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心诚意,又说又笑造句:商代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0:40:37

商代的西北地区,生活着以寺洼文化为代表的氏族部落。这种文化以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而定名,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境内的洮河、白龙江流域和陕西省千水、泾水和渭水上游一带。典型遗址有寺洼山和甘肃庄浪县的徐家碾、平凉安国镇等。这个部落在西北地区活动的年代在公元前 14 至前11 世纪左右,约当中原商王朝的中晚期。
  寺洼文化的氏族,主要从事采集、狩猎和畜牧业经济活动,农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存在和发展。氏族的居住营地已具相当规模,面积较大,但因迁徙性强,留下的遗址不多。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主要是墓葬群。在覆斗式的土坑墓中,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石质和蚌质的串饰,以及马、牛、羊的骨骼。有少数墓葬发现了人殉和车马坑陪葬,表明这一部落已进入奴隶制经济的发展阶段。
  由于长期过着狩猎和游牧的生活,墓中随葬的小件青铜器主要是装饰品、马具和兵器,包括戣、戈、矛、镞、刀、铃及铜镯、铜泡等。
  寺洼文化的先民制陶业不如中原地区那样发达。日用器皿以夹砂粗陶居多,都用泥条盘筑法制坯烧成,陶土内掺有大量粗砂和碎陶末,器壁比较厚重,质地也粗糙松散。由于烧制时火候不足,陶器不仅容易破碎,而且器表往往有不同颜色的斑点。但也有少量陶器制作得很精致,造型美观匀称,器表打磨光滑,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各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最有特色的是口沿大都做成马鞍形的陶罐,这种器物成为寺洼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器物。陶器主要为素面,有些器表施以“一”字、“人”字或带状的附加堆纹,少数器皿有白色彩绘,也有些在器表拍印很浅的绳纹,器形有罐、鼎、鬲、■、簋、豆、盂、瓮等。另外,在少量陶器上还发现有刻划的“■”、“■”、“十”、“个”等字形或符号。
  在寺洼文化部落的活动地域里,洮河流域的氏族与陇东一带的氏族在生活习俗上有一定的差异,这是洮河流域的氏族向东迁移后逐渐发生的变化。陕西宝鸡一带的西周早期遗存中有寺洼文化的陶器存在,说明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西周早期仍在西北地区活动。寺洼文化诸部落中的一支,成为后来称霸中原,统一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