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颖琼 贾跃亭最爱谁:中药双向调节免疫功能的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8:04:12
中药双向调节免疫功能的探讨作者:佚名    科研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72    更新时间:2006-6-22

[关键词]:中草药,免疫功能,双向调节

健康网讯:

    近年来,各类具有扶正祛邪功效的中药单剂及合剂的免疫学研究己取得很大的进展。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中药对免疫功能的调节受其剂量、机体的机能状态、药物的不同成分、药物的配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中药在不同的条件下,针对不同的对象,可显示促进或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这是中药独特而复杂的药性决定的,也是中医辨证论治观点的具体体现。

    1 不同剂量的中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不同

    实验显示,白芍总苷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诱生抗羊红细胞Igm类抗体呈低浓度(<0.4μg/mL)促进、高浓度(> 0.4μg/mL) 抑制的双向调节,对体外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也呈浓度依赖性双向调节。在0.1~0.5 mg/L剂量下,白芍总苷对正常人脂多糖诱导的单个核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 (IL-1) 水平、PHA-P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白细胞介素-2(IL-2)的产生均呈浓度依赖性双向调节。白芍总苷对大鼠腹腔Mφ 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也具有浓度依赖性双向调节作用,表现为低浓度可促其诱生,高浓度则相反。枸杞多糖低浓度时可促进白细胞介素-3(IL-3)分泌增多,而高浓度则降低其水平。雷公藤小剂量可增强NK细胞毒百分比,提高脾细胞活解单位数及相对细胞活性,较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中药对免疫调节的量效关系提示,中药有效发挥作用有其最适的浓度范围,不能急于求成而盲目加大剂量,否则必致正气受损。

    2 对不同状态下的机体,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不同

    补肾回阳、补中益气的四逆汤对正常小鼠Mφ吞噬率、吞噬指数及溶菌酶含量无明显影响,但能使受环磷酰胺抑制的小鼠指标达到正常水平。对正常小鼠及免疫功能低下小鼠 T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并使后者达正常水平,而对B细胞增殖效应则有抑制作用,且与环磷酰胺有明显协同效应。黄芪多糖(50、200 g/L)体外对正常小鼠ConA活化的脾细胞产生 IL-2无明显作用,而对大黄“脾虚”小鼠IL-2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补中益气汤能明显增强脾虚小鼠淋巴细胞IL-2活性,而对正常小鼠无影响。清肺泄热、宣肺平喘的麻杏石甘汤由麻黄、杏仁、甘草、生石膏组成,所能治疗的超敏反应性疾病如哮喘、荨麻疹等均属Ⅰ型超敏反应,实验证实其机制为抑制变应原刺激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并具有抑制组胺释放的作用。而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机体,麻杏石甘汤则能调节T细胞亚群的比值,提高IgG水平,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中药的应用须谨记“虚者补之”的原则,不虚就不宜大补。只有补益得当、祛邪对证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3 中药的不同成分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不同

    甘草提取物甘草多糖在体内实验中发现能抑制抗体生成并使T细胞分泌IL-2减少。而甘草次酸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如Mφ的吞噬功能具有增强作用,当机体处于虚弱状态时更明显,并能促进干扰素的产生。大黄蒽醒衍生物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使骨髓和胸腺重量减轻,溶血素含量降低,Mφ吞噬功能受抑制,白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转化受抑制。而大黄多糖则能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加Mφ的吞噬功能,促进溶血素生成,增加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及 IL-2的生成。黄芪F3可提高淋巴因子IL-2激活杀伤细胞 (LAK)作用,以增强对肿瘤的杀伤效应,而黄芪的另一种成分在单体时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说明黄芪本身包含类似于阴阳对立制约的两种成分,在机体免疫功能偏低时,可使其提高,偏高时又可使其抑制,表现了双向免疫调节作用。中药的不同成分对机体生理功能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可能是中药具有复杂药效的主要原因。

    4 不同药物的配伍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不同_

    由黄芪、炙甘草、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的补中益气汤具有温补脾胃、益气升阳的功效,对脾虚小鼠能使其低下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正常。经拆方研究显示,单味甘草对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均有抑制作用,缺甘草方对两花环率未显示作用,而全方却能明显提高两花环率。这说明对红细胞具有抑制作用的甘草经科学配伍,在全方中能起到调节作用。脾虚小鼠NK细胞活性明显下降,TNF值明显低于正常,单味甘草对二者水平无影响,缺甘草方虽能调节NK细胞活性和TNF值,但未达到正常水平,而配以无调节作用的甘草后,全方却能使两值恢复正常。单味黄芪和缺黄芪方对NK活性及TNF值均无调节作用,但合用后全方却有明显疗效。这说明中药的配伍绝不是简单的药效相加,而是各药复杂药性的合理调配。

    5 讨论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取决于正邪斗争的消长,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中医治疗疾病的特点在于辨证论治,通过辨证审因,选择适当的药物,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等各项生理功能的平衡,从而对疾病进行治疗。而每一种中药都具有性和味,二者关系密切,缪希雍在《药性指南》中说:“物有味必有气,有气斯有性。”因此不但要掌握气和味的一般规律,还要掌握每一味中药的全部性能及气味变化规律,才能全面了解和使用中药。同时,对于治疗的对象一人的机体,必须掌握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临床用药。另外,对于中药作用于人体的趋向一升降浮沉的性能的了解,更有助于合理用药,调整紊乱的脏腑气机,平衡免疫功能等各项生理功能,使之恢复正常。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只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中药,开发出更多未知领域,才能合理利用中药,从而充分发挥中药的临床应用价值,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