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济宁足球比赛:坚持公益促效益——解读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优质倍增发展密码(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2:03:29
坚持公益促效益——解读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优质倍增发展密码(下)

坚持公益促效益

——解读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优质倍增发展密码(下)

本报记者 杨彦鹏

公益就是责任。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爱民之心求发展,以发展之实惠民生,用“爱的境界”诠释医院理念,追求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责任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公益品牌的带动下,医院发展就像长了翅膀一样,越跑越快,实力越来越强。

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回归,让这家老牌医院“梅开二度”。短短6年间,医院便完成了一个精美的“三级跳”,晋升为国家三级综合医院,成为河南大学附属医院,并且构筑起了以本部为龙头,以航空港区医院、三个大型现代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双翼的“五位一体”集团化发展新格局。2011年业务收入比6年前增长10 倍,职工工资增长8倍。

“责任”贵在承担,“奉献”贵在真心。回顾医院优质倍增发展的路径,院党委副书记孙晓辉感慨地说,通过干部职工的“辛苦指数”,提升广大群众的“健康指数”,提高社会满意度,有效地增强了医院品牌的“美誉度”。

“公益”和“效益”,看似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然而,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却寻找到了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提高运营效率之间的平衡点,使得“公益”成为医院赢得“效益”的“法宝”。近年来,医院荣获全国“医疗质量万里行”三级医院综合评比先进单位等殊荣60多项,其中连续5年获得河南省医院管理年先进单位、4次荣获河南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在百姓心中树起了特有的“大院风采”。

宏观在握 明确平衡点

“大院”之大,在于大气和谐。

新农合政策,是一项惠民、利民、为民的民生举措。作为全市医疗机构的排头兵,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其精湛技术,优质服务参合农民,实实在在地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一是不让群众多跑一趟路。

院领导班子以人为本,超前谋划,专门成立了新农合医疗办公室,通过多种渠道,强化对医护人员进行有关知识和政策培训。建立新农合病人就诊绿色通道,专设新农合病人挂号处。新农合病人服务部按照“VIP”贵宾式服务的要求,从入院接待、挂号、就诊,到引导检查、协助办理住院手续,细到安排电梯、病区接诊等各个环节,时时处处都有导医爱心小分队为患者提供服务。

不少初到这里就医的农民由于手续不完备或转诊信息不完整,无法进行直补。为了减少来往奔波之苦,工作人员反复与当地相关部门沟通,帮助其解决问题。还有的病人匆忙来院,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先让患者入院治疗,再让家属完善相关手续。对于长期在外务工、在外居住或者患急危重症等无法办理正常转诊手续的农民,医院还特制专门转诊单,并想方设法与当地新农合办公室联系,把患者的电子信息转到医院。

二是不让患者多吃一点亏。

医院加强临床管理,实行费用控制,凡使用保外用药300元以上的,必须由主管院长审批,切实把报销比例提高到46.7%,参合农民医疗费用在郑州市同级医院报销比例最高、百姓自付比例最低。

三是不让百姓多受一点苦。

刚种上小麦,中牟县40岁的宫颈癌患者魏芳,慕名来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出院结账时,医保新农合办公室主任刘亚梅耐心为她解释新农合政策,告诉她一院报销的起付线比往年减半,家庭并不宽裕的魏芳如释重负。随后,魏芳连续在一院化疗,医护人员把她当作自己的亲姐妹,又是安慰又是鼓励,让她的丈夫尽管放心去打工挣钱,一切护理都由护士来做。魏芳感动,在病床上精心绣了一个“十字绣”靠枕,还特意绣上了四个字:生命靠山。病情稳定后,魏芳出院时郑重地送给了她的“刘大姐”。如今,刘亚梅把靠枕放在新农合办公室专供接待农民朋友使用。

“百姓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

院党委变“视病人如亲人”的理念为“病人就是亲人”,如今荣获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先进单位的神经内科感动服务经验在全院广泛推广,实现“有陪无护”的人性化护理,把病人家属从繁重的陪护中解脱出来。护理人员主动为患者洗头、洗脚、剪指甲,情感关怀让患者如遇甘霖、如沐春风,让患者看病成为一种温暖享受。

医院率先实现以“一卡通”为载体的门诊数字化管理,大大缩短了患者就诊时间。按照抓内涵、强素质、苦练硬功,创品牌、树形象、诚信为民的工作要求,医院新农合工作人员提前到岗,晚点下班。即便是节假日,也有专人接待,收费室即时结账,保证病人当天出院当天就能结账。目前,医院已覆盖全省新农合直补地区126个县市区,新农合门诊就诊量日达500余人次,平均每月直补13000多人次。

人民医院,“人民”二字重千斤。第一人民医院,始终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院长裴国梁深情地说:“参合农民大老远到医院来看病,是对医院的信任。我们大都是农民的孩子,特别体谅农民朋友就医的心情。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为农村患者服务好了,也就等于为大多数患者服务好了。”

日前,卫生部副部长刘谦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视察工作,他了解到这里在同级定点医疗机构中患者补偿比例最高、自付比例最低,多次得到省市级相关领导嘉奖,欣喜地鼓励院领导班子齐心协力将这一“惠民德政”工程做好、做稳、做踏实!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对于医院实实在在的惠民、便民举措,老百姓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给予了回报:6年间,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业务科室由12个快速发展到52个,床位由418张增至1616张,日住院病人由200多人增至1690多人,门诊量由不足400人次增至2800多人次。

微观在手 选好切入点

“大院风采”之美,在于大医精诚。

信阳4岁的唇裂患儿明明,不满2岁时,难忍长期内心压抑的妈妈离家出走,痛苦的爸爸出外打工挣钱要为不幸的患儿治病。

一开春,明明的爷爷得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郑州国际微笑行动”,免费救治唇腭裂患儿,便带着孙子赶到郑州。让明明爷爷没有想到的是还有这么好的大医院,不但这里的专家医术高,不让患者拿一分钱,而且还为患儿购买价值3万元的意外保险,提供300元交通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

更让患儿明明想不到的是,当他恢复健康要出院时,两年不见的妈妈却赶来了。妈妈抱着明明泪如雨下,是愧疚?是难过?是欣喜?百感交集。

原来是医护人员了解到明明的不幸童年之后,热心帮助明明爷爷想方设法把患儿康复的消息告诉给了孩子母亲。

母子团聚,全家欢喜,也乐坏了救治孩子的精诚大医。

光明代表希望,微笑代表快乐。早在2006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与中国微笑组织联合启动了“郑州国际微笑行动”,在全省率先开创了“1+1”救治唇腭裂患儿新模式,把微笑送给了无数唇腭裂贫困患儿,让成千上万个家庭重绽笑颜,不仅探索出了一条公立医院“以公益促效益”的发展之路,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1+1”救治新模式,是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国际慈善组织合作,内外联合的新模式。其突出特点在于“至善、至精、至爱、至美”。“至善”就是突出纯慈善、纯公益,不让患儿拿一分钱,还为患儿购买价值3万元的意外保险,提供300元交通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至精”就是集国内外最高水平专家,精心做好手术,让每例手术都成为精品;“至爱”就是付出全部爱心,无私奉献;“至美”就是建立长效机制,提供后期治疗,做到尽善尽美。5年来,“郑州国际微笑行动”开展了7次,先后改变了近1000余名唇腭裂患儿的命运,使他们从此不再自卑、昂首走向未来。

“1+1”救治新模式受到中央、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赢得了患儿家长的普遍赞誉,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微笑行动有关负责人高度评价说,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所做工作在中国是最好的!国际巨星、国际微笑行动爱心大使成龙专门为这家大气和谐的医院颁发奖牌。香港著名爱国人士、原香港总督钟逸杰爵士也曾亲临现场。

2011年4月20日,国际微笑行动组织把进入中国20周年的庆典特意设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举行,在短短一周时间里,免费为140多名唇腭裂患儿成功手术,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70余名国内外顶级专家,面对团结互助、技术精湛的医院专家和护理团队,还有100多名党、团员组成的志愿者服务小分队,纷纷赞叹医院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

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创的“1+1”救治新模式催开朵朵“爱心之花”。

2011年3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农村贫困患儿大病救助,开展国家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孤贫儿童免费救治。国家为先心患儿报销90%费用,医院党员干部担心贫困患儿家庭连10%的费用也拿不起,便带头组织全院职工捐款20万元,免费救助先心患儿,为患儿家庭报销100元的往返路费,还补助200元的生活费,真正让特别困难的家庭能给孩子看得起病,如今已为120名先心患儿成功手术。

大德在民 找准着力点

“大院风采”之美,为风骨为精神。

寒冬腊月,市一院400多名博士、硕士知名专家进社区下农村送健康活动更加频繁,不少业内人士惊叹他们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种特殊材料,正是党员干部“六进社区”送健康锤炼出来的风骨和精神。

功力向下,服务下移。6年来,“六进社区”开展义诊、健康大讲堂等公益活动8000多场次,行程数万公里,走进周边20多个县市、上百个社区、村庄,同时还为群众送去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四个一“乡情工作法”:帮一次老乡忙、办一件贴心事、献一份实在爱、写一篇真情文。

1月1日,凌晨6点,正在值班的心胸外科主任李凯的电话响起,是义诊时认识的兰考县农民朋友老范家打来的,53岁的老范突发胸背部撕裂样疼痛,需急诊救治他们首选了一院老朋友。

“大哥来了!”李主任立即组织专家组检查会诊,迅速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这种病并非肿瘤,但发病突然,病情严重且发展快,一旦夹层动脉瘤破裂,死亡率100%。

晚上9点,手术成功,患者平安苏醒,全科医护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六神无主的患者家属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元旦3天假期,李凯驻守在病区一天也不肯休息。他说:放心不下农民大哥啊!

“大院风采”之美,为神韵为风华。

院领导班子高点站位,顺势而动,以大手笔服务郑州都市区建设,以大气魄科学定位,不以规模、收入比大小,而以社会满意度比高低,与时代同步,与责任同行,着力把公益事业做成群众认可的大品牌。

从2010年12月接管航空港区医院至今,一院在短短的一年里,奇迹般地在港区富士康IT产业园建起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郑州市区成功开设航海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又建起了二里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五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医就能享受到三级综合医院的优质服务。

按照新农合政策,百姓住院费超过200元才报销,港区医院降低新农合报销门槛,差价由本部补贴。一年来免费为辖区50岁以上老人体检1.2万余人次,上门为富士康等企业职工体检5万余人次。一院新建的3家现代化大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一个电话片医到家”等活动,“片医负责制”深得群众好评。

“医院做主,政府支持,百姓认可”,成就了 “五位一体”的一院集团化品牌,继而成为都市郑州公共卫生服务的无形财富。

硕士研究生范骞,是二里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名的片医。70多岁的居民韩双胜多年瘫痪在床,全靠老伴照料,老韩病重,常常喊片医范骞。老韩营养不良,血压偏低,范医生垫钱送老人去医院化验检查,针对性治疗;为治疗老人褥疮,范医生连续一周天天上门擦洗、换药,关怀老人无微不至。老太太感激不尽却无以回报,于是,擀面条、蒸包子的时候常常想到范医生,掂上饭就去服务中心送。

一次次谢绝,范医生怕老奶奶伤心。因此,老奶奶第一次送包子来,范骞吃了。他说:那个香啊,香在嘴里美在心里。

“大院风采”之美,美在细部,美在具体。

面对一院干部职工一个个感动服务的精彩镜头,记者询问专家:医德是什么?

副院长许金生为我们深情解读:何谓医德,其核心是人性化,其本质是以人为本,患者至上。换句话说,廉医为民就是最大的德。

于是,让我们豁然明白,医德在哪里?不在光环闪耀的锦旗奖杯上,不在对上对下的夸夸其谈中,不在铿锵响亮的口号里,而在百姓的口碑里、群众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