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环2充不了电贴吧:【博武国际武术网】———手挥琵琶的左脚尖该翘多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2:47:55
  一次,我在习练杨式太极拳(八五式)手挥琵琶一式时,太极拳名家胡开宸老师指点我。他让我在定式时,左虚步足跟着地,将脚尖稍稍放下,脚掌几乎虚贴地面。我顿时有一种新的感觉,一股暖流流下涌泉,连脚趾也感到十分舒服。胡先生说:“这个动作在定式时,左脚尖应是微微翘起,脚掌虚贴地面为好”。我听了不以为然,我一直是这样练的,左足翘起与地面成30度角,高度约有一个拳头高。难道几十年来都打错了吗?于是,我找出傅钟文老师的照片。我刚好有一张傅老师演练手挥琵琶的拳照,我测量了傅老师左脚尖翘起的高度,经过换算,高度约有9公分之多。我再查阅我手头的资料,来寻找我的依据。1921年出版的《太极拳势图解》手挥琵琶的左虚步,“使全身重点,移于右腿,如丁虚步”,没有说明丁步如何虚,但附图左足几乎是平放的。1925年《太极拳术》第14页“左足随身收近,足跟点地,足尖翘起。”第10图拳照中杨公澄甫的左足脚掌几乎是平贴地面的。1931年《太极拳使用法》“左脚随往后稍提脚跟着地脚掌虚悬”,如何虚悬?这张杨公的拳照是脚尖翘起的。1934年再版《太极拳体用全书》仍然是同一套拳照。这套1931年的拳照,成了杨式太极拳的经典,习拳人都奉此为圭臬,用以对照拳架演练得正确与否的标准。即使后人撰写的著作,仍无法脱此巢穴,他们的附图左脚尖也一定是高高翘起的。

    我又请教傅钟文老师《杨式太极拳》一书,是“左脚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左虚步。”35图是根据杨公拳照绘制,因此,脚尖仍是高翘的,看不清“微抬”的“微”该是怎样的。还有一些名家的著作,如王志远老师书中说明:“脚尖微翘”,图49的左脚尖翘得低了些,但好象还不够“微”。如赵幼斌老师书中也是:“脚尖微翘”,附图是按杨公拳照的,仍是翘起。但他的拳照图52左足尖几乎看不到翘,脚掌似乎平放在地。奚桂忠老师的《杨式太极拳答问》写得最为详细:“左脚稍往后偏右提回间隔一脚宽度的距离,脚跟轻轻着地,脚尖略翘起,膝微弓,成左虚步。”大师们的拳照有翘的,有几乎不翘的,该学谁的?“略翘”、“微翘”或“微抬”脚掌与地面的夹角都是应该是很小的,可惜没有比较准确的数据可以参考。也就是说,手挥琵琶定式时左脚尖该翘多少高为宜?9公分、7公分、5公分、还是1、2公分?这成了我心中之迷。

    我再反复观看傅钟文老师的录象,动态的影象使我方才大悟。傅钟文老师在演示手挥琵琶一式时,左脚稍往后提回时,脚尖是翘起的,当脚跟轻轻着地后,脚掌慢慢松开下沉,脚掌与地面的夹角也从约30度,逐渐减小到5度以下,在定式时,左脚掌几乎虚贴地面。这时候他的左脚尖才是真正的“微翘”或“略翘”。王荣达老先生,傅钟文大师曾表扬他拳打得最象杨澄甫,他演示的动作也跟傅老师一样,在定势时左脚尖也是近乎虚贴地面。我又观看赵幼斌老师的录象,与傅老演示的也是一样的。在本文即将完稿时,我收到奚桂忠老师寄来的《杨式太极拳》一书。书中刚巧有一张傅钟文老师演示手挥琵琶的拳照,老师的左脚尖微翘,几乎平贴地面。

  杨公澄甫的经典拳照,左脚尖翘起约30度。而且,受这经典拳照的影响,几乎后辈著书立说,该动作的拳照也大都模仿杨公经典,高高翘起。但是,如果作为定式保持这个姿势,是很不自然的。脚尖翘起的角度近乎极限,脚踝部分僵而不松,气血运行必然受阻,气血不畅,劲又如何能节节贯串顺达趾稍?如同手部过度的坐腕会阻碍气血通达于手指一样。而且容易造成膝不易微弓、臀部后凸的毛病。这是,我在公园里观察这一动作时常见到的。我们比较注意手部的放松,却不太注意脚的放松,尤其是脚掌枝稍的放松。杨公的这张拳照似乎有些不妥。写到这里,恐怕有人要骂我狂妄,胆敢怀疑起杨公来了!敢说杨公错,岂不是要欺师灭祖?这是要犯众怒的。我无论如何没有这个胆量去冒天下之大不违。其实,错不在杨公,错是错在照相上。我在《也谈保护杨式太极拳》(发表于《中华武术》2009年第5期)一文中说过:“杨澄甫的拳照是珍贵的遗产,但也是时代的无奈。拳照只是反映拳架中的76个节点,不能象录象那样完整反映拳的全过程,而且必竟反映的是外形,不是拳的全部内容。”同样的,在反映手挥琵琶这一动作时,拳照只反映了整个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点。而照相拍摄时选择哪一个时间点,这个点是否准确就是一个问题,是值得推敲的。把左脚提回落下的一瞬间,作为这一动作的定式摄下来,是不妥当的,是操之过急的。如果再等上一二秒钟,再咔嚓一声按下快门,那时的拳照肯定比现有的会更好、更准确。那时脚尖也放下去了,气血也松沉到脚趾,不是更好吗?杨公的经典拳照还有两张:提手上势和肘底看捶,这两个动作也是同样的问题,(我本想三个动作一一分析,那样写读者会嫌罗嗦的,选择手换琵琶作典范,举一反三即可。)也是照相拍摄时选择的时间点不那么准确,早了一二秒钟。这几张照片,强调了虚步的脚尖要翘起,而没有注意翘了以后还要继续松开。翘起是过渡性,需要过渡到“微翘”的地步才好。上世纪二十年代,摄影并不象现在这样方便,杨公用照片来表示动作,在当时是很先进、很科学的。然而,杨公的这套拳照,照片拍得还不够多,如单鞭的实腿扣转缺少过渡照片来表示,以至,为后人留下了争议。其中有几张照片,从角度、时机等方面来说,拍摄得并不十分完满,(傅老师在《杨式太极拳》第65页也到。)也就是说是有瑕疵的。经典拳照的瑕疵,造成了成千上万人习练中的瑕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因为对杨公澄甫的崇敬和崇拜,几乎没有人敢怀疑经典拳照中会有瑕疵、不够精确。我就是依样画葫芦练了几十年,要不是胡开宸先生的提醒,我还会糊涂下去。环看周围的拳友、公园里的老少爷们,甚至可能是成千上万的的人们,他们都在认真地操练着左脚尖高翘的拳架,我感到这并不是件小事情了,需要提出来讨论,恳请明师来指点迷津。或许是我说错了,我愿接受批判。错我一个人不要紧,我必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卒。如果,我说的没错,我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注意,并一起纠正这几个动作上的瑕疵,让杨式太极拳准确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