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传奇在线观看:孩子教育:慈航似海 父爱无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1:33:05
一、慈航似海  父爱无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要向这个方面努力。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健康成长。

       ● 融入人类文明,培养孩子在任何条件下都很善良自强的高贵品质 ●

       马弘毅先生说:“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思想解放、心胸开阔、远见卓识,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廉洁诚信,富有高度民间亲和力,民主、宽容、创新、自立、图强的开放型,高素质,掌握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有为人才。将来他们要以中国为出发点,与国际社会、世界潮流同呼吸共命运。现今我们培养孩子,一定要偏爱真理、深入人心、立足社会、放眼未来。这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今生使命,与重大社会责任。”

       一、 “家有爱女未长成”

       年仅10岁的女孩马宇歌,她和同龄的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上学、下学;还和同龄孩子一样,课间跟小伙伴儿一同游戏,课后一样与大家写作业。虽然她并不比别的孩子早熟,也不比别的孩子拥有更多的时间;但她却比别的孩子走了更多的路,见了更多的人,做了更多的事,也有着更大的知名度。

       中央电视台的“半边天”栏目,是中国成年女性关注的权威栏目,却破例地在1997年9月27日把刚刚10岁的马宇歌请进了演播室,让她成了该节目有史以来最小的嘉宾。那天播出的整个节目就是“半边天”对小宇歌的专访,两个著名女主持人:一个是CCTV的李小萌、一个是后来成为影视界明星的曹颖。

       小学4年级暑假马宇歌进入了10岁,在家长的赞同支持下,她独自乘火车远行4400多公里,历时28天,从北京下江南学访各处,足迹留在了小半个中国城乡的土地之上,满载而归。当时她每天写日记,光图片就拍了4本;不仅一道题不落完成了老师留的全部暑假作业,而且自觉预习了下学期的课程;路上还看完了一本41万字的课外书《红岩》,并带给爸爸一篇上千字的读后感……万里途中,小宇歌天天坚持做眼保健操和雷打不动的晨练早起长跑。结果她一回到北京家中,扑到父母怀里,身体更棒了。

       她从8岁起,就考入并担任了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的小主持人、小记者,还兼其他16家中国著名媒体的特约记者。在中国最权威的《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高层次报刊上发表过多篇佳作。她采访过数十位知名人士,诸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老院长单士元、我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梁思礼(梁启超之子)、国际奥委会第一执行副主席何振梁……等等很多。

       马宇歌就读于后来并入北京市西城区四根柏小学的北京市西城区后广平小学六年级(3)班。她在校外虽然成了“新闻人物”,可在校内的学习却不比任何人差。她还是该校品学兼优的历年三好学生和少先队校大队组织委员。上网去查“马宇歌”,关于她的方方面面故事深入民间,一个比一个让人喜爱。

       这样一名优秀的孩子,她生活的环境如何? 父母又是怎样把她“雕琢”成一个孩子群中的“样板”的呢?其实,宇歌的父母都是国家普通公务员。有人形容处在这个层次的中国正经的那种人民信得过的公务员,其生活特征是:票子不多,工作不少;房子不大,责任不小。虽然宇歌一家的生活条件并不十分优越,但她父母却有着较高的素质。这不仅因为他们都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这对父母具有着不同于一般的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先进的进步意识。

       二、 人不能为得到而付出

       马弘毅先生为孩子取名“宇歌”,其深刻含义,就是希望她有宇宙一般博大的胸怀,并在成长中唱出最美的生命之歌。

       马弘毅先生常在工作之余给女儿讲故事,讲历史。宇歌至今还保存着两枚珍爱的徽章,一枚上写着“博爱”,一枚上写着“天下为公”。她常常将其别在胸前,表达对它们的珍爱————不仅因为这是爸爸在孩子出生时送给宇歌的最好礼物,还因为爸爸给她配戴徽章时讲述的那些令她终生难忘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爸爸经常向小宇歌谆谆教诲:长大要成为爱祖国、爱民族、爱人民、爱世界,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要向孙中山、杨靖宇这些仁人志士和英雄人物学习。马宇歌牢牢记着爸爸的话: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要以天下为己任!【点击:人生在世,立志为先。只有立大志者方能成大业。马弘毅先生告诉女儿要以天下为己任。同那些仅仅让孩子“考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不被社会所淘汰 ”的志向相比,马弘毅先生让女儿立的可谓鸿鹄之志。在此志向导引下,宇歌的人生之旅必将光明而宽广! 】

       尽管马弘毅先生的工作繁忙,但他教育孩子却从不放松。女儿1993年入学的第一天,马弘毅先生到校参加家长会。会后,其他家长领着孩子都走了,马弘毅先生却和女儿一起,自动把刚才开会用的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给孩子上了小学一年级入学后的第一课。这堂课在宇歌的人生记忆中,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点击:这是马弘毅先生对女儿进行的“人不要光为自己而活着”的最生动、最具体的诠释。其教育意义和作用实在难以估量。妙哉!】

       上学后的宇歌,在学校乐于助人是出了名的。只要班上有谁请病假没来,不论晚上放学多迟,天气多恶劣,她都要先去缺课的同学家给他们补课。可有一次,宇歌自己病了,却没有一个人像她一样,来看望她问寒问暖给她补课。这让宇歌很伤心。还有一次,宇歌自己一人在打扫教室擦黑板时,由于踩翻椅子负了重伤,不得不卧床在家。她多么希望有同学来看望她呀,和她说说话、补补课呀。可是一连5天,竟没有一个人来,这使她感到很孤独、很难过。

       父亲最懂女儿的心了,他耐心地开导小宇歌:不要过分看重回报,我们不是为了得到才去付出的。我们的付出是为了让别人幸福、让社会文明、让生活美好!【点击:马弘毅先生抓住有利时机,结合生活实际和女儿的切身感受,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这对宇歌形成胸襟宽广的良好品质至关重要。】

       宇歌从小就受到父母良好社会公德的言传身教:对人要热情、真诚、文明、礼貌。邻居唐博佑老爷爷是位80高年龄的北京市丰台区第五小学的退休老校长,一向为马宇歌一家所敬重。宇歌6岁挣来第一笔稿费,便主动为酷爱书法的唐爷爷买了两支毛笔,用以表达对他老人家的孝心和敬意。老人外出购物时,只要遇上马弘毅先生,马弘毅先生总要在百忙中腾出手去帮助老人。宇歌在这种耳濡目染中,遇到老弱病残,也会像爸爸一样主动上前,帮他们解决困难,奉献她的一颗小小爱心,一份热忱。为此,宇歌受到许多人称赞,也结交下了无数的朋友。【点击:有位名人说过,孩子的心灵是一片净土,只有在这里播下善良的种子,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甘甜的果实。马弘毅先生对女儿的人格教育已初见成效,必将获得更大丰收。】

       三、 自主、自强是进步的阶梯

       还在宇歌刚上小学时,有一次,父女俩去北京动物园玩儿。看到猿猴,宇歌不明白动物说明牌子上写的这话什么意思:“它们是人类50万年前的祖先。”爸爸给女儿讲了个有趣的故事:很早以前,地球上有两支不同的猿群。一支猿群随着环境的变迁不断进化,由于勤于使用四肢,自觉吸收各种新鲜事物,逐渐学会了使用工具,进而又会用火,慢慢进化成了我们现在的人类。而另一支猿群呢,由于固步自封,当时安于自然环境,不去用肢用脑,始终停留在依赖野果生活的猿猴阶段,结果落后至今,最终被关进了笼子供人观赏。

       宇歌听了这个故事很受启发,她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谁如果总自以为是、依赖和懒惰,只能被淘汰;只有学习、勤奋、自强,才能不断进步。不仅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这样。过去如此,这样的事情现在仍然可能重演。【点击:故事往往是孩子明事知理的重要渠道。明智的家长应该把一些健康有益的读物向孩子介绍,让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影响,启迪和教育。其结果要胜过“婆婆嘴”成百上千次的唠叨。】

       宇歌正式上学前待的幼儿园————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离她家有5站地。为了培养女儿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出好身体。从小每回上、下幼儿园,都是父亲在前边骑车“开路”,女儿在后边跟着跑。小宇歌一到4岁,学会了骑两轮自行车。刚会骑,父亲就领着她各自骑车,到离家20多公里远的北京郊区大兴县去了。返回时,宇歌乏了,父亲就用绳子拴在小自行车的龙头立柱上,父女俩一前一后,就这样一起“骑”回了家。

      为了开阔女儿的视野、增长见识,父亲每次去外地出差,也都尽可能带上女儿,为她增加阅历创造有利条件。到小学3年级时,宇歌已经跟着父亲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爸爸还准备进一步放她去独立学访全国乃至世界呢。

       宇歌3岁时,父母带她去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丰盛胡同的“中直礼堂”看电影。当时的电影连续放映了两场,中间休息几分钟,全场大亮,人们各自随意:有的上厕所、有的到柜台买汽水喝、有的站着或坐在原地聊天、休息。为了锻炼孩子的胆识和勇气,此刻马弘毅先生鼓励女儿说:“宇歌,你到台上去给大家敬个礼,为大家表演一下你在中国少儿中心学的舞蹈‘小鸭子’吧。大家一定爱看,给你鼓掌。”宇歌勇敢地上了台,场内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人们张着嘴不知前面发生了什么。直到小宇歌表演完,人们才从惊讶到佩服,送上一片喜悦的热烈掌声!【点击:马弘毅先生教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教子没有什么固定模式,也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只要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孩子良好品格形成,他都会恰到好处地把握一切有利时机。孩子也会在多种形式的教育下“潜滋暗长”,从而使人格不断得到完善。这是相当高明的教育手法!】

       有人不相信家教的作用,他们说,小宇歌从小一定是“早熟”的,少年老成,性格天生就好。马弘毅先生笑而并不同意这些说法。他认为,小宇歌和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也爱玩,也爱和父母撒娇。

       他讲了这样一件往事:宇歌上小学3年级时,老师要求每个同学买双旅游鞋上体育课用。父亲当时到街上去给女儿买鞋时发现:旅游鞋每双要价34元,而每双雪地靴仅需14元,同样适合运动课穿用。于是他给孩子买了雪地靴。宇歌因为没看到自己希望的旅游鞋,难过地哭了。马弘毅先生坐在沙发上把孩子搂到怀里,语重心长地开导她:“你经常跟爸爸一起参加我的老同学全班聚会,我穿得很朴素,你觉得我因为衣着简朴而影响了大家对我的尊重吗?”女儿摇头,否认了父亲的提问。“我带你参观过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的故居,他的家阔吗?那里摆放的家具我们也有。可是他却是全国人民的领袖呀,他的声望并没因为他的家被看上去很一般而受到丝毫影响。”父亲的话让宇歌懂得了一个道理:人的外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须拥有一颗高尚的心。宇歌的双眼还挂着泪花,就高高兴兴地自己把雪地靴穿上,跳起来说“爸爸这双鞋真好!”第二天,小宇歌美美地穿着父亲给自己买的雪地靴上学去了。体育课上,她欢蹦乱跳,玩儿得可开心了!

      【点击:当前,在许多家庭施教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很大弊端:家长不向孩子讲明事理,只是一味地强迫孩子接受家长的观点或意见,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影响亲子关系,称这种家教为“好心办蠢事”并不为过。】

       四、 挑战新世纪

      有人评价并称颂马弘毅先生教子有方,认为宇歌的健康成长,父亲功不可没。马弘毅先生不想“贪功”。他说,小宇歌和所有孩子一样,原先只是张白纸,她的好品质是通过多方面教育,一点一滴积累形成的。做父亲的只不过起了点儿启发、熏陶的作用。

       又有人质疑:别的家长都在帮孩子学习文化课,不仅督促孩子学习琴、棋、书、画,甚至还帮着批改作业,而你身为马宇歌的父亲,即不请家教,又不给孩子买课业辅导教材,反而偏偏只重视主动教她如何去吃苦、助人、服务社会,这图的到底是哪门子呢?

       马弘毅先生说:“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思想解放、心胸开阔、远见卓识,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廉洁诚信,富有高度民间亲和力,民主、宽容、创新、自立、图强的开放型,高素质,掌握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有为人才。将来他们要以中国为出发点,与国际社会、世界潮流同呼吸共命运。现今我们培养孩子,一定要偏爱真理、深入人心、立足社会、放眼未来。这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今生使命,与重大社会责任。”【点击:斯人斯言可谓高屋见瓴、远见卓识,讲出了非一人久欲倒出的万众心声!提出并能自觉地朝着这个大方向去培养孩子,使人不由得兴奋地以管窥豹,看到了整个社会的希望!】

       五、 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人们面临的“首先是道德与伦理的挑战”。我们现在身边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更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无比正确性。

       有鉴于此,许多有识之士明确指出:为新世纪培养的人不能让他只知道出人头地,而是要让他或她都能成为一个具有高尚追求的人。向着这个目标培养孩子,无疑可以跟上时代步伐,前途无量;否则,就会误入歧途,乃至孩子长大以后也会群体性地葬送掉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可见,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标准首先应该定位在“德”上。

       为什么要将德,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仅从孩子成材的角度看,无论将来从事哪方面知识的学习,也无论他们从事哪项专业工作,都需要首先具有饱满的热情。有了热情才能产生学习、工作的动力。而这种热情又源之于何呢?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法国医生史怀哲说:“没有比服务人类更崇高、更能激发人的热情了。”可见,为社会服务,为广大群众服务,造福人类——这才是最深、最广的动力之源啊。

       马弘毅先生对女儿自幼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教育:告诉她,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以天下为己任;告诉她,不要过分看重回报,不要为了得到回报才去付出;告诉她,我们付出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更幸福、让社会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这些谆谆教诲,无疑都是马弘毅先生为女儿的健康成长,输入的用之不竭的伟大“热能”。

       现代西方教育家,对美德在成就人的事业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也有精辟论述。他们认为:只有你对别人有所奉献时,你才容易被别人接纳,使你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你事业成功的最重要保障。另外,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会具有宽广的胸襟;才能相当豁达、乐观;才能较少地考虑自己,丢掉患得患失的情绪。这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是一切人取得事业成功的“助推器”。再则,乐于助人的人,也很容易有成就感。因为他从助人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愉悦,从回报中可以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这种成就感、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正是促人奋发努力、不断进取、不断有所作为的重要动力。

       小宇歌,在人生旅途上迈着那么坚定的步子,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广交了那么多朋友,她小小年纪,顶天立地的热能和动力,无不源于其父前途无量的美德教育!(注:该生已于2005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兼清华电视台主持人)

 

           二、教子要成大器才有好结果  www.52dwd.com/jjzs/ganwu/201003/jjzs_20100322192355.html

 

                                                               中国少儿作者马宇歌日记:《我会成为那只海鸥》 - [感动情节]  

在辽东半岛插向黄海的最南端,我告别了美丽的港口城市大连,只身踏上客轮奔赴山东 · 威海。

跑到船身后甲板上,侧脸迎着海风,倾听船行时的巨大涛声,只见海面那道被钢铁划出的白色痕迹,跳跃在深蓝海水中,一直延伸到天边。远处风平浪静,没有岛屿。我十分寂寞,渴望某种生命能够到来。哦──── 那是什么?视线尽头出现几个小黑点。越来越清楚──── 那是海鸥!我惊喜极了。

一只海鸥飞在前边,其它几只尾随其后。抬眼面对它们,不知海鸥正在追赶什么。越来越近,顺着它们飞行的方向望去,那竟是一面旗帜,树立在船顶迎风招展!

霎时,我真被感动了,被这些如此执着的生命所感动!我目不转睛,挺胸望着它们,把心中的赞歌唱给它们听 ……

海面出现几座零星小岛,两只海鸥弃队而去,飞向那些看似很美的乐土。也许它们觉得,栖息小岛生存繁衍,比在海天之中奋勇拼搏要舒服。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另有3只不愿如此,仍然在我头顶飞翔。

突然又有海鸥经不住诱惑,改变航向飞走了。结果还剩两只,一前一后相互激励,奋勇坚持着。不久,其中1只实在没气力了,一下落到海面之上。

这使我集中注意起最后仅存的那只海鸥。是它,对,是它!它是那只一直领头在前的海鸥。风起天阴,忽然一个浪头打来,海鸥被砸了下去。但它努力快速扇动翅膀,使自己再次向前飞起来。海鸥扇动翅膀的次数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慢,距离越拉越远。终于,它在我的视线中也消失了。

这时,滴滴雨点落到我头发和身上,滴满我的两颊,好像泪水一样在不停流淌。我依然不愿离开甲板,抓紧船舷,依然注视着海天那道更模糊的界线,期望奇迹到来。

我失望了。但我身后,那面旗帜依然飘扬!

我再次远眺。远处又跚跚飞来几只海鸥。哦,我清楚了,在那几只海鸥中,飞在最前面的还是它!原来,暂时消失的它,是去招回它的更多同伴啊。

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激动,我左右抹去在淌的泪水,朝着它,跳跃起来不停地挥手。它加快速度,冲风破浪,飞到轮船上方。现在,它已经由追随,开始超越船头,为船开路,指引航向。

从追随一面旗帜,到携同大家同舟共济,一道奔向新的广阔彼岸,这跟我心中一直怀有的某种东西,多么相似!

我要做那只海鸥!

我会成那只海鸥!

 

国人猛醒结合亲情与人生对孩子进行真实教育太重要

●    《学马宇歌爸爸及早对孩子进行生命规律和人生教育》之二 ●

 

[图为作者思语1994年7月在原广西民族学院毕业前留影]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思语 在2008年暑假写到) 我在网络上,海量深入查阅当代炙手可热的著名教育研究对象、北京的清华大学本科2005级攻读文理科双学士学位的在校生兼清华电视台学生负责人“马宇歌”的资料时,看到了《学马宇歌爸爸及早对孩子进行生命规律和人生教育》一文。这是一篇非常难得的佳作,它和它的引文,堪值深入研读。逐文搜到它们仔细阅过,使我感同身受。马宇歌的爸爸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名不虚传,确实不俗。他的理论与实践模式,非一般人所能做到、非一般人所能想到,很有临风世界,信服天下的大家风范。 

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规律,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谁都无法避免这个轮回。说得更透彻些,其实人长大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走向生命终结的过程。可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又恰恰忌讳死亡。所以不少成年人总要回避这个话题,尤其在孩子面前。大人每每在孩子问及死亡话题时,要么闪烁其辞有意敷衍,要么就是讲些类似化蝶高飞、破茧重生的美好童话,有几人能像马宇歌爸爸那样身为文化之人,对孩子据实相告呢? 

不错,我们做父母的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不愿意孩子过早地明白人世间的艰辛。但是,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幸事件总是突然而来。比如CCTV新闻报道中不断出现的那些天灾人祸、亲人离去……等等重大可悲事件。生死就这样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一点无法回避。人这一生,原本就是在不断痛苦——承受——再痛苦——再承受中走过来的。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回避人类的自然法则——生离死别。包括我们自己,终一天,我们每一个人也会走到生命的终结。这一天什么时候来临,谁可预料?或早或迟,生命本就太脆弱。经过2008年这极特殊的一年,所有中国大陆每一个人对这一点看得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若是死亡突然降到我们做父母个人的身上,事先又没适时对我们自己的孩子进行过具有相当深度的生命规律教育,可想而知,那些孩子将要承受多大的悲痛和恐慌!  

我们的孩子还有其长长的人生道路要走,还有许多未知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为什么不在当今幸福教育过滥过剩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地对他们进行一点正确的相关戒告,比如及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面对死亡呢? 

    我们总是害怕死亡的情景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破坏性影响,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极力回避死亡话题;唯独没有想过,要告诉孩子生老病死是大自然最常见的现象,它就像春天长芽,秋天落叶、花开花谢一样,同为一个道理。我们害怕死亡的话题会给孩子造成恐慌,唯独没有想过突发事件一旦来临是人类根本无法抗拒的,生命原本脆弱,应该事先告诉孩子好好呵护自身。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做到与孩子一起直面死亡问题,分担其将来必会遇到的悲痛呢?既然生老病死无法回避,那么就要教育孩子在有限的生命历程里,好好地活着,坚强地活着,感受阳光,感受生命的绚丽多彩多姿,这才是生活的主旋律。身为父母,我和马宇歌爸爸一样,认为有这个必要和责任让孩子适时懂得死亡,并像马宇歌爸爸那样还要早早地教育和影响自己的孩子,要更加深明生命的意义,珍爱人生。

今年2008年暑假过后等再开学,我的女儿闺闺就将进入小学四年级了。记得还在她6岁之时,2005年夏,她对生老病死突然有了兴趣。2005年农历七月十四鬼节,她忽而问了我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妈妈,为什么爷爷奶奶会死去?是不是他们不爱我才会这样?” 闺闺不停地向我提问:人为什么会死呢?人的死为什么都很突然?是不是不爱自己的亲人了他(她)才会死?要不他(她)怎么会忍心让家人为了他们的死而伤心落泪呢……

问这些话时,我的宝贝流着眼泪。因为她出生以后从来没有见过她的亲爷爷、亲奶奶,不知道他们爱不爱她。我没有回避孩子这些问话,坦然告诉她,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就象大自然的四季更替、花开花谢一样,有了生,必然会有死。人类的生老病死,全然不在人自己的把握之中。所以不存在因为不爱孩子或不爱自己的亲人了,爷爷奶奶才去死的事;只是身不由己,到那一天不得不离开人世,他们才早早地先你而去了。亲人都是带着爱和牵挂离开我们的。生命真的很脆弱,令人难以相信地脆弱。即使这样,我们也要坚强起来,不能只是害怕。要很开心并快乐地生活。要相信即使死去的人不在了,他们还是爱着我们的,会盼着我们过得很开心、很快乐。(见我以“秋夜思语”为名,当时在“敏思博客”自己的园地“夜半无人私欲时” 接连写的两篇纪实文章《七月十四晚,女儿突然哭了》2005年8月19日发表、《不要离开我》2005年8月20日发表)。

我从没指望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经过我的这番话语,能够真正明白生和死的深刻涵义。我当时只是不想回避死亡话题,不想缺乏认真态度地敷衍自己的孩子。我最想告诉她的是,逝去的亲人是带着爱和不舍离开我们的,纵是生死离别也阻止不了这份人间的挚爱亲情。

正是由于如此,在我父亲后来去世时,我没让女儿回避,闺闺自始至终都由我带着参加了整个送葬过程。老家的小城风俗不让孩子踏足殡仪馆,不让孩子作最后的告别,我一 一打破它们,因为女儿坚持要和我们一起送走最爱她的外公。

给我父亲送终,是我女儿平生第一次直接面对亲人离去。女儿当时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她一再对我说,外公最疼爱她,外公在天之灵会护佑她,会在天上一直看着闺闺长大的。可想而知,为有这样的小女儿,当时我的心里在怀着巨大悲痛的同时,又有多么地欣慰!

2006年和2007年是我家生活的多事之秋,我们自己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撕心裂肺的悲痛场景。在这两年里,我们不仅送别过自己的亲人,还送别过友人。只是女儿的表现,由于教育在先,她一概十分坦然,尽管当时每每泪流不止。那是因为她早早明白了人既然会死,自然更加重视人间亲情之故。

现在就算已然过去三年,我也不能说女儿对死亡没有了一丝恐惧。对此,恐怕连成年人本身,都无法能够真正地做到。但是,至少闺闺开始从我的提早教育和实际生活的接触中,一点一点体会到了死亡是很平常的事情,与生一样平淡无奇。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自然就有散。同样,我们必须明白人生无常、生命脆弱。给孩子一份足够健康的心理影响,面对突发不幸事件降临时,他们就会坚强地面对悲痛、不被生离死别所打倒。

我之所以能像马宇歌爸爸那样一直这么做,和马宇歌爸爸一样,不仅是源于对生命无常的切身感受,敬畏死亡,更重要的是我和我的丈夫都是孩子的生身父母,我们对孩子天然怀有无限的爱。我要我的孩子能够坦然地面对生老病死,尤其是死别,还是因为我们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哪怕到那一天她万分地悲痛,也希望闺闺能够带着亲人的祝福,坚强地活下去。女儿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要让自己的孩子,心里没有一丝受骗的阴影,像清华学子马宇歌那样,洁白如瑕,顶天立地,迎着真正意义上的壮阔人生,融入大千社会,与时俱进生生不息。(作者: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思语)

 

让读书改变我们的人生

中共陕西省宜君县委    田敏莉

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国旗下的讲话题目是《让读书改变我们的人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古人的一种求学求知途径,也是中国古代先哲极力推崇的、最佳的自我修养模式。有则报道记述了当今一位小女孩,8岁考入中央电视台成为该台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记者,10岁开始在父母的赞同支持下独立到外地旅游,并且不用讲稿就可以应邀站到大学礼堂给师生们演讲,13岁时只身走遍了全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200多个地方——行程长达30万公里。不仅如此,她从小学二年级始,还写了近40万字的随行日记。那么,这个天才少女是谁呢?她就是现在北京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2005级大学本科正在攻读文、理科双学士学位的在校生,兼马拉松运动健将、清华大学电视台主持人与记者——马宇歌。这个美丽出众的才女,早已被广泛誉为“中国最成功的素质教育典范”。

可是刚才我所举的实例,也仅仅是这个女孩子许多动人故事中的一小点而已。同学们各自上网去搜“马宇歌”这三个字(宇宙的“宇”、唱歌的“歌”),将能看到大量关于她的各种报道、海内外研讨文章,佳作不下数万篇。

马宇歌,给我们的突出启示是——她的成功,源于1998年初她10岁之时,便立下了弘大而坚定的志向,那就是马宇歌所说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友”。她成功的更主要因素又在于,她后来都一点一点把自己立下的这些誓言,全变成了实际行动。关于马宇歌的报道,有一段专门讲的就是她怎么读书、读了哪些书的。让我震惊的是,一个小学三、四年级,大概只有9岁的孩子吧,那时她就已经开始一本一本大量阅读国内外名著了,如《悲惨世界》、《红岩》等。到小学五年级时,她读完了70多本世界名著。国内名著,以四大名著为主。还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及历史方面的书籍,如《领袖论》、《君主论》、《华盛顿传》、《世界史》、《中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中国历史》等等。面对着这样的一个小孩子,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真的有些自愧不如了。说实话,这位年仅10岁的女孩看过的书,对我这个已近而立之年的年轻母亲来说,很多都是相当陌生的,因为其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我至今还没有翻阅过它们。真是羞愧难当啊!

让我们再看看10岁时的马宇歌,给自己制定的到14岁前,她的人生五大奋斗目标其中的以下三项吧:

一、独自去远行,要只身行万里路;(这她已经完全做到了,她的行程不只万里,而是中国大陆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

二、读书,能自己读书、做笔记,有自己的见解;(这,她也做到了。她读书,有批语,有在重要内容上面的圈点勾画)

三、出版自己的书。(这个只要马宇歌的父母同意,她写的日记、游记、文章和外出拍的图片就可以出书了。这个目标她也达到了,现在载有马宇歌亲笔文章的出版书籍,市面上摆得很多)

同学们:讲到这里,不知你们的感受如何、感觉怎样?总之于我来说,对这位小女生是佩服之极,钦佩之至的。我认为:马宇歌现在所取得的成就,与她从小喜爱读书是一点也分不开的。不论是她当初坐在父亲怀里与爸爸一起读《苏菲的世界》,还是独自外出远行时一路看过的长篇小说《红岩》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书伴着她长大,才使得她从小就能立志,并于后来坚持实现了“自己的志向”。可见读书与成长,有着多么密切的联系啊!

有人问过马宇歌的父亲:“你的女儿有那么多笔友、朋友,你就不怕女儿早恋学坏吗?”这也可以说是许多学校和家庭正在面临的最头痛问题。马宇歌父亲的回答是那么轻松,他说:“我不担心。因为我平常培养她形成了对生活的科学看法,自己掌握了一定的是非观念。我相信,她读了那么多书,哪些朋友是可以交的、哪些朋友是不可随便交的,她自会有能力分辨清楚的。至于早恋,如果你培养了她自己具备了很高的素质和远大的抱负,她的意识提高以后,她对自己的要求不也会跟着提高吗?所以我也相信,她是不会早恋的。”同学们,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读书可以明智”吧。

的确,读书可以使我们明白是非道理:哪些事情我们一定要做、哪些事情我们可以去做、哪些事情是千万不能去做的。现实谁早恋了,一定是有用的书,他读得太少了;以致自己到了今天都这么大了,竟然还不明白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所以才要耽误自己的青春、荒废自己的学业、甚至不顾一切地要来伤害关心自己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一意孤行地与光明前途背道而驰。这样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一旦失去长辈的养育呵护,明天就要饥寒交迫沿街乞讨,被大家所遗弃,走上当初个人执意选择的可悲人生!

按常理而言,任何一个人如果取得了马宇歌现在的成就,都难免要骄傲的,可我从她身上却怎么也看不出这点。那是因为正像其父所言:“她从自己读过的无数人物传记中,从现今无数新闻报道中,从她拜会到的全国各地有志有为的青少年朋友中,找到了自身的榜样和相比别人的差距。由此她才有可能真正醒悟到只有虚怀若谷、容纳百川,才能促使自己不断上进的道理。一个人有了这样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其实也是顾不上骄傲的。”

读书伴随着马宇歌的各个方面都在健康地茁壮成长,都在取得骄人的硕果。当今社会,当今世界——尤其是当今的我们中国,迫切需要的就是马宇歌这样的人才。同学们,今天我利用这个机会,借马宇歌读书的成功经验,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唯一的希望在于能给各位同学有所启示。先哲说的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我们各自仍得一个苹果;可是,你的一个想法、我的一个想法,彼此交换之后,我们却能收获更多。” 从今往后,让我们大家都能与书为友,以书为鉴,让读书激励我们成长,让读书成就我们的事业,让读书改变我们的人生吧!

“书到用时方恨少,老来方悔读书迟”!我真诚地祝福正处在人生黄金阶段的你们,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像马宇歌一样,伟岸地成长起来。(以上国旗下的讲话《让读书改变我们的人生》原作者:中共陕西省宜君县委田敏莉。改编者:中共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委宣传部文明创建办借调干部、长沙市岳麓区矿山学校办公室主任兼该校初二年级历史课教师唐绪德。中国合肥的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徐天坤先生,在《中国出现这样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很值得关注》一文中说:“马宇歌儿时写的一篇著名日记《我会成为那只海鸥》,可从它里面看见这个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人家从小具备的志气与人格究竟什么样。”以下全部截自徐天坤先生的原文,其中包含马宇歌的《我会成为那只海鸥》)

    中国少儿作者马宇歌日记:《我会成为那只海鸥》

    (《我会成为那只海鸥》作者:北京清华附中初一13岁女生马宇歌)

在辽东半岛插向黄海的最南端,我告别了美丽的港口城市大连,只身踏上客轮奔赴山东 · 威海。

跑到船身后甲板上,侧脸迎着海风,倾听船行时的巨大涛声,只见海面那道被钢铁划出的白色痕迹,跳跃在深蓝海水中,一直延伸到天边。远处风平浪静,没有岛屿。我十分寂寞,渴望某种生命能够到来。哦──── 那是什么?视线尽头出现几个小黑点。越来越清楚──── 那是海鸥!我惊喜极了。

一只海鸥飞在前边,其它几只尾随其后。抬眼面对它们,不知海鸥正在追赶什么。越来越近,顺着它们飞行的方向望去,那竟是一面旗帜,树立在船顶迎风招展!

霎时,我真被感动了,被这些如此执着的生命所感动!我目不转睛,挺胸望着它们,把心中的赞歌唱给它们听 ……

海面出现几座零星小岛,两只海鸥弃队而去,飞向那些看似很美的乐土。也许它们觉得,栖息小岛生存繁衍,比在海天之中奋勇拼搏要舒服。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另有3只不愿如此,仍然在我头顶飞翔。

突然又有海鸥经不住诱惑,改变航向飞走了。结果还剩两只,一前一后相互激励,奋勇坚持着。不久,其中1只实在没气力了,一下落到海面之上。

这使我集中注意起最后仅存的那只海鸥。是它,对,是它!它是那只一直领头在前的海鸥。风起天阴,忽然一个浪头打来,海鸥被砸了下去。但它努力快速扇动翅膀,使自己再次向前飞起来。海鸥扇动翅膀的次数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慢,距离越拉越远。终于,它在我的视线中也消失了。

这时,滴滴雨点落到我头发和身上,滴满我的两颊,好像泪水一样在不停流淌。我依然不愿离开甲板,抓紧船舷,依然注视着海天那道更模糊的界线,期望奇迹到来。

我失望了。但我身后,那面旗帜依然飘扬!

我再次远眺。远处又跚跚飞来几只海鸥。哦,我清楚了,在那几只海鸥中,飞在最前面的还是它!原来,暂时消失的它,是去招回它的更多同伴啊。

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激动,我左右抹去在淌的泪水,朝着它,跳跃起来不停地挥手。它加快速度,冲风破浪,飞到轮船上方。现在,它已经由追随,开始超越船头,为船开路,指引航向。

从追随一面旗帜,到携同大家同舟共济,一道奔向新的广阔彼岸,这跟我心中一直怀有的某种东西,多么相似!

我要做那只海鸥!

我会成为那只海鸥!(《我会成为那只海鸥》作者:北京清华附中初一年级13岁女生马宇歌。该文原载于北京的清华大学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第1476期校刊《新清华》2002年3月8日第4版“文艺副刊”专栏之上)

    (图为2002年7月13日周六放暑假,北京清华附中初三马宇歌进入15岁自画像,画面上有她当时的亲笔题字)

【有志于把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培养成出色人才的家长和老师,都有必要好好领会领会北京的马弘毅先生的教育思想理念与实践。有志于长大成材的少年儿童,应该认真读读马宇歌儿时的散文日记《我会成为那只海鸥》,将其背诵下来砥砺个人不断上进。这是一篇相当精美的童话诗样文章,思想健康,情趣高雅,内涵丰富,十分少见而又难得!一个孩子如果从小立志成为那样的一只海鸥,他(她)不仅可以赢得自己家长和老师的一致钟爱,相信也会令更多世人都要倾向钟爱这个孩子的。】(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最新误区

 宋振韶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咨询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社会心理学博士,美国布法罗大学访问学者。他在进入新世纪出版的《就这样培养天才》一书中,特别介绍了心理学家对大批父母进行的一项广泛调查结果,教育专家们发现,近期出现了非常典型的8种育儿错误做法,正在导致各地教育畸形儿成批地大量产生。因为受到外力严重误导,未来很难发生彻底好转的这类孩子,一个个普遍表现为不是过于抑郁;就是性格严重扭曲,心理趋向盲目自大,老虎屁股一点摸不得,竟然受不了任何打击甚至来自老师、同学们的善意批评;从情感意识上非常爱走极端,个人稍不称意,挫折感便很突出,做出的反应还十分怪异;动不动就寻死要活,而且经常表现为跳楼自杀等等,严重地危胁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其实自杀和他杀是一个人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性质一样,随时会相互转化的。所以,现实有必要及时提醒广大家长们和学校务必高度警惕之,重视之!否则你们一定会吃大亏的。

根据心理学家对大批父母的调查,发现8种典型的最新错误行为,导致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正在因此逐一走向失败。

一、毫无原则。没有原则的父母,最终会被子女控制住。有位母亲一听到孩子说“我不上学了”这句话,立刻投降,答应孩子任何要求。类似家长最终无不陷入绝望境地。

二、过度保护。父母保护越多,孩子越无能。尼采说过:“最大的善,往往包含最大的恶。

三、唠叨、说教、罗嗦、嚷嚷。这样的父母通常都是些低智商的人,他们不会说有用的话,只会重复无用的话。

四、赞扬泛滥。对于4岁以上的儿童,“知心姐姐”式的那种缺乏头脑、毫无科学根据、过于幼稚而又极其虚伪不负责任的胡吹乱捧,已经对孩子不起任何作用了,所起的只有反面作用。你不能春夏秋冬长年累月,一天到晚总用“宝贝,你真棒”这句不过脑子、欠缺思考、没头没影、毫无营养价值和科学性的话来盲目“忽悠”并存心捧杀自己的孩子吧(凭什么说他真棒呢)。更不能让你孩子什么都听不进去,整日坐井观天,精神失常,近乎中邪似地每时每刻都要跟着那个年逾花甲,七老八十还自称少年儿童“姐姐”的纯个人迷信制造者,不断振臂高呼“我能行”这句空洞无物的口号吧(即使间歇性地发作几下喊两嗓子,如同痴迷信众般默念祷告它,也不能算是一个很正常的人啊)——难道你就不怕自己孩子被个人迷信制造者的歪门邪道所控制,精神状况明天出问题吗?当今社会上的精神病发病率已经高得够吓人了!建议家长们上网找来以下报道《 “知心姐姐”你真的知心吗?” 》或《 “教育革命老区人民长见识” 》或《 “美德只有示范” 》或《 “有多少家长在叫苦”  》或《 “(中英文)霓萍教我们” 》或《 “三天以来一直恶心” 》或《 “不能光顾自己吓着孩子” 》或《 “知心姐姐夏令营在京集体遭遇” 》,仔细阅读阅读它们(按标题这样去搜很好找,最好尽快找来看看,否则都让那个心里有鬼的家伙找人给删了),建议同时再好好看看各文里面罗列的那些有必要一睹的每一篇需要我们了解的警示文章,肯定会在惊诧中让你彻底猛醒的。教育是门很严肃而又十分严谨的科学,首先必须讲究科学性。为了培养纯洁健康的祖国花朵,家长们有责任学会识别邪教和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那种极其有害、腐败色彩过于浓厚的极端主义骗人说教,尽量远离它们。灵魂深处十分缺德肮脏的这类骗人骗钱家伙,细究起来,既无任何教育经历,又无正经学识文化背景;其“理论基础”除了那点厚黑学,剩下的还是厚黑学;四处叫卖的几本书没人看了不生气,经调查个个大呼买了上当。因其内容实在胡编乱造,过于肤浅,又过于荒谬。她懂什么教育?只知道拿教育来说事赚钱,利用所窃取的一点权力,让下面的人把自己装扮斯文以后,贪心不足大捞特捞。她的想法和我们希望培养好自己子女的初衷,完全两股道上跑的车。她的目的说穿了,一是要按计划唆使喽啰们把自己吹捧上天,成为社会大众迷信的新型教主;二是通过推广一些邪门歪道的教主性的崇拜仪式,特别是那些愚不可及的手势和乱喊的配套怪异口号,让信众们痴迷于自己、献身于自己;三是坑骗信众钱财,源源不断  最终全都落入她一个人的囊中。总之就是厚颜无耻之极地通过拼命卖弄小聪明、小伎俩,大肆误导社会,罔顾公众利益,一心为己,中饱私囊,达到名利双收。真不愧当今最厚黑的一厚黑教主!我们对自己孩子进行教育,就像园丁修整小树一样,表扬和批评互见,并力求符合实际;虽以鼓励为主,然而决不溺爱;要赏罚分明,不能娇生惯养他们。小树若不适当修枝剪叶,怎能提高成材率?对此每位家长可要反复思量清楚,千万不可在培养孩子这么重要的全家头等大事上,被浅薄无知的邪教拐了去,跌入迷信制造者设的那些骗钱陷阱。那可骗的就不是我们一时一事了,而是自己亲生骨肉的整个一生!假如继续忽视这方面所出问题的严重性,跟着痴迷不断上当,受了厚黑教主的误导只知道惯孩子吃捧,让孩子积习难改以后,哪天他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两句承受不起时,一使性子纵身跳下楼去,你就什么都明白了。但到那天再明白也晚了。现在,这样的悲剧例子正在各处频繁出现,要不怎么说厚黑教主误导社会骗人不浅呐!

五、惩罚过重。初中时,我一个朋友的妈妈太想让她的儿子优秀了,为此曾让她的儿子跪了一夜作为惩罚。结果,我的这个朋友至今一蹶不振。

六、剥夺孩子的感受。父母往往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孩子的行为,结果使孩子失去了感受、判断的机会。

七、成绩与创造力本末倒置。绝大多数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成绩,不知道孩子还有比成绩更重要的部分需要关心。

八、 忽略了乐趣。乐观的天性是父母送给孩子最有价值的礼物之一。

以上8种典型的教育错误行为只要我们现在注意了,孩子年龄尚小的所有家庭,仍然会扭转败局培养出好孩子的。正像一篇被广泛转载的著名网文所言《 “中国没有天生就坏的孩子只有后来被大人教坏的(图为董静萱老师)” 》(按此标题上网可以搜到该文)。另《 “在校生的家长们怎样做才能把握好你的孩子” 》和《 “你给孩子影响终身的言传身教是什么” 》两文也都不错,家长可按标题从网上逐一找来,作为现实参考用于各自育儿实践。这些大作来自既有长期实践经验,又有渊博学识,又有深厚理论修养的一线老教育工作者之手,很值得认真拜读。

从孩子教育不好他会跳楼,到现在他还有可能把你和全家杀掉,这都是真的,你怕不怕?你想永远避免悲剧发生的最好办法,可以说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请家教、不是怎么只让孩子单纯地去拿考分,然后培养他成为一个白眼狼,而是想方设法如何从其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要对他进行理念正确的家庭教育。不断进行这种人文引导,直至长大成人。希望广大家长们,向成功、成熟的家庭教育范例学习。一定要重在学习成功、成熟的教育范例!学习人家现身说法的先进教育理念,借鉴人家事实胜于雄辩的有益教育方法。千万不要忽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知道挣钱,只知道当官,只知道应酬……忽略对自己子女的家庭教育,你到后来肯定会后悔人生大错特错的。不信就把此言放在这里,等你60岁时再去自己体味吧。(华东师范大学  桃李)

 

一个优秀的素质教育实例——中国家长教育手册

马弘毅先生以其善良的天性、先进的理念、高远的眼光、博大的胸襟、负责的精神、丰富的知识、智慧的语言,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出了众多独到而深刻的意见与建议,为国内外学界专业组织及个人所重视。他提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应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个观点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进行有益的深入思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影响不可限量。

他教育指导、引导的女儿马宇歌,是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世上至今只有一个人名叫“马宇歌”,网上在她名下可以搜到的该生成长实况报道和社会各界对之研讨文章,数以万计,逐一佐证了马弘毅先生的教育学说的确实际有用。

著名当代杰出教育家、受到中央表彰的第一个全国著名建议家也是中央表彰的唯一这类杰出人士马弘毅先生说:“进行家庭教育,如同认真兴办一项事业,要付出辛勤劳动。不付出代价(智慧、精力、时间、机会、财富),就想得到好结果,那是一点不可能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蓝’够不够格,首先最为重要了,因为她是教育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没有像样的‘蓝’,‘青’又从何谈起并且还要盼其'胜于蓝'呢?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困惑,居第一位的就是缺乏在位而懂教育的高层管理者,不缺官职一个比一个高,一点不懂教育的人。我们更缺具有相当人文修养的称职师资。现在到处有的是师资,其中多少师资具有与'为人师表'相称的足够人文修养呢?具有人文修养的该类师资不仅是学生的幸事,更是国家的福份、社会的希望。其次再看我们的广大家长,他们的现状正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调查得到的数据结论一样,各自实际掌握的家教本领,总体上有三分之二人显得极为欠缺,结果导致了占全国总人口13亿人中超过一半的孩子家庭教育,事实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上均为限制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科学进步的表层因素。更深层的原因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来自体制上的制度问题。中国正待一次渐进而全面的制度创新,否则无法适应教育等各项事业、各个领域的客观发展要求。这是核心问题也是最难逾越的障碍,考验中国的是有没有足够与之相称的个人公益心、智慧和勇气,尤其重要的是他还必须有眼光、有胸怀。好家长的突出上乘品德应为无私,心地狭隘极端自私无知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家长。”

马弘毅先生--中国著名民主人士,1984年暑期获民族史学士学位大学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1980级,在此前后曾连续在军事工业的研究院所、民用工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中国大型国企、外国跨国公司、中央和地方党派机关,另近十个中央部委机关、中央国家部委机关的核心部门等方依次工作过,分别在这些单位或从事实际操作、或从事社会管理、或从事经济管理、或从事科技管理事务。他是一名处级干部,教授级高级经济师,最擅长于政策法规的全局性调研工作,著述颇丰,其理论造诣和实践经验都极丰富。20世纪80年代,马弘毅先生在大学里先学了两个专业,分别是民族史学专业、经济管理学专业,后来在北京大学法学院读研又学了经济法学专业。

马弘毅先生对工作、对事业一贯认真负责,作风踏实细致,不论份内份外,只要是于社会或公众有益的事情,他都十分关心。先生特别欣赏“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东方名言,并秉持其为自己一生座右铭。

一、 马弘毅先生是位认真、负责的中国公民

常年以来,马弘毅先生始终关注着社会"热点问题"。当他发现了什么,或有了心得之后,就会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书面调研建议报告书。他的做人准则:对人对事一定要始终出于善心,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保持全都是"建设性"的。这也许是他从来善于大胆晋言,又一向有惊而无险的原因吧。其实这是很智慧的,可谓大智大勇,热爱生活、真正成大事者才具备的一种风范。

1982年6月18日他还是一名北京的中央民族学院的大二学生,从这天算起马弘毅先生相继提出并被中央采纳实施的至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议方略就有近百项。而他的第一封治国建议万言书,竟产生于1971年9月下旬,那时的马弘毅先生还是一名16岁的弱冠少年。这位少年在当时"文革"正搞得乾坤颠倒,社会形势十分严峻的环境下,冒死呈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的治国建议方略--洋洋洒洒长达万言的《关于我国目前有关问题的几点看法》一文上书中指出:“我国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一是人口素质问题,一是粮食问题”。他简要引述中外史实,建议我国政府借鉴日本、朝鲜等国的成熟做法,对适龄孩子由国家财政包费"尽快在全中国施行中小学生一切开销全部免交免收的义务制教育",与民休息,务持正业,富国强兵。1982年6月18日,他建言当日专门到中央民族学院开国际法讲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国际条约法律司司长黄家华:“南极现在就是一块没有'主权'的大陆。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居世界首位的传统大国、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在没有‘主权’的南极也有一席之位”。马弘毅先生对南极下了一个很准确的政治定义,他在此第一个建议中国政府要参加二十三年前即1959年国际上早已订立的联合国《南极公约》,马上参与南极考察,在南极竖起中国国旗,建立属于中国的基地,用以造福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各项进步事业。他的这项具有远见的大胆建议,当时被黄家华司长索去马弘毅先生写的详细书面材料后两个星期,受到了我国外交部通过中央民族学院正式转达给马弘毅先生的肯定性答复。于是中国政府先后派员参加南极科考、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参加国际《南极公约》、在南极建立永久性的科学考察站,从此中国开始大步进发南极,以致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国旗在地球的最南端日益鲜艳,迎风招展,举世瞩目……马弘毅先生用一片赤子爱国之心,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实际行动,在中央民族学院创造的这段佳话,已被载入该校史册及该校上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211工程"介绍材料之中。马弘毅先生也被校党委誉为该校创办以来最杰出的毕业生之一。

后马弘毅先生于1988年,在当时举国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疯狂挤兑存款、腐败现象猖獗之秋,又首倡在中国创立"人民建议征集制度"(这八个具有相当政治份量的字出自马弘毅先生),他当时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理论和实际实施构想,以期更新完善中国的现行的决策机制,集中民智、体现民意,未雨绸缪化解各方矛盾,积极推进我们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进程,力使整个国家融入国际社会主流,接续中华民族伟大历史,为人类文明事业做出正面贡献。这套制度设计在马弘毅先生从中央到地方,向有关各方的全力倡导和持久不懈的努力推动下,目前在我国已经成了整个国家政治生活层面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效果积极进取,功莫大焉。在此以前,我国凡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小决策、立法行为等,绝少听说有谁事先公开征集人民建议、让人民大众普遍参与的,既使多少年来极其罕见地个别出现一两次例外,也非制度使然,并无丝毫制度保障。实际上,任何一项涉及大局的政治制度的创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从未听说可以自下而上得以确立的。它的意义不仅在此,更难能可贵的在于"人民建议征集制度"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主政治制度,维护的是国家和全社会的整体利益,不是极少数人有损于公众的特殊既得利益和法外特权。马弘毅先生就像阿基米德手里的那个小小杠杆,有准备地看准支点,撬动的巨大力量所产生的健康结果和积极影响是惊人而不同寻常的。同时可以想见,马弘毅先生本人具备的把握能力、全局视野、远见卓识、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综合学识、心理素质、政治智慧、活动能量、说服能力、协调能力、社会关系、工作经验、个人才干、文字功底如何,及他持之以恒一心为公、为大众利益自愿付出一切的超凡努力又如何。他的确是个人才,如此于国于民有用的人才正像前林业部长马玉槐和中组部政策研究室老主任周长年所言:“很是难得。”因为他干成每一件关系重大、极有利于国计民生大事的整个过程,其身份由始至终均为普通人,办所有事利用的即不是个人的权力也不是金钱,而是智慧、是顺乎民意的牢固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来自大家发自内心的广泛支持拥护,这也是他顶难能可贵的地方。他的壮举验证了中华民族人民的伟大,那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祖国历来提倡的就是这样一种高尚的人格、高尚的品德。纵观13亿国民,人人如得这样,何愁中国不强于世界?这使人想起了一句名言:"真正的伟力来自民众之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CCTV1995年3月5日的《东方之子》栏目,利用一整期节目,对马弘毅先生的有关事迹作过比较详尽的这方面专题报道,题为:《全国著名建议家马弘毅》。在1995年3月5日这天起相继开幕的当年全国人大会议、政协全国会议召开期间,《全国著名建议家马弘毅》该档节目被当时的中国中央电视台各频道一直接连反复播映着,一时引发了相当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CCTV著名主持人白岩松采访马弘毅先生的这次与"东方之子"的对话,后来还被专门收录进了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一直延用至今的教科书《精神的田园--"东方之子"学人访谈录》(华夏出版社出版)和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东方之子访谈录》等书之内。这些文献,经久不衰,每个读者捧读它们,至今无不喜爱。

马弘毅先生认真履行公民职责,自觉尽到公民义务的许多动人故事及其不朽主张与思考,这些年来正在被陆续载入中国大中小学校的各种教科书或教育工具用书之中,如人民出版社出的《共和国的记忆》、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的《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等,不一而足。马弘毅先生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作为一个公民,只要真正怀有忧国爱民之心,那便无论"尊""卑",在任何情况下均可有所作为,均可实际参与促进社会进步、均可实际参与促进经济发展,并其刻苦努力结果也一定可以得到祖国认可和历史肯定的。马弘毅先生以下这段佳话说得太对了:"人类历史是由一个个挥之不去的时代缩影所组成的。没有这一个个缩影,历史长河无从形成。没有一个个文明接力者的奋发努力,中国和世界不可能永续前进。"马弘毅先生的爱国奉献精神及其自尊自重的高尚公民行为,就是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在历史长河中力争有所作为的一个缩影,就是中华民族其中一个现实成员对人类文明自觉尽到自身义务的真实写照,值得敬重,更值得推崇!

二、 马弘毅先生又是位认真、负责的父亲

他教育指导、引导的女儿马宇歌,是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世上至今只有一个人名叫"马宇歌",网上在她名下可以搜到的该生成长实况报道和社会各界对之研讨文章,数以万计,逐一佐证了马弘毅先生的教育学说的确实际有用。

马弘毅先生以其善良的天性、先进的理念、高远的眼光、博大的胸襟、负责的精神、丰富的知识、智慧的语言,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出了众多独到而深刻的意见与建议,为国内外学界专业组织及个人所重视。他提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应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个观点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进行有益的深入思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影响不可限量。

三、 在家庭教育问题上马弘毅先生的独到深刻见解和做法

马弘毅先生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要向这个方面努力。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健康成长。"

尽管马弘毅先生日常工作繁忙,但他教育孩子却从不放松。女儿离开幼儿园1993年入学的第一天,他到校参加家长会。会后,其他所有家长领着孩子都走了,马弘毅先生却和女儿一起,未经任何人提醒示意,自动把开会用的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给孩子上了她入学后的人生第一课。这堂课,使孩子终生难忘。

马弘毅先生常在工作之余给女儿讲故事,讲历史,讲人文典故。女儿马宇歌至今还保存着两块珍爱徽章,一块上面刻着"博爱",一块上面刻着"天下为公",她常常轮换地别在自己胸前,以表达对它们的无限珍爱--这不仅仅是爸爸在她出生时赠送的最好礼物,还因为爸爸自幼给女儿配戴徽章时讲述的那些可歌可泣感人故事,实在令宇歌难以忘怀了。爸爸经常向小宇歌谆谆教诲:长大要成为爱祖国、爱民族、爱人民、爱世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要向孙中山、杨靖宇这些仁人志士和英雄人物们学习。她铭记爸爸的教诲:"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要以天下为己任。"

马宇歌在学校里乐于助人是出名的。只要班上有请病假的同学,不论晚上放学多迟,天气多恶劣,她都要先去缺课的同学家里给他们补完课,自己才走回家去吃饭。

可是有一次,宇歌自己病了,却没有一个人像她那样,来看望她问寒问暖给她补课。这让宇歌很伤心。就在那一次,正上小学二年级的宇歌,初春时节自己一人在清扫教室擦黑板之际,由于踩翻椅子负了重伤,不得不在家里卧床休息了。她多么希望有同学也来看看她呀,和她说说话、补补课。一连5天,竟然没见一个人影儿。这使她异常孤独,将心比心感到十分难过。

父亲最懂女儿的心思了,他耐心地开导躺在病床上的小宇歌:"不要过分看重回报,我们不是为了得到才去付出的。我们的付出是为了让别人幸福、让社会文明、让生活美好!"

这些引导,对宇歌形成胸襟宽广的良好品质,至关重要。

宇歌从小就受到父母良好社会公德的言传身教:对人要热情、真诚、文明、礼貌。邻居唐博佑爷爷是位80高年龄的北京市丰台区第五小学校的退休老教育工作者。老人只要上街购物,遇上马弘毅先生,马弘毅先生总要在百忙中去搭把手,实际帮助他老人家。宇歌经过这种耳濡目染,遇到老、弱、病、残也会像爸爸一样主动上前,帮他们解决困难,献上自己的一颗爱心,一份热忱。宇歌6岁挣的第一笔稿费,便为酷爱书法的唐爷爷买了两支毛笔,用以表达对他老人家的孝心和敬意。诸此等等,宇歌于是受到了许多人的由衷称赞,也结交下了无数好朋友。

再看马弘毅先生是怎么教育女儿自主、自强的吧:

还在女儿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父女俩去北京动物园玩儿。看到猿猴,宇歌不明白动物说明牌子上写的这话什么意思:"它们是人类50万年前的祖先。"爸爸就给女儿讲了个有趣的故事:很早以前,地球上有两支不同的猿群,他们原本都是一个妈妈生的。由于环境变迁,一支猿群勤用四肢,逐渐学会了使用工具,进而学会用火,时时、事事、处处自觉地"正向"推动历史不断前进,后来进化成了我们现在的人类。而另外一支猿群呢,他们很是固步自封,其中的猿猴山大王,出于贪恋权色的极其自私目的,唯恐失去自己上辈子使用武力欺骗大家篡夺来的世袭位置,还心地狭窄不知行秽、不知丑陋、十分可悲地反复发表愚昧声明,哀号坚决不照搬邻居的任何成功经验和好做法、拒绝向各方文明学习;强迫本部成员安于当时的现状,安于连猿猴山大王自己都搞不明白到底是怎么来的、那些当时集世界之大成的老一套落后透顶的各种做法;呵令谁也不许有所创新,甚至连其子孙后代也绝对不允许它们有一丝独立思考的征兆出现,更怕它们受到任何进步事物的影响。猿猴山大王把祖宗好不容易进化来的那点智慧和功夫,都用在了怎样绞尽脑汁千方百计阻碍历史向前推进的方面,贼眉鼠目,日夜监视大家的一举一动。结果使本族群个个心怀不满的老老少少的男女,混在一起,始终停留在了依赖野果为生的猿猴阶段。迫于猿猴山大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六亲不认、肆意残害生灵的野蛮压力,它们彼此含着泪水的眼里,除了吃也就只能剩下吃了,终日闭目塞听,裹足不前,不思进取,成了对文明进步毫无建树的一大堆活着的肉。实在可笑!后来全被逮住关进了笼子,和猿猴山大王一起,成了现代人放在动物园里的观赏对象。你看导致迟早出现的这种结局,不是注定自找的吗?猿猴比起人来,当初最大的落后,其实就是主导它们命运的猿猴山大王一伙,在观念上太落后了--正因为问题的实质出在这里,所以这种动物根本没有条件、没有基础、没有能力,毫无可能进行任何有益的反省反思--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重大缺陷,更难醒悟自己的可悲之处和面临的族群性危机、危险,究竟表现在哪里、出现在哪里,直到上上下下都被捉住关进了笼子,它还认为当初拒绝文明、抗拒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猿猴们最"具有本王特色"的唯一正确选择呢……太可悲了,这群自绝于文明、自绝于人类、脑子不往正道使的原始动物!

宇歌听后很受启发,她竟从中悟出一个道理:谁如果总是坐井观天、心地狭窄自以为是、依赖和懒惰,便只能被淘汰;惟有打破成见,对世界一点也不嫉妒,丝毫不恶意揣测他人,专心致志向上、学习、勤奋、自强,才能不断进步。不仅自然界诸事如此,人类社会所有情况谁也逃脱不出这个规律的制约。宇歌从那天开始,更在意自己的思路想法是否进步了,她最怕观念上的落后像那群没出息但很值得同情的猿猴一样,将来也被要死的差劲观念误了自己一生。

宇歌4岁学会骑两轮自行车。刚会,父亲就领着她各自骑车到离家20多公里远的北京郊区大兴县去了。返回时,宇歌实在骑不动了,父亲就用绳子拴在小车的龙头上,父女俩又一起"骑"回了家。

宇歌上小学前,在那被整托三年的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离她家有公交车5站地远。为了培养女儿认路和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身心强健,从小每回上、下幼儿园,都是任由女儿在前边跑着"开路",父亲跟在后边骑车追。女儿实在跑累了,才把她抱上车。

为了开阔女儿的视野、增长见识,父亲每去外地出差,都尽可能带上自己的女儿,为她增长阅历创造有利条件。到小学3年级,小宇歌已经跟着父亲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爸爸计划着还要适时进一步放她去独立学访全国乃至世界呢。

宇歌3岁时过"五一劳动节",父母带她去看电影。上演过程中,间休,观众干什么的都有。为了抓机会锻炼孩子的胆识和勇气,马弘毅先生鼓励女儿说:"宇歌,你到台上去向大家敬个礼,再给大家表演表演你在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即后来的中国儿童中心)学的舞蹈'小鸭子'吧。大家一定爱看,给你鼓掌。"宇歌勇敢地上了台,场内安静下来,人们张着嘴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直到欣赏完小宇歌的出色表演,大家方才如梦初醒,一下子从惊讶到佩服,送上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有人不相信家教的作用,他们说,小宇歌从小早熟,少年老成,性格天生就好。马弘毅先生笑而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小宇歌和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也爱玩,也爱和父母撒娇。他讲了这样一件往事:

宇歌小学3年级,体育老师要求每个同学买双旅游鞋上体育课用。父亲当时到街上给女儿买鞋时发现:旅游鞋每双要价34元,而每双雪地靴仅要14元,同样适合运动课穿。于是他给孩子买了双雪地靴回来。宇歌因没见到自己希望的旅游鞋,难过地哭了。马弘毅先生语重心长地开导她:"你经常跟爸爸一起参加我的老同学全班聚会,每次我都穿得很朴素,你觉得我因为衣着简朴而影响了大家对我的尊重吗?"女儿摇头,否认了父亲的提问。"我带你参观过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丰泽园故居,他的家里阔气吗?那里摆放的家具我们也都有。可他却是全国人民的领袖呀,他的声望并没有因为他在这里的家被看上去外表很一般而受到丝毫贬低性的影响。"父亲的话让宇歌懂得了一个道理:人的外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须拥有一颗美好的心。宇歌的双眼当时还挂着泪花,就高高兴兴地立刻跳了起来说"爸爸,这双鞋真好!"第二天,她自己穿上爸爸买的雪地靴上学去了。体育课上,小宇歌欢蹦乱跳,玩得可开心了!

有人评价马弘毅先生教女有方,认为宇歌的健康成长,父亲功不可没。

马弘毅先生不想"贪功",他说,小宇歌和所有孩子一样,原先只是张白纸,她的好品质是经多方面影响教育,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做父亲的只不过起了点启发、熏陶的作用。

又有人质疑:别人家的父母都在帮孩子学文化课,不仅要督促孩子学习琴、棋、书、画,还要帮着批改作业,而你却即不请家教,又不给孩子买课业辅导教材,反而偏偏重视一力教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助人、服务社会,这到底是图的哪门子呢? 

马弘毅先生回答:"未来社会需要的新生力量,是目标非常明确,牢固地以接力人类文明、创造人类文明、奠基人类文明三大主题为己任,思想解放、心胸开阔、远见卓识,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廉洁诚信,富有高度民间亲和力,民主、宽容、创新、自立、图强的开放型高素质,掌握现代文化科学知识技能的一代体魄强健的有为人才。将来他们要以中国为出发点,与国际社会、世界潮流同呼吸共命运。现今我们培养孩子,一定要偏爱真理、深入人心、立足社会、放眼未来。这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今生使命与重大社会责任,应根据人类的发展方向及共同价值观,紧密结合民族的长远利益,矢志不移出色地教育好我们的后代。"

有记者问:教育子女,您对夫妻意见不统一怎么看?

马弘毅先生说:"父母之间意见不一很正常。但教育孩子,父母各持异辞,又最糟糕。要想教育好子女,家长首先必须私下自我教育好。这点做不到,再好的教育也会被扯尽后腿,无法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的。"

有人问:家长和孩子发生了矛盾怎么办?

马弘毅先生说:"一旦和孩子发生矛盾,家长要马上主动反思:自己对不对?教育的时机、方式把握好了没有?交流在艺术上是否还存在问题?教育要尽量用数据说话,与实例相结合,因势利导,把握好教育时机。并且教育还要讲求计划性,切忌心血来潮,搞突然袭击。教育是极高超、极高级的艺术,最好的教育绝对出自大师之手(中学里面、小学里面、幼儿园里面照样出高校里不及的大师)。随着宇歌逐渐长大,我们一步步正在有意退出她的生活。现在她向我们征询个人问题了,才和她一起探讨,提出我们的意见或建议。当然也有主动进言的时候,相比过去越来越少。教育要培养她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特别是使她自己会进行独立的思考。"

关于怎样对待爱好和特长,马弘毅先生认为:"首先,绝对不能影响学习和学业!其次,要尽量和校方安排或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搞。要创造条件,让孩子看到业余爱好方面的学习努力确实有用,并能够力争使其体验到成就,激励他不断上进,自觉地去进行深造。"

有记者问:记得您提到过,素质教育也要向祖国传统文化汲取营养。那么,素质教育该向历史汲取什么内容呢?我们看到虽然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院2005年开始招生了,但却应者寥寥,门可罗雀。

马弘毅先生回答:"现在有个很好的口号:'一定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历史上具体什么内容值得复兴?欧洲400年前也曾有过复兴,叫'文艺复兴'。记住:他们是先有内容,后用口号加以概括的!而且复兴的都是反封建、反愚昧的人类人文主义好东西。在这个基础上,人家还提出了更新的社会健康理念与理论。这种健康的'复兴',直至影响欧美,赢来了令全球刮目相看的现代文明。我们现在的中国大陆,也的确需要来一次复兴!然而当今要复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到现在听谁讲过吗?为什么所有人都不明说要复兴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他们到底准备复兴什么?那个国学院如果能把中国历史上最值得复兴的肯定性内容展示给世人,哪怕提纲挈领地讲一点点,同时阐明其复兴内容的经世致用好处,我想不会招不到学生的。须知华夏5000年文明史,也确实存在着古今中外被大众厌恶的一大堆糟粕,它们绝对不可再被以任何名义拿来加以复兴了--例如秦皇的寡文虐民、明末的上下政治腐败、清末不合时宜违背世界潮流的八旗统治集团的专制无能……这些可千万不要也被当成国粹,拿来误人子弟,更不宜延用它们继续扩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现存差距了。我们中国现实首先亟需《中庸》里面讲的"知耻",因为"知耻者近乎勇"!更需要2500年前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墨子倡导的'兼爱',战国时期商鞅主张的'王子犯法与民同例'的'法治'精神。至于春秋诸子,学术平等,百家争鸣,拿到今日则更需要了。隋朝始兴科举--那可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胆、最先进的吏治选拔制度啊……提起这些,无不令人于下激动不已!贞观之治,庙堂雄才伟略,上下言路畅通,'逆鳞'者并不获罪,进而四方互通,大唐盛世,文武修列,其不朽文明,呈现于斯,谁可与比?华夏子孙追忆历史,真是悲喜交加;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绝无自卑!因为宏观视之,中华民族确实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确实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今天正在着手开创的正是东方文明的新篇章。我就是这样向女儿展示历史,并做中外史实比较,进行启蒙教育和她平等讨论的。"

马弘毅先生所做所言,施教影响至深,实在令人感佩,谁不受益?他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既有先进的理论,更能随时将其付诸于行,"真抓实干",注重实效不尚空谈。马弘毅先生从来不仅限于只会说说而已,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智慧,只要存在一线可能,便会自己设法创造机会和条件,以实际行动,力争使世界更加美好的人。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无数事实已经反复证明他有这个实践能力!一个普通的人民大众,用实际行动干了那么多各种世袭的"肉食者"日甚一日贪污腐化、骄奢淫逸不务正业本应承担的大事,如果把马弘毅先生放在一个使用选票的社会,他会腾空而起,被国人立刻推举出来,直接惠及千家万户的。因为: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能得到马宇歌从小享受的那种先进教育与进步指导呢?谁不想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一个干干净净、没有腐败传统和习气、具有爱心、具有深厚知识底蕴、真懂教育、对我们社会怀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呢?

四、 马弘毅先生教育指导、引导下的女儿成长历程

马弘毅先生祖籍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开封市城区,生于并长于现在的首都北京市中心。其女马宇歌生于云南省最富庶的玉溪市,父女均始终生活在北京城区。和宇歌的妈妈总共3口人一直在一起,未曾分离。马宇歌1993年9月1日6岁开始上学,先后就读于北京市西城区官园小学,北京市西城区后广平小学(现该区四根柏小学),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位于清华园内),北京的清华大学。

她从8岁起,就考入担任了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的小主持人、小记者,还兼其他16家媒体的记者或特约记者。在中国最权威的《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高层次报刊上发表过独创作品。她采访过数十位知名人士,诸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老院长单士元、我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梁思礼、国际奥委会第一执行副主席何振梁……等等许多知名人士。

10岁小学4年级暑假,在家长的支持下,小宇歌独自乘火车远行4400多公里,历时28天,从北京下江南学访各处,足迹留在了小半个中国城乡的土地之上,满载而归。当时每天写了日记,一共拍了4本图片,不仅一道题不落完成了老师留的全部暑假作业,而且自觉预习了下学期的课程,路上还看完了一本41万字的课外名著《红岩》,并带回家一篇自己写的上千字读后感,当即交给了爸爸……千里途中,小宇歌天天坚持做眼保健操和雷打不动的晨练早起长跑,回到北京扑到父母怀里,身体显得更棒了。

  1997年暑假起,为了实现宇歌自订目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名友"的少儿计划,她利用每年的各种假期,在爸爸妈妈的赞同支持下独自外出,直到13岁那年暑假,小宇歌实现诺言走遍了中国除台、港、澳以外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并于2003年开始步向欧洲。同时写下日记、随笔数十万字。

中央电视台的"半边天"栏目,是中国成年女性关注的权威栏目,1997年9月27日却破例地把刚刚进入10岁的马宇歌请进了演播室,让她成了该节目有史以来最小的整期节目被采访嘉宾。那天有两个女主持人一齐出镜,同时向全世界的电视观众介绍了马宇歌,一个是著名女主持李小萌、一个是后来的影视女星曹颖。

马宇歌自1999年上半年从北京市西城区后广平小学,被特招进北京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一条龙试验班"以后,一直在那里读到高中毕业。从其小学以来始终是各个学年的优秀学生干部。

2005年参加中国举行的全国统一高考,她被13亿中国人向往的国内顶尖学府所录取。现马宇歌是北京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正在攻读双学士学位的2005级文、理科本科在校生,兼清华大学电视台学生负责人、主持人和记者,清华大学体育队成员和全程马拉松长跑运动健将。她参加过国际马拉松赛,得到过大赛组委会主任和总裁判长俩人共同亲笔签名的全程证书。马宇歌预期今年即2009年暑期获北京的清华大学双学士学位本科毕业。想了解更多更详细的以上情况,上网带着引号搜世上唯一有人使用的这个人名"马宇歌",目前可以找到她名下近40万条来自各种媒体的直接报道。因为世上只有她一个人叫马宇歌,所以搜到的内容都是关于她本人的。(作者: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