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n4200跑分:易中天走红的背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06:53:27
    2006-06-14 作者:文贵良
  
   ■文贵良
  
   文贵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央视的《百家讲坛》开播将近五年了,登坛讲学的学者众多,涉及学科也广。今年,在《百家讲坛》上讲汉代、品三国的易中天教授成了学术明星:《易中天品三国》以无底价的竞标方式招标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以“55万册首印,版税14%,三年内保证该书发行不低于20万册”的条款中标。假如该书每本25元,版税就是3.5元,55万册的版税就是200万之巨,难怪会引发各方的议论。
  
   易中天现象,第一步是登上《百家讲坛》,这很关键。学者走上电视,学术结缘传媒,成为新世纪学术走出大学围墙的新方式。中国传统的学术传播方式主要是家学与书院制度的,朝夕相处,言传身教,学术训练与人格修炼同步,只是那是有钱人的事情,大多数人不能享受。到了晚清,西方的大学引进了中国,学术开始在大学内传授,但现代媒体机构如出版社、报馆和杂志社为学术传播开辟了大学之外更加灵活的道路,《时务报》《新民丛报》《民报》《国粹学报》等是第一批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的杂志。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寻求出路,最后还是办杂志,《新青年》就这么产生了。但是从那个时候直到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学术思想的传播主要还是在大学传授,其次是通过学术杂志和报纸在学术领域内传播。学者走向电视的讲坛,学术思想的传播有了新的途径。在国外,还有著名哲学家在电视上进行辩论。学术进入媒体的公共领域是时代所趋,也是自身传播方式的拓展。
  
   那么多的学者走上了《百家讲坛》,有很多人说话还是像大学课堂上一样,而易中天采用的话语方式就时髦多了,如用OK解释古代的“诺”,把周瑜说成帅哥,等等。我觉得网上有一条消息值得注意,说“易迷”大多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是在“戏说”“大话”的文化时尚中成长的,可以说他们喜欢易中天的话语方式,也可以说易中天采用了他们的话语方式。学习历史有两类人,业余的和专业的。业余的学习历史,首先是有趣,然后才是史识,也就是道理。专业的学习历史,首先是史料,史料是死的,全靠学习的人去激活,从中获得史识。易中天说本来想做“亲民学者”,不想成了“大众情人”,这很可以看出他面对的听众,更多的是业余一类的人。我想不会有历史系的硕士或者博士,会以易中天的方式去表述历史。大学的专业训练有自己的行规,学术本来就不是需要很多人要去做的,大部分人学习历史,就是获得人生的某些道理。我小时候听大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因为《三国》是讲计谋的,老谋深算,老奸巨猾,总不是大家喜欢的。那时不知道问大人,是不是少可以读《三国》,老可以读《水浒》,现在年轻人喜欢听人讲三国(易中天所讲的三国是小说和历史结合起来的),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他们喜欢吸取一些人生的谋略,谋略不就是创意么,我们这个时代是青睐创意的时代。我想专业的圈内人士也不会为易中天的“名利双收”遭受什么心理的打击,指出他“品”中的一些不符合史事的地方,也是圈内人士的天职,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嫉妒、冷嘲。周作人五四时期不愿意登高坛讲经布道,而愿意去静静地翻译几卷经书,正如他说的:各人有各人的胜业,勉强不得。如果有人觉得易教授是他的偶像,不妨向他学习,只是不一定学得来。
  
   200万之巨的版税,引起讨论也不足为怪。关键在于易教授是大学中人,像余华的《兄弟》、安妮宝贝的《莲花》等等卖个两三百万的,也许不那么扎眼。大学教师出书主要还是靠各种基金的支撑,很多没有稿费,不要掏出版费就不错了。这里讲的书,指学术著作。易教授的书是不是学术著作暂且不去管,只是易教授是大学中人,因此他的书卖价之高与其说给学术著作出版带来了一丝曙光,还不如说是仍然突出了其困境。贾植芳老先生说他在1949年以前,把翻译的《近代经济社会》给一家出版社,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价钱当时也不低,五两黄金。那时的出版社是个体的,很自由。现在的出版社有自己的难处,创造效益第一位,何况书号又有限。
  

作者:仲达 回复日期:2006-7-20 15:10:54
      学界飞来的板砖
  
  耐人寻味的是,对于易中天,普通观众乐意奉上鲜花,“板砖”却往往来自学术界。“我认识这个人。他本来就不喜欢做学问,也没什么思想。我觉得他不够深刻,无法跟真正的大家相比。”武大一位教授尖锐地抨击易中天“干的不是正事”,并呼吁学界不能让这么肤浅的人蹦来蹦去。
  
  鲜花与板砖相伴而来,理由是同一个:易中天改变了精英文化高高在上的面貌,使其从神坛走向民间。
  
  对于大众来说,这不是严肃的大学讲坛,不必钻研深奥的学术著作,也不用苦记课堂笔记,能轻松愉悦地收获知识与启迪。
  
  在学术界看来,易中天颠覆了中国文化人清高淡泊的传统形象,热衷于抛头露面,甚至为了取悦观众不惜插科打诨。他的专业是文学,却漫谈历史。渲染这种一夜成名、名利双收,对那些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学者们是不公平的,也会助长浮躁的社会风气。
  
  也有学者对此持宽容态度。曾给易中天上过课的武大文学院吴志达教授说:“他实际上扮演了历史学启蒙者的角色,通过独特的说史方式和个性解读,唤起人们对历史学的兴趣,这对于普及知识是有很大贡献的。”
  
  “‘易中天现象’折射出传统观念的碰撞。”武汉科技大学高教所特约研究员李灿华认为,过去学者们信奉自己研究的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泾渭分明。其实两者并不相悖。精英文化只有走向人民大众,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素质,才能更有力地推动整个社会进步。
  
   引导“活”的文化
  一位在校大学生说,我喜欢他的《品三国》,是在讲历史,而不是讲故事。在常人看来,历史知识很枯燥,但是他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好的口才使历史变得生动。他把很生僻的历史知识用生动的语言展示出来,大雅也是大俗,现在社会应该对他的这种方式加以鼓励。人类的精辟的东西不应束之高阁,应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接受。对于他所讲的这些东西,如果能够大众化,通俗化,又不违反历史原貌,就应该受到欢迎,对于我们把握历史也很有好处。
  
  “文化不是象牙塔尖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宝石,也不仅是书本里严肃的说教,而应融入并丰富大众的生活,这才是‘活’的文化。我们应该坚持的文化走向是雅俗共赏的。”吴志达教授说,没有精英文化,人们将永远停留在理解阶段,民族的素质无法提高;没有大众文化,知识会在故纸堆里发黄,失去价值。
  
  他指出,学者走平民路线是可以的,将文化传播到大众中去利在千秋,但传播知识时可以通俗,千万不能庸俗,这是底限。
  
  使易中天扬名的并非学院讲坛或学术著作,而是电视和网络。对此,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周光明教授打了个形象的比喻:易中天的学术基础造好了一列火车;电视媒体是第一推动力,让它启动了;网络则是加速度,使之快速奔跑。
  
  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方面,电视媒体有先天的优势。网络是自由的,人们可以各抒己见。若善于借助两者的力量,原本只在学院内传承的精英文化,将充满活力地走向社会大众。“不过,目前人们的媒介素养总体水平不高。易中天的一家之言通过媒体传递出去后,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权威解读,出现盲从的情况。”周光明由此呼吁,加强大众的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