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14 国际服怎么玩:世博会与跨文化沟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5:38:31

世博会与跨文化沟通

——徐波博士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思想者小传

2010年2月14日   A08:思想者·连载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言文学学士、国际法学士和经济学博士。曾出使法国、比利时、黎巴嫩等国十余年。 2004年4月起任上海世博局国际联络部部长、国际参展部部长、外事办公室主任。现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助理。著有 《法兰西印象——一个中国外交官眼中的法国》、《中国与西欧直接投资关系研究》、《世博礼仪》等著作。获法国总统颁发的法兰西国家功绩骑士勋章。


第298期


  世博会正在向我们走来。在看到世博会展馆异彩纷呈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举办世博会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世界各国都要来上海参加世博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世博会在不同国家之间跨文化对话的意义。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是一个风靡全世界的话题,但也是个由来已久的老话题。作为一门学问提出来是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有一个学者叫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他发现美国联邦政府帮助土著印第安人建水库,此举并没有获得印第安人的好感,因为彼此之间的沟通存在着某种问题。后来霍尔又发现,二战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给了欧洲人大笔的援助,按说美国和欧洲同种又同文,沟通本该没问题,欧洲人应对美国感恩戴德才是,但结果并非如此。霍尔发现,人家拿了钱还不谢你,说明里头的沟通也有问题。类似的发现还有很多。后来霍尔根据其研究,写了一本书叫 《沉默的语言》 (Silent Lan-guage),详细阐述了跨文化对话的重要性。应该说是霍尔的著作推动了世界各国对跨文化对话的研究。

跨文化对话是一种生活现实

    跨文化对话不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关键是中国人走出去,外国人走进来后,我们如何减少文化摩擦,减少误解。

    据统计,现在每年有5000万出国人次,派出去的留学生累计超过150万人,每年还要接待超过1个亿的境外来华人员。在上海,目前有15万注册外国人,如果算上没有注册的就更多了。上外有一位研究跨文化对话的美国专家,中文名字叫顾立行,中国话讲得和那个加拿大人大山一样好。他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太太是德国人,两个孩子生在中国,在学校讲中文,晚上全家又讲英语又讲德语。他开玩笑地告诉我说,在家里天天“跨文化”。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跨文化交流不只是个学术问题,而是一种生活现象,一种生活存在。我们所说的跨文化对话绝对不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关键是中国人走出去,外国人走进来后,我们如何减少文化摩擦,减少误解。

    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是,文化已成为影响21世纪国际关系的新因素。国际上很多著名的商学院都开设了文化冲突管理课程,因为国际企业内部的文化冲突数不胜数。我国已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不说外贸和吸引外资,我们自己的对外投资已高达1800亿美元,80万工人在海外打工。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的,我们在海外的经营活动同样遇到严峻的跨文化管理问题。

    冷战结束后,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从军备、核武器、经济实力,慢慢过渡到文化等软实力。 2001年WTO成立的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通过了《保护文化多样性》国际公约,防止世界商品自由流动导致文化冲突加剧,并提出了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同等重要的国际责任。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但两个星期就有一个语言消亡。语言的消亡速度非常可怕。现在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推进得太快,各种弱小民族的语言、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面临冲击,从而出现强烈的反弹。如果我们不尊重文化的差异性,这个全球化就不稳定,就会失衡,出问题,而全球化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通过全球共治来解决,如气候变暖、公共卫生、水资源等都需要大家一起来解决。出现文化冲突就解决不了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目前国际形势不稳,有很大原因是文化冲突引起的。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之一就是城市文化的多元与文化融合问题,这个主题一提出就深受各国欢迎,说明在全球化条件下加强文化对话,保护人类文化多元化已成为我们大家的时代命题。

    跨文化对话同样是为了消除相关各方的误解。几年前一个美国记者写了本书《地球是平的》,从某种意义上看作者说得对。有了网络以后,人们之间的联系很方便,任何人都是世界村落的村民。然而,无论是地球村的大户,还是1亿外国人来华,5000万中国人出去,融入全球化的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是否真的零距离了呢?不是。全球化消除不了沟通赤字,世界并没有因为沟通技术的提高而减少对中国的误读,而我们对世界的误读也不少。

    由于对世界不了解,我们不仅误读了世界,对国际事务的评判也难辨真伪,常常会以球迷的心态看国际关系,好热闹、好激进。我们回顾一下最近几年的国际关系,好像网民代表了所有人的话语权。如果国际关系就如此简单,如果几个网民就代表一个社会的主流观点的话,我们今天就没有必要来讨论什么跨文化对话了,至少失去了讨论的前提条件。

    回到正题上来:为什么我们说要文化对话,要搞世博会?原因就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千差万别,各国的文化要相互交流,相互理解,要学会换位思考,要通过交流了解真相。要了解文化差异、接受文化差异,甚至欣赏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使得人类社会如同自然界一样五彩斑斓。世界是复杂的,多元的。我们看世界的眼光也要辩证、多元,不能老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更不能感情用事。了解世界必须要走出去,要与外国朋友交流,要结交更多的朋友,要换位思考。

世博会是跨文化对话的理想平台

    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是要靠人来完成,而世博会就培养了这支队伍,所以我们说世博会是世界公民的速成班。如果世界公民多了,大家都会相互理解,沟通起来也就比较容易,因为大家的情怀、精神境界、看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属是一样的。

    我们通常会把世博会和奥运会、世界杯作比较。同为世界盛事,但是世博会的参与主体更加广泛,有国家,有政府间国际组织,还有一些非政府组织,有企业,有城市,还有普通公民,因为到世博园参观的游客其实都在参与各种互动。此外,世博会参与的方法是奥运会、足球赛无法比拟的。体育赛事往往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场地再大,一场比赛容下几万人了不起了,绝大多数人只能看电视转播。而世博会不一样,是直接参与,还可以互动体验,与参展方自由交谈。还有就是世博会的展示时间长。奥运会再精彩,两星期结束。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不过就是一个月左右。上海世博会是184天,184天里可以和任何人、任何国际组织进行无拘束零距离交往,这不是很神奇吗?

    说世博会是跨文化对话的理想平台,还因为这是中国社会大规模、长时间、零距离与国际社会对接的一次历史机遇。所谓大规模就是中国社会齐动员,我们有国家馆、省市馆、最佳城市实践区的城市案例,还有国企、民企,各种世博会合作伙伴、赞助商。过去对外国朋友来说,他们了解中国一直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现在31个省市全体亮相,大家在一个平台上交流。所以,我说这是中华民族一种立体式地参与国际交流。还有就是外宾数量的庞大性。我跟大家算一算,192个国家和50个国际组织。发达国家一般来办博人员不少于二三百人,考虑到还有广大发展中国家,平均每个国家算50人,该有多少办博工作人员?还要加上他们世博期间自己内部的来宾,这个数字更大。一些欧洲国家的总代表告诉我,至少他们要接待50批,每批至少50人。如果我们按每批20人算乘上242,算一下又有多少人?此外,根据世博会的规则,184天里所有国家都有一个馆日。按惯例,通常这一天来参加馆日活动的将是参展国家的最高领导。一些参展国家已明确告诉是其国家元首来,也有一些国家是政府首脑来。如果是元首来,政府首脑来的话,可想而知企业家要来,媒体要来,各界都要来,这又是一个庞大的代表团,而这几乎每天都要发生。历史上各届世博会都有成百上千的国际政要、世界名流莅临,从而成为人类的重大庆典。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世博会期间,上海的大街小巷充满各种肤色和各种语言,那将是一道多么亮丽的跨文化对话风景线!

    前几天碰到一个北欧国家的总代表,我们聊到了这次哥本哈根会议,我们觉得世博会确实很伟大。哥本哈根会议上,这么多国家在一起是争执,我们在一起则是完全平等的交流。而且,他们的峰会算是历史上最长的了,开了13天,史无前例,而我们是184天,是他们的15倍还要多,天天可以对话。因此,世博会也是个长达半年的峰会,是行动中的国际多边主义。我们天天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多边合作,而世博会就使这样的愿望变成了一种行动。

    我要强调的是,世博会还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民速成班”。在全球化的时代,国际交流很重要,换位思考很重要,不同文化之所以能和平相处,就是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和相互理解。地球就一个,世界就一个。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时,有一位中国学者的夫人在中国馆当了六个月的志愿者,她告诉我,看着那么多国家的人民相互平等交流,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大同是完全可能的。这种感受在世博圈里很普遍。加拿大主管世博会的不少官员当年都作为志愿者参与了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他们告诉我,世博会改变了他们的一生,是世博会把他们引上了国际主义的道路,从事今天这样的跨文化对话工作。我在此给大家要介绍的是一位香港企业家,叫伍淑清,是全国政协常委,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是她创办的。她告诉我,1970年日本举办大阪世博会时,她父亲在园区内开了一个中餐馆,她在里面帮忙,给各个展馆送餐,她利用这个机会看遍了各种展馆,与各国工作人员聊天,发现这个世博会太有意思了。过去不了解,以为自己很懂世界,现在发现各个展馆展示的文明千差万别。她对我说,是大阪世博会让她决定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工作。我想,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是要靠人来完成,而世博会就培养了这支队伍。所以我们说世博会是世界公民的速成班。如果世界公民多了,大家都会相互理解,沟通起来也就比较容易,因为大家的情怀、精神境界、看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属是一样的,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处置的方法就不会是那种极端的球迷心态,就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帮助对方了解我们。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文化冲突就会减少,战争就会远离我们。

    世博会要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目前的国际环境中,由于各种原因,世界上还存在着各种对我们的误解,我们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外交家吴建民先生曾表示,如果国际社会看到的世博会东道国是谦虚的、讲礼仪的、懂规则的,那么中国崛起得到的理解就会多些,遇到的阻力就会少一些。洛塞泰斯秘书长也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塑造国际形象的历史机会,国际社会通过东道国人民的一言一行,看到正在崛起的中国是一个愿意与世界各国平等相处、共建未来的和平友好的中国。

    世博会同样也是参展国形象塑造的良好平台。非洲代表们一直向我们强调,由于西方媒体带着有色眼镜来看非洲,西方媒体呈现的非洲是个被误读的大陆,一个充满战乱疾病、自然灾害,一个没有希望的大陆。这显然是对非洲的一种丑化和歪曲。非洲朋友希望通过世博会改变世界对他们的成见,塑造国际上的新非洲形象。 2005年爱知世博会时,国展局曾专门作了一个调研,询问参展的国家为什么参加日本爱知世博会,第一答案是树立国家新的国际形象,第二是加强与东道国的双边合作。可见,国家形象的推介对参展方同样非常重要。

做好中西文化交流的摆渡人

    上海世博会是中华民族参与世界跨文化沟通的历史机遇,事关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希望大家一起来关心我们的这场跨文化对话,一起来把这项工作做好。行动起来,通过世博会将中国形象在国际上发扬光大。

    上海世博会是1851年以来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对话的内容就是人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观。由于自然禀赋、文化历史差异,各国的城市观是不一样的。200年前只有2%的人住在城市,今天已超过50%,人类已名副其实地进入了城市化时代。然而,城市不只是带给我们生活的便捷和幸福,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哥本哈根会议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海世博会也是人类分享城市化经验,建设低碳、和谐、宜居城市的机会。但由于世界各国对城市化不同的认识,这个主题在世博会的呈现方式将是多元的,各国对城市问题给出的答案也会不尽相同。如广大发展中国家依然希望通过城市化将自己从一个农业国发展到工业国,实现国富民强。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基本结束,更多的是关注环保、宜居等问题。瑞士驻国际展览局代表提醒我们,到欧洲推荐世博会主题时不要过分渲染高楼大厦,因为欧洲人不认同高楼大厦,上海世博会瑞士馆就是要推介瑞士牧歌般的田园生活。非洲国家同样也问我们,Better City,Better Life,听起来好像Better Life一定要在City里面。难道幸福一定在城市里面吗?他们说,我们非洲国家农村多,城市少,我们也挺开心的,没有城市那种交通的污染和生活压力。南太平洋岛国代表也告诉我们,他们没有高楼,也很幸福。有阳光、沙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大楼不仅不需要,就算盖了,台风一来也要被吹倒。

    这些沟通使我们了解到各国各地区对城市问题的看法是很不同的。目前,国际上除了用GDP考量一国发达与否外,还有一个幸福指数。比如有报道说,我们的南亚邻国不丹人很幸福,美洲哥斯达黎加人很幸福,而美国人最不幸福。在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幸福指数比一线城市的高。这些都说明城市观是多元的,与人的生活现状、受教育程度、追求的目标有关。 2010年,在人类8000多年的城市化历程中,世界各国人民在上海相会片刻,一起对话、探讨21世纪人类的城市化未来,这该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啊!

    但文化对话很难,首先是中国与世界的沟通距离,有抹不去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我国前驻德国大使卢秋田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差异——一个中国大使眼中的世界》。书中讲了很多例子,全是中外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可能通过世博会一下子就解决。我认为,跨文化对话关键要培养对话的人才,因为对话是心灵的对话,不是说说而已。就像我们做思想工作一样,你要把老外思想工作做通,你要说到他心坎上。因此,沟通要有沟通艺术,必须熟悉业务。就是两边的情况你都要知道,这样方可超越自我,才谈得上沟通。

    与奥运会不同,世博是创意工程,而创意要来自内心,是一种对专业的认可,是一种投入。为了鼓励这种创意,国际展览局有关展示的规则就没有国际奥委会章程那么硬性,就是希望东道国能灵活地鼓励各种创新。因此,你在中外双方沟通时就不能循规蹈矩,而是要非常积极地提供各种服务。沟通人员因而必须了解业务,有很强的职业造诣,否则说话没人听。沟通时一定要懂得以参展方能听懂的语言与其沟通,流利的外语是必须的。但要注意,懂外语并不意味着懂世界。关键还要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不能居高临下。曾经在某届世博会上,组织者为了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请了欧洲某个知名展览公司建了一个非洲联合馆。因为没有沟通,欧洲展示公司也不了解非洲的风土人情,非洲国家不接受。他们说,这是欧洲人想像中的非洲,不是我们的家乡,是对我们文化的无知和异化。非洲朋友说,就是你给我送礼也不能这样强加于我。这是典型的跨文化对话没有对好的例子,好心办了坏事,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

    沟通工作不容易。我想在此援引首位华裔法兰西院士程抱一先生在当选时的讲话,他说他是东西文化的摆渡人。我想,我们沟通人员就是东西文化的摆渡人。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摆渡人,既有马可·波罗、利玛窦这样的外国人,也有历史上和“五四”以来把西方先进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的大量先贤哲人。今天我们重谈东西文化摆渡人非常重要。要做好摆渡人,首先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要超越自我,要充分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中华民族参与世界跨文化沟通的历史机遇,事关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我希望在座各位一起来关心我们的这场跨文化对话,一起来把这项工作做好。特别是年轻人,要行动起来,通过世博会将中国形象在国际上发扬光大,从而真正履行当初申博时我们的庄严承诺:“给中国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