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泰地下车库在哪:上海的革命之地,文化之地(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20 01:27:01
回望卢湾:上海的革命之地,文化之地


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一大在卢湾区境内召开跟此地深厚的人文背景不无关系。

位于陕西南路、永嘉路口的陕南村内住着多位上海文化老人,黄裳就是其中之一。


  卢湾区的原法租界,虽然设立很早,但是大规模开发是1914年以后。法租界建立以后,多次扩张。1898年,法租界强占四明公所,激起寓沪宁波人强烈反抗,酿成血案。官司打到北京,经法国驻华公使毕盛与总理衙门交涉,达成协议,其中一条规定法租界当局可以在四明公所地面上开筑交通上所需的道路。四明公所地在小北门外,今淮海东路东端、永寿路以西(今大境中学校址),是寓沪宁波人暂厝灵柩的地方。1900年1月27日,法租界西界推至顾家宅和关帝庙浜,即今重庆南路一线。这年1月30日,上海道余联沅与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宝昌,达成解决四明公所事件协议,言明法租界可以按照原定线路修筑宁波路。宁波路即今淮海东路。1906年10月10日,西江路、宝昌路统称宝昌路,是为今淮海中路。

  卢湾区境在1949年以前,以徐家汇路为界,分为南北两片。南片属上海县,除了滨江一带有同治年间兴建的江南制造局,其余多为乡村农田,至1918年,尚有谈家宅、李家宅、潘家宅、杨坟、陈坟等村落、坟冢存在。北片虽然在20世纪初年就已有所开发,但其大面积建为城区,始于1914年法租界大扩张,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1914年法租界大扩展以后,公共租界已是寸土寸金的工商之地,法租界则相对空旷,于是,一些占地较多的文化设施得以在这里建设。震旦学院是1908年从徐家汇迁到这里,1914年以后大加扩展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3年迁入区境,上海法政学院(1924年)、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26年)、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28年)、中国科学社(1928年)、震旦女子文理学院(1937年)相继在区境建立。上海法科大学创建于1926年,租赁法租界蒲柏路479-493号房屋为校舍,该校后改名“上海法学院”,迁址于江湾路。中华职业教育社1917年创立时,设在林荫路,1927年迁移辣斐德路,1930年迁移华龙路环龙路口,都是在法租界范围。这样,卢湾区境内的文化机构就多,文化人就多,与文化有关的一些特色就相当明显。

  这两方面结合,形成1949年以前,卢湾区境在城市文化方面,五大特点:1、秩序(城市规划好,管理有序);2、卫生(道路建设、绿化、下水道、行道树、住宅区管理、防疫、消防);3、雅致(文化机构众多,文化氛围浓郁);4、安全(人口不是十分杂,巡捕力量强,治安较好);5、洋派(法国人、俄国人多)。中国共产党一大会议在卢湾区境召开不是偶然的。中共创始人,特别是在上海的活跃人物,均为知识分子,而卢湾区境是上海知识分子居住最集中的地方。

  淮海中路的变迁

  民国初年,法国再次谋求扩大租界。1914年,袁世凯政权以法方允许中国警探在法租界内自由逮捕人犯(实为革命党人)等条件为交易,满足了法方扩界要求。这年4月8日,交涉员杨晟与法国驻沪总领事甘世东(Gaston Khan)签订上海法租界外马路划分警权协定。至此,今重庆路以西、华山路以东淮海中路地区,均被划入法租界管理范围,城市化速度也由此大为加快。1915年6月21日,宝昌路更名霞飞路,以法国名将霞飞命名。1943年10月8日,更名泰山路。1945年10月,更名林森路,以纪念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1867-1943),以西藏路为界,分别称林森东路、林森中路。1950年5月25日,更名淮海路,以纪念淮海战役的胜利。西藏路以东部分称淮海东路,以西至华山路部分称淮海中路。

  1949年以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上海市、卢湾区在城市建设改造时,注意保持淮海路传统、特色。1950年代建上海市第二百货商店、长春食品商店、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六一儿童用品商店,均名闻遐迩。锦江饭店在五六十年代是极负盛名的国宾馆,1970年代更因中美《上海公报》而世界闻名。1990年代淮海路经过改造以后,建成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装潢洋的商厦商场。

  卢湾区老建筑

  1900年建筑的盛宣怀住宅(今日本驻沪总领事馆)是欧洲古典式风格。1910年兴建的登云公寓,是典型的法国城堡式风格,是淮海路上第一幢高层建筑。1924年建筑的武康大楼,是上海最早的古典立面外廊式公寓。1925年建成的法国总会俱乐部(今花园饭店裙楼),为巴洛克式别墅。1929年建筑的华懋公寓(今锦江饭店北楼)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1935年建筑的峻岭公寓(今锦江饭店中楼),为现代式八字公寓。1921年兴建的尚贤坊,为西班牙联排式风格。位于今汾阳路上的海关副税务司住宅,是西班牙式花园住宅。此外,国泰电影院、兰心大戏院、公董局大楼、上方花园、东正教堂、犹太会堂、霞飞坊、培文公寓、派克公寓、格林顿公寓等,均各具特色。这些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东起重庆路、西迄华山路的淮海路两侧,马斯南路(今思南路)一带,有30幢法式花园洋房,百余幢西班牙式花园洋房。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副院长、上海史学家。早报记者石剑峰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