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蘑菇的做法大全集:【成功教育】2:教育就是要让人人有“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4:10:29
【成功教育】2:教育就是要让人人有“梦”

                              刘京海

●孩子的梦想是灿烂的、多变的,教师要珍惜它、爱护它、引导它,因为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
    ●教育本来就是对梦的追求,学校、教师、学生都必须有多彩的梦想。对社会、教育、家庭乃至每个个人而言,梦想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教育就得有“梦”,自古以来都是如此。送孩子上学校,家长怀揣着“梦想”,望子成龙也罢,望女成风也罢,我就不信有希望孩子成坏蛋的。孩子心里揣着“梦”进学校,他们的“梦”灿烂得很,都是“美梦”,我也不信他们的“梦想”是黑色的。教师也有“梦想”,学校也有“梦想”,他们真切地希望他们培养的孩子将来都是人才,是能大展宏图的人才。但是,现实往往向相反方向发展。上了几年学,孩子成绩不见长进,于是家长的心冷下来了,“看来这个孩子没有出息!”教师也冷下来了, “看来这个孩子成不了才!”孩子自己也冷下来了,“我不是读书的料!”这是多么可怕的情景!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让人人有“梦”,然而教育的另一方面偏偏在破坏一个又一个“梦”!常言道,哀莫大于心死。如果教育的结果造成“心死”,那么教育就必须对自身好好反省了。然而人们偏偏总爱从客观寻找原因,于是总会找到许多原因来证明自己没有错。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也就总是这样被人们忽视,被人们原谅,在人们眼皮底下悄悄溜走。孩子是有“梦想”的权利的,谁也没有理由阻止孩子的“梦想”。那么 “梦想”到底是什么?真是做梦,做白日梦?当然不是。那么“梦想”到底现实不现实?有许多人会认为“梦想”是不现实的,因为“梦想”离现实的距离太远太远。而我却要说“梦想”是现实的,因为有许多人从小的“梦想”终究是实现了;因为有许多人小时候的“梦想”最终是以另一种形式实现了;而且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有“梦想”的人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业,没有“梦想”的人则很难成事。如果说因为仅仅是“梦”而目前不是现实,就否定“梦”的现实性,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根本精神。教师应当激发孩子为实现理想而努力陶行知先生写过一首打油诗《糊涂先生》,说的是当学生成了瓦特、爱因斯坦,来看老师,老师说,原来你就是瓦特,你就是爱因斯坦?陶行知先生认为,这样的老师就是糊涂先生。聪明的老师是当他们教学生的时候,就发现他们当中有瓦特,有爱因斯坦。用陶老先生的标准去衡量教师,我们不得不非常悲痛地告诉大家,这样的糊涂先生真是太多太多了。孩子想成为瓦特、爱因斯坦,你帮助、激发孩子为实现理想而努力,这当然是教师的职责。怕就怕在糊涂先生不理会学生这样那样的梦想,而且看不到孩子有成为瓦特、爱因斯坦的潜质,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摧毁这些美好的梦想,这样的教育当然只能导致失败。我们说聪明的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就发现其中有瓦特、爱因斯坦,这当然首先是从广义上说的。哪一个人才没有经历过学生时代呢?我所要强调的是,哪怕在狭义上,哪怕对具体的个案,也应该发现学生中有瓦特、爱因斯坦。因为想成为瓦特、爱因斯坦,才有可能成功;因为想把孩子培养成瓦特、爱因斯坦,才能培养成功。孩子的梦想是灿烂的、多变的,教师要珍惜它、爱护它、引导它,因为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拿破仑想成为元帅,他当上了;周恩来从小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一生的努力也实现了。梦想会变,可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不会变。所以鲁迅本来想成为医生,后来终成一代思想家、文学家;沈从文是个大作家,后来又成了研究我国古代服饰的权威。我到北京开会,遇到了全国劳动模范徐虎。我问他:“徐师傅,你在幼儿园时的梦想是什么?”他说:“当解放军。”他讲了很多符合当时那个年代特征的梦想。于是我问他:“你在幼儿园时有没有想过长大后当房屋修理工?”他摇摇头说:“绝对没有。”我说:“徐师傅,我佩服你,你是个真人。你小时候的梦想一个都没有实现,但是你继续有梦想,因此,你在修理工的岗位上,成了全国劳动模范。如果你没有梦想,你不追求,你怎么可能成为劳动模范?”徐虎的经历告诉我们: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拥有梦想是多么地重要,即使是梦想不能实现,我们也会收获到不断付出、不断努力的成果。我常常说,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梦想成真”。反对的人很少。但是我知道,在这样无声的肯定后面有着什么。我们知道孩子的梦想是要呵护的。但是怎么呵护呢?梦想的实现是要付出努力的,甚至是艰巨的努力,而教育也必须付出努力,甚至是艰巨的努力。梦想是美好的,但是总是抽象的、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可以让人为可望而不可及感到沮丧,也可以增强梦想的魅力,让人不懈地追求。作为教育,就必须让梦想的不确定魅力永存,就必须让不确定的东西能够具体,能够在教师与学生的努力下部分地成为现实,从而激发学生坚持不懈地追求,哪怕成功了,梦想实现了,也要有新的梦想,一生追求。就像走路,你想到远处去,你总得一步一步走。眼前的大坎孩子跨不过。就先跨小坎;孩子力量不够,就撑他一把……以后孩子自己可以跨大坎,自己可以激励自己,这样何愁梦想不会实现?教育本来就是对梦的追求小孩子越小就越有梦想,有梦想的人一定是自信的。他会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即使失败了,仍然坚持,在不断的追求中,他长大了。比尔•盖茨的成功来源于中学时的梦想,想得到,才有做得到的可能;想不到,肯定做不到。前苏联有个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多人走向坟墓时,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才华。确实,有梦想的人要走向坟墓,没有梦想的人也要走向坟墓。但是有梦想的人走向坟墓一定比没有梦想的人要来得幸福、快乐得多。因为他有追求,有憧憬,他知道自己的才华,他成功了。即使追求没有获得结果意义上的成功,才华也许因种种原因没有真正体现,但他也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自信,他不懈地追求,他拥有梦想。我也常常说,教育就要让学生“弄假成真”。对这个说法持异议的人不少。有的人甚至直接说,教育难道是“异假”吗?从逻辑上说,这是偷换概念。我历来反对弄虚作假,我甚至这样大声疾呼,如今社会上的确存在着许多弄假、造假的事,但是教育是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的。你今天有胆量这样做,明天终究会得到报应!客观地说,孩子的梦想是漂移不定的,而且绝大多数孩子的梦想到最后都是不能实现的。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随着孩子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他才会发现自己的许多梦想是不能实现或者很难实现的。这个时候他会重新选择新的比较切实的梦想,继续追求。然而,小时候的梦想哪怕不切实际也是极其珍贵的。有一次,我在开封电视台家庭教育讲座中问家长和教师,有人说教育就是把傻的孩子教聪明,这句话对吗?他们都说对。我说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傻是先天的,是不可能改变的。如果说能把傻的人教聪明,我说他肯定不是人,要么是神,要么是鬼。教育不能把先天的遗传的傻变为现实的聪明,教育不能把没有的东西变成有。问题在于,我们看到学生在现实中的“不聪明”,往往误以为是学生的 “笨”,并且觉得这就是“实事求是”。其实,看不到学生潜在的聪明是违背教育中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的。如果这样长此以往,那么真的会“弄假成真”:本来明明有潜在的聪明,却被称为“笨”,这是多么可悲!我们必须反其道而行之。你说这个孩子“笨”,而且有许多似乎确凿的证据证明他是“笨”的,而我只不过是从道理上认为孩子一定有着潜在的聪明,我只是暂时没有事实依据证明他是聪明的。不过我相信孩子是聪明的,而且我要让孩子自己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发现学生的潜质,一有进步就表扬、肯定,并且让这些伴随在他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渐渐地证据就有了,事实能证明他不笨,证明他聪明。如果进一步让学生能够坦然地说出自己的梦想,先小一点,并且创造条件让孩子成功,那么孩子的自信就能逐步确定,而他的梦想也会变得大胆。一个月、一个学期过去了,孩子就会变;一年、两年过去了,孩子就会大变;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成为人人都夸“很聪明”的孩子。这样“弄假成真”的例子在我们学校难道还少吗?我们教育太需要这样的“弄假成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凡是成功的教育不都是这样的 “弄假成真”的例子吗?教育本来就是对梦的追求,学校、教师、学生都必须有多彩的梦想。对社会、教育、家庭乃至每个个人而言,梦想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我冀盼人人有瑰丽的梦,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作者系上海市闸北八中校长,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上海教育》 2009年06A 2009年6月1日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