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米3s刷机详细步骤:山西城市系列之十三:运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21:34:24
运城地区居黄河流域中游,是中华民族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地处晋、陕、豫三省的交通要冲,襟山带河,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芮城西侯度古文化遗址发掘出土文物证明,早在10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运城地区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等历史传说,都发生在这块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全区现存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多达数百处,仅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就有60多处。自古以来,人文荟萃,代不乏人。春秋霸主重耳(晋文公)、战国时代与孟子齐名的荀况、三国蜀将关羽、东晋文学家郭璞、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晚唐大文豪柳宗元、宋代名宰相兼史学家司马光、元代戏剧大师关汉卿、清末“戊戍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等名垂青史的文武俊杰,都孕育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城市民俗——农家三明治
晋南人爱吃馍,做出来的白馍又大又暄,口感极好,现在已经成为礼品逢年过节时到处赠送。而晋南人对于馍的吃法,在单调中也有不少的花样。其中馍夹菜就是一种别具风格的吃法,而且很受欢迎。有一次在城里吃饭,全是大鱼大肉,吃到最后我还是感到半饥半饱,正好端上来一盘白馍,我一看正中下怀,掰开后把盘里的凉拌菜夹进去,再加上一点油泼红辣椒,用手捺一捺,里边的红油渗了出来,一个雪白的馒头顿时红绿相间,十分诱人,一看就让人垂涎三尺,吃起来就更是曼妙无比,一口咬下去,就觉得解馋过瘾。同桌的人看了,羡慕不已,并仿照此法,人手一份,都连声叫好。有人说:这味道一点不比他肯德基差,这就是咱中国的三明治。
三明治?把这么老土的吃法和洋快餐一联系,我一下子觉得还真是那么回事,从手法到内容,两者竟是如此地相像,可以说属一个同类项。只不过包装的形式不同,一个是面包,一个是馒头而已。于是我把这个名称加以改造,称为农家三明治。
为什么说是农家三明治?因为第一,这确确实实是农民的吃法,城里人谁会把山珍海味夹在馍里边吃呢?第二,这真正是农民自己发明的快餐,因为在农忙时节,农民不可能消消贴贴、从从容容地在家吃饭,一个馍夹菜就解决问题了;第三,过去农民很穷,没有副食,没有城里人的四碟八碗,只有简单的一两个家常小菜,也就不必要大模大样地坐在饭桌上,也就不拘形式,夹一个馍吃饱算了。
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馍夹菜的内容也不断地变化和丰富。先是夹酱豆,然后是油泼辣子,后来是夹猪肉片,西安著名小吃肉夹馍就是这么来的。实际上就大家的喜欢程度来说,馍夹辣子和馍夹肉是最受欢迎的。
白馍加辣子之所以受欢迎,一是它的色,雪白的馍馍,红红的辣子,多么鲜艳的对比;二是它的味道,红辣子的辣味,热油的香味,加上刚出锅的白面馍的清香味。你说说,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刺激人的味觉,怎能不让你馋涎欲滴,胃口大开呢?
就这样,农家三明治不断发展,成了一个生活习惯而被保留下来,至今仍然伴随着农家的生活,而且逐渐被城里人接受。在晋南的许多中小城市,每天早上就有专卖馍夹菜的小摊子,什么菜都可以夹,热菜凉菜品种齐全,豆腐乳、油辣椒、咸菜、土豆丝、鸡蛋、肉丝,一元钱一个。早上上班一族,就把它作为早餐,边走边吃,经济实惠快捷,方便至极,成为晋南一景。作为农民儿子的我,同样保留着这个习惯。吃宴席毕,总是感到尚缺那么一小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总是要求再来一盘馍馍,再加上一点小菜,油辣子、咸菜,或一个霸王菜。所谓霸王菜,就是一盘生的大葱、香菜和青辣椒。用醋一拌即可。用它来夹馍,那真个是脆生生、香喷喷,余香满口,令人回味,甚至有人说,这个吃法真叫个好。大餐之后来一个农家三明治实在是一道最经济实惠的好点心。
离开农村这么多年了,这一习惯怎么也改变不了。知我者,谓我淳朴,本色未变;不知我者,说我陋习不改,农民气息太浓。是耶非耶?诸位你说。(□刘纪昌)
城市词汇——土语深情
这人呀,从土生土长的乡下走进大城市,总也脱离不了在老家养成的说话习惯。改掉土话,学习普通话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有那么一段时间说话不伦不类,因为普通话里总是夹杂着家乡话而洋相百出。
运城人因为方言比较重,学讲普通话不容易,能把普通话说得很地道的人不多。
来太原上学时,一口极不标准的运城普通话,让我失去了不少自信,总是克制自己不敢多说一句闲话,因为怕说错了同学会笑话我。但是老乡们遇到一起,可就顾不了那么多了。经常是半土半洋的,说的人眉飞色舞,外地人听得稀里糊涂。
那天就闹了个不小的笑话。舍友就买了个头花戴在头上,特漂亮,我忍不住要发表点看法:这女娃的凳老今天够靓的啊,多会儿学会打扮了?舍友听完话后,知道是在说她,但是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懵了,“喂,拜托!凳老是什么玩意啊?“凳老就是凳老,运城普通话!”舍友晕倒。(凳老:头的意思)
还有一次,舍友让我们教她学运城话,运城话没学成,反倒弄出笑话来。“我撮猜床说。(音)”话刚出口,同学就说:“什么,你出差去哪儿?”我们又说了一遍,她还是听不出来。舍友一下急了,你们在说什么呀。(我撮猜床说:我坐在床上的意思)当时我们宿舍住的八个人,有四个是运城的,平时你一句,我一句,也不说普通话,其他的舍友都变成丈二的金刚了。
那时候我们班有三个女生宿舍。刚来报到时,我喜欢去别的宿舍聊天。经常是一聊就是很长时间,舍友急了,问我干嘛去了,我说游门去了啊!“游门?门也能游呀?”猛一想,哦,我把人家当运城人了!(游门:闲逛的意思)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走在大街上,只要我们四个在一起说家乡话时,总会招来路人异样的眼光,什么话呀?我们心里总有一种很得意的感觉,虽然走在太原大街上,可我们是运城人,还是运城话说得爽快!所以我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关你们什么事!(□徐麦丽)
城市印象——运城记忆
对于运城这座城市,我由来抱着两种心理,一是敬畏,一是亲切。
1996年的岁末,我16岁,在运城学画,在这之前我曾经去过很多城市,但从来没有一个城市像运城这样让我茫然无措,我站在宽阔的河东广场上分不清了东西南北。在印象中的运城是破旧和杂乱的,在任何一个角落里矗立的一座座建筑的沧桑都让人感觉到出奇的相似,所以总让人感觉到不知身在何处。当时我学画画的地方是在河东街的劳动局里,在到了运城的很长时间里,由于对这个城市的摸不着头绪,我活动的具体范围一直没有超越河东街。
当时的运城,街上跑满了“天津大发”的出租车,车并不打表,说个地方,和司机讲个价钱,剩下的事情就是心惊胆战地看着司机一脸坚毅地在路上疯跑。尤其是在火车站,除了出租车之外,有大大小小的三轮车,你一出站,他们就拉着你往上塞,不由分说……运城给我的一切,是感觉这个城市是霸道的。
16岁的心境总是很小,很不安分。没有多久,虽然还不是很熟悉这个城市,但终究敢东东西西的乱跑了,甚至约上玩伴到远处的广场夜市里吃东西,最后七绕八绕也总能够绕回来,回来的时候劳动局的大门已经锁了,幸好当时我们还相当瘦小,或翻或钻的来来去去,总觉得惬意的很。记得当时最喜欢的是夜市上的“皇宫杏仁茶”,用一个硕大的铜壶在火上煮开,每人面前放一个小茶碗,里面放上各种果仁和菊花、桂圆,铜壶稍稍一倾,一股清冽的水就远远地倾泻到茶碗中,加上冰糖,盖上盖子,几分钟就可以饮用了。茶并不好喝,我当时喜欢的,是看那个沏茶的过程,卖茶的师傅将一条白毛巾挥来舞去,嘴里呼喝着,将铜壶在众人面前滴溜溜地转来转去,身边的人就看呆了。
晚间运城的街道是明亮的,我们从夜市出来,一边数路灯,一边在天南海北的聊天和漫无边际的吹牛中憧憬自己的将来。16岁的日子总是美好的,所以我的记忆就清晰而亲切的撒在运城的若干街道,也或许,人民路的那一排排路灯也记住了这许多亲切的日子。(□边治国)
城市地理——怀念我的师专
我该不该算一个运城人,是一件让我不敢认定的事。大约在明朝之前肯定是,从家谱上推断是河津人,而且还能认定是樊村镇人,甚至具体的村也知道,但是那时候是,不能说我现在也是。
不光是追本溯源,我后来在运城师专里上了两年学,是不是也像有些人流行的说法,也算是第二故乡?我倒不打算赶这样的时髦。但是谈起运城,还是很有感情的,至今还有那么多同学生活在那块土地上,有关那里的一些信息也会不时传至耳朵里,所以这份感情只会越来越深,是无法假冒的。当对一个城市有了感情,那些名分之类的虚物也就无所谓了。
在运城上学的日子,终身难忘。那时候不敢想像十五年后的今天社会会是什么样子,我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沿着长长的河东路步行走到尽头,走进那所被小麦地包围着的学校——运城师专。学校刚刚从运城师范脱离出来,我是第一批进驻的新生之一。
教室是新的,饭堂是新的,宿舍是新的,连运动场也是新的。同学也是新的,好像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尤其是学校的大门,是最新的,新到还没有盖起来,我们就是从留出来的一块空地上去上街,去看电影,去麦地里谈恋爱。
我们在校期间,学校的主楼落成了,有七层高,那时候在河东路一带是鹤立鸡群的大厦,是让人引以为自豪的。我坐着火车向北去回家,在车窗上也能看到它巍然矗立的样子。所以放假的时候,从火车上告别了主楼才算是真正告别了,开学的时候远远地看见了主楼又会激动地说:“呵呵,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十五年后,我到运城,匆匆忙忙办完了事,还得赶回太原,这边也是马踩车,不得不走,但是我还硬是在去火车站前抽出了一个小时,请同学开了车沿着河东路去师专看看,让我惊讶的是记忆里那么悠长的河东路,开车只用了几分钟时间,当车停在了学校门口的时候,我不肯下来,我说还没到。
同学说滚下来吧,这就是师专,现在已经改名叫运城学院了。可是我坐在车里看了又看,还是踌躇着不肯下来,这哪里还是我的师专?校名竟然也改了,连通知也不通知一声就那么改了,我被遗弃了?
那个很让人怀念的大门呢?毕业前新修的大门终于落成了,同学们都觉得那个大门很气派,曾经纷纷在大门前合影。
我难以接受,那个很气派的大门竟然不见了,换成了一个从来也不认识的大门,和我留在记忆深处的底片严重脱离,所以我对这个新大门很排斥。我怯怯地往里看了几眼,我看见当年高大的主楼已经斑驳脱落,而且在周围的建筑物里,它实在是卑微得让我心酸。
同学又催了几次,可我就是不想下车了。我说,还是走吧,不要进去了,留一些记忆里的东西吧,那些曾经灿烂的瑰丽的动人心弦的繁花似锦的记忆,我还是能保留多少就保留多少吧。(□宁雨)
舜帝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始祖,他敷布的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已成为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精髓,舜帝陵庙也因此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祭祖、拜谒旅游的胜地,成为连接中华民族情感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现象。舜帝,作为华夏“三皇五帝”之一、虽历5000年时光之剥蚀,但其传统道德之精髓,在华夏子孙的心目中依然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辉。顺帝之陵,始建于禹;舜帝之庙建于唐开元6年,是区内建造早、规模大,最具影响力的文物古迹。其本身蕴涵的历史、文化、美学、风土人情、建筑工艺等文化内涵,亦十分丰厚,弥足珍贵。舜帝陵庙景区整体规划布局合理、规模宏大、创意超前。景区总占地1778亩,分舜帝大道、舜帝广场、舜帝公园、舜帝陵庙四大部分。其中舜帝陵庙建于唐开元26年(738年),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庙又分神道、陵园、皇城三部分。神道上连理神柏,世间罕见;陵冢上五子古柏,苍劲肃穆;皇城城墙高大,庙内建筑布局合理,保存完好。皇城已于2001年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
城市性格:美得太太
运城西边是黄河,黄河对面就是陕西。
由于是一河之隔,运城人的生活和性格中,总带有浓厚的陕西味,他们看电视,喜欢看陕西台,听天气预报,爱参照渭南地区。蒲剧在运城妇孺皆知,尽人能唱,它和秦腔异曲同工,都是在吼叫中缠绵,在缠绵中吼叫。运城人第一喜欢的是蒲剧,第二喜欢的恐怕就是秦腔了。看了电影《秋菊打官司》,读了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好多运城人感觉,说的是咱运城的事。
运城本来距西安就不远,自从通了高速以后,感觉就更近了。坐上车,两个小时就可到达。好多运城人,对西安很熟悉,而对太原却很陌生。这里的学生上大学,商人做买卖,百姓双休日娱乐,首选的大城市就是西安。
西安是九朝古都,离其不远的运城,自古也算是天子脚之地,人也自然是天子脚下之人。所以运城人的言谈举止,夹杂着一些古代官方味道。在运城的方言中,好多都能从古代官方书本里找到印证,比如说“斜”字,运城人不念xie,而念xia,走斜路,运城人叫走斜(xia)路,这与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发音是一样的。“直直往前走”,用运城话讲就是:“端端往前走”,而“端端”这个词,在古书上能常常见到;再比如,运城人把“你先来”、“你先走”,说成“你来先”、“你走先”,将“先”字放在动词后面,形同古文里的状语后置。
运城自古人杰地灵,风流竞秀。不信请看:舜都设在永济,禹都设在夏县,大富豪猗顿出在临猗,三国忠勇之将关羽出在解州,唐朝美女杨贵妃生在永济独头村,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地也在永济,宋朝宰相司马光出生在夏县。运城人祟尚读书,家里再苦再穷,即使吃糠咽菜,也要供孩子上学。所以运城考上大学的人特别多,1977年恢复高考后,运城曾连续10年高考升学率居全省第一。
运城民风纯朴,称得上是礼仪之乡。儿女对父母极尽孝道,亲朋之间,无论穷富,互帮互助,来往颇勤,左邻左舍,一家有难,众人相帮,相处得十分和睦。运城的男人们,“大男子”是比较重了一些,多数不怎么会干家务活,但家务之外的事,却尽心尽力,毫不含糊。
说到运城人,不能不提万荣笑话。万荣县由于盛产笑话,其名气比运城大得多。万荣笑话的精髓在于,反映出了万荣人的智慧、执著、幽默以及对生活的别样理解和热爱。这些特点,放在运城人身上,也是适用的。
运城人在吃上并不讲究,只要有辣椒、有咸菜、有稀饭和馍馍,就足够了。运城人离不开馍,不吃馍,就不能算吃饭。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如果你去了运城农村,在烈日炎炎的上午,你也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一个壮汉子,光着上身,蹲在自家门口,一手拿着一根粗而长的葱,一手拿一个大而圆的馍,身旁的地上,放一个盛满凉水的大碗,就这样津津有味地吃着,喝着,这,就是他的一顿美餐了,美得太太(美极了)!(尹长虹)
城市诉说:凤凰人美
凤凰城是我家乡运城的旧名,那是我心里最美的地方。有次看报纸,有人写运城民风好讼,气得我真想和他争论。恰好有这个机会,我就不客气了!现在就让我抓紧时间赶紧说,免得那个说我们好讼的人听见受不了,那他可该怎么办啊!
想说的话太多,反而不知从哪里说起。
抄袭一下鲁迅先生的笔法:不必说她那里出产的雪白的棉花,金黄的麦子;不必说她那里甜甜的苹果,酥酥的梨,脆脆的西瓜,蜜一样的葡萄;(呵呵,口水就要下来了,擦一把先。)也不必说那里的孜然炒面、羊肉泡、牛肉饺子、大饼子……(呜呜,真受不了,好想念啊)。单只说她那里的人,就超级有魅力到只能用我们方言中的一个字来形容:美!
凤凰人美,女人最美。我碰到的百分之九十九的运城女人都爱吃辣椒,就像我们的脾气,众所周知,河东狮嘛。不过没关系,那是因为爱,豪爽的爱,哪个不爱你的女人会吼你啊?运城女人最美的也就是这一点,嗓门大,个性直率,敢爱敢恨,实在淳朴,不和你来虚的。想想和她交往,多不累啊,多有趣啊,她会当街无所顾忌地大笑,她也会当众狠狠地骂你,她的爱毫无保留,她的付出全心全意,她是暴风雨,她是闪电,但那都是一个深爱的女子掩饰内心的方式。假如你碰到这样的女子,一定珍惜,她最怕的是受伤……好了好了,一说起来就停不住,呵呵,运城女人嘛。不过不敢说了,要不人家笑我芙蓉姐姐,可就麻烦了。
凤凰人美,再看男人。好像在大家的口碑里,运城男人是出了名的聪明。这个说法,我很赞同。嘻嘻。其实只要看看运城这两年的变化,就知道运城男人是怎样的美了。每次回家,我都会惊奇地发现,有一些地方找不见了。有一些地方不知怎么冒了出来。凤凰城越来越漂亮繁华。而且,运城男人在经过了最初的追赶钱潮之后,开始理性化,开始思考,已经开始新一轮凤凰人的涅。怎么样?凤凰人,美太太!(朱伊文)
城市记忆:今非昔比
城市和人一样,应该有性格的。可在我的记忆里,运城似乎没有。尽管我曾经在那里学习、生活了5年,可遗憾却远远多于思念。
上世纪90年代初的运城是一个没有公交车的城市。
那个时候,我在运城高专学习外语,轻松、浪漫的学生生活使我时常冒出一种“出去走走的”的念头,于是,每逢周末,“西花园”这个运城惟一的公园,便成了我们休闲娱乐的地方。然而,从运城高专到“西花园”却隔着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不可逾越”这个词也许有些夸张,但确实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心境。和上海、北京这些国际大都会比起来,运城实在是太小太小了,但步行1个小时的路程,怎么着也会让人心有余悸吧?可见,现代交通工具在改变地理距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心理距离。
后来有一天,大约是1992年的样子吧,终于有个2路公交车通到了我们学校,看着那个竖立在校门口的公交车站牌,大家兴奋异常。然而开心过后,有一种更深的失落在大家的心头升起,原来,这辆车只通到车站,去西花园依然需要步行。
漂亮衣服永远是女孩子的最爱,可那个时候的运城,除了“官巷”和“乔家巷”,几乎找不到可以买到漂亮衣服的地方。于是,正值青春妙龄的我们,只好望着电视里那些“花枝招展”的同龄人,暗自兴叹。
好几年没有到过运城了,今年春节,故地重游,竟然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座曾经让人心存遗憾的城市,不但有了四通八达的公交车辆,而且有了号称“空中走廊”的飞机;不但有了“金利来”、“九牧王”等品牌服装店,而且官巷、乔家巷服装市场历久弥新,解放商场、禹都市场服装批发区声名远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若风)
城市人物:墨美长髯
诸类书籍,提到关羽的,莫过于:“丹凤眼、卧蚕眉、长髯过胸……”称之为“美髯公”是也。
我们读三国,其中的120回书目中,涉及关羽的就有二十余回,其中14个回目更是不惜浓墨,极力美化关羽。《三国演义》塑造出来的关羽“神勇无双、忠义绝伦”,所以“一把美髯”或者“丹凤眼、卧蚕眉”的描述就激起我们的翩翩遐想,让我们在脑海里有了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口耳相传的故事又让这个形象在脑海里升华,成为一个美好的化身,愈想愈崇拜。
关羽,出身寒微,只在家乡呆了19年。他在历史书上的第一次亮相便是“亡命奔涿郡”,传说是杀了当地的恶霸,身负命案出走到河北涿州。而后结识了刘备以及张飞。此后镇压黄巾军起义,以及协助刘备逐鹿中原,最终三分天下。晋人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蜀书》中,记叙关羽生平的文字不及一千字,其中既有对他“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威震华夏”的肯定,也有对其“刚而自恃”、“以短取败”的批评。
如果仅就史书的记载来看,关羽在历史上只能算是一名普通的武将,只要翻开“二十四史”,事迹相当甚或超过他的武将,不知凡几。因此,在关羽死后的数百年间,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官方,几乎看不到什么关于他的资讯。
关羽的成名可以上溯到宋、元以后,王朝的兴替以及外族的觊觎,催生了频仍的战火,国力积贫积弱,社会动荡不安,社会上的流民日多,无论朝野还是民众,在心理上都需要有一个强烈的信仰支撑。这时候,关羽的神化就成为一剂充满着幻想的强心针。
尤其是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不仅完全符合上层统治阶层的道德审美标准,而且他早年出身寒微而且身负命案,靠自己的勇力一步步赢取声名,除晚年镇守荆州时稍微安定之外,一生基本上都在路上奔走,加上早年就流传的关帝会在危难时节显灵保佑底层民众,更容易让到处漂泊的人们产生由衷的认同感,关羽成了最为契合游民理想中的神人形象。
可以看出,是口口相传的故事和一部演绎历史的三国,成就了关羽的忠义。关羽是留有胡须的,只是或者没有长飘飘的蔓延到胸下,后人为了使故事中的人物更加丰满有趣,所以世人便夸张的造就出一部美髯,同时包括他捋须读春秋的圣人风范。
这部墨美的长髯,正如后人对关公的崇拜,包含着历代文人百姓的溢美之辞,关公乃是中华民族在自身文明的漫长过程中,不断追求民族人格的自我完善、完美、崇高所树立起来的一座精神偶像。
在河南某地关帝庙联云: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威武震三军,爵号亭侯公不忝;徐州降孟德,南郡丧孙权,头颅行万里,封称大帝耻难消。中肯的评价关羽的生平,我想比那部“美髯”漂亮了很多。(边治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