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演讲者视图:五脏六腑该怎么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2 23:25:44

五脏六腑该怎么补---口述中医全文连载+让中医来关心我们的心脏---口述中医全文连载  

2011-10-29 14:14:19|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五脏六腑该怎么补---口述中医全文连载

最近,对中医的一些争论我也听到了。我认为中医的问题很简单,看治病是否有效就行了。看什么?看疗效啊。中医纵横数千年,治病万万千,到了今天,如果还有人问:“中医能治病吗?”这个问题相当于:“米饭能充饥吗?”

如果稻田里出现害虫,中医的解决思路是:保持生态平衡,让青蛙吃掉虫子。批判中医的人说,你那种方法太原始、太落后,没有实验数据,不科学!要科学杀虫,必用杀虫剂,一瓶下去,保证一扫而光!用过之后,果真如此。不但害虫灭绝,而且稻田里的龟、蛇、鳝鱼、麻雀、青蛙也都统统绝迹,稻田里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掉了。在我看来,用天然的方法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

人体有着强大的、完善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人类历经漫长的进化之后所凝聚的精髓,是任何药物都代替不了的。不去破坏人体这种本能的、天然的、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维护健康的最高法则!如果用所谓科学的方法去破坏人体的生态平衡及自我调节能力,那么,手段越先进,后果就越严重!曾经有过人定胜天的日子,将荒山、湿地都改造为农田,结果水土流失,山洪泛滥,沙尘四起,于是,如今又忙着退耕还林。

现在的科学,能解释的宇宙、自然,只是整体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宇宙万物,相生相克,相依共存,遵循着天然而完美的规律和法则。人类在多大程度上改造自然,就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的惩罚。中医顺应天道,法于自然,从不强行改变什么。所追求的就是恢复人体原有的平衡状态,是一门合乎“道”的大学问。

中医治病,以人为主,以整体为主,先找出人的身体处于什么状态,治疗的时候就能调整人体的机能,然后让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来驱除疾病。找出人的身体处于什么状态,这叫辨证。中医是怎么辨证的呢?

望诊时要看病人的气色,还要知道整体情况。中医有个有名的“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这些寒热、大小便、饮食、睡眠、月经等问题,方方面面都跟整体有关。问清楚了,对病人的全身情况、以往的体质基本了解,辨证确切以后,才能提纲挈领,针对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下手,次要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中医有个八大纲,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以阴、阳作为纲领,把疾病的部位(表、里),病象的性质(寒、热),正邪的消长(虚、实)概括在一起,以判定病证。阳虚的就补阳,阴虚的就补阴,阴阳都虚的就要阴阳双补。单是某一方面不足的,几帖药下去疗效极其明显。有些人阴阳严重不平衡,阴虚阳亢的,那就既要补阴,又要潜阳。

“阴虚阳亢”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病,比较难治。有一次我碰到一个病人,她是虚实无间啊,冷来怕冷,热来怕热,脚上冷得要棉被包牢、塞紧,脸上热得汗直淌,一个人身上截然是两个人的表现,像乞力马扎罗山一样,山下是温带,山上是寒带。中医上讲,这就是上盛下虚。她告诉我,到处求治,其他医生也吃不准,家里寿衣都给她做好了,西医根本没有办法治疗,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像这样的病人,就要用中药给她调理清爽,上亢的部分去掉,下虚的给她补进去。所谓“补其不足,去其有余”。等到两个月以后,虚实无间的症状消除了,就给她开膏方,巩固一下。

平常我们吃的药,10多味药就算多了,算复方了。跟膏方相比,汤药有时会显得势单力薄,力量不够。冬令时节吃膏方,就是给病人适当地进行调理。膏方能够抓住人的体质要害,最关键的是,重点进补!

膏方为啥要放到冬令吃呢?因为冬天更补得进。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与大自然都要经过“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夏天出汗时间比较长,补品吃下去,汗一出,都跑光了。到了冬季毛孔收缩,人体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这时候调理,是虚证多的,就可以虚则补之,补充人体的不足。阳亢的可以适当地潜阳,什么叫潜阳?让“火”潜进“水”里去,那火仍在,只是让水制约着,不让它上亢,从而达到阳阳平衡,阴平阳秘。中医非常重视阴平阳秘这四个字,自始至终围绕这四个字的原则。只要阴阳平衡,身体就好,五阳开泰。

具体说到五脏六腑要怎么补?先要分清阴虚阳虚,再看具体脏器,心、肝、脾、肺、肾,哪个脏器虚,就对证进补。不管是补肺、补肾、补脾、补肝、补胃,每一个脏腑都是一样的,都要重视阴平阳秘。比如补肺,到底是肺阴虚,还是肺阳虚?补肺阴和补肺阳截然不同,是对立面啦。或者有更复杂的情况,怎么办?医生用药高明不高明,就在这种地方。

“老慢支”到了后期,肺病及肾,必定发展为肾不纳气。为什么肺会波及到肾呢?中医认为肺与肾互为母子关系,肺为气主,肾为气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肺气虚,母病传子,就会伤肾。所以,肺不好的人肾往往都有问题。肾不纳气啊,讲话要气喘,走路要气喘,一活动就要气喘,这就是肾虚。肾虚多数是肾阳虚,就要补肾阳。

“老慢支”同时还有肺虚,而虚证呢,也会变为一定的实证。“老慢支”后来痰吐不出来了,大量的痰积聚在肺里,是一种实证。

所以给“老慢支”开膏方,要注意上面泄,有痰,要咳痰、涤痰、化痰。肾不纳气,就要补肾。这个膏方,既有清肺的,又有化痰的,又有补肾气的,补泄兼施,互相制约,互相扶助,全面地考虑到了。这样看来,跟膏方相比,单味药是不是有点势单力薄?再者,在补肺气的同时,能够平衡一下,补一补肺阴,那么药性就可以起到制压作用。膏方在给脏腑进补的同时,一定要有适当的制压。

一个人的休息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既是致病的因素,也是治病的必要条件。

来开膏方的人当中,有一些人的体质是亚健康的,平时说有什么病也很难讲,但是感觉自己年纪不大,就容易产生疲劳,工作疲劳以后难以恢复。实际上这是亚健康,工作压力比较大,操劳过度,太紧张了,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工作压力大是没有办法的,大家都在拼命竞争,松口气,这笔生意可能就不归你了,或者这个位子上坐的就是别人了。那么我就奉劝亚健康的朋友,到了冬天,可以吃膏方调理一下。亚健康的人很适合吃膏方。还有就是病情变化比较小,或者病情已经缓解了,处于巩固阶段的,这三种情况用膏方效果比较好。

反过来,病情变化比较大、比较快的阶段,就不适宜用膏方。病情变化很大时,医生好比是“官兵捉强盗”。一会儿捉到东,一会儿捉到西,用药要时时调整。而膏方是一只固定方,显然就不适宜了。再一个,中医强调“中病即止”,比如一个病人,原来大便不通畅,通过治疗大便已经弄通畅了,如果再弄下去,就要腹泻了。而膏方服用期比较长,一吃就是一个季节,显然也不适合。

还有一些“富贵病”,往往是没有遵循科学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造成的。怎么讲呢?比如说有的人在饮食方面天天大鱼大肉,喝起烈性酒来有好几瓶好喝。实际上造成了身体酸碱不平衡。所以,糖尿病、高血脂、痛风,就会接踵而至。

还有一些人经济条件比较好了,就酒吧、舞厅整天熬夜,灯红酒绿,只愁天亮不愁夜,这是不合乎科学生活方式的,必定使得人体的生物钟紊乱,造成一些生物性的不平衡,不平衡就要闹病。凡是睡眠不好的,失眠的,很容易发生肿瘤,这类病人占了肿瘤发病率中很大的一个比例。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就很容易生这些病。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纠正这些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同时适当地通过冬季进补,调整这种由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生理上的不足,防止产生更严重的疾病。

刚才讲到的一些过食膏粱厚味,就可以通过一些膏方,去除多余的部分。因为中医有两大原则,补其不足,去其有余。体内过剩的部分,通过膏方,可以去除这些过食所引起的病变。比如说高血脂、血黏度高,还有饮食过多引起的糖尿病,都可以通过膏方来调理。

有些过度肥胖的人,通过一个冬季的调理,体重也会下降的。这是为什么呢?肥胖,有的是代谢功能不好引起的,中医说起来是体内有痰湿了,那就通过药物来运化脂肪,用膏方去把痰湿运化掉。所以,有些膏方是可以减肥的,而且这种减肥的效果比较巩固。一日三餐照常吃,不用管牢嘴巴。靠节食来减肥,这种东西是不可靠的,多吃又会反弹。

(口述:阮少南 采写:李华)


让中医来关心我们的心脏---口述中医全文连载

前几年,香港的《中华医药报》来采访我。我谈到一个观点:现代医学上说,动脉粥样硬化是不可逆转的。我认为,中医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办法恢复动脉的弹性。很多心脏病病人看到这篇报道高兴得不得了,这就意味着他们不用锯肋骨、开胸,装支架、装起搏器,可以用中药试着来调理。

但是很多西医根本不相信,就有人打电话给我,他一开始不肯透露身份,只说是来咨询的,他问我:“我看了报纸,说你能把这么多心脏病病人治得这么好,你的草药真有这么神吗?”在交谈中,我发现他对一些医学术语运用得非常娴熟、准确,我就问:“你是医生吗?”他最后承认:“是的,我是个主任医生。”我就说,人是天生的,中草药是天然的。天生跟天然配在一起,才是原配。搞个人造的东西装在你身上,搞个人造的东西给你吃,肯定不是最好的搭档,人跟自然的中草药,肯定是最佳搭档。虽然也不能说100个病人吃了我的中药,100个病人都能好,因为同样的药用在两个人身上,体质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但是有些病,西医做不到的,中医能做到,反过来也一样。所以中西医结合,这才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的确是这样,我并不一味排斥西医。病人到我这里来,他原来用的许多西药,我会叫他慢慢停,逐步用中药代替。中西医各有优缺点,为病人着想,凡是适合西医处理的,我都会劝他接受西医治疗;而适合中医治疗,不适合西医处理的心脏病,中医同样当仁不让。

世界上,除了西方医学、药学之外,能有自己独立完整的医学、药学体系的,恐怕只有中国的中医学和中药学了。中国人对中医还有偏见,中国人不相信自己民族的智慧,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很多人拿西医的思路、观点来比照中医,得出不科学的结论,这怎么能比呢?中西医是不同层次上的两种科学,是不能这样比的。

我在北京明道草堂坐堂,那里有好几位前辈都是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师。著名中医学家樊正伦是明道草堂主任,他常说:“中医在治病时,常用的方子包括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子、《金匮要略》的方子。”学中医的都知道,这都是两千年前的方子,为什么两千年前的方子到现在还有效呢?西医可能会说,你那中药熬完了,什么细菌、病毒都杀不死。中医的奥妙就在这里,它在杯子里什么都杀不死,但是喝进去就可以治好这个病、那个病。为什么?因为它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改善人体的内环境,让被破坏的内环境得到修复,让致病因子在这儿赖以生存的条件被破坏掉。这样看待中医,我们就看到中医的科学性了。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几千年来用的中药现在依然有效。《黄帝内经》里头,把脏腑比喻成11个当官的,不同的官有不同的任务,其中级别最高的是心,“心主神明”,心是人身上的最高统帅,等于皇帝。“主明则下安”,“主”要是不明呢,连带着脏腑都会出问题。比如心脏和肝脏,也是有连带关系的。肝脏是一个藏血、解毒的器官,就像自来水厂,把钱塘江的水引进来,再在净水池里消毒净化。肝脏不停地把心脏里打出来的血收进来,消毒净化后再送出去,心功能当然会影响肝脏功能。

 

以前我父亲经常讲:“心肺要同治。”心脏不好,肺也会连带不好。打个比方,隔壁着火了,连带的那一家也烧焦了,救火时,当然是两家都要救。我现在治心脏病,就是心肺一起治的。心肺是相互关照的,肺好了,能够吸进来更多的氧气,提供给心脏。我一般先调理心脏,然后心肺一起调理。

还有,有些心衰的病人,他吃饭胃口也不好,我就会同时调理心脏和脾胃。胃口不好,也是心衰造成的,这是并发症啊。为啥心功能不好会拉肚子?肠胃也需要心脏来供血,心脏供血不到位,肠胃功能肯定要衰退。如果是西医的话,让你换个科室,看消化科去。中医是整体观念,就不会这样做了。

心脏不好的人,脸上五官、皮肤上也会有表现。人是整体,内外当然息息相关,一棵树根部生了病,叶子也黄了,是同样的道理。比如牙齿灰暗,可能是抽烟抽坏的,也可能是心脏不好,因为牙齿也需要供血,心脏供血不好,牙齿营养就跟不上,就会灰暗。还有,1997年在“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会”上我谈过一个观点:肾跟耳朵的关系。以前好多人把耳鸣当肾虚治疗,百分之九十的医生都是这么治疗的。但是,我治耳鸣,年轻的人耳鸣我着重往肾方面治,50多岁的人来,我就全身动脉血管一起调理,疗效果然很好。很多医生是搞理论出身的,我是临床出身的,要讲理论我讲不过他们,但是实践出真知,在学术交流会上我跟那些心血管医生聊过以后,他们恍然大悟——怪不得老年性耳鸣,他们用治肾的办法怎么治都不行。

再说我的一个朋友,年轻时脸上一点斑都没有,年龄大了后,突然之间脸上有一块一块的黑斑,到美容院里去弄,弄不掉。后来心脏不好了,就到我这里吃中药,吃了3个月,黑斑褪下去了。她脸上的这个黑斑,就是心脏不好的表征。因为脸上的颜色取决于血液中氧含量的多少,氧含量高,脸色就显得红润,反之则灰暗。心功能差时,心肌的弹性也差了,打出去的血不能及时回收,缺氧的血滞留在脸上,日积月累脸上就越来越灰暗。四肢血液的回流也差,就会引起脚麻、手麻、发冷。

说到这里我强调一下,如果年轻的时候就有雀斑,跟遗传有关系,不要紧,你去美容院好了。但如果你40岁以后突然四肢发冷,脸上斑点多了,那就跟心脏及其他脏腑器官有关系,就要到医生那里去看一下。45岁之后,人的心脏就走下坡路了。我们的心脏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跳动,眼睛有闭上休息的时候,心脏却一刻也不能停。心脏是我们人体中最疲劳、最辛苦,对我们人类贡献最大的一个脏器,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关心它啊。

在一般人的意识中,承认中医治病很好,就是效果太慢,治慢性病还行,治急性病就不如西医,这绝对是对中医的误解。中医急诊,其实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疗效的体现。比如治疗心肌梗死,过去西医有一套疗法,但成功率不高。1956年提倡中西医结合后,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才明显下降。

我再给大家讲个例子。去年5月份,浙江某省级医院有一位老院长患心肌梗死,请我去会诊。他的情况是这样的:冠心病多年,心肌梗死两次,卧床多年引起肺功能下降,接着引起肺炎和肺水肿、胸腔积液,去年5月份是第三次严重的心肌梗死发作。当时医生都说救不过来了,最后抽胸腔积液抽到不敢再抽了,胸腔积液不能总是抽的。胸腔积液也称胸水,所谓胸水,指的是存在于脏、壁层胸膜之间的液体,少量胸水是正常现象,主要起润滑作用,只有当胸水超过一定的量,才属病症。但无论是正常的胸水,还是病症的胸水,其成分几乎一样——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营养物质。病人本身已经很虚弱了,再这样白白地抽掉营养物质,等于是雪上加霜。

他后来是没法再抽胸水了,就是吸氧气,24小时不敢断,平躺在那里,话都不会讲。这样的病人,中医有办法吗?有啊,我用一根长长的吸管,吹药粉进去。吹的是什么呢?麝香。用吸管往他嘴巴里面吹,然后再点了几个穴位,他眼睛就慢慢地睁开了,想跟我说话。我们叫他不要说,他嘴巴想动,想说话,眼睛里是很渴望生存、很感激的眼神。他女儿、女婿都看得出来,他女儿哭着说:“我爸爸很感激你,他想求你救命,你来了等于抓到一根救命稻草,我是他女儿,我看得出来。”那天等我走的时候,他的情况是基本上稳定了,我叫他女儿跟着我再去配3帖药,我说,这3帖药下去,有用就有用,没用我就不看了,我也没办法了。结果3天以后,他女儿打电话来告诉我:“爸爸早上起来想吃稀饭,中午的时候还把一条鱼都吃完了。”老院长会说话以后,我去看他,他不准我自己开车去,一定要让他女婿开车来接我。他说:“我这条命是你拣回来的。”他女儿后来说:“爸爸是个离休的军队老干部,脾气很固执的,我们家里人讲什么他都不听,他现在就听你的话,你说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圣旨一样。”

可能大家都奇怪,简简单单一味麝香,为啥效果会这么好?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告诉我们,哪味中药好用,哪味中药不好用,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说到麝香,我国古代名医华佗曾用麝香、丁香等制成小巧玲珑的香囊,悬挂于室内,用来治疗肺结核、吐泻等疾病。心肌梗死引起心肌收缩功能差,心肌供氧供血供不上。麝香的主要功效是芳香开窍,有兴奋呼吸、加速脉搏、升高血压和强心的作用,这味中药用在心肌梗死上,不是正对路吗?

当然,这仅仅是急诊处理的办法,临时应应急的。平时我很少用这个药,等病人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症状改善了,也不用这个药了。以前没有吸管,我父亲都是用麦秆吹的,吹好以后,多出来的一点药粉包起来,放在左胸的贴身口袋里面,女的就放在左胸乳房边,最好是贴肉放。像老院长这样,半个月以后就能自己下地走路了,不过病情还没有完全稳定。等最后稳定下来,胸闷啊、气急啊这些症状就全部消失了。

(口述:叶秀珠 采写: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