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蚁电影在线观看:7,台灣降脂草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7:08:30
台灣降脂草藥(摘要)    吳煥 顧冠彬
一、與日俱增的高血脂症
近年由於經濟的發展,生活水準的提高,西方速食文化的大量引進,致使我們的飲食習慣有大幅度的改變,據調查顯示,台灣地區每人每日的脂肪及膽固醇平均攝取量,近40年來增加了五倍以上,加上交通工具及機械的發展,走路及體力勞動逐漸減少,生活模式由動態為主逐步向靜態為主過渡,人們養尊處優,許多生活習慣病應運而生,它們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高向脂症的罹患率亦與其他生活習慣病一樣正在與日俱增,35歲以上的人群中,至少有1/8的人罹患高血脂症,且發病年齡有越來越年青的趨勢。
腦血管疾病、心臟病及高血壓性疾病是當今發達國家影響健康的頭號殺手。據WHO的衛生報告指出,缺血性心臟病和腦中風分列世界十大死因的第一和第二位。台灣衛生署近年公布的十大死因中,腦中風、心臟病、高血壓一直是第二、第四和第九位。高血脂症是與動脈粥樣硬化及其後引發的許許多多心腦血管病息息相關的疾病,因此,防治高血脂症是預防心腦血管病最基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二、血脂的組成
脂類是脂肪和類脂的總稱。脂肪即三酸甘油酯;類脂的性質與脂肪類似,體內的類脂有磷脂、糖脂及固醇類等。
血液中的脂類稱為血脂,主要分布在血漿中,包括脂肪、類脂和游離脂肪酸。血脂通常分為以下4類:
1. 總膽固醇:游離膽固醇、膽固醇酯。
2. 磷脂:卵磷脂、溶血磷脂、腦磷脂、神經磷脂。
3. 甘油酯:一酸甘油酯、二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
4. 未酯化的脂肪酸:多為14~19碳脂酸,如肉豆蔻酸、軟脂酸、硬脂酸、油酸、軟油酸、亞油酸、亞麻酸、花生四烯酸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
脂類在體內的運輸都是通過血液循環完成,脂類均難溶於水,腸系膜吸收的脂類,以及由肝臟合成的脂類,還有從脂庫中動員出來的脂肪酸,都要形成脂蛋白溶解於血漿中,才能通過血液運輸。因此脂蛋白是脂類在血液的運輸形式。
膽固醇在血中所形成的脂蛋白,根據密度大小的不同,又可粗分為乳糜蛋白(CM)、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其中以LDL和HDL更為重要。
三、脂類在體內的分布和生理作用
脂肪和類脂在體內的分布有很大的不同。人體的脂肪絕大部分儲存在脂肪組織中,如皮下結締組織、腹腔大網膜及腸系膜等處。人體內脂肪含量常受營養狀況和活動量的影響而有很大的變化。脂肪的主要生理功用是供應能量,1克脂肪在體內完全氧化,能提供9千卡熱量,比1克糖或蛋白質提供的熱量多一倍以上,因而是體內優質的能源物質。此外,脂肪還能提供人體必要的脂肪酸,如亞油酸、亞麻酸、花生四烯酸等。人體如果缺乏這些脂肪酸,就會影響機體代謝,上皮功能不正常,發生皮炎,抗病能力下降、生長停滯。這些必要的脂肪酸也是磷脂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能抗脂肪肝、降血脂,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對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有重要意義。植物油中所含的必需脂肪酸比動物油多得多,這也是提倡多用植物油的主要原因。此外,脂肪還可以協助脂溶性維他命A、D、E、K和胡蘿葡素等的吸收;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等,是體內合成前列腺素的原料,而有重要的作用;脂肪組織較為柔軟,可減少器官間的摩擦;脂肪不易傳熱,能防止體溫散失,使體溫保持恆定。
類脂是細胞的各種生物膜和原生質的重要組成成分。類脂是生物膜結構的基本材料,約占膜重的一半或更多,各種器官和組織都有類脂分布,尤以神經組織中含量更多。類脂中的各種磷脂、糖脂和膽固醇是各種脂蛋白的主要組成成分,又是生物膜,包括細胞質膜、核膜、線粒體膜、內質網膜和其他亞細胞結構的各種膜的基本結構,膽固醇還是許多賀爾蒙、維他命D、膽酸等合成的主要原料,所以沒有這些類脂就不可能有生命。
四、血脂過高的危害
體內的脂類雖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但過多的脂類卻又是許多心腦血管病和代謝性疾病的根源。身體的質量指數超過24的超重者,特別是質量指數超過27的肥胖者,脂肪的比例增高,或血脂超標者,都是許多中老年人常見病的高危險群。
在血脂過高患者中,影響最大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血漿中60~70%的膽固醇是由低密度脂蛋白所攜帶,血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主要受細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管制,它的主要功能是與受體結合,起到運輸膽固醇的作用,但食物中的脂肪酸種類、膽固醇的含量、賀爾蒙及藥物的影響,會改變細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數量和活性,或是身體內的自由基使低密度脂蛋白氧化,而不能與受體的結合,都會使血漿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因其體積小,容易滲入血管壁內,而成為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子之一。此外,低密度脂蛋白過高,還會阻滯前列環素(PGI2)的合成,血液有濃、黏、凝、聚化傾向,並能增加血小板聚集的敏感性,觸發血栓的形成,所以血漿中低密度脂蛋白濃度越高,罹患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危險性就越高,致使心腦血管疾病的罹患率也顯著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只含少量膽固醇(占血漿膽固醇20~30%)及大量的磷脂類,其功能是自血管壁帶走滲入的膽固醇,具有清潔血管壁的作用,所以血漿中高密度脂蛋白濃度越高,其清除血管壁膽固醇的能力越大,而罹患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機率就越低。
此外,三酸甘油脂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相關性,並沒有像膽固醇那樣的明顯,當三酸甘油酯與低密度脂蛋白同時偏高或同時高密度脂蛋白偏低時,心腦血管病的相對危險性才會有明顯的增加。
五、高血脂症分類
高血脂症的標準各國不盡相同,台灣1996年製定的標準,主要是參考歐洲動脈硬化學會的標準,將高血脂症分為以下三類:
1. 高膽固醇血症:膽固醇(TC)>200mg/dl。
2. 混合型高血脂症:膽固醇(TC)>200mg/dl,且三酸甘油酯(TG)>200mg/dl。
3.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三酸甘油酯(TG)>200mg/dl,並須合併有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35mg/dl,或總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比>5。
六、如何降血脂?
正常的機體處在內環境穩定的生化平衡體系之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合成與代謝、排泄處於動態平衡,在一定範圍內,機體本身有一定的補償和調節功能,使身體保持正常水平,只有在吸收、合成過多,或代謝、排泄過少或過慢,超越了身體調節能力時,才會出毛病,血脂的代謝亦不例外。
三酸甘油酯在細胞內持續不斷的由血漿脂肪酸及醣類的新陳代謝物合成,主要以乳糜粒及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形態存在,藉著合成極低密度脂蛋白,肝細胞將過剩的三酸甘油酯排出肝臟。臨床上要降低三酸甘油酯的濃度,首要的是控制飲食,不要飲酒,減少脂肪和醣類食物的攝取,此外,運動可以消耗熱量,經常適當的有氧運動,可以有效的降低血漿三酸甘油酯。
在正常情況下,70公斤的成年人,體內約有140克膽固醇,要維持營養的需要,每人每日膽固醇還需要補充1克,其中30%來源於食物,70%主要在肝和腸黏膜合成。膽固醇自小腸吸收、肝臟合成,代謝轉化到排泄,處於一個動態反饋的平衡體系中,食物中膽固醇多時,腸系膜能自動的調整,減少其過多的吸收,小量吸收過多時,肝、腸合成的數量可以減緩或減少,且排泄的數量和速度增加,在一定的範圍內,能使膽固醇的代謝維持在正常水平,只有在這個平衡體系中的某一個或某一些環節功能失常,使整個系統的調節功能失靈時,才會出毛病。目前對高血脂病人仍不能確知是那一個環節出毛病,因此對整個治療仍缺乏針對性,這也是現代醫學對高血脂症治療的徵結所在。
目前降膽固醇的一般措施,除控制體重,積極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等相關心血管病、戒煙、避免攝入高脂高膽固醇食物等外,藥物防治方面主要有控制脂類自腸道吸收,促進脂類排泄,抑制膽固醇的合成等多種途徑。雖然有多種類型的合成藥物正在使用,但長期服用安全、有效、不良反應少旳藥物卻不多,因此,從中草藥篩選好的降脂藥,仍是今後降脂藥開發的重要方向。
七、影響血脂的因素
1. 性別:男性略高於女性。
2. 年齡:血脂會隨著年齡增大而增高。
3. 膳食:高脂、高糖、高膽固醇、高熱量的食物對血脂有重要的影響,特別是酒影響更大。酒可使VLDL升高,抑制血漿VLDL消除,乙醇除提供能量外,還能激活脂水解,使脂肪水解游離出脂肪酸;乙醇在肝臟氧化時消耗輔Ⅰ(NAD+),使脂肪酸氧化需要的NAD+不足,肝臟合成三酸甘油酯增多。
4. 激素調節:胰島素對血漿脂蛋白的合成和清除有重要作用,可因胰島素缺乏的程度、時間及速度的不同,而有複雜的影響,可以降低三酸甘油酯廓清率,促使VLDL及三酸甘油脂合成過多,全身蛋白醣化反應增高,影響脂蛋白的運輸和清除功能。
性激素對血脂調節亦有影響,育齡婦女HDL比男性高,而LDL及膽固醇/磷酯比值較低,妊娠期或用雌激素避孕藥者,可促使VLDL升高,國外曾對200萬婦女口服避孕藥觀察,發現靜脈血栓者顯著增高。雄性激素則可使VLDL中的三酸甘油酯減少。
此外,甲狀腺素、生長素、糖皮質激素、兒茶酚胺等對血脂調節均有影響。
5. 其他:維他命C能促進血漿膽固醇向肝轉移,故可降低血漿LDL,還能增強脂活性,也能降低VLDL。煙酸能抑制脂肪動員,血漿游離脂肪酸減少,肝臟分泌VLDL下降,因而其降解物LDL也下降。此外,季節不同、運動、生活習慣、吸煙、工種以及許多原發病,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多種心血管病、甲狀腺機能不足、肝、腎、骨髓病變、家族性基因缺陷等都會影響血脂的代謝。
八、降脂中草藥的化學成分
降脂藥有多種多樣的化學成分,已知和降脂作用有關的有十多類化合物,其中主要有以下各類:
1. 多糖類:具有廣泛的藥理作用,除一些多糖能延緩衰老、提高免疫功能、保肝、降糖外,一些降脂中藥其降脂成分也是多糖,如昆布的海帶多糖、紫菜多糖、木耳多糖、銀耳多糖、銀耳孢子多糖、骨碎補的多糖酸鹽、仙人掌果膠、茶葉多糖、河套大黃多糖、米皮糠多糖及半纖維素、魔芋葡萄聚糖、綠豆多糖、駱駝蓬子多糖、橙皮、番茄果膠等都已證明有降脂作用。
2. 三類:三類對脂類的吸收、代謝、轉化和排泄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同藥物所含皂作用不同。已證明以下藥物所含的皂有降脂作用。人參皂、人參皂Rb2、三七葉總皂、絞股藍總皂、酸棗仁總皂、柴胡皂、花荵總皂、無患子皮總皂、油茶子粗皂、黑大豆皂、苜蓿皂、金盞菊花、萆薢總皂、穿山龍總皂、甘草次酸。此外,許多三酸衍生物,也證明有降脂作用,如澤瀉中多種澤瀉醇及其乙酸酯、山楂中的熊果酸及其他多種三酸,薔薇根中的二羥基熊果酸葡萄糖酯及總三酸,女貞子、齊墩果中的齊墩果酸等都是降脂成分,苜蓿中皂經酸處理後,其降脂作用較原皂強5倍以上。
3. 黃酮類:已證明以下黃酮有降脂作用,銀杏總黃酮、茶葉中的沒食子酸表兒茶精酯、沒食子酸表沒食子兒茶精、孩兒茶a-兒茶精,沙苑蒺藜總黃酮、葛根中異黃酮、大豆元、大豆、刺芒柄花素、染料木素、刺五加總黃酮、洋中黃酮、紅車軸草異黃酮、黃芩黃酮Ⅱ、黃芩素及其、蒲黃及荷葉中槲皮素、印度大風子中的黃酮木脂素,如印度大風子素、大風子素、新大風子素、水飛薊中的水飛薊素等。
4. 香豆精類:香豆精中已證明有降脂作用的有:祖師麻及長白瑞香的瑞香素、茵陳蒿的香豆精。後者有較好的利膽作用,亦與其降脂作用有關。
5. 菧類:虎杖有較好的降脂作用,其有效成分主要是白藜蘆醇及其,對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都有較好的降脂作用,還可以抑制過氧化脂質在體內堆積,河套大黃中的土大黃亦有降脂作用。
6. 甾醇類:沒藥樹脂中甾醇、海藻中谷甾醇、牛膝和川牛膝中的脫皮甾酮均有降脂作用。白首烏中含多種甾體皂,也有顯著的降脂作用。
7. 油類:亞麻子、紅花子、沙棘、月見草、白蘇子、姜黃、大蒜、魚油、海豹油等都有降脂作用,大蒜油中主含大蒜素(二烯丙基三硫醚),和洋降脂成分烯丙基丙基二硫化物、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均為含硫化合物。魚油及海豹油等主含EPA及DHA,不但可以降脂,亦有利於血液循環。許多種子類植物均有一定降脂作用,它們多數對降血脂作用均較好,但有一些卻不能降低肝內脂質及膽固醇,其中白蘇子油主含α-亞麻酸,能較好的降低血中膽固醇,且不會增加肝內膽固醇,比富含亞油酸者更好,因亞油酸能使肝臟膽固醇累積增高。此外,杜衡中揮發油中含卡枯醇有較好的降脂作用,每日一次50mg杜衡揮發油的解脂丸,作用較安妥敏更好、更安全。
8. 酚類:丹參中丹參素、薑黃中薑黃素、當歸中阿魏酸、決明子中多種、密桶花中洋丁香酚等均證明是降脂有效成分。
此外,問荊中硅酸、首烏中卵磷脂、黑大豆中磷脂、蓽菝中的胡椒酸甲酯、人參中多、長春花及單根木中的一些生物鹼、番紅花中藏紅花酸、米皮糠的肌醇也證明有降脂作用。
九、降脂中草藥的藥理作用
降脂藥常常分布在消導藥、袪痰藥、利膽藥、活血化瘀藥、利水藥中,它們有多種多樣的藥理作用,與降脂有關的藥理作用,主要有:
1. 降脂作用:多數降脂藥物對多種高脂飼料餵養的實驗動物引起的高血脂症有抑制作用,不同的藥物抑制的內容及抑制的強度不一樣,絕大多數能抑制血漿膽固醇的升高,還能抑制血漿三酸甘油酯升高,有的還能選擇性的抑制低密度脂蛋白,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有的還能減少脂質在肝臟的堆積,如白蘇子油、骨碎補等。
2. 抗氧化作用:膽固醇經體內自由基氧化後,不能與其受體結合,而發生代謝障礙,沉積於動脈,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機理之一,有些降脂藥能抑制膽固醇的氧化,提高體內超氧歧化(SOD)的數量和活性,減少體內過氧化脂質的堆積,有利於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及延緩衰老的進程,如丹參、女貞子、齊墩果等。
3. 抑制脂類在腸道的吸收:首烏、決明子、苜蓿、虎杖、柴胡、杜仲、金銀花、蔗糖聚脂等均能減少脂類在腸道的吸收,脂類在腸道吸收,需要經脂解的水解,游離的脂類與蛋白結合形成脂蛋白等多個步驟,阻礙這些步驟的某一環節,都會影響脂類的吸收,此外,類成分能增強腸的蠕動,也能減低脂類的吸收。
4. 促進脂類的排泄:茵陳、柴胡等能增加膽汁分泌,促進脂類的排泄,仙人掌果膠等能增加膽汁酸排泄,抑制腸道膽酸的重吸收,促進膽酸從腸道排出,阻斷膽酸的腸肝循環,均有利於清除脂類。
5. 抑制膽固醇的合成:體內的膽固醇,70%由肝臟及小腸合成,抑制體內膽固醇的合成,可以有效的降低體內的膽固醇。從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代謝產物乙醯輔A開始,十多分子乙醯輔A通過十多步的生化反應,有多種的參與催化,最後合成膽固醇。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其合成,其中HMG-COA還原是整個合成中的限速,最為重要,從紅麵及一些真菌類代謝產物中提煉的statins類降脂藥,主要是抑制該活性而起作用。中藥中也已找到不少能抑制該作用的藥物,如山楂、澤瀉、降香、香薷、人參等都有此作用。
6. 激活卵磷脂膽固醇轉換(LCAT):LCAT能催化膽固醇變成膽固醇酯,正常情況下血漿中的游離膽固醇和酯型膽固醇比值較恆定,約為1:3,是因為膽固濃度增高,LCAT活性也增高,膽固醇更多的轉化為膽固醇酯,若因LCAT失調,需要激活其作用,才能恢復正常,有些降脂藥是通過此作用而起效。
十、台灣降脂草藥
一、金盞菊花
二、薔薇根
三、苜蓿
四、山綠茶
五、大風子
六、月見草
七、洋
八、大蒜
九、白蘇子
十、松葉
十一、夜交藤
十二、金魚藻
十三、杜衡
十四、野山楂
十五、齊墩果
十六、荷葉
十一、降脂藥的研究展望
1. 脂類代謝反饋系統有待闡明:脂類在體內的消化、吸收、轉化、代謝、合成、排泄等研究已取得很大的進展,已能在很大程度上闡明各個環節的機理,但對各個環節間的反饋系統的研究,則較為缺少,可能涉及內分泌、免疫、生化、代謝等多個系統的相互影響,但現在已知的尚很不夠。對一個高血脂的病人,現有的生化化驗指標,雖然已能確知三酸甘油酯還是膽固醇出問題,或是VLDL、LDL、HDL出問題,但為什麼出問題,反饋系統中那個環節出問題,仍無法確定,因而治療或預防仍有很大的盲目性,而缺乏針對性。
就影響血脂最重要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而言,它們不但功用不同,其代謝線路也不同,其作用機轉十分複雜,目前已知的更少,所以降脂藥的研究,仍有待脂類代謝機轉及脂類代謝反饋系統的進一步闡明。
2. 脂蛋白(a)的清除:脂蛋白(a)是一個低密度脂蛋白經由它的表面蛋白ApoB-100的雙硫鍵,與另一個表面蛋白Apo(a)結合而成。因Apo(a)可能涉及干擾胞漿素原分解血栓的功能,從而有促進動脈硬化作用,而被認為是預測冠狀動脈硬化形成的一個獨立危險因子。現已證明絞股藍能明顯降低ApoB-100及脂蛋白(a)的含量,提高全身供血,預防動脈硬化,值得重視。
3. 表面蛋的調節:位於脂蛋白顆粒最表層的一些蛋白質,稱為表面蛋白,它們是決定脂蛋白代謝方向的物質,一個脂蛋白顆粒表面可以有多種表面蛋白,如表面蛋白C-Ⅱ可以活化脂蛋白脂解,使三酸甘油酯分解成游離的脂肪酸和甘油進入脂肪組織和肌細胞,表面蛋白E能定向地將殘留的膽固醇送入肝臟。如果表面蛋白失靈,身體內脂質代謝就會發生故障。調節表面蛋白活性的研究,近年才起步,現已證明魔芋能升提表面蛋白A1活性,有待更多的深入研究。
4. 高血脂症與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症是許許多多心腦血管的"基礎病",血脂過高會引發許多心腦血管病,反之,許多心腦血管、血液系統、內分泌系統、代謝、生化系統疾病,也會影響血脂的代謝,其中最直接相關的是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是動脈硬化的主因之一,但又不是全部,動脈粥樣硬化已知還和C反應蛋白、衣原體感染、血液凝固系統、前列腺素生化系統等多方面因素有關,所以降血脂的研究應是一個綜合的研究。對一個高血脂病人來說,不能只靠吃降脂藥,飲食、運動及其他非藥物治療仍佔有重要的作用。
5. 降脂藥的研究方向:許多中草藥降脂方藥,雖然降脂作用較緩慢,但卻有安全可靠,並有綜合調理等特點。血脂隨著增齡而不斷升高,人過了中年後,生理衰老伴隨著病理衰老逐漸展現,身體各部都在退行性的變化,需要及時調整生活、工作,並進行綜合的調理,因而在補腎活血的中草藥中,選擇有可靠降脂作用的藥物,應是中草藥降脂藥的研究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