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荣作品壹号户型图:杜恩龙 马明巍:传世之书的十大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5:52:43


检验一本书是否传世的灵丹妙药是时间, 而不是政府官员、专家、权威等的评价。所谓传世之书, 就是一代又一代人都要读,百读不厌的书。一些畅销书今天读了明天就扔,永远不可能成为传世之书。马歇尔·布鲁克斯在《书的罗曼史》一书中记录了他和卡夫卡的一段对话。卡夫卡说:“你把大把时间都耗在书上了。绝大多数当代作品都不过是目前社会的写照。很快就过时了。你应该多读些古书,读些经典。比如歌德著作。古籍经久不衰, 是因为具有传承性。新的事物都不过是短暂一瞬。今日美丽绽放, 明日就荒唐滑稽。那就是经典名著和普通读物的区别。”

我们常常讲要出版常销书,出版不断再版的图书, 传世之书应该比常销书更高一层, 常销书可能销售几年、几十年, 但不一定被几个时代的人阅读。传世之书往往能够销售几百年、几千年而不衰,而其生命力源自哪里呢?

第一, 具有艰巨性, 是作者倾其一生的心血之作。传世之书的创作时间一般较长, 有的人倾其一生的精力只完成一本书。曹雪芹一生只写了一部《红楼梦》,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前后花费34 年时间才完成, 北宋建筑学家李诫的《营造法式》也花费30 年功夫才完成,司马迁《史记》花费19 年, 刘义庆《世说新语》花费11 年,司马光《资治通鉴》花费19 年, 李时珍花费了27 年,经过三次改写,查阅800 多种书籍, 还反复到各地考察, 亲自品尝各种中药材, 最后才完成《本草纲目》。

传世之书是作者发自生命深处的创造, 不是为了钱和社会名誉而胡乱编造的肥皂泡书、注水书、伪书等, 也不是靠某一部门的人为拔高,更不是靠媒体和个人的互相吹捧而成。媒体和个人的吹捧充其量只能造成一时的乌烟瘴气, 而不能形成传世之作。要想编出传世之作, 就要在作品本身下功夫, 精益求精。著名作家刘再复先生说得好, “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戏剧, 从但丁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史记》到《红楼梦》, 所有经过历史筛选下来的经典, 都是伟大作者在生命深处潜心创造的结果,因为是在生命深处产生, 所以时间无法蒸发掉其血肉的蒸气, 所以真的经典永远具有活力,永远开掘不尽。……没有一部经典是靠社会组织拔高或靠一些沽名钓誉之徒相互吹捧形成的。”

第二, 集合性。传世之书往往是多人智慧的结晶,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无不如此。现在出版界讲究原创,其实,一些传世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原创的, 往往是对已经存在的故事、传说的整理加工。如《荷马史诗》, 就是在已经存在的传说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莎士比亚戏剧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吴承恩的《西游记》,也不是全部原创, 在此百卷本《西游记》出现以前, 已经有很多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和传说, 还有《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平话》等现成作品。《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在多方收集民间鬼怪故事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所以一味讲究原创,有可能把我们引向歧途。

第三, 反复被引用、被研究。传世之书中的思想往往渗入人们的骨髓, 影响社会文化、伦理等。四书五经几千年来被反复研究,各种注释、解读、翻译层出不穷。一部《论语》自诞生以来,反复被人研究, 关于它的研究著作可以说汗牛充栋, 到现在约有三千余种研究著作, 而且新的著作还在源源不断地诞生。《红楼梦》自诞生以来, 不断被人们研究、引用,出版的研究专著多达几百种, 研究文章近千篇, 研究《红楼梦》已成为一门显学———“ 红学”。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政治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也无不都是反复被人引用、研究的著作。

第四, 能让人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经典作品内涵丰富, 值得反复阅读, 而且每阅读一遍,都能有新的收获, 都会有独特的滋味和意义。现在很多书读完就扔,不值得留恋。很多畅销书属于这一类。有不少名人劝大家读书要读经典, 不要贪图数量, 与其粗粗读一百本书, 还不如精读一本书, 这样的读书方式反倒是获益较多。笔者深深地赞同这种观点。

第五, 传世经典图书具有跨越民族、国界与穿越时空的穿透力。经典作品超越了时代、国家、民族, 具有永恒的、世界的影响力。如《孙子》、《老子》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在西方发达世界也广受欢迎。这些著作传承了两千多年还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第六, 很高的文学艺术性。许多传世之书的文字十分优美,成了人们口头传诵的东西。《论语》、《庄子》、《孟子》等成为很多成语、典故的来源。文学著作文字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其他科技著作的传世之书, 如《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农政全书》、《黄帝内经》、《徐霞客游记》等文字水平也都很高, 几乎篇篇都是优美的散文, 人们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享受文学艺术之美。这可能也是其能够传世的原因之一。

第七, 思想性。对社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或引起大的社会思想变革, 或引起大的社会革命,开创革命新时代, 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引起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浪潮。这些著作的作者一般是思想的巨人, 其思想影响后世几千年。

第八, 创新性。创新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很难。很多标榜创新之作实际上是东拼西凑, 有欺世之嫌。既是创新, 就必然具有开拓性,就必然在一个较为新的领域具有独到的经验和见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 都在自己独特的领域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后来人研究相关领域必须阅读他们的著作, 它们成了人们研究绕不开的里程碑。

第九, 反映民族文化的精华。那些瞬间即逝的东西, 不会存之久远, 只适合报纸、期刊去做,图书不应该去搅和。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经典是深入华夏民族骨髓的东西,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四书五经以及传统文化著作都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它们成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代表,成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图腾。

第十, 不在于字数多少, 完全根据题材需要。一些传世之作并不在于它的字数多少, 《道德经》才5000 字, 《论语》也不过1.6 万余字, 《共产党宣言》也不过1.4 万余字。现在一些作家的创作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字, 他们以为字数越多知识含量越大, 越容易被人重视, 结果很简单的故事被反复拉长、注水,大谬矣。鲁迅先生说过, “浪费别人的时间是图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这些作者一方面在图财害命, 另一方面也是在慢性自杀。

总之, 传世经典除了少数特点外, 还具有含金量高, 高度浓缩, 语言精练的特性; 具有预见性、经典性; 同时也具有稀有性,不是可以成批地生产。它们传递的信息可靠、可信、不虚妄、不夸饰,往往是一个学科的源或者是流, 是里程碑式的著作, 任何一位研究者都绕不开的著作, 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吸引力。作为编辑、作者, 应该为编辑和创作传世经典而努力,不应该随波逐流, 把自己的大好时光浪费在滚滚红尘之中, 迷失了方向, 失去了鉴别真假的慧眼。


转载:http://www.bookdao.com/article/2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