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休闲裤搭配:传统求子风俗_非物质文化遗产_成都龙泉图书馆共享工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5:18:07

传统求子风俗

2008-12-20 16:37:11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传宗接代,承继香火,是封建传统的伦理观念,也是极其重要的人生大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结婚数年,没有生育,视为家庭丢人之事,不仅家人在族中抬不起头,而且会受到族人的耻笑。故结婚后都盼早生儿子,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以尽其传宗接代的孝道。此外,养儿防老,盼望生男的传统观念也根深蒂固,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滋生出强烈的多子多孙观念。于是,人们拜佛求神,祈求赐子,并寻求各种生子的捷径。

自有人类始即有延绵子嗣的观念。草木春生夏长秋枯冬凋,人们认为是有神灵主宰着代谢,故塑造出主春生的高禖,主秋杀的蓐收,春秋以前就流传了不少春生秋死的神话。据《礼记·月令》:“仲春,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天子所御,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郑玄注云:“高辛氏之时,玄鸟遗卵,娀简吞之,而生契,后王以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变媒言禖,神之也。”人们视高禖为春神,即生殖大神,祭祀高禖以求子嗣。在成都市新都区一带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即有高禖之祠。直至民国年间,成都的巫师为人祈子,即设坛作法,拜求“高禖”赐子。民间传说中,女娲是人类始祖的繁衍之神,汉以来,流行向女娲祈求子嗣。在成都、新津、郫县、大邑一带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中就有“女娲、伏牺”图,即反映了民间流行的状况。

隋唐之时佛教兴盛,民间多有祭拜观世音菩萨求子者。《法华经·观音普门品》中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唐代邛崃石笋山石刻造像“送子观音”是四川省摩崖造像中最早的“送子观音”图。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乡石佛寺唐代石刻造像中的52号造像,当地民众称之为“打儿洞”,相传抛石入洞以求子。成都的求子风俗兴盛于宋代,农历三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成都妇女朝拜东门外海云山鸿庆寺(今沙河堡附近),摸寺中水池石子,以求子。元费著《岁华纪丽谱》记载:“三月二十一日,出大东门,宴海云山鸿庆寺,众登春阁,观摸石。……山有小池,士女采石其中,以占求子之祥。”春天是万物滋生的时节,在春水中摸石以求子嗣兴盛。宋代吴中复《游海云寺唱和诗》序云:“成都风俗,岁以三月二十一日游城东海云寺,摸石于其中,以为求子之祥。太守出郊,建高旟,鸣笳鼓,作驰骑之戏,大宴宾从,以主民乐。观者夹道,百里飞盖蔽山野,欢讴嬉笑之声,虽田野间如市井,其盛如此。”柳永《一寸金》词有:“当春昼,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范成大《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诗:“乱插山茶犹昨梦,重寻池石已残春。”可见其盛。

明代,民众多到寺院祈求子嗣,并捐资以求。新繁龙藏寺中壁画多由善众捐资所画,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中多有求子嗣者,“舍财信士熬继良、同缘周氏,三母黄氏,大弟熬继芳洎一家等,祈子嗣联芳者矣。”清代,历经大规模战乱之后,各地民众大量迁入成都平原,家族兴盛,繁衍人口成为头等大事,故清以来娘娘庙遍布城乡,拜神求子习俗尤为兴盛。成都民间的送子娘娘,有的供奉王母娘娘,有的奉碧霞元君,或供奉三婆娘娘,又称三仙圣母、三霄圣母,即金霄、银霄、碧霄三位娘娘,民间称为子孙、送子、催生三位娘娘,专主人间生育,佑子长寿平安。成都人日常到广生庙拜佛求子,《锦城竹枝词》:“大慈寺后广生庙,送子催生各位神。密意痴情都可诉,娘娘也是女儿身。” 此外,求子方式甚多。成都市清羊宫内有一对铜羊,民间视为神羊,刘师亮《成都青羊宫花会竹枝词》:“闻说铜羊独出奇,摸能治病祛巫医。求男更有新方法,热手摸他冷肚皮”自注:“青羊宫以铜羊得名。妇女迷信,摸羊肚求子。”开春时节,客家人盛行送泥娃娃、送春牛。客家人认为田地劳作出力最多的是牛,力气最大,也代表了男人的意义,故送春牛也表示送子的意思。客家人的年画,多张贴由西瓜、花生、枣子、胖娃娃、鲤鱼组成的多子富贵图;另有男童骑龙、女童骑凤的吉祥图,反映了多子多福的习俗。民间还有拴童子习俗,有求子嗣者,其亲友到娘娘庙,在娘娘身上随意拴一个童子,暗中告诉求子者,谓可以得子。正月十五元宵后,又有把立在庙前杆上天灯取下来,送给无子人家,谓可得子。民间还请巫师至家设坛求子,称“接童子”或“迎童子”。巫师自制有桃木雕刻的“童子”,至人家设坛做法后,用针刺中指出血(或主家自备大红公鸡,用鸡冠血),为“童子”点血开光,并口念祝词:“送子观音降坛台,怀抱童儿笑颜开。赠与主家传后代,子子孙孙福寿来。”(引自赵冰《成都市巫傩文化》)然后将童子交主家夫妇,置于神龛上,日夕敬奉。

农历三月初三,为传统的娘娘庙会期。成都娘娘庙、延庆寺及各县娘娘庙,或庙中有娘娘殿的,皆于是日举行隆重庙会;各地都要募捐演剧酬神,并举办抢童子的盛会,即雕刻四五寸长童男童女若干,于活动中,抛向人群中,众人争抢。妇女得童者,或放于枕边,或令小儿抱持,或送亲朋好友无子者。同治《重修成都县志》:“三月三日,东岳庙、娘娘庙攫取木刻童子,馈送亲友之望子者。”龙泉驿区以洛带镇的童子会最为兴盛,角逐抢夺者成百上千,观众达数万人。是日在燃灯寺举行“抢童子”。会期前,无生育的富贵人家,由所在场镇、帮会造名册,事先为各家雇好一批身强力壮的“抢手”,以便届时能将木雕童子抢回家中。帮会首脑出资在燃灯寺搭戏台,选中年丰韵妇女一人,扮送子娘娘。是日,戏一演完,送子娘娘出台,由专人将十二个用红绸束腰的童子,装在大托盘内,送至娘娘跟前,锣鼓齐鸣,娘娘持童子在手,笑向台下致语:“抢童子,生贵子;母享福,一辈子。” 然后,尽力向台下远远掷去,台下顿时欢腾起来,各家抢手争先恐后,奋力拼抢。拼抢十分激烈,童子到手,以解下腰间红绸为准,立即雇一彩轿、数名吹鼓手,置童子于轿中,一行人披红挂彩,吹吹打打,送往雇主家中。雇主家则放鞭炮迎接,备办酒席款待一行人。四邻齐来道贺,家主如得贵子,欣然散红包、撒喜钱。童子接回家中,奉香案上,如待祖宗牌位。夜半子时,主妇起夜烧香,谓烧“子时香”,对童子拉家常。过一段时间,如主妇仍无身孕,则将童子请下,穿上衣裳、肚兜,与主妇同睡。满一年后,若主妇有孕,此童可据为己有,否则送还后再去抢。新都县清流乡每年在川主庙举办童子会,童子分头童、二童、三童,以头童最好。接到童子人家供于卧室内,日夕焚香礼拜;有巧遇生育者,第二年带上童子到娘娘庙还愿,然后将此童在童子会上再抛出去,称为“血童”,较头童更好。崇州元通镇长寿寺供奉三霄圣母,每年三月三日举办抢童子大会。如妇女婚后不育,可到寺中烧香膜拜,虔诚敬求;仍不育,则求人雕一个木童子献于神像前,用雄鸡、刀头供奉。温江县柳江乡舒家渡三仙娘娘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举行庙会,烧香还愿、求子膜拜者络绎不绝;会期,会首雇戏班唱大戏,中午时分举行抢童子,四乡群众、远近客商均来赶会,并交易农贸物资。都江堰虹口乡每年农历二月十八、六月十九在二峨庙举行抢童子大会。新津县太平乡、成都金牛区簇桥乡则在三婆娘娘庙举行。每年正月初一,崇州道明乡在白塔山三婆殿前举行抢童子。童子共有10个,其中只有三个男童,其余为女童;女童称为“柴童子”,无人争夺,抢得者作为玩具;男童争夺激烈,你争我抢,呼啸连天,夺得者至亮手为止。童子会由道士主持,抢男童者,事前多有与道士拉关系者。崇州三江乡,每年三月三日谓三婆娘娘生日,是日在三江大桥河坝举行抢童子。时三江河水深流疾,人们聚於河坝;抢夺时,人流追波逐浪,观众推波助澜,吼声连天。新都县马家场的普利寺娘娘庙会,已有300多年历史。娘娘会设会首,并有固定田产作为办会资金。每逢庙会,四乡民众齐往赶场。娘娘会主持者,事先精雕3个檀木童子,送到送子娘娘神像前用雄鸡血滴祭,然后供奉在娘娘座下。庙会正期,办会主持将木雕童子捧到会场,站在高处抛出,几十个壮汉蜂拥而上,你争我夺,互不相让。抢到第一个童子,并跑出界线者为上吉,抢到第二个为中吉,抢到第三个为下吉。其时,观者如潮,锣鼓、鞭炮齐鸣,喊声震天,庙会达到高潮。抢得童子的人于是日晚,鼓乐前导,点灯打伞,让一男孩抱着木童,骑彩马,或置彩轿中,送至无子女家或亲友家;主人盛宴待客,并给赏钱,比真的得子还热闹。解放后,消除封建迷信,该寺娘娘庙会停办。1987年以来,普利寺娘娘庙会开始恢复,并与商品交易等经贸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当地一大盛会。三月三日,彭县市民则朝葛仙山娘娘殿,香客、游人聚集,抽签许愿,拜神求子,络绎不绝。

多子观念是古人五福观念中最重要的内涵之一,日常生活中人们以石榴、花生、麒麟送子等寓意多子的观念,在喜庆之时作为吉祥之物。过去,中秋之夜,还有偷瓜、送瓜之俗,以破瓜得子之意以求子。无子之妇女或其亲友,中秋夜,潜往他人菜园偷摘南瓜,菜地主人视而不见,有的还主动送瓜上门。《锦城竹枝词》:“十分月圆正清华,桂子丛生金粟花。爆竹声销余露气,尚闻鼓吹送秋瓜。”《成都竹枝词》又有:“彩亭锣鼓送南瓜,送到人家一片哗。吃罢酒宴才散去,明年是否有娇娃?” 若主家明年果生儿子,则摆宴谢宾客。此外,妇女在是日晚到人家,偷走神龛上供的汤圆、月饼,谓妇女吃了,可以得子。客家人尤盛行偷青,青苗中以碗豆尖最好,谓瓜豆绵绵瓞瓞,多籽多福。

解放后,求子之俗,逐渐消除,但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一直延续下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拜神求子习俗又开始出现,以乡间尤盛。都江堰市天马、崇义一带,农历三月三日,乡民购黄色彩纸制作的娘娘凤冠、服装等,回家用黄糕、香蜡敬祀,然后火化娘娘凤冠、服装,谓求子、保佑孩子平安。此外,乡间拜神树挂红,拜干亲习俗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