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腹黑妈妈网:知识管理咨询的未来(2) | 中知网 | 中国知识管理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3:58:50

知识管理咨询的未来(2)

星期一, 03/01/2004 - 09:26 — chinakm

   文献研究

知识管理在文献中常常以热心的和势在必行的口气进行描述。概括地说,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工作分成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学派。

一方面有对软课题更为关注的人:在系统背景(文化、价值观、模板,信念系统,潜规则,内部程序)中寻找分析知识的方法。(Argyris和Schon 1978; Berkema等1996; Davenport 1998; Eden1979; Flood 1998; Leonard-Barton, 1992a, 1992b, 1995; Malhotra 1998, March 1991; Nisbett 和 Ross 1980; Sanchez Heene 和 Thomas 1996; Sanderlands 1987; Schein 1996; Weick 1995)在这样的研究中,该学派被称为文化主义者(Culturalists)。

另一方面,还有经验主义者,他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寻找定量的、可辨别的、显性的、可测量的和战略的知识的分析方法。(Corrall 2000; Cyert 和 March 1963; Drew 1996; Galambos1951; Herschel 2000; Jordan 和 Jones 1997; Kogut 和 Zander 1992; Kay 1993; Sarvary 1999; Sveiby 1987)。在这样的研究中,该学派被称为“智力资本主义者”(intellectual capitalists)。

一些研究者指出(Hofstede 1980, Nonaka 和 Takeuchi 1995)这种流派分立或许是文化差异和民族差异的结果。在此,“东―西差异”可以作为一种有用工具。

Nonaka 和 Takeuchi (1995)辨析了日本和西方的知识模型,发展了这一概念。在西方的公司里,知识被还原成一种物品的模式,是正式的、可以控制的、定量的、显性的和系统化的。在日本,强调的不是显性知识,而是隐性知识,是不可见的并且难以言传的,高度个性化,很难程式化和仿效,根植于个人的主观感觉和经验、观点、价值观、信念和情感。

这方面的研究在理论上主张:企业应该清楚地在这两个方向中优先选择其中的一种。

这个主张部分地建立在Hansen 和 Nohria (1999)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他们的研究成果把知识管理战略模型化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流派,具有不同的描述性的知识管理战略。两种战略的不同之处在于对组织知识的正式的、显性的建构的强调层次不同。根据企业所拥有的正式的处理流程的不同层次,有所谓的“编码化”(Codification)和“人物化”(Personalisation)战略。那些研究者总结到,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的IT基础以支持知识的分享。他们论证道,“编码化”战略比“人物化”战略需要更加高层次的IT支持。

在Hansen (1999)的研究之后,人们想到这两个学派会证明自己对其中一种知识管理战略的偏好和优先选择。在这里,焦点集中在外部知识管理顾问的运用上。文化主义者,强调内部资源――同Nonaka 和 Takeuchi提出的东方企业的自给自足模式类似(1995),他们不太重视知识管理顾问。“智力资本”主义者更注重结果,因而对知识管理顾问的工作评价较高。因为他们一般来说更倾向于证明和测量事情的效果,所以他们更可能以一种对顾问的工作的更高的价值理解来论证这一点。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对知识的一种二分法观点。把这些二分法的因素合成到一个模型中,我们就得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可以作为定量分析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知识倾向”模型:

 

  • 文化主义者---------VS------“智力资本”主义者
  • 隐性的---------VS---------显性的
  • 抽象的---------VS---------量化的
  • 非正式的---------VS---------正式的
  • 主观的---------VS---------客观的
  • 新知识---------VS---------既有知识
  • 整体的---------VS---------经验的
  • 价值观和信念---------VS---------系统化的
  • 主动的---------VS---------被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