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东到垦丁拼车: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观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7:39:40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观探析             

黄 浩

(华南农业大学 思政部,人文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2)

 

    [摘要]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比较,其实阐明自己的自由观即自由是自己规定自己,这主要是通过自由与自我意识、原子的偏斜运动、定在、矛盾等的关系中彰显出来的。

    [关键词]自由;自我意识;偏斜运动;定在;矛盾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比较,其实阐明自己的自由观即自由是自己规定自己,这主要是通过自由与自我意识、原子的偏斜运动、定在、矛盾等的关系中彰显出来的。

一、自我意识和自由

自由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即自觉到自己的自为存在状态的基础上的,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观就是通过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关涉的自我意识学说阐发出来的。“在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那里自我意识的一切环节都得到充分表述,不过每个环节都被表述为一个特殊的存在”[1]195它的理论旨趣在于“解释的主体得到安慰”“伊壁鸠鲁承认,他的解释方法的目的在于求自我意识的宁静,不在于自然知识本身。” [1]207马克思最后还指出:“在伊壁鸠鲁那里,原子论及其所有矛盾,作为自我意识的自然科学业已实现和完成,有了最后的结论,而这个抽象的个别性形式下的自我意识对其自身来说是绝对的原则,是原子论的取消和普遍的东西的有意识的对立物。”[1]242 与此相对应,伊壁鸠鲁处处着眼于“原子本身”来思考问题:“由于体积、形状、重量在伊壁鸠鲁那里是相提并论的,所以它们的差别就是原子本身的所具有的差别;而形状、位置、次序是原子对于某种别的东西所具有的差别;这样一来,我们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只看见一些用来解释现象世界的纯粹假设的规定,而伊壁鸠鲁则向我们说明了从原理本身得出来的结论。” [1]221,在另一处,马克思指出:“德谟克利特只是从原子特性与现象世界的差别的形成的关系上考察原子的特性的,而不是从原子本身来考察的。” [1]220

虽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讲排斥,但对排斥的理解是不同的。德谟克利特只认识到原子的物质的存在,那么在解释排斥如何发生时,只能归结为强制的运动:“德谟克利特同伊壁鸠鲁相反,他把那对于伊壁鸠鲁来说是原子概念的实现的东西,变成一种强制的运动,一种盲目必然性的行为。” [1]217而在伊壁鸠鲁看来:“因此在原子的排斥中,表现在直线下坠中的原子的物质性和表现在偏斜中的原子的形式规定,都综合地结合起来了。” [1](217) “排斥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 [1]216亚里士多德正确地反驳他(指德谟克利特,作者注)说:“因此对于断言原初物体永远在虚空中和无限中运动的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应该说,是哪一种运动和什么样的运动适合这些物体的本性。因为如果每一个元素都是被另一个元素强行推动的,那么必然的,每一个元素除了强迫的运动之外还有一种自然的运动;而这个最初的运动应该不是强迫的运动,而是自然的运动。否则就会发生无止境的递进。” [1](217)很显然,自由应该是自然的运动,是自己规定自己,在这里就是原子自己规定自己,也就是原子的自我实现。伊壁鸠鲁处处着眼于“原子本身”来思考问题:“由于体积、形状、重量在伊壁鸠鲁那里是相提并论的,所以它们的差别就是原子本身的所具有的差别;而形状、位置、次序是原子对于某种别的东西所具有的差别;这样一来,我们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只看见一些用来解释现象世界的纯粹假设的规定,而伊壁鸠鲁则向我们说明了从原理本身得出来的结论。” [1]220

二、原子的偏斜运动和自由

原子的自由是在原子的偏斜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一种运动是直线式的下落;另一种运动起因于原子偏离直线;第三种运动是由于许多原子的互相排斥而引起的。承认第一种和第三种运动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共同的;可是在承认原子偏离直线这一点,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不同了。” [1]209关于这个偏离运动的学说,伊壁鸠鲁受到很多的讥笑,被西塞罗、贝尔、萧巴赫等人认为是一种画蛇添足,加上第二种运动加得很拙劣,他们认为既然诸原子有第三种“冲击”(排斥)运动,原子肯定会发生碰撞,那么原子的碰撞肯定会产生偏斜运动,所以认为伊壁鸠鲁加上第二种运动是多余的。其实他们都没有理解伊壁鸠鲁关于排斥与偏斜的关系,伊壁鸠鲁恰恰认为偏斜是排斥的原因,而不排斥是偏斜的原因。所以马克思评论道:“ 我说,这种矛盾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像西塞罗和贝尔那样,把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的根据了解得表面化并且太没有内存联系了。” [1]211也就是说,原子如果是由于碰撞而发生偏斜运动,这样的偏斜运动还有什么自由可言呢?原子的自由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和本质而发生偏斜的。“但是和原子相对立的相对的存在,即原子应该给予否定的定在,就是直线。这一运动的直接否定乃是另外一种运动,因此,这一运动本身如果被想象为空间性的话,就是偏离直线的运动。” [1]212这是原子的偏斜运动对直线的运动的自否定,因为“在原子中未出现偏偏斜的规定之前,原子根本还没有完成。” [1]213 

我们再联系马克思后面的论述来看:“因此,如果说伊壁鸠鲁以原子的直线运动表述了原子的物质性的话,那么他以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实现了原子的形式规定;而这些相反的规定又被看成是直接相反的运动。”在这里,“以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实现了原子的形式规定”强调的原子之所以成为原子的原因(形式)在于原子的偏斜运动,所以,伊壁鸠鲁加上的“偏斜运动”并不是多余的,反而强调的是原子之所以成为原子的内在原因,也正是在这里,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原子通过偏斜运动所昭示的“自由”的内涵。以前学者都认识到了伊壁鸠鲁的偏斜运动揭示了原子“自由”的本质,而没有阐明其原因,为什么偏斜运动揭示了原子“自由”的本质呢?因为原子的偏斜运动是自我偏斜的运动,而不象西塞罗和贝尔所歪曲的那样是由于原子的排斥而发生碰撞,于是产生了原子的偏斜运动的,所以才有马克思对他们的上面的批判性评论。“首先,西塞罗所要求的物理的原因就会把原子的偏斜运动拖回到决定论的圈子里,而偏斜运动正是要超出决定论的。其次,当原子被规定为具有偏斜的规定性以前,它还完全没有完成。” [1]213 从这里可以看出,西塞罗之所以不理解甚或歪曲伊壁鸠鲁,是由于他还是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这也是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和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的区别(这也是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一个重要区别)的重要根源。在伊壁鸠鲁这里,他强调的是原子的是其所是的过程,而在德谟克里特那里,强调的是原子是作为一个“现存”的东西。哲学思维是层层追问,要追到“第一因”。所以,理解伊壁鸠鲁的偏斜运动产生自由,只能在原子的自我运动、自否定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也就是说,伊壁鸠鲁是用偏斜来解释排斥,而不是用排斥来解释偏斜,偏斜是自我矛盾、自我否定而产生的,只有自我展开的偏斜才是自由的,因为“偏离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而在直线运动情况下,原子是不自由的,因为“下坠的运动是非独立性的运动”。这也是马克思通过伊壁鸠鲁哲学所表达的自由观,这种自由观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观,而不是传统教科书上所理解的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观:“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

三、定在和自由

自由和定在是原子的两种相反的存在样态。“但是我们已经看见,原子的概念中所包含的一个因素便是纯粹的形式,即对一切相对性的否定,对与另一定在的任何关系的否定。” [1]212这里的“形式”是在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上的含义,是指一个东西之所以是这个东西的原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原子是纯粹自身的存在,并且是自身否定式的存在。“这一点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即与原子有关系的定在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它本身,因而也同样是一个原子,并且由于原子本身是直接地被规定的,所以就是众多的原子。” [1]215-216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子是与别的原子发生碰撞关系,是一种他关系,它们彼此分裂、聚合,不产生新的性质,而在伊壁鸠鲁那里,是原子的自我关系,原子通过自我否定,产生新的原子。

“抽象的个体性只有对那个与其相对立的定在进行抽象,才能实现它的概念——它的形式规定、纯粹的自为存在、不依赖于直接定在的独立性、一切相对性的扬弃。” [1]214这里存在着黑格尔式的典型的三段式:抽象的可能性(个体性)-直线下坠的定在-概念的实现(定在的自我否定),也就是说自由状态是在对定在状态的否定中实现的,从而达到概念的丰富性。“须知为了真正克服这种定在,抽象的个别性就应该把它观念化,而这只有普遍性才能可能做到。” [1]214“因此,正象原子由于从直线中抽象出来,偏离直线,从而从自己的相对存在,从直线中解放出来那样,整个伊壁鸠鲁哲学到处都脱离了具有局限性的定在,即凡是抽象个别性的概念(即对他物的一切关系的独立和否定)应该在它的存在中予以表述的地方,都脱离了具有局限性的定在。” [1]214“具有局限性的定在”是指还没有完成的原子状态,还没有达到自由状态的原子,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就是这样的原子,是被“定在”牢牢地拖住和牵制的原子,而伊壁鸠鲁的原子是对“定在”的摆脱和解放,回到自身,从而达到概念的丰富性。“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 [1]228同样,人的自由也是这样的:“但是要使作为人的人成为他自己的唯一真实的客体,他就必须在他自身中打破他的相对的定在,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人的自由的实现和原子一样,都是通过自我否定定在状态实现的。马克思在《提纲》中所批判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就是类似于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也就是被“定在”所拖住的唯物主义。

“因此,行为的目的就是从痛苦和慌乱中抽象出来,脱离出来,即内心的宁静。所以善就是逃避恶,而快乐就是脱离痛苦。最后,凡是抽象的个体性以其最高的自由和独立性,以其完整性表现出来的地方,那里脱离出来的定在,完全合乎逻辑地就是一切的定在,因此众神也避开世界,对世界漠不关心,并且居住在世界之外。” “最高的自由和独立性”是指不被任何的定在所束缚的原子或个人,也就是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上帝是自由的,是认为上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真正的含义是指上帝摆脱了一切的定在,上帝仅仅是“我是”,不被任何定在所束缚,不和任何定在发生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伊壁鸠鲁还把这种自由观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里,那就是契约;在社会生活中,那就是友谊。” [1]217我们只有在“自己规定自己”的意义上才能准确把握“契约”和“友谊”的本真内涵。

四、矛盾和自由

原子内部的矛盾是原子产生偏斜运动、自我否定的内在动力之源。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视事物自身的矛盾,从事物的内在矛盾中揭示事物的本质。伊壁鸠鲁对原子的三个特性都是从“矛盾”的视角进行规定的:“第一,原子有体积。另一方面,体积也被否定了。也就是说,原子并不具有任何体积,而是原子之间只有一些体积上的改变。” [1]221“伊壁鸠鲁的原子的第二种特性是形状。不过这一规定也和原子的概念相矛盾,因此它的对立面必须建立起来。” [1]222“最后,极其重要的是,伊壁鸠鲁提出重量作为第三种质……但是重量也直接同原子的概念相矛盾” [1]222其实,在伊壁鸠鲁那里,最基本的矛盾还是“一”与“多”的矛盾,原子作为始基只能是“一”,同时,“既然只有和其他事物有区别的、因而外在化了的并且具有特性的原子才有重量,那么不言而喻,如果不把原子作为互相不同的众多的原子来设想,而只就其对虚空的关系来设想,重的规定就消失了。” [1]223伊壁鸠鲁正是处处着眼于原子内部的矛盾特必来考察原子的:“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就被设定为外在化了的、同它自己的本质不同的定在,就是这个矛盾主要使伊壁鸠鲁感到兴趣。因此在他确定原子有某种特质并由此得出原子的物质本性的结论时,他同时也确定了一些相反的规定,这些规定又在这种特性本身的范围内把它否定了,并且反过来又肯定了原子的概念。因此它把所有特性都规定成自相矛盾的。反之,德谟克利特则无论在哪里都没有从原子本身来考察特性,也没有把包含在这些特性中的概念和存在之间的矛盾客观化。” [1]219

伊壁鸠鲁之所以把原子看成是一个矛盾的体系,就在于他把原子看成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表现出矛盾。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也就表现为反思性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对象性的科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德谟克利特的科学思维方式追求的是单一性,从单一性中说明原子,不允许有矛盾存在,如果出现矛盾,就要修正它,伊壁鸠鲁承认矛盾的存在,因为原子有质是在原子的自我生成过程中产生的。这也是辩证思维的一个特点,辩证法是事物在自我生成过程中产生矛盾的。而德谟克利特看不到矛盾,即使意识到了矛盾的存在,也仅仅把它留在自我意识里面不予以理会:“德谟克利特因而就把感性的实在变成主观的假象;不过从客体的世界驱逐出去的二律背反,却仍然存在于他自己的自我意识内,在自我意识里原子的概念和感性直观互相敌对地冲突着。”  [1]200。德谟克利特不是从原子本身来考察特性,而关注原子与原子的组合,关注的是原子的外在性,他所使用的就是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从事物的属性来说明世界,而不是从事物自身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就不可能得到原子自由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Analysis on Marx’s Viewpoint of Freedom in “The Dissertation for the Doctorate”

Huangha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South-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510642)

 

Abstract: In “The Dissertation for the Doctorate", Marx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 of the Philosophy of Nature of Demokritos and of Epikouros outwardly, in fact it showes Marx’s viewpoint of freedom inwardly, that is, the concept of the freedom is make their own freedom to establish their own, it is mainly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of free and self-awareness, deflection movement of atom, Dasein and the contradiction.

Key word: Freedom; Self-awareness; Deflection Movement; Being Determinate; Contradi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