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主题曲:画梁残垣说春风 流坑的建筑与匾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5:37:48
画梁残垣说春风 流坑的建筑与匾额 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  

这个牌坊已经残破,而字迹却是如此清晰,仿佛要说尽自己的历史

  流坑的古村民居经过漫长岁月的磨砺,至今尚保存着明代建筑19处,清代建筑250余处,那鳞次栉比的高楼低宅,井然有序的纵横街巷超越了时空的沟壑,成为恒久的存在。两宋之世,流坑科宦如云,其故里十分荣耀。可惜的是,古村几经兵燹战乱,宋代建筑除村西南角那幢为纪念董德元召廷试对,恩赐第一名而建造的状元楼,便无迹可寻了。

  明朝嘉靖年间,南京刑部郎中董燧辞官归故里,利用宋、元前期的基础,对村落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整治。他仿照唐、宋时期城邑的里坊制度,从东到西开辟了七条横巷,从南到北设置了一条直巷,每巷首尾都建造有巷门望楼,以关锁防御。族人按房派支系分区分巷居住,居住以后又与各房派宗祠结合在一起。全族大宗祠建于村庄的左前方,其他宫观庙宇建于村庄的外围。在村西挖掘长湖,将全村的天然雨水与生活用水从东到西引入湖中,再将湖水与乌江相贯通,全村为水所围,既形成山环水抱的佳境,又使流坑好似一座严整的城池。

  民宅建筑是古流坑村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董燧不仅规划了全村的改建蓝图,而且按照当时的官邸的格局,在中巷设计构筑了18幢住宅群,历经数百年沧桑,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有两幢住宅。现有古建筑群,内部设计精巧,正门都开在右手前侧,入门即见天井照壁,天井上方为厅堂,厅堂两侧为厢房。在品字形厅堂歇息,观赏镶嵌在照壁之上的绘画雕塑,心旷神怡。

写在墙上的几百年前的一份中举喜报

  流坑住宅的形状与结构,是中国近古时代江南民居的典型,清一色的青砖灰瓦,大方朴实,高峻的马头墙仰天而起,气宇轩昂。流坑民居以平面布局可分为日字形、H形、倒凹字形和口字形,装饰多以北木雕、庄雕、石雕、木刻、石刻、彩绘等,堪称艺术的殿堂。

  古代的流坑,文教发达,科甲联芳,仕宦辈辈出,许多名人为流坑撰写文章,赠送诗词,书题匾联,如王安石、曾巩、朱熹、文天祥等数十位文人和显要都在流坑留下墨宝。有些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全村现存木匾170余块,墙匾250余块,楹联100多幅。

  楹联与匾额对于流坑人,不止是一种艺术,而且成为潜在的力量。南宋绍光十八年,董德元“廷对遂魁天下”,特敕“第一甲第一人”,同科进士朱熹为董德元书写“状元楼”匾额,多少年来流坑人一直崇拜显达。明代董琰任翰林院编修,董氏家族为其建造“翰林楼”,上嵌大学士、三朝宰辅杨士奇为其写的“少司成第”匾额,及“书封天子诏,当代帝王师”联,江西名宦金幼孜所书“国史总裁,望重一时锁达,英才乐育,名高天下宗师”鼓励流坑人著书立说的风尚。

这是一幅绘制了15个先人的祖先衣冠图

  明代状元、理学家、地理学家罗洪先,为刑部郎中董燧题写的“高明广大”坊额及“文章辉列宿,冠冕重南州”对联,吏部尚书曾同亨题赠的“理学名家”匾额高悬于董燧的居所,在流坑类似的匾饿随处可见。

  古村的繁华随岁月的动荡消弭,北洋军阀孙传芳部队焚毁的大宗祠瓦砾遍地,五根残存的石柱直指天穹,昭示着绵延千年的董氏宗族行将瓦解。流坑的败落是小农经济、宗法制度、理学思想所具有的封闭、保守、僵化特征。但流坑经世代人的刻苦经营创造了庞大壮观、富有文化气息的村庄,并长期把它保存下来,成为历史的奇迹。

  岁月斑驳了容雍容华丽的雕梁画栋,暗淡了高楼低宅的青砖灰瓦,流坑以方正划一、俨若棋盘的整体布局,储存着昔日家族的显赫与辉煌,以铁笔银钩、挥洒自如的楹联匾额,顽强地低吟文事昌盛的往事。这座始建于五代,兴起于宋代,衰微于元代,繁荣于明代,败落于晚清、民国之际的古村,其“延续时间之长,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之高,建筑艺术之美,保存之完整、文化内涵之丰富,恐怕是国内其他地区的古村所不能比拟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