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一新生 英文:这个傻蛋是美国人的福音,苏联人的灾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2:29:18

    1991年,戈尔巴乔夫被“赶”下了台。在此后的20年里,这位前苏联的“末代”领导人,体会着本国的冷遇和西方的热捧。他屡次政坛东山再起不得,却成功地经营自我,成为一名游走于政治之外的明星。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局势日渐紧张,并公然违反中央的命令。1991年8月19日,强硬派害怕改革会使苏联分裂,便将戈尔巴乔夫软禁使其远离权力中心。尽管3天后便被释放,但戈尔巴乔夫面对的是形势的剧变。8月23日,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迫使戈尔巴乔夫宣读政令,将所有在俄罗斯境内的苏联资产移交俄管理。戈尔巴乔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议会禁止了苏共在俄的所有活动。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宣布辞职。“我将要终止我担任苏联总统这一职位所履行的一切行为。”说完,他把讲稿猛地一扔。 伴随着“扔稿子”这一动作,苏联的69年历史宣告终结。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命运也有了巨大的转折。 

叶利钦许诺给戈尔巴乔夫每月4000卢布的退休金和高级吉尔轿车等,并要求戈尔巴乔夫在1月8日之前腾出办公室、住宅和别墅。然而在交房期限到来前的某一天,戈尔巴乔夫别墅里的物品被人强行搬走,一家被迫搬到了一过由警卫人员居住的80平米小房间。在之后数年中,由于卢布贬值,戈尔巴乔夫的退休金曾只相当于1.5美元。图为戈尔巴乔夫一家于1976年至1991年的住所。 

    1994年,戈尔巴乔夫的退休金被定为最低工资额的40倍。不过,他和家人没有获得任何有关豁免权的保证。1992年4月,戈尔巴乔夫在媒体上批评了叶利钦之后,他的高级吉尔轿车第二天就被换成了不带专用通信设备的伏尔加轿车。而为他服务的保镖人数一直在减少。图为1992年2月,莫斯科街头,一名行人从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人形纸板之间走过。 

苏联解体后,多数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倒退,刑事犯罪也大量增加。但日子最不好过的还是戈尔巴乔夫。很多人都躲着他,他去圣彼得堡,当时的市长就找借口出差;他回家乡,邻居们也都避门不见。图为1991年,莫斯科举行的“反戈”游行。 

    1999年,妻子莱莎因白血病去世,戈尔巴乔夫一直无法从巨大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每当谈及妻子都悲哀不已。自此,唯一的女儿伊丽娜成了他的生活支柱。伊丽娜不仅要关心父亲的饮食起居,还负责起了“戈尔巴乔夫基金会”的管理工作。图为1999年9月22日,戈尔巴乔夫在妻子的葬礼上掩面哭泣。图右为女儿伊丽娜。 

1996年,俄罗斯进行总统选举,戈尔巴乔夫决定再次返回政治舞台,结果他得到的选票不到1%。在接受《明镜》记者采访时,戈尔巴乔夫质疑这个数据:“最重要是看谁点票。”图为1996年,戈尔巴乔夫演讲时遭鸡蛋袭击后,保镖为他清理污渍。 

    尽管在国内频频遭受冷遇,戈尔巴乔夫在西方社会却拥有较好的口碑。他被认为为结束冷战做出了巨大贡献。1990年10月15日,戈尔巴乔夫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同年年底,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80年代的十大人物之一。 

作为一个曾经的国家元首和如今的政治观察员,从前苏联解体至今,戈尔巴乔夫至少已出版了10本回忆录形式的书籍。他的书以大胆新锐的观点而著称,有些内容直指当今俄罗斯政府的弊端和不足。因此,每本新书的面世,都会带来不小的影响。其中最畅销的是《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这本书让他赚到了数百万美元的版权费。戈尔巴乔夫坦言,写书他现在最大的收入来源。 

    此外,到大学演讲也是戈尔巴乔夫最热衷的事。20年前苏联解体的一幕幕,是他永恒的话题。刚退位的头几年,他的演讲费可达到每场2万至10万美元。 

1999年,“戈尔巴乔夫基金”缺乏经费,戈尔巴乔夫亲自出马,领着孙女为一家比萨店拍了一则商业电视广告,用挣取的16万美元广告费填补了资金空挡。广告中,戈尔巴乔夫与10岁的孙女安娜丝塔希娅坐在莫斯科一家比萨店,对来自美国的快餐食品赞不绝口。该广告没有在俄罗斯播放,因为俄罗斯民众对戈氏毁誉参半;而在西民众心中,他是一颗耀眼的“政治明星”。图为广告视频截图。 

    大寿之际,戈尔巴乔夫获得克里姆林宫颁发的俄罗斯最高荣誉圣安德烈勋章。图为梅德韦杰夫会见戈尔巴乔夫并授奖。不过戈尔巴乔夫仍不改批评克里姆林宫的作风。12月7日,戈尔巴乔夫公开指责杜马选举存在舞弊行为,并呼吁重新举行选举,并称:“选举结果没有反映人民的意愿。” 

20年间,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之外找到了成功之路。但当记者问道:给您一张履历表,在“职业”一栏中,您现在的填法与苏联时期会有什么不同时,他回答:苏联时期我会填“苏联总统”,现在我会填“前苏联总统”。显然,在失败与成功之间,80岁的戈尔巴乔夫仍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政治未来。

-----------------------------------------------------------------

    戈尔巴乔夫为美国不费一枪一弹摧毁唯一的对手扮演着极为重要,无可取代的角色, 功在国家, 很了不起。 美国真的好幸运。

    被一方热捧的当然是另一方的罪人.

-----------------------------------------------------------------

    《撒切尔夫人谈苏联解体》是一份很好的教材 

    原文转自鼎盛,无明确的标题,可以一看。 

    核心提示:会上撒切尔夫人发表了约45分钟的演讲,中心内容可以称为“我们是怎样瓦解苏联的”。会议组织者可能没有事先提醒她,在场的还有苏联人。所以,撒切尔夫人的演讲可谓是开诚布公、毫不掩饰。从中看出,她在苏联瓦解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她自己对此并不隐瞒,且乐于公之于众。  

    2011年是苏东剧变、苏共亡党、苏联解体20周年。2010年4月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率代表团访问俄罗斯。4月28日,代表团在俄罗斯国家杜马与俄罗斯共产党代表座谈苏共失败的原因与教训。参加座谈的原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现俄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席卢基扬诺夫向代表团扼要介绍了他最近在莫斯科大学讲学讲稿的主要内容。在谈到苏联解体过程中苏共领导层的责任与西方因素时,他逐字逐句地引用了 1991年11月刚卸任一年多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美国休斯敦的一次公开演讲,并告知刊载此材料的俄文网站。 

    现将俄文网站刊载的相关情况和撒切尔夫人的这次演讲翻译如下。(为保证材料的可靠性,作者又特意查证了撒切尔基金会网站。网站记录显示,撒切尔夫人曾于1991年11月访问美国,并于11月18日在休斯敦演讲(http://www.itnsource.com/shotlist/ITN/1991 /11/22/2119113)  

    1991年11月,一批苏联炼油和石化专家出访美国休斯敦。访问的重头戏是参加美国石油学会(API)的会议。会议邀请的演讲嘉宾是一年前才卸任的英国原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撒切尔夫人曾经接受过化学专业的大学教育,虽然后来她并未干过多少老本行。会上撒切尔夫人发表了约45分钟的演讲,中心内容可以称为“我们是怎样瓦解苏联的”。会议组织者可能没有事先提醒她,在场的还有苏联人。所以,撒切尔夫人的演讲可谓是开诚布公、毫不掩饰。从中看出,她在苏联瓦解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她自己对此并不隐瞒,且乐于公之于众。她提到的关于苏联社会变质及其经济状况的内容也超乎我们的认识,与当时苏联报刊宣传的大相径庭。当天晚上我们同行的几位共同回忆,一起整理记录: 

    (以下是撒切尔夫人的演讲内容) 

    “苏联是一个对西方世界构成严重威胁的国家。我讲的不是军事威胁。从本质上讲,军事上的威胁并不存在。我们这些国家装备精良,包括核武器。 

    我指的是经济上的威胁。借助计划政策,加上独特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刺激手段相结合,苏联的经济发展指标很高。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过去比我们高出一倍。如果再考虑到苏联丰厚的自然资源,如果加以合理地运营,那么苏联完全有可能将我们挤出世界市场。 

    因此,我们一直采取行动。旨在削弱苏联经济,制造其内部问题。  

    主要的手段是将其拖进军备竞赛。我们知道,苏联政府遵守苏联和其北约对手军备均等的原则。结果,苏联装备花费占去了预算的15%,而我们这些国家是 5%左右。这自然就造成了苏联要紧缩在生产居民大众消费品上的投入。我们希望借此引发苏联居民大规模的不满。我们使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泄露”我们拥有武器的数量。有意夸大,以诱使苏联加大军备投入。 

    我们的政策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利用苏联宪法上的漏洞。苏联宪法在形式上允许任何一个加盟共和国(只需凭着共和国最高苏维埃的简单多数)只要有意即可迅速脱离苏联。当然,由于共产党和强力部门的凝聚作用,长时间里这一权利实际上很难实现。但这一宪法漏洞还是给实施我们的政策留下了未来的可能。 

    遗憾的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苏联的政治形势长期保持十分稳定。后来我们(主要是美国)出台了一项重要政策,就是建立反导弹防御体系。应当承认,当时大多数的专家反对建设反导防御体系。理由是其投入巨大,且不太可靠。而苏联可以以更少(约1/5到1/10)的投入即可以“矛”刺穿反导之“盾”。但不管怎样,我们提出发展反导防御体系,目的是希望苏联同样建造类似高造价的系统。令我们十分惋惜的是,苏联政府没有采取行动,只是限于发表政治抗议。  

    我们由此陷入了困境。不过,很快便得到情报,说苏联领袖逝世后,经我们帮助的人可能继任,借助他能够实现我们的想法。这是我的专家智囊的评估意见(我周围始终有一支很专业的苏联问题智囊队伍,我也根据需要促进和吸引苏联境内对我们有用的人才出国移民)。  

    这个人就是米·戈尔巴乔夫。我的智囊们对此人评价是:不够谨慎,容易被诱导,极其爱好虚荣。他与苏联政界大多数精英关系良好,因此,通过我们的帮助,他能够掌握大权。  

    “人民阵线”(指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也就是戈尔巴乔夫执政的苏联后期,在波罗的海等加盟共和国境内兴起的、以“求主权、谋独立”为旗号的民族政治势力组织)的活动不需要太大的花费,主要是一些复印、印刷设备的开支和对骨干的资金支持。而支持苏联矿工长时间罢工的花费要多得多。 

    专家智囊中间围绕以下一个问题争论激烈、分歧很大:是否推举叶利钦作为“人民阵线”的领袖,进而推选其进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接下来成为俄罗斯领导人(以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对抗)。智囊团多数人的意见是反对叶利钦的提名,考虑到他的过去经历和个性特点。  

    不过,后来经过多次接触和约定,还是决定“推出”叶利钦。叶利钦费了很大的力气,勉强当选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随即便通过了俄罗斯主权独立宣言。有人发问,俄罗斯独立于谁?整个苏联当时不都是围绕俄罗斯为中心构成的吗?苏联的解体真正开始了。  

    在1991年“8·19”事件期间,我们也给叶利钦以极大的支持。当时苏联上层少数人隔离了戈尔巴乔夫,企图恢复维系苏联统一的制度。叶利钦的支持者坚持住了,并且掌握了控制强力部门的绝大部分(虽然不是全部)实权。  

    其余所有的苏联加盟共和国,借机宣布自己的主权(当然,多数共和国在形式上并未排除联盟地位)。 

    这样一来,事实上现在苏联已经解体了,不过在法律上苏联还存在。我负责任地告诉诸位,不出一个月的时间你们就会听到法律上苏联解体的消息。 

    (撒切尔夫人演讲至此结束) 

    撒切尔夫人在掌声中走下讲坛,与每一位人握手后,穿过会议厅离开。 

    我们返回俄罗斯。大约两周后,就听到了签署“别洛韦日协议”(指1991年12月8日由斯·舒什克维奇、鲍·叶利钦、列·克拉夫丘克等人代表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的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和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考虑到背着苏联当局,讨论协议的秘密行动选择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边境地区的别洛韦日森林,故称“别洛韦日协议”。协议签署后,叶利钦首先致电当时美国总统布什,向其通报情况)的消息。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有目共睹。 

    -------------------------------------------------------- 

    我们由此陷入了困境。不过,很快便得到情报,说苏联领袖逝世后,经我们帮助的人可能继任,借助他能够实现我们的想法。这是我的专家智囊的评估意见(我周围始终有一支很专业的苏联问题智囊队伍,我也根据需要促进和吸引苏联境内对我们有用的人才出国移民)。 

    这个人就是米·戈尔巴乔夫。我的智囊们对此人评价是:不够谨慎,容易被诱导,极其爱好虚荣。他与苏联政界大多数精英关系良好,因此,通过我们的帮助,他能够掌握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