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温德姆自助餐团购:【上海的高度】 之 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1:27:52

 

   --上海,一座魔幻大都市!--

先来看一则小资料:未来陆家嘴的三足鼎立 金茂大厦 建筑高度:420.5米  开工日期:1994年5月10日  竣工日期:1999年3月18日                   建筑层数:地上88层\地下3层  建筑造价:50亿人民币 环球金融中心 建筑高度:492.5米  开工日期:1997年年初\2003年2月工程复工  竣工日期:2008年8月29日                           建筑层数:地上101层\地下3层  建筑造价:83亿人民币 上海中心  建筑高度:632米  开工日期:2008年11月29日  竣工日期:预计2014年                     建筑层数:地上121层\地下5层  建筑造价:148亿人民币从421米到492米再到632米,20年的时间,上海的高度被这三栋声名赫赫的高楼一再刷新。如果,高楼也有命运,三栋不同时期建造的高楼,也许就是三个不同版本的故事。 
金茂大厦,俯瞰东方明珠陆家嘴时间倒回:2003年2月地点:金茂大厦,君悦大酒店87层,九重天酒廊(Cloud 9)——金茂大厦,曾经的上海第一高!
那一阵子很喜欢登高小息,俯瞰自己的家乡生活的城市,只要静静地坐着就好~~ 不过很遗憾一两年后,有这个“喜好”的人突然增多,仿佛一场个人秀舞台,不再喜欢了,就此别过高楼......)

 

  

拍摄的那个周末天雾霭沉重,印象中上海的天空总是这般阴沉居多:

 

    金茂大厦,见证浦东开发  电梯以每秒9.1米的速度从地下一层向上飞升,这让耳膜敏锐地感觉到些许因骤然高压带来的胀痛。45秒之后,人已抵达88层的观光厅,从这里往外可以360度俯瞰整个浦西浦东,外滩、虹口足球场、杨浦大桥、汇丰大厦等尽收眼底。玻璃幕墙上印着“前方,中山公园:12公里;巴黎:9250公里”的字样,含蓄地提醒游客们:世界并不遥远,它就在你的脚下。      观光游览只是金茂大厦盈利模式中的一个小项目。午饭时分,地下餐厅里挤满了排队等候的公司白领,一楼大厅里的铭牌可以找到他们所属企业的名字——高档写字楼的出租是大厦重要的收入来源,金茂大厦第3到50层为可容纳1万多人同时办公、宽敞明亮的无柱空间。据媒体今年4月报道,“金茂大厦写字楼的租金水平大约在1.8-2美元/平方米/天”,在环球金融中心正式运营之前,金茂大厦“一直在领涨上海高档写字楼市场”。      富丽堂皇的五星级金茂君悦大酒店包揽了这栋高楼的第53到87层,从第56层至塔顶层的核心,形成一个直径27米、净空高达142米的“空中中庭”,大小不等、风格各异的555间客房和各式中西餐厅环绕四周。这些房间的标价最低标准一天的价格是3500元,最贵的江景套房则高达数万元。   1999年8月28日金茂大厦全面营业,次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这样的笔墨报道:世纪之交,浦江之滨,拔地而起的中华第一高楼——金茂大厦,昨晚随着8888只气球的跃然腾空,全面正式开业。可以说,金茂大厦见证了浦东从开发早期的冷落到今天的巨大变化。  价格不菲的下午茶(有人均最低消费额):多棱形状的金茂:   九重天酒廊内景,空间有些窄小:    有趣的西点,可以燃烧的外衣,有着貌似“冰火两重天”的美丽名字:实际就是酒味奶油蛋糕,蛮好吃滴:     等到了日落时分,可惜云层太厚...... 西斜的柔软夕阳,照耀繁忙的江面:  不久,橙色的夕阳光晕,将大都市对岸变成了魔幻的影像:   华灯初上时,呵呵,手持瞎拍,感觉倒是更梦幻咯:    




环球金融中心,眺望金茂大厦&东方明珠时间:2011年7月地点:环球金融中心,柏悦酒店87层,大堂吧(The bar)——环球中心,目前上海第一高!
时隔若干年,呵呵,突然冒出再上高楼的想法来,不过这一次的周末,却遇上了大阵雨......从地铁出口走出来,这个方向的仰视:   豪雨中的高楼塔尖:环球中心电梯间的小人儿雕像,绝大部分游客都会为之侧目,并咔嚓下来:  环球金融中心,命途多舛的新高度。    乘坐电梯从环球金融中心“登天”的过程是另一种体验:这套电梯系统与大楼分开设置,游客需要从地下一层开始等候。日本多媒体艺术家岩井俊雄的声光装置“向天空奔去”专为这一主题创作,太阳、月亮、星星以及吉祥物“小天天”随音乐不停变换。电梯内部同样有光影渐变和音律跳动,66秒之后即到达95层。往下的94层是一个750平方米的大厅,将来用作汽车展示和多功能会展;上至97层则是倒梯形风洞的下端,可以打开天窗呼吸空气;风洞上端的100层显示高度为474米,55米长的通廊由银色镜面构成,设有3条透明玻璃地板,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面上细小的汽车和行人,让恐高者不禁有些目眩。   高度的优势无疑是明显的。从观光厅的玻璃窗户往外望去,俯瞰黄浦江两岸的视野更加广阔。东方明珠塔似乎触手可及,金茂大厦的顶端也在视线下方。环球金融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仅观光旅游这一块,平时的客流量在每天5000人左右,周末则为8000人左右。其票价则分为三档:94层观光价100元;94层和97层2层观光价为110元;94层、97层和100层3层观光价为150元。    其他的盈利模式还包括办公租赁、会务场地租赁、酒店、商业等,其中,写字楼还在预租期的时候就以平均每天每平方米20元人民币的昂贵租金突破了此前由金茂保持的上海办公楼出租的高价纪录。而根据环球金融中心提供的数据,至10月末,大厦的签约入驻率已经达到50%。客户群以跨国企业为主,除了日企、欧美企业以外,也有新唐都等国内一流企业。《上海房地产时报》的报道称,森大厦株式会社对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回报周期预计是12年。  登高远眺:     更加繁忙的江面:   拖船还是占大流,而俏丽的小白游艇,明显渐多了: 婷婷玉立的金茂,还它背后更矮些的东方明珠: 金茂多变的塔尖很漂亮:看,未来的上海中心,已经在建!(左下角那个工地)        与率先矗立在陆家嘴的金茂大厦相比,以日本的森大厦株式会社为中心、联合日美等40多家企业投资兴建的环球金融中心可谓一波三折、命途多舛:早在1994年,日本森大厦株式会社社长森稔就拍板这一项目,并在次年12月拿到了该地块的使用权。一意要将它建成“世界第一高楼”的森稔,投资预算超过750亿日元,高度设计为460米。   1997年,刚刚开始建设地基的环球金融中心遭遇亚洲金融风暴,工程不得不叫停。这一停就是6年。在此期间,美国于2001年遭遇“9·11”恐怖袭击,中国在2003年暴发SARS,投资者的信心不断被削弱,其他投资商纷纷撤资,森大厦的投资比率由30%飙升至80%。直到2003年环球金融中心复工,“世界第一高楼”计划才重新启动。但此时,460米已经无法荣膺“第一”的称号了:2003年10月17日落成的台北101大厦高达508米,其主体高度也有480米。环球金融中心于是将设计高度从460米提高到492米,总投资也超过千亿日元。即便如此,环球金融中心目前也只能以“最高使用楼层高度”和“最高楼顶高度”两项占据全球第一。  经济上的挫折远不是环球金融中心的所有麻烦:2005年,因为原设计方案中大厦造型被比喻为军刀、顶端留有的圆洞被指为太阳旗,互联网上出现反对意见并引发争议。最终的修改方案是:圆形风洞被改为倒梯形,不过因此成就了世界上最高的观光厅。总设计师威廉·佩德森尽管很遗憾最初的设计被“曲解”了,不过他也表示更喜欢现在的倒梯形孔,因为“它看起来更加有力量,并与整栋建筑的造型联系更加紧密”。有趣的是,新的造型被市民们戏称为“起子”,而在观光厅的纪念品专柜里,确有大厦造型的开瓶器在出售,只是因为比例关系,它们的个头显得有些细长。  不管怎么样,14年之后,目前暂居国内楼宇高度第一的环球金融中心从设想变成了现实,并被美国芝加哥“高层建筑和城市住宅委员会”评为“2008年竣工的最佳高层建筑”。中心对自己的定位是“世界金融磁场”,期望利用其强大的磁引力,吸引全球的信息和人士,创造潮流、产生影响,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新金融中心和文化传媒中心的象征。 这里的下午茶可以很简单,除了服务费再没有其他约束: 呵呵,到此一游照再来一张:内景,空间很宽松,如不望窗口下方,可以认为如履平地:  上海酒吧里的人,有一大半可以归属为这两类:各色洋人、&钓凯子的黄皮肤年轻女人:  阵雨在两小时后停止,这种天气自然不会有灿烂日落,呵呵,但也有好处,就是能让气温从36°降至33°......离开时,路过大堂的Living Room:  因为角度的关系,这儿的风景更具可观性:   So,又多拍几张: 感觉很标致的一张: 可以看到陆家嘴绿地了:    但上海中心的工地却拍不到了:往东昌路码头方向离开,回头看到这样一幅黑白天空: 大哥二哥“欲与天空试比高”: 
  
上海中心工地一瞥,未来的"上海No.1"时间:2011年07月地点:上海中心,工地——上海中心,未来的上海第一高楼!路过上海中心的工地,可以想见未来的天空,又将增加一只冲天剑!     上海中心,逆势而上的超越者      2008年11月29日,浦东地区规划的第三座摩天大楼——“上海中心”大厦主楼桩基正式开工,这也意味着上海从此开启了一个新高度时代。这座由上海本土企业投资和建设的超高层大厦,主体建筑结构高度580米,总高度632米,共121层,预计2012年结构封顶且部分运营,2014年竣工交付使用。3个月前,一路之隔的环球金融中心刚刚开业,站在492米的高度,它将亲眼目睹自己的纪录大约在6年后被后来者终结。  按照设计方案,上海中心大厦横截面类似一个三角形,以顺时针方向螺旋式上升并一直延伸到顶端,宛若龙形,在顶端是一个开放式顶棚。它的内部由9个圆柱形建筑叠加形成9个垂直空间。地上5层及裙房为第一个垂直空间,主要是零售和会议中心,第二至第六个垂直空间为办公区域,第七个垂直空间为酒店,第八个垂直空间为酒店及精品办公区域,最上部的一个垂直空间为观光平台和文化活动空间。  未来“上海中心”功能定位于国际标准的24小时甲级办公楼。此外,该楼还将拥有超五星级酒店和配套设施、主题精品商业、观光和文化休闲娱乐、特色会议设施等多项功能。“上海中心”不仅仅是一个高度的象征,更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建筑的内涵,整个大厦的建设将贯彻“绿色”的主旨。开工典礼上低噪音的打桩机则是一个例证。   在全球经济陷入危机的关口,“上海中心”的上马颇有些逆势而上的意味。但也有人认为,恰恰相反,项目的开工对提升信心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乐观地看,到2014年上海中心项目全部建成后,市场应该已走向繁荣,届时“上海中心”的租金会比现在最贵的租金还高。 

 

“上海中心”巨大的铭牌,悬挂在正在成型的楼体上: 

这片空间不宽裕的工地,将诞生上海未来的No.1,而它却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从外在来看,完全可以说是国际管理水平的工地了:   到此一游照。建成之后,一定再来拍过!耶~~       一座城市与三幢摩天大楼
陆家嘴地区的街头地图:  那三座冲天大高楼已然在列:   上海要建摩天大楼群的决心由来已久。上海市政府在制定于1993年的《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方案》中就在陆家嘴黄金地带预留出3块空地,准备建设3座摩天大楼。  金茂大厦是第一座顺利启动建设的。1992年12月17日,金茂大厦被批准立项。这个日子距离1990年9月10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召开发布会实质性启动浦东开发不过两年多一点的时间。  几乎在金茂大厦开建的同时,日本森大厦株式会社就提出在金茂东侧的空地上建设世界第一高楼环球金融中心,后经过审批立项。当地媒体在环球金融中心开工之时的报道称,这个建筑巨无霸建成后,不仅将成为上海甚至是中国的象征,而且也标志着浦东进入新一轮的开发期。“它的重新启动将是浦东新的起点、新的希望。”  而15年之后开工的上海中心,则是那规划中的第3栋超高层标志性建筑。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和浦东开发开放18年,此时开工建设上海中心,“是因为上海已在资金筹措、科研施工及管理等方面,具备了造这样一幢高楼的能力和条件。” 三张未来“三足鼎立”的模拟效果图:

 附录:争议不绝的摩天大楼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对于摩天大楼的憧憬和担忧,从来都是爱恨交织。由于其体型巨大、功能复杂、地位特殊,往往成为一个区域的地标式建筑,被视作科技的集中体现、地区经济乃至综合国力的象征。但与此同时,高额的造价、庞大的运营费用、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都很现实地摆在了世人面前。甚至连擦玻璃这样简单的活计,放在摩天大楼上也成了一个难题。一个侧面可以佐证的事实是,在记者的采访求证过程当中,高楼的造价、运营成本以及盈利状况都成了讳莫如深的话题。  “从技术层面上讲,假如不计成本,造1000米的高楼都没有问题。”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一位建筑师告诉记者。但一个城市的形象不应完全靠高楼来展示,这样其符号意义就大于实际意义了。他分析认为,追逐高度的心理成因比较复杂,不排除表现财富、技术的因素。  建筑业界内部对摩天大楼的建造也长期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其中不乏院士级别的专家。支持一方认为发展超高层建筑是大势所趋,能够有效减少地面建筑的密度,带动了整个建筑业的发展,以及材料工艺、信息技术、设备制造工艺等其他行业的大发展;反对者则认为超高层建筑在结构安全、造价、消防、交通、生态卫生、小气候环境、心理感受、能源消耗、运行费用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不是财富和现代化的象征,反而是一个包袱。中立的观点则是:应根据不同城市、不同地域、不同情况,慎重考虑摩天大楼的问题,政府不要片面地追求标志性建筑,不要受某些开发商所左右,盲目建设超高层建筑。  经济学专家则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解读摩天大楼现象:1999年,时任德意志银行证券香港分析师的安德鲁·劳伦斯总结出一个“摩天大楼指数”,即世界最高大楼的兴建通常都是经济衰退到来的前兆,大厦建成,经济衰退。劳伦斯把这个发现称为“百年病态关联”,后来人们将其命名为“劳伦斯魔咒”。诡异的是,在过去的100年里,这一魔咒频频显灵。环球金融中心的竣工与当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似乎再次印证了这一观点。  “从历史时间上来看,好像有这么个巧合,原因是盖大楼肯定都是财力物力最雄厚的时候,经过一段过渡期后,正好处于下滑的曲线。假如从整体和长线来看,这个规律未必必然吻合。”一位摩天大楼的高层人士这样理解。对于危机中的市场需求,他仍抱以乐观态度。  而对于“上海中心”这座建设中的摩天大楼,经济形势的剧变是挑战,也被认为是机遇。这座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上海信心意义的摩天大楼被寄予了“等到5年后'上海中心’建成之时,有望迎接新一轮的经济复苏”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