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普尔:龙年正月初一观天坛祭天大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9:13:03
 一年一度的礼乐传统大戏天坛文化周中的祭天表演1月18日开始彩排。一时间,钟磬齐鸣,在三百余名“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皇帝”行至丹陛桥,走进祈年殿院内,开始祭天乐舞。2012年天坛文化周将于正月初一拉开大幕,持续到初五。

农历初一:天坛祭天大典   

    祭天源自原始先民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畏惧及崇拜,是中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国家祭典活动,也是一项有着繁缛程序的礼仪活动。我国自公元前26世纪的三皇五帝时期至20世纪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政权清王朝倒台,祭天活动贯穿始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祭天活动由原始社会时期简单、朴素的对天行礼、膜拜,发展成为隆重的祭天大典。庚寅年春节,北京天坛公园将继续往年的传统,举办大型文化周活动。祭天大典作为其中的保留项目,将再次展现在广大市民和游客面前。

 

天坛祭天大典乐舞表演

   

    在祭天大典中,祭天乐舞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明清两朝对祭天乐舞的演练以及对乐舞生的管理相当严格,以保证大典的庄重和神圣性。明清时期在天坛设立的神乐署(明朝初年至清乾隆初年称神乐观),是皇家最高乐舞学府,迄今已伫立了近六百年。它承载着历史、建筑、艺术等诸多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是天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天坛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署内设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对祭天乐舞生进行培养和训练。鼎盛时期署内有乐舞生三千多人。明清天坛祭天大典中所演奏的祭天音乐称 “中和韶乐”(已被列入北京市市级和崇文区区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一种集礼、乐、歌、舞为一体的皇家祭祀音乐。皇家祭祀乐舞的演练也在神乐署进行。

 

神乐署署门 

 

    明朝时的皇帝普遍崇信道教,祭天乐舞生也由道士担任。乾隆七年(1742年),皇帝下诏严禁神乐观乐官习道教,不愿从业的人削籍为民,神乐观中道士尽遭驱逐。神乐观没有了道士,旋即被更名为神乐所,相应的职官即由知观改为知所,祭祀乐舞生也改而选用年少俊秀的八旗子弟充任,由朝廷派协律郎对祭天乐舞生进行培训。乾隆十九年(1754年),神乐所又改神乐署。

 

天坛祭天大典乐舞表演


《律吕正义后编》祈谷坛舞谱


    清顺治九年(1652年),钦定《服色肩舆永例》颁布天下,清朝服制正式确立。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考经据典,在历朝的基础上,制定了空前绝后、宏大完备的祭天礼仪,至清亡几无更改。兹以神乐所改神乐署后的乐舞生服饰为例,以见一斑:

 

    童子舞服饰,衣用黑绸、齐袖,绘金云气。天坛圜丘执事乐舞生,服蓝镶边青缎袍;武舞生和执旌节乐舞生,服青缎销金花袍。文舞生和执旌节乐舞生、焚香乐舞生,服青缎补袍,所有补用素绘葵花文。祈谷坛执事乐舞生,服蓝镶边青罗袍;武舞生服红缎销金花袍;文舞生、乐生、焚香乐舞生服红缎补袍。以后,乐舞生服色改为天坛用青色,执事袍服无缘。如祭日遇雨,用雨衣雨帽,花样如前制(详载《清会典》、《钦定服饰肩舆永例》、《皇朝礼器图式》等)。祭祀文舞生冬冠,骚鼠为之,顶镂花铜座,中饰方铜,镂葵花,上衔铜三角,如火珠形;袍用绸制,其色圜丘用石青色绸,祈谷用红罗,前后方襕销金葵花;带用绿绸。武舞生冠顶上衔铜三棱,如古戟形;袍用绸制,通销金葵花;余制与文舞生同。中和韶乐乐生,冠顶镂花铜座,上植明黄翎,袍用红缎,前后方襕绣黄鹂,带均用绿云缎。

 

神乐署童子舞衣


神乐署文舞生袍服

 

民国祭服

   

    清朝覆灭后,祭天活动一度被废除。1914年12月,“洪宪皇帝”袁世凯率百官举行祭天大典,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祭天。有人曾对现今祭天表演中演出者身着清装表示质疑,其实这无可厚非。虽然在《周礼》《诗经》等古代典籍中已有对祭天活动的记载,但清朝在祭服、流程上的条文规章,多过之前的历朝历代。或者可以说,清朝是我国历代王朝中祭天礼仪最复杂、最完备的时期,选择对其进行重现,可以尽可能的展现我国古代祭天活动的全貌。

 

    天坛旧闻:神乐署中益母草

 

    明清时期,尽管“坛庙禁例”中明确规定了天坛乃祭祀禁地,严禁喧哗,不许饮酒、嬉戏以及开设茶坊酒肆,禁止无关人员进坛游玩,并派专人稽查,但神乐观一带却一直是香客熙来攘往,游客云集,店铺商肆也应运而生。其中的药店专卖用天坛内生长的益母草制成的益母膏,是医治妇女病的良药。

 

    乾隆初年,皇帝下令禁止商贾在坛庙重地经商,神乐观内禁止栽花,观内各座铺面迁至天坛之外,仍不能禁止神乐观游人聚集。到了嘉庆年间,神乐署内不仅药铺林立,茶社的买卖也兴盛起来,“聚集闲杂多人,或至话古弹词,亵越尤甚”。嘉庆帝一再下令清净天坛,最后只剩几家药铺存留,游人渐少。

 

    但因神乐署严禁栽植花木,药店主人无法开地扩种药材,只就坛内原有的益母草自然生长。天坛益母草于是由原来的人工培植变为野生,后益母膏成为出口药品,行销海外。清亡后的1914年,袁世凯在天坛举行祭天大典,为了安全起见,将神乐署内的所有药店逐出天坛,在天桥、前门一带另辟新铺面,只允许每年秋季进天坛采药。失去了天时地利,天坛益母膏的销路受到影响,从此逐渐衰落。

 

    以上文字摘自学苑出版社即将出版,天坛公园管理处编著《德音雅乐——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题目为编者所加。

 

  《天坛清代全盛图》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并附图: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