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精密 brita:圆明园历史文物资料(转帖)(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5:28:44

圆明园历史文物资料(转帖)(全)  

圆明园历史文物资料(史上最全)十二生肖铜像不过是圆明园流失文物中的沧海一粟。

文物概况

  “十二兽首”制造者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由于郎世宁带来了西洋绘画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他先后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

  就在中法关系仍在低谷徘徊之时,又一件引发中国强烈不满尤其是民间极大愤怒的事件在巴黎发生:佳士得拍卖公司不顾中国反对,于2月23日至25日在巴黎举办“伊夫·圣罗兰与皮埃尔·贝杰珍藏”专场拍卖会,拍品中包括圆明园的鼠首和兔首铜像。

  然而,就在关心兽首拍卖的同时,选材为精炼红铜、历经百年而不锈蚀的12座人身兽首雕像的由来同样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十二生肖兽首的由来

  暴露女性的肌体是有违道德规范和中国审美的,所以郎世宁就改用十二生肖来代替

  “12生肖兽首”是人身兽首,选材为精炼红铜,历经百年而不锈蚀。18世纪中期,乾隆皇帝在圆明园东边一块狭长的地带造一座豪华的西洋花园,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是设计师,他设计并推荐法国神父蒋友仁负责建造人体喷泉:位于花园中央,一天24小时,12个生肖动物,每隔两小时依次轮流喷水,俗称“水力钟”。

  于是一组以中国十二生肖为代表的小型水法作品顺利地进入实施阶段。

  圆明园管理处副研究员宗天亮打开一函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册,小心翼翼地取出海晏堂铜版画:“这套铜版画在中国存有两处,一处是沈阳故宫、一处是北京故宫。”他说,“这就是当年的海晏堂,围绕喷水池两边各有6个生肖的雕像。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看来,暴露女性的肌体是有违道德规范和中国审美的,所以郎世宁就改用十二个生肖来代替原设计中的女性裸体”。

  事实上,乾隆皇帝虽然没有他的祖父康熙大帝对待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的探究精神,但他对西洋建筑却充满好奇和热情。在西洋楼一带的石雕上,他对巴洛克艺术在中国的运用方面有着自己的主张,为此石柱与水法设计方案一改再改。

  于是在皇家园林里第一次以生命的形式来塑造喷水形象的,是中国传统纪年中的12种动物,它们在这个充满东方文明气质的大国里有着极好的人缘,而且家喻户晓。“兽面人身水力钟”就这样诞生了。“这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跟西方喷泉的手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宗天亮说,“这些作品应该是他们奉旨而行的,因为最初的方案不可能被通过。”

  在宗天亮展示的海晏堂铜版画上,每一个生肖都穿着衣服,有对襟的服装也有斜襟的,似模似样地坐着,衣服从肩膀往下盖着整个身体,但这并不妨碍雕像的生动性,因为它们还有肢体语言:兔子摇着扇子、牛手里持拂尘、蛇在作揖、猴子手里拿着根棍棒可能是想证明自己是孙大圣的后代、怀抱小弓箭的猪,但它们却不是专司狩猎的动物。

  生肖们6个一组在一枚巨大的贝壳前排列为左右两边,左侧为南岸,右侧为北岸。12生肖排坐的顺序是从南向北排列,南一子鼠、北一丑牛,南二寅虎、北二卯兔,南三辰龙、北三巳蛇,南四午马、北四未羊,南五申猴、北五酉鸡,南六戌狗、北六亥猪。

  海晏堂前两条一米来长的大型吐水石鱼,每只鱼嘴里流出的水分别沿左右两边的水道向前流,最后与生肖兽头中喷出的水一同汇合在海晏堂前扇形的水池中。这些兽头人身的生肖,头为青铜,身为石质,中空连接喷水管,每隔一个时辰各司一次职,从时辰代表者的口中喷出长长的水流直射入池中的雕像;而每当正午时分,12生肖像口中同时喷射水柱,堪称计时、园林和雕塑中的奇观。

铸造青铜兽首颇费周折

  当时铸造青铜器的工艺近乎失传,百般周折后,郎世宁才找到能铸造生肖头部的人

  郎世宁在设计出12个青铜兽首后,第一件让他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当时铸造青铜器的工艺近乎失传,百般周折后,他才找到能够铸造12枚生肖头部的人。

  令这位在中国度过了半个世纪的意大利人更加想不到的是,在他辞世并安葬在中国94年之后的1860年,当年那些呕心沥血之作却毁于战争。

  他在中国的50年里,看到的是这个人口以及工农业产值都占当时世界三分之一的庞大帝国以及花不完的银子和数不清的宝藏,他无法想象一百年不到的时间里,同样来自西方的一群人竟然能在他参与建造的苑囿里大肆掠夺,并且把他设计的兽首打劫得一个不剩,只留下带不走烧不着的大石头。

  郎世宁的两位法国同行同样不会想到,这些兽头中有一些竟然是被他们的法国同胞给抢走了,当然,还有一些是被他们的盟友英国人所掠夺。

  在今天能够查到的资料中,人们会发现,当年在子时和卯时喷水的鼠头和兔头现在存于法国巴黎,而鸡头、龙头、狗头、蛇头以及羊头到目前为止还不知其踪。

  在12枚兽首中已经有5枚兽首现在中国北京,它们由保利博物馆收藏,它们回流的途径是境外拍卖和捐赠。

  其中猪首是澳门赌王何鸿燊2003年捐赠给保利集团的,何鸿燊以低于700万港元的价格购得了猪首,而这个价格与2000年保利集团拍得猴首、牛首的价格相差不多。保利集团在2000年也拍得了虎首,但是得到虎首却花了1593万港元,这个价格高于当时底价的3倍。马首则由何鸿燊在2007年以6910万元港币购入并捐赠给国家。

两条石鱼回归海晏堂

  流落民间的石鱼起码被两拨盗贼惦记过,好在鱼太重,贼搬一段路就搬不动了

  2007年是圆明园建园300周年,也是圆明园罹难147周年,在6月8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内举行的“流散文物回归活动首归仪式”上,海晏堂大鲤鱼等第一批由社会无偿捐赠的12件文物,带着百年沧桑和各自的游历回归故里,这也标志着“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大鲤鱼的失而复得完全是个偶然的发现。

  这对从海晏堂前“游走”的大鲤鱼,其实也没走多远,就在离它的故里大约16公里的西单横二条的一处四合院里住了不知多少年。西单的主人没事还经常给它们浇浇水,从来不让孩子爬到它们身上,所以在人们能记忆到的半个多世纪里,它们没有受到任何损坏。

  2003年四合院主人为石鱼浇水的画面被偶然经过的圆明园文物科刘阳看见了。他当时正在各处寻访圆明园的流散文物,正好从门缝里看到了这对石鱼,但是没能看清。又过了两年,刘阳突然发现一张老照片上的石鱼与他在西单看了一眼的石鱼非常相似。在他为这对石鱼进行了拍照和测量后,终于确认了这就是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那一对会吐水的石鱼。

  这对石鱼虽然在西单古老的四合院内深居,但是据担任过西长安街派出所外勤的陈曦警官说,它们起码被两拨盗贼惦记过。一次是小偷从另个院子里钻到这个独门独院中行窃,还有一次是文物贩子趁院内有人装修,塞了俩钱给民工,就把石鱼抬走了。好在鱼太重,搬一段路就搬不动了,最终被主人发现。

 

 没有电力和发电机水怎么喷出来?

  人类在1746年间才开始注意收藏自然界中的电,荷兰人马森布洛克在他的家乡莱顿发明了一种叫莱顿瓶的电容装置,希望能把电存起来。在莱顿瓶发明后的第二年,即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中国还没有电力使用。那么西洋楼各处的大小喷泉是怎么喷出水的呢?这对于今天的人理解“水法”两个字,似乎是个注解。大清帝国贵至皇上也在疑惑:这水的法力竟是这般幻化而美妙,到时辰就会变一道魔法出来。

  今天的西洋楼景区,在大水法和海晏堂中间地带,有一处高达十数米的夯土台子,它是当年所有大小水法用水所需水塔的一部分。据圆明园管理处副研究员宗天亮介绍,这是个实心的土台子,结结实实地顶着它上面的“锡海”,也就是盛水之塔。没有电力和电动机的年代,人们运用从上到下的压差,把水压向远近各处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出水口。

  大水法的大喷泉水源就来自这里,同样海晏堂前石鱼嘴里吐出的水、每个时辰兽头里吐出的水,都是从这个水塔上压出来的。

  而水塔里的水也是活水,活水来自各个水池,通过齿轮机械的提水装置,把水汲到水塔里,齿轮不停地运转,活水就会源源不断。而这个庞大的机械装置就被笼罩在海晏堂后面的高大西式建筑里。外观石刻雕花,内里是一颗运转不停的“心脏”。

  但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各种水法建成后,这些汲水的机械设备只用了短短的三年,就改为人工提水了。发布这个兴师动众而后又弃之不用的命令的都是乾隆帝本人。与他的祖辈康熙帝更大的不同是,乾隆认为欣赏这些洋人的机械简直是玩物丧志,但他从来不认为欣赏人工提水形成的喷泉是劳民伤财。

铜像的流失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攻陷北京,将圆明园内无数珍宝劫掠一空,掠走了十二个青铜兽首,致使这批国宝流失于海外一百多年。

  十二生肖像是展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艺术珍品,在国际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当年侵略军抢劫时,也是将其作为最珍贵的宝物对待的。得到它们的,也是有特殊身份的人。

 

  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自此流失海外,成为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缩影——鸦片战争后百余年间,因战争、抢掠、盗凿等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多达百万件。

  

 

今天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人们只能看到半废的山水和断壁残垣,很难想象这里曾享有“万园之园”的美誉。盛时的圆明园,有著名景群上百处,清朝数代帝王在150余年时间里精心经营这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皇家园林,乾隆皇帝评价圆明园说:“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但如今,人们只能凭想象来揣测百余年前圆明园的风貌。

圆明园究竟有多少文物?这个问题至今众说纷纭。

据杨先生推断,圆明园当年的文物数量不会少于150万件。从清代档案史料、故宫博物院的研究文章以及《颐和园陈设清档》中,他搜集了不少证据: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每年居住在圆明园的时间达半年以上。以乾隆皇帝为例,据清内务府穿戴档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全年共393天(因有闰月),乾隆去热河避暑山庄及木兰围场66天,去曲阜54天,居宫内(故宫)105天,居圆明园168天。道光二十四年,全年共347天,道光帝在圆明园居住时间达274天,在宫中居住仅73天。所以,圆明园内的陈设应不比故宫逊色多少。

圆明园园林建筑达20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4万余平方米。除去不会有什么陈设的亭轩的面积,用于园居、祭祀、读书、游乐、存储库房等的建筑面积在19万平方米左右。这些建筑内按一般陈设和库房存储计算文物数量的话,也应不少于故宫内陈设的文物数量。而据推算,溥仪退位时故宫实存文物至少应在150万件左右。

道光年间内务府一份奏折,详尽载明道光十五年奉旨清查宫内及圆明园库贮物件情况:一两重银锞共存569390个,其中宫内存290505个,圆明园存280694个;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宫内存1194款,圆明园存450款;玉砚、笔洗等501件,其中宫内存142件,圆明园存337件;头等瓷炉、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宫内存337件,圆明园存291件……圆明园的收藏情况,由此也略能窥见一斑。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奇珍知多少

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的时候抢走了绝大部分文物。

据当年参加抢劫圆明园的英法侵略军回忆说:为了拍卖从圆明园中抢来的珍宝,他们把赃品“全安排展览在喇嘛庙的大殿中”,其中有各种色调的白的和绿的玉石、古色古香的珐琅瓷瓶、古铜器物、金银的佛像;毛皮制品也特别精致,其中许多都是很名贵的,有黑貂皮、水獭皮、紫貂皮、羊羔皮等;特别醒目的是,还有两三件皇帝的朝服。英军司令格兰特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分给了士兵,“军官们赠送他一把雕满花纹的赤金酒壶,这是赃品中最精致的东西”。英国女王也得到一份,是两个美丽的大珐琅瓶。

法军司令孟托邦把抢到的两块黄金和碧玉做成的朝笏,一块交给格兰特转献给英国女王,另一块献给法王拿破仑三世。回国后,孟托邦又献给拿破仑三世许多东西:两根将军的装饰杖,用金子做成,中间和两端都镶有很大的宝石,做工极为精细;一件乾隆皇帝御用甲胄(现在法国吉美军事博物馆展出),带一顶战盔;鎏金和釉的铜宝塔;好几个用金子和釉做的神像;许多戒指、项圈、酒杯、漆器、瓷器以及数以千计的珍奇玩物。

乾隆皇帝御用甲胄

 名称: 乾隆皇帝甲胄

乾隆皇帝甲胄.jpg (21.4 KB)

乾隆皇帝御用甲胄

2009-10-30 16:04

  制造年代: 清

  材料: 金 铜 锦

  规格: 130×63厘米

  介绍

  清代帝王尚武,立有大阅、行围制度,清帝及宗室大臣,凡参加此类活动者,都要穿盔甲。清代锁胄分胄衣和围裳两部分,大阅胄与战时所穿甲胄不同,特点是不用金属,而是以锦等丝绸饰以金版纹,代替胄上金属珠。

  此款系清乾隆帝甲胄,以锦料制成,全甲由甲挂、甲裙、左右护肩、胸前背后护心镜,及左右护肋等几个部件组成,衣上半部分称为甲衣,下部叫围裳,胄(盔帽)以皮革制成。表面鬃漆,前后各有一梁,通体遍钉以镀金铜泡,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镶镀金镂,饰云水龙纹及各色宝石饰件,缀以紫貂毛盔缨,顶镶东珠一颗。乾隆大阅及狩猎时穿用,制作精良,色彩稳重,造型及纹饰极具形式美感。

  锦料质地较为坚实,饰以镀金铜泡,保存时除注意贮藏环境温湿,按普通织绣品保藏时可采用撑架撑起作立式放置。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劫掠的圆明园文物通过各种拍卖会等途径流散到世界各地。但大部分还是保存在英法两国。

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馆中保存了两万多件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英军曾将所劫走的圆明园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这部分敬献文物连同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都收进了东方艺术馆。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乃我国古代卷轴画中的稀世珍品,1860年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一匹3尺长、2尺高的白玉马,这匹玉马曾被和珅从圆明园中窃取,和珅被抄家后,玉马被重新放回圆明园,最终还是没躲过被劫掠的命运。

女史箴图  【名称】:女史箴图

  【类别】:字画

  【年代】:东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简介】: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女史箴图(局部)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现存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卫女2段,亦有研究价值。

附件

《女史箴图》.jpg (18.91 KB)

2009-10-30 16:09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

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中有个中国馆,是拿破仑三世的欧也妮王后建造的。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将从圆明园抢来的“战利品”献给了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欧也妮王后于是建造了这个中国馆,将这些文物收藏起来。

中国馆内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塔的左右摆放着一对象牙和一对青铜雕龙,与故宫、避暑山庄等处皇帝宝座前放置的青铜龙形制一样,说明这对青铜龙应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放之物。

青铜鎏金佛塔  【名称】:青铜鎏金佛塔

  【类别】:鎏金铜器

  【年代】:清

  【出土地点或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珍品

  【文物现状】: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法国枫丹白露宫

  【简介】:高约 2 米,与故宫内现存的佛塔基本相似。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这在乾隆年间各种佛塔中都是少见的。这座金塔顶部为日、月、伞和三宝,代表佛教中最理想的天界,日、月镶嵌巨大的绿宝石。中间的半圆体有一佛龛,佛龛中为释迦牟尼像,形态自然、铸造艺术精湛。下部四方体有雄狮托起整个塔体造型。这是藏传佛教佛塔的典型样式。

一对金罐和一只金曼扎(藏传佛教的寺庙摆设品),金罐通体如意花纹闪闪发光,金曼扎镶有珍珠、绿松石和红宝石,说明当时圆明园内的摆设有多么奢华。玻璃桌柜里摆放着一串大念珠,这串珠子共有154颗,跟一般108颗珠子的朝珠不一样,这是孟托邦将一串皇帝的朝珠和两串皇后的挂珠串在一起献给欧也妮王后的,没想到欧也妮王后并不满意,因为她早已听说远征中国的军官们个个满载而归。她埋怨孟托邦只带给她这样的礼物,于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车宝物,前后总共送了她七车,包括从圆明园抢来的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制品、景泰蓝……  

       【名称】:金曼扎

  【类别】:金器

  【年代】: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

  【简介】:

  黄金制造,镶有珍珠、绿松石和红宝石。曼扎和坛城一样是藏传佛教的寺庙摆设品。曼扎中央凸起的部分为须弥山,四周为婆罗门教的四大部洲。

附件

金曼扎.jpg (25.4 KB)

2009-10-30 16:15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柄用名贵白玉雕成的康熙玉如意,颜色白中透绿,雕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铭文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铭文是:“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展品说明显示,这件精美的玉如意是被英法联军劫掠后,在巴黎拍卖会上买来的……

    【名称】:康熙玉如意

  【类别】:玉器

  【年代】:清康熙年间

  【出土地点或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珍品

  【文物现状】: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曾在巴黎拍卖会上被拍卖,现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简介】:由一块名贵的白玉雕刻而成的,长近半米,颜色是白中透绿,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铭文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的铭文是:“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

附件

康熙玉如意.jpg (2.47 KB)

2009-10-30 16:17

华岩变相图(无图)

  【名称】:华岩变相图

  【类别】:字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珍品

  【文物现状】: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简介】:华岩变相图,宋代杰出画家李公麟绘制。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李公麟(1049-1106)宋代杰出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州舒城(今安徽省舒城县)人。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进士。产先后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和朝奉郎等。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因病辞退,归老龙眠山。他的一生在仕途上不甚得意,但诗文书画成就很高,也擅辨古器物。李公麟虽然被列入了文人画家之列,但是他除了后世文人画家所擅长的山水花鸟题材之外,更擅长人物、鞍马。在此方面,他继承了顾恺之以来的传统,而又有所创造,自立新意,在刻画人物个性和情态上极具功力。他把过去仅作为粉本的白描画法确立为一种画种,使之独立成科。有描写文人诗酒生活的《莲社图》和《西园雅集图》等作品,今有摹本传世。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传本《免胄图》和《孝经图》的真伪尚待研究。

宋 范宽《携琴访友图》

范宽《携琴访友图》.jpg (171.15 KB)

2009-10-30 16:53

  【类别】:字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简介】:

  携琴访友图,宋代画家范宽绘制。

  【相关资料】:

  范宽,又名中正,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卒年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工山水,始师李成,又师荆浩,后感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遂移居终南太华山中,长期观摩写生,山川气势尽收胸臆,终成一代大师。为山水画形成期北方画派之主流画家。

燕文贵《群峰雪霁图》   

燕文贵《群峰雪霁图》.jpg (17.29 KB)

2009-10-30 16:53

【名称】:群峰雪霁图

【类别】:字画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简介】:北宋画家燕文贵绘制。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燕文贵(967-1044)宋代画家。一作燕贵,又名燕文季。吴兴(今属浙江)人。曾入图画院为祗侯。工画山水、人物,尤擅山水,其特点创豆瓣皴,轨重似素描带染,细碎清润,观之可爱。他不泥古法,自成一家。时称“燕家景致”。其作品流传至今的有《烟岚水殿图》等。

山水再游图

  【名称】:山水再游图

  【类别】:字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简介】:

  宋代杰出画家马远绘制。

  【相关资料】:

  作者介绍

  马远,宋代杰出画家。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附近),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南宋画院待诏。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都是画院画家。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他画树石等用郑虔的淡彩法,又颇类于巨然。下笔严正,用雄奇简红的笔法,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以坚实、爽朗有力的浅染来描写江南雄伟壮丽的山川。兼画人物、花鸟,作人物有轩昂闲雅之气,与同时的夏 ,号称“马夏”。他善作平视或仰视的构图,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他画的《水图》表现了不同条件下江河湖海的运动状态,奇幻多姿。在构图方面,善于将复杂的景色给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画山,常画山之一角,或“马半边”。对他简洁有力的构图,称为“边角之景”。他又多用水墨,画楼阁用“界画”;画树干瘦硬为屈铁,但刚健中有柔和。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和。历代评画者评他是“水墨苍劲”的风格。现存画水的作品用各种轻重不同的笔法,把平远、迂回、盘旋、汹涌、激撞、跳跃,以及微风吹起的微波,月光反映的滟荡等水的动态,画得十分动人。他的花鸟画有《柳塘聚禽图》、《梅石溪凫图》。人物画有《女孝经图》等。还有《华灯侍宴图》、《寻滩双鹭图》、《四景图》、《对月图》、《寒江独钓图》、《踏歌图》、《秋江渔隐图》、《山径春行图》等。

  大英图书馆  

  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 《永乐大典》 45卷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包括刻版印刷的 《金刚经》 )和地图。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jpg (6.31 KB)

2009-10-30 16:53

  

《永乐大典》

  是明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明成祖时《永乐大典》的纂修,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此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永乐帝当时未能毅然付之刊印,仅抄写一部,存于皇宫深院中。嘉靖末年虽抄写成副本,而正本却杳如黄鹤,不知踪迹。副本《永乐大典》清代收藏不善,续有遗失;近代更是被八国联军焚毁、劫掠。至今残存的嘉靖副本由于其重要的文献价值仍被学术界视为珍宝。据统计,现在嘉靖副本《永乐大典》在全球范围尚存400余册,其中223册存藏国内,国家图书馆馆藏221册。

简介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解缙(1369-1415年),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著名作家。

  姚广孝(1335~1418),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人。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

  王景(1337-1412)字景彰,号常斋,元末明初松阳县人

  邹辑 (资料暂缺)

收藏单位

  《永乐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7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大约400册,800余卷。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永乐大典》加起来,不到原书的百分之四!

洞山渡水图

马远的《洞山渡水图》.jpg (55.61 KB)

2009-10-30 16:57

  【名称】:洞山渡水图

  【类别】:字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简介】:  宋代画家马远绘制。

  【相关资料】:

  作者介绍

  马远,宋代杰出画家。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附近),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南宋画院待诏。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都是画院画家。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他画树石等用郑虔的淡彩法,又颇类于巨然。下笔严正,用雄奇简红的笔法,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以坚实、爽朗有力的浅染来描写江南雄伟壮丽的山川。兼画人物、花鸟,作人物有轩昂闲雅之气,与同时的夏 ,号称“马夏”。他善作平视或仰视的构图,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他画的《水图》表现了不同条件下江河湖海的运动状态,奇幻多姿。在构图方面,善于将复杂的景色给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画山,常画山之一角,或“马半边”。对他简洁有力的构图,称为“边角之景”。他又多用水墨,画楼阁用“界画”;画树干瘦硬为屈铁,但刚健中有柔和。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和。历代评画者评他是“水墨苍劲”的风格。现存画水的作品用各种轻重不同的笔法,把平远、迂回、盘旋、汹涌、激撞、跳跃,以及微风吹起的微波,月光反映的滟荡等水的动态,画得十分动人。他的花鸟画有《柳塘聚禽图》、《梅石溪凫图》。人物画有《女孝经图》等。还有《华灯侍宴图》、《寻滩双鹭图》、《四景图》、《对月图》、《寒江独钓图》、《踏歌图》、《秋江渔隐图》、《山径春行图》等。

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宋马远寒江独钓图.jpg (48.88 KB)

2009-10-30 16:57

作品概况

  【名称】宋 马远寒江独钓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简介】纸本,水墨,纵:26.8厘米,横50.3厘米。

作品赏析

  《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现出一个“独”字,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幅画取唐人诗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清冷静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独自垂钓,对岸山势险峻,天空阴沉,将雪山反衬得更为鲜明。近处挺劲的青松被积雪覆盖,迎风傲立,枯树低枝,颇具生机。在艺术表现上,这幅画取平远布局,构图有宋人笔意。画面上的色调单纯,点以赭石、花青,与墨色相间。一派寒气,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气,充满了静寂、萧寒的气氛。

  在空阔平静的江面上,有一中年人(从形象上看)正在独钓,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以示江面,使人可以联想江的空旷,人在画面中央,更突现出一个“独”字。马远素有“马一角”之称,他常常留出许多空白处给观赏者以自由想象的余地,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乾隆肖像

乾隆肖像.jpg (27.46 KB)

2009-10-30 17:00

  【名称】:乾隆肖像

  【类别】:字画

  【年代】:清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

  【简介】:

  郎世宁绘制的《乾隆肖像》是圆明园艺术品珍品,是乾隆皇帝41岁时的坐像,乾隆身旁站立两位大臣,人物极具神韵,为中国与欧洲绘画技艺相结合的佳作。

  乾隆皇帝主政的六十年中,甚为重视学术文化的整理和弘扬。其中以乾隆叁十八年(1773)开始的四库全书编纂工作最为令人称道。他聚集于敏中、戴震、纪昀、王念孙等著名学者,将中国历代重要典籍整理并钞录下来,分隶于四部四十四类之下。全书卷帙浩繁、包罗万千,可谓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一次总整理,也是十八世纪当时学风的充分呈现。

  【相关资料】:

  作者介绍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是意大利人,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到中国,随即入宫,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由于郎世宁带来了西洋绘画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他先后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他是一位艺术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成为雍正帝、乾隆帝时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见插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1.jpg (5.39 KB)

2009-11-2 13:42

  【名称】:景泰蓝麒麟

  【类别】:珐琅器

  【年代】:清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珍品

  【文物现状】: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法国枫丹白露宫。

  【简介】:

  【相关资料】:景泰蓝简介

  景泰蓝是一种将各种颜色的珐琅附在铜胎或是青铜胎上,烧制而成的瑰丽多彩的工艺美术品。“景泰蓝”这个名字是一般俗称的名字,学术上的正式名称是铜胎掐丝珐琅。

 

1.jpg (13.02 KB)

2009-11-2 13:46

四库全书简介

  丛书名。清乾隆时编纂。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四库全书的编纂历史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

  第二步是整理图书。乾隆皇帝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1.jpg (113.65 KB)

2009-11-2 13:55

2.jpg (19.97 KB)

2009-11-2 13:55

  清乾隆年间玉玺印章“九洲清安(晏)之宝”二十九日下午在法国巴黎的一次商业性拍卖中被拍出,成交价近一百六十八万欧元。

  中新社巴黎四月二十九日电 中国北京圆明园遭掠夺文物——清乾隆年间玉玺印章“九洲清安(晏)之宝”二十九日下午在法国巴黎的一次商业性拍卖中被拍出,成交价近一百六十八万欧元。

  这是法国的拍卖行在今年早些时候拍卖圆明园兽首后的又一次类似的拍卖。

  法国博桑—勒费福尔拍卖行今天下午在巴黎九区德卢饭店拍卖当年英法联军的一名法国军官的遗产。这个名为亚洲艺术的专场拍卖会,一共拍卖四百余件来自中国、日本等地的亚洲古董文物,其中为华人关注的是圆明园遭掠夺文物——清乾隆年间玉玺印章“九洲清安(晏)之宝”。

  此次拍卖经媒体事前报道后,中国学者就指出,叫卖圆明园玉玺是赤裸裸的商业炒作;圆明园管理处也再次表明态度:反对拍卖被掠走的中国文物,这些文物权属中国,应全部归还中国。中国媒体说,圆明园遭掠夺文物又在法国拍卖,法国某些人的行为实属寡廉鲜耻。

  玉玺的拍主是法国艾利让将军的后裔瓦索涅侯爵。一八六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艾利让曾经担任法军驻天津大沽军营的指挥官,并且曾经率部侵入北京城,同年十一月七日晋升为准将。

  这枚玉玺于巴黎当地时间下午三点拍出,落锤价一百三十八万欧元,加上手续费,总成交价约一百六十八万欧元。

  竞买者是现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华人买家。但有报道说,该买家同时表示,他是为一位法国私人收藏家买下的,该收藏家目前也居住在法国。

  法国一位拍卖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皇家印玺在拍卖市场上并不少见,每年大约有十余枚被拍卖。但随着买家追捧,印玺的身价也一路攀升。去年六月,一枚中国十七世纪的印玺在法国图卢兹拍出了五百六十万欧元的高价。

  该玉玺拍卖前的估价是三十万至四十万欧元之间。(完)

 

1.jpg (3.63 KB)

2009-11-2 14:15

康侯簋

  【名称】:康侯簋

  【类别】:铜器

  【年代】: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

  1931年从河南浚县辛村卫候墓出土,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

  【简介】:

  通高24厘米,口径41厘米, 铸于。

  侈口束颈,涂腹微鼓,高圈足加宽边。兽首耳垂长方形小珥。颈和圈足相间排列火纹和四瓣目纹,腹部饰直条纹。器底铭文24字,记周王伐商。

  铭文:侈口束颈,深腹微鼓,高圈足加宽边。半环形双耳,兽首翘鼻耸角,垂珥较长。器身纹饰,腹部为单一的直条纹,颈和圈足为火纹与四瓣目纹相间排列,颈部两面中央又有突起的小兽首。器底铸铭文四行二十四字,记述周王伐商,命康侯建国于卫地,涾司徒为亡父制作此器。

2.jpg (11.42 KB)

2009-11-2 14:15

邢侯簋

  【简介】

  圆明园珍贵文物,该簋为四兽垂耳,侈口鼓腹,腹身饰象纹,足部饰,具有西周早期特征的器物。这件青铜器高约20厘米,器身纹饰精美。有铭文68字曰:“隹三月,王令荣 内史曰 井侯 服,易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拜稽首,鲁天子 厥濒福,克奔走上下,帝无冬令于右周,追考。对不敢 ,邵朕福盟,朕臣天子,用册王命,乍周公彝。 ”

  【渊源】

  该邢侯簋是邢侯为了祭祀自己的父亲周公而铸造的。周公,是周朝有名的贤臣和政治家,姬姓,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曾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儿子周成王即位时年幼,周公又竭尽全力辅佐成王,稳固了周成王的统治地位。周公死后,周成王为报答周公辅佐之恩,便封周公的第四子姬苴为邢侯,封地就是今天河北省的邢台。姬苴受封后,为祭祀父亲周公,铸造了大批青铜器,邢侯簋便是其中之一。

  【现存地】

  现收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

  【寻宝历史】

  1935年,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开幕了。这次展览共展出了5000多件中国古代文物,参展文物都是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和私人藏品出借的文物。

  当时北京故宫博物院挑选了700多件精美文物参展,这是故宫、也是中国古代文物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走出国门、参加国际上举办的文物展览盛会。故宫的文物学家庄尚严和傅振伦先生参加了这次展览会。展览会上,他们第一次在异国他乡看到这么多流失在海外的中国珍贵文物,作为故宫和中国的文物专家真是备感亲切又感慨万千,他们特别被一件青铜器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是一件代表大英博物馆参展的展品,一直收藏在大英博物馆,能作为大英博物馆的代表参展,可见它的珍贵。

  这件青铜器高约20厘米,器身的纹饰十分精美。凭借着多年文物工作的经验,两位专家知道这件青铜器应该是中国古代食器和祭器的一种——簋。

  更让他们震惊的是,这件青铜器还有几十个铭文字,这是相当难得和珍贵的。在国内,曾有一些文物专家听说过这件青铜器——簋,但谁也没有见过它,更不知道它的具体情况,难道这只青铜簋就是那件只闻其名未见其面的珍贵文物吗?

  庄尚严和傅振伦当即要求大英博物馆允许他们为这件青铜器做一份拓片,以便带回中国进行研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拓片带回中国后,俩人立刻着手研究。青铜器上铸刻的68字珍贵铭文终于让他们解开了这件神秘青铜器的身世。

圆明园印

1.jpg (7.7 KB)

2009-11-3 17:56

  【名称】:圆明园印

  【类别】:玉器

  【年代】:清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珍品

  【文物现状】: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法国巴黎东方博物院。

  【简介】: 白玉方印。

  【相关资料】:清末外交官薛福成在其 《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 中记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他在巴黎东方博物院中国展室中发现“有圆明园玉印二方。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稍大;一曰‘圆明园印’,白玉方印,稍小”。1904年(光绪三十年),康有为游巴黎,在奇规昧博物馆曾见过中国内府珍物及玉玺等,并认为是圆明园文物。

您可能也喜欢:

  •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 不能忘却的历史
  • 大英博物馆——最嚣张的强盗!(众多中国文物图)
  • (转帖)哭!实拍法国枫丹白露宫的圆明园宝物(多图)
  • 中国陶瓷赏析
  • 台北故宫博物院——深入神秘的山洞库房
  • 远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组图)
  • 大英博物馆介绍(组图)
  • 揭密故宫博物院稀世珍宝[图]
  • 探秘世界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组图)
  • 郎世宁宫廷画欣赏
  • 谁在收藏中国?
  •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310——清朝清世宗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 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 中国历史名城——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