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新车祸现场:觉地风光:那些路上的疑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8:38:23

觉地风光:那些路上的疑障

(2011-12-11 08:32:03)

转载一念行者

问:您的文章里面提到有些人会有些出体的现象,而那个身体以及出的体之外的那个看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对于这方面,因为本人正好也有很多次这样的出体现象,也正是不了解那个旁观的是属于何因,而且我平时总是觉得在我这个身体外总有个看的东西,好像在半空中看着自己,我一直觉得自己像个行尸走肉般,呵呵,以前我也问过出家的师父,师父说那个属于第七识,不是我们的清净自性。我对此也很困惑,我随这封信给您看看两篇关于唯识方面的文章,想请您能把我们的法身,也就是您所说的觉,那个看,能否在八识里面,属于哪一方面详细的对我们说说,好让我们在唯识学里对这方面有个依据。

从究竟上说,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无面目。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它没有形象。任何对它的观察和描述都不是真正的它,真正的它永在你的一切故事之外。就像我们的脸无法看见它自身,我们对脸的种种观摩,已经是它的虚像,而非它自身了。但纵然你无法直接看见它,却不能说它不存在。我们的、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来面目,即是如此。它不可以以眼见,但可以以智知。

一切能见、所见皆是意识造作。清净本心,无为无不为,如虚空般地在那里。当我们对它认识时,化身出现了;化身出现了,它变成了我们对它本身认识的第一道障碍。当我观我时,化身——当作为观者的我存在时,紧接着另一个化身——作为被观的我也存在了。二者之中,皆是假我。相对那最真实的,两者一个称化身,一个称报身,然而报身化身皆是化身,并非本体。当我们开始认识真我,它们同成真我的障碍。

把化身当作真我的是凡夫,把报身当作真我的是菩萨,相对于彻底自觉的佛来说,他们都处在凡夫位。但菩萨相对于凡夫,足可以称圣了,因为他们不被百千万亿幻象迷惑了。菩萨不被百千万亿幻象迷惑,但却被一个幻象迷惑:那就是真心或真我——他们被一个叫称作真心真我的东西所迷惑。这是他们过不了的关,过不了就在菩萨位,过去了,就到佛位。

挡住菩萨的那个东西叫正知,也叫,也叫报身,也叫净土,有的人也称真我。然而,这实不是究竟本来,那是第一幻化。执着于真我,就会有假我出现,然而,能被感知的真我假我同是一心化现。执着于真我假我,让你不能圆满,让你被正知套住,而不能成为如如。执着于真我,你还在一真一幻的世界。然而,世界实是个唯心、一真的法界。执着于真我,你还在的地位,唯有你变成如如,修行才真正解除。当的概念还在,显示着你还没真正认识到自身的圆满,或你还没真正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实相。

执着真我、报身或净土的人,还处在守一守心的修持中,然而真实本佛实在无修无不修。真假皆是佛,此彼皆如如。净土是菩萨的居住地,幻象是凡夫的居住地,然而一个佛以两者为居住地。如果你为守净土而远离诸尘,那么你被净土障住了。这样的修持能够让你远离烦恼,然而你也远离了佛。要想跨过菩萨的障碍,你就不能执着于净土、觉或真我这样的存在。

对于有出体现象的人而言,当你不管出现什么情境内容的出体景观,只是注意到就行了。注意到那都是幻化,观与所观皆是幻法,本观不离能所实不是能所。内在的觉与诸幻象的关系,就像外在的虚空和万物的关系一样。对于修行中出现各种状况的人,我喜欢对他们说你只是注意到就行了。注意、注意、注意……当该明的自明,不该明的等待。不要深入地研究或思辨那些东西,因为那很容易让人往幻象里钻。你只是注意就好了。注意能让你保持站在岸边。只要保持站在岸边不溺水,不与幻象不停地绞缠,有一天你就能认出实相。

有关唯识学,我很个人的看法是:你不必太深钻它,除非你准备做学问或极喜欢它。否则,深钻它,很容易入头脑、进幻化,亲近尘而远离觉。作为修行除苦觉悟的实际利益,意义不大。研究唯识学而不注重觉知的训练,那是做学问,不是修行。因此,在这方面我没有继续说更多的打算。就大体而言,我对唯识学的看法是:不管唯识学再怎样将识心分辨,不管它将心识分别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乃至更多更细,然而它还就是一颗心。且分得越多越细,越落入思窠与妄计。

总体而言,前五识是非想非非想境界,第六识是大幻主,第七识是大幻屋,第八识是诸幻根。来到第八识——“将见一:真识即觉,真觉即识,不二不别,为真命主。幻起又幻落,当生又当灭,本不相续生,因刹时时起,故觉有流动。流动实幻象,迷了千古客。觉识本是一,说识为起灭,说觉离生灭。一体两用性,化显妙功德。识是诸幻因,觉是悟真果。带觉入因地,便名修行者。世间修行人,要想离诸幻,千万莫离觉;要想不入幻,识洞莫轻着。 

世上修行者,以觉出诸幻,出幻要弃觉。出幻觉不弃,觉成大幻觉。尘幻还好离,觉幻如何脱?凡夫用觉行,菩萨脱觉衣,次第弃修法,辗转成本佛。成本佛,止造作,前佛见后笑呵呵。凡夫用觉成菩萨,菩萨弃觉成新佛。觉不觉,不觉觉,佛地风光妙难说。十地菩萨谈法味,还仍滞留等妙觉。过觉地,不离觉,即是众生本师佛。你我朝拜非外人,皆是法佛礼化佛。佛拜佛,佛觅佛,修行一场大笑歌。大笑歌,笑醒佛,妙知众生怎么着。从此疑惑全放下,唯有吃饭过生活。朝也乐,晚也乐,有无乐相实也乐;这也好,那也好,有无好事实皆好。一佛参破诸庙梦,太平天下任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