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侠情缘3瞿塘峡采草:张大千三跪的红颜李秋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4:37:19
张大千和李秋君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画坛传出喜讯:女画家李秋君荣获比利时“国际画展”金奖。在这以前,李秋君已在日本、比利时开过个人画展。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年轻女画家,就享有这么大的名气,这在当时的旧中国是罕见的。这位才女是谁?出生何地?师从何人?关心艺苑的人们奔走相告,多方探听! 《怡如庐夜读图》(怡如庐是李秋君的书斋) 李秋 君,是宁波北仑区小港李家人。李氏为宁波地区豪富名门,其父李厚祁(字薇庄),长期在沪经商,曾资助孙中山革命,并与陈英士为友。民国初年曾任上海闸北民政总局自治公所总长。 1899 年 8 月 25 日,秋君降生在上海卡满路(今石门二路)李宅。 8 月时届秋季,又排行第三,故名秋君。 《木落秋远图》 秋君幼时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父母爱若掌上明珠。可惜不幸染上肺病。肺病在当时犹如现在的癌症一样,尚无特效药可医。患上这种疾病,唯有增加营养和卧床静养,才能延缓病情的发展,但秋君个性活泼好动,难于叫她安心静养。于是,全家出动,挽亲托眷,多方求医问病,但见效甚微。最后,只得让秋君跟她大哥祖韩学习书画,希望通过学书绘画来让她移性养身。从此以后,秋君以病弱之身,使她得以迈进艺术殿堂的大门。 《长松高荫图》 李祖韩曾为中国化学工业社董事长、美国驻中国营业公司买办,虽是商人却自幼酷爱丹青,擅画山水,与“海上画派”陈小蝶、江小鹣等同是“中国画会”的成员;又与吴昌硕、王一亭、曾农髯等组织“秋英社”,以提挈后进,培养新人。经王一亭介绍,秋君正式拜女画家吴淑娟(杏芬)为师。通过学书绘画,病情有所缓解,身体也逐渐强健。 《豫园图》 1922 年秋,李秋君从上海务本女中毕业,对绘画艺术兴趣未减,经常与其兄祖韩及其他画友切磋绘画技艺。名其画室为欧湘馆。 1933 年,秋君在沪创设女子书画会,何香凝、经普椿等均为该会画友。 1938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秋君激于爱国义愤,曾慷慨解囊,发起组织灾童教养所,收容盲童。 1944 年,随其二哥祖夔与张大千一起参加梅兰芳、周信芳、范烟桥、吴湘帆、经享颐等人组织的“甲午同庚会”的活动,矢志不替日伪政权效力。 《仕女图》 李秋 君与张大千相识是在 1922 年 5 月,当时她已年届二十三岁。犹待字闺中。在旧中国,富家女子在十六七岁就要准备出稼,超过二十岁就被视为“老大姑娘”。对李秋君的婚姻问题,港台书刊传闻颇多,说是“秋君的父亲有意要将秋君许配给画家张大千,但大千已经结婚,且有了孩子,不能从命”、“李、张两家是世交”等等 。这些都是喜作才子佳人文章的文人生花之笔,并无事实根据。李府与张府远隔千里,(张大千家在四川),素无往来,怎称得“世交” 。李微庄也从来没有表示过要将秋君许配给张大千的意图。李秋君终身不嫁的真正原因,主要是身患肺病,尚未彻底痊愈。她对张大千的感情,也主要是艺术上的“知音”。 有一天,秋君同其兄祖韩一起去沪上著名书法家张瑞清家中赴宴,在席上初次认识张大千。那时,张大千还只是初露头角的青年学子,他是在向书法大师张瑞清学习书法的门徒。李和张同是年青人,又是同样爱好书画,志趣相投,就开始交往起来。以后,两人经常在秋君的欧湘馆画室中论画,切磋琢磨。秋君自称欧湘馆女,大千自号居士,大千对秋君指点甚多,秋君待之如良师益友,交往日多,彼此畅谈心曲,情同兄妹。         

    

        山水

社会上认为张大千在爱情生活上放浪形骸,其实他在婚姻上也是非常不幸的:先是未婚妻不幸早夭,又为了逃婚而做过百日和尚,再迫于母命与一不爱的女子结婚……。两个薄命人在一起,同病相怜,感情日深。这也是他们长达半个世纪友情的另一个原因。  1948 年 9 月,李秋君与张大千同庆五秩寿诞,张大千带着自己的新婚夫人徐雯波,由重庆飞抵上海,又住在李家。这一天李府红烛高照,亲朋满座,众多亲友送来了不少贺礼,其中有著名金石家陈巨来刻镌的“百岁千秋”印章一方,将李秋君、张大千两人名字和合庆百岁寿诞的含义都巧妙地包含在一起,当时传为艺坛佳话。 在喜庆席上,秋君与大千合绘了一幅山水幅,并盖上这方新章。两人还相约:今后再合作 50 幅,另外各人绘 25 幅,凑满百幅,到百岁整寿,在上海开个画展。可惜别后世事多变,誓约不能实现。同年,大千与秋君变起百年后的一事,大千拜托秋君在上海静安公墓替他订一寿穴,相约死后邻穴而葬,以示他俩誓为“生死画友”。大千当即给秋君写了“女画家李秋君之墓”的碑文,秋君也替大千写了“大千居士张爱之墓”的碑文。同年 12 月,张大千与夫人、女儿离开上海飞往台湾,开始了他的飘泊生涯。从此一别,秋君就再也见不到这位“生死画友”了。 《归来》 1949 年 5 月,上海解放。李秋君出任上海市妇联执行委员,以后又长期担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参与讨论上海市经济发展的方针大计。同时她又是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生活十分安逸。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是李秋君创作的顶峰时期,她创作勤奋,在这段时间,她创作的画稿,就有桌子样高 6 大捆。 山水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李秋君在政治上、生活上都遭受到不应有的磨难,后又被送到博物馆劳动,使她的健康状况更加恶化。于 1971 年 3 月 21 日晨光微曦时病逝于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享年 72 岁。死后安葬于苏州凤凰山公墓。 秋 君死后,其弟祖莱写信告知张大千夫人徐雯波,并嘱其暂勿向大千直言,以免老人感伤。半年后大千得知消息,即致书祖莱:“惊痛之余,精神恍忽,若有所失”,“古无与友朋服丧者,兄(大千自称)将心丧报吾秋君也,呜呼痛矣!”张大千以“心丧”报秋君,可见他们两个之间何等情深! 人物 李秋 君毕生与丹青结缘,终身未婚。在艺术上造诣颇深:其临摹古画,得董小苑、董其昌之法,而风格又颇似张大千,且古拙凝重;所画仕女端庄沉丽,具唐人风格。传世作品有《假日》、《渔舟待发》、《向江海要鱼》等,现藏于上海中国画院。 《紫陌寻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