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皇克拉克肌肉:非主流:年味是用钱烧出来的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23:32:39

喜滋滋揣着年终奖回家过年,年过完了,身上也如被“洗劫”一番——这是许多人春节回来上班后的感叹。

上个世纪,70年代赊肉过年,80年代花两百元过欢乐年,90年代花上千元迎新年,而如今人情消费更是水涨船高,直令年轻人叫苦“压力山大”……以往封红包几十元、顶多100元,如今基本拿不出手,部分地方红包需500元起步——如此这般,拜年变成了红包厚薄的比拼,亲情败给了面子的权衡,已然让年味充满了铜臭与功利气息,渐渐掩盖了年味儿。

“钱紧”过不好春节,但是铺张浪费也换不来开心。春节固然离不开消费,但还是应淡化物质味道而突出情感内涵。其实,不论是给压岁钱送礼品,还是亲朋好友的迎来送往,都需要回归传统,而不是为了人情债、撑面子。难道过年除了摆阔,我们就没有其他表达亲情、创造快乐的方式了吗?

春节变“春劫”,我们越来越害怕过年

    在过年的花销上,走亲访友的花销排在首位,占31.44%。其他为请客吃饭,占16.25%;给小孩压岁钱,占14.24%;送礼,占8.2%。在“压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的调查中,47.48%的网友称“过年开销太大”,21.67%的网友称“走亲访友太累”。

  • 消费:人人都成“年清人”

    对不少白领“候鸟”来说,过年的各项开支是一个沉重的负担。7天长假结束,不少人直接成了“月光族”。一些网友在网上晒起过年花销,感叹“伤不起、怕过年”。一网友的账单上记载,给父母2000元,给家里买年货约1000元,朋友聚会花费1000元,发压岁钱1800元……总共花了14400多元。大街小巷充斥着“消费周”“购物周”的气息…[详细]

  • 送礼:难以割舍的人情负担

    春节的主题是亲情团聚,“过个年样样都需要有‘银子’做支撑。红红的毛爷爷一张张出去,沸腾了冷落一年的亲情”。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人们的关系网络突破家族式乡土人情,而这大大扩充了春节送礼的对象。不断升级的送礼,有时是一种人情投资,更多时候则是被逼无奈。送据统计,目前国内礼品市场的年需求总额在7684亿元左右…[详细]

  • 让人忐忑的春节

    • 年轻人春节支出超年工资

      刚刚工作一年的陈女士称,其年收入共计36000元,可春节期间,她的总支出已经达到42000元。她表示,工作第一年,走亲访友、感谢领导及同事的“贺礼”当然不能太单薄…

    • 压岁钱涨 2岁娃变万元户

      过年给孩子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乌鲁木齐一名两岁的男孩收到了近万元红包;也有人感叹:过个年,万把块钱没了,仅发压岁钱就花去了近一半。年终奖还没捂热,就花光了…

    • “春节亲戚发言大纲”

      “谈朋友了吗?什么时候结婚啊?”“去年赚了多少钱?”“吃的什么,长得这么胖啊?”网友总结出十大过年见面的禁忌问题,让不少网友直言:“你们这样问,还让不让人过年啊……

银行老员工眼中压岁钱的变迁

1970年代:发5角钱压岁钱都很多了 那时候,一般的家庭好像没有发压岁钱的说法。到我们银行换新钱给孩子们发压岁钱的也很少。那时的小孩子,能拿到1、2元钱,就会很高兴。

1980年代:发5元压岁钱都觉得不错 一直到90年代,来银行换新钱的也不多,但不少家庭已经习惯了发压岁钱。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可能会给小孩子20到50元压岁钱。那时的小孩子能拿到5元压岁钱,就会很高兴。

1990年代:发20元压岁钱都比较满足 在1990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压岁钱的标准提高了。到我们银行换新钱给孩子们发压岁钱的多起来了,一般换的是10元面额的。那时的孩子能在一个亲朋那里得到20元压岁钱,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

2000年代:发50元压岁钱已经较为普遍 压岁钱在新千年又有了进步。进入2000年以后,一般的家庭为孩子发压岁钱,一出手至少是50元。那时的孩子过一个年可以得到几百甚至上几千元压岁钱。到我们银行换新钱的,多数都换50元面额的。

2010年代:发100元压岁钱已司空见惯 近年来压岁钱的标准更高了,给孩子发压岁钱一般都要100元,关系稍微好一点的还得200元,有的还要发500元甚至1000元。这个时候的孩子过年轻松就会成为万元户。到我们这里换新钱的,一般都换100元面额的…[详细]

投票

对于过年,您还像以前那么期盼吗?

查 看

“铜臭味”变浓,“年味”变淡

    当旧习俗遇上浮躁的新时代,它们要么被丢弃,要么在物质的冲击下只剩外壳。回味即将过去的龙年春节,想想近年来每个春节所发生的一切,单就物质条件而言,应该是一个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丰富了。但是,就整体来看,春节正在“变味”,变得缺少文化、缺少传统、缺少欢乐祥和、缺少亲情友情。

  • 传统=大吃大喝?

    过去的春节,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走家串户,上门拜年。其中,晚辈向长辈拜年,是必经的程序。如今,这样的拜年方式已经被大吃大喝完全取代了。门不串、户不走,老人们很难再享受到坐在大堂等待晚辈送上春节祝福的快乐,所谓的拜年,就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海吃天喝,一醉方休。而更多的人,要么坐在麻将桌上自找“乐趣”……[详细]

  • 感情=压岁钱多少?

    压岁钱,不是钱,而是情。压岁钱不在多少,而在长辈和晚辈之间那份永远不会褪色、不会淡漠的亲情。可是,如今的压岁钱,很多已经完全变味了。数额年年在涨,亲情年年在退,很多人都把压岁钱变成了一种负担。而更令人气愤的是,权力者们已经把压岁钱当作了敛财的工具……[详细]

    • 同学聚会=炫富会?

      有很多人参加同学聚会后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同学在一起总会不自觉地比地位、比收入,总会有一些人产生失落感。巨大的“落差”,会让一些人感到心里很别扭、自卑…

    • 热闹=烟花爆竹?

      听不到锣鼓的声音,看不到老百姓聚在一起的欢快,享受不到国外圣诞节那样很多人聚在一起的“人气”感受,却只有烟花爆竹带来热闹的同时也带来安全隐患、PM2.5的狂飙…

    • 文化=电视晚会?

      过去的春节,老百姓自娱自乐的节目十分丰富:唱歌跳舞、敲锣打鼓、走村穿巷、看地方戏、拨河比赛,可谓是热热闹闹,“年味”十足。可如今,只剩下了大大小小的“春晚”…

    春节特辑——

    那些被遗忘的春节习俗

    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那些年我们的春节怎么过?

    这是1957年春节,辽宁省沈阳风动工具厂的工人鞠复海(新郎)和俞凤仙(新娘)在婚礼仪式上接受朋友们的祝贺。

    年夜饭风俗大揭秘

    饺子。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另外,家中的年长者会把一枚硬币包进饺子,大家相信吃到硬币的人就会交好运。

    其实春节还可以这样朴素地过

    • 梁秋实:不跟风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过年不再做年菜,而向致美斋定做八道大菜及若干小菜。”他的父亲则说道:“我愿在哪一天过年就在哪一天过年,何必跟着大家起哄?”……[详细]

    • 胡适:赶饭局打牌,惬意无比

      1934年春节,胡适在除夕这天一口气赶了若干饭局。“午饭在欧美同学会,有两局:一面是孟和、孟真为袁守和饯行;一面是余上沅约梁实秋吃饭,并有今甫、一多、吴世昌、陈梦家、公超、林伯遵众人”,“晚上到美国使馆吃晚饭”。“我回家时,家中过年的客还在打牌,我打了四圈,就去睡了。他们打牌守岁,直到天明。”……[详细]

    • 蒋介石:致宋美龄以诗人的温柔

      1934年除夕,正在福建浦城的蒋介石携宋美龄在郊外山中散步时,发现了一株怒放的白梅。蒋介石细心折了几枝,晚上点起红烛时,把梅花放在一个竹筐里送给宋美龄,作为新年礼物。宋美龄后来对旁人说:“你们或许明白我何以愿意和丈夫在前线共尝艰苦。他具有军人的胆略,又有诗人的温柔呢!”这种温情,贯穿于整个民国世界……[详细]

      王羲之妙笔书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到绍兴暂居,正值年终岁尾,他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不料,因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王羲之提笔又写了一副贴出。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微微一笑,提笔又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了。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溜走了。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贴好下半截。大家一看,对联已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 [详细]

      春节多来点感情,少来点人情

      • 送礼和攀比并非传统春节的内容

        春节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家族性,强调团聚。但是,现代中国人的春节不只是返乡团聚这么简单,而是陷入一系列忙碌、劳累以及精神压力的洪流。所有折磨人的春节陋习(如送礼和攀比)并非传统春节的内容,它们是中国人精神混乱的产物。中国物质出现飞跃但精神迷失,我们往往只能穷于应付……[详细]

      • “年味”才是衡量春节的唯一标准

        要改变过年“恐归族”的处境,我们不但要少些攀比,少要面子,更重要的是应该唤醒那些挑动攀比的那类人有所觉悟。不要计较别人送了多少礼,而应多从感情上寻找某些收获。因为,再昂贵的礼品也有过期的时候,但那份来自内心深处的浓浓情谊却永远不会过期,也从来都不怕攀比,“年味”才是衡量春节的唯一标准……[详细]

      • 放弃经济基础意义上的“春节”吧

        节日应该转型了,但我们却没有准备好。几十年前,我们是一年也见不到几次肉的,所以才有春节时年夜饭的芳香;几十年前,我们的衣服也就那么几件,所以才有新衣服的期盼;几十年前,很多亲戚只有过年才能见面,所以才有探亲的欢快畅谈。孩子们在过年时没有我们儿时的那种幸福感,而大人们也愈发觉得春节成了一种负担。何不放弃经济意义上的春节,追求精神上的春节呢……[详细]

        春节也要与时俱进


        新年俗并不是背离传统

        “反向探亲”——票难买、车难坐、假期短暂等现实困难常常阻滞异乡儿女们回家的脚步。越来越多的善解人意的父母们选择到儿女家过年。

        微博、微信和自拍视频等时尚拜年方式——亲手录下视频、音频,让对方感受自己浓浓的祝福。

        北京五成市民没放花炮——国人“绿色过年”之风的缩影。

        异地游、跨国游——国人过年的新方式。7天假期,让不少人都选择利用这段时间出游,北方人选择去南方气候温暖的地方过年,南方人到北方去赏雪、玩雪,还有好多富起来的国人选择去国外过年…[详细]

        人情社会,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何必“打肿脸充胖子”过一个又苦又累的春节呢?其实,世间事,有些陷阱,原本就是我们自己挖的坑。人人都厌恶这等风气,但谁都不愿意先停止,否则觉得会吃亏。亲友交往,关键还在乎情真,祝福、感恩、友爱、敬意,只要爱心诚意表达,亲人间真的会那么看重钱吗?我看未必。(责任编辑:张永福 许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