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的广告词应用文:关注优秀生的心理健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7:29:19

关注优秀生的心理健康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通过对身边的优秀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许多优秀生虽然在能力、成绩和日常行为方面比其他学生优秀,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挫折承受能力差

   优秀生一般都生活在顺境中,在家有家长的百般疼爱,在校有老师的特殊照顾,萦绕耳边的是赞扬、鼓励。一路走来,一帆风顺,对挫折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一旦遇到挫折,如偶然的考试发挥失常,在某种比赛中失利等,轻则惶恐不安,重则悲观失望,丧失信心。

   2.心理负担较重

   一般来讲,教师和家长对优秀生的期望值都很高。适度的期望可以变成动力,过高的期望就成了压力。一旦压力超过他们心理承受的极限,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焦虑,对考试产生恐惧。同时,优秀生大都争强好胜,为了保持自己的优秀地位,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给自己施压,对自己提出较高要求。教师和家长的期望与优秀生对自身的较高要求形成合力,常常使优秀生不堪重负,身心俱疲。

   3.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由于教师、家长的过分关爱,优秀生大都有强烈的虚荣心,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时时处处想表现出自己高人一筹,以此赢得更多的关注与夸奖。强烈的虚荣心使他们盲目自信,看不起同学,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被从集体中孤立出来,甚至与同学形成对立,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必将大大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那么,在预防和消除优秀生的心理问题方面,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1.走出误区,正确认识优秀生

   优秀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与教师、家长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有直接的关系,而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又与他们对优秀生的片面认识有关。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的评优标准由“德智体全面发展”变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无疑体现了育人观念的极大进步,但在家庭和学校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依然是主流的评价标准,学习成绩成了评优的主要甚至是惟一的条件。这种智育中心论忽视了德育、美育、劳动技能教育等方面,必然导致学生能力缺失。所以,要消除优秀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和家长首先得纠正自己在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应该认识到,评优只是相对的,优秀生与本年级本班的其他同学相比,仅仅是某些方面较为突出而已,评上了优秀生并不意味着没有了不足,某个阶段的优秀并不说明他会一直优秀。只有教师、家长客观公正地评价优秀生,优秀生才能慢慢地学会反省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2.增强优秀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人生路漫漫,挑战不可避免,挫折必须面对。只有人生的强者,才能战胜困难,迎来属于自己的收获季节。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告诉他们,偶然的失败与挫折是学习和生活中的正常现象,许多名人、伟人不也在成功之前艰苦备尝吗? 教师还要引导他们从失败和挫折中发现成功的因子。或痛下苦功,弥补不足,或扬长避短,在其他方面超越他人,当优秀生能够自觉地将失败与挫折内化为前进的动力时,他们会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加坚实有力。

   3.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

   一些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估,澳大利亚的考试制度规定,学生的毕业成绩除了自己的那份之外,还包括全体同学的成绩,也就是说,他自己学好还不够,还应帮助他人学好功课,只有他人的成绩也上去,你才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得高分。除了文化学分外,还包括其他学分,如: 公益活动,帮工得分等。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让优秀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还兼顾了其他素质和能力的考核,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比教师枯燥地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的效果好得多,能够真正让优秀生认识到自己优秀不是真的优秀,班级优秀才是真的优秀。

(资料来源:陈鹏,《贵州教育》(半月刊)2005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