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京歌科技任金凤:1949年后蒋介石五次抵制美国分离台湾的图谋《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6:57:11

四、反对“金马撤军论”
在第一次“台海危机”中,当“停火”提案被搁置后,美国又向台湾当局施加压力,迫其从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撤军,以彻底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联,从根本上消除“台海危机”,亦从根本上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此即“金马撤军论”。在这一关系到国民党“法统”的生死攸关的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再次进行了极力地抗争。
其实,在沿海岛屿问题上,美国和国民党有着根本不同的认识,从一开始就存在分歧。在美国看来,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与台湾、澎湖列岛的“国际地位”是不同的,这些岛屿从未割让给日本,美国可以制造“台湾地位未定”,却无法否认沿海岛屿是中国领土;从军事上看,这些岛屿没有什么军事价值,对台湾本身的防卫可有可无;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们又是分离台湾搞“两个中国”的一块绊脚石。
如果美国卷入这场因争夺沿海岛屿而发生的冲突之中,肯定会被世界谴责为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说,美国都视沿海岛屿为一沉重的包袱,早就有意让蒋介石退出。美曾一再向蒋表明,美台协防台澎不应包括外岛,美将不参与台湾对金门、马祖、大陈等沿海岛屿的防务活动。而国民党蒋介石则将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视为其“法统”的象征,“反攻大陆”的生命线,防御台湾的前沿。蒋介石认为,有金马就有台湾海峡,无金马即无台湾。因此,在这一问题上,蒋介石极力想把美国拖进来,一再要求美国,协防台澎应包括沿海岛屿;而美国则多次拒绝,极力避免染指,双方矛盾十分尖锐。
1955年1月,台海战事向浙江方向转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月18日一举攻克了一江山岛,威逼大陈岛。蒋介石认为,大陈岛丢失将危及台澎,要求美国第七舰队介入大陈地区的战斗。美国认为大陈岛不具备任何战略重要性,极力要国民党放弃大陈岛,将兵力收缩到台、澎、金门一线。蒋介石则趁机提出以美国公开声明把其防卫扩大到金马作为大陈岛撤军的先决条件。为了使国民党迅速从大陈岛撤退,艾森豪威尔作了私下承诺。这样,在美国的协助下,国民党军于2月12日撤退完毕。在国民党军队撤退大陈岛期间,蒋介石多次发表广播演说和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声称大陈岛撤军是为了增强金、马防务,痛斥“停火”建议和“两个中国”的谬论。多次强调:大陆台湾都是中国领土,“中华民国”不容割裂;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大陆必须光复,曲解台湾的地位是别有用心的;声称只有一个“中华民国”,国民党绝不放弃返回大陆的权利等等。(注: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印,1984年10月版,第38卷,第339页。)与此同时,台湾军政要员也纷纷发表谈话,表明坚守金马的决心。
国民党撤退大陈岛后,金门、马祖问题突出出来,“金马撤军论”甚嚣尘上。对此,蒋介石在1955年二三月间多次会见英美记者,表明台湾当局的立场。3月18日,蒋在回答英“泰晤士报”记者提问时指出:大陆系属“中华民国”之领土,大陆沿海岛屿金门马祖更为“中华民国”政府控制下领土之一部分,此等岛屿对于控制台湾海峡保卫台澎具有重要性,“中华民国政府”决心予以保卫。(注: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印,1984年10月版,第38卷,第344页。)23日,蒋在接见美报人塞尔兹伯格时,对“盟国”建议他撤出金马表示愤慨,他说:“试图强迫我们不经一战而放弃沿海岛屿是不公正的”,“我们的军队在任何情势下都将不从外岛撤退,我们将不对任何的压力屈服。我们决心打到最后一个人”。(注: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印,1984年10月版,第38卷,第347页。)两天后,他在接见美报人霍华德时再次强调:“不论是否获得美国的援助,中华民国都将全力防卫金门马祖,一切在所不顾。”(注: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印,1984年10月版,第38卷,第348页。)为了表示其决心,蒋介石甚至偕夫人宋美龄亲自前往金门视察。
虽然蒋介石一再表明坚守金马的立场,然而美国却一意孤行,坚持要蒋介石从金马撤军。1955年4月1日,艾森豪威尔召开白宫会议,提出让台湾当局自愿撤出金马,美国则可采取措施巩固台湾,并决定派特使去台湾做说服工作。4月22日,美远东助理国务卿罗伯逊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前往台湾游说。罗、雷到台湾后与蒋介石、叶公超等举行了两天会谈,表明美国的立场仍然是只保卫台澎不保卫沿海岛屿,要求蒋同意撤出金门、马祖。蒋介石坚决拒绝了美国的建议,不同意从金马撤退,并明确表示,不管有没有美国的帮助,他都要防守金马。蒋介石还回顾说,他曾指出,撤出大陈岛最终将导致有人提议从金门马祖撤退;如果现在再从金门马祖撤退,那么就连小孩子也不相信在防守台湾时他能得到美国的支持;如果他放弃金门马祖,只能导致产生进一步的压力,走向台湾被托管。会谈结束时蒋表示:他的答复是最后正式答复。(注:《美国对外关系文集》(FRUS)1955——1957年,第3卷,第151—156页。)蒋介石在金马撤军问题上毫不妥协的态度,使得美国无可奈何。
国民党不仅拒绝从金马撤军,反而趁“台海危机”缓和之机增派兵力。1955年6月27日,蒋介石召见美军援顾问团团长蔡斯,提出台拟向金门增援一师兵力。此举再次引起美国高度重视。因为自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侵占台湾海峡后,为使台湾地区“中立化”,美国就规定台湾对大陆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前须征得美国有关方面同意。1954年12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订后,双方又以换文形式达成一项谅解,即美台双方无对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在台海地区擅自采取进攻性军事行动。因此,当得知蒋要向金门增兵一事后,美国家安全委员会立即向蒋重申:根据双方换文,美国有权阻止台湾向金门增兵。但是,蒋介石仍坚持增兵金门。9月17日,蒋介石不顾美国的抗议,冒着违背美台换文精神的风险,下令增兵金马。1956年6月,台湾当局确定金门、马祖为战地政务区。到1958年夏,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前夕,有三分之一的国民党陆军被布置在这两个群岛上,表现了蒋介石防守沿海岛屿的决心。
五、再反“金马撤军论”
1958年8月23日,以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为焦点的国共炮战再度爆发。双方以炮战为主,以海战、空战相交错的规模空前的战争在金厦海峡延续40余天,国内外为之瞩目。此即第二次“台海危机”。
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伊始,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之势的炮击,美国态度比较强硬。它声称美对台有条约义务,并调兵遗将,在台湾海峡集结军事力量,摆出一幅介入“台海危机”的架势。到9月初,美国介入“台海危机”的实际行动只是为国民党向金门运送补给的船队“护航”。但为避免卷入中国内战,其护航仅到金门3海里以外,美国空军并不介入。然而,解放军猛烈的炮火使补给舰队屡遭重创,由美国“护航”的行动连遭失败。在进退维谷之中,美国故技重演,先呼吁停火,然后逼迫蒋介石撤退金马。于是“金马撤军论”又起。
9月17日,美国务卿杜勒斯就台海紧张局势提出:双方停火,找出和平解决的办法。30日,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示,美国以前就认为把为数众多的部队部署在金门、马祖是相当愚蠢的,“如果有了停火,我们的判断,甚至是军事上的判断,就是,使这些部队继续驻扎在那里不是明智的,也不是谨慎的”,公开声称国民党当局应该从金马撤军。(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下册,第2859页。)
然而,国民党的神经最敏感之处也正是这一点。就在杜勒斯记者招待会讲话的第二天,蒋介石在高雄对美联社记者发表了针锋相对的谈话,表示坚决反对减少外岛驻军,反对使沿海岛屿的地位有任何改变的做法,声称台湾没有接受停火的义务。他还强调说:“就假定杜勒斯先生说过据说是他说的话,这也只是单方面的声明,因此我的政府没有任何义务来遵守它。”(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下册,第2824页。)不到忍无可忍的地步,蒋介石是不会指名道姓地将分歧公之于世的。10月2日,美驻台“大使”拜会蒋介石,解释美国的对台政策。次日,台湾当局“外交部”声明,表示坚守金门、马祖,不减少外岛驻军。这一天,蒋经国代表蒋介石赴金门慰问军队,表明国民党坚守金马的决心。可见,在撤退金马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的矛盾已达白热化。
在美蒋矛盾冲突中,中国政府清楚地意识到美国逼蒋放弃金马的意图,重新考虑了立即解决金马问题的各种利弊。为反对美国分离台湾的阴谋,将金、马留在台湾当局手中,更符合双方“一个中国”的共同利益,于是作出了暂不收复金马的新决策。10月6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发布告台澎金马同胞书,向台湾当局表达了这一新的政策立场,并决定,从即日起停止炮击一周,以使台湾方面充分自由地向金马运输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注:《人民日报》1958年10月7日。)10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对金门停止炮击两周,以使金门军民得到充分补给,以利他们固守。(注:《人民日报》1958年10月14日。)
美国认为,目前停火提供了一个机会,一再敦促蒋介石撤军。杜勒斯与艾森豪威尔分别发表谈话,表示台湾当局在沿海岛屿驻军太多。10月15日,杜勒斯会见叶公超,向台当局转达了从沿海岛屿撤退的意见。但是蒋介石对此态度十分强硬,他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对外岛撤兵问题,是“不撤退,不姑息,准备随时以更坚强的反击对付武力的攻击”。(注:何迪、熊志勇:《美台关系大事记》,载《美台关系四十年》第299页。)这期间,美国防部长麦克尔罗伊访台,与台湾当局商讨重新部署兵力问题,也无果而归。显然,我解放军暂停炮击,既为蒋介石坚守金马提供了条件,又加深了美蒋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杜勒斯不得不亲自到台湾做说服工作。杜与蒋介石进行多次会谈,再三要求国民党停火,减少驻金马的兵力,并要蒋承诺不以武力打回大陆,“反攻大陆”基于民心而非武力,不使外岛成为进攻大陆的踏板等等。蒋介石既不同意保证不以武力“光复大陆”,也不同意在停火前从金、马撤军。最后经过妥协,美国同意“在当前情况下,金门、马祖与台湾、澎湖在防卫上有密切的关连”;台湾当局则被迫承诺恢复对大陆的手段“主要不凭借武力”。双方会谈公报于1958年10月23日发表。其后,美台军方又达成协议,在金门增加装备,减少驻军。显然,美国既不能说服蒋介石立刻从金马全部撤军,只好后退一步,以逐渐减少兵力的缓和方式达到目的。而台湾当局则尽量淡化“不凭借武力”这一点。台驻美“大使”叶公超在27日解释说,“联合公报的意义是强调‘政治基础’在反攻大陆中的重要性,而非强调‘不使用武力’”。其后叶在美又发表谈话,表示使用武力的权力显然并不因此项公报而受限制。而蒋介石在事后则感到公报文本的措词与他在会谈中讲话的原意有出入。(注:何迪、熊志勇:《美台关系大事记》,载《美台关系四十年》第300页。)显然,这是台湾当局在美方的压力下作出的权宜之计。
蒋介石与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冲突及妥协,中国政府明察秋毫。为了支持蒋介石不撤退金马,在一个中国立场上与美国作斗争,中共又作出重要决策,即延续对金门的炮击,但是,炮击的方式是逢单日打炮,双日停止。10月25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再告台湾同胞书》,指出:“中国的事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可以从长计”,“美国的目的第一步是孤立台湾,第二步就是托管台湾”;“我们两党间的事情很好办,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逢双日不打金门的飞机场,料罗湾的码头、海滩和船只,使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大小岛屿上的军队,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应……以利你们长期固守”。告同胞书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我们是一致的。美国人强迫制造‘两个中国’的伎俩,全中国人民,包括你们和海外侨胞在内是绝对不允许实现的”。他呼吁海峡两岸“化敌为友”,“一致对外”,并告诫国民党,不要屈服美国人的压力而随人仰俯,丧失主权。(注:《人民日报》1958年10月26日。)自此,中国共产党对沿海岛屿新的决策目标是,将金、马留在国民党手里,作为台湾与大陆连接的纽带,待将来时机成熟,将台澎金马一揽子解决。
蒋介石对此予以积极回应。自此以后,金厦海峡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炮战:每逢单日,双方开炮,但均不打对方的阵地和居民点,只打到海滩上。逢双日,停止炮击。逢年过节,停炮三天,以让双方军民平安休假。这种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马拉松式的炮战方式,实际上只是一种象征,即象征两岸并未停火,中国内战还在继续。国民党军队能借此长期占踞金、马,以此作为对抗美国长期以来迫其撤军的理由。这种炮战方式,也是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共同抵制和反对美国封锁海峡,分离台湾的联合行动。
进入60年代初期,虽然美国不断加紧分离台湾,推行和制造“两个中国”,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比任何时候都响亮,而海峡两岸的“炮战”也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美国分离台湾的图谋始终未能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