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choice 女装:农民工称谓当休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5:20:29

农民工称谓当休矣

 

“农民工”的称谓,由约定俗成到专有名词,已在中国媒体流行开来,更跃然登上官方公文中,俨然成为法定的书面语言。笔者认为,对“农民工”的称谓,既不科学,也不规范。大有歧视农民之嫌。

所谓“农民工”,顾名思义是农民进城务工人员。那么引申到农民进城上大学,是不是也要冠以“农民大学生”?农民当上了公务员,也要称之“农民公务员”呢?以此类推,不知还有多少职业都需加“农民”的前缀。显然这个逻辑不能成立。

农民工称谓的首次出现,应该说源于有关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集体“讨薪”事件的新闻报道。因此引起政府高度重视,促使各级有关部门积极替农民工维权,不乏是件好事。但新闻效应过后,“农民工”这顶帽子,便被永久地戴在了农民兄弟头上,再也摘不掉了。很多影视作品、相声小品及文学作品中,都少不了“农民工”的题材,就连“春晚”也要上“农民工”的节目。“农民工”称谓着实地“火”了、“时髦”了。殊不知,许多新生代的农民务工者,很反感“农民工”这个称谓。为什么同样的打工者、同样的“工人阶级”,非要把农民进城与城里人做个区分呢?

众所周知,历史上农民进城务工人员从未断过。各行各业都有临时工、季节工,且以建筑业居多,但统属于基本的产业工人,未曾有过另类的“农民工”这一说,充其量在企业裁员时,先解雇临时工、季节工而已。就身份和名声而言,在官方和媒体的报道中只有统一的“工人阶级”称谓。

如今,企业的用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无论国企、私企、民营、“三资”、股份制等,何种经济性质的企业,工人一律都实行合同聘用制,就是说,早已统一了务工者的身份。可偏偏只给农民进城务工人员,量身定制了一个“农民工”的特殊身份,实在有失公允。试问,一个农民在城市里工作了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只因没有城市户口,便不能成为市民,就只配“农民工”的称谓吗?逻辑上肯定说不通。

其实企业拖欠工人工资,不仅只是农民进城务工人员,也有城里务工人员,只是前者居多罢了。因此,政府需要解决的是,全方位的企业拖欠工人工资问题。单提拖欠“农民工”工资,也不尽科学和全面。假如从根本上杜绝了企业拖欠工人工资问题,“农民工”的字眼,恐怕就会在媒体舆论或官方文件中,逐渐销声匿迹。也许还要等中国户籍改革,只须合法的身份证件、住所和工作单位,就可认定市民身份的那一天;也许有一天,官方和媒体突然意识到,“农民工”的称谓欠妥,或许农民进城务工人员,会早一天被“摘帽”,而免遭歧视。

2012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