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k a sweat爵士舞:[原创]中国特色的英语教育为什么“哑巴”遍地? 【猫眼看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5:02:44
中国特色的英语教育为什么“哑巴”遍地?
  
  (水族) 于夫
  
  
  从我说起。
  我自幼生活在贵州农村,初中开始接触英语,abc……
  我们的任课老师,那绝对的二批货——自己本身就没什么知识,当一个农村的知识青年都算不上优秀,于是就主要呢,通过和中学教师谈谈恋爱,摩诃摩诃……不知怎么的,摇身一变就成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当然,英语肯定是一窍不通啦!
  
  没关系。
  有关系。
  
  有关系就会有办法。学!现学。
  公费到县城学20天,就开始给我们abc……
  
  高中的时候,我到了县城,重点中学。这里的英语老师好象是要厉害些,传说在火车上和外国人对过话……
  高中英语老师听了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的五花八门的英语……推倒重来!
  初中第一册,abc……b、o、o、k,book!
  
  大学。我真正见到了值得佩服的英语老师zaq,国际法研究生,那英语说的……可惜,大学的英语课很少,一个星期才两节,其他科目又特别紧。
  学了一年半。从国际音标开始,许国璋的教材学到第二册的一半。
  
  自此,我基本上就再也没有学英语。
    


  昨天,和一位孩子的家长讨论有关英语学习的问题,家长坚定地认为:
  
  单词,主要就是单词词汇量不足。就像汉语一样,你只要掌握了2、3千个单词,读报纸、写信,不成问题。
  
  想想也好象真是这么回事。但是,这位家长忽略了这么一个问题:
  
  中国的孩子掌握2、3千个汉字是可以读报纸、可以写信,但是,但是的“但”:是——这些孩子在掌握这2、3千个汉字之前,他们接受过多长时间的母语听说训练?
  
  会话练习,母婴之间的会话练习;孩童之间的会话练习……


  争吵、斗嘴、饶舌……林林种种的口头语言的表达训练,再加上十几年时间的浸泡……中考、高考……再看看现在的那些所谓的大学生,他们的语言文字功夫、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或者演说水平,呵呵,又有多少是可以让我们大家恭维的?
  
  当然,汉语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语言。
  
  我的意思是:
  
  我们许多同学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缺少了——学舌——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学舌,顾名思义:学口,学舌。
  
  我们观察一下孩童时期的BABY,大人或其他伙伴说了一些比较新奇的话,比如:你这个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
  他们很多时候也会不加思索地来上一句:你这个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
  连语音语调、节奏,甚至表情,他们都尽可能地模仿得微妙微俏。
  
  我们常常把这样的顽皮行为称做:孩童学舌。
  
  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学舌,叫:鹦鹉学舌。
  
  鹦鹉学舌较之孩童学舌,很明显地就缺少了那么一种天真。
  
  最后,我还不得不提醒大家,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最无耻的学舌,叫:拾人牙慧!

 

  
  如果说鹦鹉学舌只是机械地进行模仿,没有独立的思想或相应的情感做后盾的话,那么,拾人牙慧就完全地,是因为掺杂了太多的心计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市侩的功利性探测与庸人眉飞色舞的卖弄融为一体。
  
  比如:很多原创的笑话,相声段子,被某些所谓的著名人士搬弄到被他们长期统治或垄断的媒体上集中展示……大家都说,GRD太有才了!
  
  于是,又红又赚。

 

  
  其实,学习英语,最考验人的还真是口语。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你想想:
  
  别人说一句话,就算是只有几个单词,用声音表达出来用不了一两秒钟吧?一两秒钟之后,刚才那几个单词组成的信息就立马消失了,就好像:
  
  天空没有鸟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
  
  假设,这些信息是用书写的方式表达出来,你当时反应不过来,你还可以回忆,可以联系上下文分析,或者猜……对不对?
  
  如果用声音来表达,你根本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
  
  所以,听、说的能力,也就是口语的能力——要求你听得懂、说得出,要求你快速地做出反应——对于我们中国国内的学生来说,那才真是最不容易跨越的一道门槛。

 

  
  既然我们都明白了学舌的重要性,下面再回过头来谈谈中国特色的英语教育为什么会制造出如此众多的“哑巴”就比较容易。
  
  首先,一个教室里有多少个学生?20个,30个,还是50个、70个,甚至80、100个?
  我听到的最极端的例子是:1个集训班里,竟然是1个老师同时给1100个学生教授英语。
  
  绝对的、大众性的灌输,哪里还可能顾及到你学生是不是需要?理解还是懵懂?
  
  老师讲得舒服,过瘾,爽!

放之四海……大海航行……


  下面自然还适当安排一些恰到好处的欢呼及掌声……

  
  这个很难吗?
  不难。
  
  再请一些媒体记者,塞几个红包……社会舆论,铺天盖地!
  
  家长们怎么想?
  好!我现在不能够说英语,就是以前没有遇上媒体上介绍的这样神奇的老师,否则……所以,我的孩子就不应该再错过了。
  于是掏钱!
  

还有一种家长,他们本来就是大班教学的牺牲品(或者残次品),但是,此刻呢,他们完全就忘掉了或者说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曾经惨痛的教训了:

爸爸妈妈以前就是这样学的,所以,你也可以这样啦。

甚至,他们还很有可能会筛捡出一些极端个别的成功者的案例……


  老师们怎么想呢?
  我的意思是那些良知未泯的、理性、客观的老师,他们怎么想呢?
  
  哇,这么多学生!我该怎么教呀?
  假设我是老师,我在教学生说这么一句英语:Sorry to disturb you!
  语音、语调,还有节奏都非常到位,学生们或许当时就情不自禁地希望能够现场克隆一下,他们有愿望,有激情,这应该是学习的最佳状态了……可是,不行。
  我们传统的大中班教学是不允许学生们现场学舌的。是不是?
  我们强调的更多的是秩序,是师道尊严。
  那么等过了几十分钟以后,你再指望这么多学生还能够基本正确地还原我刚才教授过的那样一句英语,是不是有点痴人说梦?
  
  其实,你就是允许学生们现场学舌,他们都很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变形走样,更不要说几十分钟以后了。
  再则,你让学生们现场学舌,那么多学生,乱哄哄的且不说了,谁说得像说得不像?你又如何知道?不知道,你如何纠正啊?
  所以,客观上老师们就不可能让你们学生现场学舌。

 

  
  但凡负责任的老师,一般都是要布置家庭作业的。是不是?
  但是,学生多了,批改作业是不是就成了一件繁重的简单重复的半体力半脑力劳动了?
  哪个一个老师会乐意给自己的脖子上增加太沉重的负担?
  所以,传统的大中班上英语课的制度使老师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少布置或不布置家庭作业。

 

  
  学英语不外乎听、说、读、写,统共4个步骤。
  
  听,现在多媒体这么普及,只要你有恒心,这,很容易解决。
  但是,听,只是被动的接受,是被灌输。
  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理论学习。
  
  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那就得说!
  
  说是什么?
  说就是实践。
  
  比如,我当着你的面,给你拉小提琴,拉一支曲子,反复的拉,你听熟了;
  我把琴给你,你拉给我听!
  
  这个叫输出。
  
  让你输出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到什么?
  感到为难、害羞,甚至恐惧。笨口笨舌的。

是不是没那么简单?

 
  读、写,这是我们国内学生相对擅长的了。这里不做特别的讨论。
  
  我只是想提醒大家注意一点,那就是我们在读音方面的训练依然欠缺。
  
  
  在大中班的课堂里,老师根本就不可能观察到每一个学生在接受自己英语教学时候的反应,因此,老师也就不可能知道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
  于是,我们再奢望老师能够因人施教什么的那是不是太天方夜谭了?
  
  还有,基于我们现有的大多数英语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我们很难想象他们还能够在课堂里给我们的学生讲授诸如英国或美国的口语,他们在发音习惯与规律上都有哪些不同?
  搞不清这些东西,我们就不容易整得清楚人家在说什么?听力水平上不去。
  
  听不懂,自然也就说不出。
  
  
  结果,就只好继续“哑巴”!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知道:听和说,是我们学习语言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同时,它还是我们学习语言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它不需要书本纸笔、桌椅板凳等,这样一些辅助工具,不需要特别安静舒适的环境……

 

我们走在大街上,把耳机戴起……

我们看到树子,tree,green tree;看到美眉,lady,young lady……看到杨梅,waxberry! 看到外宾,Hello!nice to meet you!

张嘴就来。

用英语进行思维,用舌头进行表达,很难吗?

 

不难。真的,一点不难。

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如果你正在学习英语,或者不想让我们曾经学过的英语成为我们心灵家园的烂尾楼,那么请你和我站内联系,我们可以交流一下彼此之间学习英语的经验或心得,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