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娜艾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口诀(解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9:42:34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口诀(解义)

(2011-01-29 09:31:45)转载 标签:

般若

波罗密多

心经

解义

一念行者

杂谈

分类: 《问与答》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棰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三藐三菩提。故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娑诃。

 

心经者,经心也,三藏十二部之心脘,诸佛之所归。总言说心之本来,本来之心。经文言简,其意海含。因其高度浓缩,古来爱读其文者众,正明其义者寡,从上以来,解经无数,见佛骨者多,入心髓者少。应念所邀,还心之请,我也多舌,为佛添音。

 

“观”字者,又见也。又见者,见见也。能见见者,名观;不见见者,盲观。凡夫之人举目能望,名之为观,其观为盲观也。何以故?只见物,不见见也。不见见者,名凡夫观;见见者,名佛菩萨观。能见见者,觉也。故首言“观”字,点明为“觉”。观者,本佛也;本佛,名观。见之见者,法身佛;所见见者报身佛,见中现者,化身佛。经首“观”字,世尊名也。

 

本观觉明,本自独存,故名自在。独存者,离一切相,生一切法。能自在者,曰菩萨;菩萨者,名自在,故有语“自在菩萨”。但能自在,皆名菩萨;不自在者,自称菩萨无益。

 

行深者,内观也。但能内观,名之行深。若能观观,已是深行。凡夫观天观地、观人观物,观一切色相,名为凡夫行深;圣者观心观念,观受观觉,观行观识,名为菩萨行深;若能观观,在观而观,观照一切,名为佛观,曰佛之深行。善知识,但能真行深,即名同佛。

 

般若波罗蜜多者,自性所在也,本来之生地,万法之源处。但能到此处,皆斯为菩萨。

 

时者,一切时处,任何时候。若能知本心,但想入佛地,不论何所时,一念在佛国。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者本空,不假照见。照见空,不照见亦空。只是照见者知空,不照见者不知空。五蕴者,心之储也,地之气天之云,幻化也。人之者图有其名,寻人不见,惟见五蕴。五蕴集合流转,乃曰“人”也。大菩萨幻灭归真时,环视天地,不见人,但见五蕴阴云和合变化;五蕴之在,彰显觉相如空。

 

度一切苦厄。苦者,本幻也,五蕴所成。有想不随,生受难除,行阴狂转,名曰为苦。若无别想,受生即灭,行阴不乱,实则无苦。故苦为五蕴所集,若能知离空性五蕴,自然一切苦不生,销一切幻,出一切苦,名说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者,听法之人也。但能听懂如是法,皆名舍利子。懂法则舍法,舍法则入空,入空则还本,还本名同佛。故能舍利子,均名皆同佛。舍我利人者,菩萨之道行。一切舍利子,皆名是菩萨;一切菩萨名,皆为舍利子。但能舍利子,名得心经髓。舍利子,心经所泌也,如蚌之生珠,故说舍利子,实为真佛珠,乃佛真遗骨。舍利子,心经之用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行于山川大地,穿于花草树木,流浪于山水,行隐于闹市,皆一化身佛行走在不动国矣。身名为色,法身曰空,色身于法身中行住坐卧,停动换移,住或不住,实是十方虚空飘一微尘,又如大海浮一沤泡,色之于空,空之于色,何分之有?如梦如幻,非假非真,实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矣。真实体验,似假非假,如真不真。

 

又者,色从何来?色不自色,因心有色;空者何空?因心有空。一切法相,因心而成。而色与空,还名为心。真心本空;妄心不空,因妄成有,妄本非实,情同虚花,故也名空。于之妄心,空色不二,即色即空,即空即色,不可说矣。凡有言说,都落虚妄。七大五蕴,受想行识,情况相同。

 

空中有色,色中有空,觉空之时空是色,觉色之时色是空。空与色者,同尘同源。色空同源,其根名心。心动之时空成色,心不动之时色成空。空与色者,因妄成立,情同捏目,捏之虚空中有狂花,不捏无花可成。有花之时名色,无花之时曰空。善知识行走在世间,目见山河大地,耳闻百鸟虫鸣,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念,皆同捏目生花,无二无别。妙心本明本知,于一念知明,于一念明知,随妄生成,如狂花因捏目成,随坠虚妄世界。

 

知明曰识,明知曰智。智是无明本,识是幻花始。知见立知曰色,知见不立知曰空。积色成知,还色见明。色空与明知,皆源心动。见色见空,是心妄动;曰知曰明,都无实性。善知识,本心本空,见空不空;本心本色,捉色非色。是故本心,即色即空,非色非空,不言可说也。真实本心,实超言说。

 

善知识,念相曰色,觉相称空,觉觉时觉似念,觉念时念似觉,觉与念同是虚妄。可觉之觉与可念之念,究其真实,同一幻化。色是化身佛,觉是法身佛,与如来面前,都是梦中所见。梦中见色,梦中说空,空与色,有何分别?实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斯为此语义。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相者,本如是也。诸法之源,诸法之本,本似虚空,故本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实情。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一切“有”为妄心有,一切无是本心实。此句言本心之本来。此心如镜,不含五蕴,不有六根,不收摄六尘,无见、无辨,不是无明、不是不无明,不会老化、没有死的概念、也没有不死的概念;此心没有苦、苦的因、灭苦以及修道这回事儿;不收藏智慧,无一法可得。此心是大圆镜,是清净觉相,是诸等生命之本来,是佛,是无极境界,是父母未生之时,亦是我死之后,以及我生不生、死不死,于一切时处本来的样子。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棰依般若波罗蜜多,心无挂碍。明见生命本来的状态,了悟到没有什么可得到的、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大菩萨依据这个自性的洞见,心便没有一丝挂碍了。本心本来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挂住,它像光一样,什么也不能把它拉住。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世人恐怖,皆因心有所挂碍,倘若心没有什么挂碍、担心,就不会有任何恐惧。如果不被生挂住或碍住,就不会害怕死;如果不被事物挂住或碍住,就不会害怕失;如果不被时空、幻象所挂住或碍住,就不会害怕逝。总观世间,世人所怕,皆因患得患失,若无得失之患,自然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一切真觉之人,一切住在真心本来状态上的人,皆是“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真实不假。他们不多事、不生事、不惧事,他们热爱一切事与物,爱尽世上的所有,毫无剩余。他们不再生起烦恼,不再颠倒内外真实虚假,他们始终在真相上——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三藐三菩提。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都依据这份自性的洞见,还复本心,回归到正觉中了。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咒者舟也,舟者船也,船者筏也,筏者法也。故咒即法。以符为筏,名曰咒法。大神者,识也;大明者,觉者;无上者,空也;无等等者,空之性也。了悟这份自性的洞见,可以把你带到真识中来,带到大明觉中来,带到空性中来,带到生命本来的样子中来!它能去除生命中的一切烦恼,销除一切带来烦恼的幻象,真实而没有谎言。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本经是诸佛的舌头,是佛心之心,在结尾,它告诉和号召人们说:去揭开实相,去揭开实相,用智慧去揭开它,智慧的修道人快揭开它——认识它,那妙明真心和娑婆的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