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劫无移大地根:完全成功的八字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7:54:04
 

道学和管理
Taoism and management

完全成功的八字诀

张绪通博士

人生在世,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中国人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能对人言无二三。西方人也常埋怨着说:上帝是个骗子,他巧妙的制作了一个飘渺的信仰,要人疲于奔命,又吝啬得连一点虚空的安慰都不肯给人。因此诗人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样无奈的吟咏。这个世界里有太多的迷团,都不是我们平常所能看到的层面里的东西。当人们正在无边苦海里浮沉的时候,老子撒下了八根"救命草",让我们顿时有了凭藉。就是:智、明、有力、强、富、有志、久、寿八字诀。
老子在《道德经》第卅三章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一般父母师长会教导我们说:你一定要有智慧,或必须做个有智慧的人。以下就没有了下文,那句话就成了口号性的格言,恐怕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智慧,或怎样才能有智慧。老子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从来不提一个空洞的口号,教人去瞎摸索。他无论提出什么命题,总给人一个方法。甚至先给了方法,才提出要求。绝不象人家,出了一个没有答案的难题给别人,叫他去疲于奔命,自己又高在云端,好象很神秘,很了不起似的袖手旁观。譬如,你必须有智慧是一个命题,也是一个要求,更是一个难题,可是如何才是智慧,怎样才能有智慧,他却早已先告诉人们说:知人。知人就是智慧,能知人才能有智慧。这是读老子书,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地方。他既不以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模糊地强加予人;他又不卖关子。
1.知人者智。
有了"知人"的这条线索,就容易寻索了。人是最不容易知的东西,所以孔子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裂御寇》)。很早以前,姜太公就说过: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有的外貌似愚钝而心思睿智,有的外表似严正而其实不肖,有的形似温良而心底卑猥,有的貌似恭敬而心怀叵测...。复杂纷搅是人的世界,而没有人却又没有了世界。因此,人为人出了一道永远无尽的难题:上自国家政府,用对了人,就能富强致治,用错了人就会贫弱丧败。下至个人交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个人的存亡成败也完全与知遇密切相关。太公"知人八法",内容大致包括在孔子的"九徵"之中。所谓"九徵"是:一.远使之而观其忠,二.近使之而观其敬,三.烦使之而观其能,四.卒然问焉而观其知,五.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六.委之以财而观其仁,七.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八.醉之以酒而观其侧,九.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他说:"九徵至,不肖人,可得(抓到)矣!"(《庄子.裂御寇》)。一言以蔽之,就是用各种方法来测验一个人。譬如曹操使关公与刘备的妻子同住一个房间,就是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关公在门外站了一夜,通过了这项测验,以此曹操尊敬关公。历代有人讲究观察,考验人的,不外都是用此类的方法。话虽是这样讲,而事实上用尽了这些办法,也并不真正能够侦察出一个人的真伪来,譬如,要离行刺手能捉飞鸟,力能擒兕虎的公子庆忌。要离自断右臂,让吴王阖闾杀了自己妻儿,才假意去投靠庆忌,再经过了庆忌的反复九徵考验,一一通过,终于得到信任,而达到了刺杀庆忌的目的。可见通过"九徵"的测验,也未必一定能靠得住。换句话说,只一味讲究怎么去观察和认知世界上的人,即使用尽了一切可行的方法,也不见得就能得到真实的效果。很可能是自己在欺骗自己,以为已经掌握住了别人,却让自己更容易上当罢了?
西方企业里用人,常常参考"星座"。这和中国的生肖差不多一样的无稽,所不同的是:生肖十二年一转,星座是十二个月一转。我却经历过这样一件事,百事可乐的女主人翁Ellen Campodonico夫人,在我们闲谈中,常常说:双鱼座的人不能用。有一次我用了一个双鱼座的人,她知道了还特别来关照我一定要小心,最好把他炒了。不久这个人出了个大纰漏,所幸防范得早,损失不太大。这很可能只是个个案,并不能以一概全。不然,以"星座"来认人,似乎有点太简易了吧?而且凡是不幸生为双鱼座的人,岂不都遭了殃。逼到后来,不是他坏也是他坏了。其实,人的忠奸善恶,很难有一定绝对客观的标准。譬如韩非子曾比喻,一个人不见了铁釜,心疑是邻居家孩子偷的。于是越看那孩子,越认定是他偷的。后来铁釜找到了,就越看那个孩子越不象小偷了(列子里也有这个故事)。他又以卫灵公来作比,卫灵公宠爱弥子瑕,弥子瑕有一次吃着一个桃子,觉得很甜,舍不得吃完,就把剩下的桃子给卫灵公吃。卫灵公就到处对人夸耀,说:你们看他多好,多么爱我,连个好桃子都舍不得自己吃完。弥子瑕的母亲得了急病,他急着看母亲,就顾不得卫灵公的同意,驾着卫灵公的车子走了。卫灵公说:你看,私驾君主的车子,是犯重辟的,他都顾不得了,他多孝顺啊。后来卫灵公不爱弥子瑕了,掉过头来说他欺君妄上,于是分桃、驾御两罪俱发,把他斩了。如此说来,所谓"知人",主观心理占很主要的成分。而一个人的表现,与他背后的客观环境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个人的行为,很可能是在哪个特定时空,条件,环境,情况下,他有不得已非这么做的苦衷。因此,"知人"是不可以专从平面或表象上去认知,而须要从包容,体谅,更深一层的理解去关怀。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道德经27章》)。就是说:圣人时常怀着帮助他人的心,因而世上就不会有无用之人;有爱惜物的心,就不会有无用之物。善人是不善人的表率;不善人是善人的资材(不善人是使善人成为善人的条件,没有不善人就不会衬出善人。)。如果不知道尊重表率,不爱惜资财,即使被称为智者,也还是个大糊涂。由此可知,要完成老子的"知人"的这一个命题,一定要引出下面的"自知"才行。因为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完人,知人,并不是拿着显微镜去审察人家就能达成任务的,而"知人者"才是关键。
2.自知者明。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论是微妙玄通,还是明白四达,说的就只是"人之情,事之理。"简单的说,就是:通情达理。世上的一切,合理的才能存在,而合理就必须合情。只有通情达理之人,才能衡量出别人是否通情达理。列子有一个故事说:秦国姓逢的人有个儿子,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之后突然得了"迷惘"的病症。听到歌声以为是哭声,见黑以为白,闻香以为臭,尝甘以为苦,把非当成是,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无不倒错。有个姓杨的建议说:鲁国有个能人,或许可以治好你儿子的病。于是姓逢的就起程到鲁国去,经过陈国,遇见了老子。他把儿子的病症说给老子听,老子对他说:你怎么知道你的儿子真的得"迷惘"的病呢?现在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弄不清是与非,更被利与害所迷惑。只是大家一样,就没有人能觉得出来罢了。再说一个人迷惑,害不到全家。一家迷惑,害不到一乡。一乡迷惑,害不到一国。一国迷惑,害不到全天下。如果全天下都迷惑了,还有谁来说那是病呢?如果天下之人都象你的儿子一样,恐怕那个病的反而就是你自己了。至于哀乐,声色,臭味,是非等等,都是主观性很强的东西,谁能去匡正谁呢?就连我这么说,未必人家不说我是迷惘病的患者呐。何况鲁国的那个能人是最最迷惑于是非,颠倒于利害的人,他怎么能治得了你儿子的病啊?你不如背起你的干粮,快快回家吧!(《列子.周穆王》)。这段故事虽是寓言,不过也很能耐人寻味。
现代研究,人的认知,可分为四等:普通平面的认知,辩证的认知,深度立体的认知和超时空的认知。有些学者主张:对事物的认知,早已脱离了三度空间,现在已能达到十一度空间了。科学已经发展到连自己的界线也不分明了。其实在《庄子.秋水篇》里就早已说得非常清楚了。因此,天下没有绝对的完人,一个人即使在这里是个完人,在那里可能是个罪人。在此时是个完人,在彼时可能是个罪人。在这群人中是个完人,在那群人中可能是个罪人。对事物的认知必须先把时间、空间、立场、条件、环境、背景、角度...等等弄清楚之后,才有比较真实的效果。换句话说,只有自己才能知道自己在哪个立场和角度...。否则,就是等于盲目的大糊涂。自己若是能先把焦距调整得正确,庶几乎对人、事、物才能有比较正确认知。同时本身的条件,如果自己是"四自--自见、自是、自矜、自伐。"的带菌者,就完全失去了正确认知别人的能力。人类的行为是根据认知而来的,越是智识程度高的人,越重视行为前的认知。所谓:大丈夫做事,三思而后行。姜太公曾经把人的功能分为八等,他说:一.多言多语,终日言恶,为众所憎,可使要遮闾巷,察奸伺祸。二.早起夜卧,虽剧不悔,此妻子之将也(可以做老婆孩子们的领导)。先语察事,财物平均,此十人之将也。三.垂意肃肃,不避亲戚,此百人之将也。四.嫉贼侵凌,欲整一众,此千人之将也。五.知人饥饱,悉人剧易,此万人之将也。六.近贤近谋,使人知节,此十万人之将也。七.用心无两,行法不枉,此百万人之将也。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海之内,皆如妻子,此英雄之率,乃天下之主也。(《意林》)。他的认知累积得越多,他的功能就越大,成功就越大,地位也就越高。
此外,嫉妒是一个无形的杀手,是隐藏的两刃利剑,随时刺入彼此的骨髓之中。
3.胜人者有力。
人有一个身体,生来就有争取生存的本能,因而就必然会宠辱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好得而恶失,要维护所得,避免所失,人天生就有争胜夺利的本能。整个大自然里,充满了弱肉强食,物兢天择,适者生存的普遍现象。在人类的文明社会里,争胜夺利就改换了一种面貌而进行,一般表面上是不容易看到尖牙利爪的。英国的哲学家霍布士(Thomas Hobbes 1588-1675)形容这种现象为"万人对万人的斗争(War of everyman against everyman)"。这句话也成了代表他的名言,从而导出他的法律哲学,认为法律是解消人间斗争的唯一力量,开了现代"西方法治主义"的先河。然而,事实上法律并不能止争,不过是为斗争开辟了另一个新战场而已。老子早就说过:"法令滋彰,盗贼多有。"(《道德经57章》)。从法令滋彰到盗贼多有,这中间的森罗恐怖,黑幕重重,都尽在不言中。万人对万人的斗争,使人活得非常辛苦。譬如,人们只注意到刘邦是个胜了又胜的太祖高皇帝,他在宴会里曾经说:现在才明白当皇帝的快乐。可人们却没有注意到,他坐在深宫哭泣,有了病不肯吃药,只求速死。吕后强逼他吃药,他发狠把药罐子、药碗都打碎了。这就是一个胜利者说不出口,生不如死的辛苦状态。不论时代多文明进步,道德,宗教,主义,以及科技等的名义多堂皇,而人们争胜夺利的原理原则和手段,丝毫没有改变过,同时,将来也不可能改变。正如耶稣说:他们是粉饰的坟墓,是毒蛇的种类(《马太福音廿三章2-33节)7。不论坟墓的外表粉饰得多美丽,而里面都是人吃人剩下的枯骨,毒蛇的种类就是有毒,是不能改变的。又好比酸苹果树不能结出甜果子来,除非把它砍断,接上甜树的枝子(最新处理办法是改换基因)。人类也是一样,那还未进化得完全的人性里,带着或多或少的兽性,除非人类的生命体系能得到净化和进化了,就是人类须把带着兽性的人性,加以净化,从而进化成为道性的人性,改造成一个新的人类生命体系,才能自然有良善的行为。整个净化和进化的可能性就在老子的辩证法,老子--这位生命工程的大工程师--通过"争"(正)→"不争"(反)→"无所争"(合)的方法论(详细内容请参阅《争,不争,无所争》一文),换给予人类一个崭新的生命体系。以不争否定了争,又以无所争否定了不争。他在《道德经》里提出了"九个不争",彻底扬弃了一个以毒蛇为本质的种类和人吃人的社会。新人类的生命体系是象水一样的善利万物,只有贡献,没有争夺。从而,人类的生活才能不是永无止境的辛苦吃力,而是安平乐泰。因为不争比争上算多了,省力多了,良善多了,智慧多了。不争之争的结果是:万人都是胜利者。
要完成"胜人"的这个命题,就必定要引出"自胜"。
4.自胜者强。
自古以来,胜人的手段无非是:饱以老拳,痛揭疮疤,陷井圈套,阴挖墙根,暗中放箭,乱撒野火,笑里藏刀...尔诈我虞,你来我往,冤仇世代相传。斗到后来,可能什么都不为了,只斗一口气。即使抱定"我不犯人"的宗旨,说不定突然之间,什么冤家犯到头上来。因此人人都活得非常辛苦。何以这么辛苦,就是因为人性里遗留下了可怕的不纯成分。虽然孔子是一个圣贤,别人也大多那么认为。可老子一见到到他就指出别人见不到的:骄气、多欲、态色和淫志,叫他赶快把这"成分"净化掉,祛除掉(《史记.老子列传》)。骄气产生嫉妒,就是那无形的杀手。多欲产生贪念,就是那蒙蔽睿智与人性的毒雾。态色制造假冒伪善,就是欺骗狡狯的巧饰。淫志生出膨胀的野心,就是一头吃人的猛兽。由于这些都是深密隐藏在人性的底部,智识程度越高,它们就埋藏得越深。埋藏得越深,爆发起来,威力和杀伤力就越大。伤害了别人不算,自己也受到同样的伤害。一个大圣贤可能就立即变成了大恶魔。因此,老子曾经断然的教人绝对不可对自己姑息,一定要痛下决心来斩断那个虚伪圣贤的假仁假义和巧智狡黠,他断然主张"绝圣"和"弃智"(《道德经》19章)。这就象是医生治病,在手术室里好象是把张三割了,其实是割掉了张三身体里面的大毒瘤,使张三可以继续健康地活下去。可惜生命体系里的不良成分,不能仰赖于别人,非自己动手不可。一个人如果对于自己的"四自"不能认知,不能痛下决心祛除它们,他整个人生的胜利和成功就完全无望了。
岳飞好饮酒,高宗拊其背说:今国难方殷,卿未可嗜酒。飞遂戒酒,终身不饮。岳飞的自制力如此,断然力行,所以他能大小数百战,攻无不胜,战无不取。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因为人有认知的过程,有的时候,人在迷惘之中,需要别人的"当头棒喝"。老子给孔子的是"当头棒喝",赵构给岳飞的也是"当头棒喝"。老子警告过:"强梁者不得其死"(《道德经》42章),也是"当头棒喝"。《好了歌》也可以说是对一般人的"当头棒喝":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红楼梦》第一回)
这是根据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道德经》26章)而发挥的。就是教人不可执着沉溺,要象燕雀一样,超然在物欲之上。
试想一个人如果连手中的一根烟,唇边的一杯酒都胜不过,如此一个弱者却心心连连要与天下人争胜,夺利,岂非是一个自不量力的大糊涂?
5.知足者富。
一个人经过了智、明、有力和强的历程,毕竟已经至少成功了一半。世间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就是根据他的财富。就是苏秦的嫂嫂说的:"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也。"老子没有反对或歧视人家富有,不过根据事理,预先告诉大家:"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道德经》9章)的事实和规则,不要误认"金玉满堂"是可以永远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对它舍命的追求不已。钱财的本身并不是坏事,老子主张人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80章),如果没有钱,这些怎么能办得到。
钱财这个东西却又有它的特性和规则:一.如果你真的非常爱它,想要它,只要你肯辛苦,早晚一定能得到它。二.如果所得的钱财是因为劳苦贡献而来,它是报酬性质的,你就可能有权享受它的好处,否则可能是惩罚的性质。(美国人有调侃语说:人家突然发了财,是上帝的惩罚到了。)三.惩罚性的钱财会同时带来疾病死亡,家反宅乱,口舌官非。四.钱财不论多少,不花则已,一旦花起来,很快就会一去不复返。五.钱财收在箱笼或柜橱里,是箱笼或柜橱的钱财。埋在地下,是地下的钱财,存在银行里,是银行的钱财,只不过名义上是你的。六.即使只是名义上的所有,如果你自己不肯花,却必然会有一个最亲近的人来替你花,花到你象流血一样的疼痛。七.有了钱财,在别的方面的幸福就会被削减,成为鳏寡孤独,无后。八.钱财放着,有虫子蛀,会上锈,还有盗贼来偷。以上"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具体内容和法则。俗语说:"人无横财不富"。美国有人对那些中了彩票的人,追踪调查,发现:没有一个有幸福的结果,也没有一个能真正留得住那些横财。
人不嫌钱多。正如《好了歌》中说的:终朝只恨聚无多。而富有的定义也是很相对的。譬如一个小学生,荷包里有了十块钱,心里就很高兴,认为自己很富有了。一个中学生,荷包里有了几百块钱,就觉得自己不错了。一个大学生,要有几千块钱才能满足。再接下去,几万,十万,百万,还会觉得少些。到底多少钱才算富有,世界上没有人能设下过一定的标准。这山还有那山高,钱财也没有止境。因此,追求钱财的也没有止境。即使赚得亿万钱财,并不能抱着睡觉,只不过是个名义而已。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富翁,只有名义上的富翁。有钱佬,其实是:有钱的穷人。因此,老子给富有下了一个定义:知足者富。只要一个人说:够了够了,霎时他就是大富翁,即使他腰里只有十块钱。满足才是富有,不满足永远都是穷人,因为这山看着那山高。
世界上只有一个办法,能使钱财源源不绝而来,就是把你现有的钱财施舍掉,做好事给掉。老子说:"既以与人,己越多。(《道德经》81章)。施比受更为有福。
6.强行者有志。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好比是一个人的求学时代。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好比是就业时期。到了知足者富的阶段,至少已经发展到一个领导的地位了。位尊而多金,这是人的转戾点。这个时候,人就会踌躇满志,开始腐败。就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也都不能例外,遑论其他?此时,老子特别提出警告:要人必须警惕,要本着原来志向,坚持力行。不然一旦松懈,可能前功尽弃,而且贻害无穷。
7.不失其所者久。
不失其所"以",不失其所"是",不失其所"本",不失其所"势",不失其所"时",不失其所"有",不失其所"止"。
"不失",意思是,不迷失,不放弃。这是上一句"本着原来志向,坚持力行。否则,就会前功尽弃"的延伸。如果一个人一生的努力不过是个泡沫,功效不能持久,就不如不曾努力还好些。因为眼看着自己的努力的成果化为乌有,这个痛苦是没有法子形容的。
韩非子在其《难势篇》中引《慎子》说:"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这是说:物各有所本,有所是,有所以,才能有其势。就如龙如果没有云,蛇如果没有雾,就会和蚯蚓、蚂蚁一样卑微,不足为奇。这和虎落平阳被犬欺,相呼应。这是韩非子对"不失其所"的理解。
那么,这与"久"有什么关系呢?墨子的解说是:"久",弥易时也(《经》)。久,古今旦暮(指所有的时间)(《说》)。同时墨子说:"久",以止也(《经》),就是"用止"才能久。什么是"止"?王凯运注:"止,撑柱也。"久,就是能有撑柱。不会倒塌,故能久。"止"在《易经.艮卦.彖》说:"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统而言之,要功业能长久有意义于人类,必须自己不迷失,不放弃自己原来的面貌,原来的根据,原来的志向,原来的坚持,原来的信念,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再接再厉,终于把自己的贡献,让人们能长久受益。
8.死而不亡者寿。
死而不亡的"亡"字,在室町旧抄本,中部四子本,意林卷一,群书治要卷卅引的道德经里,均"妄"。河上公本虽作"亡",但注云:"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这里也把它当作"妄"字解。而帛书本则作"忘"。如果把"不亡"当"不妄"解,就是不妄死,不白白的死去,要死得有意义。那么就有:"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意义。如果当"不忘"解,就是有功德于人,虽然死了,人家还纪念,不会忘记。即使是用"亡"这个本字解,死而不亡,就是虽然死了,还象没死一样,成了"不朽"的意思,与"不忘"意义相近。同时遍观老子的理论,要人为贡献而活。贡献的结果,就是有功德于人。有功德于人,自然人即使死了,人们还会纪念他的功德而不能忘怀,也就"不朽"。
只要是人,有生必有死。庄子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从上面的"不失其所者久"来看,似乎老子并没有太注重"佚老"这一点,贡献应该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吧。近来医学也证明:老年人不应该就躺在沙发上不动,象似在享福,其实是找死。老年还是要尽量活动,才能延年益寿。这样老子就又说对了!不过,死确是最后的安息。俗语说: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至于有没有来生,老子没有提过。从老子所有的话里,也没有丝毫的暗示,所以不便瞎替老子做主张。不过,如果人的"灵魂不死",还有"转世"的话,老子就没有必要说"死而不亡者寿"的话,因为反正死了并没有了,珍惜今生也成了没有必要的事了。即使真的还有来生的话,而人到了"来生",根本对"今生"完全没有了记忆,既然完全没有记忆,资料的联系断绝了,两者之间就完全不相干了,这种"来生"还有什么意义?与彻底死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来生,也等于没有,讲了也是白讲。所以老子,庄子,列子都不提有这样的事,是很明智的。人死了之后,唯一还能延续的,就是人们对他的感激和怀念。即使是中国的儒家,墨家,法家...也都同意这种实证的观点。也都劝人追求不朽,不朽不是飘渺无稽的灵魂不死,而是为人民立德,立功,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何等的心胸,何等的抱负,何等的行事,何等伟大而充满意义的人生!
现代中国人没有不知道郑板桥这个人的。虽然他会画竹子,可中国会画竹子的人很多。虽然他会作诗作文,中国会作诗作文的人也很多,虽然他做过官,不过只是个七品县令的芝麻官,比他官高爵显的有的是。怎么在那些当时比他富贵,比他有名,比他轰轰烈烈的人们,没有人还记得那些人谁是谁?而郑板桥确是一直让人记忆着,不是因为他真的为人民做了几件好事是什么?因此,郑板桥是死而不亡的了。
一个人的成功,在老子来说,不仅是他曾经一时成过功,也不仅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而是要他的功业永久长存,让人民一直纪念他,才算是完全的成功。老子的"八字诀"就是完全成功的指导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