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是什么品牌:用心,才能够做出“好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23:11:40
【烹饪技巧】教新手学做菜
新手学做菜(一):好心态好厨具
这是我近十年的做菜心得,只一万多字就能说个大概,即使算不上「字字珠玑」,也勉强称得上「精简扼要」吧?
谈起做菜,原本我也是「新手」(谁又不是?)。直到退休以后,我先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学,后来是越来越投入、越来越驾轻就熟。很多朋友知道我会做菜,都露出非常讶异的表情。有的朋友好奇是什么力量支持我学习做菜?
我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回答他们。
今年母亲节全家族聚餐,十几道大菜全由我「独力」操刀;每一道菜上桌以后我都会亲自尝一口,然后说出自己对这道菜的感想。
其中一道是栗子炖肉,酱油放多了。我才说「有点咸」,家人竟众口一致地说:「咸好,下饭。」
接着我试韩式凉拌菠菜,海盐放少了。我有点惭愧地说「太淡了」,没想到家人又众口一致地说:「淡好,吃了健康。」
从这两种反应,明白支持家人做菜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吗?
没错:鼓励!
多鼓励,少责难……,最好是完全不要责难。
如何鼓励呢?
管他什么菜,一端上来就先喊:「好,漂亮」;接着,不管是咸或淡,都夸说:「我就喜欢这样,好吃/健康」;最后,眼一闭、牙一咬,把菜吃个精光——试试看这种鼓励方式,谁可能不卖力做菜?
我家人就是这样对我,一路鼓励到现在,成功的菜色占十之七、八,纵然失败,也不至于难以下咽。
此外,许多人做完菜以后厨房是一片狼藉。我是边做、边收、边洗,结束时厨房大致能保持七、八成的清洁度。
两个「七、八」,即使没开餐厅的本事,也应有资格教「新手」吧?
进厨房的心态
不管做什么事,我都强调「发自内心」。
假如不是发自内心就不可能尽心尽力,结果是你痛苦(心情不好),你的家人也痛苦(吃你做出不及格的菜),那还不如不做。
所以,正式学习做菜之前,请先认真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一、牺牲奉献
谁天生喜欢做菜?
或许真有这种怪胎,但绝不是我,否则当初我应该拜师学艺当厨师。
绝大部分的人都和你我一样——喜欢过「饭来张口、茶来伸手」的舒坦日子。之所以会进厨房,十之八、九是迫于形势。
也因此,学习做菜第一个要有的心态,是必须抱持牺牲奉献的伟大情操。
的确是伟大的情操,因为是牺牲了自己、奉献给别人。
例如当家中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截至目前为止,我从来不曾动手为自己做一餐「像样」的饭菜。
顶了天了,就是拿出冰箱的剩饭剩菜,使用微波炉热一下。
大部分时候我只吃一个面包、两片土司。
对口腹之欲不强的人,进厨房做菜尤须抱持牺牲奉献的精神。
二、胜败乃兵家常事
新手学做菜必定会经过一段失败的过程。
例如鱼煎得粉身碎骨、菜咸得难以下咽、肉硬到咬不动、面条软烂一团像浆糊……,或是菜刀切到手指、四溅的沸油在手臂烫出几个水泡。
只要进过厨房,谁不曾如此?
没有谁天生能做什么,都需要经过一段学习、失败的过程。
要咬牙撑过这段学习的过程,再之后,你铁定会感觉……
三、做菜很容易
天下的事情都是一个道理——先苦后甘!
入门之初感觉是各种痛苦、各种挫折、各种沮丧。一旦掌握到其中几个诀窍,之后便能应付自如,接下来不单不以为苦,反而能享受个中乐趣。
例如学骑单车。
开始的时候会摔、会怕、会受伤——没有一样不苦。可是,一旦掌握到平衡的技巧,剎那间便能自己踩着单车,享受「迎风悠游、一往直前」的乐趣。
做菜也是一样,诀窍只有那几个。
毕竟不是开餐厅、做大厨,要做几十道很费工、很复杂的菜色。只是为家人做几道家常菜,一旦跨过入门的门槛,必定会感觉:做菜原来那么容易!
四、利己利人
我常常外食,很清楚「吃不腻」的餐馆「少之又少」。
除了口味,卫生条件更是令人担忧。
别说是小餐馆、路边摊,即使是颇负盛名、收费不低的大餐厅,我都有吃到腹泻,朋友因食物中毒而紧急送医的纪录。
油腻、重口味、食材品质、卫生条件……,外食吃到后来,会有那种「无处可吃」的无奈感。这时候,自己动手做菜的优点就出现了:经济、方便、健康、养生,而且通常还很可口。
所以,为了自己、为了心爱的家人,都有学做菜的必要。
以上四种心态是学习做菜的基本心理建设,具备了以后,再着手准备后列所需的厨具。
厨具
选对工具,而且能正确地使用工具,是学习所有技艺的第一步。
如果有兴趣,不妨到百货公司贩售厨具的摊位逛一逛,可能你会很意外,厨具竟然如此之复杂,有的品牌还贵得好离谱!
大餐馆大厨要求的全套厨房设备至少是几百万元。有的大厨单单是使用的一把刀——看似貌不惊人,叫价就要台币几万元。
我没那么大的野心,更没那么大的能耐,经过仔细检讨,认为一个合格的家庭小厨师,至少应具备以下几样常用的厨具:
一、菜刀
我使用过的菜刀如相片一(别急,不是需要这么多的菜刀,只是拿出来做个比较)。
1、标准中式大菜刀:刀身重、「惯性力」大,万一掉落地面或切到手指都很危险。特别提醒,中式大菜刀切菜的动作叫「剁」,一不小心就有把手指「剁」掉的危机。
2、刀身的宽度不够,刀刃带弧形的范围太长。
3、刀身的宽度虽足,但刀刃前方缺少弧度。
4、刀身的宽度窄了点,刀刃前方也缺少弧度。
5、刀身一体成形,看起来真棒,只可惜「刀背」太厚(请参考相片二)。

刀背厚的原因通常是「材质」不够硬——因而可合理推断,这种刀的刀刃应该不够锋利(5号刀的确如此)。
6、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是我最习惯使用的菜刀。
经过常年实际使用的经验比较,最后我最习惯使用的是6号刀(相片三),

它的好处如下:
1、刀身轻,「惯性力」不大,使用起来既轻巧又安全。
2、刀背薄(材质有一定的硬度),切东西比较省力——可能你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切东西类似把刀「挤」进一块食材的中间;如果刀背太厚,「挤」起来比较费力(各试用一次你就会明白)。
3、刀身有一定的宽度(不要小于四点五公分),否则切完菜,用刀身托起菜丁很不方便(不妨试试看,使用很窄的水果刀切蒜,切完以后把蒜末「移」到盘子里——刀身太窄,移起来非常不方便)。
4、重点是「刀缘前端有段弧形」,切菜时此弧形始终「顶住」菜板——当成菜刀的「支撑点」,切菜时只须抬起刀的尾端,上、下机械式地压动——很容易控制刀口的位置;另一只手压住要切的食材、徐徐往前推送。当然,如果食材太厚,无法使用这种切法,而必须把「整把刀子」抬起,凌空地上、下切动——菜刀失去了支撑点,刀口的位置「不容易控制」。不容易控制刀口会造成两个问题,一是切出的产品「宽窄」不一,二是不安全。
相片三的菜刀购自传统市场,售价只有两百五十元,使用至今已超过好几年,刀刃一如以往的锋利(材质够硬)。
我买过一把两千多元的日本刀,全没这把好用。
可见得好刀不必贵,贵的也不见得好用。
二、炒锅
我常使用的炒菜锅只有三个(相片四,都有盖子,只是没摆出来):
1、二十八公分平底锅:用来炸食物,以及煎小一点的食材,例如荷包蛋、火腿片。
2、三十二公分平底锅:煎大一点的食物,例如葱油饼、整只鱼。
3、四十公分炒锅(圆底):除了煎、炸食物,其他全使用这个锅子。
炒菜「沾锅」是很令人沮丧的事,因为它带来的挫折感很大。
如何不沾锅?
各种技巧都有,但全没使用一支「不沾锅」来得有效。
不沾锅用久了也会变得沾锅。这时不要吝啬,也不要觉得旧锅子「看起来还很好」。该换则换,尽快买一支新的锅子。
不必选名牌,又可延用旧锅的锅盖(省钱),通常七、八百元就可以买到一支品质不错的锅子。
使用不沾锅要注意「使用过后的清洗」——刚炒完菜,趁着「热锅」立即使用「棕毛刷」,在水龙头底下顺/反时针清洗——切记啊,这是很重要的重点。
也就是,趁着热锅,水龙头一边开,一边使用棕毛刷顺/反时针清洗。
等锅凉了再洗,由于食材和锅底「凝结」在一起,难度会增加许多。
又因为难度增加,以致倾向使用「较硬」的材质清洗,如此更容易刮伤锅底。
除非锅底很清洁,没什么残余物,锅凉了再清洗也无妨。
三、烤箱
烤箱不必太大,也不能太小。
太大了火力不集中、耗电、浪费,使用的机会也不多。
太小了限制多,许多菜都不能做。
烤箱到底要多大呢?
对于一个小家庭,我的建议如下:
1、容量二十到三十公升:家中人数只有一、两人,二十公升左右就足够;否则,最好选择三十公升。
2、控钮要包含以下三种:
A、温度:最高到摄氏两百五十度。
B、火源:上火、下火、上下火、旋风(烤箱内有一个小电扇,目的在空气循环,保持烤箱内均匀的温度)。
C、时间:最高到六十分钟。
3、烤箱的门由透明玻璃制成——不必打开烤箱的门,透过玻璃就可以看到里面食物烧烤的状况。
满足以上条件的烤箱,价格通常在两、三千元。
品质好的烤箱代表:
1、温度精确;温度控钮设定多少,烤箱内的温度就是多少。
2、隔热效果好:好不好,一试便知——用手触摸使用中的烤箱,如果外壳发烫,表示隔热效果差,如此不单耗电,还易产生危险。
四、电子锅
电子锅的用途只有一项:煮饭。
米饭毕竟是我们的主食,因此功能虽然只有一项,也不能少。
五、电锅
电锅的功能非常多样化——可蒸、可煮,甚至可以烤;本来可以取代电子锅,只是比较两者「煮饭」的差异,由于电子锅略胜一筹,所以省不得。
假如你不喜欢吃米饭,或是不太在意米饭的品质,那么可以省略电子锅,因为它满贵的。
买电锅的时候要注意,因为电锅具备「蒸」的功能,因此锅口的直径最好能配合你家所使用的蒸笼(相片一)。
六、闷烧锅
某些菜需要「慢慢炖」,往往一炖就是几个小时。
好比说猪脚、牛腱、猪肚。不炖那么长的时间不容易烂。
假如使用一般的锅子,浪费能源也罢,麻烦的是炖太久,水蒸气损失太多,如果粗心而疏于照顾,可能炖到一半锅子就干了,把菜烧焦了。
知道什么是闷烧锅吗?
就是「绝缘」特好的炖锅。
假如家里已有压力锅,可以省去闷烧锅。
我之所以不用压力锅,是因为「压力」二字让我有「压力」的感觉。
七、汤锅
或许不是这个名称,不过我这么叫它(相片二)。
汤锅最主要的功能是熬汤,所以我叫它「汤锅」。
尤其是熬一大锅鸡汤,非得要使用汤锅。
汤锅的特色如下:
1、锅壳厚,所以保温效果好。
2、容量大,可以轻易放入一整只鸡。
3、锅盖有一定的重量,与锅身的密合度又高(相片三):

除了锅盖的三个小孔,炖煮时水蒸气「不容易」从「盖与锅」的接合处泄露;也因此,一锅汤加到八分满,使用小火炖上一、两个小时,最起码还可以保持七分满。
以上介绍的是几个常用的厨具,其他像是「长筷子」、锅铲、削皮器、开瓶器、开罐器、漏勺……,虽然也不能少,但由于使用的机会不多,而且并没特别需要介绍的地方,这里略过不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不要小看这几样简单的厨具,万一选错了用不顺手,菜做失败也罢,麻烦的是可能带来的危险。
不顺手就换,是使用厨具的最高原则。
例如不同厂牌的削皮器,外形看起来几乎完全一样,使用起来却有天坏之别——有的削起来很顺手,有的却经常卡到削不动。
到底差别在哪里呢?
细细分析当然有它的道理,但千种道理都讲不过一项「实作」——顺手就是好,不顺手就换掉。
总之,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厨具,而且不要吝于更换。
新手学做菜(二):好材料好做工 做菜的基本概念
开始学做菜之前,最好先了解必备的基本概念,如此才不会走冤枉路。
就好像减肥,假如只是限制自己只能吃水果,却不知应避开甜度高的水果,减到最后可能适得其反——不单不瘦,反而胖了几公斤。
基本概念错误,肯定要走很长的冤枉路。
针对做菜,应该具备「食材、配料、做工」等三方面的基本概念:
一、食材
有一次朋友邀我到他家,想请我吃他亲手做的烤牛肉。为了说服我前往,他吹嘘自己做的烤牛肉有多么好吃……;讲到一半,我插口说:「这道菜的重点是那块肉。如果肉质好,随便烤都好吃;如果肉质不好,怎么弄都不可能好吃。」
听到这,他太太在旁边大笑说:「你遇到行家了。」
我不是行家,不过很清楚,一道菜做得好不好,食材的本身占了成败的四至六成。
好的食材不必做工,只要弄熟了……,甚至生食都好吃。
不好的食材即使五星级饭店的大厨出手,也不可能好到哪。
也因此,学习做菜入门的最基本观念,首先是挑选品质好的食材,其次是要想办法发挥食材的特色。
要如何做呢?
1、了解什么食材到哪买、向谁买
餐厅成功的最基本条件,必定是拥有一个价格合理、来源稳定、品质有保障的货源。
不具备这个条件,不要冒险开餐厅。
同样的,学习做菜的第一课,是了解什么食材应该到哪儿去买,以及向谁买。
向固定摊贩购买固定的食材,除了不易受骗,还省时省力。
学习做菜之初,如果有可能,请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妈妈带你走一遍市场,告诉你哪些食材到哪儿买、哪些摊贩比较有信用。
假如不存在这么一位老妈妈,那就留心那些「老妈妈」型的「老客人」,大部分都向哪一个摊贩购买。
就好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找餐厅吃饭,顾客人数通常是最正确的指标。
当然,以上全是理想。
有的摊贩「认人」——见到生手就欺,见到熟客才老实。
也因此,要常上市场、常和摊贩打照面,也尽可能和摊贩聊一聊套交情。
我就是如此。
如今混久了,很清楚哪些食材到哪买、向谁买。每次前往市场,出发前先写一张采购清单,接着想一遍如何走,路程最短;某些食材因为处理费时(杀鸡、杀鱼),我都是直接交代一声,等回过头来再取货付款。
摸清楚采购的门路,是确保食材品质的第一步。
2、眼看、手捏、鼻闻、口尝,检验食材的品质
食材品质的好坏,外表大约就能看个五、六成。
假如无法确定,不妨拿起来用手指捏一捏,或是用鼻子闻一闻。
还是不行,用嘴巴尝一尝也无妨。
这些全要靠经验的累积,以及旺盛的求知欲——上网找资料、问朋友,或是直接问摊贩。
不必自己一个人「埋头苦干」。
我大部分的经验来自于摊贩的教导,少部分来自于网路的查询,更少一部分是自己的摸索——即使如此,目前也只能确保六、七成食材的品质。
识货,不是一件能够轻易学习的技术。
3、抓住食材的季节
台湾有句谚语:正月葱、二月韭、三月苋、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七月笋、八月芋、九芥蓝、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意思是正月产葱,二月产韭菜、三月产苋菜、四月产空心菜、五月产葫芦瓜、六月产丝瓜、七月产笋子、八月产芋头、九月产芥蓝菜、十月产芹菜、十一月产蒜头,以及十二月盛产大白菜。
当然,这是早年的谚语。如今农业技术大幅改良,加上气候的变迁,许多食材已经改变了它的盛产期。
不管如何,做菜要尽可能选用当季的食材。
当季的食材既新鲜,又好吃,还便宜——多重要!
若不是当季,因为产量少所以价格贵,生长期不对所以难吃。
如何知道是当季食材?
先上网看一看相关资料,再到市场看实际「卖况」——许多摊贩都在卖,而且一落一大堆,价格又不贵。
4、掌握食材的特性
食材也是有「个性」的,各有各的特色——有的重新鲜、有的宜冷食、有的要慢火细炖、有的要大火快炒。
例如马头鱼适合清蒸、肉鱼适合油煎、草鱼适合红烧、黄鱼适合糖醋、圆鳕适合烟燻、鲑鱼头适合烧烤。
用错了做法,例如将高级牛肉拿来红烧,简直是暴殄天物。
高级牛肉就是要用大火、瞬间加热、封住原味,半生半熟吃下肚,那才能吃出高级牛肉的质感。
学做菜,一定要了解什么食材适合做什么菜。
5、正确处理食材
把食材买回家,先要经过一段处理的手续,如果方法不对,也会降低食材的品质。
例如螃蟹,要趁活的时候「冰昏」,再迅速「分解」,然后大火快蒸,才能保持蟹肉鲜美的滋味。
又例如绿竹笋要削掉边缘「硬」的部分、大豆苗应摘除老的梗、茄子切开以后不能「风干」太久、酸菜下锅之前要拧干卤汁……,每一项处理方法都不能马虎,才能呈现食材最佳的味道。
6、主题只有一种
吃过牛肉混和猪肉做成的狮子头或水饺吗?
喝过土鸡和番鸭共熬的热汤吗?
或许你有,不过我从来没有。
我也从不曾听过哪家餐厅做过类似的尝试。
我相信,只要受过一点训练的厨师,每一道菜都只应呈现一种「主题」。
为什么想喝鸡汤?
为什么想吃牛排?
不就是因为想品尝鸡/牛的味道?
每一种「主要食材」都有各自的特色。
两样混搭在一起,到底想呈现什么呢?
7、哪些食材适合搭配哪些食材
主题虽然只有一种,配菜却可以有许多。
这时候,要留意什么适合搭配什么。
例如红酒配起司、白酒配海鲜、松露炒鸡蛋、腊肉炒大蒜……,正确的搭配,才能将食材的特色完整呈现出来。
什么食材适合搭配什么,对于初学的新手并不重要。
因为在初学的阶段,新手必然是依照食谱的指示——早有前人丰富的经验,何需烦恼适不适合?
就怕哪一天一个人在家,瞧见冰箱里面剩了几道食材,突发奇想就让它们一起下锅,胡乱凑数地炒成一盘。
或是,冰箱里面有几道剩菜,因为偷懒,一家伙地「同锅一煮」。
什么食材适合搭配什么食材——多想一想你在餐厅已经吃过的菜,避免做出太「出人意表」的创举。
二、配料
配料应具备的概念比较简单,只有三项:
1、掌握配料的特性
西洋配料千奇百怪,连我都搞不太清楚,所以也无从教起。
至于东方配料,诸如盐、糖、酱油、麻油、米醋、豆瓣、味噌、味精、胡椒、米酒、辣椒、九层塔……,首应了解它们的基本味道是什么。
别以为你都了解。
好比说酱油分浅色、深色、白色,知道它们的差异吗?
另外,相片一有三种辣椒,看起来都很辣,吃起来却完全不同。【相片一:左边的小红辣椒「非常辣」,中间的大红辣椒「微辣」,右边的「糯米椒」不单不辣,还有点甜味,可以当成蔬菜吃。】
其次,这些配料除了有「优、劣」之别,不同的品牌也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味噌,有的贵、有的便宜、有的咸、有的淡、有的带点油、有的干巴巴的、有的盒装贩售、有的桶装
零卖……;那么多种类的味噌,它们的差异又在哪呢?
要掌握配料的特性;而一旦习惯某种品牌的味道,不要轻易更换。
2、宁淡勿重
宁淡勿重是下配料最基本的大原则。
因为味道淡了,可以加配料补救;可是,如果味道太重,你准备怎么补救呢?
是加水冲淡一点,或是加食材稀释配料的比例?
不管怎么做,效果都不好。
初学阶段,新手很难掌握配料的份量;这时候,对于重口味的配料(例如盐、辣椒、酱油、胡椒、味精),最好在「菜煮熟了」以后「一点一点」加入,而且是「边加边尝」——请注意,这里有三个重点,一项都不能少!
等学久了,经验够了,自然会清楚多少食材应该下多少的配料。就好像学习做菜之初,我最怕看到食谱中有「加入适量的……」字眼。
什么是「适量」?
对于新手,我们需要的是「确切的数据」。
可是,等到我学会做菜,有了足够的经验,自己写食谱的时候,却感觉某些时刻只有「适量」能代表正确的语意。
例如辣椒,喜欢吃辣或不敢吃辣的人,「适量」不就有很大的差异?
或是做红烧鱼,写食谱的作者指明要一斤重,实际到市场却没有一斤的鱼(可能都被餐厅收走了),而是十二两、一斤四两……,这中间该如何拿捏,该下的配料又须增减多少?
应该加多少配料是一种经验。对于有经验的老手,看到食材的份量就会了解应该加入多少的配料——即使如此,也奉劝各位对于某些重要的大菜,例如一大锅鸡汤、红烧牛肉、玉米浓汤……,仍应保持「菜煮熟了」以后「一点一点」地加入,而且是「边加边尝」。
3、葱、姜、蒜头的保存方法
(1)葱:切除不用的部分、清洗干净、晾干、放进冰箱里面冷藏(不是冷冻);等到温度降低了再拿报纸「卷」起来,然后放回冰箱继续冷藏。
假如觉得报纸有油墨,脏,可以在报纸和葱之间加一层「吸水的材质」,例如厨房用纸巾、纱布,或是家人不用,准备丢弃的毛巾。
(2)姜:切除不用的部分,「不要清洗」,放进冷箱里面冷藏;等到温度降低了再拿锡箔纸卷起来,然后放回冰箱冷藏。
不要把烤完食物的锡箔纸丢弃,拿来包生姜,很有效。
(3)蒜头:学习做菜之初,每次都觉得剥蒜头的皮很费事。后来经过我各种尝试,如今极有心得,详述如下:
A、到传统市场买已剥皮的蒜头(相片二),一次买半斤或一斤。请注意,它的品质有好坏之分,选颗粒大、状况好的购买。
B、不必清洗,装入塑胶罐,不要旋上盖子,直接放进冰箱冷藏。
C、等蒜头完全冷却,再旋上塑胶罐的盖子,放在冰箱继续冷藏。
D、使用时再将塑胶罐拿出来,转开盖子,迅速取出想要的份量,然后旋回盖子放入冰箱。
E、略微清洗蒜头就可使用。
看到这,了解葱、姜、蒜头保存的重点吗?
保持干燥,尽量减少水气的存在!
如何去除水气?
由于在降温的过程中,原本温热的蔬菜会释放出水气;所以,先不要密封,等降到冰箱冰藏的温度再包装——这才是蔬菜保鲜的重点。
三、做工
做工大致上要考量以下四个因素:
1、掌握火候
不同的食材、不同的菜,往往需要不同的火候配合。
有的要用大火快炒,有的要用中火加热,又有的要用细火慢熬。
例如煎葱油饼要用小火,煎牛排要用「最强的火」。火候不对,不是把葱油饼煎焦了,就是把牛排煎硬了。
而通常也不是「一种火候」从头贯穿到尾,有时候要先用大火再转小火,有时候要先用小火再转大火。
正确的火候对做菜的成败有很大的影响。
2、掌握时效
我有一位朋友从来不吃「外带」的食物。
他宁可在队伍里面排队等几十分钟,然后挤在又热又小的摊位,一头大汗地和一群陌生人共桌,也绝不买了打包带回家,轻轻松松坐在冷气房里享用。
因为对他而言,成品在汤汁里面多浸泡几分钟、温度改变几度,都是不能接受的缺点。
做菜要精确地掌握时效——该热的热、该冷的冷、该脆的脆、该软的软……,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不可,这才是美食的最高境界。
我现在虽没此身手,却有此志气——与大家共勉!
3、有备而来
我从开始入门学习做菜的第一天,一直到今天,只要进厨房做菜,几乎全都是「有备而来」。
所谓「有备而来」包含以下六项:
(1)做菜之前彻底了解食谱的内容:尤其在新学之初,我尽可能把食谱摆在炉火的旁边,以备随时参考(老了,容易忘)。
(2)备妥食材:该洗则洗、该切则切、该片则片、该腌则腌、该川烫则川烫……,所有食材几乎就只差最后的「下锅」,其他全都准备妥当。
(3)备妥配料:管他是葱、姜、蒜、辣椒、酱料……,全都依照食谱的要求切到精确的大小,再分装成一小碟一小碟。又例如糖醋鱼,我事先会将醋、糖、米酒、番茄酱、水……,依食谱要求的比例倒入大碗准备好。
(4)备齐厨具:可能运用到的锅、盘、碗、筷……,也都摆在伸手可及的地方。
(5)预先想好流程:哪道菜先做、哪道菜后做,哪道菜用哪个炉子、哪个厨具、哪个盘子……,事先想一遍。甚至,所有的食材与配料也都会依据做菜的先后顺序摆置。
(6)写好菜单:菜单先写清楚,做菜时张贴在冰箱的门上,做为食材与配料的准备,以及吃饭上菜时一道、一道地检查。否则,可能会漏了几样配料——临时搞得手忙脚乱,或吃完饭才猛然发现:天啦,微波炉里面还有一道菜(甚至几天之后才发现)!
看我做菜,很少看到手忙脚乱的画面。
没别的本事,就是有备而来。
有备而来才不容易出错。
尤其在初学阶段,事先把所有东西都准备好,开起炉火、炒起菜来才不会手忙脚乱。
手忙脚乱假如只是做出一道失败的菜,也就算了;可怕的是,如果撞翻了一锅沸油、打翻了一碗热汤、切伤了手指……,可能会造成非常可怕的后果!
对于新手,厨房是一个潜藏危机的地方。
在一个潜藏危机的地方做事,最好是有备而来。
4、循序渐进
不要想一步登天。
学做菜,要从最简单的食谱学习起。
例如先学蒸蛋、炒青菜、下碗面、煮个水饺……,等慢慢得心应手了,再尝试复杂一点的蛋炒饭、排骨面、红烧鱼……,再之后才进步到更烦琐的橙汁排骨、糖醋鱼、酸辣汤……。
而且,学习之初一定要「专于一」——同一时间只应付一道菜。
不要左边的锅子在炸鱼,右边的锅子在炒肉……,一个不顺手就会变得手忙脚乱。
不要心急,一定要循序渐进,也必定能循序「渐进」——保证你会越来越顺手。
等顺手到经常站在锅子旁边「发呆」,这时才可以由「专一」到「兼顾」——同时做两道菜、三道菜,甚至边做、边收、边清洗使用过的厨具。
做一整桌菜能做到「从容不迫」的境界,就出师了。
新手学做菜(三):好功力好味道 基本功
中国菜虽然复杂,但是「基本功」不多。假如仅仅是具备基本功,想做一整桌大菜当然有问题,然而面对一个小家庭的晚餐,应可驾轻就熟。
这些基本功包含:
一、煮饭
煮饭的重点如下:
1、越新的米越好吃:新米可以闻到「米香」,老米会慢慢散发「米臭」;买米的时候要注意包装的说明,别买产期太早的旧米。
2、使用电子锅。
3、洗米的动作要轻快——顺/反时针搅动,不要用力搓揉,冲洗两、三遍就可以。
4、一杯米加一杯水:假如洗完以后忘了先前放了几杯米(我这年纪就可能发生),那么一杯水、一杯水地往锅里加,最后水淹过米大约一公分,十之八、九就错不了。
5、锅里放一点沙拉油:不要超过三粒,也不要少于一粒方糖的份量。放沙拉油的目的是让煮熟的饭粒容易形成「一粒一粒」的颗粒状。
6、先浸泡一、两个小时。
7、煮熟以后再闷十几二十分钟:让饭粒表面的水分彻底「蒸发」,咬在嘴里会比较弹牙。
8、拔掉插头,打开锅盖,拿饭勺打散饭粒,再把锅盖盖回去。
二、煮面
管他是生面、干面、义大利面……,想要面好吃,都请参考以下原则;
1、水量要够(越多越好):水量不足,面一下锅就造成水温遽降,面容易煮成「糊」状。
2、水中放适量的盐:基本上是水量百分之一的盐。水中放盐可以促进面条的紧实感,吃起来会更有弹性。
3、大火煮沸、下面——想尽各种方法让面条散开(如相片一),紧接着拿长筷子搅动,直到水再度沸腾。
4、火可以转小一点,但要维持沸腾的状态,每隔一段时间再拿长筷子搅动一下。
5、煮多久?基本上可以参考包装纸外的说明;然而,那只是「参考」,重点在:
(1)使用长筷子搅动时「感觉」面「有点软」。
(2)隔半分钟就「口尝」一下:面条的最佳熟度是「中心」有一点硬,盛出以后迅速放入热汤、端上桌,吃的时候正好在最佳Q度状态(即使微微有点硬,也比太软要好吃)。
(3)如果还要下锅炒,煮到七、八分熟就可——参考包装纸上的时间,再减两、三分钟左右。
6、煮好以后如果不立即食用,要趁热(面条没硬以前)倒一些橄榄油(或麻油)调和,如此面条冷了以后比较不容易黏在一起,并能够保持弹性。
三、炒青菜
知道餐厅炒的青菜为什么「很绿」、「很脆」?
因为他们使用很多的油、很大的火,而且绝不把盖子「盖上去闷」。
闷,是蔬菜「绿色」的致命伤!
不过,那是重「口味」的餐厅。
对于自家人,我们应该重「健康」。
一道健康的炒青菜,请参考以下重点;
1、非常大的火:哪一个炉火最强就使用哪一个,而且火力要开到最大。
2、少油:通常一、两汤匙就够。
3、油热了以后润锅:当锅底出现「油纹」,也就是油表面微微起了涟漪,代表油热了;这时把锅子拿起来转动,让热油平均分布在锅底——这动作称为「润锅」。
4、先爆香「葱、姜、蒜」等辛香料。接着炒不容易熟的菜梗,只要翻炒几下就盖起锅盖,看菜梗的粗细程度闷几十秒到一、两分钟。
掀开锅盖,加入易熟的菜叶,快速翻炒几下,加一点「热开水」,盖起锅盖闷十几二十秒。
5、打开锅盖,放入适量的盐,熄火,再翻炒几下就可盛盘上桌。
四、煎
1、既然是煎,油不要多。
2、千万要使用「性能很好」的不沾锅。
3、先用大火热锅,食材下锅后再转小火:请注意,锅底起「油纹」以后再放食材,而且放食材以前一样要有「润锅」的动作。
4、煎的过程中不要不停地翻动食材:最好是「动都不动」,直到一面煎熟了才翻到另一面。也因此,煎食物的整个过程应该是:下锅、熟、翻面、熟、起锅上桌。
五、炸
油炸是比较高深、比较危险的厨艺,又因为吃起来不太健康,所以我首先建议尽量少吃油炸的食物。
其次,油炸完食物以后会遗留大量的油,到今天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倒掉,太浪费。
留着,准备干什么呢?
结果都是留了很久,最后还是倒掉。
千万不要拿来炒菜。除了味道不对,还因油质改变对健康会有影响。
也因此,除非「逢年过节」全家族聚餐,我才「一家伙」炸好几道菜,什么狮子头、炸虾、糖醋鱼、炸天妇罗、橙汁排骨……,让家人一次吃个过瘾。
非得要油炸食物的时候,请注意:
1、油锅要「坐得稳」。
2、油锅的「把手」向内转,不要朝外;如果有内、外两个炉火,油锅最好摆在里面。
3、油炸食物的最佳成果是「外酥内嫩」,想要做到这程度,得靠下列三者适切的配合:
(1)食材的份量:不能一次放太多,否则油温会遽然降低。
(2)油的份量:油太少和食材太多是类似的问题。
(3)油的温度:温度是油炸食物成败的关键,有的食材要从冷油开始慢慢「温」(例如香肠),有的要用中火(例如猪排),有的要用大火(海鲜与蔬菜类)。如何控制油温?当然是透过炉火的控制。
4、如何知道油热了?丢一小块食材入油锅——如果沉到底,表示温度太低;如果浮在表面,四周像沸腾般冒出小气泡,代表油热了。
5、食材下锅时不要「抛」,那可能造成沸油四溅。尽量贴近油面,食物的下缘已经渗入沸油,再轻轻放下去——不要怕,手指的皮肤会越来越「强壮」,有一天不小心烫到指尖,也不会有疼的感觉。
6、油炸过程中最危险的是油爆。如何避免?首先,食材下锅前尽可能擦干(或事先晾干);其次,油的温度不要太高。
7、炸完一道菜,使用细密的漏勺(相片三)「扫除」热油中的残渣,然后再炸下一道。
8、最后的剩油摆在锅子里,直到冷却了再「丢弃」——为了家人的健康,不必犹豫,尽速丢弃。
六、烤
烤食物有六个重点:
1、依照食谱:食谱必定会说明什么温度、烤多久——照着做。当然,使用的烤箱必须具备精确定温的功能,否则一切都是白谈。
2、目视检验:食谱的数据只能当参考,因为有许多原因会影响它的结果;也因此,没事要探头看一看烤箱里面的状况。不过切记,不是打开烤箱的门去查看,而是透过玻璃门直接看里面的食物。如果蒸气太浓,看不清楚,不妨拿强力手电筒照射辅助。烤食物的时候忌讳不停地开门、关门,因为这不单浪费电源,烤箱里的温度也难以保持。
3、善用锡箔纸:某些食物在烧烤的过程中容易变得「外焦内生」,尤其是食物的某一侧特别靠近热源,这时候必须在食物与热源间放一层锡箔纸。锡箔纸分光面与雾面;雾面易于吸热,要朝向热源,这才省电。
4、冷冻食物可以先使用微波炉加热,再放进预热的烤箱。
5、焦脆的原则:
(1)中温、长时间,表面再铺上一层锡箔纸(烤面包尤应如此)。
(2)烤完以后让食物在烤箱里面再待上三、五分钟。
(3)烤的过程中设法排除烤箱内的水气(例如让烤箱的门微微开个缝)。
6、反之,不想焦脆的原则:
(1)烤箱一定要预热(大约五分钟)。
(2)高温:避免「慢慢加温」让食物逐渐丧失水分。
新手学做菜(四):好习惯好心情 戒 功
戒功就是「不要犯的错误」。
学习做菜,尽可能避免做出以下的错误:
一、切伤手指
单单是看到「切伤手指」四个字,就让我想起鲜血淋淋的画面——不自禁就是一阵心痛!
不过,很少厨师的双手不是伤痕累累。
就好像沙场老兵,谁身上没留下几个伤疤?
虽然这么说,我却可以很骄傲地告诉你:从开始学做菜到今天,我从来没有切伤过手指!
没错,一次都没有!
很难令人相信,是不是?
我是如何做到的?
1、我宁可不吃饭,也不冒险犯难。
2、切菜的时候不要急、不求快,所有动作都是「有备而来」(记得我前面说的六个「有备而来」的原则吧)。
3、专心:切菜时把一切烦恼抛诸脑后,眼前就只有这把刀,心里也只有这把刀。
4、切到最后,当菜刀接近「压住菜的手指」,特别放慢动作,或是留下大块一点的「菜尾」不切。例如切葱丝,前面切得很细,每一刀平均不过零点一、零点二公分;等切到最后,索性留下一段两、三公分的「菜尾」不切。如果觉得浪费,可以把压菜的手指放开,再拿菜刀在菜尾乱剁一通。
5、切「既厚且软」的食材要格外留神(例如一大块生猪肉),刀口不小心就会随着软厚的食材偏移。
6、切「叠在一起」又「容易滑动」的食材也要留神(例如山药),菜刀的力量用得不对,刀口就容易跟随堆叠的食材滑开。
7、精确控制「刀口」是避免切到手指的最高原则。
二、不要过量
菜再好吃,也要适可而止。
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调味剂吗?
飢饿!
做菜之前要思考:有几个人吃饭、准备做几道菜、每道菜的份量应该多少?
不要浪费,也不要留下太多的剩菜。
每餐饭都把桌上的菜全部吃完,那才是对厨师最大的鼓舞。
想要别人经常鼓舞你,首先……,记住:菜做少一点!
三、器皿不对
一道够水准的菜,必然是「色、香、味」俱全的菜。
所谓「色」就是菜的外观。
外观好不好,除了菜本身的色泽、摆置,装菜的碟、盘、锅也不能马虎。
试想看看,使用免洗纸杯喝红酒,那是什么画面!
人要衣装,佛要金装,菜要盘装。
什么颜色的盘子适合装什么菜——稍微用点脑筋、花点力气,往往就会有很好的成果。
四、偷懒
既然想学做菜,就不要有偷懒的心理。
好比说不洗锅子就炒下一道菜……,其实也没省去多少力气,可是做出的成品就会有明显的差异。
要勤快一点!
否则就当一个大老爹,压根不要进厨房。
五、舍不得
假如做出的菜不好吃,不要舍不得,该丢则丢。
尤其不可以强迫「别人」吃下去;实在舍不得,那就留着自己慢慢享用。
六、心情不好
心情不好的时候尽量避免进厨房。
尤其是感觉自己受了委屈,心里有个疑问:为什么是我为别人做菜?
不想做,就不要做。
唯有好心情,才可能做出好吃的菜。 (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