体形态、做派、装饰,与当代人竟是那么的接近。再结合插图《斗牛》,图中人物的轻盈体态,又让我们认识到了米诺斯人是一个轻松愉快的民族。

  关于米诺斯文明中妇女的社会地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巴黎女郎》和《斗牛》等插图,并提问:米诺斯文明中妇女的艺术形象怎样?活泼而有生气、健康而美丽、自信而高贵,而这样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她们怎样的社会地位?自由并受到尊重。妇女受到尊重,这是青铜文明时代中比较有特点的文明现象。

  米诺斯妇女不仅追求自由和健康,而且也追求美丽。教师可以提问:结合课本,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了解米诺斯妇女对美丽的追求?

  (1)花费很多精力去修饰容貌,使用各种化妆品。

  (2)穿着考究的服装。她们喜爱穿裸胸紧身的上衣和镶荷叶边的长裙,她们也穿运动式的服装。这样的服饰也反映了米诺斯妇女的开放活泼、自信。

  (3)精致的发式。米诺斯妇女常在耳前留下一绺散垂的卷发,同时还把头发高高地盘在头顶,并用缎带、花冠、发网和装饰性的发针固定住。这种发式更能衬托米诺斯妇女的高贵气质。

  2.教学案例

  本节内容是克里特文明的“重现”,教学中如何把文明“再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评价标准。这里以文明的“再现”为重心,设计了两个教学案例。图片可以来自网址:http://cn.cl2000.com/history/beida/zpsx/zpsx08.shtml

  案例1介绍克诺索斯城的宫殿,因为米诺斯文明的文字记录尚未解读,所以合理的方法是借助图片资料,运用计算机进行介绍。

  图片(1)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城宫殿建筑群复原模型图(图片来自因特网)。

  图片展示了一组围绕中央庭院为中心的多楼层建筑群,面积达2.2万平方米,宫内厅堂房间总数在1500间以上,楼层密连,梯道走廊曲折复杂,厅堂错落,天井众多,布局不求对称,出奇制巧,外人难觅其究竟,因此有“迷宫”之称。

  图片(2)课本插图《米诺斯宫殿内部建筑》。

  这是米诺斯宫内典型的曲折相连的柱廊。通过天井采光,光线进入柱廊和房间,这样的结构使采光与宫殿的隐秘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图片(3)《米诺斯国王的客厅》(图片来自因特网)。

  这是国王会见宾客的地方,中间有一个神坛似的东西,原来是用来烧火的,烟从里面升上去。客厅有四根柱子,柱子都是底下小上面大,造成一种飘摇的感觉。

  图片(4)课本插图《王后浴室和浴盆》。

  王后的起居室里,摆着一个陶制的摇篮形状的浴缸,王后就在这更衣洗浴。

  案例2介绍米诺斯艺术中的代表性作品及其蕴含的生活内涵。

  图片(1)《米诺斯陶棺上面带微笑的女人》。

  这是米诺斯陶器上彩画的代表性作品,这幅彩画取自米诺斯方鼎形状的陶棺,是陶棺侧面的一幅图画,图画的内容是:妇女在做日常的工作,脸上带着若有若无的微笑,显示出女性的美丽、轻盈和快乐。陶棺上的画面展示人们快乐的神情,这或许是米诺斯人不畏惧死亡,把死亡看成是人生的一次蜕变。

  图片(2)《欧洲最古老的国王座椅》。

  课本中有相关介绍,这是米诺斯文明中的雕塑作品。教师可以设问,为什么海牙国际法院首席法官的座椅采用了米诺斯王宫石膏座椅的仿制品。

  图片(3)《王后寝宫绘有海豚在水中游荡的图画》。

  图片来自课本,亦可从因特网上下载彩图。图画的底色是白色,海豚画成天蓝色,海豚的天蓝色与户外湛蓝的天空和大海相呼应,浑然一体。

  图片(4)《巴黎女郎》。

  图片来自书本,亦可从网上下载彩图。壁画上的女郎是米诺斯王后的使女,她健康而媚态、活泼而自信、高贵而骄矜。教师还可以同时出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图,让学生们对比两幅画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四、问题解答

  【探究的主要问题】

  1.米诺斯艺术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解题关键:从作品中概括出米诺斯艺术较其他艺术的不同点。

  思路要领:从建筑、雕刻、壁画、彩陶等艺术形式去理解,从社会生活、宗教方式、自然景物、妇女地位等角度去分析。

  答案提示:米诺斯艺术优雅而不华丽,快乐而不张扬,注重实用的精致,抽象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宣扬唯美的事物和传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活富足、快乐的感触,高超的彩绘技术使艺术作品历经3000多年仍然保存;作品中的生活描绘,反映了米诺斯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较高地位。

  2.米诺斯文明中妇女的地位如何?

  解题关键:从艺术品对妇女生活的描绘中获取相应的信息。

  思路要领:妇女在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答案提示:王后浴室、浴盆及寝室装饰的精致、讲究,“巴黎女郎”仪态的高贵、骄矜;“斗牛图”中少女阿娜轻盈的身姿等富有生气的描绘,显示了米诺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与男子一样拥有平等的地位;妇女们爱美,花费时间进行修饰打扮的生活方式,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在宗教祭祀、政治活动、经济劳作、文化娱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米诺斯文明的兴盛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试举例说明。

  解题关键:要突出文明“兴盛的表现”,并对“兴盛”的文明举例说明。

  思路引领:从米诺斯文明兴盛的原因,引出米诺斯文明兴盛的表现及其例证。

  答案提示: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朝不仅统治了克里特岛及其附近的爱琴海地区,其对外贸易更扩展至地中海地区,米诺斯文明此时进入繁荣兴盛期。其主要表现是:海上霸权的建立、克诺索斯城的王宫建筑群、王宫废墟中发现的大量艺术品,特别是壁画艺术及其所反映的文明高度和社会生活等。

  2.怎样理解“米诺斯人是热爱生活的民族”?

  解题关键:艺术作品中反映的米诺斯人的生活内容。

  思路引领:米诺斯人对自然、海洋、游戏、庆典的热爱。妇女非常爱美,精于梳妆打扮。

  答案提示:米诺斯人的排水系统和王后浴室的排水系统,显示了其爱清洁的特点;米诺斯人对自然景物特别是海洋生物的热爱,显示了其海洋文明的舒畅和张力;米诺斯人注重游戏、宗教庆典理想化的特性,反映了其轻松愉快的内心世界;妇女们优雅、骄矜的仪态,爱美、爱打扮的习性,对社会活动的广泛的参与,体现了米诺斯人平等的观念和对生活的宽容与自信。

  (二)学习延伸

  探究活动

  从米诺斯文明中,我们看到妇女有较高的地位。请组织一个小型讨论会,谈谈各自的看法。

  1.组织准备:(1)显示米诺斯妇女活动的诸多雕塑、壁画的照片;(2)搜集米诺斯妇女活动内容的相关文字资料;(3)准备三个小组的活动分工:A.平等说;B.不平等说;C.与同时代中国(约相当于夏朝)妇女地位的比较。

  2.难点角度:米诺斯文明的文字记载迄今为止没有被解读,作为学生,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方式寻找到讨论、判断的材料至关重要,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寻找,一是从米诺斯文明的考古素材(尤其是艺术作品)中去寻找;二是从米诺斯人的社会生产、生活(包括生活活动、宗教活动等)中去寻找;三是从米诺斯人的价值观念中去寻找。

  3.答案要点:例如“地位平等说”:(1)从社会生产、生活的角度分析:米诺斯的妇女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社会生产看,米诺斯人有繁荣的对外贸易和一支强大的海军,这主要是男人从事的活动,那么在克里特岛上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中,妇女无疑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无论哪个阶层出身的女子都可以从事任何职业,可以成为女斗牛士,甚至可以参加战争。在社会生活中,米诺斯女性断文识字应该是很普遍的事,她们也可以自由地出入公共场所,如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妇女们挤满了斗牛场的露天看台。(2)从米诺斯人的价值观念角度分析:米诺斯人崇尚人性、自由、平等,这是妇女社会地位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可以从米诺斯人的绘画中看到他们对人的重视和对自由的表达,如果没有内心的自由就不会显现出这样自由的状况。而对人性自由、平等的崇尚,自然包含对妇女的尊重。(3)从米诺斯人的宗教信仰角度分析:米诺斯人的宗教是一种母权制的宗教。主神不是男神而是女神,她是整个宇宙(海、天、地)的主宰者,它是一个丰满、富足、丰收的女神。米诺斯人的宗教礼仪也是由女祭司掌权。等等。

  例如“地位不平等说”:(略)

  例如“与同时代中国(约相当于夏朝)妇女地位的比较”:(略)

  (浙江省萧山中学茅佳清赵新亮倪国静袁咏群)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约翰·柏德曼在《前古典》第18、36页对米诺斯王宫艺术的评论

  “阿瑟·伊文思爵士把他在克诺索斯发现的文明按该城传说的国王名字命名为‘米诺文明’。他发现了一个庞大的蕴藏丰富的保存完全好的宫殿遗址,而米诺艺术首先以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的艺术为世人所知。这已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米诺艺术本质上属于宫殿艺术。最精美的器物来自诸宫殿、别墅和王室公墓,很少出自城镇或孤立的祭礼场所……”

  “克里特人和迈锡尼人摒弃了近东和埃及艺术中挥之不去的那些令人战栗的妖魔鬼怪形象。他们将引进的东西加以驯化。他们所创造的是装饰性的无害的东西。我们在希腊艺术相当晚近的时期再次遭遇这种特征。”

  (录自王以欣著:《寻找迷宫—神话、考古与米诺文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页)

  马兹在《剑桥古代史》第3卷上部第159页中对米诺文明的和平性质给予评论

  “米诺文明的和平性质是令人吃惊的,‘前宫殿时期’亦复如是。诸宫殿虽然屡遭破坏,但并非出自敌手,而是由于地震。尽管克里特的海岸线很长而且暴露,克里特人令人惊异地对筑垒设防技术兴趣索然,而这种技术在其他地方高度发达……结论是不可避免的:克里特的船只承担着与爱琴、埃及和勒凡特活跃的海上贸易,是足以抑制海盗活动的……”

  (录自王以欣著:《寻找迷宫—神话、考古与米诺文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

  2.课文注释

  迷宫的设计者──代达罗斯

  传说中的建筑师和艺术家。相传是细木技艺、刨子、吊线、胶水等等的发明者。他把手艺教给外甥,而学生的技艺却超过老师。代达罗斯出于妒忌害死学生,只好从雅典逃到克里特岛,投奔国王米诺斯。在克里特岛,他给怪物米诺陶洛斯营造了一座迷宫。后来又赠给阿里阿德涅一个线团,提修斯就是借助于这个线团才走出迷宫的。米诺斯把代达罗斯及其儿子伊卡洛斯关进迷宫。代达罗斯用蜂蜡把羽毛粘结起来,做成翅膀,与儿子一道飞离克里特岛。在途中,伊卡洛斯飞得太高,阳光融化了蜂蜡,这少年便坠海而死。伊卡洛斯的尸体漂到一个海岛,为了纪念他,这海岛便取名伊里亚,他被埋藏在那里。代达罗斯来到西西里岛国王科卡罗斯那里,米诺斯也跟踪而至。科卡罗斯的女儿们因代达罗斯的技艺高超爱上他,而将米诺斯杀死。后来代达罗斯死于西西里岛(一说死于撒丁岛)。另一个神话说,他和提修斯一起从克里特岛回到雅典。雅典的代达罗斯族认为代达罗斯是他们的始祖。克里特铭文说代达罗斯原是当地的神祗──手工艺的保护神。远古的建筑物和雕刻品常被说成是出于代达罗斯之手。

  克里特人的社会与生活

  克里特文明时期,该岛无疑已进入了阶级社会。早在前宫殿期,克里特的墓葬已表现出明显的贫富分化。大部分人的基地较小,且多由生砖砌成。大墓数量较少,多为石制。在马里亚,墓葬的差别更加明显。在已经发现的30座墓葬中,仅有两家基地较大。在大墓的随葬品中,有表明墓主身份与地位的银瓶、珠宝、象牙、陶器,甚至可能有王冠、权标头一类的物品。30座墓中仅有两座大墓一事也表明,统治者的地位已相当巩固,世袭制可能也存在。

  进入宫殿期后,克里特的阶级分化更为明显,宫殿的规模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克诺索斯迷宫的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加上周围的附属建筑,其占地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它设计精巧,装饰华丽。宫殿依山而建,支以上粗下细的石柱。各厅堂和走廊的墙壁上描绘着各种彩色图画,其题材多为表现日常生活,有的在斗牛,有的在举行庆典,有些是海洋中的生物,其中一幅画画着一年轻人抓住牛的双角,试图利用牛头的猛扬而跃上牛背,牛的愤怒,人的自如栩栩如生。其动作的惊险令现代的斗牛士不敢一试。尤为有趣的是,画中人物大多衣着摩登,头发卷曲,上衣领口开得颇低,袒胸露背,以致有人戏称其为18世纪的巴黎贵妇。

  修建这样规模宏大而又豪华的王宫,表明当时的统治者已能在较大范围内集中人力、物力供自己驱使。所以,宫殿的修建,是克里特进入阶级社会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克里特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是农业和畜牧业。在已经发现的农具中,木、石器仍占一定的比例。克里特人使用木犁耕地,还使用双刃斧、双面镐、镰刀、凿子、锄头等。主要农作物除了前面提及的大麦、小麦、扁豆外,这时克里特人又成功地栽培了葡萄、橄榄、无花果等。这两种作物对后世的希腊人都影响甚大,橄榄油成为希腊人员主要的食用油;葡萄酒则成了希腊人最主要的饮料。在法厄斯特发现的大堆葡萄渣似乎向我们暗示,克里特人已掌握了制作葡萄酒的技术。不过,葡萄、橄榄的生长周期都比较长,需要先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它们最初大规模的种植,可能是在宫廷的组织下进行的,而宫廷从事这一生产的目的,是通过出口以换取必需的金属和各种奢侈品。

  克里特人的手工业和商业很可能处在宫廷的直接控制之下。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有关手工业者的文献都来自宫廷。文献中出现了陶工、皮革工、青铜匠、石匠、雕象牙者、书吏等不同种类的职业,表明手工业专业分工已成趋势。民间肯定也有一定数量的手工业者,但在当时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他们不大可能专以手工业为生,而可能是亦工亦农,或者亦工亦牧,手工业仅是他们农闲时的副业。从考古发现看,克里持的石制工艺品、金属工艺技术在当时广受地中海各地的欢迎。薄如蛋壳、饰色华丽的卡马瑞斯陶,在公元前2000年代的地中海地区更是首屈一指。

  克里特人的艺术天才令人赞叹,克诺索斯等地的宫殿中均有十分精美的壁画,画中人物姿态各异,表情生动,寥寥数笔,往往就使人物形象跃然壁上。克诺索斯王宫千门百户,曲折相通,宫中设施完善,甚至连浴室、卫生间都精心设计,充分反映了克里特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及王公贵族对生活舒适程度的追求。

  “宫殿时期”克里特的海上交通

  公元前3000年代,克里特与近东地区的海上交往十分有限。但从公元前2100年起,克里特岛的海外交通突然活跃起来,越来越多的“尖翘翘”的米诺商船开始在东地中海面往返穿行,为该区域的国际贸易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大宫殿的兴起,社会的分化,统治上层对生活奢侈品的大量需求,手工业水平的长足发展,经济生活的日益活跃和复杂化,都为商业活动,特别是海外通商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发展契机。一些重要通商口岸和进出口加工基地,在克里特沿海地区蓬勃兴起。来自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塞浦路斯、小亚细亚的进口产品突然增多起来;新的工艺技术也不断传入,刺激了本岛手工业水平的发展和飞跃;并带动了整个爱琴地区,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希腊本土的经济腾飞的文明化进程。

  米诺人的海外贸易除了满足上层阶级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主要是基于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取长补短的海外贸易,换回手工业发展急需的原料和新技术;生产的成品除了满足社会自身需要,还积极投放海外市场,形成进出口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从希腊本土进口上好石料,如美丽的斯巴达斑岩,以及阿提卡半岛的铜和银;从爱琴海岛进口大理石和金刚砂;从安那托利亚进口上佳的黑曜石;从塞浦路斯进口铜和陶器;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进口锡、象牙和天青石等;从埃及进口雪花石膏、雪花石膏瓶成品、象牙、河马牙、黄金、鸵鸟蛋、紫晶、光玉髓、亚麻等。米诺人则向海外出口陶器、金属工艺术品,石瓶、印章、纺织品、食物、香料、木材等,还有最宝贵的人才资源──米诺手工匠人。

  克里特妇女的服装

  克里特遗迹在19世纪被发掘时,人们面对一批精美的妇女雕像和壁画,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完美的服装造型很像19世纪中后期巴黎流行的“克里诺林样式”,这些妇女雕像被人们誉为“古代的巴黎姑娘”。

  克里特女子服装19世纪中后期女子服饰克里特女子服装非常具有现代感,完成度极高,其基本造型为上衣和裙子组合的上下分离式,上衣很短,立领,领口开得很大,整个乳房全部裸露在外,开放到了极点,衣襟在乳房下系合,从下面托起那丰硕的双乳,腰部用很宽的腰带勒得很细,裙,为一段一段接起来的下摆宽大的吊钟“塔裙”,每段都饰有很多褶襞。据一些专家研究认为,这裙子下面好像穿有用灯心草等草木或金属制作的裙撑,可见,制作这样的裙,需要相当高超的裁制技术。除此外,臂部还裹着围裙式的小型罩裙。这样的服装外形在古代民族中是极其特殊和罕见的。与其同时代的古埃及、古西亚诸国以及后来的古希腊、古罗马等民族的服装大多是缠裹式的,用金属卡子、别针或绳、带子等来固定衣服的宽松型,而克里特人则以其天才的裁剪技术创造了紧身合体的体形型。前者创造的是一种优雅的神秘的理性美,后者是在强调自然的基础上创造了人工美。可见,追求理想的女性美的服装造型,在距今三千年前就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倾向,后来的服装潮流似乎总在这两者之间回荡。

  尽管克里特女子服装外形与数千年后人们创造的服装外形在形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本质上却是不同的,克里特人并非像后人那样以服装外在形式来表现社会地位、身分差别和性感色情,而是与当时的男子服装一样对人体性特征的率直表达。

  3.学术观点

  关于克里特的“公牛舞”及其意义

  所谓“公牛舞”,从艺术造型看,是一种颇有观赏性、刺激性、技巧性的杂技表演:由男女青年组成的表演队与一头凶蛮的野公牛游戏角逐,作出种种惊险的杂技动作。“公牛舞”是青铜时代克里特艺匠热衷的主题,大量壁画、印章及器物都艺术地加以表现。伊文思复原的“公牛跳跃壁画”就生动再现了“公牛舞”惊险的瞬间场面:一位女青年迎面抓住飞奔公牛的角,似想借公牛甩头的力量跳到牛背上;一位男青年正在牛背上倒立翻筋斗;在公牛身后,一位女青年伸出双臂,似在保护接应那位“公牛跳跃者”。

  克诺索斯“迷宫”的发掘者伊文思确信“公牛舞”必有其“宗教性质”,是“纪念大女神的竞技表演”,与西班牙世俗性的斗牛表演不同,它是一种祭祀仪式。参加表演的男女青年“在某种意义上是将自身奉献给米诺大女神”,神圣的公牛最后也作为祭牲被屠戮。然而,伊文思的解释颇笼统,“公牛舞”的真正目的仍属朦胧,学者们对此猜测颇多。

  马丁·尼尔森否定“公牛舞”的宗教意义,他指出:“公牛崇拜和公牛神在米诺宗教中作用重大,此为现今流行的观点,但这种看法事实上是没有充足证据的。米诺纪念物中常有描绘斗牛和猎牛场面的,但其所证明的充其量是一种大众世俗娱乐。”他将“公牛舞”与“提修斯和米诺牛”的神话联系起来,赋予神话以历史解释:“男孩女孩均参加使公众如醉如痴的公牛竞技表演。他们参加这种危险运动当然要接受培训,正如罗马人强迫俘虏作为角斗士参加竞技场搏斗一样。这种娱乐解释了米诺牛神话的起源,特别是当我们考虑到男孩女孩都要祭献给这个妖怪的神话细节时。”米诺牛的故事实际上是“年轻的男女俘虏为之丧命的危险斗牛活动的记忆的神话变形”。

  娜诺·马林纳托斯在其新著中把“公牛舞”看作显示人力战胜自然蛮力的象征性表现。“对我而言,更有意义的是公牛跳跃(bull-leaping)背后隐含的观念:即公牛作为对手的概念,证明人技高一筹的需要,人与自然的对立。更为重要的是,公牛竞技为贵族男青年提供了一个表现场所。此外,很可能还涉及成丁礼问题。尤其应记住的是,只有年轻人才表演公牛跳跃。”她认为“公牛舞”还同葬礼有关,“旨在引起人们对社会上年轻人活力和体力的注意:老一代弃世而去,新一代代替了他们的位置。当人们为失去某些社会成员而体验到心灵创伤后,人与岛上最凶蛮的土生动物格斗会导致秩序的重建”。罗德尼·卡斯特勒登相信“公牛舞”是祭祀公牛神波塞冬的宗教仪式。史前时期的波塞冬地位崇高,是克里特的男主神,众神之父,在克诺索斯“迷宫”的宗教崇拜中居中心地位。“他要享有其祭祀,享有其‘公牛舞’,这种仪式性的公牛舞表达了人神命运的相互交织,模仿人神间的相互关联、冲突与协作的关系。”

  王以欣、王敦书的研究结论:克里特半神的国王是有任期的,每过8年都要履行再登基仪式,“公牛舞”正是该仪式的一部分;广义上说,各种“过渡性仪式”都伴有“公牛舞”表演。公牛的血被认为具有神奇的巫术再生力量,“公牛舞”旨在显示和证明被祭公牛的力量和神性,而非显示人对自然蛮力的胜利,像马林那托斯分析的那样。参加“公牛舞”的演员都不带武器,他们赤手空拳与公牛游戏,惨死在公牛的铁蹄和利角下,真正的胜利者是公牛而不是人。“公牛舞”就是要证实公牛的力量和神性,祭杀公牛就有了“杀神”意味,牛血也就有了起死回生的巫术魔力。从而利用公牛的血使受洗礼者象征性地获得再生,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和人生阶段。然而,这种看法仅是假说,有待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4.参考资料目录

  王以欣著:《寻找迷宫—神话、考古与米诺文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晏绍祥杨巨平著:《走进古希腊文明》,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

  李天祐:《古代希腊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汉斯?克里斯蒂安·胡夫主编:《发现米诺斯王国》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

  [英]列昂纳德·柯特勒尔:《爱琴文明探源》,四川人民出版社1935年版。

  [前苏联]M.H.鲍特文尼克等编著黄鸿森等译:《神话辞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高飞寅:《论克里特与19世纪中后期欧洲女装造型异同》,载《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王以欣王敦书:《克里特公牛舞──神王周期性登基祭礼的一部分》,载《世界历史》2000年第2期。

  王以欣王敦书:《克诺索斯“迷宫”与克里特的“王权”》,载《世界历史》1998年第2期。
第4课 克里特文明的未解之谜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克里特文明的未解之谜及克里特文明的历史地位。

  难点

  克里特文明未解之谜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课本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克里特文明的未解之谜:米诺斯、迷宫及其主人、公牛、双刃斧与线文A、米诺斯文明消失的原因。这一方面说明克里特文明的存在与伟大,又说明还有许多未解之谜需要继续探索。建议教学中要重视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和图片的运用,增强真实性,提高可信度,培养创造性思维;适当突出伊文思等科学考古的情况和精神,培养学生为科考而执着追求的献身精神。

  本节引言主要讲了两个问题:1.克里特文明衰落的时间;2.克里特文明的未解之谜具体有哪些。第二个问题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提醒学生重视,便于总体把握。

  第一目“米诺斯、迷宫及其主人”

  教材概述了关于米诺斯、迷宫及其主人的种种传说、神话和人们的考古研究和推论,并用【学思之窗】来补充介绍人们关于迷宫的不同学术观点。

  关于米诺斯

  关于米诺斯,传说是一个国王的名称,亚瑟·伊文思爵士认为可能是一个王朝的名称,美国的威尔·杜兰也持同一观点,他讲:“也许,这个字(米诺斯)只是一个头衔,就像法老和凯撒一样,包括了许多国王。”

  根据希腊神话的描述,强有力的国王米诺斯在其位于克诺索斯的宏伟而豪奢的宫殿中统治着自己富庶的王国。他的宫殿就是克里特岛上克诺索斯宫殿,它不仅是王室的住所还是宗教、政治、工艺和商业的中心。克诺索斯宫殿中有一间特殊的御座室;女祭司会向那位端坐在一把精雕细刻的石膏椅上的米诺斯祈祷;御座室中的御座,伊文思称它为“欧洲最古老的御座”。米诺斯是一个国王,同时也是个祭司王,掌握着君权和神权,权力至高无上。

  持米诺斯是一个王朝者认为: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相当我国的夏朝),克里特王国的文化盛极一时,在最后的一二百年中,正是米诺斯王朝。王朝前后相继有多个国王。当时,米诺斯王朝称雄爱琴海,威震雅典,是联系欧、亚、非三洲先进国家的纽带。米诺斯王朝充分利用了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造船业,并建立了强大的舰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支海军。米诺斯王朝所向披靡的舰队,使他的国家与埃及、叙利亚、巴比伦、小亚细亚等区域保持贸易来往,并成为建立海上霸权进行扩张和殖民的威慑力量,爱琴海诸岛纷纷向米诺斯王朝称臣,雅典也得向米诺斯王朝纳贡。

  关于迷宫及其主人

  传说中的迷宫是建于克诺索斯王宫地下的宫殿,但也有人认为迷宫即克诺索斯王宫,伊文思说:“……迷宫并不处在王宫地下,迷宫就是王宫本身!”

  古希腊关于克里特岛的各种传说中,最曲折离奇的是雅典英雄提修斯独闯迷宫的故事。相传,克里特最好的建筑师兼工匠达尔达路斯,为米诺斯建造了一个迷宫。迷宫里道路弯弯曲曲,迷离小径比比皆是。人一旦进入,休想找到出口。迷宫里关着米诺斯的妻子帕西菲生的牛首人身的怪物米诺陶诺斯(俗称“米诺牛”)。米诺牛靠吞食前来送死的人生存。雅典城每年要贡献7对青年男女给米诺牛。这一年,雅典老王挨果斯的儿子提修斯为了安慰他的父亲和人民,自愿献身,来到克里特。提修斯引领着13名青年男女去朝见米诺斯时,米诺斯的女儿,美丽的阿里阿德涅公主被提修斯勇敢镇定的风度所打动,爱上了这个雅典英雄。她暗中与提修斯相会,提出帮助提修斯走出迷宫,提修斯答应了阿里阿德涅的条件并立下誓言。于是阿里阿德涅求巧匠达尔达路斯帮忙,想出了一个走出迷宫的巧妙办法。提修斯进入迷宫时,阿里阿德涅给了他一个线团和一把魔剑,她让提修斯把线头紧拴在迷宫的入口处,然后一边走一边放线。提修斯进入迷宫,用魔剑刺死了怪物米诺牛,然后顺着线团走出迷宫,与阿里阿德涅公主一起远走高飞了。这个传说可信度如何,直到1980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克里特岛上一所铜器时代的房屋里,发掘出200多根支离破碎的人骨,从而证明了:古代克里特人在米诺斯时代确有食人肉的习惯,才流传下雅典向克里特进贡童男童女的传说。从而这也使提修斯独闯迷宫成为一个被证实的传说。

  整个王宫依山而建,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入口位于王宫西南部,进了宫门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甬道,甬道尽头,便是中心庭院。它的周围分布着各种房间,据最低估计,总数也在1500间以上。庭院的东侧估计是国王居住部分,有正殿、王后寝室、卫生间、浴室、库房等;西侧有一系列狭长的仓库;东南角有阶梯直通山下。

  王宫西北角有一个长方形的露天剧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露天剧场的遗迹。根据壁画内容看,这里肯定演出过一些宗教内容的舞蹈和其他一些精彩节目。

  克诺索斯王宫层层相连、宫室环抱、数不清的门户和数不清的阶梯,加上无数错杂的小走廊,给人以扑朔迷离的感觉。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宫殿依山而筑,地势高低错落,建筑物之间遍设楼梯和台阶所致。

  王宫的建筑结构颇具特色,房屋宽敞,室内室外房间之间往往只用几根柱子划分。每一组围着采光天井的房间中,有一个长方形的主要房间,称之为“麦加伦”,意即“正厅”。这种“麦加伦”形制,在以后的希腊神庙,如著名的雅典卫城等,也都沿用了这种结构。

  此外,克诺索斯王宫广泛使用圆柱,柱头和柱基大多是厚实的圆盘,圆盘之上有一块方形的顶板,用以传递载荷和保护柱子。有些柱子的柱身有凹槽和凸棱。

  王宫的柱子上粗下细,看上去非常协调,说明当时的建筑工匠已经考虑到了人的视觉差异,因此用这种办法来矫正人的视差。倘若上下粗细一样,看上去柱子上部就会显得比下部细,这实际上是人的视错觉。而克里特的建筑师将这样一点小小的视差都纳入到建筑设计之中,足见他们是一群精益求精的艺术家。

  建筑的采光照明系统安装得非常巧妙。建筑师们在高低错落的宫室之间安置了一个个采光和通风的天井,让光线和空气通过靠近天井的窗口和通风口进入室内。对于光线较暗的底层,则在采光天井的一角装上一块磨光的大理石,让光线通过大理石的反射照入室内,使底层的房间也能获得较好的光线。

  更令人叫绝的是王宫的供水与排水系统。它们由石头砌成的沟和陶土管组成。排水用的管道形状别致,是由一节节两头小中间大的陶土管衔接起来的。这些圆管之所以特地做成两头小中间大,从流体力学原理来讲,水流经过不同口径的管道时,随着口径的变化,会产生一种冲力,这样就可避免排水管道被污物所堵塞。这种独步古代世界的排水系统的应用,使王宫各处浴室、厕所的卫生程度令现代人难以想象。

  王宫还有更优秀的水力建筑工程,在中心庭院东北角,有一道雄伟的露天阶梯向下直通接近河流的较低地面。阶梯的两边开有沟槽,用来把雨水引走。每一级阶梯与下一级成直角,克里特的水利工程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使水沿沟槽顺利流走而又不溢出到阶梯平台上来,如果两边的沟槽是一般的平底斜面,雨水就会向前冲流,在转角处不可避免地溢出来。这个看起来很小的问题却有极大的难度。克里特的工程师们找到了一种最佳方案。他们使沟槽底部形成一连串抛物曲线,曲线本身与流向侧面的雨水在那样的角度所要形成的抛物线一致。这样,雨水就以减半的速度流到每个级阶梯的底部。减缓水流速度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克里特人如此巧妙地控制水流速度的设计,令现代建筑师们也心悦诚服。

  王宫的主人是国王,国王同时是一位男性的“祭司王”,他既拥有王权,又拥有神权。

  整个克诺索斯王宫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系列的惊叹,大到整体布局,小到一节导水陶管的设计,无不闪现出克里特人的智慧之光。在一个8000多平方公里的岛屿上创作出如此巨大而完美的建筑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第二目“关于公牛、双刃斧和线形文字A”

  主要从米诺斯的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公牛”“双刃斧”图样和符号进行分析,并简介关于对“公牛”“双刃斧”的未解之谜和不同的学术观点。介绍了人们对线形文字A未能解读的遗憾。课本用“历史纵横”的文字补充发现线文A和线文B以及人们破译线文B的情况。建议进行本目内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四幅插图,增强直观性、形象性和有效性。

  公牛

  伊文思等考古学家在克诺索斯王宫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在壁画、浮雕、印章上,公牛的形象一再出现,他们在宫廷中、神圣的树林或洞穴中,或山顶建立了祭坛。祭坛设有可能代表圣牛的“圣角”等。在王宫的南面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公牛角的标本。公牛在克里特人宗教的仪式、神圣的庆典中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模仿牛角而制的各种模型与公牛的图案几乎是克里特每一座神堂的必需品。它们的形象我们可以在神堂的顶上和神堂内见到:例如在供物台上陈列着牛角,在供物桌上画上牛等等。特别是1900年发掘出的一幅壁画,壁画绘着一个年轻人在向前冲的公牛背上翻筋斗。可见,克里特人对公牛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

  《公牛背上一跃》图

  《公牛背上一跃》图,表现的是克里特人在假日的圆形剧场中人与凶猛公牛的相斗图:当牛低头在一小池喝水时,猎人一跃而上跨骑牛头。职业驯兽师扭着牛头直到牛对于他无可奈何。身段矫捷的职业演员,在竞技场遇上牛之后,便双手握住牛角,跃入空中,在牛背上翻筋斗。这种在今天仍然流行的残忍并需勇气的游戏是与文明一样古老的。看过这种图片的一个北美洲的斗牛士认为,图案上描绘的内容是不能实现的。他说:“你不可能在公牛对你迎面冲来的时候起跳而抓住牛角,因为这时你没有机会保持平衡。”他还说,“公牛比一头小牛力量强过三倍,而又奔跑时是‘歪斜地昂着头’,并用角来抵伤它前面的人”,所以,这种表演是不可能付诸实践的。

  也有人认为,画面上的人很可能是给公牛的献祭品,在《公牛背上一跃》的图案上常常出现米诺斯女神形象,似乎暗示着这种仪式有可能是一种献祭,可见,《公牛背上一跃》图可能是克里特人的一种宗教活动。古老传说所讲述的,迷宫中的米诺牛每年要吞食7对青年男女这一神话故事,是否是从这种献祭仪式中产生的呢?

  米诺斯艺术和雕塑作品中充满了人在牛背腾跃的场景,少男和少女们单枪匹马或者成群结伴地在野外捕牛图,或是在牛背上完成令人惊叹的动作。这些事件很可能发生在重大的节日里,也许是在庆祝丰产和再生的春天的节日中。但这仅仅是一项由技艺高超的运动员表演的紧张刺激而又场面壮观的运动,亦或是从捕获野牛作为宗教牺牲的活动演化而来的仪式。克里特人信仰、希望、畏惧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供奉可能代表圣牛的“圣角”,在公牛背上翻筋斗是祭祀,还是斗牛、还是运动、还是献祭品,或其他?然而,在米诺斯文明的书面语言线形文字A被破解之前,人在牛背腾跃中所蕴含的意义一直是一个谜。

  双刃斧

  米诺斯艺术和雕塑作品中所抽绘的宗教活动,常有一种女性形象反复出现。很显然,这是一位女神,她有时是单独的,有时旁边站立着一些侍从、祭司与信徒。女神间或也和一位男神在一起,但男神从不与女神平起平坐,他的地位比女神低一些。最动人的是一个陶土印章上的图案是双狮拱卫着女神,伊文思称之为“米诺斯女神”,她常常手握毒蛇或“双刃斧”,“双刃斧”是米诺斯艺术作品中较普遍的现象。在克里特黑暗的地下室,其主要特征是用一些沉重的石柱作为这种地窟的支撑。石柱上常常刻有神圣的双刃斧的符号,旁边偶尔有一道沟,也许是献祭牺牲时接受鲜血用的。有专家认为,双刃斧标记代表宙斯。威尔·杜兰说:“重叠的双刃斧是献祭的工具,它所杀伤动物的血可使其更具神力,它也可以作为神力引导下的一件神圣武器,或甚至可以代表以闪电避开天空的宙斯。”

  线形文字“A”

  大约从公元前17世纪开始,克里特居民从每个符号表示一个一定的字或概念的图画式表意文字,过渡到每个符号表示一个音节的线形文字。这种线形音节文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因为有三分之一的线形文字符号可以确定出象形文字的原型。

  古代克里特居民把自己的文字写在泥版、家用陶器、墙壁、皮革和棕桐树叶上。当然,其中传到我们现在的只是些在粘土上写成的文字。学者们在发现的3000多件“线形文字A”的泥版上,统计出有137个符号,铭文不仅表示包括音节的符号,而目还有一些象形的表意符号,文字的书写总是从左至右。可惜“线形文字A”直到现在也没有被破解。

  第三目“米诺斯文明的消失”

  教材概括介绍了考古学界对米诺斯文明消失的原因三种推论以及克里特文明的历史地位。用“学思之窗”补证米诺斯文明消失于火山爆发的根据。建议教学时对“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有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鼓励,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

  关于克里特文明的毁灭:

  根据现代研究,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克里特岛上所有的城市,突然在同一时间全部被毁灭了,不久,这个古老的海上霸国便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究竟什么原因突然消失?1967年,美国考古学家揭开了这个谜。

  在克里特岛以北约130公里,有一座桑托林火山岛。桑托林火山海拔仅566米,公元前1500年前后,桑托林火山大喷发,喷出的火山灰渣多达62.5平方公里,岛上的城市几乎在一瞬间就被埋在厚厚的火山灰下,美国人曾在岛上60多米厚的火山灰下挖出了一座古代商业城市证明了这一点。直冲天际的火山灰弥漫在空中,覆盖着地中海东部地区。据记载,当时埃及的上空曾出现3天漆黑一片的情景。火山爆发引起了巨大的海啸,浪头的高度达50米,这滔天的巨浪滚滚南下,很快便来到克里特岛,摧毁了岛上的城市、村庄和沃土良田,船只被狂滔击碎,米诺斯无敌的舰队顷刻间化为乌有。由此他们推断:可能就是这次火山大爆发所引起的强烈地震和海啸,毁灭了克里特岛上的城市。

  美国的威尔·杜兰认为克里特的没落,可能有各种原因。克里特一度著名的柏木和杉木林消失了,今天岛上三分之二的土地是不毛之地,无法吸收冬天的降雨量。也许克里特正像许多没落文化地区一样,人口控制做得太过分了,生育率大减。也许是由于财富和奢侈的剧增,耽于肉体欲乐而使整个民族活力丧失,削弱了其生活或自卫的意志。出生时是一个禁欲主义者,而死时已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也许埃及国王艾克那方死后,埃及的崩溃中断了埃及与克里特之间的贸易,而使得米诺斯诸王的财富减少。克里特内部并没有什么重大的资源,它的繁荣有赖于商业及其工业的海外市场,就像现代的英国一样,它的繁荣仅赖于对海上的控制。也可能是内战削减了岛上的人,结果面对外侮时不能团结一致。也可能是一场地震使所有宫殿变成废墟,或是一次革命,在恐怖中破坏了一切。

  克诺索斯衰落后,以迈锡尼为代表的一批大陆城市强盛起来,历史舞台转到了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迈锡尼。克里特文明的许多成就被继承发展。从此,爱琴文明翻开了新的一页。

  就这样,一次火山大爆发或其他原因,消灭了一个古老的文明社会。克里特王国被人们遗忘了,只留下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传说。克里特文化的兴亡,至今仍是考古学中令人费解的难题之一,它的神秘面纱远远未被完全揭开。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米诺斯,迷宫及其主人”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米诺斯、迷宫及其主人的基本概况及存在的未解之谜,教师可首先对学生关于克里特文明的已有知识和掌握的程度如何进行了解。例如什么叫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的时间,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的关系等等。然后导入本节课的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本条目的内容后,帮助学生掌握关于米诺斯、迷宫及其主人几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思考分析我们从中能够获取哪些历史信息?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示学生,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的关系,历史考古发掘和历史科学推论的关系,历史考证的依据和方法等,让学生在解决历史问题过程中,感受科学考古探究的方法与精神的重要性。

  关于“公牛、双刃斧与线文A”一目的教学。课本的四幅历史艺术作品图片《大地女神》《公牛背上一跃》《饰有双刃斧的花瓶》《双刃斧厅复原图》展示了克里特文明丰富的文化。教学时可以将此四幅历史艺术作品图片作为本目教学的一条线索。通过线形文字A和线形文字B的比较,掌握两者的关系,以及人们至今仍未破译“线文A”的概况。让学生从中感受克里特文明的特点,克里特文明与道德、信仰、精神之间的关系,线文A至今仍未破译的遗憾。

  关于“米诺斯文明的消失”一目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例如:1.米诺斯文明消失于什么时候?2.米诺斯文明消失的可能性有哪些?3.米诺斯文明消失的原因是火山爆发、地震、迈锡尼人的入侵,还是其他原因?请说明理由。4.克里特文明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让学生在探究克里特文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历史考古探究的兴趣、理解历史考古探究的重要和历史的多样性,感受克里特文明的伟大以及克里特文明的历史地位。

  最后小结可以利用【资料回放】和本课测评第一题的内容进行。请学生首先阅读,然后完成其中的问题,活动过程请参见问题答案提示部分的内容。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学习“米诺斯、迷宫及其主人”一目时,教师可以从米诺斯的传说和提修斯独闯迷宫的故事导入本目,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多媒体展示《米诺斯迷宫图》(可用《世界文明奇迹》大象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22―23页图),概述迷宫的布局、建筑及结构;学习伊文斯科学考古的方法与精神,领略克里特文明的伟大;掌握人们对米诺斯、迷宫及其主人的种种推断和学术观点。

  案例二在学习公牛、双刃斧与线文A一目内容时,用多媒体展示《大地女神》《公牛背上一跃》《饰有双刃斧的花瓶》《双刃斧厅复原图》四幅图片进行教学。

  《大地女神》米诺斯女神展开的双手上各拿着一条蛇,在当今还生活着的一些土著民族中,蛇常常是崇拜的对象,持蛇女神是神话传说中帮助宙斯生存下来的大地女神,有人认为克里特人供奉她是为了向大地赎罪。

  《公牛背上一跃》是一枚黄金图章戒指上描绘一个人在一头公牛背上灵巧地腾跃图,米诺斯艺术和雕塑作品中充满了人在牛背上腾跃的场景,这些事件很可能发生在重大的节日里,也许是发生在丰收和再生的春天的节日中的庆祝活动,也可能是一项由技艺高超的运动员表演紧张刺激而又场面壮观的运动,也或是从捕获野牛作为宗教牺牲的活动演化而来的一种仪式。

  《饰有双刃斧的花瓶》花瓶饰有传统的米诺斯双刃斧的图案,但它所展示的风格、形式与希腊大陆迈锡尼的艺术更为接近,考虑到该艺术品和以往克里特艺术品风格的突然变化,以及克里特文明的文献记录开始使用迈锡尼人的线形文字B这一事实,学者们怀疑在最后几十年中控制克里特岛的是大陆人。

  《双刃斧厅复原图》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等,在克里特岛发掘出了克诺索斯王宫,众多的房屋均由迂回曲折的廊道连接,结构之复杂实为罕见,迷宫中还发现了双斧标志,学者一致认为,这就是米诺斯王国的双斧宫殿。这幅图片只是双刃斧厅复原图的局部,王宫的建筑结构颇具特色,对后来的希腊建筑有重大影响。威尔·杜兰认为:“重叠的双斧是献祭的工具,它也可能是一件神圣的神器或甚至可以代表以闪电劈开天空的宙斯。”墙壁横梁上的“8”字形盾牌也可能是一种神的力量的象征。

  以上四幅图片各自代表什么,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这就是都和宗教崇拜有关,但这里又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克里特人信仰、希望、畏惧的是什么?女神究竟代表什么?女神双手各自拿着一条蛇,是图腾崇拜还是其他?他们为什么要供奉持蛇的大地女神?向大地赎罪的观念是怎样产生的?人在牛背上腾跃的场景是庆祝丰收和再生的春天的节目中紧张刺激而又壮观的运动,抑或是从捕获野牛作为宗教牺牲的活动演化而来的一种仪式?双刃斧、“8”字形盾牌究竟是什么的象征?人们对克里特人宗教活动的大多数细节还没有搞清楚,这些问题吸引了当代众多的考古学家去钻研探索,因为了解人类在文明初始时期的道德、精神和信仰,对于我们认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案例三在学习“米诺斯文明的消失”这一目时,教师可这样导入:在当今世界上,人们对克里特文明的突然消失的原因有哪些观点?你赞同哪一观点?理由是什么?除了课本所讲的原因和老师提及的原因之外,你是否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如有,理由是什么?从克里特文明的消失中,我们应如何处理好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问题?当前良诸遗址有许多新的发现,众说纷纭,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你是否能从研究方法上提出些建议?

  四、问题解答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克里特文明的未解之谜

  解题关键:未解之谜的不同解释。

  思路引领:米诺斯、迷宫及其主人、公牛、双刃斧与线文A、米诺斯消失的原因。

  答案提示:1.米诺斯是国王还是一个王朝的名称?2.迷宫是宫殿、国王的居所,还是“死人之宫”,神庙,抑或其他?3.迷宫的主人是国王,还是“祭司王”,抑或其他?4.公牛、双刃斧究竟象征什么?5.线形文字A究竟是什么文字,如何解读?6.米诺斯文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米诺斯遗址发现的重大意义何在?

  解题关键:米诺斯文明的历史地位。

  思路引领:古希腊文明的源头、爱琴文明的组成、爱琴文明把古希腊文明提前了1000年左右。

  答案提示:米诺斯遗址的发现,使人们更进一步接近了历史真实,认识到克里特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真正源头;克里特文明与比它稍晚的迈锡尼文明一起,合称为爱琴文明。在研究史上,爱琴文明把古希腊文明提前了1000年左右,从而使其居于世界最早文明之列。

  (浙江省杭州市第十四中学张文星)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辛克莱·胡德是米诺问题研究的英国专家,他认为:公元前1450年左右,希腊的迈锡尼人入侵克诺索斯,摧毁了克里特各地的新宫殿,惟有克诺索斯迷宫被特意保留下来,作为他们统治克里特岛的基地,胡德进而描述说:

  公元前1450年大灾难后,即使不是全岛,至少克里特的中、东部处于克诺索斯的直接统治下。正如伊文思所注意的那样,武士墓和宫殿墙壁上的军事题材壁画,表明一个新的好战王朝建立起来了。“宫殿风格”装饰的大陶缸表明了首都的富有和辉煌,也显示出欣赏情趣的下降。

  克诺索斯这个冷峻的军事辉煌时代在大灾难中结束了。宫殿被大火焚毁,再未重建。毁灭年代是60年代以来一直有争议的问题,但最可能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1375—前1350年,不会更晚。

  克诺索斯宫殿的最后毁灭,不管年代如何,很可能是出于敌手。克诺索斯地区的武士墓和王子墓都属于毁灭前的时期。破坏者似乎来自海外,而且可能再次来自希腊本土。他们蹂躏了克里特,并将克里特置于他们的统治之下。

  有证据表明,希腊本土忒拜遗址上的所谓“卡德谟斯王宫”和克诺索斯的宫殿大约是同时被毁的。可能两者都是强大的中心城市,一个在北方,另一个在南方,它们都成了迈锡尼扩张的牺牲品,后者在公元前13世纪似乎成为一个大帝国的首都,主宰着大部分爱琴地区。

  ──辛克莱·胡德:《米诺人》第60页。(录自王以欣著:《寻找迷宫—神话、考古与米诺文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59—460页)

  2.课文注释

  大地女神

  在克里特神庙里还常常看到持蛇女神的画像和雕像,以及与祭蛇有关的供物。图示的象牙雕像就是很出名的一尊。她下裙有黄金片条相图,双手各握一蛇,挺直的头部,高耸的乳房,有人说这是生殖女神,因为蛇与乳房都是生殖力的象征。还有人说,克里特人把蛇看成是守护家庭安宁的善神。这是一尊供祭拜用的偶像,当初被岛上的农民得到,经过辗转后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还有一尊比较出名的陶质持蛇女神像,现藏于雅典考古博物馆内。

  牛头图

  克里特的神话故事中,牛的形象具有特殊的意义。克诺索斯王宫发掘的文物中,有供在神庙里的“圣角”──牛角,有绘着斗牛的壁画,饰有牛头图案的陶器。这只硬石刻成的牛头属晚期米诺斯文化,据说是只大型的酒杯。刻刀在它的表面凿出很好看的皮毛纹路,它的眼球是用水晶镶嵌的,还加有红宝石。两只鼻孔镶有白色的贝壳。后人又加上了金饰的木质牛角,整个造型显得咄咄逼人。

  双刃斧

  米诺宗教有一套很独特的祭礼用具,其中最典型的是“双刃斧”。“双刃斧”是米诺祭礼中的神圣器物,具有宗教象征意义。它常常出现于祭礼场合,或插在角锥形石托上;它也是壁画、陶器和印章图案热衷的主题,出现在神幻和写实的图景中,或仅仅作为一种装饰。大的青铜制双刃斧显然可以当工具使用,一些小型双刃斧,如用金、银、铅、松软的蛇纹岩和赤陶等制成者,装饰华丽而不实用,显然只是一种宗教象征物和装饰物。有关双刃斧的真正意义和功用仍是个谜。在近东地区,双刃斧是雷神的霹雳武器,然而,在米诺造型艺术中,男神持双刃斧的场景从未出现,女神使用双刃斧的场面却屡见不鲜。有人把双刃斧解释成杀祭牲用的工具,但造型艺术中并未真正表现过。

  神秘的古文字:象形文与线文A

  米诺人是欧洲最早使用文字的民族。公元前2000年代初,宫殿书记们已利用象形文字登记注册库存产品了。米诺象形文有两种字体:一种图画体,刻在三边或四边的棱柱印章上,语句很短;另一种为线体,即图画体的草写,刻在泥版、泥棒、泥球或泥盘上,语句稍长。它们只起封泥或档案分类的标签作用,因侥幸被宫殿大火焚烧而存世;真正的文献可能写在羊皮纸、纸草或棕榈叶上,装在木箱里,早已朽坏不存。象形文铭文主要发现在三座大宫殿的档案室里,数量很少。在已发现的331件象形文铭文中,泥版数量十分稀少。米诺象形文是为适应宫殿经济管理的实际需要而发明的。尽管受到埃及和两河流域古象形文的间接影响,米诺象形文基本是在本岛发明的,其主要字符是在“前宫殿时期”的图画符号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伊文思归纳出135个象形文符号,涉及人体、器具、房屋、船、动植物等各种图形。据新的统计,象形文共有音节符号96个,表意符34个,部首符9个,还有几个标点符号。由于象形文泥版数量少,字数有限,破译困难,因而迄今未能释读成功。现存字数最多的象形文铭文是著名的“费斯托斯圆盘”,1908年由意大利考古队发现于费斯托斯宫殿的档案室里,年代属于新宫殿时期。这一时期象形文作为书写宗教文献的神圣文字仍继续存在,圆盘上的符号是用活字印模在泥盘尚湿时压印上的,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活字印刷文献。

  新宫殿时期,象形文仍使用,但从旧宫殿晚期线体象形文简化而来的一种新文字──“线形文字A”开始流行。在马里亚新宫殿的档案室里,象形文和线形A泥版曾同时出现。线文A刻写在泥版、泥棒、泥球、墙壁和陶器上,据最新统计,在已发现的1487件线文A铭文中,泥版只占323块,线文A泥版不是标签,而且真正的文献,一般认为是账目清单。刻写在祭礼器皿和祭桌上的铭文无疑属于宗教文献,可以是些颂词、祈祷词和巫术咒语等。线文A在“新宫殿时期”的克里特岛使用广泛,甚至传播到爱琴岛屿上。同期塞浦路斯岛出现的线形文可能也受其影响。虽然线文A尚未释读成功,但学者们普遍相信,线文A不是希腊语,而是米诺人自己的语言。有些学者试图证明其为闪米特语或卢维语,但没有被广泛接受。

  3.学术观点

  克诺索斯迷宫在公元前1375年遭大火焚毁的原因:

  学者们普遍认为是人为破坏的结果,破坏者尚不能确切肯定,有两种可能:一是憎恨克诺索斯主宰爱琴海的大陆迈锡尼人的入侵。二是克里特土著反抗迈锡尼人异族统治的起义。

  迈锡尼人何时入主克诺索斯迷宫?

  (1)公元前1500—前1450年,他们可能是克里特各地新宫殿的破坏者。

  (2)公元前1375年,迈锡尼人首次入侵克诺索斯,迷宫被焚毁,但又重新修复。

  对克诺索斯迷宫最后毁灭的时间和原因,学者们所持的观点

  (1)公元前1400年毁于地震。(伊文思持此观点)

  (2)公元前1400毁于克里特土著起义的战火。[英]阿兰·瓦斯

  (3)公元前1357—前1350年毁于希腊入侵者的战火。[英]辛克莱·胡德

  (4)公元前1200年毁于多利亚人的入侵。[英]帕尔墨

  关于迷宫

  在古代,迷宫用来称呼那些有很多回环歧道而且难于找到出口的宫殿。古代作家们说有四座迷宫:克里特岛迷宫,相传是代达罗斯为米诺陶洛斯所建;埃及迷宫,在法尤姆绿洲地区,据希罗多德说,其中约有房屋三千间;萨摩斯岛迷宫,系波吕克剌忒斯兴建;意大利迷宫,大概是埃特鲁里亚国王波塞那的陵墓。考古发掘工作使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关于迷宫的神话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的。例如,关于克里特岛迷宫的神话反映了人们对公元前二千纪克里特国家兴盛时期的回忆。学术界对迷宫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此词来自双面斧的名称,它的图形常见于克里特迷宫的墙上;另一处认为此词来自埃及国王阿美涅姆黑特三世的宝座名称,埃及迷宫就是他下令建造的。在现代语中,迷宫一词不仅指歧道回环的建筑物,而且还指混乱的状态、错综的关系、繁复的议论等等,从中很难找到解决的办法。

  迷宫是干什么的?

  古希腊神话中,迷宫是能工巧匠代达罗斯遵照米诺斯王的旨意,为囚禁吃人牛怪而设计建造的。这个故事给后人留下抹不去的恐怖印象,迷宫是吃人的魔窟,是一去不复返之乡。

  伊文思拨开神话迷雾,认为迷宫是青铜时代克里特岛国王们的“宁静的居所”。伊文思的看法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他的观点不仅有牢固的考古学基础,也有神话支持。按另一神话版本,米诺斯晚年曾退隐到迷宫里,吃人牛怪被囚禁在迷宫的深处。既然是王宫,就应有进行国事活动和祭礼的厅堂,当然,还要有国王的宝座。伊文思毕竟找到了这样的房间,如迷宫西翼的御座间。伊文思起初认为御座间是米诺斯王的御前会议室,后来解释成祭司王主持神秘祭典的礼厅。总之,在伊文思眼中,迷宫有明显的宗教功能,但它仍是王宫,其主人是世俗君主,也是大祭司。迷宫中的神祠有王室家庙性质,是王宫的有机构成,当然,它也是国人的祭拜中心。

  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一位叫汉斯·冯德尔利克的学者,写了一部《克里特的秘密》的书,发表了不少惊世骇俗的怪论。他对迷宫的功能提出新看法,声称迷宫根本不是活人住的地方,而是存放木乃伊的死人之宫,一个古代殡仪馆。冯德尔利克对“宫殿说”提出诸多质疑。他分析了迷宫的种种怪现象,例如,迷宫建筑布局并不实用便捷:从西门至中庭须绕过很长的弯路,按冯氏解释,此为有意所为,旨在阻止邪恶力量畅通无阻地进入至圣之地。按古典传统,东门主吉,西门主凶,但迷宫西门却是主要入口,东门却无足轻重,表明迷宫是亡者之归宿。迷宫的底层房间狭窄幽暗,不适于王族居住,西翼几乎都是无窗的地窖;东翼所谓的王室生活区也深藏于地表下的幽暗处。迷宫的墙和地板大都用松软易磨损的石膏铺砌,说明迷宫不是供人往来行走的。大量卡马瑞斯风格的“蛋壳陶”,器壁又薄又脆,很不实用,按冯氏的解释,其功能只限祭礼用,是亡灵在阴间使用的器皿。迷宫中发现的工艺品绝大多数属随葬性质,其壁画是表现理想的来世生活的。

  随着学术界对“迷宫”宗教功能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宫殿说”的正统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但“宫殿说”自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不宜轻易否定,一些学者从中调和,形成折衷的看法,这种观点在娜诺·马林那托斯(NannoMarinatos)的新作《米诺宗教》中有所阐述。马林那托斯指出:米诺文化突出的精致堪与埃及、近东文明相媲美;米诺人宗教活动的实物证据也颇丰富,惟独没有大型神庙,而大神庙是城市文化的普遍特征之一。解开此谜团并不难,“很可能,那些所谓的‘宫殿’事实上就是我们寻找的大型宗教建筑”,即“遗失的米诺神庙”。马林那托斯深入剖析了迷宫各部分的宗教功能,甚至所谓的王室“家居区”也有礼仪职能,尤与“公牛舞”有关联,但她的结论并非极端的“神庙说”,而是一种折衷解释:克里特各宫殿“是宗教活动的中心,里面住着一个统治集团,负责宗教、经济和政治事务。简言之,各宫殿是遗失的庙宇,所例外者,它们并不仅仅是庙宇,还是统治者的居所。”统治者的生活区极可能在早已荡然无存的楼上。简言之,迷宫是“神庙与宫殿的合二而一”,是“一组组神祠和行政单位的汇合体”,“这种组合并不新鲜;近东神庙已提供了佐证。一个宗教中心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和行政管理中心并非难以想象。相反,它与青铜时代的社会经济组织基础相适应。”(娜诺·马林那托斯:《米诺宗教》NannoMarinatos,MinoanReligion,南卡罗林纳1993年版,第39—40、74—75页。)

  迷宫的主人是谁?

  伊文思主张“宫殿说”。他相信迷宫是青铜时代克里特国王的居所,全岛的政治经济中心,同时也意识到迷宫无所不在的宗教特征,他在两者间调和,遂推出了“祭司王”理论。伊文思的“祭司王”说法是有其人类学理论基础的。英国人类学家J.G.弗雷泽早已指出:远古时代的君主普遍具有神性,“在神灵与世俗之间的分野还不是太大的时候,他们对于尘俗事物与宗教事务同样都具有无上的权力:一句话,他们既是国王,又是神。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有着深远的根源。”伊文思的“祭司王”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学者们的普遍附和。“祭司王”理论的薄弱之处在于考古证据的匮乏。在大量涉及宗教祭礼场面的艺术造型中,女神和女祭司占据了显要地位,而男性“祭司王”主持祭礼的场面几无所见,可资佐证者仅有“祭司王浅浮雕壁画”及所谓的“酋长瓶”,但在具体解释上仍是众说纷纭,疑窦丛生的。

  胡德(S.Hood)强调女子的宗教主导作用,认为“宗教中女神的支配地位意味着妇女在宗教仪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女王们(王后们)作为高级女祭司,即使本身不是神,也显然有重要的仪式职能。确有理由假设,克诺索斯‘御座间’的石座不是米诺斯的王座而是阿里阿德涅的王座,是女王们作为女神代表在仪式上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克里特处于女王们的统治下。传说和类比均表明:权力掌握在国王们手中,虽然王位继承可能一直通过女系,靠与国王的女儿结婚来实现。”胡德认为此习俗是克里特母权制传统的延续。历史上小亚的卡里亚人实行母系继承制;吕西亚人则以母亲姓氏为姓;这两个民族在青铜时代都与克里特人保持密切的文化宗教联系。卡斯特勒登将上述对“祭司王”的异议推向顶峰。在他看来,克诺索斯迷宫不再是“米诺斯王的宫殿”,而是供奉诸女神的庞大神庙群,里面住着“一批神庙高级女祭司;无数的低级女祭司……还有穿女装的阉人男祭司以及仆役、公牛跳跃者、角斗士、杂技演员和乐手”。这里有着“一种神秘的生活,周而复始地履行着神秘的祭礼,参加者是为数不多的一批批女祭司,以及秘教信徒、新入教者等善男信女们”。迷宫还“为香客们提供食宿,以壁画和标新立异的建筑吸引人,使之感受到仪式舞蹈、拳击、角力和公牛跳跃的刺激”。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有关克诺索斯迷宫的功能及克里特政权的性质,迄今仍为学术争论的热点。“宫殿说”受到怀疑,但仍保持某种正统地位,“祭司王”理论则受到严重挑战。尽管新观点不断涌现,克里特政权的神权基础却得到公认。女祭司的宗教支配地位获得更广泛的承认,但其统治国家的世俗权力却因无旁例可循且与传说相悖而被质疑。多数学者仍相信克里特有位男性国王,但他的宗教作用乃至行政权力却可能被伊文思夸大了。学者们怀疑“祭司王”理论,也不愿冒然接受“女祭司王”的存在,主张对“女子神权统治”持审慎态度。王以欣认为,“宫殿说”得到传说和部分考古事实的支持,不宜轻易否定,而且,我们所了解的迷宫只限于其底层,不足以说明其全部功能。然而,国王的权力,特别是宗教方面,可能被伊文思夸大了。女祭司主宰宗教事务是事实,但她们对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及其与国王的关系却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学者们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该问题的研究日趋深化,但毕竟停留在假说阶段。我们期待更多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据的出土和未来对线文A泥版可能的破译以及对现有证据更充分细致的分析,以实现澄清问题的希望。

  4.参考资料目录

  王以欣著:《寻找迷宫—神话、考古与米诺文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晏绍祥杨巨平著:《走进古希腊文明》,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

  李天祐:《古代希腊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汉斯?克里斯蒂安·胡夫主编:《发现米诺斯王国》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

  [英]列昂纳德·柯特勒尔:《爱琴文明探源》,四川人民出版社1935年版。

  《克里特公牛舞──神王周期性登基祭礼的一部分》,载《世界历史》2000年第2期。

  王以欣王敦书:《克诺索斯“迷宫”与克里特的“王权”》,载《世界历史》1998年第2期。

  [前苏联]M.H.鲍特文尼克等编著,黄鸿森等译:《神话辞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