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园丁小区图片:构建孩子心理健康安全防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3:25:36

构建孩子心理健康安全防线

《家庭教育》2011年第5期  作者:晏红

每年,总是有许许多多的令人扼腕叹息的儿童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这其中很多人都是因为思想,心里出现了偏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危机四伏导致了层出不穷的家庭灾难。

花样年华为何弱不禁风?孩子心理健康产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有哪些迹象表明了孩子的心理状况可能存在健康隐患?家长该怎样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我们和家长一起努力探寻的。

不得不说的是,造成一些孩子心理危机的很重要一点,是家庭没有给这些孩子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安全感。可以这样说,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安全防线,丢了这根防线,摧毁的是孩子整个的人生。

“五一”小长假一结束,在一所著名大学发生了一起自杀未遂事件,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大学生“五一”期间回家看望父母,妈妈批评他见到了姥姥不打招呼,没有礼貌。返校后第二天他就在学校公园里上吊,幸亏被同学老师及时发现,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在很多人看来,这件事匪夷所思,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怎么至于险些搭上一条珍贵的生命?是家长不该批评孩子,还是孩子小题大做?一个经历数次复杂考试的成功者为什么难以应付心理上的小小挫折?

如果这只是偶然的事件也罢了,可是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一份题为《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的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对2008——2010年前来心理咨询的7319人调查显示,居首位的是人群是学生,占29.18%,而且最小的只有8岁。内蒙古第三医院儿童少年心理障碍治疗中心的接诊统计数据也表明,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21.6%——32%;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16%——25.4,而且呈现上升趋势。

庞大的数据不仅引发我们思考:花样年华为何弱不禁风?孩子心理健康产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有哪些些迹象表明孩子的心理状况可能存在健康隐患?家长该怎样防患于未然?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孩子心理健康出问题,家庭和社会都有责任,家长要对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保持一颗敏感的心,这有助于主动为孩子避规不良环境的影响,并为孩子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

1.学习至上的错误导向。

“学习不好,长大了什么也干不成。”这是家长勉励孩子的好好学习时经常说的话,这种思想观念本身无可厚非,它反映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但是家长往往片面的理解了学习的含义。在许多家长的思想意识中,学习=学习成绩=分数,于是考察孩子的学习情况就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孩子的分数考高了,皆大欢喜;分数考低了,不管孩子下没下功夫,也冷眼相待、训斥责骂甚至棍棒相加。如果这样看待学习,纵使孩子学习好了,长大也未必什么都能干成。一个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出去了,但是因为适应不了国外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环境的变化而放弃留学,回到了父母的“怀抱”,可见,光有学习成绩的孩子无法面对生活,更无法面对未来。美国《时代周刊》上说:“在人类智力商数的基础之上,还存在着一个同等重要的生命科学的参照元素,即情商,它反映了一个人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心理是否健康成为衡量一个人智力商数与情绪商数高低的重要指标。“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改正”学习中心论“的思想,树立家庭素质教育的观念。

    2.过度保护和表扬使孩子“缺钙“

身体缺钙会降低抵抗力,心理缺钙也会降低孩子对生活的承受能力。造成孩子心理缺钙的不良教育方式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不切实际的表扬,这使孩子面对的不是有平坦有坎坷的真实世界,二十只有鲜花和掌声的续集世界。因此,不少孩子忍受不了老师的批评、同伴的冷落,只接受“得“,不接受”失“,只接受轻而易举的成功,不接受稍有挑战的困难;有的孩子特别爱生气,动辄与学校闹别扭,和家长赌气或者大发脾气;有的孩子稍微受点挫折会丧失信心,有些还自暴自弃,更有甚者想不开,走极端,不堪一击。所以,孩子遇到困难,家长不要着急为他想办法、出力量,让他先自己面对,为他解决困难提供支持而不是包办代替,这都将锤炼孩子的意志和耐力。孩子犯了错误,要实事求是批评教育,让他正视自己的错误、缺点和不足,培养他客观的人生态度,这将提升他生命成长的韧性。

3.情绪化的成人流行歌曲。

记得社会上流行电视剧《篱笆.女人.狗》的时候,可以听到老师在音乐课上教唱这个电视剧的主题曲:“生活是一团麻,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能这样过。”即使老师不教,孩子也会跟着电视剧自动学唱。中小学生口中反复念叨这些歌词,听起来既滑稽可笑又让人有些担忧。电视剧与真实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教育上的不严肃则助长了孩子望文生义、表面思维的缺点。现在许多流行歌曲更加随意、散漫,类似“一场游戏一场梦”的成人情绪以绚丽的舞台和服饰装扮为背景,伴随着轻松的旋律环绕在孩子的耳边,对他们的心灵构成环境污染。不要以为唱支歌出不了大事,教育不是“急诊室”,遇到大事才发挥作用的;教育的主要功能是“防微杜渐”。让孩子学习高雅的音乐、健康的歌曲,是家长值得重视的正确导向。

4.家长一时情绪化的恶语伤人。

     俗话说:“爱之愈深,恨之欲切。”情人之间是这样子,亲子之间也是如此。家长给予孩子的爱越多,寄予的期望越高,付出的辛劳越多,就越希望孩子不辜负自己的心愿。但是家长是家长,孩子是孩子,他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如家长所愿,有时还会和家长发生误会和冲突,说出或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于是家长的情绪很容易被激化,一些“残酷”的言辞便言不由衷的脱口而出:“笨的像头猪!“”滚出这个家门!“”我白养活你了!“”到这个地步,还不如死了!“”你这个不争气的败家子“孩子越大,自尊心越强,逆反心理促使他们就按照你所指责的结果豁出去了,有些后果令家长后悔莫及;即使有孩子不言语、不反抗,那么他们对生命的感受和定位也是卑微而自贱的。可见,恶语伤人不是教育意义上的批评,而是垃圾情绪的发泄,充满了消极意义。因此,即使孩子令家长失望了,大人也不要说出如此恶毒的话,否定他存在的价值,把他生命的尊严”剥“的”体无完肤“,这是对孩子致命的伤害。

5.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家长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都会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对孩子形成无形的教育影响,如果家长自身的心理状况不够积极向上,会影响孩子的思维习惯和情绪感。家长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或者冷漠,看待问题比较苛刻,对社会有敌视现象,自身焦虑抑郁,生活态度消极,存在家庭暴力,有抽烟汹酒赌博等不良生活习惯,家庭关系恶化,等等。这些因素对孩子产生消极的教育力量,家长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如果家长有上述情况,需要诚实的面对自己的缺点,为孩子也为自己的幸福努力改正。

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主要迹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家长耳提面命、教导训斥,给孩子自我发觉、自我纠错的空间非常重要,因为孩子终究是自我成长的主人。但是有些问题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隐患,如果家长不及时发现。不早期预防,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危机。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如果孩子频繁或突然出现以下情况,就应该引起家长的注意。

1.频繁撒谎。

    诚实使人放松,撒谎使人紧张,所以如果孩子没有心理冲突,自己能摆平矛盾,是不会选择撒谎这种令人难受的下策的。而一旦孩子频繁撒谎,说明他积累了一系列的麻烦事,而且这些麻烦事要么没有得到家长的关注,要么家长虽然关注到了,但没有得到理解、帮助和指导,却是职责和惩罚,于是出现了趋利避害的自我保护心理,孩子不自觉地选择了撒谎。撒谎最初是心理困惑导致的现象,久而久之会演变为品德问题,这时候孩子的心理健康防线被突破,导致品行不良。

因此,家长不要姑息孩子的撒谎行为。首先,在不讽刺挖苦的前提下,告诉孩子撒谎最终是纸包不住火的危险游戏,是一种自作聪明实则自欺欺人的游戏。其次,要让孩子放心实话实说。研究表明,当孩子判断做错事又说实话会遭致严厉的批评与惩罚时,他更容易铤而走险选择撒谎;如果只是引起家长的不悦却没有一顿劈头盖脸的谴责等待他时,他很有可能选择诚实。所以,家长对孩子“坦白从宽”的态度是培养孩子诚实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的关键。

2.情绪烦躁

生活和学习中的许多事件会让孩子感觉厌烦和急躁,例如与同学发生争吵,被老师和同学误会,被老师批评,被家长数落,考试成绩不理想,不知道如何提高成绩,作业太多题目太难,整日劳累休息不好,看见社会不良现象而气愤等。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通常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得到解决,烦躁情绪也随之消失。问题容易歘现在家长不能冷静地面对孩子的烦躁,常常因孩子的烦躁而变得更加怒气冲冲,这种针尖对麦芒的对立状态,很容易让人失去理智,失去理智的行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一个初三学生担心自己考不上重点高中,复习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心焦不耐烦,经常坐在书桌前发呆,家长批评他不用心,他觉得跟家长解释也没什么意义,就沉默不语,他的沉默是压抑的烦躁,终于有一天,他离家出走。家长非常痛心,痛定思痛才觉得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是雪上加霜。所以,当孩子烦躁、压抑、沉默的时候,说明他遇到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认知冲突,正是需要家长关心与宽容的时候。研究还表明,孩子每度过一段冲突和烦恼的心理历程,会积累积极的成长经验,这能有效的抱住她面对未来的困境。

3.行为退化

    行为退化是指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表现出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幼稚行为,例如已经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突然嗜睡、尿床、极端依赖、大哭大闹等,或者不明原因的肚子疼、腹泻、呕吐、发烧、手部麻痹等,都有可能是孩子自发启动的心理防卫机制,这是孩子利用自己的退化行为博得别人的同情与照顾,降低别人对自己的要求,从而避免面对现实的痛苦与问题。倒退行为本来就有暴露孩子面临心理困难的信号意义,但是如果不被家长所识别甚至被误解,孩子调适心理平衡的过程就会更长、更艰难。

    一个孩子在在与学校同学打架,被老师批评一顿,罚站一天,并告诉家长得严格管教孩子,家长很生气,回家后接着让孩子罚站,站到很晚才允许上床睡觉。结果第二天孩子就发烧没上学,家长以为是前一天罚站累的,烧退了以后就没再搭理孩子,接着第三、第四、第五天孩子天天早上不起床,睡不醒,家长以为是孩子偷懒,训斥着硬把孩子从床上拉起来,可是孩子到学校后仍然无精打采的。这种情况持续了半个月,期间家长一直责怪孩子装懒、故意抵抗。后来在被人的劝说下看了心里医生,才知道孩子正在受心理障碍的折磨。而这种情况如果一直得不到重视,后果也许十分严重。

4.沉迷游戏

    如果孩子沉迷游戏不能自拔,可以基本确认孩子的心理健康防线已经受到侵害,但这不能说是由于电子游戏机和网络游戏的存在而导致孩子出现心理危机,事实正好相反,是孩子先出现心理危机,才让电子游戏与网络游戏有机可乘。沉迷于虚拟游戏的孩子往往是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快乐与成就感的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孩子是不成功的、不快乐的,例如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没有什么特长,或者在班级里地位很低,或者因为习惯不好而总受老师和家长的指责,或者所生活的家庭关系不和谐……总之,他们感到很压抑,他们要借助操纵游戏来寻找感情的寄托,忘记生活中的烦恼,摆脱心理压力,放松自己,给自己的心理带来某种补偿。而虚拟游戏以其强刺激性、高参与性、丰富的幻觉和创造性以及频繁的成功体验满足了这些孩子的心理需求电子与网络游戏充当了孩子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替罪羊。因此,即使取消了电子游戏与网络游戏,他们的这些心理问题仍然不会消失。可见,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禁止玩游戏,而是寻找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并且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否则,治标不治本,是无法解决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的。

塑造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策略

1.念好“家和万事兴”这本经。

中国有句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家和万事兴”其中,家庭教育作为“万事”其中的一件“大事”,是保持健康心理状态不可缺少的。家长作为成年人,首先要念好“家和万事兴”这本经。“和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配合的恰当和匀称。”这一语道破了和谐家庭的本质含义,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与默契,孩子首先最需要和谐、恩爱的爸爸妈妈。婚姻和谐的夫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即使性格、爱好和生活不同,也能相互包容、彼此适应。这样的夫妻遇事容易沟通,善于商量合作,不会长期处于“热战”(吵架)或“冷战”(不理睬)之中,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2.积极的亲子沟通方式

积极的沟通能消解心结的存在,但是沟通不等于说话。家长跟孩子说话未必就是跟孩子沟通,说话是单向的“我说你听”,沟通则是在双方“我说你听、你听我说”的交流基础之上,彼此都吸收了对方的部分观点,最终达成共识。所以家长不要以为你已经跟孩子说过了,就是跟孩子沟通了,“我说我的”、“你说你的”还处于没有达成共识的状态。另外,说话的态度与内容同样重要。即使有很重要又很正确的说话内容,但被埋怨、指责、怒气、讥讽等消极态度包裹着,那么孩子就会在内心把家长就拒之门外,达不到以沟通解决心里矛盾的效果。此外,还要选择沟通好时机。孩子一回家,家长就开始唠叨一些事情是最容易使人疲劳和厌烦的;吃饭桌上、孩子正在集中注意力做事或者当众说教孩子都会破坏和谐的气氛。在沟通之前家长可以这么提醒孩子;“咱们占用一点时间好好说说话,好吗?”双方商量一个合适的时机专心交流,这样才会有效。

3.支持孩子文明交友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但需要长辈的指导,还需要同辈的交流,这是孩子成长一个健康的社会人必须的途径,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同学或者邻居交往,但是不要支持孩子交网友,尤其是陌生的网友,孩子的鉴别能力有限,可能会误交朋友。及时与同学和邻居交友,未必是非得跟学习好的孩子交往bike,但适应跟行为习惯比较好的同学交往,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教养。既然支持孩子交友,就鼓励他们下课或放学后聊聊天、打打球、下下棋,创造条件让他们节假日在一起玩,平时则可以打打电话。如果自己的孩子比较内向,家长更要主动想办法支持他交友了。交友将培养孩子的现实感和交往能力,充实孩子的精神生活。

4.让孩子爱上阅读

    古往今来,人们对书籍的赞美数不胜收,书记对丰富知识、调节心理、充实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爱读书、会读书的人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现在出版界为青少年量身定做的各种书籍很多,例如果文学类、知识类、励志类、科普类、幻想类等,同一类书的版本也有很多,例如绘图板、拼音版、中文版、英文版,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孩子阅读,让孩子自主选择一些书籍,买回家每天读一部分。家长切忌只给孩子买课外辅导书,让孩子反复做习题,这只能引起孩子的厌恶,难以发挥阅读养心的作用。

5.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

    研究发现,爱好运动的人较少抑郁和焦虑,运动能有效转移消极情绪。家长既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正规的运动项目,例如武术、跆拳道、健美操等,也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传统的运动项目,例如篮球,乒乓球、呼啦圈、花样踢毽子和跳绳等,家长可以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和孩子的兴趣与实践灵活选择调整。此外,节假日带孩子远足、爬山、旅游能帮助孩子丰富精神世界;有的女孩子喜欢手工编织,有的男孩子喜欢制作模型,这种小型的活动爱好也非常适合孩子调节心理健康。

链接

检测孩子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志有以下几条:

No.1求知欲强

    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No.2意志力强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摆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No.3活泼乐观

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比人的意见,遇到因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No.4经常保持欢乐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No.5富于同情心

乐于帮助别人,乐于关心别人,常表现出“利他” 和“亲社会”的行为。

No.6人际关系良好

   心胸开阔,尊重别人,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

 

作者简介:晏红,清华大学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