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升级到t:阊门陆氏:状元两位,儒医三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0:17:08

记者  陈佳慧

 

众所周知,陆家和顾家是姑苏两大家族。在如今阊门下塘河边的“清朝两大状元故居”即陆家老宅,就见证着崇真宫下塘支陆氏的辉煌。清朝的苏州是出状元之地。整个朝代114名状元中,苏州就占了26名,而其中2位出自陆家。但鲜为人知的是,陆家又出过三代儒医。今天,陆家后人、吴文化及经济学者陆咸先生则为我们讲述起了陆家的前世今生。

  

状元先祖陆肯堂

陆咸的祖先原是湖州归安县人,在清代顺治年间才迁居苏州。至于为何来苏,陆咸推测,这可能与传说中祖先做的是丝绸生意有关。但在封建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从商之事并没有被写入家谱中,因此只能称之为传说。但陆咸从他的祖父陆蕖赶考贡生时所写的履历中可以看出,在先祖陆廷楫(陆家第一位状元陆肯堂的祖父)以前几代的经历中,并没有科举功名的记录,可见之前并不以做官谋生。

而陆咸的十世祖陆肯堂出生于1650年,并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会考里中得会员,随后殿试又中状元,即“会状联元”。他主要担任过翰林院修撰,翰林院侍读,日讲起居注官,殿试弥封官等,都是在朝庭内文字工作,类乎今天的秘书工作。

陆肯堂对陆家后人影响最大的,是留下了三条遗训:一是“僧道无缘”,不做佛事,不摆道场,不许和尚、尼姑、道士进门;二是不吃牛肉;三是不置田产。后人严格遵守,陆咸从来没有看到家里做过法事。封建社会当官都要买些田产,但是陆家也没有。陆咸很理解三条遗训。首先,读书人信奉孔夫子的儒家之道,不免要与佛家、道家撇清关系;中国是农业大国,以农为本,而牛帮助人们耕地,不应该吃它。至于第三条,陆咸曾为此请教了几位长辈,得到的回答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买地是和皇帝争利,很危险。”而陆肯堂十多岁时,正目睹了以欠粮为借口打击江南士绅,冤案累累的“奏销案”。这在他思想上烙下了惧意,为了防止家族有了田产遭皇帝猜忌,引起麻烦,而留下了这么一条遗训。

 

状元陆润庠与苏纶纱厂

陆肯堂中状元以后,后人仕途开始平平。他的长子陆秉监考中进士,他喜欢游山玩水,不愿意当官。而次子陆赐书考取了进士,做了布政使等官。以后四代虽然参加了科举,但都是小官。于是,陆家后代开始从医,出现了三代名医,直至陆润庠考中状元,陆家的医学传统才中止,此时已是清末。

陆润庠是陆咸祖父的堂兄。他家住在祖宅的中宅,而陆咸的祖父则住在西宅。因此陆咸等小辈通常称陆润庠为中宅公公。他生于1841年,而考中状元则是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时为33岁,可谓春风得意。据说,当年主考官送给慈禧御批的名单上,状元原是另外一人。但慈禧嫌此人字体呆头呆脑,而翻到陆润庠的考卷则不由喜欢,便点作状元。虽然陆咸不知这样的传说是否有根据,但这位“中宅公公”的字的确在当时非常走红,常有人上门求子,其字帖更是广为流传。连周作人在散文中都提到小时候按照陆润庠的字帖练字的经历。

陆润庠中状元后,不断升迁,超过陆肯堂。但陆咸的父亲曾这样评价过陆润庠:“什么大官都做过,但什么大事都没有办。”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内忧外患,但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事中,都看不到陆润庠的名字。他一介书生,没有实际势力,所发出的议论也起不到大的影响,只是坚定不移的保皇立场得到了清皇朝的赞赏。

但陆润庠在苏州还是做了一些值得后人称道的大事,其中一件便是参与创办了苏纶纱厂和苏经丝厂。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张之洞奏请创办新式的纱厂和丝厂。而此时,陆润庠母亲去世,丁忧在家。张之洞便请他出任公司总董,筹建两厂。尽管丁忧期满后,陆润庠便回到北京,不再办厂,但他在两年间为创办苏纶纱厂和苏经丝厂出了力,值得苏州百姓纪念。此外,他还刊印了一些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书籍,如同为苏州人的洪钧的著作《元史译文证补》。此书作者曾出使俄、德、奥、荷四国,致力于研究元史和西北史,在出使欧洲期间收集了许多西方国家所研究的蒙古资料。此书开创了利用域外史料和汉文资料互补互证研究蒙古历史的新方法,是一部研究元代历史和我国西北地区历史的重要文献。此外,陆润庠还刊印了其父亲陆懋修的许多医学著作。

 

三代儒医,医泽百姓

陆家的两位状元陆肯堂和陆润庠,一位考中于康熙年间,一位中于同治时期,隔了197年。尽管中间无人中状元,但这相隔的五代中也出了三代儒医,帮助了苏州百姓。他们分别是陆文、陆嵩和陆懋修。

陆文是陆肯堂的玄孙、陆润庠的曾祖父。其父陆企曾因帮助百姓抵御蝗灾,奔波劳累而中暑暴卒,留下了遗腹子。在祖父与母亲的抚养教育下,他对儒学有很深的理解,但在科举上无甚成就,仅仅中了秀才,随后改为从医。他行医认真,医德又高,颇受百姓尊敬,同时还著有《医门良方所见录》等著作。陆文被称为“开陆氏医学之先”,从他开始,其子陆嵩、陆好还,其孙陆懋修都成为了当时的名医。

而陆嵩是陆润庠的祖父。道光年间,他担任镇江府学训导,此时发生鸦片战争,他农村组织乡民抵抗英军,并创作了大量诗作反应当时的情景。同时,他继承了父亲的医术,并得到了岳父、名医王朴庒的指点,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陆嵩也十分重视总结行医经验,著有《医门辩证引方》2卷,并辑录了明代名医易大良、卢复、孙一奎的医案,编写成了《易卢孙三家医书》,即《卫生宝鉴》。

三代儒医之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陆润庠的父亲陆懋修。陆懋修最早也参加了科举考试,但仕途不顺,转而行医。他得外祖父王朴庒指导,也曾在外祖父家居住,深受影响,甚至在晚年都还整理出了外祖父的医学著作。他同时注重吸收吴门医派中其他名医的思想,但也不失自己独特的见解。当时一些中医将瘟疫与瘟病混淆,陆懋修便著文道:“瘟有温有寒,和瘟病不同,不能混称。”此论述还被列入《清史稿》中,说其论述“精确,有功学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苏州,陆懋修移居上海。当时上海霍乱流行,他及时救治了许多百姓。陆润庠考中状元后,他便长期在北京从事医学理论研究。他的著作是陆家三代儒医的经验总结。1999年,北京中医药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陆懋修医学全书》。此书收集了陆懋修六部医学著作,并进行了校对整理。内有《文》十六卷、《不谢方》一卷、《<伤寒论>阳明病释》四卷、《<内经>运气病释》九卷(附《内经》遗篇病释一卷)、《<内经>运气表》一卷、《<内经>难字音义》一卷,四十余万字。而陆懋修对中医的另一大贡献,便是把朴学所用的训诂、考据的方法用来研究中国医学的经典著作。如《<内经>难字音义》一卷,陆懋修选取了《内经》诸篇中681个生僻字句,编排注解,其依据和采用的书籍设计经、史、子、集各方面,纠正了不少误解。

 

现代子孙的老宅记忆

而关于陆家直接的记忆,陆咸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个祖上留下的陆家大宅。陆家在苏州的老宅,还是陆肯堂之前的祖辈买下来的那座,地处阊门真宫桥下塘。它规模宏大,供子孙代代居住。分为东宅、中宅和西宅,至今已有三百年多年历史。过去的后门直通桃花坞,太平军进入苏州,还有将军在此驻扎。后来,一把大火烧掉了其后半部,仅仅剩下一个高墩。解放后公私合营,原来状元府前的盘陀石和旗杆石也都已不在了。改革开放后,东宅还有姓陆的后人住在一起,但他们与中宅、西宅的亲戚关系较远。而陆咸则是西宅的后人,他们家和陆润庠家合用一个大厅,而里面还有很大的轿厅和门厅。

而说到陆咸所目睹的家族人物的悲喜故事中,最难忘记的便是一位中宅里的瞎子伯母。原来,陆润庠生有一子陆家振,但是久病不愈。其父母便用封建时代的“冲喜”办法来挽救儿子的性命。尽管依照陆家的家规,陆润庠不应该相信这种迷信习俗,且同样地位的名门望族知道陆家振的病情,都不肯把女儿嫁过去,但最后,陆润庠还是替儿子娶进了一位姓徐的工商业主的女儿。拜堂当天办得喜气洋洋,新郎还是没几天就病逝了。年轻的少女成为了寡妇。在当时,寡妇是不祥之人,在夫家几乎无人理会。年轻女子的生命犹如死水。甲午战争后,苏州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她偷偷出去看热闹却遭遇抢劫。经过此番惊吓,这女子非但不敢再步出陆家大院半步,还终日以泪洗面,不久就将眼睛哭瞎了。陆咸没有见过这位中宅里的伯母,但少年时代听到这个故事后,始终都记在心中。旧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故事就这样发生在同一堵高墙之中,不免让人唏嘘。

至于西宅人家,陆咸的祖父陆蕖在清末和民初做过知县,是陆景曾的第四代孙。他生下陆珽、陆琛、陆琪、陆琮四子。陆珽曾在上海海关工作,随后去了香港;陆琮参加了1927年大革命,后不知所踪;陆琪,即陆咸的父亲长期担任法院推事;陆琛则是工程师。

尽管童年时代在战争中辗转逃难,但解放时,陆咸还是回到苏州,并且成为了报纸记者。大跃进时,陆咸看出了问题,提出了意见,不久被下放到西山煤矿拖煤,1962年获得平反,前往基层工厂工作了十几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离开工厂,成为了苏州日报副总编,后到市委宣传部担任副部长一职,之后又开始经济研究工作,成为苏州市经济研究中心总干事。退休后的陆咸,一边享受晚年生活,一边致力于研究吴文化,成为苏州知名学者。而陆咸还有着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亦是儿孙满堂。陆家的故事,还将在代代后辈中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