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七台河地理位置:青川县板桥乡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7:09:27
,建成小区200个,规模养殖出栏量达到30万头,占出栏总量的75%。由于“5.12”特大震灾,我县生猪产业损失惨重,全县2007年出栏生猪28万头,年末存栏18.2万头,震灾使畜禽圈舍损毁93万㎡,占总面积的76%,生猪死亡13.4万头,生猪产业损失达4.7亿元,畜牧业损失达8.5亿元。产业恢复重建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助农增收及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县委、县府及浙江援建指挥部均将其纳入了重点建设内容。通过示范小区项目建设推动全县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显著增加养殖效益。
三、项目实施的重要性
(一)助农增收的重要途径
生猪产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农户具备一定的养殖基础和基本技术。通过建设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可全面提升养殖效益,为畜牧产业的恢复重建奠定基础。小区内户均新增纯收入2.4万元以上,仅此一项就可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成倍增长。
(二)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规范生猪生产技术,组织标准化生产,按《生猪适度规模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引种、建圈、饲养管理、规范无公害投入品控制,生产无公害生猪及产品,增强猪肉的市场竞争力,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要,稳定灾区重建的正常秩序。
(三)特色产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需要
生猪产业是适宜青川县情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通过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解决养殖污染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使生产与环保有机统一,高度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发展的目标。
第三章  建设原则
一、坚持科学选址、因地制宜的原则;
二、坚持与灾后重建民房建设统筹规划的原则;
三、坚持大户为主,兼顾适度规模养殖户的原则;
四、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
五、坚持标准统一,服务统一,规模各异的原则;
六、坚持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原则;
七、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八、坚持以助农增收及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的原则。
第四章  项目区及申报小区现状
一、青川县畜牧业概况
我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属典型的盆周山区县。全县幅员面积3216 km2,辖36个乡镇,总人口25万,其中农业人口21万。近年来我县适度规模养殖及小区建设已见雏形,但总体规模依然较小,发展速度不快,标准化程度不高。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培育适度规模养殖户4600户,仅占全县总农户5.7万户的8%,其出栏量占总出栏量的32%。震后全县适度规模养殖户仅有1600余户,占全县总户数的2.8%,出栏量与去年同比下降37%。主要原因一是震灾造成圈舍跨塌70%,市场波动巨大,仔猪价格居高不大;二是基础差、底子薄,农户投入有限,规模化养殖受到制约;三是外出务工人员急增,主要劳动力的20%外出务工,养殖规模相应减少;四是标准化程度较低,养殖效益不高。因此,要实现我县畜牧业突破性、跨越式发展,构建适度规模养殖小区是必然的选择。
2007年畜牧业总产值达4.5亿元,比2006年增长7000万元,人均牧业纯增收入130元。全县2007年出栏生猪28万头,产值3.7亿元,占牧业总产值的57%,这表明生猪产业仍然是我县畜牧业的支柱产业。
二、青川县生猪养殖小区现状
我县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从2005年开始建设,截止2007年6月累计建成三锅东阳、板桥浮寨、黄坪建设、前进康坝、乐安大桥等10个生猪养殖小区,覆盖养殖户合计290户,户均年出栏30头以上,户均纯收入达到0.4万元。
通过几年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县小区建设标准为:
(一)确定规模
相对集中连片的行政村内,年出栏3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户30户以上,小区内年出栏商品猪1000头以上。
(二)圈舍建设
严格按照《青川县新村建设猪舍建设标准》进行,做到人畜、雨污、粪尿、母仔、干湿、病健等“六分离”;建设隔离带、粪沟(雨水沟)、沼气池(贮粪池)、保育栏、饮水器(料槽)、消毒池等“六配套”。
(三)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做到“六统一”,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防疫保障,统一市场销售。
(四)完善营运机制
以凯歌牧业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以各地养殖协会为中介,组成生猪生产合作社,紧密联系小区农户,积极协调信货、项目资金,实现多赢格局。
三、申报小区现状
(一)建设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
青川地处盆周山区,年均气温14.3℃,无霜期266天,森林覆盖率66.7%,,有天然草地230余万亩,非常适宜生猪生长繁育。境内无大型工矿企业,水质优良,水量充沛。2003年4月,全县36个乡镇全部通过四川省无公害肉猪生产基地认定,“青川猪肉”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
2、交通、通讯便捷
国道212线、绵广高速、宝成铁路穿境而过,通讯覆盖率90%以上,项目区村道、连户路已建成,利于产品调运,原料齐备。
3、养殖基础较好
青川生猪养殖历史悠久,农户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青川猪肉”及以此为原料制作的青川腊肉,以质优价廉而享誉川、陕、甘、渝等地,市场供不应求,价格比同类产品高5-10%。
4、技术力量雄厚
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216人,县、乡、村本级服务体系已建成,能够服务于标准化小区建设。
5、基础设施齐备
县内有种猪场一个,扩繁场12个,存栏优质外源公猪186头,人工输精员42人,能够保障项目农户的良种母猪配种工作。
6、龙头企业及专合组织作用显著
县凯歌牧业公司带动养殖户1.2万户,4个生猪养殖协会覆盖农户800户,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技术、信息服务到位,养殖效益显著。
7、领导重视
县乡领导及浙江援建指挥部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纳入产业发展恢复重建规划并作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与激励机制。
第五章   主要建设内容及技术方案
一、主要建设内容
见附件1    板桥乡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表  。
建成板桥乡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培育4户适度规模养殖户,年出栏生猪1900头。
(一)   基础工程(征用土地平整场地及水电三通)
(二)   建设标准化圈舍1400㎡;
(三)   硬化道路390m;
(四)建沼气池(化粪池)80m3。
(五)建防疫设施(防疫室、消毒池等)80㎡;
(六)饲料加工房45㎡;
(七)饲料组合机2台;
(八)限位栏、保育栏、投料机、喂料车等设备2套;
(九)水管(饮水管、排污管)2500m;
(十)供电(电线)5000 m;
(十一)引种30头,品种以DLY或PIC配套系种猪为主;
(十二)技术(标准化生产及管理)培训15人/次;
(十三)建绿化(生物隔离)带;
二、改扩建技术方案
(一)建设原则
按“集中建圈分户经营”的原则,坚持“六分离六配套。” 即:人畜分离,配套建设生物隔离带。要求生活区必须距离养殖区域500米以上,中间设置植物种植等隔离带。雨污分离,配套建设明暗隔离沟。圈舍设置明沟和暗沟,明沟用于收集雨水,供冲洗圈舍和灌溉,暗沟用于排放粪尿,粪尿进入沼气池。粪尿分离,配套建设地漏、出粪口、沉淀池、贮粪池、沼气池。实行粪尿分别收集,减少沼气池容量,干粪经收集进入沉淀池、贮粪池发酵处理,尿液进入沼气池分解产生甲烷等可燃气体作为能源。母仔分离,配套建设仔猪保育栏、隔热顶。实行母仔分离饲养,既可防压、防冻,提高仔猪成活率,同时可以减少母源性疾病传播。料水分离,配套建设自动喂料箱、饮水器。饲喂干拌料,减少饲料体积,可以缩短动物采食时间,避免动物因采食消耗过多体能。病健分离,配套建设消毒池、隔离舍。强化消毒灭源,病畜单独饲养,防止疾病传染。隔离圈舍设在下风方向,远离健康畜舍。
(二)、猪舍基本结构及要求。
1、开间及纵向长度。猪舍开间指纵向两立柱间的距离,一般以3.6米为宜;纵向总长度一般控制在45--75米以内,最好每长15米设置隔墙,形成小单元,有利控制室内温度、湿度等环境,更有利于疫病隔离和控制应激。
2、猪舍跨度。单列式猪舍以4.5米为宜,双列式以8—10米为宜,舍内中间走道1.3-1.5米。
3、 猪舍高度。舍顶(屋脊)高4.3-4.5米,舍檐高2.8-3.0米。
4、猪舍间距。一般要求规模以上猪场(出栏2000头/年以上)舍间距不少于于8米;规模以下猪场(出栏2000头/年以下)以5-6米即可。原则上是不小于猪舍高度1.5—2倍。
5、墙体。要求坚固,保温性能好,材料以砖最广泛,以二四墙或夹心墙为好,离地1米做成水泥墙裙,便于清洗消毒,防止猪只啃咬,“吊顶二四墙”或“夹心墙”猪舍,冬季舍内可达16—22℃,夏季可有效减少热辐射,为冬暖夏凉创造基本条件。
6、门窗。门是人、猪、料车的出入口,门朝外开,设在猪舍两端;长猪舍两侧纵墙上各开1扇,高2.0—2.4米,宽1.2—1.5米,门外设消毒池。窗的作用是采光通风、换气散热,一般高1.6—1.8米,宽1.5—1.8米,窗下缘离地1.0—1.2米,每隔3.6米开1扇,一般使用优质塑料及木材制作,内外双推拉,防腐蚀,造价低。窗户应设计为喇叭型,可以最大限度扩大采光面积。
7、屋顶及顶棚。屋顶的作用是遮风挡雨,保温隔热;要求耐用、防水、防火;材料多选用小青瓦、石棉瓦、玻纤瓦、彩钢瓦。吊顶的目的是保温隔热,保证冬季舍温提高8—10℃,夏季减少热辐射,材料要求耐用,防火防潮,以PVC板、层板、竹板为好。
8、猪栏面积。应根据猪的性别、年龄、体重、饲养密度、饲养方式而定。
猪的饲养密度、群体大小和圈栏面积
猪  别
体  重
(公斤)
每头猪所占面积(㎡)
每   栏
头   数
非漏缝地板
漏缝地板
断奶仔猪
5-10
0.37
0.26
20-25
保育仔猪
10-25
0.56
0.28
15-20
生长猪
25-55
0.74
0.37
15-20
肥育猪
55-100
1.0-1.2
0.8-1.0
10-15
后备种猪
90-110
1.4
1.2
6-10
妊娠母猪
120-200
3.0-4.0
1.5-2.0
4-6
带仔母猪
140-200
7.0
3.5-4.5
1
种公猪
120-170
7.0
4.0
1
9、圈栏高度。母猪、育肥猪水泥圈栏高度以1米为宜,公猪栏高1.4米。
10、圈栏门宽。一般为0.6米合适。
11、饲槽规格。骑墙式饲槽内上口净宽12-16厘米,槽底净宽8--10厘米,呈“上宽下窄”的瓦片形,槽底离地6-8厘米,槽上口离地20-25厘米,进料口净宽12-15厘米,进料口离地40-50厘米。
12、饮水器。安装于后墙靠近地漏处,离地高度以与猪的嘴筒平直为宜,一般肥育圈安装一高一低两个,高者离地50-55厘米,低者离地35-40厘米,二者间距35厘米。
13、仔猪保温间。是建造于哺乳舍中紧靠分娩栏的专供断奶前仔猪保温、休息和诱食的场所。根据实际可修于母猪圈内,也可做成活动式的放于舍外走道上,母猪舍与保温间的通道宽25厘米,高35厘米,供仔猪出入,保温间长1米,宽0.8米,高0.6米,内垫保温板,上挂红外线灯(灯泡以125W为宜),并用成板遮蔽保温。
14、地漏。地漏长60厘米,宽45厘米,漏缝上窄下宽,平整光滑;安装时应防止与地面粘结,以便于开启清洗地漏下的积粪沟。地漏下的积粪沟通往舍外的沟口处做防风闸门,防止舍外向内倒灌风。漏缝地板要求:
体重(㎏)      板条宽度(cm)         缝隙距离(cm)
11—22.7           7.5                    1.78
22.7—45         10.2—15.2               2.54
45—90           10.2—15.2               2.54
15、地窗。设置于种猪或肥猪圈后墙正中离地10-15厘米处,确保炎热夏季负压通风散热。规格为宽50厘米,高35厘米的“百叶窗”形。
16、干粪出口。位于地漏上紧靠地平,高15厘米,宽30厘米,一般相邻两育肥猪栏的干粪出口抱角相邻,便于室外沉淀池统一收集粪便。
17、污水沉淀池。位于舍外,集中收集相邻两猪舍地漏的污水,一般长90—100厘米,宽50厘米,深度以猪舍纵向长度和排污管道坡度而定,起始端沉淀池深一般35厘米,以后每一个沉淀池深度增加20厘米保证污水管道坡度不低于3%。沉淀池上面设置漏缝板,保证粪尿二次过滤,有利干粪收集,同时沉淀池漏缝板四周设置围沿,杜绝粪污横溢抛洒。设置沉淀池的目的是以便定期清除粪渣,防止淤堵。
18、粪尿沟。通设于猪舍后墙外侧,宽30厘米,呈“U”形,纵向坡度3-5度,多做成明沟,并要求屋檐全部遮盖,做到“雨污分离”,有利清洗消毒、粪污减量化处理。若设置为暗沟或PVC管,应在圈舍的出粪口设置沉淀池,以便定期清除粪渣,防止淤堵。严禁将粪尿沟串联设置于舍内,有利消除循环交叉感染隐患,并可有效提高劳动效率。
19、污水无害化处理池。这是当前猪场粪污无害化处理的重要设备,按国家环保总局要求,一般以每栏5头育肥猪配套1立方米“UASB”厌氧沼气池,每3—5头猪配套1亩农田或桑果园就地消纳粪污。污水处理池位于生产区下风方向,距住宅200m、畜舍100m,容积0.4立方米/头
20、干粪发酵存储塔。专门用于猪粪堆积发酵处理,一般以常年存栏3头育肥猪建1立方米储存塔为宜,保证粪污无渗漏、防雨淋、无恶臭逸散。
21、消毒池。规模猪场和猪舍门口必须设置,规格要求与门同宽,长度以进入车辆轮胎周长的1—1.5倍为宜,消毒池。
三、标准化养殖技术
(一)仔猪填栏和引种
选择DLY 、PIC或内三、四元杂交猪作为无公害肉猪生产的主要品种。引进种猪和仔猪时,必须从具有种猪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引进,并做好检疫和隔离观察。对引进的种猪、仔猪须隔离观察7—15天,经确定健康无病后方可投入生产,严禁从疫区引猪。小区内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二)饲料
采用符合无公害生猪饲料标准的工业全价饲料。严禁使用国家规定禁用的药物或添加剂饲喂。
(三)饮水
保证肉猪所需要的充足饮水,其水质应符合NY5027—2001畜禽饮用水水质要求。每周清洗消毒饮水设备,避免细菌滋生。
(四)饲养管理
定量饲喂,少喂勤添,防止饲料污染腐败。坚持每天打扫猪舍,做到猪体、料槽、圈舍、设施四净,要经常检查猪群健康状况。每半月投放一次鼠药,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并作无害化处理。选择高效、广谱、安全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驱虫,控制程序应符合NY5031的要求。
(五)三元杂交技术
引进杜洛克、长白、约克等优良猪种对本地猪进行品种改良,推行杜×长×约、杜×长×本、杜×约×本三种杂交模式。
(六)防疫技术
完善防疫设施:每一个养殖小区至少有一名乡镇兽医人员作为防疫员,配置冰箱、冰盒等冷链设备,各养殖小区分别建立规范的免疫档案。实行高密度预防注射:仔猪阉割时分点注射口蹄疫疫苗1ml和猪瘟冻干苗2头份(骟割双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2ml,春秋两季补免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1头份和口蹄疫疫苗1-2ml。
强化疫情监控:凡引进的生猪需隔离饲养7—15天,经检查无异常后才能合群;对监控发现的病猪要与健康猪隔离饲养,病死猪一律实行无害化处理;发现问题及时向当地畜牧兽医站报告疫情。
卫生消毒:建立定期消毒制度,一是选择对人和猪安全、无残留、无毒性、不积累、对设施设备无破坏的消毒剂;二是猪圈周围环境每2-3周用2%烧碱消毒或洒生石灰一次,场舍周围及场内污水池、粪便消化池、沼气池、下水道出入口等,每月用漂白粉消毒一次,规模较大的猪场应在猪舍出入门口设置消毒池,定期更换消毒液。谢绝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三是每批肉猪调出后,要彻底清洗干净,然后进行喷雾消毒或火焰消毒;四是每二至三周进行带猪消毒,以减少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药物主选1%新洁尔灭、0.3%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
病死猪处理:需淘汰的可疑病猪应采取不放血和浸出物不散播的方法进行扑杀,传染病猪尸体不转运、不出售、不加工、不上市、不上老百姓餐桌,必须在官方兽医的监督指导下就近进行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并做好环境消毒灭源工作,防止疫情传播蔓延;有治疗价值的病猪作隔离饲养,兽医诊治处理。
(七)投入品监管与软件管理
通过平衡的营养和搞好饲养管理,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药物使用量;必须治疗时,药物的使用应符合NY5030—2001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育肥后期的商品肉猪尽量不使用药物,必须治疗时,要根据所用药物执行休药期,达不到停药期的不准予上市或流通。建立兽药、饲料等投入品及发病与诊疗、饲养管理档案,以耳标为核心,实现质量安全的可追溯。
(八)环境和粪污控制技术
猪场废弃物处理实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干湿分离后,干粪进行堆集发酵,然后作为有机肥使用,污水进入沼气池,沼气化处理后作农业肥料。
四、技术培训方式
一是技术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授课、分散指导、现场交流等方式,到元坝区参观学习和请他们到青川现场培训;二是培训技术骨干,对项目农户在项目实施前进行一次系统化培训;三是对农户建猪圈、引种、配种前分别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四是请专家对技术骨干和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五是采取编印养猪实用技术资料和制作光盘等形式培训农户。
第六章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一、项目投资概算
项目投资95万元。
见附件1    板桥乡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表  。
(一)征用土地、平整场地及水电三通5万元。
(二)建标准化猪舍1400㎡。造价400元/㎡,投资56万元。
(三)硬化道路390m(宽度2.5m) ,造价140元/m,投资5.46万元。
(四) 建沼气池(化粪池 ) 140m3。造价400元/m3,投资5.6万元。
(五)建设防疫设施(防疫室、消毒池等)200㎡,造价200元/㎡,投资4万元
(六)饲料加工房45㎡,造价400元/㎡,投资1.8万元。
(七)饲料组合机2台,单价1.56万元/台,投资3.12万元。
(八)  限位栏、保育栏、投料机等配套设备2套,均价2400元/套,投资0.48万元。
(九)水管(饮水管、排污管)2500m,单价10元/m,投资2.5万元。
(十)供电(电线)5000 m,单价8元/m,投资4万元。
(十一)引种(DLY或PIC配套系种猪)30头,单价2000元/头,投资6万元。
二、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95万元。
(一) 争取中央投资14万元,
(二)农户自筹81万元。
三、中央投资使用方案及标准
见附件1    板桥乡生猪标准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表  。
项目建设中央投资18.4万元。
(一)建标准化圈舍1400m2, 补贴14万元,补贴标准100元/ m2。
(二)硬化道路390m,补贴1.95万元;补贴标准50元/ m;
(三)建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80m3,补贴0.8万元;补贴标准100元/m3;
(四) 建设防疫设施(防疫室、消毒池等)80㎡,补贴0.6万元;补贴标准75元/㎡;
(五)建饲料加工房45㎡,补贴0.45万元;补贴标准100元/㎡。
(六) 购种猪30头,补贴0.6万元;补贴标准200元/头。
第七章建设进度
一、项目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见附件2         青川县板桥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进度计划表  第一阶段项目前期准备阶段,从2009年1月到3月;第二阶段项目建设实施阶段,从2009年4月到10月;第三阶段项目检查验收阶段,从2009年10月到12月。其中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计入项目实施周期,期限12个月。
二、项目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项目前期准备阶段
2009年1-2月:项目宣传,公示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相关政策和要求,落实该项目实施乡镇、村和农户。
2009年3月: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将项目计划和财政资金补助及援建资金使用方案,在项目建设地进行公示,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参加项目实施的农户填写申请后,由农户与乡(镇)签订项目实施责任书,同时督促养殖农户和龙头企业签订生猪养殖收购合同。统一规划设计圈舍。
(二)第二阶段:项目建设实施阶段
2009年4-10月:完成土地整理、道路建设以及配套水、电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改扩建圈舍与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购置配套设备,生产前技术培训。购买仔猪,引进良种母猪。生产中技术培训、指导和防疫,建立生产档案,健全完善基地发展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的产业化运行机制。
(三)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
2009年10-12月:项目建设各环节的检查、考核及项目资金的结算、审计。项目建成,检查、验收、总结。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项目的组织管理
(一)组织管理模式
青川县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实行“省级立项、市级监管、县乡组织、任务到村、分户实施、竣工验收”的实施和管理模式,建立市级监管,县级领导,乡镇组织,龙头企业、村委会、专合组织参与、农户实施的层级。
(二)实施机构
1、成立青川县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小区项目领导小组
负责对项目的领导和整体运作安排,由浙江援建指挥部板桥分部、县畜牧食品局、板桥乡人民政府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对项目的领导和整体运作安排。
2、成立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小区项目技术组,设县畜牧食品局。负责项目规划、实施方案的制定,项目建设中各环节的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数据的收集整理、上报,编写总结、验收报告等。
3、板桥乡成立相应的组织实施机构。
(三)建立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
本项目建设由项目领导小组组长负总责,为第一责任人,领导小组组长同各项目实施乡镇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责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任明确,并将项目的实施纳入对项目区党政干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专项考核,严格奖惩逗硬。全面落实工程项目建设质量责任制和工程终身责任制,严格把好工程质量关。同时项目乡镇要与项目农户签订实施协议书,实行合同管理,负责组织项目农户严格按实施方案实施,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三)县畜牧食品局负责项目区域规划及布局,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援建指挥部、审计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的安排、审计及监督工作。乡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农户的组织、动员及项目工程质量管理。项目农户实行目标责任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进度。
(四)工程建设管理
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资本金制、项目招投标制、项目监理制、项目合同制。
二、建立项目公开透明、竞争择优的相关制度
(一)择优选择项目村
我县对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小区项目进行了广泛宣传动员,根据产业布局、产业基础条件、技术水平及发展潜力选择板桥乡新坝村实施该项目。
(二)项目农户采取自愿申请,按条件公开筛选的方式确定
我县在2008年9月下旬制定了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小区项目农户选择的条件,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村民大会、印发资料等形式公开宣传发动,农户踊跃申请,通过评审组逐一审查,选择了50户有积极性和实施项目必要条件的农户作为项目实施户,项目实施户均写了申请书和自筹资金承诺书。
(三)在项目村所在地利用村民会进行公示
将项目建设内容、项目资金补助标准、补助金额等进行公示,实行阳光操作。
三、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小区专项资金属国债资金及援建资金,必须加强管理。根据《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要求,本项目财政资金实行县级报帐制,采取乡(镇)财政所统一建账,统一核算,统一报账,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采购的“五统一”制度。必须实行专户储存、专人专帐核算管理,做到专款专用。要规范财务手续,规范资金运行,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截留、挤占、挪用和套取,严禁扩大开支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必须执行“先报后审再批用”的要求,每个阶段任务完成,经援建指挥部、畜牧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联合对阶段性工作验收后,由实施单位按项目进度制作项目报帐单,凭项目乡镇、项目农户、验收组签字(盖章)的报帐单和原始凭证依据,经浙江援建指挥部、县畜牧食品局领导审查会签后报帐。
对补贴到农户的资金实行先行验收审核后,采取“一卡通”的形式,直接结付到受益农户的“一卡通”存折上,避开一切可能造成资金挤占、挪用的中间环节。项目大额资金开支必须按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转帐,严格控制项目中的现金支付,大宗物资实行政府采购。
四、采购方式
项目仪器设备及所需的主要材料,统一采购。
五、运行管理机制
搞好项目协调,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实行援建指挥部、畜牧部门、乡(镇)人民政府三家对项目既分工又负责,又协调配合与监督的管理机制。县畜牧食品局负责项目规划、圈舍改造、技术培训指导、防疫治病等项目实施管理的具体组织指导工作,援建指挥部全过程监督项目的实施建设,按工作进度和需要及时拔付项目资金,援建指挥部及财政、审计部门监督中央资金及援建资金的使用,项目所在的乡、村组织协调项目农户规划落实好圈舍及沼气池、道路等所需场地,组织养殖户按项目规划和进度要求进行实施,以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并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
在认真执行上级党委、政府发展畜牧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前提下,我县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一是项目农户改建圈舍占用土地作为农业用地,不审批,所需木材由县林业部门优先考虑计划,按最低标准收取有关费用;二是对项目实施农户自筹资金困难的争取信用联社和县扶贫办支持,安排扶贫贴息贷款;三是项目打捆使用,联合支持发展; 四是完善生猪(能繁母猪及育肥猪) 各项政策,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建立完善项目科学管理、长效稳固的产业化运作机制。青川县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项目要发挥长久效益,必须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我县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畜牧部门、银行部门基地农户“五方共建”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完善投入机制
以农户自筹为主,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协调信贷资金,政府以“以奖代补”为补充,积极招商引资加大业主投入,充分激活民间资金,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完善运行机制
不断扶强壮大凯歌牧业等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能力,推广订单养殖,合同户平均销售价格在同等质量上比市场价高0.60-1.00元/kg,农户每头猪纯收入增加60-100元;增强合作组织凝聚力,使生猪养殖合作社等不断发展壮大,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会员户效益显著;服务网络基本构建,以县畜牧部门、龙头企业(公司)技术员、协会理事会等为主体,全方位服务于生产、加工、销售、信息,确保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九章  效益预测
一、项目预期目标
通过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发展优质生猪养殖农户4户。项目建成后,达到以下预期目标:
(一)生产目标
项目区建标准化猪圈1400㎡,年可新增出栏生猪800头,达到1900头。通过标准化饲养,生猪出栏率达到260%以上,100千克体重日龄130天,母猪产仔数提高20%以上。
(二)助农增收目标
改造4户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户,出栏生猪1900头,销售收入280万元,纯收入19万元,实现户均纯收入4.75万元。
(三)社会目标
通过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努力打造“第一车间”,着力为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充足和合格的生猪原料,建设高标准、规范化的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形成生猪区域优势产业,促进青川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更多更直接地促进农民增收。同时,推行生猪适度养殖,达到生态养殖和投入品监控要求,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为全县灾后恢复重建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1、销售收入。小区建成后,可年出栏1900头,年销售收入(1900头×1500元/头280万元。
2、农户纯收入。平均利润率按18%计,合计纯收入19万元,户均纯收入4.75元。
(二)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1、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2人就业,人均创造价值1.5万元以上。
2、节约能源、净化环境、实现生态养殖,改善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3、为现代农业,果、林、茶、蔬菜等农作物提供高效无害有机肥料。
4、促进我县生猪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稳定市场供应,创建名优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