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模型关节松补土:盐铁论(15)未通第十五 - 点滴 - 畅享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9:43:52
盐铁论(15)未通第十五

未通第十五

第十五:关于赋税

御史曰:“内郡人众,水泉荐草,不能相赡,地势温湿,不宜牛马;民跖(zhí)耒而耕,负檐(yán)而行,劳罢而寡功。是以百姓贫苦,而衣食不足,老弱负辂(lù)于路,而列卿大夫,或乘牛车。孝武皇帝平百越以为园圃,却羌、胡以为苑囿(yòu),是以珍怪异物,充于后宫,騊(táo)駼(tú)駃(jué)騠(tí),实于外厩,匹夫莫不乘坚良,而民间厌橘柚。由此观之:边郡之利亦饶矣!而曰‘何福之有?’未通于计也。”

政府官员:内地人多,水源牧草不能满足需要;气候温暖潮湿,不适宜饲养牛马。百姓脚踏木犁耕种,肩挑担子走路,事倍功半。所以百姓贫苦,衣食不足;老人小孩路上拉车,公卿大夫有的还乘坐牛车。孝武皇帝平定闽广做菜园,扫平西北当动物园。所以珍奇物品,充实于后宫,各种名马,饲养于外厩;一般人乘上了好车和良马,民间吃够了橘子和柚子。这样来看,边郡也是可以带来利益的。而你们却说带来了什么幸福?真是不懂策略呀!

文学曰:“禹平水土,定九州,四方各以土地所生贡献,足以充宫室,供人主之欲,膏壤万里,山川之利,足以富百姓,不待蛮、貊(mò)之地,远方之物而用足。闻往者未伐胡、越之时,繇赋省而民富足,温衣饱食,藏新食陈,布帛充用,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当此之时,却走马以粪。其后,师旅数发,戎马不足,牸(zì)牝(pìn)入阵,故驹犊生于战地。六畜不育于家,五谷不殖于野,民不足于糟糠,何橘柚之所厌?传曰:‘大军之后,累世不复。’方今郡国,田野有陇而不垦,城郭有宇而不实,边郡何饶之有乎?”

人大代表:自从大禹治水,平定九州,四面八方拿土特产进贡,足以装满宫室,满足国君;肥沃的万里土壤,丰富的山川资源,足以使百姓富足;不需要边荒的土地、远方的出产,物品都已充足。从前没有和胡人、越人打仗,赋税很轻,百姓富足;吃得饱,穿得暖,藏新粮,吃旧谷;布匹丝绸够穿,牛马成群够用;农夫耕田用马,百姓出行乘车;战马都用于耕地积肥。之后,战争频发,军马不足,母牛母马也上了阵,马驹牛犊都生在战场;家里没有饲养六畜,田里没有种植五谷;老百姓连糟糠都吃不饱,哪里还谈得上吃够了橘子和柚子?书上说:大战之后,几代也不能恢复元气。今天内地有田却没有人耕,城市有房却没有人住,边郡带来了什么利益呢?

御史曰:“古者,制田百步为亩,民井田而耕,什而籍一。义先公而后己,民臣之职也。先帝哀怜百姓之愁苦,衣食不足,制田二百四十步而一亩,率三十而税一。堕民不务田作,饥寒及己,固其理也。其不耕而欲播,不种而欲获,盐、铁又何过乎?”

政府官员:古时土改,规定百步为一亩,按照井田制耕作,交税逢十抽一;先公后私,臣民之责;武帝为改善民生,规定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交税三十分之一。懒人不耕作,挨饿受冻,理所当然,哪能不劳而获?这怎么算盐铁官营的过错?

文学曰:“什一而籍,民之力也。丰耗美恶,与民共之。民勤,己不独衍;民衍,己不独勤。故曰:‘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田虽三十,而以顷亩出税,乐岁粒米狼戾而寡取之,凶年饥馑而必求足。加之以口赋更繇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筑城者先厚其基而后求其高,畜民者先厚其业而后求其赡。论语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乎?’”

人大代表:征税十分之一,是按收成多少。丰年有福同享,歉年有难同当。百姓穷,君主不独富;百姓富,君主不独穷。所以说:征税十分之一,是天下最公正的。现在征税三十分之一,是按田亩多少。丰年农民富足,按三十取一;凶年农民饥馑,还是按三十取一。加上人头税,服徭役,大约一个人耕作,得交一半的收成。有的农民交出全部粮食还不够,只好借贷凑数。所以百姓努力耕作,还是免不了挨饿受冻。筑城墙的先要打好基础,然后再考虑高度;统治百姓的先要使百姓富足,然后再考虑征税。《论语》说:百姓富足了,君主怎么会不富足?

御史曰:“古者,诸侯争强,战国并起,甲兵不休,民旷于田畴,什一而籍,不违其职。今赖陛下神灵,甲兵不动久矣,然则民不齐出于南亩,以口率被垦田而不足,空仓廪而赈贫乏,侵益日甚,是以愈惰而仰利县官也。为斯君者亦病矣,反以身劳民;民犹背恩弃义而远流亡,避匿上公之事。民相仿效田地日芜,租赋不入,抵扞(hàn)县官。君虽欲足,谁与之足乎?”

政府官员:春秋时诸侯争强,战国时刀兵四起,百姓不耕,田亩荒芜,但十一而税,照常进行。如今皇上圣明,多年不动刀枪,然而百姓并没有全力耕作,人口总数还不及垦田总数。国家开仓赈济,亏损越来越严重,百姓越来越懒惰,完全依赖政府。做为这种百姓的君主,真是很辛苦,还要为民操劳;而百姓却忘恩负义,到处流窜,逃避赋税徭役。百姓互相仿效,田地日益荒芜,不交租税,抗拒朝廷。君主想使百姓富足,但谁来使君主富足?

文学曰:“树木数徙则萎,虫兽徙居则坏。故‘代马依北风,飞鸟翔故巢’,莫不哀其生。由此观之,民非利避上公之事而乐流亡也。往者,军阵数起,用度不足,以訾(zī)征赋,常取给见民,田家又被其劳,故不齐出于南亩也。大抵逋(bū)流,皆在大家,吏正畏惮,不敢笃责,刻急细民,细民不堪,流亡远去;中家为之绝出,后亡者为先亡者服事;录民数创于恶吏,故相仿效,去尤甚而就少愈者多。传曰:“政宽者民死之,政急者父子离。’是以田地日荒,城郭空虚。夫牧民之道,除其所疾,适其所安,安而不扰,使而不劳,是以百姓劝业而乐公赋。若此,则君无赈于民,民无利于上,上下相让而颂声作。故取而民不厌,役而民不苦。灵台之诗,非或使之,民自为之。若斯,则君何不足之有乎?”

人大代表:树木多次移植就会枯萎,禽兽多次迁居就会受害。所以,代国的马依恋故乡,远飞的鸟思念故巢,没有不留恋故乡的,百姓是不会为逃避赋税徭役而四处流浪的。前些时,军事频繁,费用不够,于是根据财产征税,对象是现存者;农民还要服劳役,所以没有都去耕地;大概抗税的都是豪强大家,税吏欺软怕硬,不敢向豪强下手,于是更加苛刻地催逼百姓;百姓实在受不了,就逃亡远去;中等人家继续承担着这些赋税,后逃亡的要为先逃亡的承担税负;安分守己的百姓受到贪官污吏的压迫,于是群起而效尤,逃亡的人越来越多,留在故乡的人越来越少。传记说:政宽,百姓出死力,政苛,父子也别离。因此田地一天天荒芜,城镇一天天空虚。治理百姓,应消除他们的痛苦,安定他们的住所。安定而不过度打扰,役使而不过度疲劳。这样,百姓就会努力耕作并乐意交税;君主就不必救济百姓,百姓也不会祈求君主;互相妥协,就会出现颂扬的歌声;征税而百姓不会厌恶,徭役而百姓不会叫苦。《灵台》说,不是谁要百姓去干的,而是百姓甘心情愿自己去干的。这样,君主还有什么不富足呢?

御史曰:“古者,十五入大学,与小役;二十冠而成人,与戎;五十以上,血脉溢刚,曰艾壮。诗曰:‘方叔元老,克壮其猷。’故商师若乌,周师若荼。今陛下哀怜百姓,宽力役之政,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所以辅耆(qí)壮而息老艾也。丁者治其田里,老者修其唐园,俭力趣时,无饥寒之患。不治其家而讼县官,亦悖矣。”

政府官员:古时候,15岁进大学,负担小徭役;20岁加冠成人,开始服兵役;50岁以上身体还很强壮,称为艾壮。《诗经》说:方叔这个元老,出谋划策都能胜任愉快。商朝的军队多是少壮派,周朝的军队多是元老派。当今皇上可怜百姓,放宽了劳役尺度,23岁服役,56岁解除,目的是为了锻炼丁壮,照顾老年。成年人耕田种地,老年人管理菜园,适当安排,不误农时,没有挨冻受饿的担心。如果还搞不好家业,反过来责备朝廷,那真是荒谬了。

文学曰:“十九年已下为殇,未成人也;二十而冠;三十而娶,可以从戎事;五十已上曰艾老,杖于家,不从力役,所以扶不足而息高年也;乡饮酒之礼,耆老异馔,所以优耆(qí)耄(mào)而明养老也。故老者非肉不饱,非帛不暖,非杖不行。今五十已上至六十,与子孙服挽输,并给繇役,非养老之意也。古有大丧者,君三年不呼其门,通其孝道,遂其哀戚之心也。君子之所重而自尽者,其惟亲之丧乎!今或僵尸,弃衰绖(dié)而从戎事,非所以子百姓,顺孝悌(tì)之心也。周公抱成王听天下,恩塞海内,泽被四表,矧(shěn)惟人面,含仁保德,靡不得其所。诗云:‘夙夜基命宥(yòu)密。’陛下富于春秋,委任大臣,公卿辅政,政教未均,故庶人议也。”

御史默不答也。

人大代表:19岁就死了,称为,是说明19岁还未成人;20岁加冠,就算成人了;30岁娶妻成家,可以服兵役;50岁以上叫艾老,在家里拄拐杖,不服劳役,这是为了照顾少年,休养老人;乡村饮酒,对于不同年纪的老年人,供奉不同的菜肴,这是为了优待老人,表明敬寿的意思。老年人没有肉吃不饱,没有丝绸穿不暖,没有拐杖行动不便。现在5060岁的老人,还和儿子、孙子一起拉车运输,承担徭役,这不是孝养老人的道理。古时家有丧事,君主让其守孝三年,这是提倡孝道,照顾悲痛之情。君子最重视最尽心的事情,就是双亲的丧事呀!现在有的人家刚刚死了人,就脱了孝服,前去从军打仗,这不是爱护百姓,顺应孝道。周武王死后,周公抱着成王听政,恩德布满天下,遍及四海。在周公的仁德下,人、事没有得不到合理安排的。《诗经》说:朝夕修德,接受天命。当今皇上年轻,委任大臣公卿们辅政,政令教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安排,所以百姓议论纷纷。

政府官员默然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