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浒的更多电影:引经据典/德才·资品5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3:08:47

引经据典/德才·资品

(2007-12-30 00:37:03)转载 标签:

中华

文化

管理

借鉴

感悟

谈天说地

教育杂谈

分类: 中华文化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尚贤上》 举:推举。 下:去,除。 此指罢免。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墨子·亲士》 张:张开。 及:达到。 任重:负重。致远:达到远大目标。比喻有才能的人虽然难以驯服,但他们可以承担重任,达到远大目标。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周易·系辞下》道德低下而地位显贵,智慧平庸而图谋大事,能力不足而担当重任,是很少能成事的。

●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左传·宣公十二年》举荐人才,不要忽略有德的人;赏赐官爵,不要忽略有功劳的人。

●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荀子·正论》品德与地位不相称,能力与官职不相称,奖赏不以功劳称,惩罚不对罪责,没有比这更不祥的了。

●决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荀子·正论》 次:等次,位次。 授官:授予职位。载:负载,引申为承担,担任。

●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

  《国语·鲁语上》 栋:屋中正梁。任重:负重。重莫如国:没有比国家更重要的了。栋莫如德:栋梁之才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德。

●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

  《战国策·燕策》考察能力,然后才授与官职,这便是成功的国君。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

  《礼记·学记》有极大的德行的人,不能限制他在一个固定的官位上;伟大的道理,不能以一事一物去局限它。

●程能而授事。

  《韩非子·八说》 程:考核,衡量。 量才而授予官职。

●因能授职,各取所长。

  《六韬·王翼》 因:根据。

●为胜其任,则举之者不重也;能称其事,则为之者不难也。

  《淮南子·主术训》 胜:力能担任,经得起。任:责任,职责。称:与……相称。

●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汉书·董仲舒传》 毋:不。以日月为功:指按资历的深浅授与官职。实试:考察,验证。贤能:有德行和才能。

●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汉·王符《潜夫论·忠贵》 称:适合,符合。 殃:祸害。

●禄过其功者削,名过其实者损。

  汉·韩婴《韩诗外传》谓俸禄超过他的功劳者要削减,声名超过他的实绩者要降低。

●爵以功为先后,官以能为次序。

  《史记·陈丞相世家》 爵:官爵。先后:排先排后,即大小。官:官职。 论功封爵、按能授官。

●厉贤予禄,量能授官。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厉:通“励”,奖赏,勉励。予:给予。禄:俸禄。授官:授予官职。

●人尽其才,悉尽其力。

  《淮南子·兵略训》 悉:都,皆。《史记·货殖列传》:“人各尽其能,竭其力。”

●各以所宜,量才授任。

  汉·王符《潜夫论·实贡》 宜:适宜,适合。

●人各有能,因艺授任。

  《后汉书·张衡列传》 因:根据。 艺:才能。

●量能授官者,则职无废事;因劳施爵,则贤愚得宜。

  《后汉书·黄香传》 量能:衡量才能。劳:功劳。施爵:授予爵位。

●大量能处位,计功受爵。

  三国·魏·曹操《让九锡表》衡量能力安排职位,考定功绩授予爵禄。

●官方授材,各因其器。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评》 因:根据。 器:才能。

●位必使当其德,禄必使当其功,官必使当其能。

  三国·魏·桓范《政要论·臣不易》职位一定要与他的德行相称,俸禄一定要与他的功劳相称,官职一定要与他的能力相称。

●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三国·魏·曹操《求贤令》明扬:发现推举。仄陋:指地位低下的人。只要是人才,即便地位卑微,也应发现举用。

●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荷:担负。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或谷神,旧时因用作国家的代称。重:重任。

●人材不同,能有各异,故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

  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材能》能:才能。审:详察,细究。

●明其视,则举不失德;广其听,则野无遗贤。

  唐·白居易《请行赏罚以劝举贤》 视:看,审察。

●量才授职,则政成事举。

  唐·白居易《策林》政成:政治能成功。 事举:政事能办好。

●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吴兢《贞观政要·崇儒》 德行:道德品行。本:根本。

●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惟:只。才行:才能与德行。新旧:指资历深浅。差:区别。

●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唐·吴兢《贞观政要》 才行:才能与德行。俱兼:都具备。

●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

  唐·韩愈《上张仆射书》 力:能力。度(duó):量,揣度。处:安排。

●任有大小,惟其所能。

  唐·韩愈《圬者王承福传》 任:责任,任务。 惟:只有。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卷一 德:道德,德行。 资:凭借。 帅:统帅。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资治通鉴·周纪一》古昔:古代,往昔。才:才能。德:道德。颠覆:这里是指国破家亡。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资治通鉴》君子:旧指有才德的人。小人:旧指才德低下的人。

●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

  宋·司马光《论举选状》

●以材能任职。

  宋·曾巩《唐论》 材能:才能。 任职:授予官职。

●当使德厚者位尊,位尊者禄重。

  《宋书·周郎传》 德厚:德高。位尊:身居高位。禄重:俸禄多。

●进取莫若才,守成莫曰德;进取不以才则无功,守成不以德则不久。

  宋·司马光《才德论》在谋求进取之时最需要的是才能,在守成之时最重要的是贤德。

●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

  《资治通鉴》卷一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这些是才能;正大光明,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这些是品德。

●用人之际,革去旧例而唯才是择。

  宋·欧阳修《论契丹白地界状》旧例:旧规例,老规矩。唯:只有,唯有。择:选择。

●取士之方,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材。

  宋·欧阳修《详定贡举条状》 方:方法。实:实际,即真才实学的。术:方法。材:才能。

●大材小用古所叹。

  宋·陆游《送辛幻安殿撰造朝》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

  明·洪自诚《菜根潭·概论》 主:主人。 此指主导方面。奴:奴仆。此指从属地位。

●才不称不可据其位,职不称不可食其禄。

  清·王豫《蕉窗日记》卷二 称:相称,称职。禄:俸禄,薪俸。

●当舍短从长,随才授任。

  《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五》弃其短处,取其长处。根据其才能授予官职。

●论才则必以德为本。

  清·爱新觉罗·玄烨《讲筵绪论》

●变法之始,首贵得人。……立贤无方,惟才是用。

  清·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无方:没有其它方法。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皆举之,高予之爵,重之以禄。

  《墨子·尚贤》肆:商店、手工业作坊。农民和作坊工匠,有能力的都推举他,授以高官、厚禄。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韩非子·显学》宰相:古代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的官。州部:地方基层单位。卒伍:士兵基层单位。

●和氏之璧源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哈。

  汉·王符《潜夫论·论荣》和氏之璧: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得一璞玉,故名和氏之璧。璞石:含玉的石头。隋氏之珠:古代传说中的明珠。隋氏,即隋侯,古国名。蜃哈:大哈,鳖蜃,水生动物。喻贤人多出身卑贱。

●贤愚在心,不在贵贱。

  汉·王符《潜夫论·本政》区分人贤与不贤,在于思想品质的好坏,不在于地位的高低。

●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

  《淮南子·主术训》论:论定。出身的贵贱,地位的高低不是论定是非的标准。

●杖必取便,不用甘味;士必取贤,何必取贵?

  汉·刘向《杖铭》拐杖必须选取那些能支撑的,不必选有甜味的;取士必须是贤人,不一定取出身高贵的。

●苟得其人不患贫贱,苟得其材不嫌名迹。

  汉·王符《潜夫论·本政》 苟:假如。患:忧虑。嫌:嫌弃,厌恶。名迹:名声,事迹。如果得到有用的人才,不要因为他出身贫贱或名迹不显而嫌弃不用。

●累日以取贵,积久而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混淆。

  《汉书·董仲舒传》凭借资历长久就可取荣华富贵和官位,这样廉洁与耻辱、贤人与小人就分不清了。说明用人必须重视德才,不能只讲资历。

●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名贵的珍珠出自很卑贱的蚌,美好的宝玉来自难看的璞石。喻人才往往出于低微之家。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仓之山。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夜光之珠:传说中夜里能发光的明珠。孟津:地名。盈握之璧:全手才握住的玉石,指很大的玉。比喻人才不一定出身于富贵之家。

●必得昆山之玉而后宝,则荆璞无夜光之美;必须南国之珠而后珍,则隋侯无明月之称。

  唐·马总《意林·物理论》比喻用人只凭名气、门第的高低,世上就无贤人可用。

●今士循常习故,规行矩步,积阶级,累阀阅,碌碌然以取世资。

  《晋书·张载传》循常:按常规办事。习故:习惯于旧规。规行矩步:完全按定规办事。累:积累。阀阅:指仕宦人家。碌碌然:平庸貌,随众附和貌。世资:世代承袭的资历。

●宣父犹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唐·李白《上李邕》宣父: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丈夫:犹言”大丈夫“。后生:青少年。

●荆山产美玉,石石皆坚贞。未必尽有玉。玉且间石生。

  唐·聂夷中《客有追叹后时者作诗勉之》荆山之石并非每块都是玉,但玉却包含在玉石里。喻贤才不一定出自豪门望族之中。

●古来忠烈士,多出贫贱门。

  唐·崔膺《感兴》

●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

  唐·张祜《题浩然宅》才能高的不一定显贵,职位低的不一定不贤。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唐·窦庠《醉中赠符载》 小:小看。

●用人之道,不必分文武之异,限高卑之差,在其人如何耳。

  宋·包拯《晏殊置相后上》限高卑之差:以地位的高下来界限、区分。

●用人不限资品,但择有材。

  宋·欧阳修《论学士不可令中书差除札子》资品:资格、官阶级别。有材:有才能的人。

●限以资例,则取人之路狭;不限资例,则取人之路广。

  宋·欧阳修《再论台官不可限资考札子》 资例:资历。

●有贤豪之士,不须限于下位;有智谋之士,不必试以弓马;有山林之杰,不可薄其贫贱。

  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下位:地位低下。用人不要只看其出身和地位,应根据他的特长与才能而任用。

●举将而限以资品,则英豪之士在下位者不可得矣。

  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资品:资历、品位。按资历、级别选拔人才,即令是英雄豪杰,也会因为地位卑微而无进身的机会。

●识拔奇才,不拘微贱。

  《资治通鉴·魏纪一》

●将相出寒门。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 寒门:贫寒之家。

●鸦窝里出凤凰,粪堆上产灵芝。

  元·杨文奎《翠红乡儿女两团圆杂剧》

●高才者何以重任,不问出入。

  明·李贽《答耿中丞》 处:安排。 出入:出身地位。

●其取材也,惟良也,不问其所产。

  《郁离子·鲁般》 所产:指出身。

●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

  宋·佚名《名贤集》寒门:贫寒之家。白屋:古时平民住屋不施采,以白茅覆屋,故称白屋。

●蒿草之下或有兰香,茅茨之屋或有良将。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蒿草:草名。茅茨之屋:用芦苇草盖顶的房屋,比喻贫寒之家。

●朱门出饿殍,白屋出公卿。

  明·戚继光《练兵纪实》卷九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故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饿殍:饿死的人。白屋:古代平民住屋不施采,以白茅做屋顶。故称白屋。与朱门相对。

●从来强弱不限域,任人岂论小与大。

  明·李梦阳《竹莝行》不限域:不在地域大与小。小与大:指名气的大小。

●国家用人,但当论其贤否,不当限以出身。

  清·爱新觉罗·胤禛《上谕内阁》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清·屈大均《连鲁台》布衣:指穿布衣服的人,即平民。

●朕用人原只论才技,从不拘成例。

  清·爱新觉罗·胤禛《雍正朱批谕旨》朕(zhèn):古人自称之词,从秦始皇起,专用于皇帝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自称朕。成例:现成的惯例。

●循资格者可以得庸谨,不可以得异才;用耋老者可以守常,不可以济变。

  清·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循:依照。庸谨:谨小慎微的庸人。异才:特别优秀的人才。耋(dié):老。守常:固守常规。济变:应付变化。

●破除常格,知人善任。

  清·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卷一 常格:常规。

●办事全在用人,用人全在破格。

  清·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卷十四 用人:任用人才。破格:冲破原有的格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抖擞:振作,奋发。

●资格为用人之害。

  清·叶适《水心别集·资格》

●论其艺而不论其文,量其才而不拘资格。

  清·郑观应《考试上》 艺:技艺,才能。 文:文章。才: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