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风云2舰娘:中国让石油美元末日来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5:35:24

温总中东之行最大收获:中国让石油美元末日来临

鼎盛军事网 2012-01-22 13:10:14 鼎盛论坛  网友评论 0 条  不是关于伊朗问题表态,而是同卡塔尔达成了贸易用双方货币的协议。这就在石油美元的城堡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美国之所以采取战略中心向西太平洋转移,主要目的是搅乱东亚,防止人民币流通领域扩大。任何东...  不是关于伊朗问题表态,而是同卡塔尔达成了贸易用双方货币的协议。这就在石油美元的城堡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美国之所以采取战略中心向西太平洋转移,主要目的是搅乱东亚,防止人民币流通领域扩大。任何东亚地区的战争对于人民币来讲都是不利的(打个小国对于人民解放军而言毫无意义,擒贼先擒王、树倒猢狲散才对)。不用全世界,只是部分国家与地区放弃使用美纸(不配称美元),美国就完蛋了,世界金融结算、管理体系将根本改变。中国强大的唯一标志是人民币成为世界最主要货币,当然军事上必须强大。这需要政治、军事、科技、经济、贸易等全面配合完成。

  2012年很关键,决战刚刚开始。政治上有句名言:“越是强调的东西越是做不到”。用在美国要做西太平洋的领导者的说法上很恰当。以前美国从来没有说过要做什么领导者,但谁能不认可呢?

  僻谣!温总紧急去中东不是卖东西,是去找石油的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沙特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协议,将合资在沙建中石化首家海外炼油厂。14日,中沙间这张百亿美元大单为温总理当天开始的海湾三国之行吸引了更多关注的目光。美国舆论则最关心,美国正向北京施压要求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中国领导人此时访中东意味着什么?

  “中国在伊朗问题上的态度有可能改变?”美国媒体上周末提出这个设想更像是在表达华盛顿的期望。在后者多年来设计的伊核问题蓝图中,没有中国拦着,美国整治伊朗无疑会顺手许多,只是北京不愿点这个头。但一些美国媒体宣称从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海湾三国的消息中看到中国“改变”的苗头。

  中国总理时隔20年再访利雅得,但在专家们眼中,访问之所以耀眼另有原因它标志着中国与伊朗的“战略盟友”关系不如以前那么巩固了。“美国、中国与伊朗石油:没那么心有灵犀”,英国《金融时报》以此为题的文章给美国人的乐观泼了冷水。文章认为,中国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对伊朗原油的求购,而盖特纳访华激起的顶多算是谨慎乐观,如果双方真谈得不错,美国之后就不会宣布制裁中国公司了。

  在伊朗利益不能放弃 中国不参与石油禁运

  中国目前是伊朗最大的石油出口对象,而中国从海外进口的石油有11%来自伊朗的。中国并不希望和伊朗减少贸易来往。不单单是中国不同意美国的这些要求,就连亚洲的其他国家也对美国的做法表示了不同意见,印度表示将继续与伊朗贸易,没有理由就购买伊朗石油寻求美国豁免。日本也表示并不会终止与伊朗的石油合作。

  美国一贯以自我为中心,从来都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对美国的这种心态,中国不要太理会,涉及到具体利益,该坚持就要坚持。如果美国制裁与伊朗进行石油贸易的中国企业,中国可以对美国企业采取反制裁。在上周四,美国对中国的珠海振戎公司实施制裁,而媒体报道,振戎公司表示,从未向伊朗出口过成品油。对于美国的这一做法,中国完全有理由出台反制措施。

  伊朗遭受的经济制裁是美国发起的,并不是联合国决议发起并监督执行的制裁,美国不等于国际社会。中国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不可能盲目追随美国的步调,除非在此问题上形成了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国与伊朗之间的一切经贸往来都是在国际规范基础之上的合法交易,并无违法问题。

  中国对外政策着眼于追求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希望维护世界和平,为本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而对伊朗收紧经济制裁只能加剧海湾地区本已十分紧张的局势,推动战乱风险急剧升高,给正笼罩在美欧主权债务危机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风险阴影下的世界经济增添不确定性。作为国际社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应也不会采取这种危险的决策。

  此外,参与对伊朗经济制裁严重损害中国本国经济、战略等各方面利益。仅就经济利益而言,伊朗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也是中国消费品、资本设备出口和海外工程承包的重要市场。2010年中伊贸易294亿美元,2011年1-11月已达410亿美元,增长约40%。伊朗在中国石油进口来源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假如中国停止从伊朗进口原油,面对由此造成的巨大原油缺口,中国该从何处寻求货源弥补?即使其他国家、其他石油公司可以提供替代油源,由此造成的国际石油市场垄断加强、油价上涨等结果也非中国所乐见。

  总体来看,目前中国大幅减少对伊朗的石油进口并不现实。虽然中国的石油来源多样化策略对于保障未来石油供应来说是必须的,但现在绝不是陪着美国一起采取行动的时候。

  绕道霍尔木兹海峡 石油保供未雨绸缪

  为应对伊朗极有可能出现的"断油"风险,中国静观局势之变时也在多方探路。

  1月15日,中石化集团和沙特阿美在沙特签署合资协议,拟按37。5:62。5的比例合资成立延布阿美中石化炼油有限公司,并在沙特西部城市延布新建一座炼油能力达40万桶/日的炼油厂。

  据悉,该炼厂设计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均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预计2014年下半年投入运营。目前项目施工已按计划完成10%。投产后将日产9万桶汽油、26。3万桶超低硫柴油等产品,可为沙特国内和国际市场生产符合最严格质量指标的优质运输燃油。

  事实上,自去年伊朗局势吃紧以来,中国就已经未雨绸缪,力图将从中东进口原油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

  2012年包括三大石油公司、中化集团、振华石油等多家中国石油公司将重返伊拉克。除此以外,位于阿联酋西部的阿布扎比石油运输管道也将成为中国获取油源的又一重要通道。

  正在修建的阿布扎比石油运输管道将于今年5月或6月正式投入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这条管道可使阿联酋的原油直接通过其东部最大的仓储枢纽富查伊拉港输往阿拉伯海和印度洋,而无须再经过霍尔木兹海峡。

  对于日趋紧张的波斯湾,这条管道的战略意义极其明显。2011年,中石油曾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一份为期20年的战略协议,计划从2014年起将出口的石油量增加至20万桶/天,其中协议的部分条款还将每年更新。

  随着伊朗局势的升级,沙特、阿联酋等国可能还会增加对中国原油的出口量。

  面对各方利益牵扯其中的敏感局势,多位分析师均表示,对于目前中国的处境而言,与美国方面展开协调对话极为重要,"最担心的是伊朗局势短期内恶化,甚至崩盘,如果没有缓冲时间,冲击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的影响将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