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吧啦的日子 he:宋词鉴赏辞典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23:35:40
宋词鉴赏辞典14(2009-02-06 21:01:46) 标签:教师课堂 教育 教育杂谈 文化 学习公社 杂谈 知识/探索 分类:高考专题(诗歌名句)

还京乐·禁烟近

  (大石)  

  周邦彦  

  禁烟近,触处、浮香秀色相料理。正泥花时候,奈何客里,光阴虚费。望箭波无际,迎风漾日黄云委。任去远,中有万点,相思清泪。到长淮底,过当时楼下,殷勤为说,春来羁旅况味。堪嗟误约乖期,向天涯、自看桃李。想而今,应恨墨盈笺,愁妆照水,怎得青鸾翼,飞归教见憔悴。

  这是一首客行在外,睹春景而生幽情,思念闺中恋人的长调。全篇含蓄委婉、极尽铺写。

  上阕写寒食节近,正是春深时光,客居异乡,触景情伤。“禁烟近,触处、浮香秀色相料理”是写:寒食节就要到来,一片暮春景色,目光所及,手足所触,尽是繁花与绿叶相掩映,浮动的芳香借着清风扑面袭人。“禁烟”指寒食节,在农历清明的前一或二日;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故寒食亦称“禁火”或“禁烟”。“正泥花时候,奈何客里,光阴虚费。”第一句中“泥花”的“泥”字,在此有“泥泥”(nǐ)意,作濡湿讲;“泥花”就是花瓣纷纷沾衣随人的样子,也正是春日将暮的时候。怎奈正身在羁旅,客行在外,不能邀友携伴享受春光,听任它在眼前虚度。“望箭波无际,迎风漾日黄云委。”意指:放眼看如射箭飞出一样的平波浩渺无际,微风下日光流动,黄云低垂。“任去远,中有万点,相思清泪”:一任江水滔滔向远处流去,夹带着我的无限柔情和万点相思的清泪。以上布局结构层次分明,几乎都是先写景、事,紧接着便抒慨写情。

  下阕写托江流传递信息,忆往日思念闺中情人。开始几句紧与上阕结尾处相衔。“到长淮底,过当时楼下,殷勤为说,春来羁旅况味”,似乎是在叮咛流向远方的茫茫江水:流到淮水下游,经过当年和伊人相遇的绣阁之下,你一定要稍作停留,情意恳切地向她述说我春日在外零丁作客的情味。下面几句是向江水倾诉,还是自怨自艾,包含着深深的忏悔:“堪嗟误约乖期,向天涯、自看桃李。想而今,应恨墨盈笺,愁妆照水”:嗟叹当年没有按时赴约误了相会的佳期,此后便孤身只影奔走天涯,独自打发走桃李灿烂的春天。想现在,楼中伊人已将含情带怨的话语写满绣笺,临水远盼从水中映出的面庞一定是愁态万种、别有一般妩媚风情。句中“桃李”常用来比喻容貌姣美,如曹子建《杂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但在这里可引申为灿烂的春天──美好的青春时期。结尾句“怎得青鸾翼,飞归教见憔悴”别具匠心,借助想象将急切地盼望重相聚会的恋情,作了进一步表露:怎么样才能借助神鸟青鸾的帮助,飞回伊人身边,相对的定是被缠绵情思折磨得不堪憔悴的容颜。“青鸾”,在此处意同“青鸟”,指神话中在王母身边司管传递信息的神鸟。

  该词写恋情而无须浓词艳句,写相思不见猥亵昵狎,前后呼应,曲尽其妙。真可谓鬼斧神工,锦衣天成。(韩秋白)

满江红·昼日移阴

  (仙吕)  

  周邦彦  

  昼日移阴,揽衣起、香帷睡足。临宝鉴、绿云撩乱,未妆束。蝶粉蜂黄都褪了,枕痕一线红生肉。背画栏、脉脉悄无言,寻棋局。重会面,犹未卜。无限事,萦心曲。想秦筝依旧,尚鸣金屋。芳草连天迷远望,宝香薰被成孤宿。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人扑。

  该词抒写女主人公对远游的丈夫(或情人)的深切思念,哀怨宛转、凄苦缠绵。

  上片写当时的情事,层次分明:“昼日移阴”三句,写天已大亮,窗外的日影仍在不停地移动,女主人公披衣起床,帐中春睡已经睡足。接下来写起身后的第一件事“临宝鉴”,对着珠宝镶嵌的明镜,只见满头如云的乌黑秀发散乱蓬松,但却毫无心思去梳洗打扮。“未忺妆束”的“忺”字作高兴、适意解。下面忽然插入了“蝶粉蜂黄都褪了,枕痕一线红生肉”两句,似乎有些打乱有条不紊的结构,但却另有作用。前一句借“蝶”、“蜂”、“褪”等在此处带有特定性象征意义的词汇,用曲笔写男女之间缠绵欢会已成为过去;后一句是写枕边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迹,深深不褪似红线一根生在肉里;这也许是实写,然而更重要的却是以此表示,伊人虽去但刻骨铭心的爱却已入心生根。此外,这两句似也点明离别时刻刚过去不久,接下去写女主人公从户内走到户外,“背画栏、脉脉悄无言,寻棋局。”写她背倚着廊前雕饰彩绘的栏干,含情不语,用目光去寻找往日二人对弈为乐的棋盘。“脉脉”点出了她的神态,“寻棋局”则是借游移的目光落在棋盘上,写出此时对弈者已去,空留下令人惆怅生情的棋盘,揭示出女主人公心中的空寂,出语含蓄。

  下片写追忆往日相聚的欢乐,更衬托别后的孤单凄苦。阕首从不知再次相聚会在何时,不少欢乐的往事将人缠绕搅得人心碎开始,下面铺写了三件生活小事,一步深似一步地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把无形的相思抒写得淋漓尽致、触手可及。它们的顺序是先写“秦筝依旧”,再写“宝香熏被”,最后写“蝴蝶满园飞”。前两件事的写作技巧,一如上阕中“寻棋局”所示,使用的是今昔相衬比,使悲与欢的感情更加鲜明的手法。“想秦筝依旧,尚鸣金屋。芳草连天迷远望,宝香薰被成孤宿。”大意是:这昔日男女主人公时时抚弄拨弹的秦筝,如今依然在眼前,那熟悉的悠扬清亮的筝声也似乎还绕梁不绝,但是伊人已去;放眼望、芳草连天铺路不见远行人在何方,这幅用宝香熏过的锦被为什么失去往日的温暖,也只因伊人离去,如今的女主人是独眠孤宿。“秦筝”,是一种形似瑟的弦乐器,相传为秦时大将蒙恬所造,故曰“秦筝”。“金屋”,用的是汉武帝“金屋藏阿娇”的典故,此处指女主人所居闺房。“芳草连天迷远望”之句夹在叙述事情之中,只是为了更加强远行人已去,一对情侣天各一方的气氛。最后一件小事的抒写精彩无比,以其处在醒目的结尾位置,便起到为全篇增辉的效果。为什么“蝴蝶满园飞,无人扑”?为什么这种愁情“最苦”?这本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通常小事,词作者把它信手拈来,捕捉入词,便把女主人公被相思折磨得无情无味,连满园翩翩花间、上下翻飞的彩蝶,也引逗不起一点乐趣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该篇主要写男女之情,不仅铺叙物态,更能借物移情,使万物皆着我之色、皆抒我之情,曲尽其妙。已分析如前。应该指出的是上阕“蝶粉蜂黄”二句,虽然含蓄,但颇涉昵狎冶荡,格调不高。(韩秋白)

瑞鹤仙·悄郊原带郭

  周邦彦  

  悄郊原带郭。行路永,客去车尘漠漠。斜阳映山落,敛余红、犹恋孤城阑角。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惊飙动幕。扶残醉,绕红药。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

  这首词从时间上说是记昨日黄昏到今天清晨的事。是送别复有所遇,醉眠朱阁,惊风醒人,再看落花,再叹身世,聊以自解之状。一“悄”字,刻划静态。郊原广阔,围城如带,而路长车行扬尘,漠漠茫茫,模糊不见,意中含情。“斜阳”句,美极,写夕阳映山,余光斜照城角,有大自然景色,也有建筑姿容。写景寓情,斜阳犹恋孤城阑角,人今别后,怎不相思?意在景中。“凌波”句忽插入邂逅相逢之趣,非约而遇,喜出望外,再加以“流莺劝我”,解鞍引酌,又有多少欢晤。这里是挑起波澜,而又铺叙开来,急煞而止。换头似别开生面,实际上是从上片的“凌波”事引来的,写的是今朝事了。“醒眠朱阁”语略而事丰,实际上是由于醒来才知道昨宵是身眠朱阁,而如何到此来,则不记得何时、何人把自己送到这里的了。“惊飙动幕”再掀波澜。狂风吹来,花事堪虑。于是“扶残醉,绕红药”,护花费尽精神。然而如何呢?“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极具体,极形象,较泛言花落之多,沉重万分。然而还不够,再加上“东风何事又恶”,这里斥东风,又是不明言落花,而痛恨那吹落花的东风。真是大开大阖,驰骋纵横。末两句急下,无可如何,不了了之,求自得这乐。是“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自我解脱,这世界只有求仙成道最好,实寓隐逸之思罢了。

  这首词,在章法上确实直叙中有波澜,而又都有迹象可寻,真是“结构精奇,金针度尽。”(周济《宋四家词选》)友人罗忼烈教授称“此词当是暮年避地睦州时纪事之作。……然其时花石纲扰民愈甚。……‘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弦外之音,或刺民穷财尽而犹横征暴敛也。”(《周邦彦清真词笺·瑞鹤仙附记》)这对我们认识这首词的思想意义,是有很大帮助的。周邦彦词,惯用比兴手法,香草美人,均有所指。其胸次高、书卷多,有感而发,发而必中。(金启华)

西平乐·稚柳苏晴

  (小石)  

  周邦彦  

  元丰初,予以布衣西上,过天长道中。后四十余年,辛丑正月,避贼复游故地。感叹岁月,偶成此词。

  稚柳苏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觉春赊。驼褐寒侵,正怜初日,轻阴抵死须遮。叹事逐孤鸿尽去,身与塘蒲共晚,争知向此,征途迢递,伫立尘沙。追念朱颜翠发,曾到处、故地使人嗟。道连三楚,天低四野,乔木依前,临路敧斜。重慕想、东陵晦迹,彭泽归来,左右琴书自乐,松菊相依,何况风流鬓未华。多谢故人,亲驰郑驿,时倒融尊,劝此淹留,共过芳时,翻令倦客思家。

  据词前小序知该篇写于“辛丑正月”,辛丑年,即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词人当时正六十五岁,也是他生命走到尽头的一年。序中所云:“避贼”的“贼”,系指方腊。据史籍记载,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方腊率江、浙一带农民起义,反抗北宋王朝的沉重剥削,义军迅速占领杭州(今浙江)、歙州(在今安徽)等六州五十二县,东南震动。

  该词写尽四十余年前故地的风光景色及今日又重游时的不胜感慨之情。

  上片前半写景后半抒情。“稚柳苏晴”三句写春之初至:柳才甦、雨方停,川流悠悠远去,不觉春天已徐徐到来。“故溪”与“稚柳”相对,“歇雨”与“苏晴”相承,对偶工巧。下面“驼褐寒侵”三句,仍继续对初春景象作渲染:稚柳刚披上一层轻柔的绿纱,那老枝上自然还带着雪袭霜欺的痕迹驼褐色,令人爱怜的初春的太阳,刚刚洒放出一些温暖,便被浅浅的树荫拚死遮挡。以上全是景语,但却处处留情,如:“川迥未觉春赊”的“未觉”、“正怜初日”中的“怜”、“轻阴低死须遮”中的“抵死”等词,哪一处不与词人此时的心情紧紧相连?“叹事逐孤鸿尽去”以下直至上阕尾“追念朱颜翠发,曾到处、故地使人嗟”诸句,皆为情语,但也未离“孤鸿”、“塘蒲”、“尘沙”等动、静景物。这段感情抒发从一个“叹”字起始,慨叹四十年来经历的人情世事,皆已随秋去春来的孤鸿疾飞而去,自身也与塘中的蒲苇一齐衰老枯黄,怎能知道将要去的地方前途如何,长久地沉思着站立在平坦的沙岸,追忆四十年前还是朱颜乌发的翩翩少年的时候,曾经游过的地方,这次重来令人思绪万千。“故地使人嗟”的“嗟”字恰与“叹事逐孤鸿尽去”的“叹”字一首字一尾字,前后照应,把这大段的感慨囊括其中。极似词作者的精心安排。

  下片抒发倦游思家的心情。先交代词人沉吟伫立之处“道连三楚”,“三楚”,指秦汉时将战国时楚地分为东楚、南楚、西楚;又据《三楚新录》载: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事,因三国都在古楚地,故称三楚”,此处“三楚”应泛指今之湘鄂一带;而“道连三楚”与下面“亲驰郑驿”相联,则可知词人些时身在由郑地(今河南)通向湘、鄂的交通要地。

  这里“天低四野、乔木依前”,天似穹庐、四野处地天相衔,故言“天低”,高大的乔木依然如四十年前,然而如今自己举足要踏上前方征途的时候,却是心境很不平静,“临路敧斜”句中“敧”有不齐、不平之义,与“斜”同,在这里似应形容内心的活动。自“重慕想”至后五句便是心境不平静的内容:一种追求和向往又在心底翻腾,羡慕像东陵侯召平与彭泽令陶渊明一样韬影晦迹、鄙视功名归隐林下的生活;以琴、书自娱,闲时依松赏菊,何况自己精力尚沛、两鬓尚无白发。“东陵”一词,指秦东陵侯召平,在秦被灭后,变成平民,种瓜于长安市东,人喜其瓜甜美,因呼之为“东陵瓜”;“彭泽”,指东晋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因看不惯官场中的丑恶与黑暗,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冠归田,并作《归去来辞》一篇。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之名句,也便是该词“左右琴书自乐,松菊相依”的出处。这里借用故典,抒发出欲归隐林下的心情。“多谢故人,亲驰郑驿,时倒融尊,劝此淹留,共过芳时”诸句,则是由衷感谢当年的故交好友,他们亲来我下榻处,为我接风,邀我宴饮,执壶把盏,热情留我共同度过百花即将吐艳争芳的春天。长调至此,已经将情、景铺叙抒发得须眉尽现、无比细腻,大有难以收缰勒马之势。然而“翻令倦客思家”一句,忽地跳了出来,便产生了裂帛、断流之效,十分精巧;故人的殷勤挽留反而让我这个疲倦无比的游子盼望着返家。“翻”作反解;尽管前面有“何况风流鬓未华”表示身体尚健,但“倦客思家”也流露出内心的疲惫,大有人生走入尽头的味道。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如此看来,该篇长调可说无一处不作情语了,只是它流露的感情比较消极、凄清,入眼的景物也多蒙上浅冷灰淡之色。如“稚柳”、“驼褐”、“塘蒲”、“孤鸿”、“尘沙”、“天低”。留给读者思索的是不知这位宋徽宗驾前以粉饰、歌颂升平著名的供奉文人,在这里流露出的归隐,是出自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还是真正感到身心交瘁?因为这首词写在他绝命谢世的一年,所以也可以认为是后者。(韩秋白)

忆旧游·记愁横浅黛

  周邦彦  

  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坠叶惊离思,听寒螿夜泣,乱雨潇潇。凤钗半脱云鬓,窗影烛光摇。渐暗竹敲凉,疏萤照晚,两地魂销。迢迢,问音信,道径底花阴,时认鸣镳。也拟临朱户,叹因郎憔悴,羞见郎招。旧巢更有新燕,杨柳拂河桥。但满目京尘,东风竟日吹露桃。

  该词描写一个多情的风尘女子对心上人刻骨相思的情景。通过愁容、愁态、动作行为的勾划,把人物因相思不得见的焦急、矛盾到伤感、到怕被遗弃的复杂心情,一一挖掘出来,十分生动细腻。

  上片主要写女主人公的愁容、愁苦的心态,与蒙上愁苦之色的环境。头两句先为人物写容:黛石淡扫的蛾眉愁锁、莹莹泪水冲洗着面颊上的红粉;“门掩秋宵”是说秋夜深沉,闺门已经掩上,女主人公要休息了。下面“坠叶惊离思”三句写欲睡不能:连窗外轻轻的坠叶声也使充满离别情思的女主人忽然而惊;寒蝉凄切入耳,也觉得像断肠人的啜泣声;更别说那卷地而起的秋风夹着潇潇乱雨,尤其无情,点点滴滴就如同浇在她心中。“凤钗半脱云鬓”,她无心再整晚妆,如云的乌发蓬蓬松松也已插不住金钗;痴呆地不能成眠,眼睁睁注视着“窗影烛光摇”,随着摇曳的烛光,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在升腾。“渐暗竹敲凉,疏萤照晚。”仍在进一步渲染环境凄凉:雨渐停风渐住,只剩残雨敲竹,院内时有流萤在夜空中闪动,秋夜越是清冷,那相思的愁火越是残酷地折磨着人;“两地魂销”,人分两地相思不见,对此寂寞黯然失魂。

  上片写女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暮想,一层层摹形状态,细如剥笋。下片写她对心上人的昼思,侧重在心理勾划。从“迢迢”到“时认鸣镳”是一个层次,也是女主人公的一个念头:心上人已离她远去,欲探寻离人的消息只能去道路旁、花荫下,去仔细辨听来往奔走的骑马人中,有没有自己熟悉的骏马的嘶鸣。下面“也拟临朱户”三句,则是又一层意思,是女主人公的另一种思想活动:也曾想过亲自登上高大的朱门去与心上人相会,但可叹因心上人而容貌憔悴的她,却又羞于去见自己的心上人。这是多么矛盾、真实而又复杂的心情,词人把它生动地刻划出来。“旧巢更有新燕”却又揭示一层令女主人痛苦万分的猜想:旧年的燕巢里也会飞进新燕,远去的薄倖人是否又觅新欢?垂柳有意流水无情,不见那千丝万缕的柳丝轻柔地吻着桥下那匆匆流去的水波!结尾句“但满目京尘,东风竟日吹露桃”是景语,但也是凄苦的情语:但见满眼飘自京都的飞尘,被东风卷裹着从早到晚地吹弄着带有露水的薄命桃花。

  该词特色在于写景抒情,笔调细腻变化有致;遣字用语极尽含蓄。成功地塑造出一位情有独钟却又偏遇薄倖的风尘女子,日夜都在痴痴地思念心上人的形象。(韩秋白)

渔家傲·灰暖香融销永昼

  周邦彦  

  灰暖香融销永昼,葡萄架上春藤秀。曲角栏干群雀斗。清明后,风梳万缕亭前柳。日照钗梁光欲溜,循阶竹粉沾衣袖。拂拂面红如著酒。沉吟久,昨宵正是来时候。

  这是一首咏情词。借一个昨宵与情人欢会的女子,次日仍沉湎在喜悦兴奋中的情态,歌颂人间醇如美酒的爱情。风格含蓄中不失明快。

  上阕写春景,从闺房内写到庭院里,一派春光明媚,盎然生机。首句“灰暖香融销永昼”写的是春在室内:燃了一夜的熏香还散发着未散的芬芳,段段残灰也还留着火的余温,下面自“葡萄架上青藤秀”至上阕尾,除“清明后”三字是明确交代季节时间外,全是写春到庭院,写得极有层次:葡萄架上的藤萝正抽放新叶新条,秀色诱人;游廊雕栏转弯处,有一群可爱的麻雀在唧唧啾啾地追逐戏逗;阵阵轻风正在精心梳理着亭前飞舞着的万条垂柳。词人在这里以多彩的妙笔,绘出了春临富贵人家的一幅工笔画。

  下阕主要写人。著笔轻柔,不留痕迹,而人物的形神自现。先着笔处在美人的发际:“日照钗梁光欲溜”,“钗梁”指插在秀发内的金钗露在外面的部位;这句是写,春日的艳阳照着她鬓边的宝钗光华流动。再着笔于美人的动作、衣服:“循阶竹粉沾衣袖”,这是说:她拨弄着绕阶生长的绿竹款款而行。全不在乎腻香的竹粉沾满了衣袖。更加绝妙的是下句“拂拂面红如著酒”,“拂拂”,是风吹动貌;白居易《红线毯》诗有“綵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之句;这一句是写:春风吹拂着她娇美的面庞,红润无比如同酒醉。寥寥三句、轻轻几笔,便将一个光艳照人的多情女子的神态勾画了出来,轻松洒脱,不见雕琢。结尾处“沉吟久,昨宵正是来时候”为读者点透了迷津:原来她那样久久的沉吟不语,正因为昨天夜晚正是情人来赴幽会的时候,充满柔情的回忆是多么美好,万万不能打破。这是直入人物心里的一句,语词平直无奇,却像一方闪闪发光的秤锤,显示出它称量全篇的收束力。

  该词抒情体物十分工巧,词语典雅含蓄。此外,词人极精音律,全篇句句尽使入韵,无一破例,读来别有一番情味。当然这些技巧上的精湛,掩盖不了内容的空虚,醉心描写的也就是如词中所表露的男女之间的相思离合之情。(韩秋白)

望江南·游妓散

  周邦彦  

  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

  这首咏情小调,以暮春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色与人物动作的描述,写出了词中主人公心情的郁闷孤凄。

  上片写词中人孤独地在大雨欲来的气氛中行走。首句“游妓散,独自绕回堤”便指出,酒尽曲终宴游之人已经散去,词中人独自绕行在迂回萦曲的堤岸上。“游妓”,是专门陪同达官贵人、官家子弟游乐宴游的风尘女子。同游人已散,而词中人未去,是他兴犹未尽,还是想作独自排遣?伏下了一个未知的谜,下面写他放眼望去,只见“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一派大雨欲来的景象:如茵的芳草渐渐被雾气笼罩,迷失在弯弯曲曲的河道之内;密布的乌云含着山雨,已经把整个城西变得黑暗阴沉。这雾中的绿色原野,浓云带雨的天气,尽管“九陌未沾泥”,道路上还没有泥水,但是山雨欲来之势已成。这种景象对孤独的人来说会感到更加失落与压抑。“九陌”,本指京城内的大街小巷,如汉代长安市有八街九陌;但此处都泛指原野。

  下片通过自然景色与典型动作的描写,揭示词中人心绪的迷茫不宁与孤寂。“桃李下,春晚未成蹊”是说:春已暮,桃、李树上早已是繁花谢尽,子实初结还未成果儿,所以树下也还没有被摘果人踩出路来。这句话是翻用前人现成典语,《史记·李将军列传》篇后“太史公曰”中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句子,是说桃李不会夸赞标榜自己,然而累累的果实却诱引人们纷纷走到它们身边,便踩出一条一条的路来。因为桃李果实成熟是夏天的事,而这里只是写春末的实景,未必涉及典语中的实意。接下去则抓住人物的一两个动作进而摹写他的痴迷情态,“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是写:他见到别家墙内的花枝伸出墙外,便急急忙忙弯转寻路想入园探花,而后又缓缓放马徐行在绿柳浓荫之下,入迷地倾听黄莺的宛转娇啼。上述动作的描写似乎显得词中人很消闲、很洒脱,似乎纯粹是在入迷地追逐快要老去的春光!其实不然,下面尾句“无处不凄凄”便作了回答。为什么在词中人眼内无一处风物景色不呈现着令人哀楚的凄凉?答案只能是词中人内心悲凄。这便是“游妓散”而不去,仍在“独自绕回堤”的原因。至于他悲凄的内容,虽没有正面点出,但也有侧面泄露,从“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二句,似乎可见端倪:是为了爱情的纠葛缠绵。文学作品中的花、柳、莺啼均与美女、恋情有关,诗词中更甚。

  该篇采用“万物皆着我色”的“移情”手法,抒写的全是情中景色,含蓄蕴藉,写炽烈的情爱而未露市井俚俗之气,自然中透着典雅。(韩秋白)

虞美人·灯前欲去仍留恋

  周邦彦  

  灯前欲去仍留恋,肠断朱扉远。未须红雨洗香腮,待得蔷薇花谢、便归来。舞腰歌板闲时按,一任傍人看。金炉应见旧残煤,莫使恩情容易、似寒灰。

  这是一首抒情小调,通过词中男主人公与自己钟情的、以歌舞卖笑为生计的风尘女子短暂别离时的谆谆嘱语,抒发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上片写灯下告别留连不舍的情景,直截了当。首句“灯前欲去仍留恋”可谓明白如话、开门见山,突出两情相依的“恋”字。接下来“肠断朱扉远”是直写主体的感受:与情人分手令人肠断,身后那熟悉的红色门扉越来越远。下面则是对客体的叮咛抚慰、柔情似水“未须红雨洗香腮,待得蔷薇花谢、便归来”:千万不要为了我终日以泪洗面,待到蔷薇凋谢的暮春时分,我就会回到你的身边来。“红雨”,指从美人面庞上流下的沾着胭脂红色的泪水。真是情意缠绵,屈曲宛转,令人心醉。

  下片虽然仍是抒写多情的男子对恋人的叮咛,但却与前不同,这里充满着理智的体贴和无可奈何的大度;使人感到在炽烈而深沉的爱恋中,浸透着隐隐的忧伤。进一步深化了人物的性格。“舞腰歌板闲时按,一任傍人看”两句中,“舞腰”,实指舞时姿态,因跳舞多靠腰身的摆动;“歌板”,又叫檀板或拍板,是歌女用以敲打出节奏以伴歌喉的乐器。这两句是叮咛自己的情人:闲暇时你尽可歌舞迎客如旧,任凭公子王孙们来欣赏光顾。人们常说爱情这东西是自私的,任何一个正常的男子都不会让自己爱恋的人再去取悦他人。何况这个男主人公是这样地情有独钟;也正是因为他深爱自己的恋人,才越是体贴入微考虑到她的地位、职业,他主动解除恋人的顾虑,叮咛她不要荒废技艺,须坚信只要两情相依,何惧暂时的别离和外界的诱惑。这里体现了最大的气度、最大的放心。但一切都不是绝对的,尤其是人的感情常常是错综复杂的,就在这最大的放心之中,也幽幽地流露出一丝不放心。全词便在“金炉应见旧残煤,莫使恩情容易、似寒灰”这两个比喻句中结束,把忧伤、担心之情尽数流泻出来:应该看到镶金的炉膛里留下的旧日烧剩的残煤,弃置一旁再也无人拨弄;千万不要使我们之间的恩情像炉中木炭,燃时容易,燃过之后就成了一堆冰凉的轻灰。下片中的叮咛之语、担心之词,句句都切合人物的身份,青楼女伎的职业就是迎宾送客、为人表演歌舞技艺;当然其中颇多见利忘情的薄倖之人。痴情的男主人公尽管十分自信爱情不会变色,但是在这依依难舍之际,也不禁焦虑不安、忧心如焚。

  此词深切、细腻、生动、明快。能从生活细节中抓住人物的心态,善于运用比喻,含蓄地反映出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感情。(韩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