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神机黑店 贴吧:中级英语能力测试题的设计与命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6:54:00

 

 

 

中级英语能力测试题的

设计与命制

刘庆思

 

教师简介:

 

教育部考试中心外语处处长 

 

英语科试卷命制负责人

 

 

课程简介:

英语能力测试题的设计与命制

 

 

 

 

课程内容:

一、     语言运用模型

二、    听力

三、    语言知识运用

四、    阅读理解

五、    写作

 

 

 

 

 

 

 

 

谈试题命制之前,拟先分析一个语言运用模型。这一模型无论是对语言教学,还是语言测试都非常重要,因为它提供了语言运用的基本模式和语言能力的基本范围,而确知这一范围是检查考试效度高低的先决条件。所谓效度,即指考试的有效程度,也就是试卷是否考查了所有应当考查的内容,是否考查了不该考查的内容。
    下面的各部分是按照一般试卷中所含的几部分来设计的。,一般试卷中都未设计,在此暂不涉及。 每一部分,都从考点、素材、题型、命题四个角度来谈。其基本思路是:设计试卷时首先应确定各部分需考查 的内容,为考查这些内容应该选择一些恰当的材料,选取适合不同测试情景的题型,最后命制出能完成测试目 标的试题。
    一、语言运用模型
     七十年代后期以后,语言学家为适应教学与测试的需要,提出了一些交际能力模型。 其中, 对当前语言测试较有影响的为Bachman Palmer的语言运用模型。
    语言运用可被界定为个体间在特定的情景中对潜在意义的表述和(或)理解。在运用语言表述、理解或理 解并表述时,语言运用者创造了话语。这些话语的含义一方面源于所说的话或所写的文段;另一方面,或者说更重要的是源于话语发生的特定情景。如,这窗子你擦过几次啦?可以被理解为问题,也可以被理解为抱怨,其具体含义只有在具体情景中才能解释清楚。
     语言使用涉及复杂的、多方位的相互作用,既有语言使用者各个方面的,又有语言使用者诸多方面与语言 使用情景之间的。反映在该模型中即为大量的双向箭头。
    小黑圈中的内容为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所需调动的自身的各个方面。
    Strategic  competence将语言使用者个体的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将语言使用者个体的各个方面与 语言使用的特点与情景联系在一起。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是指年龄、性别、性格、外语潜能、社会心理要素、认知模式、语言使用策略 等个体特征。这些特征不是应试者语言能力的一部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应试者参加语言测试时的行为。
    Topical  knowledge knowledge schemata or real-word knowledge)可以被粗略地想象为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结构。 参加考试时,某些考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可能使他们比其他人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Affective  schemata可以被想象为Topical  knowledge 的情感相关成分。他们可使语言使用者根据以往经 验有意识或下意识地对新遇到的语用任务和语用情景进行分析。
    Language abilityLanguage knowledgeStrategic competence构成,这一结合体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了生成与接受话语的能力。
    1. Language  knowledge
    Language knowledge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Pragmatic  knowledge两部分组成。Organizationl  knowledge 是指用以生成和理解语法正确的话语和句子,以及将这些话语和句子组成语篇的形式结构知识。 该部分按不同层次分为Grammatical  knowledge (生成和理解形式上准确的话语和句子的知识)和Textual  knowledge (生成和理解由多个话语和句子构成段落的知识)。Pragmatic  knowledge 是帮助我们将话语或句子与其意义、语用者的意图及语用情景的相关特点联系起来生成或理解语篇的知识。该部分分为Functional  knowledge(帮助我们解释话语或句子和语篇及语用者意图之间的关系)和 Sociolinguistic  knowledge(帮助我们 生成与理解符合特定语言情景的语言)两部分。
    The ‘language knowledge’ aspect is expanded below
    1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Grammatical knowledge
    knowledge of vocabulary
    knowledge of syntax
    knowledge of phonology/graphology
    Textual knowledge
    knowledge of cohesion
    knowledge of rhetorical or conversational organization
    2Pragmatic knowledge
    Functional knowledge
    knowledge of ideational functions
    knowledge of manipulative functions
    knowledge of heuristic functions
    knowledge of imaginative functions
    Sociolinguistic knowledge
    knowledge of dialects/varieties
    knowledge of registers
    knowledge of natural or idiomatic expressions
    knowledge of cultural references and figures of speech
    2.Strategic competence
    Strategic competence可以被理解为一组元认知成分或策略,它由goal-setting(决定要干什么)、assessment(评估已具备和需具备的条件)和planning(决定如何利用已具备的条件)组成。
    二、听力
    1.考查要点
    1)领略要义。任何一段谈话都会有一个话题, 话题可以用很少几个词进行概括。这类问题目的是考查考 生听到录音材料的大概内容,领会其大意的能力。 这类题通常所采用的形式为: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talking about
    2)获取详细的事实性信息。用以解释和表达主题的细节信息, namesdatestimeplace等。
    3)对对话、独白的背景,谈话者的关系等进行推断。 为了准确掌握谈话内容,考生须能够根据有关信息 正确理解谈话发生的背景及谈话者之间的关系。这类题通常采用的形式为: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 the speakers? 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Where are the man and the w Oman? What can we learn from what the speaker said?
    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考查考生是否理解谈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是考查考生对对话理 解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此类问题通常采用的形式为:What is the most probable result of the conversation? What will the man do this evening ( next year) ?What can we know about the man?
    2.素材选择
    素材可来自任何可能的途径,如教材、参考书等。选取的素材应符合以下原则:
    1)应该为口头英语材料,听起来自然、真实。 听力材料不同于书面阅读材料,其明显特点为口语特征, Hesitation and pauses, Fillers (well,um,er,etc.),Rephrasing and repetition
    2)材料应该创设一个较为明确的语境。 理解对话发生的情景对命题者及考生都至关重要。一般来讲,理 解语境是正确理解对话内容的关键,是理解对话内容的含义及谈话双方目的的前提。如材料的情景不甚清楚, 而我们又确实需要这段材料,则可以采用其他方法予以改进,如加一些特殊声音效果,或尽量在指导语中说清 楚。
    3)应该或至少看起来是一段完整的语言材料。不论长短, 语言材料应该有头有尾。对一段节选的对话进 行修改时,为避免唐突,命题者有时需自己编写对话的开头和结尾,有时也可加一些特殊声音效果。
    4)谈话双方的身份应该明确。 应尽量选差异较大的两个人进行的一段对话,如一男一女或一老一少等。 如确需两个性别相同或年龄相仿的人,其声音特点应明显不同,否则会影响试题的效度。
    5)材料应该有足够的信息量,以供试题设计之用。
    6)材料中不应该出现生词。考试时考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如遇生词,特别是起关键作用的生词,很可 能会处于茫然状态,发挥不出正常水平。
    7)材料内容应尽量符合考生的年龄层次。 材料不应使该年龄层次的考生感到过于生疏。不应选过于成人 化、专业化的材料。
    8)材料长度应该合适。对话过长会给考生增加一些记忆负担, 影响考生实际水平的发挥,降低考试的效 度,因而不足取;对话过短则难以创造一个合适的语言情景。材料长度要依具体情况而定。
    3.题型选取
    TrueFalse:给出一个陈述,要求考生判断对错。 其优点是便于命制试题,缺点是猜测机率过大。可用 于不太敏感或题量较大的考试。
    Matching:要求考生根据一段对话或独白,将两组信息进行搭配。这一题型较适用于初级水平的学生。应强调每一选项仅能使用一次。如:
    Listen to Linda talking to Lucy about her holiday. Linda went to six countries.
    What did she buy in each country? For questions 1-5,writea letter (A-G) next to each country .
    COUNTRY THING BOUGHT
    1.Germany A. cassette
    2.Spain B. coffee
    3.Holland C. cigar
    4.France D. picture
    5.U.K. E. suitcase
    F. hat
    G. wine
    Note-taking:要求考生根据一段对话或独白, 填写一个表格或记录某些特定内容。其优点是情景的真实 性和评分的客观性较强,缺点是因评分的主观性问题而较难用于大规模考试。如:
    You will hear a telephone conversation. Write down one word or number in the spaces on the form below.
    Customer Details
    Name: Mr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mpany: Green light (2)___________Company
    Company address: Oberlin House
    (3)______Road
    Hong Kong
    Phone No.: 7324998
    Fax No.: (4)____________
    Order details: Computer (5)__________________
    Amount: 6
    Short answer questions:试题形式是一个小问题。其答案可能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不可过长。答案的具体长度应在指示语中说明。
    Sentence completion:要求考生根据一段对话或独白, 完成几个不完全的句子。如:
    1.Robert's friend John is___________years old.
    2.When they were on holiday last year, Robert's family stayed at_________.
    3.Robert's father suggests they should have a______ holiday.
    4.One of the things which worries Robert's mother is______.
    Multiple choice (3 or 4 options):选项可以是文字或图片。MC的优越性为:
    几乎所有考生都熟悉这一题型
    可以避免考查考生写的能力
    评阅容易、快捷、客观,可以使用OMR评阅
    考生作答快捷,因而可在有限的时间内考查较多的内容。
    4.试题命制
    以下原则适用于所有题型,但更适合于MC题型。
    1)试题应该均匀分布。当一段听力材料带几个小题时, 应尽量使各小题分散一些,使考生有时间完成一个小题后看下一个小题。
    2)几个小题应按材料中有关内容的先后顺序排列。 如一篇短文带几个小题,几个小题应按短文中信息出 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3)对话的第一句一般不要设题。 第一句设题容易使考生情绪紧张。为使考生情绪稳定地进入应试状态, 建议第一句不设题。
    4)题干应该采用问题的形式。其原因是, 完成句子的形式容易使学生答题时浪费时间。
    5)题干和选项应简明扼要。不要使听力变为阅读理解, 以免给考生增加过多的阅读负担。可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表示选项的就绝不用一个句子。单词或短语作选项时,选项首字母无需大写,其后亦无需标点符号。
    6)试题应测试听力而非其他内容。试题应考查考生对对话内容、场景等的理解,而非数学运算或一般生活常识。
    7)应确保正确答案的唯一性。试题命制后, 至少应请他人在不知道正确答案的情况下帮助审查一遍;目的是确保答案绝对正确,而干扰项均不可接受。
    8)各干扰项均应有一定的干扰性。任何一个干扰项都必须有5%的人选取,否则起不到应有的干扰作用。 只要存在一个无效选项,都会使四选一变成三选一,三选一变成二选一。
    9)各选项的长度、难度应该基本一致。 不应该使正确选项在上述两方面看似不同于其他选项。
    10)应避免各选项相互包容。在各种习题集中常能见到此类试题。如某事发生于London,而干扰项中的一项却为England 这样两项皆为正确答案。

三、语言知识运用
    指考生英语语言知识,也就是语法结构和词汇知识的实际运用。该部分还有其他一些名称, English in Use, English Language Knowledge等。该部分重点考查考生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1.该部分在语言测试中的位置
    谈及这一部分时,有些教师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国际上新的语言教学与测试理论均强调对考生语言交 际能力的培养,而交际教学法的一个著名论点是只有在篇章层次中才能培养和测试出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为什么试卷中还包含这一部分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
    交际法兴起于七十年代中晚期。该理论强调,语言教学与训练必须在篇章层次中进行,由此将语法结构和 词汇知识放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虽然该理论声称语言知识在测试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时得到了检测 ,但语言教师和学生从这一理论得到的启示是:语言知识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在教学中甚至可以被忽略。其 结果是语言学习者在口头和书面交际中犯大量的语法和词汇错误,这些错误确实影响了交际任务的完成。八十 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人们开始再次强调语言知识的重要性。有些人对交际法提出了一些疑问,建议在交际法与传统的结构主义教学法之间取一个折衷的观点(Language awareness)。这一观点得到了语言教学界, 特别是外语教学界的广泛赞同。 该观点亦反映在BachmanCLA模型中,该模型将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看作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成分。
    2)我国的语言教学现状
    谈到我国的外语教学与测试,不得不考虑语言教学发生的大的教学环境和社会背景。在我国,目标语的环境支持非常有限,甚至外语教师的培训都很难说是非常成功。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要求外语教师采用纯交际法进行教学,外语教学和测试必将陷入混乱;而传统听说法中的某些东西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的缺陷, 因而更适于我国的实际情况。
    3)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反拨作用
    在我国,测试对教学起着非常大的反拨作用。这可以从NMET与中学教学的关系、大学英语考试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中清楚地看到。因此,测试系统或测试方法的任何变革或改进都应该考虑到将会对教学产生的影响 。如果各类外语考试中不含语言知识部分,英语教学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是很难预料的。
    以上情况告诉我们,设计试卷时应该采取较为稳妥的步骤。为了我国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应该明确告诉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即使我们采用交际法进行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仍然非常重要。因此,设计试卷时还应适当考虑语言知识运用部分。
    2.考查要点
    考查考生对英语语法、词汇知识和较为简单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
    3.题型选取
    单词拼写:给汉语,写英语(单词层次,句子层次);一个词中某一字母组合的拼写等。
    动词填空:根据句子的意思和结构,从所给的若干动词中选出一个动词,并将其变化形式填入空格内。
    单项填空:单项语法、词汇测试题。
    完形填空:完形填空题主要有Fixed- ratio cloze Modified cloze两种形式。Fixed-ratio cloze 完形填空最初所采用的形式,它要求每隔几个词随机去掉一个词,即使这个词是专有名词也毫不含糊。Modified cloze是在Fixed-ratio cloze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与其不同的是,Modified cloze要求去掉其一特 定词类或任何一个我们希望去掉的词。Modified cloze又可分为 MC cloze Bank clozeC-clozeOpen clozeMC cloze是指每题给出一组选项(一般为34个)的完形填空题;Bank cloze是指各题给出同一组 选项的完形填空题;C-cloze是指将空缺处单词去掉几个字母的完形填空题;Open cloze则是指去掉短文中的某些单词,但不给出选择项的完形填空题。现在,大家都倾向于使用MC cloze
    4.试题命制
    1)命制单项题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命制这类试题时,应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题干的编写,二是选项的编制。
    A.题干
    题干编制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①题干的第一个词不要挖空。从认知角度来讲,如此挖空会使考生感到较为困难。注意,这里指的是题干的第一个词,而非句子的第一个词。一个题干有一个以上的句子时,第二个句子的第一个词可以挖空出题。
    ②题干长度应该适宜。制定这一原则的目的是限制题干的长度,不在这类题上给考生造成较重的阅读负担 ,同时使考点突出。
    ③题干中语言的难度应当适宜。单项题题干中所用语言的难度应符合考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如果语言过易 ,考生都会解答,试题就没有任何区分度;如果过难,考生都不会解答,就会凭猜测答题,试题就不会有好的区分度。这样的试题就无任何效度可言。
    ④题干应创设一个语境以生成一个语法或词汇测试题。如果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或创设的语境过于单薄,就 很难命制出试题,亦容易引起歧义。
    ⑤应尽力增加单项测试题的覆盖面。这一原则的意思是:在英语知识运用部分,各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应尽 量不重复,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该部分试题的覆盖面,考查出考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B.选项
    编写试题选项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①选项不宜过长。各选项必须尽量简洁、清楚,考点明确,使考生清楚考核的目的。
    ②词汇测试题各选项的形式、长度、难度应基本一致,目的是不让正确选项与干扰项在以上诸方面有任何不同之处。如果某选项过长或过短,形式或难度上不同于其他选项,就会吸引考生的注意力。假如此项是错误选项,就会误导考生;假如此项是正确选项,就会给考生不该给的线索。此处所说的形式长度实际 上也适用于语法测试题。如:
    1A. going B. on C. by D. for
    ────
    2A. comfortable B. easy C. fast D. heavy
    ───────
    3A. chapel B. classroom C. museum D. theatre
    ────
    ③干扰项均应有干扰性,但不可接受。任何干扰项都必须有一定的干扰性,使至少5%的考生选它。如低于这个百分比, 则是一个干扰性较低或没有干扰作用的选项,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每个题只能有一个正确答案,命题后应从各个角度观察,确保干扰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成为正确答案。
    ④干扰项中的语言形式应该是英语中存在的形式。如果选项中出现一些英语中不存在的语言形式,考生不用看题干即可排除这些选项,这些选项就起不到干扰作用,该题的考查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另外,这类题对教学的导向作用也很差。如:
    He______me he would come.
    A. tells B. told C. telled D. telt
    2)命制完形填空题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A.题材选择
    完形填空题的选材与阅读理解题的选材有些不同。
    ①材料的难度应低于阅读理解材料的难度。做完形填空题时,考生需对文章的整体及细节有较全面、深刻的理解,这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所选文章难度应略低于阅读理解所选的文章。
    ②应尽量包含要考查的项目(词汇、语法结构等)。完形填空考查的是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词汇、 语法结构和篇章结构的掌握情况,因此选材时一定要注意文章中词汇、语法结构等的含量。
    ③上下文关系应较为紧凑。各类英语考试的完形填空均较明确地确定了inter-sentential试题的比例,因此所选文章的结构应该比较紧凑,以利于编制一些需根据上下文理解的试题。
    B.短文挖空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①文章的第一句不宜挖空。短文的第一个句子起着让考生熟悉语言环境的作用,不应挖空。如果该句子是一个很长的并列句,可以考虑在后一分句挖空。
    ②各类试题应均衡分布。试题所考查的语言点应均衡分布。例如,介词和副词容易挖空,但该类试题在数 量上应受到一定的限制。各类考试均规定了试题类型的比例,如20个试题中应有12个词汇题,8 个词汇语法 题。这12个词汇题应覆盖名词、动词、副词等,而这8 个词汇语法题则应覆盖介词、代词和某些副词。总之 ,试题应该有较大的覆盖面。此外,对于单句层次、句子间层次和段落层次,试题也应该规定一个比例。
    ③试题在短文中应该均衡分布。短文中各空之间的距离应大致相当,不要出现有的两题之间相隔十几、二 十几个词,而有的两题之间仅相隔两三个词。
    ④应尽力避免相互依存的试题。命题时应设法避免在两个关系过于密切的单词或短语上挖空,否则答错一题意味着两题全错;反之,答对一题亦意味着两题全对。这样,其中一个考点已基本发挥不了考查作用,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类相互依存试题在距离上一般都靠得太近。如:
    Wait till you're more certain. It's better to be sure than
    ───── ───sorry.
    ⑤应尽力避免正确答案出现于短文的其他地方。如果确实不得不挖去某个词,而该词又出现在文章的其他地方,可以设法改掉另一个词,否则只能舍弃这个考点。
    ⑥挖空短语时应注意正确项与干扰项形式上的一致。考查对动词短语的掌握可以只挖空动词或只挖空动词 后的介词或副词,也可以挖空整个短语。挖空整个短语前,应充分考虑能否找到三个同样结构的干扰项。
    C.选项
    编制完形填空题各选项应遵循的原则:
    ①正确答案必须是从短文中挖掉的那个词或短语,且必须为唯一正确选项。每题只能有一个正确答案,命题后应从各个角度观察,确保干扰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成为正确答案。
    ②干扰项必须有一定的干扰性。干扰项的选择应该有某些可靠的依据,应该属同一类型。例如,他们可属 于同一语义范畴,在语法上属于同一词性,看起来似乎都可以填入空缺处。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结构也是选取干扰项的一种途径。有些英语水平稍差的考生往往搞不清英汉两种语言在一些语言点上的异同,而将汉语中的某些结构错误地套用到英语上。
    ③干扰项应该是正确答案的干扰项。干扰项绝不应成为干扰项的干扰项。有时,命题者设计一个干扰项后 ,会不经意地设计出两个意义上更接近于这个干扰项的干扰项。如:
    A. consistskey
    B. composesdistractor for A
    C. writesdistractor for B
    D. expressesdistractor for B
    这样,三个干扰项几乎都失去了干扰作用;当然,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第二条原则,因为A与其他几 项明显不同。
    确实难以找到四个平行的选项时,可以设法找两对平行的选项。如果连两对都难以找到,说明该点不适于作为MC类试题的考点。
    ④干扰项不应相互包容。各选项不能互相包容,否则会出现正确选项空缺(包容项为干扰项时)或两个正确答案(包容项为正确选项时)的情况。如:
    A. desk B. furniture C. box D. piano
    四、阅读理解
    1.考查要点
    1)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 任何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都会有其中心内容,对其掌握情况可以反映出 考生略读文章以掌握基本内容的能力。考查此类内容的题干通常为:
    What is the major point discussed in the text
    What would be the most appropriate title for the text
    The text is mainly about__________.
    What is the main point the writer is trying to make in the last paragraph
    2)掌握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 文章的主旨是靠大量的事实和细节支撑的,了解这些细节是 理解文章的前提条件之一。它包括what happened, whyhowwhere something happened等。
    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含义。阅读文章时, 常会遇到一些未曾见过的单词或短语,但通过文中的其他 内容,或称上下文,我们一般可以不太费力地知道其含义。这种不使用词典而通过阅读来认识生词的能力,是一个合格读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阅读理解能力考查的一项主要内容。有时,也可以考查某些熟悉单词的生 疏词义。如:
    The underlined word“...”in the first paragraph probably means________.
    The words“...”refer to______.
    4)理解阅读材料全篇的逻辑关系。理解文章的结构,即各段、 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
    What does “it”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mean
    5)依据短文内容和考生应有的常识进行推理和判断。有时, 叙述或讨论某一问题时,作者并不明确给出答案,这就需要读者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和判断。
    We can infer from the text that________.
    On hearing“...”the man was most likely to be________.
    6)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目的,作者往往期待读者读了文章之后能了解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或态度。这些并非都在文章中明确表达出来,要靠读者根据文章的整体或部分去领会。如:
    The writer writes this text to________.
    The writer believes that__________.
    It seems that the writer of the text was most probably sorry for the fact that___________ _____.
    2.素材选择
    中学英语教材文章的编写选择适合中学生口味的主题。这也应该是阅读理解试题材料选取的依据之一。当然,这并非意味着除此之外的材料不能选取。
    1)主题选取得当。不存在性别、城乡偏倚, 不要对考生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专业性不要太强,对各类考生均公平合理。
    2)文章语言地道,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3)语言难易适度,生词不宜过多。
    4)文章长短适宜。文章太长,则需要修改的内容过多;太短, 则信息量太少,编制不出足够的试题。
    5)文章内容恰当。不要太专业,专业性的文章要求考生具有这方面的背景知识,这无疑会提高试题的难度;如文章内容太少,过于浅显,则会使试题过易。
    6)文章应自成一体。情景需明确,显得有头有尾。
    3.题型选取
    Short answer questions:考生读过材料后,提供给他一些问题,让其写出答案。其缺点是难以区分究竟 考查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且评分主观性较强。
    TrueFalse:命题简单,但猜测率较高,学生得分不能反映其真实水平。
    Gapped text :根据上下文关系较为密切的短文中的若干句子或段落编制选项,另设计若干似是而非的干 扰项。主要用于考查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如NMET中的补全对话题。
    Matching:阅读材料为两类信息,考生须依据要求进行搭配。如人物与要读的书搭配,人物与要去的地方搭配,人物与要找的工作搭配等。
    MC items:这是目前阅读理解考查最常用的题型。
    4.试题命制
    该部分主要指的是MC类试题的命制。
    1)编制题干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①题干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需要补全的句子。
    ②只要不是太复杂,题干应包容尽可能多的信息,以避免各选项中内容重复。如:
    The secretary suggested that he should___________.
    A. walk to the theatre
    B. take a taxi to the theatre
    C. take a bus to the theatre
    D. run to the theatre
    各选项中的to the theatre均应移至题干中。
    ③题干不应过于简洁,否则限定不了或难以突出考点,容易导致内容混杂。如:
    The girl is_______.
    A. poor B. clever C. lonely D. hungry
    因无限制,几个选项似乎都有道理,问题在于干扰性太差。
    ④应该尽可能避免带有否定的题干。带有否定的题干容易引起思维混乱和容易产生歧义。如:
    According to the writer,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cceptabl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except________
    ⑤应根据阅读材料编题。考生如未阅读材料或未真正读懂,应不能答对试题。试题应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而并非对试题本身的理解。应避免考生凭借背景知识答对试题。如:
    The tigers must be given_________.
    A. meat B. fruit C. grass D. nuts
    ⑥题干应该能够引出几个可能的答案。
    2)编制选项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①各选项的形式、长度、结构应基本一致。如在时态、语态、不定式、-ing形式、动名词、主动、被动等方面一致等。
    ②各选项不应相互包容。如:
    1A. on foot B. by bus
    C. by taxi D. on foot or by bus
    2A. on foot B. by bus
    C. by taxi D. both A and B
    ③各选项均应使用正确、地道的英语。
    ④正确答案一般不应是材料中的原句。这样做不易考查出考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并且会不恰当地降低试题的难度。当释义不准确,确实需要使用材料中的原句时,为避免给考生以暗示,各干扰项也应是材料中的原句
    ⑤各干扰项均应有一定的干扰性。实际命题时,很难使所有干扰项都基于短文,如果某一干扰项稍稍偏离短文,但仍应与短文有某些关系,以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如各干扰项均偏离短文,说明该部分内容信息量太少,不适于命制MC题。
    ⑥选项中不应出现难以界定的词或词组。 此类词和词组指的是allonlyalwaysneversometimes usually等。
    五、写作
    1.考查要点
    1)写出易懂的短文;
    2)准确运用语法、词汇、拼写和标点;
    3)使用某些句型和词组,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题型选取
    句型转换:给出简单句,要求转换为疑问句;给出一个句子,要求转换为以某一特定词开头的句子等。
    补全对话:指导语中给出对话梗概,要求考生据此补足对话中挖掉的几个句子。
    翻译:段落或单句形式的英译汉、汉译英试题间接考查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改写短文(扩写、缩写):阅读与写作难于区分。
    短文改错:考查了写作的许多要素,如词汇、修辞、结构等,但仍是间接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且许多人仍对其导向作用存有异议。该题型信度高,但效度差。
    命题作文:给出一个题目。
    指导性作文:这是目前各类考试中应用最广、口碑最好的写作测试形式。其突出特点是交际的真实性较强
    3.素材选取
    提供给考生一个模拟的、符合考生年龄特点及生活背景的场景。为使评分客观、公正,为考生提供的情景 及对考生提出的要求应该清楚明了,绝不应产生歧义。
    考生所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应该能够完成这一任务。
    4.试题命制
    命制指导性作文应遵循的原则:
    1)提供给考生的模拟情景需真实可信, 要求学生写出的材料应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模拟情景应符合考生的年龄特点, 应尽量是考生曾经历过的事情。类似假如你刚刚乘飞机从英国归来的命题就不妥。
    3)不应考查考生写作之外的能力, 要求写的内容应是考生的生活常识;否则,考生可能会因不理解 要求写的内容等非语言因素而丢分。
    4)要求写作内容的难度与试卷其他部分的难度基本保持一致。
    5)命题者命制试题后,应自己写出一份答案。 其目的是检查能否用已掌握的知识(词汇、语法、一般表 达法等)写出限定词数的短文。

 

 

 

 

 

英语能力测试题设计与命制

 

1、听力

1.1考查要点

1)领略要义    任何一段谈话都会有一个话题,话题可以用很少几个词进行概括。这类问题目的是考查考生听到录音材料的大概内容,领会其大意的能力,通常所采用的形式为: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talking about?

2)获取详细的事实性信息 

用以解释和表达主题的细节信息,如names / dates / time / place等等。

3)对对话、独白的背景、谈话者的关系等进行推断

    为了准确掌握谈话内容,考生须能够根据有关信息正确理解谈话发生的背景及谈话者之间的关系。这类题通常采用的形式为: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Where are the man and the woman? What can we learn from what the speaker said? 等。

 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考查考生是否理解谈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是考查考生对对话理解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此类问题通常采用的形式为:What is the most probable result of the conversation?  What will the man do this evening (next year)? What can we know about the man? 

1.2素材选择

     素材可来自任何可能的途径,教材、参考书等。但选取的素材应符合以下原则

1)应该为口头英语材料,听起来自然、真实

     听力材料不同于书面阅读材料,其明显特点为口语特征,

如:Hesitation and pauses, Fillers (well, um, er, etc.), Rephrasing and repetition。 

 2)材料应该创设一个较为明确的语境

      理解对话发生的情景对命题者及考生都至关重要,因为一般来讲,理解语境是正确理解对话内容的一个关键,是理解对话内容的含义及谈话双方目的的前提。如材料的情景不甚清楚,而我们又确实需要这段材料,可以采用其他方法予以改进,如加一些特殊声音效果,或尽量在指导语中说清楚。

3)应该是,或至少看起来是一段完整的语言材料

     不管长短,语言材料应该有头有尾。对一段节选的对话进行修改时,为避免唐突,命题者有时需自己编写对话的开头和结尾,有时也可加一些特殊声音效果。

4)谈话双方的身份应该明确

      应尽量选差异较大的两个人进行的一段对话,如一男一女,一老一少等。如确需两个性别相同、年龄相仿的人,其声音特点应明显不同,否则会影响试题的效度。

5)材料应该有足够的信息量,以供试题设计之用

6)材料中不应该存在生词

      考试时考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遇生词,特别是起关键作用的生词,很可能会处于茫然状态,发挥不出正常水平。

7)材料内容应该尽量符合考生的年龄层次

       材料对于考生这一年龄层次的人不应过于生疏。不应选过于成人化、专业化的材料。

 8)材料长度应该合适

      对话过长会给考生增加一些记忆负担,影响考生实际水平的发挥,降低考试的效度,因而不足为取;对话过短,则难以创造一个合适的语言情景。具体长度依具体情况而定。 

1.3题型选取

     True / False:给出一个陈述,要求考生判断对错。其优点是便于命制试题;缺点是猜测机率过大。可用于不太敏感或题量较大的考试。

     Matching:要求考生根据一段对话或独白,将两组信息进行搭配。这一题型较适用于初级水平的考生。应强调每一选项仅能使用一次。如: 

Listen to Linda talking to Lucy about her holiday. Linda went to six countries.

What did she buy in each country? For questions 1-5, write a letter (A-G) next to each country.

COUNTRY                           THING BOUGHT

1. Germany                            A. cassette

2. Spain                               B. coffee

3. Holland                             C. cigar

4. France                              D. picture

5. U.K.                                E. suitcase

                                      F. hat

                                      G. wine

Note taking:要求考生根据一段对话或独白,填写一个表格或记录某些特定内容。其优点是情景的真实性、评分的客观性较强;缺点是因评分的主观性而较难用于大规模考试。

如:You will hear a telephone conversation. Write down one word or number in the spaces on the form below.

    Short answer questions: 试题形式是一个小问题。其答案可能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不可过长。答案的具体长短应在指示语中说明。

Sentence completion: 要求考生根据一段对话或独白,完成几个不完全的句子。

如:1. Robert's friend John is_______ years old.

2. When they were on holiday last year, Robert's family stayed at _______.

3. Robert's father suggests they should have a _______ holiday.

4. One of the things which worries Robert's mother is _______.

    MC3 or 4 options)选项可以是文字或图片。MC的优越性为:

● 几乎所有考生都熟悉这一题型

● 可以避免考查考生的写的能力

● 评阅容易、快捷、客观

● 考生作答快捷。因而可在有限的时间内考查较多的内容。

1.4试题命制

     以下原则适用于所有题型,但更适合于MC题型

1)试题应该均匀分布

         当一段听力材料带几个小题时,应尽量使各小题分散一些,使考生有时间完成一个小题后看下一个小题。

2)几个小题应按材料中有关内容的先后顺序排列

        如一篇短文带几个小题,几个小题应按短文中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3)对话的第一句一般不要设题

         第一句设题容易使考生情绪紧张。为使考生情绪稳定地逐步进入考试状态,建议第一句不设题。

4)题干应该采用问题的形式

     其原因是完成句子的形式容易使考生答题时浪费时间。

5)题干和选项应简明扼要

     莫使听力变为阅读理解,给考生增加过多的阅读负担。 选项可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表示,就绝不用一个句子。单词或短语作选项时,选项首字母勿需大写,其后亦勿需标点符号。

6)试题应测试听力,而非其他内容

      试题应考查考生对对话内容、场景等的理解情况,而非数学运算或一般生活常识。

7)应确保正确答案的唯一性

      试题命制完毕后,至少应请他人在不知道正确答案的情况下帮助审查一遍,目的是确保正确答案绝对正确,而干扰项均不可接受。

8)各干扰项均应有一定的干扰性

      任何一个干扰项都必须有5%的人选取,否则则未起到应起的干扰作用,就是一个无效选项,就使四选一变成了三选一,三选一变成了二选一。

9)各选项的长度、难度应该基本一致

     不应该使正确选项在任何方面看似不同于其他选项。

10)应避免各选项相互包容

       在各种习题集中常能见到此类试题。如某事发生于London, 而干扰项中的一项却为England,这样两项皆成了正确答案。

 

2、语言知识运用

     该部分考查的是考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也就是语法结构和词汇知识的实际运用。该部分还有其他一些名称,如English in Use, English Language Knowledge等。该部分重点测试考生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2.1考查要点     考查考生对英语语法、词汇知识和较为简单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

2.2题型选取

     动词填空:根据句子的意思和结构,从所给的动词中,选出一个动词,并将其变化形式填入空格内。

    单项填空:单项语法、词汇测试题。

完形填空: MC cloze 是指"每题给出一组选项(一般为3或4个)的完形填空题;Bank cloze是指"各题给出同一组选项的完形填空题;C cloze是指"将空缺处单词去掉几个字母的完形填空题";Open cloze 则是指"去掉短文中的某些单词,但不给出选择项的完形填空题。现在,因各种不同的原因,大家都倾向于使用MC cloze。 

2.3试题命制

2.3.1 命制单选题所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命制这类试题时,应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题干的编写,二是选项的编制。

  A. 题干        题干编制所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1)题干的第一个词不要挖空

        因为从认知角度来讲,这对考生较为困难。注意,这儿谈的是题干的第一个词,而非句子的第一个词。一个题干有一个以上的句子时,第二个句子的第一个词可以挖空出题。

  2)题干长度应该适宜

       制定这一原则目的是限制题干的长度,不在这类题上给考生较重的阅读负担,同时使考点突出。

 3)题干中语言的难度应当适宜

      单项题题干中所用语言的难度应符合考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如果语言过易,考生都会解答,那么试题就没有任何区分度;如果过难,考生都不会解答,就会凭猜测答题,那么试题就不会有好的区分度。这样,这一试题就无任何效度可言。

4)题干应创设一个语境以生成一个语法或词汇测试题

     第2条原则要求题干不要过长,该原则则是说,这一较短的题干应该能够创设一个语言环境,生成一个语法或词汇题。如果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或者说创设的语境过于单薄,那么就很难基于此情景命制出试题,亦容易引起歧义。

 5)应尽力增加单项测试题的覆盖面

      这一原则不是就题干来讲的。其意思是,在英语知识运用部分,各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应尽量不重复,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该部分试题的覆盖面,考查出考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B、选项         编写试题选项所遵循的主要原则为:

 1)选项不宜过长        各选项必须尽量简洁、清楚,使考点明确,使考生清楚考核的目的。

 2)词汇测试题各选项的形式、长度、难度应基本一致

      目的是不让正确选项与干扰项有任何不同之处,如果某选项过长、过短、形式上或难度上不同于其他选项,就会吸引考生的注意力。假如此项是错误选项,那么就误导了考生;假如此项是正确选项,则是给了考生不该给的线索。此处所说的"形式"和"长度"实际上也适用于语法测试题。  

如:A. going       B. on      C. by     D. for

 3)干扰项均应有干扰性,但不可接受

       任何干扰项都必须有一定的干扰性,使至少5%的考生选它。低于这个百分比的话,则是一个干扰性较低或者说没有什么干扰作用的选项,就需要进行修改。 每个题只能有一个正确答案,命题后应从各个角度观察,确保任何干扰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成为正确答案。

 4)干扰项中的语言形式应该是英语中存在的形式

       如果选项中放入一些英语中根本不存在的语言形式,考生不用看题干即可排除这些选项,那么这些选项就起不到干扰作用,该题的考查目标就无法实现。另外,这类题对教学的导向作用也是非常差的。   

 如:He_______ me he would come.   A. tells   B. told   C. telled   D. telt 

3.3.2 命制完形填空题所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A、题材选择

       首先,看一下选材。完形填空题所需文章的选材与阅读理解所需文章有些不同。

 1)材料难度应该低于阅读理解中的材料

      做完形填空题时,考生需对文章的整体及细节有较全面、深刻的理解,而这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所选文章难度应稍低于阅读理解中所选的文章。

 2)应富含希望考查到的项目(词汇、语法结构等)

      完形填空考查的是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词汇和语法结构、篇章结构的掌握情况,因此选材时一定要注意文章中词汇、语法结构等的含量。

 3)上下文关系应较为紧凑

      所选文章的结构应该比较紧凑,以利于出一些上下文理解的试题。

B、挖空所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1)文章的第一句不宜挖空

      对考生来讲,短文的第一个句子起着让他们熟悉语言环境的作用,不应挖空。如果这个句子是个长长的并列句,可以考虑在后一分句挖空。

 2)各类试题应均衡分布

      试题所考查的语言点应均衡分布。例如,介词和副词容易挖空、做题,但该类试题在数量上应受到一定的限制。 如20个试题中应有12个词汇题、8个词汇-语法题。这12个词汇题应覆盖名词、动词、副词等。而这8个词汇-语法题则应覆盖介词、代词和某些副词。总而言之,试题应该有较大的覆盖面。此外,我们还应牢记,单句层次和句子间层次、段落层次试题也应该规定一个比例。

 3)试题在短文中应该均衡分布

      这儿,我们指的是各空之间的距离应大致相当,不要有的两个题之间相隔十几、二十几个词,而有的两个题之间仅相隔两三个词。

 4)应尽力避免相互依存的试题

      命题时应设法避免挖空两个关系过于密切的单词或短语,否则答错一个题即意味着两个题全错,反过来,答对一个题亦意味着两个题全对。这样,其中一个考点已基本发挥不了什么考查作用,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这类相互依存试题在距离上一般都靠得太近。 

   如:Wait till you're more certain. It's better to be sure than sorry.

5)应尽力避免正确答案出现于短文的其他地方

      应尽量避免某题的正确选项出现在短文的其他地方,给考生以不该给的方便。如果确实不得不挖去某个词,而该词又出现在文章的其他地方,可以设法改掉另一个词,否则可能只有舍弃这个考点

6)挖空短语时应注意正确项与干扰项形式上的一致 

     前面已经谈到,考查对动词短语的掌握,可以只挖空动词,可以只挖空动词后的介词或副词,也可以挖空整个短语。挖空整个短语前,应充分考虑能否找到三个同样结构的干扰项。

C、选项          

完形填空各选项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1)正确答案必须是从短文中挖掉的那个词或短语,必须为唯一正确选项

     每个题只能有一个正确答案,命题完成后应从各个角度观察,确保任何干扰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成为正确答案。

2)干扰项必须有一定的干扰性

     干扰项的选择应该有某些可靠的依据,应该属同一类型,例如他们可属于同一语义范畴,在语法上属于同一词性,看起来似乎都可以填入空缺处。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也是选取干扰项的一个不错的途径,有些英语水平稍差的考生往往搞不清英汉两种语言在一些语言点上的异同,而将汉语中的某些结构错误地套用到英语上。

     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让任何一个选项与其他选项明显不同,而影响考生的选取。从统计指标看,任何一个选项都必须有至少5%的考生选取,否则就是一个不理想的选项,就需要进行修改。

 3)干扰项应该是正确答案的干扰项

      干扰项绝不应成为干扰项的干扰项。有时,命题者设计完一个干扰项后,会不经意地设计出两个意义上更接近于这个干扰项的干扰项,如: 

           A. consists (key)  

           B. composes (distractor for A)

           C. writes (distractor for B)

           D. expresses (distractor for B)

     这样,三个干扰项几乎都失去了干扰作用,当然,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第二条原则,因为A与其他几项明显不同。

     当四个平行的选项实在难以找到时,可以设法找两对平行的选项。如果连两对都难以找到,那就说明该点不适于作为MC类试题的考点。

4)干扰项不应相互包容

      各选项不能够互相包容,否则就会出现正确选项突出(包容项为干扰项时)或两个正确答案(包容项为正确选项时)的情况。  

 如:A. desk        B. furniture         C. box          D. piano

 

3、阅读理解

3.1考查要点

 1)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

       任何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都会有其讨论的中心内容,对其掌握情况可以反映出考生略读文章以掌握基本内容的能力。考查此类内容的题干通常为:

    What is the major point discussed in the text?

    What would be the most appropriate title for the text?

    The text is mainly about_______.

    What is the main point the writer is trying to make in the last paragraph?     

2)掌握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

      文章的主旨是靠大量的事实和细节支撑的,因此了解这些细节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条件之  一。它包括what  happened, why/how/where something happened 等等。

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含义

       阅读文章时,常会遇到一些未曾见过的单词或短语,但通过文中的其他内容,或称上下文,我们一般都可以不太费力地知道其含义。这种不使用词典而通过阅读来认识生词的能力,是一个合格的读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因而也是阅读理解能力考查的一项主要内容。有时,

也可以考查某些熟悉单词的生疏词义。

如:  The underlined word"..."in the first paragraph probably means_______.

      The words"... "refer to_______.

 4)理解阅读材料全篇的逻辑关系

       理解文章的结构,即各段、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

      What does"it"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mean?

 5)依据短文内容及考生应有的常识进行推理和判断

       有时,叙述或讨论某一问题时,作者并不明确给出答案,这就需要读者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和判断。

如:We can infer from the text that_______.

    On hearing "... ", the man was most likely to be_______.

  6)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目的,作者往往期待读者读了文章之后该做什么、怎样做,或存在些什么问题、该怎么认识等。但这一意思并非都在文中明确表达出来,要靠读者基于文章的整体或部分去领会。

如:The writer writes this text to_______.   The writer believes that_______.

 It seems that the writer of the text was most probably sorry for the fact that_______.

3.2素材选择

     中学英语教材编写时,选定了适合中学生的文章的主题。它也应该是阅读理解材料选取的依据之一。当然,这并非意味着除此之外的材料不能选取。

 1)主题得当 (对各类考生均公平合理)

       不存在性别、城乡偏倚,不会对考生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不要专业性太强。 

 2)文章语言地道,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是一篇好文章)

 3)语言难易适度 (生词不宜过多)

 4)文章长短适宜

      太长,则需要修改的内容会过多;太短,则信息量太少,出不了足够的试题。

 5)文章内容恰当

      不要太专业化。 如果要求考生有这方面的背景知识,则无疑会不恰当地提高试题的难度;如文章内容太少,过于浅显,则会使试题过易。

 6)文章应该自成一体

      情景需明确,显得有头有尾。

3.3题型选取

     Short answer questions: 考生读过材料后,提供给他一些问题,让其写出答案。 其缺点是难以与写作能力明确划分,且评分主观性较强。

     True / False: 命题简单,但猜测率较高。

     Gapped text: 将上下文关系较为密切的短文中的几个句子或几个段落抽出,做成几个选项,另设计若干似是而非的干扰项。主要用于考查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如,NMET中的补全对话题。

     Matching:阅读材料为两类信息,考生须依据要求进行搭配。如,人与要读的书搭配;人与要去的地方搭配;人与要找的工作搭配等等。

     MC items:这是目前阅读理解考查最常用的题型。

3.4试题命制

     该部分主要指的是MC类试题的命制。

3.4.1 编制题干所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1)题干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需要补全的句子

2)只要不是太复杂,题干应该包容尽可能多的信息,以避免各选项中内容重复。  

如:The secretary suggested that he should_______.

        A. walk to the theatre              B. take a taxi to the theatre

        C. take a bus to the theatre          D. run to the theatre

      各选项中的to the theatre均应移至题干中。

    3)题干不应该过于简洁以至于限定不了考点

        太简单,难以突出考点,容易导致内容均为正确的选项。

 如: The girl is_______.       

A. poor    B. clever       C. lonely   D. hungry

       因无限制,几个选项不是全对,即是干扰性太差。

    4)应该尽可能避免带有否定的题干

          带有否定的题干容易引起思维混乱,容易产生歧义,因而应予以避免。

      如:According to the writer,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cceptabl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except______?

     5)各题均应基于阅读材料,应测试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考生如未阅读材料,或未真正读懂,应不能答对试题。试题应该考查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情况,而非对试题本身的理解情况。不应容许考生凭背景知识答对试题。

      如:  The tigers must be given______.

 A. meat     B. fruit   C. grass      D. nuts

     6)题干应该能够引出几个可能的答案 

3.4.2 编制选项所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1)各选项的形式、长度、结构应基本一致如:

          时态、语态、不定式、ing形式、动名词、主动、被动等。

     2)各选项不应相互包容

         如:A. on foot   B. by bus     C. by taxi     D. on foot or by bus             或    A. both A and B

     3)各选项均应使用正确、地道的英语

     4)正确答案一般不应是材料中的原句

          因这样不易考查出考生的实际阅读理解能力,对教学起不好的导向作用。 另外,会不恰当地降低试题难度。此类试题在各类试题集、阅读练习册中到处都是。当释义无法准确解释原义,确实需要使用材料中的原句时,各干扰项亦应似乎是材料中的原句,以避免给考生以暗示。

      5)各干扰项均应有一定的干扰性

   实际命题时,很难使所有干扰项都基于短文。 这时某一干扰项可能稍稍偏离短文,但仍与短文有某些关系,以致于该干扰项仍具有一些干扰性。如果各干扰项均偏离短文,那说明该部分内容信息量太少,不适于出MC题。

      6)选项中不应出现难以界定的词或词组

         此类词和词组指的是all/only/always/never (usually wrong)和 sometimes /usually (usually correct)等。

4、写作

4.1考查要点

    1)写出易懂的短文;

    2)准确运用语法、词汇、拼写和标点;

    3)使用某些句型、词组,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4.2 题型选取

     句型转换:给出简单句,要求转换为疑问句;给出一个句子,要求转换为以某一特定词开头的句子等。

     补全对话:指导语中给出对话梗概,要求考生据此补足对话中挖掉的几个句子。

         :英译汉、汉译英,段落或单句,间接考查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改写短文(扩写、缩写):阅读与写作难于区分。

     短文改错:考查了写作所需要的许多要素,如词汇、修辞、结构等。但仍只是间接考查考 生的写作能力,且许多人仍对其导向作用存有异议。信度高,但效度差。

书面表达:1、提供一定的情景内容,其内容一般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

2、情景提供的方式一般包括图画图表提纲要点等

3、考查的体裁包括书信日记通知便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4、能在20分钟内写出80个词左右的文章意思表达清楚无严重语言错误

5、可以根据提示语进行书面表达,但不能简单地逐条翻译成英语

 

 

 

 

 

 

 

 

 

 

试  卷  命  制

 

一、试题命制的心理学假设

大规模教育考试以若干个心理学假设为理论基础。

(一)人的心理特质是存在的

心理特质是心理学上用来描述人的心理特征的一个抽象概念,它是指一个个体与其他个体不同的、可以识别的、相对稳定的特征(Cohen R.J.等2005)。例如,人的智力、认知方式、适应性、兴趣、态度、价值观、一般个性、特殊个性等,都属于心理特质的范畴。大规模教育考试中常常将心理特质称为心理结构或能力。考试的目的就是要推测考生的能力,或者说推测考生的心理结构。如果没有这样一条心理学假设,考试就失去了目标,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心理特质、心理结构或能力是抽象的心理学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的方式,识别人的心理结构或能力的存在及存在的强度。观察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大规模教育考试就是通过测试(Testing)的方法,即通过考生的应答过程和应答结果来推测考生心理结构或能力的存在强度。

心理结构或能力是人相对稳定的特征,是指人表现出某种心理结构或能力具有环境依赖性,即人并非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表现出某种心理结构或能力,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人才能表现出某种心理结构或能力。因此,当我们用测试的方法来推测考生的心理结构或能力时,必须创设某种环境,让考生在这种环境中,顺利地表现出我们期望其表现的心理结构或能力。这种环境就是试题的题干。本文后面提出的关于命制试题的若干要求,其理论基础也在于此。

(二)心理特质是可以量化、可以测量的

如果心理特质,或者心理结构或能力,不可以量化,不可以测量,大规模教育考试就不能通过考试给考生赋分,也就不能以考试结果作为选择学生的依据之一。

既然心理结构或能力是可以量化、可以测量的,那么在进行量化或测量时,首先需要对测量的心理结构或能力进行定义,以便对考试结果――分数的内涵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向考生说明,将从哪些方面来观察考生是否具备这些心理结构或能力,或者依据什么证据来推测考生是否具备这些心理结构或能力,即必须对考试的行为目标或认知目标进行定义。同时要确定如何观察,用客观题观察,还是用主观题观察。用什么规则对考生的应答过程和应答结果――考生在考试中的表现――进行赋分,哪些认知目标是高级的目标,是否需要给予其更大的权重,即是否要赋予其更高的分值。

(三)与考试相关的行为可以预测非考试相关的行为

根据考生在考试中的表现,推测考生的心理结构或能力,目的是要预测考生在非考试环境下的表现或行为。高校招生中,以高考分数为依据,就是认为高分的考生能力强,能够适应未来高校的学习环境。如果考试不能预测非考试相关的行为,那么大规模考试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当然,要使考试能够预测非考试相关的行为,考试创设的环境就必须与非考试环境相联系。例如,高考是为高校录取新生服务的,根据考生在高考中的表现,可以预测考生未来在高等教育环境下的行为,那么高考创设的环境必须与未来高等教育的环境相联系。因此,大规模教育考试的命题中,我们不但对试题要有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还要有学科知识方面的要求。如果考试仅仅考虑行为目标,或认知能力,而不考虑学科知识,试题以及考试创设的环境就不可能真正地与未来高等教育的环境相联系

(四)每一种测试方法或技术都有其优势和局限

推测考生心理结构或能力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如纸笔考试、面试、表现性测试、课堂观察、活动观察等。每一种观察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没有一种方法绝对优于另外一种方法,关键在于考试分数的使用者关注什么。例如,纸笔考试的结果可比性很好,但相对而言,不太容易考察考生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敏捷性等素质;而面试正好相反。究竟是纸笔考试好,还是面试好,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考试结果的使用者关注的是可比性,那么可能就需要选择纸笔考试,这就是纸笔考试一直受到青睐的原因之一。同样,纸笔考试中,不同的测试方法也各有千秋。客观题有客观题的优势和局限,主观题也有其优点和不足。认识这一点,可以使考试的设计者、命题者科学地使用不同的考试方法和题型。

(五)测量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误差

在大规模教育考试中,误差是指考试欲测量的心理结构或能力以外的因素所产生的效应。大规模教育考试中,考生的行为表现――考试得分――除受到欲测量的心理结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考试当天考生生理状况,评分教师评分误差的影响等。

大规模教育考试中,测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尽量减小,但不能最终消除。因此,在考试设计、命题、考试结果的使用和评价,必须考虑测量误差。

(六)测试和评价可以是公平的、无偏的

这是教育考试和心理测量领域争议最大的一个假设。公平、无偏就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考生,无论其性别、民族、居住地如何,要使考生与测量的心理结构无关的个性特征对考试结果以及结果的解释没有明显的影响。公平、无偏的关键在于让所有考生同等地获得关于考试的信息,在于考试中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对考生进行测量,在于命题时选择的材料不偏不倚,在于试题的表述简单、明了。

二、编制测试试卷的目地及其价值取向

(一)进行摸底测试,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本门课程必备的预备性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差异。

(二)用于平时阶段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单元测试、模块测试),主要关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即教学目标的达标情况,以便向师生提供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

(三)用于诊断性评价,主要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之所在及产生这此困难的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三)教育分流、提供分层教学分班教学依据。

(四)人才选拔,中考、高考、竞赛测试等。

(五)教育研究,评价教学功。

我们认为,考试与测验的正常目的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并在学生掌握了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的情况下,给学生以真正的认可和肯定。这样命题者与学生都更易于处于一种正常的心态。当然,在一些特殊竞赛之类的考试中,可以有一些合乎特殊需要的偏题,怪题。

三、设计双向细目表

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是一种考查目标(能力)和考查内容之间的列联表。制作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是命题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双向细目表可以使命题工作避免盲目性而具有计划性;使命题者明确测验的目标,把握试题的比例与份量,提高命题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它对于审查试题的效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设计双向细目表主要采用以下步骤:

1.确定测验内容要目。

测验内容要目,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而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设定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成为测验内容。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效果来体现的,教学的良好效果,表现在教学内容给学生的增益上。若一项内容不能给学生任何增益,则说明该项内容没有什么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总体上总是会对学生产生增益的,但根据测验目标分解为若干内容点以后,未必所有内容点都会对学生产生增益,像有些可能在教学之前学生就已经达到规定目标的内容点等,就不应该再列入测验内容。

确定测验内容要目,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照教材章节或单元名称依次罗列;二是根据教学内容知识块分别罗列。譬如,英语课程内客可以分成语法、词汇、阅读、综合填充、听力、写作等几个知识块。

2.确定考试科目应考查的目标层次,即在认知行为上要达到的能力水平。

 

(以下是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黄光杨教授对于考查的目标的分类)

确定某科目应考查的目标层次时,最好要从学科内容特点出发,以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确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借鉴某种教育目标分类方法,有创造性地进行,以符合实际需要。根据国内教学实际特点,学科测验中对考查目标的分类也可以有我们自己创立的方法。

比如在考评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状态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加以把握:

第一个层面是体现学科基础性的知识,这是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层次,或者说是学生应当熟练掌握的那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

第二层面是体现学科发展性的知识,这是师生双方需要通过一定努力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落实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科的基础性知识起着发展与提高的内容层次。

第三个层面是体现学科中一般性或苛刻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不是不可或缺的,只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些高难度的或者是拓展知识面的要求。这三个层面的学科知识体现了共性要求到个别化要求的变化。

第四个层面是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只学不用或者只会学不会用,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要求的教学与发展。学科考试评价必须树立新的知识观和价值观,对知识的应用还可从三个水平来把握:一是知识的简单应用;二是知识的综合应用;三是知识的创造性应用。

 

(以下按美国教育家布鲁姆(B.Bloom)在认知行为领域上学习水平目标分类划分的考查的能力分类)

在认知行为上要达到的水平,通常采用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等级。这是按美国教育家布鲁姆(B.Bloom)目标分类划分的,是从最简单的、基本的到复杂的、高级的认知能力。每前一目标都是后面目标的基础。即没有识记,就不能有理解,没有识记与理解,就难以应用。

(1)知识(识记):是对知识的回忆。其中包括对具体事物、普遍原理、方法、过程、模式、结构等方面的回忆。

(2)领会(理解):是最低层次的理解。它与完全理解并不是同意词,与完全掌握信息也不是一回事。领会是指对交流内容中所含的文字信息的理解。

(3)运用: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对抽象概念的使用。这些抽象概念可能是一般的观念、程序的规则、概括化的方法,也可能是专门性的原理、观念和理论。

(4)分析:是将交流的内容分解成几个要素或组成部分,以便分清一个事物中各要素或各部分的层次关系。

(5)综合:是将所分解的各个要素或组成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是对各个要素或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加工的过程和进行排列组合以构成一个比较清楚的模式或结构的过程。

(6)评价:是为了特定的目的对材料和方法的价值所作出的判断。也就是说,对材料和方法符合标准的程度所作出的定量或定性的判断。

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这六个层次是从学习过程的理解能力来划分的,它适应于任何一门学科,而且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确定试卷试题题型、数量、及分值、难度情况

4.汇总与调整各部分试卷数目及分值。

 

附:试题双向细目表

序序号

对对应章节

知识内容

行为目标

题型

预计难易程度

分分值

目题目来源

记回忆

理理解

应应用

分分析

综综合

创创见

单单项选择

不不定项选择

填填空

实实验

综综合计算

11

 

 

 

 

 

 

 

 

 

 

 

 

 

 

 

 

12

 

 

 

 

 

 

 

 

 

 

 

 

 

 

 

 

 

四、考试与测验的采题内容选择问题

 考试与测验的题目不可能遍及所有的需要考核的内容 ,而总是选择少量的内容作为采题点。在选择采题内容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

第一.采题内容应该是真正重要的学习内容,体现了学习目标中不可忽视的方面。这里的“重要”主要依据于当代的教育理念和相应的课程标准等,当然具体如何体现重要性还需要教师自已去把握,只有在这个方面付出较多的思考,才能避免选择采题内容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应该做到,考试与测验本身应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这是提高评价的教育功能的关键所在。

第二.一般情况下,采题内容应该是普通的内容,即大多数学生会给予关注的内容,而不是很偏容易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的内容。我们认为,考试与测验的正常目的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并在学生掌握了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的情况下,给学生以真正的认可和肯定,这样命题者与学生都更易于处于一种正常的心态。当然,在一此特殊竞赛之类的考试中,可以有一些合乎特殊需要的骗题,怪题。

第三.采题内容应该有较大的选择性,即提供较宽泛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往往以准备较多的题目数,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少数题目作答这种方式来实现)。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不会对课程中的各个部分内容均衡地使用时间和精力,不同部分内容的学习效果也往往不均衡,因此有此内容成了某此学生的优势,另一些内容的学习则成劣势,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考试与测验的积极目的不是为了放大学生的劣势,而是为了彰显各个学生的优势,以就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更好地提高体现教育公平。近常来日益流行的真实性评估就很好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因此成为日益受关注的评价。考试与测验也应该吸收这些优点,其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实现采题内容上较上的选择性。例如:在简答题部分,提供十二个小题,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五道题作答、

第四.采题内容在各个单元之间及一个单元中的各个部分之间应该达至一定的均衡,覆盖应该尽可能在一些。

五、考试题型的设计问题

 1.常见题型

客观性试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

主观性试题上:自由作答型(论述题、作文题、实验题、翻译题、计算题、作图题、情境分析题);部分限制型(填空题、简答题、改错题、简易绘图题)

 

2.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的若干比较

 

 

比较要点

客观性试题

主观性试题

考核重心

考核片断性知识

考核完整知识和完整能力

对创新的要求

较高

答案的固定性

几乎完全固定,须完全根据标准答案作答

固定性较低,标准答案只是部分依据或无标准答案

作答心理

有时有猜答案的心理

完全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作答

单个题的区分度

粗略

细致

命题难度

难度高,技术要求高,费时间长

省时省力

阅卷的客观性

有时较低,受阅卷者影响大

试题覆盖面

评分误差

一般不会有

时常出现小的误差

3.在任何一项考试与测验中,体验评价内容的问题以若干题型来表现。不同题型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往往适合于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因此,对题型的设计给予较多的考虑是有必要的。

六、试卷的信度及效度

1.信度

   试卷的信度是表示试卷作为测试 工具的可靠程度的指标.试卷的信度高说明考生分数不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考生分数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

影响试卷信度的因素有:

①试题的难度.过难或过易的试题都会降低试卷的信度.

②题目的数量.试卷题目数量越多,信度越高,因为题目数量增多,尤其是同质题目增多,在每道题目上的随机误差将会互相抵消.虽然测评受到内容和时间的限制,题目数量不能太多,但可尽量把大题化小,增加题目数量,以提高信度.

③题目用语的准确性.题目用语不标准、不准确也会降低试卷的信度.试卷的信度值必须在考后才能计算出来,而且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为提高试卷的信度,教师在命题时应尽量排除上述因素的干扰,使试卷的信度值尽可能高.

2.效度

 试卷的效度是衡量考试结果与预定要达到的考试目标相符合的程度,效度反映了试卷的有效程度.如果测试的结果与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基本一致,这样的试卷有较高的效度,说明试卷内容恰恰是需要考查的内容;如果试卷的效度低,则说明所要考查的内容没有完全考查到.

如学业考试中主要关注试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反映的是试卷是否按《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各部分内容特别是教学重点内容得到合理的分配;结构效度反映的是试卷中的图文结构、题型结构和试卷的排版印刷质量是否合理等.

 提高试卷的效度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试的目标要明确,明确是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要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二是试题的设计要有效地体现考试目标,填空题、选择题一般用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解答题则用来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三是试卷的要求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要一致,试卷内容要涉及数学教科书中的重点部分,排除与考试无关的内容,试卷中不要出现偏题、怪题,试卷内容要兼顾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

七、题目的难度及区分度

   难度是指试题或试卷的难易程度,是试题或试卷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适合程度的指标.

  1.试题的难度

 试题难度的方法有两种:

  ①选择题、填空题的难度计算公式为P= R/N,(P为某试题的难度,R为做对该题的人数,N为参加考试的总人数.)

②解答题难度的简易计算公式为P=R/X,(P为某试题的难度, R为参加考试的学生对该题的平均得分,X为该题的满分数.)

从上述的计算公式可以知道,试题难度过大或过小,都不能区分学生的学习水平,所以掌握试题的难易程度。

2.试卷的难度

全卷难度计算公式为P=X/W .( X为考生的总平均分,W为全卷满分.)

通常对难度范围的划分如下表所示.

难度值

0.1

0.2-0.4

0.5-0.7

0.8-0.9

0.9-1

划分范围

偏难

适中

偏易

国外许多研究者以及我国的试验结果证明,只有难度中等的试题才是较好的。除去个别的例外。试卷难度应该根据考试的目的来选定,单元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检查性的考试,难度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0.8-0.9为宜;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全卷难度一般为0.75左右;对于选拔性考试,全卷平均难度在0.6左右能够产生较好的选拔效果;而竞赛试卷,难度应控制在0.3-0.5为宜.

因为试卷的难度值要在考试结束后才能统计得到,所以命题时必须对试卷做出比较准确的估计.一方面教师要钻研课程标准,精通教材;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出难度适当的试卷.

一般地,难度适当的试卷分数的分布应呈近似正态分布。.

3.区分度

区分度是旨试题或试卷对学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区分度是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差异能力的指标.区分度高的试卷能对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加以区分,使能力强的学生得高分,能力弱的学生得低分.如果水平高和水平低的学生得分相差不大或没有规律可循,那么这样的试卷的区分度就低.

试卷的区分度和难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区分度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控制试题难度来实现的.如果试题太难,优生和差生都答不出来,就没有区分度可言;如果试卷太容易,优生和差生都能答出来,同样没有区分度.只有合适的难度才会有很好的区分度.实践证明,难度值为0.5的试题具有最好的区分度.但在实际编制试卷时,不可能要求所有题目的难度值均为0.5.一般说来,较难的试题对高水平的考生区分度高,较易的试题对低水平的考生区分度高,中等难度的试题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区分度高.所以,当我们要求考生的成绩呈正态分布时,试题难度与特别容易的试题较少,接近中等难度的试题较多,此时全卷难度接近0.5,这样的试卷才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八、组合编辑试卷

组卷时试卷的格式、试题的排列顺序要合理,试题的难度排列要有层次,先易后难。可能的话,可组成等价的A、B两份试卷。具体以下细节可供考虑。

1、         同类型的试题放在一组。

2、         每部分测验和全部测验试题安排由易而难。

3、         试卷按顺序编号。

4、         明确指定答案位置。

5、         正确答案是否随分布。

6、         试卷是否备有答题空间,字迹清楚,语句通顺简明。

7、答题卡设计是否合理,使阅卷者轻松高效评卷,方便各题分数登记,并最大限度减少学生作答及教师阅卷过程中翻卷次数。

九、试答全部试题并制定评分标准、

组卷后,教师应亲自或指定其他教师进行试答,对学生能否按规定时间答完全卷,对全卷可能出现的问题等,作出较准确的估计。同时,编制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标准答案要求简明、准确。评分标准要求可测量和有效的,防止评卷人为主观因素的渗入,尽量减小测量误差。

十、出卷工作的团队协作问题

1、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列出测试计划,并根据测试目的及测试内容及对象,做好双向细目表。同一备课组教师同共参与讨论测试的知识点组成,题型选择、分值、难度区分度的确定。

2、同备课组各位教师以制定好试卷双向细目表为依据,分工负责选题及题目改造。在精力和时间允许情况下,整份试卷中应有一定份量改造原创题。

3、专人汇总试题编版,复核,最后印刷。

十一、编制试题的常用技巧

改编试题:改变设问角度、改变已知条件、改变考查目标、转换题干

十二、试题编写的技巧与原则

在教学和考试过程中,教师沿用并创造了各种考试题目类型,这些大多可归于两类,一类是客观题,一类是主观题,它们各自又可以分成许多不同的题目类型。由于不同的题型具有不尽相同的测量功能与特点,要使学科试卷有效地测量到所计划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选择恰当的题型与之相配合。限于篇幅,这里仅对人们容易犯规的一些题型,谈论编写题目的基本要求。

1.编写试题的一般建议。

国际著名教育评价专家布卢姆教授在他主编的《教育评价》一书中,提出有关试题编写与挑选的7条一般性建议,对我们很有启发和指导意义。这7条一般性建议是:试题应该清楚地提出一个单独而明确的问题;试题的阅读难度和语言难度应当适合考生的水平;所有试题均应该避免重复现象,并在无碍清晰度的条件下,尽可能地简洁;无论何时都要尽可能使用简明的单词──意义准确且清晰的单词;试题在语法和标点符号方面应该完美无缺;避免提供正确答案的线索;每一道试题都应予以编辑。

2.编写选择题的一般原则。

根据我国学校实际,在编写选择题时(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首先要考虑如下几条最基本的原则:

(1)试题的主干语本身有意义且能提出一个明确的问题。试题的主干语中不要滥用否定结构和双重否定结构。

(2)所有选项在逻辑上应与试题的主干语一致,而且错误选项在表面上应貌似合理。

(3)所有选项在长度上大体相等,避免把正确选项写得特别长或特别短为作答提供线索。

(4)用于测量评价高层次能力的试题应有新意,不能照抄书本中已经练习过的试题。避免使用包含难以理解且与测验目标无关的内容的试题。

(5)在选项中一般要避免使用“以上都对”或“以上都错”的选项。

(6)正确选项的位置应随机安排。试题之间不要互相提示答案。

(7)如果有更合适的题型来考查同一个问题的话,就不要勉强使用选择题。

3.编写填空题的基本原则。

编写填空题首先要考虑如下几条最基本的原则:

(1)试题要着眼于考查重要的、关键的知识,不考无关紧要和稀奇古怪的内容。

(2)填空题答案应当简洁、明确,抓住句子内容的关键点。

(3)有比较公认的答案,否则就改用其他更加合适的题型。

(4)空格的线段长度应与答案内容大体相当,太长或太短往往会引起误会。

(5)尽量把填空题的空格留在句子的后面或中间,不要一开头就是空格。

(6)除非默写回忆形式的填空,一般填空题答案以一个或两个为原则,空格不能太多,以避免句子支离破碎,影响学生理解题意。

4.编写是非判断题的基本原则。

是非判断题通常用于测量被试对基本概念、性质、原理、原则的认识和判断区别事实与观点、认识事物因果关系,以及一些简单的逻辑关系推理的能力。或许有人认为是非题最容易编制,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此类试题要求被试作绝对正误的判断,所以每一个叙述必须绝对正确或完全错误。为确保绝对正确或完全错误,就需要在设计是非判断题时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试题内容应是重要的知识,而不是无关紧要、细枝末节的内容。

(2)试题应多是测量理解能力,不要直接抄录教科书中的句子。

(3)试题应做到用词准确,避免模棱两可的语句。

(4)试题陈述应简单明了,应尽量采用正面叙述,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避免双重否定的语句,以减少学生的阅读困难。

(5)确保每道试题的叙述必须绝对正确或完全错误。

(6)正句和误句的排列要随机化,数量应大致相等。

5.编写论述题的基本原则。

论述题是最常用的一种主观性题目类型。典型的论述题就是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提供一份较长答案。这种试题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较大的自由度,学生可以充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论述题能够较好地测量与评价学生的统整、组织、归纳、分析、综合、探究、写作后新、论证等方面的能力。为保证论述题的质量,在编写论述题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试题应该用来测量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如要求学生提出理由、解释变量间的关系、描述与评价材料、有系统地陈述结论等。

(2)在命题时,我们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使每道题都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实际能力,而不受阅读、理解等其他因素的干扰。

(3)必要时可以出多道论述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某些问题或所有问题进行作答,计算成绩时则应该挑选回答最好的那几道题目,而不是相反。考试评价要体现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理念。

 

课程作业:

 

思考与实践: (自选一题)

 

1. 命制单项题应遵循哪些原则?

 

2. 哪些心理学假设是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理论基础?

 

3. 怎样才能命好一份英语试题?

 

 

 

相关资源:

http://www.tefl-china.net/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http://www.nse.cn/

基础英语教育网

 

http://www.ewteacher.com/

英语教师网

 

http://www.chinaenglish.com.cn/

中国英语网

 

http://www.4ewriting.com/

英文写作网

 

 

 

友情链接:

http://www.iselong.com/

万千英语族

 

http://www.24en.com/

爱思英语

 

http://www.chinadaily.com.cn/language_tips/index.html

英语点津

 

http://www.hxen.com/

恒星英语学习网

 

http://www.wwenglish.com/

旺旺英语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