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的收敛:山东临清:文化之风入村入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6:17:51
2012-2-2 6:53:35  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02月02日 04 版)

  2月1日,天刚蒙蒙亮,山东省临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武鼓会再次上演。西部青年街道李堂村南北走向的柏油路上,5面大鼓喜贴福字,一字排开,近50人身穿黄红蓝彩衣,手握刀叉剑戟,伴随着鼓乐,尽情挥舞着。

  今年72岁的施丙钳老人,是鼓会中的最长者,在敲敲打打中度过了58个春秋。他身体硬朗,头脑清晰,说起鼓会,滔滔不绝:李堂村英武鼓会有上百年的历史,鼓点节奏兼容战鼓、架鼓、舞狮、高跷之美,与武术有机结合……正是这种熏陶,村里几个5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能敲上好大一段鼓点,一支平均年龄30岁的鼓队也应运而生。

  清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激烈高昂的鼓声还未散去,在素有“临清农民国画村”之称的松林镇松林村,只听到村头的文化大院里浅吟低唱,阵阵京胡声、喝彩声不绝于耳。“这个村是个文化村,不少人喜唱喜画,仅这条小胡同,就走出了10位国画师。”随行的松林镇文化站站长张东海边走边介绍,“周洪舜老师的20米实地写生水墨画《太行山》长卷,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深邃的思想征服了大众,被人以6万元买走;康均庆老师7米长的国画《枯木逢春》,征服了美国加利福尼亚油画家汤姆,在北京荣宝斋以6万元买走……”走进他们的画室,画案上摆满了笔墨纸砚,尚有清晨残留未干的颜料。“他们早上画完画,就去吊吊嗓子,这会儿还没回来呢。”正在学画的张东海对老师们的生活习惯很是了解。

  说起松林镇农民画创作,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有卖年画的集市,每逢过年过节,周边村镇都会慕名而来,花上几角钱买上几幅。那时,年画少则几分,多则几角,不成规模,不成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松林村,从小喜爱、耳濡目染年画创作的朱英华、康均庆等人从松林田野走出,拜名师,访高士,进高校,不断提高创作技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期间,他们还与各地画院、画廊、国际书画市场建立联系。朱英华、康均庆分别卖出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后,便一发不可收。

  近年来,临清市以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为契机,以节日为载体,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如今,临清民间戏曲、书法、国画等文艺团体层出不穷,“农村文化户”现象引人注目,农家书屋也花开满村,电影放映深入到村头,乡村文化愈加多彩。(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王 会 陈春生)