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军事力量排名:NLP的反设模式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1:27:02
NLP的反设模式
作者:佚名 |  文章出处:红尘修罗NLP互动研习网 |  编辑:akang |  更新时间:2010-05-21
',1)">
NLP的后设模式
◎第一种使用语言的方法叫“向下归类”亦称(后设模式)︰
“向下归类”(Chunkingdown)︰由一般性的案例移向较具体的个案。
◇后设模式︰(Meta-Model)
理查.班德勒及约翰.葛瑞德在“神奇的结构”(于一九七五年)首先发展出的NLP的模式,叫做“后设模式”。
假设前题︰
1没有一个人的经验是与另一个人完全相同的。
2我们基于个别的经验,创造出导引我们的模式。因此可以一方面对所共有的世界,个别地创造出不同的世界观(Modeloftheworld),另一方面,又可各自活在不同的现实里。
何以有些人会持续地痛苦与烦恼?事实上,他们是由其所能察觉的范围内,去做最好的选择。换言之,人类的行为,无论其第一眼看起来有多怪异,如果由产生那选择的情境来看,就会有意义了。其产生困难之处,不在于是否做了错误选择,而在于没有足够的选择…他们常常是没有足够丰富的世界模型。
所以,假如我们错以为世界观就是现实本体,则会阻碍我们进一步的成长。我们可以由我们所做所为中,辨认出此三种大脑的普遍性机制︰
“删减”、“扭曲”及“一般化”
语言是经验的代表,就如同地图可以描绘出实际的地域,或菜单可以代表真正的菜肴,语言只有在它们与生活经验产生联结时,才有意义。
在我们编译感官经验成为语言时,如讲话或写字,或如聆听者,将所听到的话,转译为感官经验时,很多重要的讯息可能被漏失或扭曲了。
因说话者个人的世界观的限制,语言的某些部份或形式,可能被删减或泛化了。
所有的语言都是始于内心深层的一些意念“深层结构”,经过删减、扭曲、归纳的三个程序的不断运用,终于形成一些文字语言而说出。
因为来自内心深层,所以一个人的语言,总是在显示他的身份、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问题发生器,或者说后设模式与教练技术的提问能力是紧密联系的,熟悉下面的反过滤提问方式,在教练过程中经常用到,也是教练过程的切入点之一。
当我们以语言来“向下归类”,我们是由文字移向附在语言下的具体经验。我们也是在揭露我们如何地“删减”、“扭曲”及“一般化”我们的经验。为了做到这样,我们要问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以循线通过迷宫,从口语跨过文法的结构到表象系统,且最后到达感官经验。要检视“后设模式”前,我们要简短地看看各种不同方法的“删减”、“扭曲”及“一般化”,如何将经验转译成语言,然后问一些具体的问题,以重新将经验连接上。“后设模式”是一系列的问题。有些是很明显的,我们不必思考就能用它们,有些是比较微妙,它们要将语言中不可避免的删减及扭曲找出,以使说者与听者的沟通能更清晰。有一个使用“后设模式”的方法是,从听到话里找出本来应该有,却被省略的字眼。什么是说者本能上会加上去的字?(也可能是猜错了?)
“后设模式”有三种主要用途:
1以诘问删减的问题,好搜集资讯。
2以问:“你那样说是什么意思?”来澄清意义。
3它可以辨明局限,以开放更多选择,尤其是诘问被以“应该”或“无法”所驾驭的念头。
下列的指引,可以形成详尽的资讯收集器,并用来侦测这类口语的模式,而在需要精确资讯时,可用来质疑及诘问。总共分五大类。
后设模式是由简单地发问与收集信息而发展的。
后设模式也可以与从属层级连接。比如说,下列句子:
“我在这儿无法做到那个。”你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来诘问这句陈述。看你的目标为何,你就可以决定怎么样诘问。小心说话者如何以他的声音或手势标示出对他重要的事。
1“我在这儿无法做到那个。”
标示出“环境层级”。你可以提问:“你在哪里可以做到?”
2“我在这儿无法做到那个。”
标出“行为层级”。你可以提问:“你到底没办法做到什么?”
3“我在这儿无法做到那个。”
标示出“能力层级”。你可以提问:“什么阻止了你?要有办法你需要做什么?”
4“我在这儿无法做到那个。”
标示出“信念层级”。你可以提问:“假如你可以时,会怎么样?”甚至是“为什么不可以?”
5“我在这儿无法做到那个。”
标示出“自我认同层级”。你可以提问:“谁可以?”
用“后设模式”问话是蛮具挑战性的,所以尽可能在具有亲和感下才使用之。
听别人说话,他们怎么说,会揭露他们的内心世界。当你受邀请时,轻轻地循线而入。不断地诘问问题会像在法庭上的交叉辩论,有人只有在生气时,才问这些具体的问题。要小心,不要因问后设模式的问题,而变成后设魔鬼。
以你的声调或以下列形式来问:“我怀疑你是否能告诉我…?”或:“那很有趣,我对…不清楚?”使你的诘问态势稍微缓和。
使用“后设模式”最好的地方是,对你自己的内部对话。首先,你要倾听。你确实对自己讲什么?对很多人而言,内部对话是一个不断的背景噪音,他们没有真正去倾听。倾听我们心智活动,就像要让它静下来的序曲,可以是冥想的基础。它清理了认知之门,并且开始排除自我附加的障碍。使用后设模式去找自己最喜欢用的删减、扭曲或一般化。找找看,你有没有任何反激励、不切实际的比较。听出一些自然回应或产生,而不是适合答案的过时批判或别人的意见。有时那些话,还会以原来说的人原音重现。你可以找到一无所谓地限制了你的行动自由的“应该”拉,“无法”拉。你也可以捕捉到你自己的一些信念与假设,你可以再检视一次。
下列有一些例子:
1“我应该做这个。”如果没有做,会怎么样?
2“我无法做这个。”什么阻止了我?
3“她不喜欢我。”我是如何知道的?
4“我很烦。”我是如何搞烦自己的?
5“改变是困难的。”改变是如何困难?我是要从哪里改变到哪里?
6“这项决策很难做。”我是如何觉出它难做的?
7“没有人会帮助我。”没有人?一个都没有?
你什么时候及如何使用后设模式,要看你的目标是什么。有一些情况,你必须同时跟很多人讲话,此时,你要以比较一般化的方式讲,听的人才能从你的话中,听出他们自己的意思来。
第一类︰不明确的名词与代名词
反删减“名词不明确”“模糊的主体”
通常对此模式的应对方式是,诘问:“请具体地讲,是谁/什么/那一个…?”目标就是要找出、及恢复失去的资讯。有四项子类如下:
1人、地、事:
为求说话者所要表达的讯息能完整,请他将所使用的名词、代名词或名词片语,进一步具体说明。
例如:
1女人是爱哭的→“那一位”女人是爱哭的?
2乡下是肮脏的→“那里”的乡下是肮脏的?
3事情一团混乱→“那一件事”是一团混乱?
4某些人会说好→你的“某些人”是指谁?
5谁都会这样想拉→你说的“谁”是指什么人?
6不要吃太多水果→你指的是“哪些水果”?
7人们不让我作决策→究竟是“哪些人”?
2代名词:
省略掉了“谁”或“什么”。
例如:
1他们不理我→“是谁”不理你?
2这就结束了→“是什么”结束了?
3他们都想我死→“谁”想要你死?
4这生意有得做→你指的是“什么生意”?
5找份工作吧→找份“什么样的工作”?
6快点找个人来吧→快点找个“什么样的人”来?
7我不明白→你不明白“什么”?
8我怕→你怕“什么”?
3失去真正的主词或受词者:
一段陈述里,主持者或受规范者都不明确。
例如:
1确认是对的→谁说的?谁要确认?确认什么?
2批评是错误的→谁说的?对谁而言?什么情况下是错误的?
4名词化:
用来描述“过程”的字词,被以名词的形式使用,由于过程被省略了,所以那行为看起来就像是静态的。
有一个方法可以用来检视某一名词是否为动词的名词化,即问“这个东西是否可以放在一手推车里?”假如你没办法将一名词放在一手推车里,可以触、看、听,则那是一个名词化的动词。
遇此情形,应对的方法可以是,将此名词转回动词,并看漏失或省略了哪些资讯。
例如:
1幸福/快乐--“谁”对“什么”,或“如何”觉得幸福/快乐?
2沟通--“谁”沟通“什么”,或“如何”觉得沟通?
3平等--与“谁”平等?是“如何”平等?在“什么”上平等?
4安全--“谁”对“什么”,“如何”觉得安全?
5自由--“谁”对“什么”,“什么时候”、“与谁”,“如何”得到自由?
第二类︰行动的字词
涉及过程或行动,但不够明确者,通常的诘问法是问:“具体而言如何…?”目的是要辨别出讲话者,对那动词的复合性相等为何?以及是什么样的内在体验让说话者知道,那动词是在进行中。这些字词共有三类别:
1未明确的动词:
于此要诘问到的是,那行动是如何被执行的细节。其实,每个动词都可以再进一步地明确化,端看你的目标,是要求到那一个程度。
例如:
1他鼓舞了我→他是“如何具体地”鼓舞了你?
2理查失败了→具体而言,他是“怎样地”失败了?
3我的老板都依靠我→具体而言,你的老板是“如何地”依靠你?
4他伤害了我的自尊心→他“怎样的行为”伤害了你的自尊心?
5这件事情很难处理→这件事情“怎样”难处理?
6他们应该交代一下→他们“应该怎样”才算交代?
2因果关系:
此类动词隐含着,某人的行动与另一人的内心状态之间,存有因果关系。
例如:
1她让我伤心→“她怎么做呢?”或“她是作了什么来伤你的心?”
2他们使我生气→他们“怎么做到”的呢?或“有没有过他们没办法使你生气的时候?”
3我因他们而泄气→他们是“做了什么”使你泄气?
3读心(臆测):
那些隐含说话者知道,某一人在想的、或感受的动词。正确的解答是来自于,你如何取得充分的资讯,以及那明确可观察的行为的复合性相等为何?如此,资讯才会充分。
例如:
1她不再喜欢我了→“你怎么知道的?”
2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具体地,你是如何知道的?”
第三类︰探索、跨越限制
影射行动上的局限。以后设模式导引出,到底是什么条件或后果,让一个行动变成,要嘛是必需的、不然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本项的目标就是要探索、跨越那限制。通常的作法是问:“什么阻止了你?”或“假如你做到了/做不到了,会发生什么事?”这项有二类:
1可能性的语态操作词:
影射某事是不可能的或是做不到的。
例如:
1我无法做到那件事→“具体而言,是什么阻挡了你?”或“假如你做了会发生什么事?”
2这是不可能的→“什么使它不可能?”,或“假如它就是变得可能了,会发生什么事?”
2必要性的语态操作词:
影射某事一定要完成,或者绝对不可以发生。诘问的用意是,探索说话者世界观里的极限是什么?
例如:
1我一定要求完美→“假如没有,会怎么样?”或“什么阻止你?”
2我应该更有耐心→“什么使它没有耐心了?”或“假如你更有耐心了,会怎么样?”
第四类︰概括性的字词
概括性的字词,就像所有、永不、每一个人、每次、总是…等等,一些倾向于过度泛化的字词。
有四种方法来诘问:
1用疑问的方式重述一次那概括性字词。
2夸大那概括性字词。
3找出一个反例。
4理出一个参考经验。
例如:
所有的人都是贪婪的
→“所有的人?”
→“你过去所遇的每一个人都是贪婪的?”
→“你能不能想一个不贪婪的人?”
→“具体而言,是谁贪心?”
没有人关心我
→“没有一个人?”
→“甚至连你都不关心你自己?”
→“过去有没有任何人关心过你?”
→“先讲一个不关心你的人来再说。”
第五类︰比较词
比较的标准不见了,只显示比较的形容词及副词,本项目标就是找出比较的标准来。
例如:
1玛莉比较聪明→与谁比,比较聪明?在那一方面?
2周末比较好→与什么比,比较好?对什么而言?
3我对这个比较不熟→与谁比或什么比较不熟?
4我表现得很差→与谁比或什么比较差?
附:后设模式找寻练习:(4至5人一组,30分钟)
这项练习是设计来让你可以辨别别人话语中的“后设模式”,小组中每一位皆监听某一种或二种特定的“后设模式”,然后问出该模式所适用的问法,如果没有,就轮下一位问。
探索者说某件事
然后小组其它成员轮流问其被指定的“后设模式”问题,探索者回不回应并不重要。
第一位监听未明确的名词如:有些事让我失望。
第二位监听未明确的动词如:他们忽视我。
第三位监听比较级用词如:他比较昏沉甚于清醒。
第四位监听概括性字眼如:电话公司总是对的。
第五位监听语态操作者如:他应该了解这一点,他无法做这事。
轮到右边一位探索者,先讲一点新的陈述,然后让其他人监听新的“后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