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脱肛的最佳治疗方法:中国古钱币的基本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22:41:22

中国古钱币的基本知识

 

1.古钱的面、背、幕、穿、廓、肉

         古钱的正面称为面,一般铸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钱文。面有竖线称竖文,横线称横文。钱的背面简称背,背有文字称背文,如果既没有文字又没有纹饰的,就叫光背,一般钱背称幕。钱的方孔或者圆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穿孔大的叫做广穿,小的称为狭穿,又有花穿。穿外的钱体叫做肉。肉的外缘叫做边,或者叫做廓;内缘形成边框的叫做内廓,或称做好廓、函廓;内廓细的叫细廓,非常细的就叫做瘦廓。汉代以前圆钱背无内外廓,我们称它平背,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开始,钱币就有了内外廓。外廓双重叫做重轮或重廓;内廓双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内廓比外廓低些,我们就成为阴廓。
 
2.古钱的钱文与形制

         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钱文自上、右、下、左而读的,叫做回读或旋读,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叫直读或顺读。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和宋体等,即使是同一字体,手法也是变化多端的。
         形制即是古钱的铸造工艺、币材、造型结构。各个时代的钱币,都有其特征,出于需要也要规定出同前朝钱币的差异。比如方孔圆钱有的有廓,有的就没有廓;有的穿孔大,有的穿孔小;钱文有的直读,有的旋读。因而各个时代的钱币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
鉴定古钱真伪时这种方法也是很科学的。象齐的刀布为了使钱文不易磨损,就把币的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如果没有这些特征,那么就应判断是伪品。即使是同一币制的刀币,由于时间的先后关系也有变化。这就需要钱币爱好者熟记常在钱文中出现的字及时代特征,以免上伪币之当。
 
3.雕母和铁母

         雕母又叫祖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做模,翻铸母钱。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
祖钱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铜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融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即成。
        宋、元、明、清时期,冶金技术和采矿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铸币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黄铜铸币盛行起来。黄铜是铜锌合金。以前
鉴定钱币含铜量的多少,就将币掷于地上,听声断其成色,成色高的铜币,掷于地上有金声。除黄铜外,还有白铜钱,这是铜锡合金中锡的比例大的缘故,也有一种白铜钱是镍铜。
         雕母钱体积比母钱和流通钱大,母钱又比流通钱稍大,铜质也较好。只是因为母钱是由祖钱翻砂铸成的,所以钱的外缘轮廓、字口都没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逊些。母钱除了铜质的外,也还有铁质的。铁材料翻砂制的铁母钱比同级的铜钱要大些、厚重些。古钱币爱好者应当把铁母和铁范铜钱区别开来,铁母钱是为铸造铁钱翻砂制成的母钱,再由母钱铸成流通钱,它和铜币实际上只是铸币材料的不同。而铁范铜钱,是在大批铸铁钱之前,现将融化的铜液注入,以检查钱模的效果,因而这些铜钱称为试铸品,这是与铁钱形制完全相同的铜钱。这种钱流传极少。
        不论是打造铸币还是范畴,都是一种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由此造成钱币品质的良莠不齐和铸造费的高昂。中国历代的铜钱,在形式上常有错范和流铜等现象,使钱币不整齐美观,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就是同一炉所铸的钱,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难以辨别。中国铸币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时采用了机器铸币,新铸铜元制币整齐精巧,大受人民欢迎,而政府也获大利。
 
4.生坑品和熟坑品

         古钱带有出土锈色称生坑,所以出土不久称新生坑;出土时间较久,尚带锈片残迹称老生坑,或称熟坑。
         生坑品也有伪品,那时后代人伪造前代的古钱,我们鉴别生坑钱的真伪主要是观察钱币的文字、锈色。因为钱币上的字多为著名书法家所写,而伪造者学些的字有其形而无其神,有时文字与钱币形制也不同,虽然铜锈是真的,钱币也是假的。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常湿的情况下也不容易生锈。入土后的钱币经过几十百把年甚至上千年,钱币的表面便起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铜锈,这种铜锈是不会脱落的。一些伪品的锈是经过特殊处理过装饰而成的,虽很逼真,但在沸水中浸泡后,锈就会脱落。
 
5.通宝、元宝和重宝

         通宝是中国自唐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如“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太平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等。货币称宝是有其社会意义的,这就是货币的威力增大了。
       专家总结了历代钱币中钱文称为通宝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治平、熙宁、元丰、元佑、元符、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
      “元宝”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肃宗时史思明在洛阳铸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顺天元宝是由得壹元宝改制的。这两种钱可以说是一种占领货币。大历年间曾铸有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当时钱价很低,铜价却很高。因此官铸也不精良。以后还有天福元宝、淳化元宝、圣宋元宝、宣和元宝、靖康元宝等。
      “重宝” 也是铜币的一种名称,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乾元元年铸的“乾元重宝”。乾元钱法定有两种:一种是乾元重宝当十钱;另一种是当五十的乾元重宝,这种钱的背面的外廓是双圈,所以称为重轮乾元钱。乾元重宝流传下来的很多,特别是小平钱,仅次于开元钱。朝鲜曾铸造乾元重宝,背面有“东国”二字,这是朝鲜最早的钱币。乾元钱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或飞鸟或云朵,也有云朵在穿上的。以后有南汉“钱亨重宝”,北宋“庆历重宝”,“崇宁重宝”,清“咸丰重宝”、“光绪重宝”等等。
 
6.记号钱、蚁鼻钱与鬼脸钱

         记号钱,就是面、背部有特殊记号的钱币。比如钱面钱背有星纹、月纹等等。象乾元重宝,有瑞雀纹的价值990元。宋咸淳元宝,有小平和折二两种,背文从元字到八字,这表示铸币的年代,八年的咸淳钱是宋最后一次铸币,九年、十年大概都没有铸币,以后的前幼帝、端宗和后幼帝也没有铸币。
        朱元璋早期铸造多种大中通宝钱,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五、当十, 并在各省分设宝泉局鼓铸,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小钱背面多只有局名。凡发现当三以上的大钱背文有北平、鄂、京、桂等字样的古币,就要留神鉴别,真币每枚价值千元以上,皆属珍品。
        世俗所称的蚁鼻钱,是铜贝的高级形态。钱币学家认为蚁鼻钱是楚国的货币,因为大多出土于南方,而且文字是阴文,和中原的货币不同。蚁鼻钱的形状是正面凸起,背面平。按照钱上的文字可以分为许多种。最普通的是所谓鬼脸钱,因为钱身为椭圆形,而且上面有的阴文,看起来的确象人的脸。其次是各六朱,因为上面的文字好像是各六朱三字的连写,同时又象一只蚂蚁,加上鬼脸上的高鼻子,于是就有了蚁鼻钱这个名称。这两种钱最多见。
      其余几种蚁鼻钱,即铜贝铭文作“全”字者,均很少见。解放后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苏、鲁南都不断发现蚁鼻钱。普通鼻钱传世较多,几乎没有伪品,但出土少的“全”字币,就应留神有否做伪痕迹。

7.“小平”、“折”

         小平:对古代方孔钱形体大小的一种称谓。以宋代钱币为标准。中国古钱币自宋代以后,形制趋于复杂。钱币学家为了区别钱之大小,将宋钱分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一般φ2.4cm左右,重3-4g左右。其它各代方孔钱皆以宋钱形制比附。宋钱形制由于铸时长、铸地广、同一形制,亦参差不齐,不可拘泥于上述径度、重量。
         折:对金属铸币价值的合算,分注明与不注明两种。不注明所折之数,则凭感观或约定。
 
8.“孔方兄”的由来

  西晋·鲁褒作《钱神论》讥讽时弊,拟钱为长兄,字曰“孔方”,人见皆爱之如亲兄。这是鲁褒对当时贪官、士大夫、清淡家“耻言钱”的一种戏谑和讽刺。后世遂以“孔方兄”为钱之代称。省称“孔方”、“孔兄”。
 
9.古钱学

  古钱学是金石学的一个分支。以历史货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货币的形制、币材、文字、图案及出土地点、时间、数量、窖藏方式的研究,结合史料,探求货币的产生、发展、演变规律以及货币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生产技术等问题。
 
10.历代银质货币

         中国历史上,自金银被人类发现并使用以来,一直被视为财富来源,贮存和统通。早期银块,是否像早期青铜块一样作为货币来流通和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出土资料作证。春秋战国时期的银空首布,可以称为我国最早的钱质货币。以后各朝、各代均铸有不同殂制,不同名称和不同用途的银币。但其主要用于大额支付及赏赐及陪葬和供奉用。真正民间使用并作为主币的时期并不长。除晚清及民国时期银币和银锭时可遇见外,其它银质货币很难一见,除了本身铸造数量少之外,由于中国妇女长期以来喜爱银首饰,因而大量销熔,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中国银质货币,除了由国家发行之外,还有许多是由地方甚至银铺、钱庄、自主铸造发行,依据本身贵重金属地位及重量来维护信用,这也是中国银质货币的一大特征。如中国银锭已记录了有近二千种,大部分是地方发行的。相对而言,银质机制币,则主要由国家控制发行。除了贵金属的价值外,还依告本岙标记的面值来充分当货币来作价,这便是银本位。尽管银质货币的信用很高,商民乐用,但终因其金属贵重,来源有限,不能大量铸造,以及苯重等原因,终末能长期居主币地位。只是在各朝各代晚期,主币信用较低情况下,断断续续出现在中国货币历史谱系中,可以说,当银币在民间大量使用的时期,便是某代的幕期。
         中国银质货币,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形状有不同的称呼。隋唐以前称饼、笏、铤(扁平形)或挺(棒形)。宋改称银锭,元朝称元宝。明清银锭形状改为马蹄形。清朝末年,由于外国银元的流入,引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于是清延顺时应势,自铸银元。根据其图案不同,各有不同称谓如“光洋”、“花边”、“龙洋”、“大头”、“小头”、“船版”等等。晚清及民国还曾铸造了许多种类的银质纪念币,有的是吹牛拍马之辈为讨好上司而制作,有的是地方军阀自制,有的是为纪念寿诞及重大事件而设,这些银币大多数量较小,图案精美独特,制作精良。而今已成为国内外藏家竭精尽财追寻的目标。

11.中国铜元

         中国机制在铜元始铸于广东,自光绪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开炉铸造,到民国三十八年贵州黔字半分铜元,历时半个世纪之久。它的出现不但结束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方孔圆钱的历史,同时与国外货币制接轨,使中国的货币经济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中国铜元经历了清王朝的衰落,军阀混战,国民革命,外邦侵略,人民中国的诞生和蒋氏王朝的履灭。这些,在中国铜元上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迹。可以说,中国铜元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辛酸的一页。
 
12.中国纸币

         纸币是用纸印制的兑换币,它本身没有价值,但可代替足值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它是在货币充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公元11世纪,中国四川地区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北宋的“交子”。之后,纸币便在中国各朝代沿袭下来。南宋发行的有“会子”、“关子”,金代发行的有“交钞”、“宝石券”,元代发行的有“元宝交钞”、“通行宝钞”明代发行的有“大明宝钞”,清代发行的有“大清宝钞”等,到民国以后,纸币已成为流通主币。明代的“大昨宝钞”为世界几今最大幅面纸币。即币面为209毫米X320毫米。
         最早的西方纸币是受中国纸币影响。1661年由瑞典发行,法国在1720年,美国在1797年,法国在1806年才相继发行自己国家的纸币,中国纸币与西方最早的相比早了900年。
 
13.中国异型钱

         中国古钱在制造、流通及退出领域之后,由于长期使用赠生了形形色色的异形钱。有些是有意加工形成的,有的是使用,流通,制造过程中产生。由于形制独特,多具有内涵外延,而形成为藏泉家把玩心爱之物。如“削边钱”。据考证,多为民间磨制,经作利器,特多还是武林,黑道的杀人暗器。有的成为小偷割衣破袋之工具。“剪边钱”多为民间盗取铜料,以劣充优的奸商之计。“额论钱”除特殊形制之外,许多是在流通中产生。“饼钱”、“钱饼”多为筹码。“穿眼钱”则为曾作民间游戏用途或作钮名之实用。“钱树”、“钱剑”多为厌胜之品。“龟背钱”、“齿边钱”曾作垫片、齿轮、门扣之实用。“砸字钱”有许多曾作为地下组织的信物,有些则是一些无事之徒,闲时之作。
         这些异形钱,除了作为货币实用之外,还具有本身材质,形质实用的外涵,因而也是中华货币文明的组成部分。考证其用途,对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