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的叶子图片:石家庄近期建设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1:48:33
 石家庄近期建设规划

2011-8-9 17:57:58 浏览次数: 13728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规划背景

“十二五”期间,是石家庄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城市建设上水平的关键阶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促进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合理安排近期建设项目,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 规划层次

依据《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近期建设规划分为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

为石家庄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5848平方公里。着重确定市域的发展战略、空间等级结构和产业体系等。

2、都市区

为市内五区及鹿泉市、藁城市、正定县和栾城县,总面积2657平方公里。着重从都市区协调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包括空间建设策略、产业布局引导、生态环境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安排等内容。

3、中心城区

为规划建成区,总面积约287平方公里。规划确定中心城区重大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政公用设施、保障性住房和公园绿地等建设项目安排。

第三条.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第二章. 市域统筹发展

第四条. 总体发展思路

遵循“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功能协调配套、要素优化配置”的原则,实施“中部率先隆起,东部整体突破,西部加快发展”的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战略。

第五条.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中部区域:要努力实现产业集聚、功能提升和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城市建设与城市工业,打造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领跑”全市经济发展。

东部区域:以产业聚集区建设为突破口,形成以区域产业协作区为龙头的制造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高地,对接京津辐射的特色县域经济隆起带和华北平原城乡统筹示范区。

西部区域:重点发展绿色工业、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打造省会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富民强县步伐。

近期重点建设大西柏坡、东部产业新城、空港产业区、正定新区、南部工业区五个战略性地区。

第六条. 产业发展战略

突出“园区战略”、“产业集聚战略”,集中力量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中区,打造空港产业区、大西柏坡、井陉—矿区、南部工业区、辛集五个产业协作区。

建设具有区域重要性的“九大产业基地”,包括:华北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基地、华北重要的商贸服务业基地、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北方生物产业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的循环化工基地、区域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区域性新材料产业基地和首都经济圈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

第七条.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科学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村庄整合迁并,构建城乡一体、特色分工、生态优越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中心突出、全域均衡、城乡一体、特色分工的“中心城区——都市区组团城镇、县市城区——中心镇、重点镇——中心村、特色乡村聚落——存量乡村聚落”五级等级体系。


第三章. 都市区协调发展

第八条. 指导思想

按照打造“京津冀都市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协调城镇功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市承载,保障城市安全。

第九条. 空间发展策略

深化落实“北跨、南优、西控、东延”的空间发展策略。

北跨:通过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正定新区,承载会展、体育、总部经济、文化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职能。

南优:优化中心城区和栾城的用地布局和功能结构。

西控:开展西部山前生态保护,适度控制周边开发。

东延:结合东部产业区和藁城的发展,引导工业产业向东部集聚。

第十条. 空间布局结构

引导城市拓展和结构调整,奠定“双核、双轴、双带”的空间结构。

1. “双核”

指中心城区和正定新区中心。老城中心保留商业、金融、办公等传统生活服务业,重点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和开敞空间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在正定新区新建城市中心,重点发展省会商务办公、信息流通、文化体育、会展等高端和新兴服务职能。

2. “双轴”

指城市南北向的创新服务轴和东西向的滨河景观休闲轴。创新服务轴依托滹沱大道,依次串接老城中心、新区中心、机场等区域性节点,向北延伸发展。依托滹沱河自然要素构建滨河景观休闲轴,串接西部太行山、黄壁庄水库、正定古城和正定新区等区域,承载城市的旅游、文化、休闲和娱乐等功能。

3. “双带”

指两条南北向的功能带,即东部产业带和西部生态带。依托京港澳高速公路和107 国道构建东部产业发展带,统筹都市区产业布局,引导产业有序集聚。保育西部山前生态本底,严格控制产业和城市功能向西蔓延,构筑西部生态带,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周边风景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构建山水和谐的近郊休闲空间。

第十一条. 产业发展引导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重点,全面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与城市功能提升,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

1、产业发展策略与项目布局

壮大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职能,引导工业企业集聚建设。重点建设生物产业基地、循环化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信息产业基地、纺织服装基地和空港工业园。同时加快引导东北工业区的升级改造和功能置换。

2、物流发展策略与项目布局

充分发展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重点建设石家庄航空物流聚集区、正定国际物流园区、南部综合物流园区、石家庄窦妪综合物流园区、石家庄内陆港国际保税物流园区五个物流园区。

推动石家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石家庄装饰材料物流中心、石家庄聚和港物流中心、石家庄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石家庄建材物流中心、石家庄石化物流中心、石家庄大营物流中心七个物流中心建设。

第十二条. 生态环境建设

1、生态屏障建设

保护和修复各级各类生态功能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湿地保护区,形成保障都市区生态安全的基础生态屏障。

依托西部浅山区生态林地,建设城区西部绿色屏障。加强滹沱河湿地、小壁森林公园、滹沱河森林公园的保护和建设,提升生态屏障地区自然保育能力和水平。

2、环城生态圈体系建设

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重点建设西北环城绿带、滹沱河防护林带,形成 “一河两环”水系格局。

加速推进西北环城绿带建设。在环城绿化基础上,完成西北三环防护林、石黄高速公路(西北段)防护林、南水北调工程防护带建设,建成集防洪排涝、水质保护、亲水景观、环水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环城水系。

第十三条. 基础设施建设

1、铁路

石家庄铁路枢纽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形成省会至京津和周边省会城市高铁一小时交通圈。

重点推进石济客运专线、铁路东南环线、火车东站建设;推进石太、石德普速铁路改线工程,加快工业聚集区铁路专用线建设;规划京石、石武等城际铁路。

2、公路及对外交通场站设施

外迁京港澳高速公路至良村东,新建京昆高速石太北线、石港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南环线等,形成一环九射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

提升新赵公路、正港公路、京赞公路、衡井公路、石邢公路等级至一级路,形成石家庄市公路环线(S102)。

北延东三环、新胜利大街,东延世纪大道、珠江大道,西延南二环,增强中心城区与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完善三环辅道建设,按城市道路标准改造出市口道路,最终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周边组团放射的二环十八射的对外公路交通系统。

外迁运河桥长途客运站、长途客运总站。完成鹿泉、藁城、正定、栾城、正定新区、空港综合场站建设。

3、市政公用设施

(1)供水工程

加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良村地表水厂及其输配水管网建设,确保城市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100% ;调整管理机制,打破各自为政的供水局面,实现分片集中供水。

(2)排水工程

全面提高城市污水和污泥处理能力,完善配套管网,污水出水水质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到2015年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建设正定新区污水处理厂和良村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设污泥深度处理工程,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完善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建设东部产业区排水明渠,解决该区域雨水排放无出路和东南水系退水问题。

(3)供电工程

加快输变电工程的建设,提高规划设计标准,保证供电能力适度超前。按负荷需求合理考虑网络结构和变电站布点,提前预留线路走廊和站址。新建石西500千伏站,扩建石北500千伏站;藁城新建藁北220千伏站;正定新建正东220千伏站,扩建正西220千伏站;扩建大河220千伏站。

(4)燃气工程

推动燃气设施的升级换代,到2015年,燃气气化率达到100%,形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补充的燃气气源。提高天然气利用普及率,规划期末建成区内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到100%。建设藁城分输站、藁城门站、鹿泉门站。

(5)供热工程

保障城市能源供应稳定,加快新能源供热方式的应用。至2015年,采取多种供热方式,使新建建筑供热普及率达到100%,工业生产热负荷普及率达到80%。加快北郊热电厂一期、裕华热电厂二期、良村热电厂二期、鹿华热电厂二期、炼油厂工业余热供热等供热热源点建设。

(5)环卫工程

初步建成“收集—转运—处理”的现代化环卫系统。到2015年,达到道路清扫机械化程度100%,生活垃圾容器化收集率100%,公厕水冲式100%,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特种垃圾单独收集处理率100%。建设石家庄生活垃圾处理厂(与东水垃圾处理场共建)、石家庄粪便处理厂、石家庄餐厨处理厂,扩建河北灵达垃圾焚烧厂。

4、综合防灾

加快建立和健全现代化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抗毁和救助能力,包括防汛抗旱、防震减灾、消防安全、人防安全等多个应急处理子系统。

中心城区按200年一遇设防;高新区、正定新区按100年一遇设防。

近期完成滹沱河市区段综合整治,完成防洪提建设。

第十四条. 以建设用地供应引导城市近期建设

坚持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原则,以新区供应为主、旧城为辅,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重点加强对市政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等公共开发主导的建设用地供应,引导都市区的一体化发展。

优先供应重点发展地区用地,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大盘活、清理闲置建设用地力度。

对经营性用地的供应总量与分布加以引导,以正定新区、空港产业区等产业用地为主。


第四章. 中心城区近期建设

第一节 近期建设思路

第十五条. 规划思路

紧紧围绕城市环境质量、集聚能力、承载功能、居住条件、风貌特色以及管理服务六个上水平目标要求,发挥近期建设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促进中心城区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十六条. 规划重点

完善城市功能,加大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项目力度;提高城市承载,优先安排道路交通、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改善居住条件,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旧城更新有序推进;彰显城市特色,突出公园绿地和城市风貌建设重点;依托轨道交通建设,拓展地下空间利用。

第十七条. 发展规模

到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280万人,城市建设达到270平方公里。

第二节 公共设施建设规划

第十八条. 行政办公设施

结合旧城改造及第六中学和第二十四中学搬迁,整合省级行政机构用地,建设省级行政办公中心。

加快推进桥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大楼的建设。

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第十九条. 文化娱乐设施

建设石家庄市博物馆(加挂铁路博物馆牌子)、石家庄市丝弦大戏院、石家庄市大众剧院、霞光大戏院等一批大中型文化设施,增强文化服务功能。

结合东北工业区搬迁改造,对华北制药、棉纺厂等旧址进行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引入创意产业,保留有纪念意义的厂房、车间,建设工业博物馆。

建设高新区文体活动中心和高新区图书馆。

第二十条. 科研教育设施

调整中小学布局,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配置和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新增中学20所、小学36所。

第二十一条. 医疗卫生设施

构建公众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的市——社区二级医疗卫生网络,重点加强社区级公益性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

实施大型医院的提升改造。实施省二院整体搬迁;结合东南新区建设,完成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建设;结合谈固旧村改造,实施市第四医院建设;在城市西南实施市妇女儿童医院建设(市六院新院区);完成市老年康复医院、市精神病医院等专科医疗设施建设。

第二十二条. 体育设施

在省会体育中心建设基础上,中心城区重点配套完善区级全民健身中心,加强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改扩建市全民健身(游跳)中心和市射击场;新建桥西区全民健身中心和高新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民心河两岸配套体育设施,打造民心河健身长廊。

第二十三条. 福利设施

改善市级、区级福利设施的条件和服务水平,建设一批高标准、示范性的综合福利设施和综合服务中心,逐步完善居住区级、社区级福利设施网络。

1、市级福利设施建设

增加为社会救济对象提供生活护理、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等服务的综合性福利机构。

建设第二社会福利院(含儿童福利院),达到国家一级福利院标准。建设市级示范性老年公寓、市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市级老年活动中心、市级养老设施、老年社区等福利设施。

2、区级福利设施

中心城区五区各配套1处养老设施和1处综合福利服务中心。

3、居住区级福利设施

依托各办事处每个办事处规划建设居住区级养老设施。

4、社区级福利设施

中心城区社区养老服务站及残疾人活动室总覆盖面积达到70%以上。

第二十四条. 殡葬设施

优化殡葬设施布局,节约用地,集中发展。兼顾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丧葬习俗和城镇发展实际,保持火葬区死亡人口火化率100%。

市人民纪念堂迁建至第一殡仪馆西侧。

第二十五条. 商业商务区建设

突出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功能,结合城市更新,重点推进新客站地区、中山东路繁华片区、南茵河娱乐片区、槐安西路商业商务综合区、胜利大街沿线区域、东北商业综合区(东北工业区改造)、和平西路综合商务片区、省军招区域、民俗文化街等九大综合片区的改造更新,并打造成为石家庄市的繁荣片区,提升石家庄市“华北商埠”的形象和品位。

第三节 道路交通建设规划

第二十六条. 城市道路

加快中心城区核心区域快速路路网建设,改造体育大街、和平路、泰华街—红旗大街,形成中心城区核心区域的井字型加环路的快速路网系统,同时提升中心城区支路网密度,完善中心城区道路系统。

第二十七条. 公交与轨道

推进轨道1号线、2号线、3号线建设;积极开展轨道4号线、5号线、6号线前期研究,控制储备沿线土地;加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衔接,以轨道站点为核心建设换乘枢纽。

强化常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在中心城区内六车道以上主次干路全部实施公交专用道,并设置公交优先信号。

第四节 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规划

第二十八条. 供水工程

提高供水能力,新建西南、东南、东北、东开发区等4座南水北调配套地表水厂,新建或改造输配水管网300公里。

第二十九条. 排水工程

建设滹沱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桥西污水处理厂一期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建华东路雨污合建泵站;新建或改造雨、污水管道500公里。

第三十条.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

积极开发第二水源即污水资源,实现污水资源化。建设桥西再生水厂扩建工程、滹沱河再生水厂、东开发区再生水厂、桥东再生水厂等4座再生水厂;新建再生水管道100公里。

第三十一条. 电力工程

新建及扩建桥西、留村、东南、柳林、民生等五座220千伏站变电站;新建8座110千伏站变电站;新建或改造220千伏线路310公里,新建或改造110千伏线路700公里。

第三十二条. 燃气工程

新建天然气调压站2座;新建加气站8座;新建环三环高压管道84公里,新建、改造中压管道280公里。

第三十三条. 通信工程

建设新火车站邮政处理中心、东南电信综合局、滹沱河电信综合局;新建或改造电信线路500公里。

第三十四条. 供热工程

建设石家庄热电厂九期;热电二厂南厂高温热水锅炉;利用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源热泵供热;新建或改造供热管道300公里。

第三十五条. 环卫工程

建设5座大型垃圾转运站、20座中型垃圾转运站以及扩建玉村电子垃圾处理厂。

第三十六条. 综合防灾

建设2个特勤消防站、6个一级普通消防站以及核生化中心。

第五节 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城市更新

第三十七条. 住房保障体系

通过建设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

第三十八条. 建设目标

规划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4.48万套。其中,廉租住房17000套,经济适用住房2910套,公共租赁住房42430套,限价商品住房10000套,改造城市棚户区72460户。

第三十九条. 中心城区住房保障建设

1. 保障性租赁住房

保障性租赁住房包括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规划建立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用地长效供应机制,提前做好建设用地的储备工作,同时坚持新建与购、租存量住房相结合。

近期重点建设东河小区、红河小区、谈安小区、文河小区、秀河小区、南河小区、金华家园等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

2. 经济适用住房

新建经济适用住房主要通过利用单位自用土地进行单位集资合作建房。

近期重点实施金石化肥有限公司、解放军第6411工厂、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白求恩军医学院等经济适用住房项目。

3. 限价商品住房

限价商品住房通过普通商品住房项目开发建设。

近期重点实施冀铁馨苑、祥云国际等项目。

4、城市棚户区改造

(1)危陋住宅区改造

规划对中心城区内1980年以前建造、房屋质量差、基础设施不配套、交通不畅、消防隐患大、环境脏乱差、经市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评定的危陋住宅区实施改造。

重点完成棉一生活区、电建项目、航测遥感中心宿舍、中山东路468号院、运河桥联合宿舍、钢西小区、省四建石风路生活区、七分部宿舍、友谊北大街24号院、科学院住宅楼、风机厂宿舍、槐北路文化局、省话剧院宿舍等危陋住宅区改造。

(2)城中村改造

加快推进已开工城中村改造项目,稳步推进二环路以内区位条件较好的城中村改造。在完成以上城中村改造的基础上,对具备条件的村根据市场需求择机推进。

规划期内重点完成小沿村、花园村、吴家庄、小谈村、西五里、赵二街等城中村改造。

第六节 城市公园绿地建设

第四十条. 建设目标

以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快公共绿地建设,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以上。

第四十一条. 公园绿地建设

规划新建东垣故城遗址公园、西北公园、南部公园、西南公园、滨河公园、珠昆公园、工业遗址公园、胜利公园8个市级公园,新建12个居住区级公园、30个街旁游园。

结合城市道路建设新建京广客专绿化带、新胜利大街绿化带等8条沿街绿带。

第七节 城市风貌建设

第四十二条. 建设重点

结合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历史特色,近期重点建设解放广场历史风貌、东北工业区遗址风貌区、环城水系休闲生态带、正定湖风貌区四个特色风貌区和新客站等一批标志性精品建筑。

第四十三条. 解放广场历史风貌区

以解放广场为核心,保护大石桥、纪念碑和正太饭店等历史建筑,整治大石桥周边环境,建设纪念碑历史公园,实施民生路历史文化长廊和历史街区改造。利用老火车站建设市博物馆(铁路博物馆),结合铁路穿城入地绿化,建设铁路主题绿化长廊,将其建设为展示石家庄市百年历史的窗口,并成为城市的门户地标。

第四十四条. 东北工业区遗址风貌区

按照“保留形式、转换功能”的原则,结合东北工业区工业企业搬迁,对华北制药、棉纺厂等具有代表性、优秀的历史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引入创意产业、打造特色遗址公园,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工业遗址、文化创展中心。

第四十五条. 环城水系休闲生态带

围绕“水通、路通、船通、景通、林带通”的目标,加快环城水系绿化建设,丰富文化内涵,合理利用沿线周边用地,建设休闲、娱乐项目,形成现代、时尚的城市休闲生态带。

第四十六条. 正定湖

在京珠高速公路与滹沱河地区建设15平方公里的湖面、湿地及旅游休闲、特色消费和主题展示区。近期重点建设占地1.2平方公里的“主题公园岛”,形成以生态、休闲、文化、娱乐、展示等功能为主的燕赵成语典故主题公园。

第四十七条. 标志性建筑

新建石家庄新客站,重建市大众剧院、重建霞光大戏院,利用老火车站建设市博物馆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

将勒泰商务中心、新源财富中心、省博物馆、省图书馆、万达国际酒店等公共建筑建成精品工程,展现现代城市风貌。

第八节 地下空间利用

第四十八条. 建设思路

通过地下公共空间系统、交通系统、市政系统和人防系统等统一规划建设,形成以轨道交通网为发展骨架、以重点片区为引导、以节点为补充的地下空间网络。

第四十九条. 建设重点

近期主要开发利用市中心商业区、铁路新客站地区、轨道交通1、2、3号线沿线车站节点地区的地下空间。

1、市中心商业区

突出地下步行系统的作用,将地面上的各个商业网点通过地下步行通道相连,形成商业网络。

2、铁路新客站周边区域

建设停车场、公交枢纽、轨道换乘站,通过地下步行通道将周边公共建筑与枢纽点之间进行联系,同时应适当发展商业、文娱设施,增加地区的服务等级。

3、轨道交通车站节点地区

在地铁换乘站点附近,可借助地下通道将轨道站与四周的地下一层商业设施连通,便于乘客通行和购物。


第五章. 重点地区开发

第五十条. 确定重点地区的原则

重点地区是市级政府在规划期内需安排重点推进的、对城市的近中期发展具有战略性影响的地区。规划确定正定新区起步区、空港产业区起步区和正定古城为重点地区。

第五十一条. 正定新区起步区

1.目标策略

以“生态优先、项目带动、基础设施保障”为策略,发展成为市级行政文化中心、现代服务业基地、科教创新集聚区和生态宜居新城。

2.行动指引

(1)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包括北京大街、重庆大街、河北大道等道路;北岸防洪堤、正定新区地下水厂、综合管沟、变电站等市政设施。

(2)聚集人气,吸引投资。重点重点推进市行政中心、石家庄市国际会展中心、正定新区演艺中心、石家庄大剧院以及职教园区等项目的开发建设。

(3)同步完善配套设施。近期重点推进省会体育中心、新区中学、市第一医院分院、市二院分院等的建设。

(4)塑造高品质的环境。通过园博园、中心公园、周汉河绿带等生态建设项目,创造良好的景观环境。

第五十二条. 空港产业区起步区

1.目标策略

以正定国际机场为依托,以保税加工区为重点,初步建成集空港物流、国际商务、高新技术产业为一体的临空产业集聚区,成为加强对外经济联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层次提升的示范带动区。

2.行动指引

(1)推进空港物流基地建设,以空港为龙头,建设成集仓储物流、临空制造、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国际型、现代化的航空物流产业基地。

(2)以就地安置为主要方式,完成拆迁居民的安置。

(3)加强路网建设。主要包括真定东路、真定西路、空港大街等路网的建设。

(4)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的建设,为机场和空港产业区的长远发展做好铺垫。

(5)推进公共绿地及其他道路沿线防护绿地的建设,改善机场周围环境。


第六章. 2011年度建设实施计划

第五十三条. 年度目标

以建设繁荣、舒适、和谐的城市为目标,着力推进中心城区的功能完善和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加快大型基础设施,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第五十四条. 公共服务设施

1、省行政中心建设:完成省行政中心建设。

2、文化设施建设:加强与正定新区和省、市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谋划和启动毗卢寺壁画博物院扩建工程、正定新区档案馆及民俗文化街改建工程以及石家庄市国际会展中心、石家庄大剧院建设工程。积极推动各区级图书馆和文化馆的“两馆”建设。

3、教育: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推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启动六中、二十四中搬迁。

4、医疗:启动建设谈固大街、北宋路交叉口西北角市第四医院、正定新区市一院分院和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建设。

5、体育:加快建设市全民健身(游跳)中心及民心河健身长廊。

第五十五条. 交通基础设施

1、加速正定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开工建设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

2、铁路:续建石太客运专线、新客站、京广客运专线、货运系统外迁等石家庄铁路枢纽改造工程。

3、公路及客运站场:加快建设石环辅道、完成太行大街外延建设工程及107、308国道出市口道路整治工程;加快运河桥客运站搬迁工程。

3、城市道路:续建太行大街;启动世纪大道工程、滹沱大道工程,同时加速推进新客站周边区域、空港工业区、正定新区起步区的骨架路网建设进程。

第五十六条. 市政公用设施

1.供水工程

建设正定新区地下水厂,规模为5万立方米/日。

2.排水工程

建设良村南污水处理厂一期、正定新区西污水处理厂一期和桥西污水处理厂一期提升改造,规模分别为17.5万、15万、16万立方米/日。

建设桥西再生水厂扩建工程、桥东再生水厂、滹沱河再生水厂、东开发再生水厂和良村南再生水厂,规模分别为15万、30万、7万、10万、10万立方米/日。

3.电力工程

续建东南220千伏变电站,新建正东220千伏变电站。

新建胜利、方村、裕华、城南、临济5座110千伏变电站。

4.燃气工程

新建正定北门站,正定调压站,天然气加气站共2座。

5.通信工程

续建新火车站邮政综合处理中心,新建正定新区邮政综合局、电信综合局、广电中心。

6.热力工程

续建良村热电厂一期,新建裕华热电厂二期项目。

7.防灾工程

新建一级普通消防站2个。

8.环卫工程

新建石家庄市粪便处理厂,石家庄餐厨处理厂,加快玉村电子垃圾处理厂扩建和河北灵达垃圾发电厂二期工程建设。

第五十七条. 住房保障建设

1.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

重点推进宫家庄、土贤庄、河北科技大学南侧、留村、东羊市等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项目。

2.经济适用住房

推进丰收路和体育北大街东北角、中山西路398号、警安路和西三庄街东北角等多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

3.限价商品住房

力争完成新华路民心河东南角、广平街汇新路东南角等处项目。

4.城市棚户区改造

加速推进小沿村、花园村、吴家庄、小谈村、西五里、西三庄、赵二街等改造项目。

第五十八条. 生态环境建设

1.生态环境工程

围绕“水通、路通、船通、景通、林带通”的目标,加快“一河两环”水系建设。启动西山森林公园、滹沱河森林公园和石环公路防护林建设。

2.城市公园建设

加大公园、街旁游园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1)推进东垣故城遗址公园、太平河公园、毗卢寺主题公园、正定新区园博园、中心公园、滨河公园带等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建设。

(2)完成东南水系及沿线绿带建设。完成民心河二期及沿线绿地、公园建设。完成正定新区周汉河及沿线绿地公园建设。

(3)启动实施小壁森林公园、西北水利防洪二期的建设。

(4)完成环城水系南线慢行绿道建设。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九条. 多渠道筹集城建资金,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充分利用各种融资创新工具,探索新型融资方式,逐步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投融资机制,为近期建设规划实施提供资金保障,保证规划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六十条. 制定以提升城市功能为主旨的城市更新政策

完善城中村、危陋房改造政策,明确改造范围、推动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完善旧工业区改造政策,对于不同类型的工业区改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改造指引。

第六十一条. 建立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障住房政策

强化政府为城市居民提供合适住房的公共服务职责。扩大政策性住房的适用范围,制订以中低收入阶层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住房保障政策,明确政策适用对象、标准以及退出机制。保障性安居工程与城市更新相结合。

第六十二条. 完善建设规程协调机制,健全规划实施跟踪机制

完善规划实施综合决策机制,将近期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其他城市建设决策有机结合起来。

对规划实施绩效定期分析评价,滚动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的年度实施计划,适时对近期建设规划进行调校。

第二章 强化土地储备等调控功能,调整城市空间合理发展

设立建设用地预审查制度,加强用地审批和土地效益事前评估。以规划为依据进行经营性土地供应,滚动编制“经营性土地储备近期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从而使土地储备工作与城市近期发展重点建立有机联系。建立土地使用的定期督查和批后管理制度;加强对存量土地挖潜和利用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