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青少年:柯达衰败启示录:现在一打盹就被遗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8:43:01

柯达衰败启示录:现在一打盹就被遗忘

  娱乐圈无论多大的腕只要一段时间不亮相,就被人们所遗忘,搞得这些大腕们时不时制造一些绯闻引起人们关注,过气明星自杀新闻则不绝于耳,这是娱乐圈残酷的生存法则。如今,科技行业如同娱乐圈,领军企业也同样在经历优胜劣汰严酷的生存法则,企业从理论上通过不断的战略修订可以保持长久经营,但是实际情况则是各领风骚三五年。如今消费者的喜新厌旧最终彻底抛弃了柯达——这家有131年历史、带给人们无数感动瞬间的昔日胶片市场王者。

  已经申请破产保护的柯达,就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一样永远封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但是已经经营百年的柯达从巅峰到衰落并不完全是必然的,有很多人为的失误和偶然因素,有很多经验教训供科技产业学习和总结。

  保守的基因

  如今的科技界谁保守谁就会被淘汰,无情的市场吞噬了北电、摩托罗拉、诺基亚以及现在RIM。柯达可算是科技产业的保守代表。

  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发明者是柯达的工程师,1975年当柯达的工程师史蒂夫·萨森(Steve Sasson)向公司管理层展示烤面包片机大小的数码相机原型机时,公司管理层告诉他“这个很漂亮,但不要让任何人知道”。此时的柯达胶片业务在赚大钱,管理层躺在荣誉上睡大觉,竞争对手日本富士胶片需要带着望远镜才能望其项背。

  可是五年后,被柯达瞧不起的、立足低端市场的日本富士胶片大胆预见未来数码时代的崛起,并且制定了三管齐下的战略:尽可能多地从胶片业务抽离资金,为数码时代的转型做好准备,并开发新的业务。富士通过赞助奥运会的形式进入了美国本土市场,使得柯达美国帝国出现了一道裂痕。

  夸张一点说,1975年柯达管理层的态度也注定了未来柯达的衰败,这种保守的基因柯达一直在继承甚至发扬光大,当数码相机已经成为明显的趋势时,柯达还是没有第一时间开展数码相机业务。

  数据显示,柯达的收入和利润分别在1996和1999年达到巅峰,分别为160亿和25亿美元。随后数码相机的普及,对柯达业务形成了冲击,外界对柯达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但是柯达仍然愿意躺在胶片业务上睡大觉,直到2003年柯达才明确提出发展数码相机业务,试图转型成为一家数码相机厂商。

  当2003年柯达大规模推出自己的数码相机后,此时的消费者以购买索尼、佳能、富士在内的日系数码相机为荣,日系品牌整体崛起以及时尚的外观设计,使得柯达数码相机根本没有竞争力。柯达为时已晚。

  说一下柯达的竞争对手富士的近况,尽管说富士不能说是数码相机的顶级厂商,但是它提早转型,形成了数码相机为主的业务结构,大大降低传统胶片业务比例,形成了稳定的业务增长,避免营收的大幅度下滑,如今仍然好好的活着。即使是在经历了糟糕的2011年后,富士的市值依旧高达126亿美元,而柯达仅为2.2亿美元。

  政策多变

  当柯达彻底意识到传统胶片已经没有市场时,转型为一家数码公司的心情非常急迫,但是柯达几任CEO每人都有不同的政策,导致转型更加困难。

  柯达1993年至1999年的CEO乔治·费舍尔决定,该公司的专长在于成像,而非化学,随后柯达卖掉了化学业务。在他的领导下,柯达发展了数码相机业务,并为用户提供了在线发布和分享照片的功能。但是,保守的柯达并没有在创新上走得更远,在线发布和分享照片功能变成了Facebook公司,诞生了社交网站这一新应用。

  富士CEO古森重隆说:“柯达渴望成为一家数字化公司,但这只是一项小业务,不足以支撑一家大公司。”传统胶片业务创新,富士从胶片出发,现在推出了化妆品业务,也涉足液晶显示器等光学薄膜领域,因为胶片成像原理跟这两类业务很类似。

  古森重隆表示,他仍然认为,柯达败在自满,即使危机已经十分明显。他说,柯达对自身的营销和品牌实力过于自信,所以总在尝试走捷径。2000年代,柯达一直在试图收购现成的企业,而没有投入太多时间和资金自主开发技术,而且未能实现足够的多元化。

  2003年,柯达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邓凯达聘请在数码影像技术领域拥有广泛从业经验的彭安东加入柯达公司,担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彭安东来自惠普公司,而惠普是数码打印领域的领导者。

  彭安东在就职时表示,“数码影像是我酷爱的业务,而柯达是全球影像行业的领导者,行业的发展将会为结合影像和信息技术的公司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而柯达将会利用这些市场机遇为其客户谋利。”

  随后,柯达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数码转型,2005年彭安东出任公司首席执行官,推动数码转型的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彭安东领导下的柯达的数码转型有很深的惠普痕迹,彭安东带领柯达拥抱的是数码打印,这本来就是惠普的强项,而不是柯达的强项,搞得柯达不伦不类。

  柯达引以为自豪的用于数码影像领域的1100项专利,当时给人们描述的景象是未来所有数码相机的镜头里都有柯达的技术,可以尝试学“Intel inside”变成“Kodak inside”,但是最终并未能如愿。

  目前仍然执掌帅位的彭安东现在拿着柯达专利找苹果、三星等企业的麻烦,起诉它们侵犯柯达的知识产权专利,如果胜诉能获得不菲的收益,但是仍不能为柯达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寻求出售专利不顺利的情况下,柯达只能宣布启动破产保护。

  “该认输时得认输”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约翰·加普撰文表示,柯达的经历为那些所处行业技术更新很快的企业上了一课,“如肯尼·罗杰斯在《赌徒》那首歌中所唱:‘你得知道什么时候该继续叫牌,什么时候该扣牌认输。’可惜,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掌握在讨厌扣牌认输的人手中,在该扣牌的时候他们却转过头去向股东和债主讨要更多筹码。”

  面对经营状况每况愈下的局面,科技企业高管们在讨论出路时很少能承认失败、审慎地经营。相反,他们会四处寻找可收购的业务,或试图利用现有资源放手一搏。他们有时候能够取得成功,但更多的时候会失败,白白浪费许多钱。他们本能地不愿承认自己没有多少赢面、根本不值得下注。

  的确,无情的市场不断吞噬曾经非常优秀的公司,管理者都想方设法想重新夺回市场主导权,除了乔布斯带领苹果公司起死回生大翻盘外,其他人似乎都在做垂死挣扎,面对无法挽回的败局,理性的重组或出售不失为明智选择。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美国柯达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已正式依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提出破产保护申请。

  按相关规定,柯达虽然申请破产,但仍可照常运营,公司管理层继续负责公司的日常业务,其股票和债券也可以在市场继续交易,但公司所有重大经营决策必须得到一个破产法庭的批准,公司还必须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报告。

  不论怎样,这足够说明柯达面临的巨大危机。这家企业的市值在15年间从300亿美元蒸发至1.75亿,今年1月,因股价低迷还面临摘牌退市的危险,百年辉煌现迟暮迹象。

  柯达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在其诞生后的100多年间,柯达公司有过占据全球2/3的摄影产业市场份额的纪录,拥有超过14.5万名员工,柯达几乎成了摄影的代名词。重温其百年史,我们能够看到,企业这种社会组织如何深远的影响人类生活,企业产品如何超越国家、民族,成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柯达的处境让人对一个“企业巨人”的现状和命运而唏嘘,也使人从中获得启示。

  不论一个企业再怎么辉煌,不论影响过多少人,都不是永远兴盛不变的,世界上有多少大牌企业,或已消散于历史烟云之中,或正在遭遇生存发展的各种尴尬,由盛而衰的临界点一旦到来,往往注定不可逆转的命运。

  市场是公平的
        优胜劣汰,这是市场竞争法则。柯达的现状,主要与其在数码时代失去原有优势相关,胶片时代与世界消费趋势已不相符合,柯达的弥补之举又不具明显竞争力。曾经的巨头,滑落到市场的边缘,市场无情,但正是因此,市场对所有企业展现一视同仁的力量,并具有活力。

  法律、制度是平等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按法律制度来,企业不论大小,没有特殊性可讲。企业做大做强了,不表示它能够受到特殊对待,更不表示它可以通过市场之外的其他力量来保驾护航,甚至脱离法律制度约束。在一个公正的制度里,在平等的法律原则下,“百年企业”没有免死金牌。

  创新是永恒的,没有退路
        柯达曾经的荣耀正是因为创新开创了一个时代,从胶片向数字的转型,同样是创新带来。一个企业只是拾人牙慧,跟着别人走,即使能在市场分一杯羹,也难有远大前程。没有创新,也就失去了支撑,没有创新,被人超越只是迟早的事。

  中国已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市场体系,观察自身,一些问题尤其值得深思。我们有大企业,但少有百年的,企业生命周期短,缺乏具备国际影响的企业。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但有的企业不是通过技术、产品的先进获得市场优势地位,而是一开始就被赋予特殊地位,有的大企业面临亏损,还能得到特殊保护,有的企业违法违规,法律制度的约束作用不明显,这是需要解决的深层问题。

  企业兴衰,无论带来怎样的影响,作为市场现象,都属正常。不要夸大其影响,也不应忽视其影响,在企业的起伏中,我们能感知它的生命力如何,也能感知其背后市场机制、国家制度的成熟与完备度如何。
  成也胶片,败也胶片
        几乎是胶卷时代代名词的柯达,最终还是“定格”于破产保护。

  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的柯达昨日宣布,该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已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向纽约一家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美国之外的子公司则不受影响。

  尽管“黄色巨人”倒在了131岁生日这一刻,但回顾柯达的发展历程,柯达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可以说是准确洞察了市场趋势,并及时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了市场需求。

  1881年,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伊士曼发明胶卷,1888年第一部柯达照相机上市,开启大众摄影新时代,其成功神话延续百余年。到1981年,柯达公司的销售额冲破100亿美元。在最鼎盛时期,柯达拥有超过14.5万名员工,地位相当于今天的苹果或谷歌。然而,在数码大潮的冲击下,胶片时代的王者柯达已经走到了英雄末路,这似乎印证了一句话:在科技面前,没有人能一直高高在上。

  “柯达以为不再需要玩创新游戏了。”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赫尔表示,“当柯达电气工程师萨森向管理层展示数码相机时,他们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柯达的命运在那时就已经决定了。”

  市场数据显示,柯达自1997年以后就没有年度盈利纪录,并试图出售专利,缓解现金短缺状况。自1999年2月股价达到80美元之后,柯达的股价开始步入下跌通道。2011年,柯达股价的累计跌幅达到88%。

  曾经与柯达是一对老冤家的富士,眼下正迎风前进。富士最早的转型始于2000年。目前,富士已经确立将医疗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光学元器件、电子影像等领域列为今后重点发展的事业。而曾经与柯达有过一段姻缘的乐凯,也正忙于转型。

  也许,柯达陷入破产境地是因为其一直不愿意做出改变,申请破产保护后的柯达或能迎来新的开始。柯达首席执行官佩雷斯在一份声明中说,公司董事会及整个高级管理团队一致认为,申请破产保护对于柯达的未来而言,是必要且正确的一步。与此同时,柯达已获得花旗集团提供的9.5亿美元18个月期信贷支持,并预计在2013年完成其美国业务重组。

  柯达认为,申请破产保护将使公司最大限度发挥其数字专利的价值和其印刷和沉积技术。《纽约时报》则认为,申请破产保护不仅可能有助于柯达出售专利,而且可以帮助其卸下数亿美元的养老金债务。

  柯达的“陨落”告诉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危机感和创新意识。“黄色巨人”能否东山再起,让我们拭目以待。
       柯达:站着死去

  1月19日,央视春晚剧组称,赵本山因身体极度疲惫、状态欠佳,最终决定惜别2012年的春晚舞台。(中国经济网)评:赵本山终于离开春晚的舞台,靠自贬自损、互贬互损来取乐于人的赵氏小品也该终结了。小品和相声,不敢批判权贵,只敢嘲讽比自己更弱势的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和农民,没有正常的幽默感,失去批判社会的功能,还有何存在的必要?

  北京时间1月19日下午,“黄色巨人”柯达及美国子公司根据《破产法》第11章启动业务重组,在纽约申请破产保护,海外子公司不包括在此项申请范围内。预计在2013年完成美国业务的重组。(凤凰网财经)评:成也市场,败也市场。靠竞争形成的市场优势,随时都有可能丧失,然而却激励了市场的创新;靠行政形成的垄断,尽管赚得盆满钵满,然而整个市场却死气沉沉。前者的死去是站着死去,它败于自己,让人无不感到惋惜;而后者的死去,只是“老而不死”的必然结局,人们欢呼还来不及。

  美国红十字会16个血液采集中心被曝出现数百起违反血液安全的行为。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官员称,违规行为包括人员培训不够、对捐赠者的检查无效以及未能隔离并召回被污染的血液等,将对其课以960万美元的罚款。美国红十字会是美国最大的捐献血液供应部门。(新华网)评:美红十字会出事,最高兴的应该是中国红十字会吧,又有了为自己犯错提供合理性的借口了,所谓全球性问题云云。可惜的是,中国红十字会为什么只学别人的错,却不学别人的纠错呢?

       柯达落败 时代抛弃落伍者

  尽管历经挣扎,曾经在摄影、胶卷领域独步全球的美国柯达公司还是走到了这一步——19日在纽约依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提出破产保护申请。创立于1880年的“百年老店”柯达,曾经是行业的代名词,绝对的龙头霸主,短短几年间,却因为在创新的新浪潮中没有“赶上趟”,面临着可能被无情淘汰的厄运。消息传出,人们唏嘘不已。

  柯达13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影像行业发展的缩影,它曾经通过“傻瓜相机”让昂贵和谜一样的摄影技术走进寻常百姓家。那卷放在黄色长方形方盒里的胶卷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无数家庭的团聚,无数老人的面容,无数女人的倩影,无数孩子的成长,都和柯达联系在了一起。

  “就让每一刻,掌握在你手中,别让它溜走。”直到现在,很多人还能哼唱出柯达广告歌曲的旋律。可惜,“镌刻美好一刻”的柯达没能留住自己。生于胶片,死于数码,这个一路遥遥领先的发明大王,输给了自己的“亲儿子”——正是柯达发明了全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著名导演冯小刚不禁在微博上感叹:“一个时代翻篇了,挥之不去的是胶片留在心里的味道。”

  其实,并不仅仅是柯达。去年以来,诺基亚、惠普等业界巨擘都因创新不足而黯然败退。2011年8月,Google以约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Google成立于1998年,而摩托罗拉创立于1928年。同样是2011年,苹果公司取代诺基亚公司成为全球第一大手机生产商。苹果公司2007年才推出第一款手机iPhone,而诺基亚早在1982年就生产移动电话。

  以柯达为代表的这些曾经风靡时代的巨头企业,总是希望能够延续以往的风光,因此在转型时就会瞻前顾后,甚至抗拒转型。柯达的失败,是众多转型不成功的传统行业巨头的一个代表。他们日渐消逝的颓势,彰显了创新的必要与残酷。

  技术领先是国际性企业生存的唯一法宝,时代注定会抛弃一切的落伍者。就像当年爱迪生的电灯和光源革命,迅速将红极一时的煤气灯行业打得一败涂地。柯达的厄运,再次证明了一个恒定的道理:在科技面前,没有人能一直高高在上,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对于老牌企业而言,要么在固执和傲慢中死去,要么在持续创新中重新焕发生机。

  事实上,柯达进入数字照相行业并不晚,甚至是数字摄影技术的发明者——1991年,柯达与尼康合作推出了一款专业级数码相机,但仍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模拟相机胶卷生意上。在过去10年,尽管柯达一直在尝试着适应时代的改变,并推出了一些创新产品,但却不能将这些新产品转变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术语里一直有个词被反复强调——“战略机遇期”。这个词实际上也暗含了企业转型的两大关键:一是战略,二是机遇期。这就是说,企业可以失误,但却不能在战略方向的选择上失误,否则南辕北辙,企业越强大,走得越远,越难以转弯。企业失误后可以回调,但却不可以在最关键的 “机遇期”失误,我们常说“机会窗”,就是因为机会就像上帝开启的窗户一样,稍纵即逝,一旦错过了开启的时机,很可能就再也没有第二次。

  在对新一轮的数码变革,柯达一脚踩在油门上、一脚踩在刹车上的情境,终于让它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正如有媒体在柯达颓势的启示中所称那样,在创新世界(600628)中,没有近路,更没有退路。不进则退,慢进也退。

  行为经济学早已论证,人们对沉没成本的不舍,对既得利益的捍卫,都会极大地干扰一个人的正常心智,从而无法超脱自我,不能清醒地、客观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即使聪明如柯达者也难逃这一定论。柯达的惨败再一次阐释了“螳臂挡车”的寓意:试图以一己之力对抗或延缓潮流变革的步伐,无疑是愚蠢而不可宽恕的。
        谁打倒了“黄色巨人”柯达?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不用特别留意,就能看到柯达的黄色冲印点。小小的黄色胶管,与那句经典的“分享生活每一刻”,承载了上个世纪中国人的一种集体回忆。

  “我能做的都做了,是不是还有什么在等着我?”1932年,处于事业高峰的美国胶片巨头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特曼因疾病自杀前留下这样的遗言。80年后,“等待”伊斯特曼的却是柯达可能破产的厄运。

  1月5日,《华尔街日报》报道,柯达准备数周内申请破产保护。届时,柯达将在法庭监督下出售大约1100项专利。

  柯达,胶卷时代曾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鼎盛时期拥有全球超过14.5万名员工。它曾经是行业的代名词,“13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影像行业发展的缩影”,曾经通过“傻瓜相机”让昂贵和谜一样的摄影技术走进寻常百姓家。

  然而,短短数年间,柯达却因为在创新的新浪潮中没有“赶上趟”,面临着可能被时代无情淘汰的厄运。曾经的“黄色巨人”或就此被打倒,令人唏嘘不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柯达几乎一统摄影江湖,在人们心目中,柯达似乎是永不会倒的品牌。然而,这种无敌般的感觉反倒让其管理层滋生了过分的自信,面对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反应迟钝,错失转型最佳时机。

  其实柯达进入数字摄影行业并不晚,甚至是数字摄影技术的发明者。柯达1975年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1991年,柯达与尼康合作推出了一款专业级数码相机。不过,同富士和奥林巴斯这些竞争对手相比,柯达的动作还是太慢了,仍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模拟相机胶卷生意上。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胶片已达到了60%。

  2003年,柯达才宣布全面进军数码产业。当时佳能、富士等日本品牌已占据“数码影像”的龙头地位,就连韩国三星甚至中国华旗等企业亦已初具规模。2004年,柯达推出6款姗姗来迟的数码相机,但利润率仅1%。

  2010年财报显示,柯达持续经营业务亏损5800万美元,而且营收的主要来源仍是专利出售。柯达1997年市值达到顶峰,约300亿美元。然而,眼下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公司市值只有1.45亿美元。

  业内人士预测:“柯达破产是可以避免的,这家公司会越来越小,在很专业的市场领域,成为摄影发烧友们喜爱的小众公司。”

  那么,是谁打倒了这个“黄色巨人”?德国专家博西尔指出,柯达在5/6的生命里一直是领先者,但在后面1/6的时间里,也就是数字影像大发展时期,却不求改变,“它并非自杀也非他杀,是被时代抛弃了”。

  柯达的英雄末路,可以说并不出乎人们的意料。前段时间《福布斯》杂志公布了2015年最可能消失的品牌调查结果,柯达位居首位,并称没有人对这一排位感到吃惊。

  传统行业的巨头总是希望能够延续以往的风光,因此在转型时就会瞻前顾后,甚至抗拒转型。柯达的失败,是众多转型不成功的传统行业巨头的一个代表。

  实际上,在柯达之前,很多摄影器材的佼佼者也倒了,如美能达、爱克发、甚至莱卡。相反,积极转型数字摄影的企业,如佳能、尼康、奥林巴斯、卡西欧、富士,则开创了新的机遇。

  事实上,不止相机行业,彩电业、手机业、汽车业同样不乏转型不成功的案例。在平板电视诞生之前,法国汤姆森公司曾是全球CRT(显像管)电视的霸主。但在平板电视崛起之后,汤姆森却逐渐淡出人们视野,2003年被TCL收归旗下。在手机行业,诺基亚也曾雄踞传统手机的霸主地位,但在智能手机时代,诺基亚逐渐失去往日风光。2009年4月,美国第三大汽车商克莱斯勒宣布进入破产保护;2010年6月,拥有101年历史的通用汽车宣布进入破产重组轨道。

  在科技面前,没有人能一直高高在上,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对于老牌企业而言,要么在固执和傲慢中死去,要么在持续创新中重新焕发生机。

  在创新世界(600628)中,没有近路,更没有退路。不进则退,慢进也退。“黄色巨人”倒塌的教训,也给正在积极探索转型创新之路的中国企业更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