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本质感超薄厚度多厚:公众关注高官落选院士的背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22:36:39

 徐玢.公众关注高官落选院士的背后[N]. 科技日报,2011-12-16(08).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新晋院士名单,大概是这个初冬最火热的话题之一,何人入选、何人落选都牵动着公众敏感的神经。其中,绝大部分高官候选者最终落选这一事实让公众很是热议了一番,公众对这个结局的满意之情也溢于笔端纸面。

这确实是个不错的结局。近年来,院士制度和院士评选颇受关注。尤其是伴随着院士学术权威性的提高,他们在项目申请、学术资源获取方面更易成功,因而引发不少人猜测院士这顶学术头衔已化作经费和资源的“吸金石”,更是有人猜测为了获得这块“吸金石”,不少个人和机构不惜在院士评选过程中违规操作。此次绝大部分高官落选院士无疑是给了公众的批评和猜测一个正面答复,以纯净的评选结果捍卫和证明了院士制度的公正性。而无论是褒扬还是批评,公众对院士评选关注度的持续升温,无疑都说明科技在公众心目中乃至社会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细细推敲,公众对于高官落选院士如此高度关注又不全是好事。仔细回味公众对高官候选院士的言论,其核心关注点无非是他们的身份,至于这些高官们的学术水平如何却很少是关注重点。公众对于高官候选院士的质疑,某种程度上是对社会不公的焦虑情绪在学术领域的投射,很难谈得上有多少建设性和学术相关性。

现在如公众所愿,绝大部分高官候选人并未进入最终名单,但其中的原因到底是学术水平不济还是迫于舆论压力我们无从知晓。如果将公众猛烈的批判与评选结果相联系,我们甚至不排除这种可能:某些高官具备学术实力却因为自身身份及舆论关注而落选院士。假如这种推测属实,那么于个体而言,这也是一种身份歧视,一种巨大的不公。退一步说,即使不存在高官因舆论关注而非学术水平落选院士的案例,当下非学术、非理性的公众关注也很难为院士评选创造更为积极和富有建设性的社会环境。

其实,公众对于院士候选者身份的过于关注并非不可理解。在整个院士评选过程中,除了几次名单公布外,与评选相关的其他种种核心信息都无法从官方权威渠道获得。比如对于候选者们的学术经历、学术贡献如何,公众只能求助于各种网络搜索引擎;而院士的具体评选标准如何,各位候选者入选依据是什么,乃至评委对高官们的学术评价是什么,公众更是无从得知。在这种学术信息的真空状态下,公众从建设性、学术性的关注转向各种无关猜测大概是一种必然结果。从这个角度看,公众对于非学术细节的关注和猜测,有意无意中都是对更为公开、透明的评选机制的一种敦促。

公众的关注往往意味着一种力量。而要让公众对院士评选的关注真正成为推动科技事业前行的动力,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个让公众仅在当下感到满意的评选结果。高官落选院士让我们看到了相关部门捍卫院士制度公正性的决心和努力。我们善意地希望,在不远的未来会有更加公开透明的评选机制,引导公众关注点由非学术向学术转移,为院士评选创造更为积极和富有建设性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