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宝马3系购车手册:中国儒学初步(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21:56:28
关于[中国儒学初步(三)]的字幕:
  • 我们知道,
  • “三纲领”是从主体和客体,
  • 从对己和对人两方面,
  • 来阐明大学之道的,
  • “明明德”是对己而言,
  • 不但的彰明我们内在的德性,
  • 培养我们自己高尚的品德。
  • “亲民”是对人而言。
  • 是不断地以自己的智德教化人民,
  • 使他除旧布新,成为新人。
  • 而“明明德”,“新民”,
  • 都是要达到至善的地步,
  • 使人人都能够,
  • 明辨善恶是非,义利,
  • 来达到《大学》的崇高的理想。
  • 《大学》这个文本,
  • 虽然只有1751个字,
  • “经”字有205个字,
  • 其中还有朱子考订原文,
  • 觉得有错解,
  • 以至于文意间不明,
  • 那么它把“格物”这一章来补足了,
  • 补了“格物补传”来完足文意。
  • 《大学》分经一章,传十章,
  • 开始一章就是解释明明德。
  • 列举古代先王的行事来证明。
  • 然后是随着下来,
  • 一共有十章,
  • 它引用了《诗经》和《尚书》的
  • 很多的故事,
  • 比方说“黄鸟,止于丘隅”,
  • 黄鸟尚且知道
  • 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嬉戏,
  • 那么人呢,人难道不如鸟吗?
  • 人也要到一个境界上去生活,
  • 如此等等。
  • 最后是讲的是“八条目”,
  • 关于八条目,我们看,
  • 什么叫“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 先治其国;
  •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 致知在格物,致知在格物”。
  • 那么格物就是要求我们
  • 亲历其事,亲操其物,
  • 也就是即物穷理,增长知识,
  • 在读书种求知,在实践中求知,
  • 然后明辨是非,尽事物之利,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 国治而后天下平”。
  • 格就是至,来的意思,
  • 物就是事的意思,
  • 格物是穷究事物的原理,
  • 那么这里所说的,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是《大学》的“八条目”,
  • “八条目”的枢纽是“修身”,
  • 修身为枢纽,
  • 前面是讲的内圣之道,
  • 后面是讲的外王之道,
  • 外王就是政治世界,行为,
  • 内圣是指的修养,修养。
  • 那么“格物”如何地是亲历其事,
  • 亲操其物,即物穷理,
  • 读书中求知,
  • “致知”是为了求真知,
  • 在推致事物的过程中,
  • 如何地来,
  • 像探明自己本心致知,
  • 像一面镜子一样。
  • “诚意”是意念要诚,
  • “正心”是排除一些不安的情绪,
  • 使心灵保持一个安静,
  • “修身”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 端正自己,
  • 其身正,不令而行,
  •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修身”是“格物”、“致知”,
  • “诚意”、“正心”的落脚点,
  • 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
  • 所以“心正而后身修,
  • 身修而后家齐”,
  • 他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而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 未之有也”。
  • 这里讲的本、末、厚、薄
  • 都是讲的是以什么为本,
  • 以什么为末,以什么为厚,
  • 以什么薄,
  • 他讲的是修身的重要性。
  • 而“齐家”它是整齐,
  • 整顿好自己的家庭,
  • 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
  • 这样才能教化人民,
  • 所以“一家仁,一国兴仁,
  •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 “家齐而后国治”,
  • 当然这不是一个形式逻辑的推导,
  • 它其实是一个体验,
  • 治国和治家
  • 在一定意义上有相通性,
  • 他要你体验,
  • 你团结好家人,
  • 过去古代的家庭很大,
  • 要团结好家人不容易,
  • 你团结好家人,
  • 也和你去治理国政,
  • 其实有相关性。
  • 治国,为政以德,实行德治,
  • 国当然是指的诸侯国,
  • 他讲的是
  • 如何地像爱护出生的婴儿一样,
  • 保护人民,
  • 以至善至德来教化人民,
  • 来让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其德,
  • “为人君止于仁,
  • 为人臣止于敬,
  • 为人子止于孝,
  • 为人父止于慈,
  • 与国人交止于信。”
  • 他讲的是仁、敬、孝、慈、信,
  • “国治而后天下平”,
  • 他讲的是这样一个结局之道,
  • 忠信之道,
  • 如何地强调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所厚者薄,所薄者厚”,
  • 一个是本,一个是末,
  • 这都是我们看到的
  • 他要治国平天下,
  • 布仁政于天下,
  • 如何做到尊老、心孝、
  • 敬长、心惕、恤孤、爱民、
  • 布行仁政,
  • 要求君主
  •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实行恕道,
  • 要求君主从民之所好而好之,
  • 民之所恶而恶之,
  • 为民父母,
  • 要求君主,
  • 如何去吸取历史的教训,
  • 乃没有偏思,坦诚自功,
  • 而且强调德本才末。
  • 什么叫德本才末呢,
  • 就是说如何地不要与民争利,
  • 这个它强调的是,
  • 齐家再修其身,
  • 然后如何地去,
  • 更进一步地来使得老百姓,
  • 更进一步使老百姓,
  • 他的生活能够得到,
  • 比较安顿的康健的这样一个生活。
  • 他讲:“是故君子有诸己,
  • 而后求诸人;
  •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 所藏乎身不怒,
  • 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 故治国在齐其家。”
  • 什么叫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 “所藏乎身不恕,
  • 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 假如我们自己都没有
  • 宽恕之道了,
  • 而能够去让别人明了道理,
  • 那是不可能的,
  • 所以叫“故治国在齐其家。”
  • 《大学》它强调
  • “上老老而民兴孝,
  • 上长长而民兴弟,
  • 上恤孤而民不倍,
  •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 絜矩之道就是中恕之道,
  • 所以我们这个,
  • 他要求君主,
  • 是上行下效这个过程,
  • 他说我们要尊重老老,老吾老,
  • 那么老百姓就尊重他的父母,
  • 上面的人,长长,
  • 也就是如何地尊重长辈,
  • 如何地尊重兄长、长辈,
  • 那么老百姓,
  • 就年长者,他就有替德,
  • 所以就慢慢地,
  • 我们在上位的人
  • 体恤鳏寡孤独废疾者,
  • 那么老百姓就不背叛你,
  • 这就是君子的忠恕之道。
  • 孙中山先生认为,
  • 《大学》其实是一个
  • 最好的政治哲学,
  • 所以,他说很多大政治家,
  • 都没有见到这一点,
  • 没有把它讲清楚,
  • 一个人从内发展到外,
  • 从内部做起,
  • 理推到平天下,
  • 所以这是很精微的,
  • 他说很多政治家
  • 都没有说得像《大学》这么透,
  • 这是我们的政治哲学智慧中
  • 独有的一个贡献。
  • 所以《大学》它特别还强调,
  • 我们大家再去细读,
  • 那么《大学》,
  • 它特别强调了“生财有大道,
  •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
  • 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 则财恒足矣。
  • 仁者以财发身,
  • 不仁者以身发财。
  •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
  • 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
  • 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 什么意思?
  • 就是我们真正的懂得发财的人,
  • 其实发财中也有道,
  • 我们真正懂得发财的人,
  • 真正有长远眼光的生意人,
  • 政治家,生意人,
  • 他们都是把财富,
  • 做为发展自己的手段
  • 而不仁的人为了发财,
  • 不惜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作为赌注,
  • 赌上了,
  • 这个是不合算的。
  • 所以财富,功名利禄,
  • 它只是发展自己的工具和手段
  • 或者阶梯,
  • 那么,
  • 仁者是以它作为工具、阶梯,
  • 来全面地发展自己,
  • 而不人道的人,
  • 他是把身家性命都赌上了,
  • 他把财富作为目的,
  • 所以我们生财有大道,
  • 那么,当然我们也觉得,
  • 发展生产,发展财富的人,
  • 如果很多的话,食之者寡,
  • 用这个财富的人很少的话,
  • 那么我们生产财富的人,
  • 做的很快,
  • 我们使用它的人,
  • 用的很慢的话,
  • 在那个时候,
  • 那个时候状况之下,
  • 财富就会积累起来,
  • 那是那个时候
  • 第一生产力水平之下的
  • 一个状况之下。
  •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
  • 当然是财富
  • 它的分配就出现一个紧张,
  • 因此如何解决财富分配问题,
  • 它当然就需要有一些德性的考量,
  • 所以说,整个说来,
  • 《大学》我们要注意,
  • 我们基本上
  • 它讲的是“财聚则民善”,
  • 如果“长国家而务财用者,
  • 必自小人矣”。
  • 那么你只是重视财,
  • 不重视善,
  • 那时灾害就会到,
  • 所以“国不以利为利,
  • 而以义为利也,”
  • 一个国家,一个政治家,
  • 一定要懂得义利的关系,
  • 以义来治利,
  • 总体来说,
  • 《大学》被宋儒推为儒学系统的
  • 纲领性作品,
  • 它着重讲的就是“三纲领”、
  • “八条目”的思想,
  • 它阐述的是
  • 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
  • 和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 它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
  • 基本思想内涵和思维框架。
  • “三纲领”中,
  • “明明德”是不断彰明
  • 自己内在的德性,
  • “亲民”或者“新民”,
  • 它是接近民众,
  • 爱护民众,教化民众,
  • 使他们除旧布新,成为新的。
  • 它的总的目的
  • 是要建构良好的
  • 政治和文化的环境,
  • 由内推到外,
  • 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
  • “八条目”内容非常丰富,
  • 它是以“修身”为关键,
  • 这是我们简略地回顾了,
  • 我们大家已经学过的大学之道。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那么,三纲领和八条目,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那么,他的这个推,
  • 并不是所谓形式逻辑的推导,
  • 它是一个生命的体验,
  • 所以他要求我们,
  • 来理解什么叫
  • 物格而后知至,
  • 知至而后意诚,
  • 意诚而后心正,
  • 心正而后身修,
  • 身修而后家齐,
  • 家齐而后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